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小學寓言故事的教學
導語:寓言是人類優秀文化長河中的寶貴財富,它文字簡約,卻理寓其中;它篇幅短小,卻生動有趣。對寓言故事的學習,無疑是可以讓學生在閱讀與思考中積淀文化,汲取人文精髓,提高道德規范能力。那么,對于小學階段的寓言教學應如何把握呢?應采取哪些有效的教學方法呢?
淺談小學寓言故事的教學
一、循文設境,突出“趣”字
成功的教學需要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要通過恰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融入課文,喚起學習的熱情。
1、形象有趣的導入設計。教學伊始,教師可以通過音樂、動畫等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教《守株待兔》時,我用多媒體先播放全國優秀課本劇《守株待兔》的視頻,劇中人物那可笑的打扮、夸張的動作、幽默的語言,一下子吸引了學生,使學生對進一步了解這個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詼諧幽默的朗讀示范。范讀可以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教師范讀時的表情、語氣、語調能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給學生。在學生初次接觸寓言時,根據人物的性格特征與語言特點,教師選擇或幽默或詼諧或夸張的語氣示范朗讀全文,能使學生一下子進入到課文描寫的情境中去。如在教《狼和小羊》時,教師捏著嗓子用怪里怪氣的語調讀狼的話,用夸張的語氣讀出小羊的可憐。
3、身臨其境的模擬表演。在熟讀課文后,教師在課堂上創設課文情境,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角色的表演,能讓學生真實的體驗人物的情感。如在教《狐假虎威》時,教師創設表演的情境,讓學生想象當時狐貍與老虎的動作、神態與語言,然后表演課文情節。這樣的課堂學生會充滿熱情,并能在表演中領悟課文的含義。
二、循文尋理,落實“悟”字
小學階段的寓言故事看似通俗易懂,但字里行間卻隱藏著深刻的寓意。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通讀全文,從課文的多個方面思考寓言的寓意。
1、從題目處感知寓意。有些寓言題目本身就是寓言內容高度的概括。只要弄懂了題目的意思,也就大體地感知了寓意。有位教師在上《自相矛盾》一文時,一開課就說了幾句自相矛盾的話,引得學生哄堂大笑,然后在揭題時讓學生說說“自相矛盾”的意思。這樣學生已基本上感知了“自相矛盾”的道理了。
2、于首尾處弄懂寓意。在寓言故事中,有的作者往往會在開頭寫幾句暗示寓意的語句,有的會在結尾處加上一段簡要的議論,讓讀者能夠準確地把握到故事的諷刺所在。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這些關鍵語句,抓住這些言語精辟、思想集中體現的關鍵段,讓學生充分朗讀體會。如《南轅北轍》一文最后一段話是作者的議論,直接點出了寓意,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讀這段話,抓住“越……越……”這個句式,啟發學生想象說話:馬越強健,就越________;車夫技術越好,路上就越_______;身上的盤纏越多,就越__________。這樣,學生很容易認識到如果方向錯了,條件越好,就錯得越厲害的道理。
3、在聯系實際中深明寓意。寓言故事往往是抓住社會上某些人的思想行為特征,加以夸大與渲染,借此用來對照世界,影射生活,讓讀者用自己的生活經歷加以串聯,從中得益。因此,在教學時,要把寓言里的人物或事件與現實中的人與事加以比較。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自相矛盾》一文時,在理解了課文內容后,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一起交流,并說說如何避免自相矛盾的事發生。這樣使學生將思考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達到了深明寓言的作用。
三、 循文習言,落實“練”字
1、在概括、復述中實踐語言。寓言故事短小精煉,非常適合進行概括主要內容、復述故事內容的訓練,如在《揠苗助長》一文的教學,有位教師引導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后用“誰干什么?”“結果怎么樣?”的句式來概括主要內容,最后再讓學生加入自己的想象復述課文內容。在概括與復述中,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提高了學習語文的實效性。
2、在補白、續寫中實踐語言。寓言故事有很多的“留白點”,這些“留白點”正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進行言語實踐的良好素材,我們可以設計續寫、插寫等練習。如有位教師在《自相矛盾》一文的教學時,讓學生為人物寫反思。這種借用寫反思的形式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想象思維,既增加了趣味,深明了寓言,也讓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了錘煉。
四、循文而拓,落實“展”字
1、以篇帶篇。如《南轅北轍》一文是魏國謀臣季梁為了勸阻魏王伐趙而來個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經歷,帶出了《南轅北轍》的故事。我們可以把這個故事引進課堂,引導學生將理解寓意與閱讀歷史故事聯系在一起,由一篇寓言帶出一篇歷史典故,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
2、以篇帶本。現在小學語文教材上的寓言多數選自《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以及《左傳》、《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等歷史典籍。在完成教學任務后,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閱讀這些課外讀本,使語文知識縱橫滲透。我在教完《南轅北轍》后,在多媒體上呈現《戰國策》這本書從古到今的多種封面,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這本書的千古流傳,隨后再介紹里面最有趣的其他篇目,激發學生閱讀這本書的興趣。
誠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寓言教學的方法只有依綱扣本,循文而教,從學生的興趣、文本的特點出發,加強語文能力的實踐,拓寬寓言故事的閱讀面,寓言教學才會自然、真實、有效。
小學寓言故事教學方法的探索:
寓言是一種諷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種形象與寓意相結合的文學體裁。優秀的寓言故事里有著豐厚的思想容量,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學生們去領悟言外之意、品評味外之味。在寓言王國里,狐貍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種動物,它們是人格化了的“人”,就是人的言行舉止也大多顯得怪誕奇異,這些都能使學生難以忘懷。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不少文質兼美的寓言故事,那么,小學寓言故事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 指導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內容
小學階段有不少寓言故事課文,比如《亡羊補牢》、《南轅北轍》、《井底之蛙》等,寓言故事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了解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那么,如何使學生弄清故事情節,把握故事內容呢?
指導學生通過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詞。比方說《亡羊補牢》一文中“亡”和“牢”的意思,這兩個字所表達的意思和現代漢語有所不同,因此,教學中面對三年級的孩子要指導他們學會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還理解“后悔”“接受”這兩個詞意,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后悔”一詞你了解到了什么?從“接受”一詞明白了什么?
加強朗讀指導,啟發學生把故事中表達的意思讀出來。如學習“亡羊補牢”時,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的方法,讓學生體會鄰居對養羊人的關心和養羊人對丟羊這件事的態度。
二、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蘊涵道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上百個字,但是幾乎每一則寓言,都有一個生動有趣、情節富于變化的故事,同時語言精練簡潔易于朗讀,這樣的故事深受小學生的喜愛,從而激發了他們閱讀的興趣。寓言故事往往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們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就像慈愛聰明的長者,總是語重心長地告訴人們一些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由于小學生形象思維較強,理解能力較差,缺乏感性經驗,要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學中,我們可以創設故事情境并讓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在閱讀寓言故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學習寓言故事時,一定要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身邊以及在電視、電影或讀過的故事里所知道的類似的人。比方說:學習了《亡羊補牢》可以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你有沒有犯過和養羊人一樣的錯誤?如果你是養羊人你會怎么做?還有學習了《南轅北轍》可以談一談這個人錯在哪里?你想對這個楚國人說些什么?學習了寓言故事你收獲了些什么?讓學生在閱讀課文中通過理解、提取、分析、概括信息找出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在閱讀中揭示和理解了寓意,同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捕捉編者意圖,了解寓言特點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在漢語言文學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編者在小學語文中選編寓言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們學習寓言哪些特點呢?
首先,從形式上看,寓言故事的特征:一是語言精練簡潔,概括性極強,極富表現力;二是篇幅短小精悍,結構嚴謹,是敘事性文學作品中最簡短的一種。寓言故事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是一個充滿機智、幽默、滑稽、膽識和豐富想象力的世界,它對自然界的動物、植物賦予了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惡觀,蘊涵著深刻的哲理。由于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蘊涵豐富深刻的哲理,把諷刺對象的本質充分地揭示出來,讓人們在嘲笑故事丑角荒誕可笑的行為之余,感悟生活的哲理,因此,要求寓言故事的語言既要精煉概括,極富表現力,又要幽默、風趣。此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寓言故事很好地吸收了象征、夸張、擬人等藝術表現手法,增添了更加豐富的文學色彩,使寓言故事的情節更具曲折性和趣味性。寓言故事憑借形象夸張的形象、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和豐富深刻的哲理性、教育性贏得了兒童的喜愛,也成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學體裁,為學生的寫作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其次,要注意教給孩子學會區別寓言和童話,他們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很大的區別。童話是一種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話,它以少年兒童認識、理解的人或事物為描寫對象,通過豐富的想象、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童話有詩一般優美的意境和語言,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四、 注重拓展延伸,增加文化積累
(一)推薦寓言故事書
教師要給學生推薦一些寓言作品,讓學生大量閱讀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中國古代寓言》、《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以及相關的成語故事、歷史故事等有關書籍,并向學生提出每人每周不少于兩篇故事的閱讀要求。從而使學生對寓言這一體裁文章有更深一層次的了解,拓展他們的視野,擴大他們的閱讀量。學生逐漸從被動讀書轉變為主動讀書,對語文學習起了推動、促進的作用。
(二)組織寓言故事會
老師在學生大量閱讀中外寓言故事的基礎上,趁熱打鐵、組織寓言故事會,用不同的形式詮釋自己對寓言故事的理解,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是改編后的相聲、小品、課本劇等等,以此來推動學生對寓言故事學習的興趣。
(三)編寫寓言故事
想象和寫作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和發揮想象力對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積極作用。寓言故事是一個充滿了機智、幽默、滑稽、諷刺、膽識和豐富的想象力的世界,十分符合小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為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機。通常情況下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語言精煉簡潔。還有的寓言只講故事沒有明說道理,在結尾對故事的結局或人物的命運或作品的寓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想象空間,讓讀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并根據寓言故事的特征設計續寫寓言故事、改寫寓言故事、仿寫寓言故事等教學環節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1、續寫寓言故事。有的寓言故事的結尾言已盡而意無窮,因此,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點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寫下有可能發生的故事結局,不一定要求有標準、統一的結局。
如寓言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結局沒有說明可憐的小羊的最后命運如何,我們可以利用這一藝術空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續寫之后可能發生的事情,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首先,讓學生讀課文最后一句話:“狼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兇惡的狼向小羊撲去時的動畫,讓學生充分感受狼的兇狠,小羊的弱小、無助,為可憐的小羊被狼吃掉而痛惜。也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嗎?如果沒有,小羊是怎樣獲救的呢?”并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思維,想出解救小羊的辦法。最后,在學生充分說出辦法的基礎上,要求以“小羊獲救”為題,寫一段話。
在學生充分閱讀寓言故事的基礎上感受問題情境的特定角色,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思路展開創造性的聯想,為寫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寓言故事往往具有角色少、故事情節簡單但富于變化的特征。因此,可以添加情節和增添角色,進行多角度敘述,續寫寓言故事。另外,故事總是從反面給讀者以教育,所以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對寓言角色接受教訓后做正面的描述,進行續寫故事。
2、改寫寓言故事。改寫寓言故事的教學環節,可以根據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訓性、角色少和形象夸張可笑的特征設計。例如,《狐假虎威》這則寓言故事諷刺老虎的兇殘、愚蠢和狐貍的狡猾、仗勢欺人的可惡行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給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動物看見老虎來了紛紛逃走時,一只犀牛來了,它建議老虎站在旁邊觀看,讓狐貍自己向前走,結果老虎恍然大悟。
總之,寓言故事教學注意了以上四個問題,教學中就能開拓學生思路,拓展學生積累,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就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淺談小學寓言故事的教學】相關文章:
小學寓言故事11-12
小學語文寓言故事03-10
小學語文寓言故事02-20
小學寓言故事(15篇)01-20
小學生寓言故事01-04
小學寓言故事精選15篇12-28
小學寓言故事15篇02-28
小學寓言故事14篇02-23
小學生寓言故事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