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寓言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生寓言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生寓言教案1
教學目標
①了解寓言的特點,理解寓言的寓意。
②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③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獲得啟示,自相對照,把握人生態度。
課前準備
①查字典、詞典,掃除字詞障礙。
②預習課文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白兔和月亮》:
①介紹寓言。 ②解讀寓意。
③引導學生自相對照,把握人生態度。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周國平先生的人生寓言。
說起寓言,同學們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拔苗助長、掩耳盜鈴 狐假虎威、丑女效顰、南轅北轍、葉公好龍、刻舟求劍、鄭人買履)
師: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看來平時積累很重要。大家喜歡這些寓言故事嗎?
(點評:內引以往的學習經驗,首次強調課外積累,走近寓言。)
有誰能說說寓言有什么特征?
(寓言,它總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上的啟示。)
師 那么從“丑女效顰”這個寓言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啟示呢?
(告訴我們不要盲目地模仿別人。)
師 作家嚴文井將寓言比作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現在再讀“丑女效顰”這個故事,除了這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寓意外,換個角度看,你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呢?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師 瞧,這就是魔袋,我們取出了比袋子要大的東西。一個寓言故事只要你用心去讀,就可以讀出許多理趣,讀出許多智慧。下面請欣賞第一個魔袋《白兔與月亮》,看你能取出哪些東西來呢?
(點評:歸納寓言的特點,為下面多角度解讀寓言作好鋪墊,走進寓言。)
也可選擇“守株待兔”:
1、想不勞而獲是不行的。
2、一次幸運不等于永遠幸運。
3、人不要存僥幸心里。
4、不要死守著過時的'經驗不放,否則會失敗的。
狐假虎威:
1、我們要善于識破那些像狐貍一樣狡猾的人的伎倆。
2、從老虎的角度得出寓意:要分析形式,不要輕易上當受騙。
3、從狐貍的角度得出寓意:遇到危機情況,要像狐貍一樣機智、靈活。
人生寓言教案2
學習目標
1.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語言的精美和《落難的王子》構思的奇妙。
3.學習從寓言的關鍵情節切入,探究并簡要概括寓意,培養發散思維的能力。
4.體會寓意,培養對財富和不幸的審美心態和堅韌意志。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了解寓言的特點。2.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難點:體會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了解寓言的基本常識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的啟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簡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給加點的字注音、解釋劃線的詞語。
嬉戲()風韻()厄()運泯滅()
險象迭()生稟告()心曠神怡()
審美:得失之患:
二、理解探究
1、學習《白兔和月亮》思考白兔得到月亮前與得到月亮后賞月時心態有什么不同?注意找關鍵詞
2、《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主題詞是“得失之患”,在情節發展中有兩處轉折,請學生加以概括。白兔從她前后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么道理?
3、學習《落難的王子》思考:王子落難前性格怎樣?王子落難后性格怎樣?從那句話中可以看出?王子的性格為什么會發生上述變化?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
4、《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這兩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三、合作釋疑
1、比較閱讀《白兔和月亮》和《落難的王子》探討寫法。兩篇課文在表現主題、安排情節、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有什么異同?
2、深入研讀課文《白兔和月亮》,從課文中摘錄認為優美的語句加以體會。
3、讀《落難的王子》研討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四、課內精讀
閱讀《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問題:
(1)從文中找出運用了比喻、擬人修辭方法的句子各一個。
比喻:
擬人:
(2)第四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賞月”與第一段的哪些語句相照應?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為什么會有得失之患?
(4)為什么不編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閱讀《塞翁失馬》讀過這兩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敵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譯譯文:
靠近邊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兇掌握術數的人。他的馬無緣無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么就不會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種災禍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大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變為一件福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這個人惟獨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人生寓言教案3
從這一期起,本刊(《中學語文》)將新辟《新課程·新教材·新教法》專欄,以反映在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學語文教學。新課程、新教材、新教法,“新”在哪里?這是本欄目所要探討的全新話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到目前階段,我們不能只是停留在“理念”的層面,空喊“新”的華幸;理念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最佳創新生成點。比如,教學內容的最“新”整合、教學目標的最“新”生成、教學過程的最“新”優化、教學評價的最“新”呈現,等等。總之,是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學在常態背景下的最“新”反映。
本期首推《人生寓言》教學案例。以教學案例來詮釋“新”的理念、新的教學實踐,恐怕最能與一線的教師貼近。這是一種走進新課程的新的策略。教師通過自我的教學設計、自身的教學實踐、自己的教學反思,達成與新的教學理念的融合。“應該怎樣教、不應該怎樣教、還應該怎樣教”,每一個人都應有這樣的思考。本欄目就是提供這樣思考的平臺。
《人生寓言》的執教者,是宜昌市的年輕的教師。這里的教學案例,是否真正張揚了教學的個性,還請讀者評議;同時,也歡迎實驗新課程的教師,參與到我們的欄目中采,交往互動,以達成對新課程理念的共識。
執教:常紅艷
一、設疑導入,激發學生研究的興趣
師 英國作家肖伯納有句名言“人生中有兩大不幸,一是沒有得到他心愛的東西,二是得到他心愛的東西”。不知大家是否贊同?
生1 我不贊同。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感到不幸情有可原,但得到了心愛的東西應慶幸才對呀。
生2 我也不贊同。這兩句話似乎自相矛盾。
師 我和大家也有一樣的疑問。看來,肖伯納這句名言真有問題?今天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思考人生的兩大難題:如何對待幸與不幸。下面請大家隨著著名哲學家周國平走進他的《人生寓言》。
(點評:運用留白藝術,由肖伯納的名言導入,新、巧,可謂一石三鳥:一是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三是這句名言如一線貫穿,隨著探究的深入,不斷翻出新意。)
二、調動積累,讓學生了解寓言的特點
師 說起寓言,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1 拔苗助長、掩耳盜鈴。
生2 狐假虎威、丑女效顰。
師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看來平時積累很重要。大家喜歡這些寓言故事嗎?
(點評:內引以往的學習經驗,首次強調課外積累,走近寓言。)
生3 喜歡。因為寓言讀起來既有趣又發人深思。
生4 寓言,它總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上的啟示。
師 那么從“丑女效顰”這個寓言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啟示呢?
、生5 告訴我們不要盲目地模仿別人。
師 作家嚴文井將寓言比作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現在再讀“丑女效顰”這個故事,除了這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寓意外,換個角度看,你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呢?
生6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師 瞧,這就是魔袋,我們取出了比袋子要大的東西。一個寓言故事只要你用心去讀,就可以讀出許多理趣,讀出許多智慧。下面請欣賞第一個魔袋《白兔與月亮》,看你能取出哪些東西來呢?
(點評:歸納寓言的特點,為下面多角度解讀寓言作好鋪墊,走進寓言。)
三、探究寓意,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
(生速讀《白兔與月亮》,要求:捕捉重要信息,能復述故事情節。)
師 本則寓言講述了一個怎樣的的故事呢?
生1 有,一只白兔是賞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來到林中草地心曠神怡地賞月,于是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歸屬于她。可從此以后,她從前的閑適心情一掃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請求諸神之王撤銷了那
個慷慨的.決定。
師 剛才這位同學的復述你認為最大的優點是什么?
生2 復述語言較概括,抓住了文中的關鍵語句,而且忠實于原文。
(點評:通過速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通過評價滲透復述方法指導。)
師 你不僅很善于聽,而且也.總結出了復述的方法。從這位同學的復述中我注意到了兩個關鍵詞“心曠神怡”“患得患失”,為什么月亮在歸屬于白兔后,她從前的閑適心情會“一掃而光”y請有感情地朗讀文中的關鍵語句。
生3 “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
師 這句話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生4 運用對偶,句式很對稱,語言也很精練,還用了成語,富有文采。
生5 還運用了對比,刻畫出了白兔面對月亮的陰晴圓缺患得患失的心態。
(點評:抓住關鍵語句,通過朗讀品味語言,揣摩語句深長的意味。)
師 著名詞人蘇軾有句詞與白兔的這一心態迥然不同,是哪句呢?
生6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點評:二次強調課外積累,巧妙引出多角度解讀。)
師 看來面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你從這一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生7 要能夠發現和欣賞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態度。
生8 美好的事物應該大家共同分享。
生9 擁有非分之財就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點評: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的自主體驗與理解。)
師 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會產生得失之患嗎?有無得失之患的關鍵在哪里?
人生寓言教案4
【教學目標】
1.了解寓言這種體裁的基本特點;正確領悟文章的寓意;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巧妙的構思。
2.口頭復述課文,感受優美的語言,理清作者的寫作脈絡,提高閱讀分析的能力。多角度分析,領悟寓意。
3.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學會用平常心態對待生活中的得與失。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領悟寓意。
2.難點:聯系實際,感悟人生。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白兔和月亮》
一、溫故知新
1.你喜歡哪則寓言?(喚起記憶)
2.為什么喜歡寓言?(探討寓言的特點)
特點:
(1)講述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
(2)篇幅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或人或非生物。
(3)主題多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
用嚴文井的話總結:“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
二、名言激趣
英國科學家培根有句名言:“幸運并非沒有恐懼和煩惱;厄運也決非沒有安慰和希望。”不知大家是否贊同?(學生討論)請大家隨著著名哲學家周國平先生一起來探討人生的兩大難題:如何對待幸與不幸。(板書《人生寓言》之《白兔與月亮》)
三、自由朗讀
由學生自由朗讀《白兔與月亮》,初步感受課文,準備復述課文。
四、故事重現
1.復述故事。
2.用一句話概括這則寓言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五、探討研究
1.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后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白兔在擁有月亮以前,對月亮抱著發現美、欣賞美的審美態度,是心曠神怡地賞月,所以她的心情是閑適的;在擁有月亮之后,在她的眼里,月亮是她的私有財產,她必須占有它,不讓它遭到侵犯和損害,否則就緊張不安心痛如割。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她對月亮抱著功利的態度,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感。
2.白兔為什么請求諸神之王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
擁有月亮不僅她失去了原有的賞月的閑適心情,同時帶來的更多的是不安與痛苦。
3. 試想一下,假如白兔擁有的是蘿卜、白菜、它還會患得患失嗎?(這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寓意)
4.從白兔前后不同的情感體驗中你能悟出一個什么道理?
擁有巨大的財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令她緊張不安,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作者是想告訴我們,擁有巨大財富,或其不配擁有的財富就會患得患失。
六、一顯身手
作家嚴文井是這樣描述寓言的:“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同學們一起歸納了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那么你還能從《白兔與月亮》這則人生寓言中取出什么東西呢?請用精辟的語言概括出來。
比如:
(1)遇事總是計算利益,貪圖占有,生活在焦慮之中。
(2)比較超脫,心胸寬闊,能夠享受生命的樂趣。
(3)要能夠發現和欣賞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態度。
(4)美好的事物應該大家共分享。
(5)擁有非分之財就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
七、奇思妙想
本文的結尾是這樣寫的:“我們的主人公畢竟慧心未泯,她終于去拜見諸神之王,請求他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其中“終于”一詞可見白兔是進行了一番心理斗爭,才下定決心的,請發揮你的想象,描摹一下白兔復雜的心理活動,完成一篇練筆。
八、布置作業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請將你喜歡的優美詞句積累下來。
第二課時 《落難的王子》
一、溫習舊知導入
《白兔和月亮》一文恰恰印證了培根的那句話“幸運并非沒有恐懼和煩惱”,它告訴我們如何面對人生中的幸運,而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更恐懼的則是厄運的到來,那么當厄運真的降臨的時候我們該怎么做呢?一起來閱讀周國平先生的《落難的王子》,看看它會給你怎樣的啟示?
二、探究靈感源泉
本文是作者因親身遭受一次厄運而作。作者的女兒妞妞剛出生不久便被診斷患有絕癥,注定夭折。他們聽到別人的嘆息,說如果這樣的厄運落到他們身上,他們可受不了。而作者回想以前看到別人遭受厄運時,也有同感。于是便虛構了這個寓言故事。
三、朗讀哲人寓言
1.教師范讀。
2.學生帶著如下問題朗讀:
(1)王子是怎樣落難的?
(2)王子落難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發生這種變化?
落難前的王子很脆弱,落難后變得堅強起來。變化的原因是:一是他遭受了厄運,二是他沒有被遭受的厄運嚇倒,堅強地挺了過來。
(3)用簡潔的語言復述課文。
3.交流初讀收獲。
四、領會巧妙構思
1.“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反復出現過幾次,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作者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
這句話在課文中反復出現過三次。
都是一個旁觀者在傾聽別人的不幸時發出的嘆息。第一次是王子對天災人禍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對王子落難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對“我”遭受厄運而言。
作者通過這樣的情節設計是想告訴讀者這樣一個道理:當災難降臨到別人頭上時,旁觀者都會虛妄地假設自己不能承受,揭示了這種現象的普遍性。
2.“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么作用?
“我”既是線索人物,旁觀了王子的厄運,同時又是一個遭遇厄運的主人公,這個人物也暗示了誰都有可能遭遇厄運。
五、探究文章寓意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這篇寓言給你的啟示。
比如:
(1)人生在世,不幸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
(2)當遭遇厄運的時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3)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
……
2.當厄運到來的時候誰都能夠承受,并且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你能舉出這樣的事例嗎?(貝多芬、奧斯特洛夫斯基、張海迪、霍金等等)
六、辯證思維訓練
落難之后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規律嗎?要戰勝脆弱,關鍵是什么?(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問題,深入體悟寓意)
七、拓展延伸訓練
1.總結二文寓意的相關之處。
兩則寓言,一則寫好事變成了壞事;一則寫壞事變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幸運或不幸的事情,那么應該如何面對,這兩則寓言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也正像培根所說的那樣“幸運并非沒有恐懼和煩惱;厄運也決非沒有安慰和希望。”
2.拓展閱讀《塞翁失馬》(本冊教材的第30課)。
(1)這篇短文給你怎樣的啟示?
(2)積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
八、放飛思緒創作
有一天,厄運也落到了我的頭上,而我的耳邊也響起了那熟悉的嘆息:“天哪,太可怕了……”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請你發揮想象力,想象“我”會遭遇怎樣的厄運,又將如何面對。為文章補寫一個結尾。
九、結識睿智哲人
周國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78年入學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先后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蘇聯當代哲學》(合著)、《尼采:在世界的轉折點上》、《人與永恒》、《尼采與形而上學》、《憂傷的情欲》、《只有一個人生》、《今天我活著》、《愛與孤獨》等。譯著有《論辯證法的敘述方法》(合譯)、《偶像的黃昏》、《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等。1996年以懷念夭折女兒為主題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一書而聞名,但其大量的作品還是以哲理性思辨性為主,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性與愛、自我、靈魂與超越等,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是一個很優秀的學者。
十、課后積累作業
積累一下有關如何面對人生中的幸運與不幸的名言警句。
人生寓言教案5
【指導思想】
1、強調理解表述的準確性。
2、反復練習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
【教學步驟】
一、看導語默讀課文
二、借助注釋、詞典,識字識詞
審美 風韻 閑適 窖 身世 泯 厄運 慧心 皎潔 正色 歸屬 稟告 得失之患 心曠神怡
三、朗讀
四、內容研討
1、研討方法:提出一種似是而非的看法,通過研討,求得準確的理解。
2、問題設計:
有人認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與其擁有,不如沒有。大家有沒有不同看法?
通過比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種構想,想想這一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落難的王子》的寓意,如果概括為“只有遭遇厄運才能堅強起來”,你有沒有不同意見?
五、語言運用
1、 獨具審美的'慧心。
2、 皎潔的月色。
3、 無憂無慮的嬉戲。
4、 心曠神怡地 。
5、 不愧是 的行家。
6、 各具風韻。
7、 舉世無雙。
8、 一掃而光。
9、 閑適的心情。
10、 烏云蔽月 。
11、 心痛如割。
12、 險象迭生。
13、 心未泯。
六、朗讀
七、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
人生寓言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寓言的含義。
2、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3、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二、教學重點
1、理解寓言含義。
2、理解兩篇寓言的寓意。
三、教學難點
1、理解寓言含義。
2、聯系生活實際,正確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設計
1、導入
請學生講述《塞翁失馬》這個故事,由此引出對“禍”、“福”的看法:要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壞事有可能變成好事,好事也有可能變成壞事。而具體應如何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呢?請看周國平的《人生寓言》。
2、講解寓言的概念。
寓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伊索寓言》)或韻詩(《克雷洛夫寓言》)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同學們可參看本冊課文第30課)寓言的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間傳說,西方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中國的寓言則散見于《莊子》、《韓非子》等作品中。
3、請一位學生朗讀《白兔和月亮》,其余的同學思考:這篇寓言講述了什么故事,蘊涵了什么道理?
4、請學生講述這篇寓言的寓意。
這則寓言的主題詞就是“得失之患”,白兔得到的是它所不應擁有也不配擁有的月亮,不配擁有而擁有,就會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
這則寓言有兩處轉折。諸神之王宣布月亮歸屬于白兔,是一個轉折,此前,白兔是心曠神怡地賞月;此后,卻緊張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請求諸神之王撤消決定,是又一個轉折。前一個轉折,前后構成鮮明對比;后一個轉折,給人留下了一個啟迪,寓意就是通過這樣一個反復透露出來的。
這則寓言的寓意是: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未得到時,白兔是心曠神怡地賞月,得到之后,白兔卻緊張不安,心痛如割。這不僅僅是看待財富的兩種不同的眼光,更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作者提倡的是前一種,也就是審美的人生態度。
《白兔和月亮》中,好事變壞事可以給我們以啟示,那么遭遇壞事又會怎么樣呢?
5、請一位學生朗讀《落難的王子》,其余的同學思考:這篇寓言講述了什么故事,蘊涵了什么道理?
落難王子的人生感悟:“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
所以,這篇課文將的是應該如何對待苦難的道理。道理有二:一是苦難是人生應有之義,我們切不可懷僥幸心理,認為苦難只會落到別人頭上,而應該對自己遭遇苦難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二是遭遇苦難,我們就要勇敢面對,以有尊嚴的態度來承受。
這篇寓言的寓意是:厄運能使性格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6、品味語言
《白兔和月亮》的語言很精美。例如:“慧心”、“風韻”、“閑話”、“繃”等用詞很精當,對稱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
這個部分可讓學生自己來從課文中找出好詞好句。
7、總結。重申兩則寓言的寓意,以及人們對待禍福的正確態度。
8、作業布置
(1)、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2)、摘抄有關厄運、苦難的名言警句。
9、板書設計
人生寓言
周國平
寓言: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
白兔和月亮 落難的王子
寓意: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 厄運能使性格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無窮的得失之患。
啟示:人們應該以正確的態度看待福禍。
人生寓言教案7
【教學目標】
1、理解寓言的含義。
2、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3、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重點】
1、理解寓言含義,加強理解表述的正確性。
2、反復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難點】
對寓言含義的理解。
【課前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俗話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人們做事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伴隨我們的今生今世。我們應當怎樣面對“得”與“失”呢?周國平的《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就給了我們一個啟迪。
寓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充滿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間傳說。外國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我國的寓言多存于《莊子》、《韓非子》等。
二、詞語教學
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檢查預習,落實詞語教學。
附補充的重要詞語:
1、正音:
皎潔(jiǎo)心曠神怡(kuàng)(yí)
2、釋詞:
慧心:這里指智慧。
心曠神怡:心情開朗,精神愉快。曠,開闊,開朗。怡,愉快。
舉世無雙:整個世上沒有第二個人可以相比。舉,全。
迭生:一次又一次地發生。迭,屢次。
三、整體感知
1、聽讀。
2、學生朗讀。
3、討論發言。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學生小組討論:
問題組:
1、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要求學生完整復述課文)
2、找出寓言中的主題詞。──“得失之患”。
四、研讀賞析
1、研討賞析:
出示問題組,學生討論,教師略加點撥:
問題組:
1、白兔的賞月心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找出有關詞語。
前:“尤愛”、“無憂無慮地嬉戲”、“心曠神怡”、“各具風韻”
后:“一掃而光”、“緊張不安”、“惟恐”、“心痛如割”
這是對比的寫法。
2、為什么會發生這種巨大的變化?
她“得”了月亮,“失”了樂趣。
──白兔擁有了月亮后,把它當作私有財產,害怕失去,因而緊張不安,產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失去了賞月的樂趣。
3、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么啟示?
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2、感悟語言:
⑴體會詞語的精美。
──可是,說也奇怪,從前的閑適(悠閑)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有)著一個念頭:“這是我的'月亮!”請設身處地地體驗一下,句中加點詞能否換成括號內的?為什么?
“閑適”是清閑安逸的意思,比“悠閑”更能反映出白兔的無憂無慮。而“繃”的強度更甚,充分體現出白兔患得患失的心態。
⑵體會句子的精美。
對稱。如:“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
五、拓展延伸
1、試想一下,是否“一無所有”就心安理得?
2、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應該具有怎樣的人生態度?
(以上各題允許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指正。)
六、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讀一讀,寫一寫”有關練習。
2、預習《落難的王子》。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白兔和月亮》告訴我們:面對財富、幸福,我們應該怎么辦?不僅如此,大家還須知道,“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難、挫折甚至災難打交道。對此,我們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周國平的另一篇寓言《落難的王子》,體會它給我們所帶來的警示。
二、詞語教學
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檢查預習,落實詞語教學。
附補充的重要詞語:
1、正音:
稟告(bǐng)擄(lǔ)
2、釋詞:
稟告:向上級或上級告訴事情。
突如其來:突然發生。突如,突然。
三、整體感知
1、范讀。
2、學生朗讀。
3、討論發言: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學生討論:
問題組:
1、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厄運能使人變得堅強。
2、“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么作用?
線索人物,是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
四、研讀賞析
1、研討賞析:
預設問題組,學生解答:
⑴王子落難前后的性格有何不同?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王子開始時性格很脆弱,多愁善感,后來他經歷了厄運,并且沒有被厄運嚇倒,挺了過來,從而變得堅強起來。
⑵“我”是王子落難的見證人,然而,厄運也落到“我”的頭上。這一情節說明了什么?
告訴讀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都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⑶“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這樣寫起什么作用?
①王子聽到天災人禍的消息時。
②“我”聽到王子的遭遇時。
③后人見到“我”遭受厄運時。
反復出現,構思奇妙,耐人尋味,揭示了這種故事在現實中的普遍性。
2、拓展反思:
從生活中舉出實例,說說沒有遭遇過厄運的人應該怎樣培養自己堅韌的意志?(學生討論,教師及時指正。)
參考:要培養堅韌的意志,必須自覺地尋找艱苦,在艱苦的條件下刻苦的磨練。如長跑并非厄運,但也可以鍛煉人的意志,使人堅強,戰勝脆弱。
五、與《白兔和月亮》比較閱讀
學生自由評說,教師適當點撥。
六、課堂小結
我們學習的兩篇寓言,分別從不同側面告訴我們應當怎樣確立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我要告訴你們:不計較得失,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就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愿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面人生。
七、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剩余部分。
2、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
兩題中任選一題。不少于800字。
人生寓言教案8
授課日期:年月日總課時:
教學目標
①理解寓言的含義。
②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③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重點
①理解寓言含義。
②學習精美的表達。
第一課時《白兔和月亮》
教學內容
①介紹寓言。②解讀寓意。
③引導學生自相對照,把握人生態度。
教學設計
一、激趣引讀
人們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會伴隨我們今生今世。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當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鏡子。
出示課題。
介紹寓言
二、誦讀感知
1、朗讀課文,疏通文意,感受語言。
2、整體感知,學生談感受
感知內容:
人生寓言教學設計2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a.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要求學生完整地復述課文。
b.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了解身份的改變對于心態的影響。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為什么會患得患失?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么啟示?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以上問題難度不大,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略加點撥,學生可以自己完成。
三、語言品味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賞析。
例如,“慧心”“風韻”“閑適”“繃”等用詞很精當。對稱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
除讓學生分析上述詞語的妙用之外,還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其他有關的詞句再作分析,并讓學生試著仿寫。
四、合作探究
1、找出故事情節中的兩次轉折。
2、白兔最終要求諸王之神撤銷決定說明了什么?讓學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3、這則寓言提到了人類有什么含義?寓言的諷刺意義。
4、擁有財產就一定患得患失嗎?而一無所有才心安理得嗎?
五、互動釋疑
六、自我反思
1、我們應從白兔身上學到什么?
2、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原因是什么?
3、我們應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
七、作業布置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②預習《落難的王子》。
第二課時《落難的王子》
人生寓言教學設計2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教學目標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②與《白兔與月亮》比較閱讀。
○教學設計
一、激趣引讀
同學們,上節課我給大家講過,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把握好生活中的得與失。不僅如此,我還要告訴大家,“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難、挫折甚至災難打交道。對此,我們要做好充分心理準備。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難的王子》,它可能給我們帶來足夠的警示。
二、誦讀感知
1、朗讀、默讀課文,仔細推敲課文所表現的中心思想,認真揣摩故事情節與中心的關系。
2、整體感知
①這篇寓言說了個什么故事?要求學生熟練地復述課文。
②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可指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句子。
③“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么作用?提示:線索人物。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反復出現過三次,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有什么意義?
[提示]這句話表現了一個旁觀者對不幸者的.嘆息。第一次是王子對天災人禍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對王子落難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對“我”遭受厄運而言。這是嘆息者未經磨難的一種虛妄的假設。(其實未必如此,假如災難真的落到了人們的頭上,誰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課文中反復出現三次,揭示了它在現實中的普遍性。
三、合作探究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引導:
①王子落難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人生寓言教學設計2
②王子是怎樣落難的?作者這樣編排情節有何用意?
讓學生理解作者設置這樣的極端情節的典型意義。
③“我”是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然而,厄運也落到的“我”的頭上,這一情節說明了什么?
人生寓言教學設計2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訴讀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④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啟示?
[提示]王子落難的故事還會不斷發生,而旁觀者的嘆息也將無限循環地延續下去。只有經歷厄運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的頭上,誰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
⑤只有落難后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研討二)
這個問題要啟發學生辯證地來談,談透徹,讓學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觀的教育。
四、互動釋疑,討論交流
五、比較閱讀與《白兔和月亮》比較閱讀。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辨析:兩篇課文在表現主題、安排情節、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有什么異同。訓練學生的賞析能力。
學生可自由評說,教師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適當點撥。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將問題歸結到以下幾點。
①在主題上,兩篇寓言都是寫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寫人在獲利之后的心境;《落難的王子》寫人在受難后的狀態。
②在情節上,都表現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寫“好事”可以變為壞事;《落難的王子》寫“壞事”可以變好事。(“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決定于當事者的思想觀念。)
③在表現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濃些,而《落難的王子》寫得更像是事實。
④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以敘事為主(這是敘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敘事的基礎上,多有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且多議論;《落難的王子》則重在敘事。
以上內容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教師引導得當,還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據情況處理。
六、體驗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禍,可能不期而至,對此我們應怎樣面對?
②從自己的經歷中舉出實例,說說你是怎樣面對困難,使自己堅強起來的。
③實際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畢竟不多。我們應當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意志品質?
七、教師小結
我們學習了兩篇寓言故事,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應當怎樣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在這里我要告訴你們:不計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愿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面人生。
人生寓言教學設計2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八、作業布置
①積累警句
②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
人生寓言教案9
學習目標
1、理解、積累文中的字詞。
2、了解寓言的特點,準確理解、概括寓意。
3、體會寓意,培養應對財富和不幸的審美心態和堅韌意志。
教學重難點:
抓住關鍵情節,揣摩寓意,并聯系生活體驗進一步加深對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學習過程
資料袋:
1、寓言的基本常識: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的啟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簡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了解作者: 周國平,1945 年7 月生于上海。1968 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78 年入學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先后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1981 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長于用文學的形式談哲學,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性與愛、自我、靈魂與超越等,虔誠探索現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視觀照心靈的歷程與磨難,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
字詞積累:
3、預習課文,把你認為重要的字詞寫在下面。
整體感知
4、《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的主題詞是“得失之患”,在情節發展中有兩處轉折,請學生加以概括。白兔從她前后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么道理?
5、《落難的王子》 這則寓言講的是應該如何對待苦難的道理,作者假設了一個極端的例子。落難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
合作探究
6、(1) “和人類不同的是,我們的主人公畢竟慧心未泯,她終于去拜見諸神之王,請示他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寓言中這樣提到人類,含有什么意味?
7、《落難的王子》這則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為“只有遭遇厄運才能堅強起來”?
拓展遷移
8、這兩則寓言,一則寫好事變成了壞事,一則寫壞事變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壞事是經常會遇到的,怎樣看待好事、壞事,這兩則寓言很有啟發。請結合自身經歷,也選取同課文一樣的兩個角度的事例,談談你是如何應對的。
達標檢測
9、給加點的字注音。
嬉 戲 ()風韻 ()厄 ()運泯 滅()
稟 告 ()搶劫 ()閑適 ()皎 潔()
險象迭 ()生心曠神怡 ()
10、找出下列詞語中有錯誤的一組()
A、慷慨——灌溉皎潔——狡猾搶劫——膽怯
B、地窖——窘迫拐杖——特別善長——稟告
C、泯滅——流氓嬉戲——戲耍玲瓏—— 伶俐
D、銷毀——撤銷雛形——皺紋孵化——腐化
11、判斷下列句子說法不正確的一句是()
A、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的啟示。
B、《落難的王子》以一位王子的親身經歷講述人沒有不能承受的苦難。
C、《白兔和月亮》中的白兔被作者賦予了人的思想感情。
D、《白兔和月亮》講述的是如何面對巨大的財富,應以平常心坦然面對突然降臨的財富。
類文賞析 《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敵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人生寓言教案10
學習目標:
1. 正確理解寓言的寓意,培養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 學習優美的語言,模仿文章中美的表達方式。
重點內容:
1. 深刻理解寓言的內涵。
2. 學習文章中優美的.表達方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首先,我們要談一下寓言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寓言是一種通過比喻性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通常情節簡單,篇幅短小,而且常常含有教育意義和諷刺意義。
那么現在,我想請同學們來復述一下故事《龜兔賽跑》的內容。很好,我們可以從這個故事中看出,驕傲會使人落后,虛心使人進步,要做事情必須踏踏實實,這樣才能夠成功。
那么,這個故事出自哪一本書呢?沒錯,是《伊索寓言》。你們使用國慶假期閱讀了這本書嗎?那么,請回答一下,你對寓言這種文學作品有多少的了解?
二、作者簡介
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白兔和月亮》和《落難的王子》兩篇文章,它們是周國平先生所寫的人生寓言。現在,讓我們來談一下作者的背景。周國平出生于1946年上海,他于196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之后于198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目前,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研究員,著有多本學術專著和隨感集、詩集等文學作品。
在大學里,同學們都有自己喜歡的作家和代表作品。有一個說法是,女生喜歡讀周國平先生的作品,而男生更喜歡讀王小波的作品。在我剛上大學時,我也很喜歡閱讀周國平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用散文的筆調描述他的哲學思考,并用哲學思考貫穿文學寫作。
三、整體感知
現在,我們來朗讀課本第35頁上的兩篇文章,分別是《白兔和月亮》和《落難的王子》。
2、快速回顧昨天給予詞匯注音和解釋的作業,然后合上課本,讓同學們為黑板上的這些詞匯注音(學生回答),老師強調重點困難詞匯的含義(包括風韻、正色、歸屬、險象迭生等),最終鼓勵同學們使用這些單詞來講述這兩個故事。
人生寓言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讀會寫“窖、泯、厄、稟告、皎潔、風韻”等字詞。
2.理解、積累“審美、閑適、慧心、落難、心曠神怡、得失之患、險象迭生”等詞語。
3.了解寓言的特點,準確理解、概括寓意。
能力目標
1.指導學生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語言的精美和《落難的王子》構思的奇妙。
3.學習從寓言的關鍵情節切入,探究寓意,并簡要概括,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會寓意,培養應對財富和不幸的審美心態和堅韌意志。
●教學重點
誦讀;抓住關鍵情節,揣摩寓意,并聯系生活體驗進一步加深對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學難點
理解《白兔和月亮》對人類的諷刺意味和《落難的王子》的奇妙構思。
●教學方法
1.朗讀法。作為文學體裁之一的寓言故事,內容大多涉及人生道理,帶有勸喻或諷刺意味,《白兔和月亮》主題詞是“得失之患”,《落難的王子》的感悟是厄運能使性格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寓言故事情節,體會寓意的表達。
2.自讀與點撥結合法。所選寓言兩則,故事精短,構思奇妙且含意雋永。運用合作研討解決閱讀理解中的疑難問題,準確把握寓意。
3.延伸積累法。搜集整理有關厄運的名言警句,培養戰勝困難的堅韌意志。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范朗讀磁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研讀《白兔和月亮》,準確理解故事的寓意和語言的精美。指導學生自讀《落難的王子》,揣摩奇妙的構思。把兩則寓言連貫起來思考,體會得失相依的哲理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擁有權勢或財富是好事,卻可能生出得失之患,成為一種負擔,一種痛苦,失去樂趣;遭遇厄運是壞事,卻可以鍛煉人的意志,頑強地挑戰命運的不公,如失聰的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咽喉而奏響磅礴的鋼琴曲。怎樣面對財富和不幸呢?閱讀周國平的《人生寓言》將會給我們很多的啟示。(板書文題、作者)
設計(二)
英國哲人培根說過“幸運并非沒有恐懼和煩惱;厄運也決非沒有安慰和希望”。一只先前心曠神怡地賞月的白兔,一旦擁有了月亮卻緊張不安心痛如割,一位先前極為脆弱的王子,遭遇兇險的厄運卻能勇敢地承受不被打倒。周國平的《人生寓言》將為我們闡解如何去應對幸運和厄運這人生的兩大難題。
二、資料助讀
1.寓言
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間傳說。西方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等。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
2.周國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78年入學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先后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長于用文學的形式談哲學,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性與愛、自我、靈魂與超越等,虔誠探索現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視觀照心靈的歷程與磨難,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
三、師生共同研讀《白兔和月亮》
1.教師范讀,學生標示生字詞并疏解。
投影顯示:
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慧心:原是佛教用語,指能夠領悟佛理的心,今泛指智慧。
風韻:優美的姿態神情。
險象迭生:(dié)
金窖(jiào)
泯(mǐn):滅,喪失。
落難:遭遇災難,陷入困難。
厄運(è):不幸的命運。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個人利益的憂慮心情。
閑適:清閑安逸。
2.學生自由誦讀,整體感知。
思考:這則寓言主題詞是“得失之患”,在情節發展中有兩處轉折,請學生加以概括。白兔從她前后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則寓言有兩處轉折。諸神之王宣布月亮歸屬于白兔,是一個轉折。此前,白兔是心曠神怡地賞月;此后,卻緊張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請求諸神之王撤銷決定,是又一個轉折。前一個轉折,前后構成鮮明的對比,后一個轉折給人留下一個啟迪。
白兔從她前后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道理,擁有巨大的財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令她緊張不安,失去了生活的樂趣,所以她請求諸神之王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放棄對月亮的所有權。
3.學生深入研讀課文,從中摘錄認為優美的語句加以體會。
如:用詞精當的語句“有一只白兔獨具審美的慧心”“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從前的閑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著一個念頭”。對稱的語句“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
請學生仿照課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為合情合理的完整句子。
多媒體顯示:
(1)__________________獨具審美的慧心。
(2)__________________皎潔的月色。
(3)__________________無憂無慮的.嬉戲。
(4)_______________心曠神怡地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不愧是_______________的行家。
(6)__________________各具風韻。
(7)__________________舉世無雙。
(8)__________________一掃而光。
(9)__________________閑適的心情。
(10)__________________烏云蔽月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心痛如割。
(12)__________________險象迭生。
4.按學習小組合作探究。聯系生活體驗、討論:
(1)“和人類不同的是,我們的主人公畢竟慧心未泯,她終于去拜見諸神之王,請示他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寓言中這樣提到人類,含有什么意味?
(2)有人認為,這則寓言的寓意是,與其擁有,不如沒有。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說出理由。
(3)比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種構想透露出的寓意是否相同。
(4)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會產生得失之患嗎?有無得失之患的關鍵在哪里?
學生交流,教師明確:
(1)句子的意思說人類的慧心已泯。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擁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棄了所有權。人類慧心已泯,總以為擁有就是幸福,是無論如何也不肯放棄既得利益的。可見,這話對人類有諷刺意味。
(2)要充分理解寓言的內容,準確把握作者寄寓的思想內涵。寓言講的是白兔擁有月亮,固然是諸神之王慷慨賜予,但是她實在不配擁有,因此不能泰然擁有,這就是說,不配擁有而擁有,就會生出得失之患,這種“得”,并非一般的“得”。寓言告訴我們,如果某種擁有,帶來的是無窮的得失之患,使人緊張不安,那還不如沒有,寓言并非鼓吹一無所有的意思。
(3)這則寓言的主題詞是“得失之患”,講的是白兔擁有月亮,兩者處于兩種不同的關系,決定了白兔的不同心態,而白兔之于青草、天空之于月亮,則可以泰然擁有,不會如此緊張不安,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所以三種構想透露出的寓意是不同的。
(4)說“必然”顯絕對化,當然是不對的,但是,從歷史上看,從實際情況看,應該說是很容易,乃至極容易產生得失之患。說的是白兔,而不是別人,得到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之類的,得失之患更容易產生。有無得失之患,關鍵是有沒有能力保衛財富,不怕別人搶去偷去,就沒有得失之患。
5.學生跟錄音輕讀,體會寓言含意的雋永。
四、指導學生自讀《落難的王子》
1.聽讀錄音,學生交流閱讀體會。
2.學生自由誦讀,讀出語氣和感情。
思考:這篇寓言講的是應該如何對待苦難的道理,作者假設了一個極端的例子。落難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這則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為“只有遭遇厄運才能堅強起來”?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落難王子的人生感悟是“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
說“才能”意味著只有遭遇厄運,才能戰勝脆弱,別無他法了,這個規律不能成立。寓言的內容不是說,為了堅強起來必須尋找厄運,而是說,既然厄運落到頭上,那也不必倒下,應該頑強地挑戰命運。厄運是壞事,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厄運可以使人堅強起來。
3.學生合作研討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1)這則寓言要說的意思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為此作者擬定了一個王子的形象,請問文中是怎樣極寫他的脆弱的?
(2)寓言為什么把落難王子的遭遇編造得如此兇險?
(3)為什么寫“我”親眼見過王子,還跟他交談過?
(4)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反復三遍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1)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個極端脆弱的人:“每當左右向他稟告天災人禍的消息,他就流著眼淚嘆息道:‘天哪,太可怕了!這事落到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通過王子對別人災難的嘆息極寫他的脆弱。
(2)落難王子的厄運,如國破家亡、又當奴隸,又成殘廢,行乞度日極為兇險,作者意在用落難王子之口,說出厄運使人堅強的道理。
(3)寓言構思奇妙,用第一人稱,“我”是落難王子的同時代人,親眼見過王子,還有一段對話,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親身見聞,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復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
人生寓言教案12
【教學目的】
1、體會寓言的寓意,學會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
2、了解寓言的特點。
3、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教學重點】
1、體會寓言的寓意,學會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
2、了解寓言的特點。
【教學難點】
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課時】
2課時。
【課型】
綜合新授課。
【教學方法】
講讀-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白兔和月亮》
一、看導語默讀課文
二、借助注釋、詞典,識字識詞
審美 風韻 閑適 窖 得失之患 泯 厄運 慧心 皎潔 心曠神怡 歸屬 稟告 身世 正色
三、朗讀課文
1、老師范讀,學生齊讀。
2、學生個別讀。
四、老師講解寓言的基本常識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的啟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簡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五、內容研討
1、第三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賞月”與第一段的哪些語句相照應?
2、第三段中“從前的閑適心情”與第一段的哪些詞語相照應?
3、第一、三段對白兔的心情用了對比的方法進行描寫,請從這兩段中,找出四個構成鮮明對比的四字詞語。
4、從文中找出運用了比喻、擬人修辭方法的句子各一個。
比喻: 。
擬人: 。
5、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6、引導學生準確理解《白兔和月亮》,設問為什么不編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7、《白兔和月亮》的語言很精美,引導學生學習。
8、這一則寓言提到人類,含有什么意味?
老師點撥:
1、每天夜里,她都來到林中草地……心曠神怡地賞月。
2、無憂無慮 心曠神怡
3、無憂無慮,心曠神怡;緊張不安,心痛如割。
4、略。
5、擁有財富并過分地看重財富,就可能失去人生的許多樂趣。
6、白兔雖有賞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實在不配擁有月亮,所以如此緊張不安。雖是諸神之王的賞賜,也是非分之財,擁有非分之財,必然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忽視這一點,就不能準確理解寓意,就可能誤解、誤導。
7、“慧心”“風韻”“閑適”“繃”等用詞很精當。對稱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
8、意思是說:人類的慧心已泯。
第二課時
《落難的王子》
一、朗讀課文
1、老師范讀,學生齊讀。
2、學生個別讀。
二、內容探討
1、請在文中空白寫出漢字。
他自己也被敵人( )去當了奴隸,受盡非人的折磨。
2、文中“天哪,太可怕了!這事落到我頭上,我可受不了!”兩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別出自 之口,作者這樣寫的用意何在?
3、文中“至于此,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一句是什么意思?你能舉出一個這樣的例子嗎?
4、請在文中劃出本文的主旨句。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為什么能夠頑強地面對厄運?
老師點撥
1、擄
2、王子、我、其他人;對比寫出人世間沒有不能承受的苦難。
3、略
4、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5、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運后歷盡苦難的磨煉,性格堅強起來了,所以能夠頑強地面對厄運。
四、總結
兩則寓言的寓意分別是:“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一則寓言,寫好事變成壞事;一則寓言,寫壞事變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壞事是經常遇到的,怎樣對好事,怎樣對待壞事,兩則寓言很有啟發性。
【板書設計】
人生寓言
周國平
白兔和月亮
心曠神怡地賞月
轉折 諸神之王賞賜 主題詞:得失之患
轉折 緊張不安心痛如割 請求撤消
落難的王子
寓意:厄運能使脆弱的人堅強起來
人生寓言教案13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要點】通過朗讀、復述把握課文情節,設疑探討文章主旨。
一、導入
什么叫寓言?……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以散文或者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間傳說。
你們看過哪些寓言?……
西方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等。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
二、白兔和月亮
(一)學生示范朗讀
一個讀前三段,另一個讀后兩段。其他同學劃出你認為優美的語句,加以體會。
(二)問題探討
1、這則寓言的主題詞是什么?用文中一個詞概括。——得失之患。
2、概括情節發展中的兩處轉折。
板書:
心曠神怡
轉折① 諸神賞賜
緊張不安、心痛如割
轉折② 請求撤銷
留下啟迪
3、白兔從她前后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么道理?白兔為什么要請求諸神之王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課后練習題)——白兔從悟出了一個道理:擁有巨大的財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令她緊張不安,失去了生活的樂趣,所以她請求諸神之王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放棄對月亮的所有權。
4、寓言提到人類,含什么意味?
諷刺。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擁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棄了所有權。人類慧心已泯,總以為擁有就是幸福,是無論如何也不肯放棄既得利益的。可見,這話對人類有諷刺意味。
5、有人認為,這則寓言的寓意是“與其擁有,不如沒有”,難道一無所有、赤貧如洗才能自在嗎?你怎么看?總結出寓意。
寓言講的是白兔擁有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什么的,可見不是泛指擁有,只是指白兔之于月亮那樣的擁有。那是諸神之王的慷慨賜予,其實白兔根本不配擁有月亮,所以不能泰然處之。這就是說,不配擁有而擁有,就會產生得失之患,擁有顯赫的權勢或財富,擁有者是緊張不安的。如果某種擁有,帶來的是得失之患,使人緊張不安,那還不如沒有。
寓言沒有鼓吹一無所有的意思,而是說: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板書寓意)
6、白兔得到了月亮之后,必然會產生得失之患嗎?
(三)寓言的深層涵義
這篇寓言旨在說明,對于事務的審美態度和功利態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們要能夠發現和欣賞對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種占有的態度。
對于美的本質,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有一個占上風的認識,便是認為美的欣賞和利益計算是不相容的。德國哲學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無厲害關系的快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總是計算利益,貪圖占有,生活在焦慮之中,有些人則比較超脫,心胸寬廣,能夠真正享受生命的樂趣。所以,審美和功利不僅是看事物的兩種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同學們,你們覺得選擇哪一種人生態度更好?審美呢,還是功利?……
寓言更深層的涵義是提倡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板書)
板書:
心曠神怡
轉折① 諸神賞賜
緊張不安、心痛如割
轉折② 請求撤銷
留下啟迪
寓意: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深層涵義:提倡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這篇寓言旨在說明,對于事務的審美態度和功利態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們要能夠發現和欣賞對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種占有的態度。
三、落難的王子
(一)自讀課文
1、找出王子的人生感悟,概括寓言的寓意。
“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
寓意: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2、寓意是否可以概括為“只有遭遇厄運才能堅強起來”?
說“才能”意味著只有遭遇厄運才能戰勝脆弱,別無他法了,這個規律不能成立。寓言的內容不是說,為了堅強起來,必須尋找厄運,而是說,厄運落到頭上,那也不必倒下,應該頑強地挑戰命運。厄運是環視,壞事也可以變好事,厄運能夠使人堅強起來。
3、沒有遭遇過厄運得人應該怎么培養堅韌的`意志?
(二)合作研討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1、這則寓言要說的意思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為此,作者擬定了一個王子的形象。文中是怎樣寫他的脆弱的?——第一段。
2、寓言為什么把落難王子的遭遇編造得如此兇險?
落難王子的厄運,如國破家亡,淪為奴隸,變成殘廢,行乞度日等,都極為兇險。也只有經歷過這么多苦難,王子的話才最有說服力。作者意在用落難王子之口,說出厄運使人堅強的道理。
3、為什么寫“我”親眼見過王子,還跟他交談過?
寓言構思奇妙,用第一人稱,“我”是落難王子的同時代人,親眼見過王子,還有一段對話,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親身見聞,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復三遍的作用是什么?
“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復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邊響起,重復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尋味。通過王子對別人的嘆息,“我”對王子的災難的嘆息,銜接上別人對“我”的災難的嘆息,揭示了這樣的嘆息的普遍性及其沒有道理。
(三)體驗與反思:對待苦難的道理
1、苦難是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切不可懷僥幸的心理,認為苦難只會落在別人頭上,而應該對自己遭遇苦難有足夠的精神準備。——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難的。
2、一旦遭遇苦難,我們就要勇敢地面對,以有尊嚴的態度來承受。——世上沒有不可忍受的苦難。
四、對比延伸
1、主題上,兩則寓言都是談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前則主要寫人在獲得之后的心境,后則寫人受難后的狀態。
2、情節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但前則寓言味道比較濃些,后則更像事實。
3、在表達方式上,兩則寓言都是以敘事為主,而前則更多的是主人公的心里描寫,后則重在敘事。
一則寓言寫好事變成壞事,一則寓言寫壞事變成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壞事總是經常遇到的,你們覺得應該怎樣對待好事,怎樣對待壞事?生活中如何學會面對財富和不幸?
人生寓言教案14
一、設疑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1、師:英國作家蕭伯納有句名言“人生中有兩大不幸,一是沒有得到他心愛的東西,二是得到他心愛的東西。”不知大家是否贊同?
生1:我不贊同。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感到不幸情有可緣,但得到了心愛的東西應慶幸才對呀。
生2:我也不贊同。這兩句話似乎自相矛盾。
2、師:我和大家也有一樣的疑問。看來,蕭伯納這句名言真有問題。今天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克思考人生的兩大難題:如何對待幸與不幸。下面請大家隨著著名哲學家周國平走進《人生寓言》。
(點評:運用留白藝術,由蕭伯納的名言導入,新、巧,可謂一箭三雕:一是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三是這句名言如一線貫穿,隨著探究的深入,不斷翻出新意。)
二、調動積累,讓學生了解寓言的特點
1、師:說起寓言,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1:拔苗助長、掩耳盜鈴。
生2:狐假虎威、東施效顰。
師: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看來平時積累很重要。大家喜歡這些寓言故事嗎?
(點評:內引以往的學習經驗,首次強調課外積累,走近寓言。)
2、生3:喜歡。因為寓言讀起來既有趣又發人深思。
生4:寓言,它總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上的啟示。
師:那么從“東施效顰”這個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呢?
生5:告訴我們不要盲目地模仿別人。
3、師:作家嚴文井曾將寓言比作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現在再讀“東施效顰”這個故事,除了這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寓意外,換個角度看,你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呢?
生6: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師:瞧,這就是魔袋,我們取出了比袋子要大的東西。一個寓言故事只要你用心去讀,就可以讀出許多理趣,讀出許多智慧。下面請欣賞第一個魔袋《白兔與月亮》,看你能取出哪些東西來呢?
(點評:歸納寓言的特點,為下面多角度解讀寓意作好鋪墊,走進寓言。)
三、探究寓意,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
1、生速讀《白兔與月亮》,要求:捕捉重要信息,能復述故事情節。
師:本則寓言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生1:有一只白兔是賞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來到林中草地心曠神怡地賞月,于是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歸屬于她。可從此以后,她從前的閑適心情一掃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請求諸神之王撤消了那個慷慨的決定。
2、師:剛才這位同學的復述你認為最大的優點是什么?
生2:復述語言較概括,抓住了文中的關鍵語句,而且忠實于原文。
(點評:通過速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通過評價滲透復述方法指導。)
3、師::你不僅很善于聽,而且也總結出了復述的方法。從這位同學的復述中我注意到了兩個關鍵詞“心曠神怡”“患得患失”,為什么月亮在歸屬于白兔后,她從前的閑適心情會“一掃而光”?請有感情地朗讀文中的關鍵語句。
生3:“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
師:這句話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生4:運用對偶,句式很對稱,語言也很精練、用了很多成語,富有文采。
生5:還運用了對比,刻畫出了白兔面對月的陰晴圓缺患得患失的心態。
(點評:抓住關鍵語句,通過朗讀品味語言,揣摩語句深長的意味。)
5、師:著名詞人蘇軾有句詞與白兔的這一心態迥然不同,是哪句呢?
生6:人有悲歡離和,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點評:二次強調課外積累,巧妙引出多角度解讀。)
6、師:看來面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你從這一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生7:要能夠發現和欣賞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態度。
生8:美好的事物應該大家共分享。
生9:擁有非分之財就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點評: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的自主體驗與理解。)
7、師: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會產生得失之患嗎?有無得失之患的關鍵在哪里?
生10:我認為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會產生得失之患。因為白兔一則沒有能力去保衛財富,生怕別人搶去偷去;二則有了私欲之心便不會真正擁有。所以有無得失之患的關鍵在于你有沒有實力、有沒有私欲。(同學們熱烈鼓掌)
生11:我不贊成。白兔得到月亮后如能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就不會產生得失之患。有無得失之患的關鍵在于你是否擁有平常心。(生點頭,長時間鼓掌)
(點評: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形成爭辯,第一次進行多角度地解讀。)
8、師:剛才同學們思想兩相砥礪,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閱讀本身就是你與作者的`對話、你與同學間的對話、你與老師的對話。我在讀這則寓言時,我想到要“戒貪”,由此我還聯想到放棄也是一種美。如果某種擁有并不能給自己帶來幸福,反而徒增煩惱就不如沒有。而這也正可謂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可以從寓言中讀出很多理趣來,而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讀了《白兔與月亮》,我們在回頭看一看蕭伯納的名言,你又有何新的見解?
(點評:師生同讀同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促進者;鼓勵學生質疑探究,重新解讀寓意。)
生12:我現在能理解“得到了心愛的東西”有時不一定就是好事。不過,現在我對前半句話又發生了疑問:“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就一定不幸嗎?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那么請大家帶著這一新的問題用讀第一則寓言的方法來自讀《苦難的王子》。
(點評:第二次多角度解讀,翻出了新意,同時又生發出新的問題。自然導入第二則寓言。)
9、(生自讀《苦難的王子》)
師:下面請以四人學習小組交流你的讀書收獲。推薦一位中心發言人作好記錄。
生13:這個寓言講述的是一個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來能夠頑強面對厄運的故事。從這一故事中我們悟出了兩個道理:一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切不可懷僥幸心理認為苦難只會落在別人身上;二是一旦遭遇苦難,就要勇敢面對。
生14:我們這一組進行了分角色朗讀,在朗讀中我們感受到了“厄運能使脆弱的人邊得將堅強起來”。
(點評:由“學會”走向“會學”。)
10、師:正所謂“保薦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還有句歌詞也是鼓勵處于逆境中的人們要充滿希望,你會唱嗎?
生15: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師:這樣的才是真心英雄。你能結合生活中的事例來談一談嗎?
生16:貝多芬耳聾后仍“扼住命運的喉嚨”從而創作出了不朽的音樂。
生17:司馬遷倍受宮刑仍堅持不懈地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生18:美國作家海倫·凱勒曾是一個盲人,但她以頑強的意志給她的創作帶來里了光明,給千千萬萬讀者的心靈帶來了光明。
(點評:外聯生活,三次強調課外積累。)
11、師:大家所舉事例很有說服力。真可惜,我現在不是處于逆境,所以我成不了名人。說到此,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嗎?
生19:我又有了新的問
題:是不是落難之后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規律嗎?沒有遭遇到厄運的人又該怎樣培養堅韌的意志?
師:你說出了我的困惑。誰幫我解答?
生20:落難之后不一定能戰勝脆弱,也有從此一蹶不振的。要培養堅韌的意志,我們必須自覺地尋找艱苦,在艱苦的條件下磨練自己的意志。比如長跑,并非厄運,但需堅韌的意志,是可鍛煉人的。還有遇到了難題,要靜下心來攻克學習上的堡壘,又何嘗不需要堅韌的意志?
(點評:學生自己質疑探究,第三次多角度解讀。)
師:體會深刻。通過大家的討論,現在再看蕭伯納的那句名言“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你又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生21:“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也未必是一種不幸。
(點評:溫故而知新。第四次多角度解讀,又翻新意。)
12、師:人的一生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如何面對人聲中的幸與不幸,相信大家在今后的人生定會正確對待。請你說一條關于“得與失”的名言俗語以自勉。
生22:得意淡然,失意夷然。-----冰心
生2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生24: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間訓》
生25:交好運時要謹慎,遭厄運時要忍耐。-----《英國諺語》
生26:幸運并非沒有恐懼和煩惱;厄運也決非沒有安慰和希望。-------培根《論厄運》
(點評:四次強調課外積累,交流名言,勉勵自己。)
13、師:是啊,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感受。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如果單從占有的角度看,“沒有得到”的失意痛苦和“已得到”的患得患失都是不幸的。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以創造、審美的角度來看這“未得”與“已得”,是否別有一番情趣呢?下面請你將蕭伯納的這句名言進行改寫,然后送給你的朋友。
生27:人生有兩大幸福: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待你去追求、去創造;而是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待你去回味、去珍惜。
(點評:第五次多角度解讀,創造性閱讀。情感、態度、價值觀自然得以體現。)
四、運用留白,激發學生課外樂于探究
師:寓言的確像個魔袋,我們今天從這些魔袋中取出了比魔袋還要大得多的東西。寓言又像一座橋梁,帶領我們渡到彼岸;寓言還像一把鑰匙,引著你走進神奇的世界。如你想知道魔袋里還有哪些東西,請大家課后去閱讀周國平的另三則充滿了人生智慧的寓言《孿生兄弟》、《執迷者悟》、《抉擇》吧。
(點評:運用“留白”作為結尾,使整堂課顯得余味無窮,更廣闊的閱讀和創造的空間留給了課外。)
【教學反思】
1、解讀寓意是寓言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一個極具個性的精神活動。解讀過程中首先應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原文,整體感知課文,概括內容要點;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見解,與文本對話,理解文章豐富的寓意。尤其不要忘記我們自己可能就是一個本體,從寓言中我們可以讀出許多的“自我”來,因為“寓言說的就是你呀。”而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
2、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應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不應局限于教參上提供的一種寓意。寓言本身蘊涵內容的豐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在解讀中就會以喻體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開去,不斷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新的創造。
3、注意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要做到“潤物細無聲”,就要避免空洞的說教。在解讀寓意的過程中自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4、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兩則寓言連串起來進行教學,因為兩則寓言本身就是根據辨證邏輯而成的,不宜分篇教學。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人生寓言》課堂實錄這一教
人生寓言教案15
○教學目標
①理解寓言的含義。
②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③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重點
①理解寓言含義。
②學習精美的表達。
○課前準備
①查字典、詞典,掃除字詞障礙。
②預習課文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白兔和月亮》:
①介紹寓言。 ②解讀寓意。 ③引導學生自相對照,把握人生態度。
○教學設計
引入:人們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會伴隨我們今生今世。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當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鏡子。 .
出示課題。介紹寓言 朗讀 疏通文意,感受語言。 整體感知
①感知內容
a.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目的:掌握課文內容。要求學生完整地復述課文。
b.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目的:了解身份的改變對于心態的影響。第一問,要求學生用課文中的相關詞語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為什么會患得患失? 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么啟示? 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問題難度不大,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略加點撥,學生可以自己完成。
③感知語言: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賞析。
例如,“慧心”“風韻”“閑適”“繃”等用詞很精當。對稱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無
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
除讓學生分析上述詞語的妙用之外,還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其他有關的詞句再作分析,并讓學生試著仿寫。
問題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節中的兩次轉折。把握結構。
②白兔最終要求諸王之神撤銷決定說明了什么? 讓學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這則寓言提到了人類有什么含義? 寓言的諷刺意義。辯證思維 擁有財產就一定患得患失嗎? 而一無所有才心安理得嗎?
自我反思 ①我們應從白兔身上學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們應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②預習《落難的王子》。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教學《落難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②與《白兔與月亮》L匕較閱讀。
○教學設計
導入:同學們,上節課我給大家講過,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把握好生活中的得與失。不僅如此,我還要告訴大家,“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難、挫折甚至災難打交道。對此,我們要做好充分心理準備。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難的王子》,它可能給我們帶來足夠的警示。
朗讀、默讀課文,仔細推敲課文所表現的中心思想,認真揣摩故事情節與中心的關系。
整體感知
這則寓言故事寫得很深沉,不僅在主題的表現上發人深省,而且在情節的編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現實意義。教師應組織學生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由于學生閱歷有限,有些問題沒有直接體驗,教師要很好地引導,還是應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實例,加以印證為好。
討論題:
①這篇寓言說了個什么故事? 要求學生熟練地復述課文。
②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可指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句子。
③“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線索人物。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反復出現過三次,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有什么意義? 提示:這句話表現了一個旁觀者對不幸者的嘆息。第一次是王子對天災人禍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對王子落難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對“我”遭受厄運而言。這是嘆息者未經磨難的一種虛妄的假設。(其實未必如此,假如災難真的落到了人們的頭上,誰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課文中反復出現三次,揭示了它在現實中的普遍性。
問題研究
對課文的內容整體把握之后,學生的認識可能還是粗淺的。教師應再引導學生對重要情節和關鍵詞句進行深入研討,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學生討論,教師備案引導:
①王子落難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揭示中心。
[提示]開始很脆弱,后來堅強起來。原因:一是他經歷了厄運,二是他沒有被厄運所嚇倒,挺了過來。
②王子是怎樣落難的?作者這樣編排情節有何用意? 讓學生理解作者設置這樣的'極端情節的典型意義。
③“我”是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然而,厄運也落到的“我”的頭上,這一情節說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訴讀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④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啟示? [提示]王子落難的故事還會不斷發生,而旁觀者的嘆息也將無限循環地延續下去。只有經歷厄運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的頭上,誰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
⑤只有落難后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 這個問題要啟發學生辯證地來談,談透徹,讓學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觀的教育。
比較閱讀
與《白兔和月亮》比較閱讀。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辨析:兩篇課文在表現主題、安排情節、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有什么異同。訓練學生的賞析能力。
學生可自由評說,教師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適當點撥。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將問題歸結到以下幾點。
①在主題上,兩篇寓言都是寫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寫人在獲利之后的心境;《落難的王子》寫人在受難后的狀態。
②在情節上,都表現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寫“好事”可以變為壞事;《落難的王子》寫“壞事”可以變好事。(“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決定于當事者的思想觀念。)
③在表現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濃些,而《落難的王子》寫得更像是事實。
④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以敘事為主(這是敘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敘事的基礎上,多有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且多議論;《落難的王子》則重在敘事。
以上內容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教師引導得當,還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據情況處理。
體驗與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禍,可能不期而至,對此我們應怎樣面對?
②從自己的經歷中舉出實例,說說你是怎樣面對困難,使自己堅強起來的。
③實際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畢竟不多。我們應當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意志品質?
小結:我們學習了兩篇寓言故事,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應當怎樣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在這里我要告訴你們:不計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愿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面人生。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剩余部分。
②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
【人生寓言教案】相關文章:
《人生寓言》的教案03-25
人生寓言的教案01-12
《人生寓言》教案08-26
《人生寓言》教學教案09-22
【精】《人生寓言》教案01-14
《人生寓言》教案【推薦】01-15
《人生寓言》教案【熱】01-25
【熱門】《人生寓言》教案01-25
【推薦】《人生寓言》教案01-25
【薦】《人生寓言》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