- 高中語文《雨巷》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高中語文《雨巷》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1、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雨巷》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作為一首象征派朦膿詩的經典之作,特將它列為精講課文。鑒賞詩歌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品味語言,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2、從課文本身看,《雨巷》是一首帶有濃郁古典氣息的現代詩歌,它的意象具有典型的象征意義,抓住這點可以讓學生拓展深化,掌握詩歌最重要的鑒賞方法——通過意象解讀詩人的情感。
【學情分析】
高一的新生正處在學習角色的轉變期,從初中的學習內容轉變到高中的學習內容上,對許多詩歌藝術手法和鑒賞技巧還處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狀態中,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和點撥,讓他們掌握正確的分析鑒賞方法。
【課標要求】
1.培養閱讀詩歌的興趣,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2.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詩歌的藝術特征,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感悟詩歌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知識與能力】
(1)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審美情趣。
(2)感知詩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義,把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 本詩教學以“丁香姑娘”為線索,從導入
→走近雨巷,整體感知(雨巷里的丁香姑娘)
→小組討論:詩人到底有沒有遇到丁香姑娘?
→小組探究:詩人為什么用丁香來形容姑娘呢?
→小組展示:詩人遇到或想象中的丁香姑娘是怎樣的呢?
→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以《雨巷》為例,創作一首意象詩。
的過程進行。
(2)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詩歌形式的音樂美、意境的朦朧美、情感的含蓄美。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分析和理解詩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詩歌借象征抒情的方法。
2.能有感情的誦讀此詩。通過朗讀品鑒,從作品中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體會詩人憂郁惆悵的情懷。
3. 學以致用,掌握詩歌借意象抒情、用語言傳情的寫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雨 巷》前置作業
一、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3.5~1950.2.28)現代詩人。又稱“雨巷詩人”,中國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戴望舒為筆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今杭州余杭)人。他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意思是說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著龍馬拉來的車子,前面由月神望舒開路,后面由風神飛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美麗溫柔,純潔幽雅。曾赴法國留學,受法國象征派詩人影響很大。
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戴望舒詩選》《戴望舒詩集》,另有譯著等數十種。為中國現代象征派詩歌的代表。無論理論還是創作實踐,都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二、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匯總,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匯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
《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圣陶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詩人從汲取中國古典詩詞的營養到采擷西方現代派手法,最終走向詠唱現實之路,幾經尋覓和創新,形成了自己詩歌的特殊風格和色調。尤以其詩境的蒙朧美、語言的音樂美和詩體的散文美為主要特色。
三、整體感知
概括此詞的主要內容:
四、請你描繪一下戴望舒筆下的丁香姑娘。(不少于100字)
你心中的丁香姑娘是什么樣子的?她美嗎?長的什么模樣?又帶著怎樣的神情?性格、氣質……
五、任意選取一個章節,嘗試從詩歌的音樂美、意境美、情感美的角度對詩歌進行簡單全面的賞析。大膽說出你的感受……
【高中語文《雨巷》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雨巷》教學設計06-02
雨巷教學設計10-10
雨巷教學設計08-07
《雨巷》的教學設計06-11
雨巷教學設計11-04
《雨巷》教學設計06-26
《雨巷》教學設計(人教版)07-22
《雨巷》教學設計參考08-12
詩歌《雨巷》的教學設計10-04
《雨巷》獲獎教學設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