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

時間:2024-08-20 07:47:31 寓言 我要投稿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15篇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1

  知識目標: 反復朗讀,理解寓言的含義。

  能力目標: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情感目標: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含義,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難點:理解寓言含義。

  教學方式: 朗讀、討論。

  教學用具: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

  反復朗讀《白兔和月亮》,理解寓言的含義,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人們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會伴隨我們今生今世。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當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鏡子。

  二、朗讀《白兔和月亮》,整體感知: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要求學生完整地復述課文, 找出故事情節中的兩次轉折,把握結構, 掌握課文內容。

  三、學生自由地散讀,討論理解寓意。

  思考1: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了解身份的改變對于心態的影響。第一問,要求學生用課文中的相關詞語回答。第二問,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思考2: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么啟示?

  圍繞如果某種擁有,帶來的是無窮的得失之患,使人緊張不安,那還不如沒有,不鼓吹一無所有。

  擁有財產就一定患得患失嗎?而一無所有才心安理得嗎?

  諷刺人類慧心已泯,總以為擁有就是幸福,是無論如何也不肯放棄既得利益的。

  思考3:自我反思 :①我們應從白兔身上學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們應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

  引導學生自相對照,正確面對得失,把握人生態度。

  思考4:由你讀到的這個故事思考:什么是寓言?

  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個短小而生動形象的小故事中,就叫寓言。

  基本特征:象征手法,比喻、擬人、夸張。

  四、個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寓言的特點和寓意。

  五、感知語言: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賞析。

  例如,“慧心”“風韻”“閑適”“繃”等用詞很精當。對稱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

  讓學生試著仿寫,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為合情合理的句子。

  1、 _______________皎潔的月色。

  2、 _______________無憂無慮的嬉戲。

  3、 _______________心曠神怡地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舉世無雙。

  5、 _______________一掃而光。

  6、 _______________心痛如割。

  六、作業:查字典、詞典,注音:

  皎潔,慧心,嬉戲,風韻,慷慨,撤銷,稟告,無憂無慮,心曠神怡,歸屬,險象迭生 ,

  陰晴圓缺

  解釋詞語:審美,閑適,窖,得失之患,泯,舉世無雙

  七、板書設計:

  白兔和月亮

  周國平

  ↗ 心曠神怡地賞月 ↘

  白兔和月亮 轉折1:諸神賞賜

  (得失之患)↘ 緊張不安心痛如割 ↙—→轉折2:請求撤銷

  第2課時:

  反復朗讀《落難的王子》,理解寓言的含義,體會其情節的巧妙。

  落難的王子

  周國平

  教學過程:

  一、復習寓言導入。什么是寓言?寓言的基本特征?

  同學回答,進一步明確什么是寓言,寓言的特征。

  二、朗讀《落難的王子》,整體感知: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要求學生完整地復述課文,掌握課文內容。

  “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反復出現過三次,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有什么意義?

  這句話表現了一個旁觀者對不幸者的嘆息。第一次是王子對天災人禍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對王子落難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對“我”遭受厄運而言。這是嘆息者未經磨難的一種虛妄的假設。(其實未必如此,假如災難真的落到了人們的頭上,誰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課文中反復出現三次,揭示了它在現實中的普遍性。

  三、學生自由地散讀,討論理解寓意。

  思考1:王子落難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開始很脆弱,后來堅強起來。原因:一是他經歷了厄運,二是他沒有被厄運所嚇倒,挺了過來。

  思考2:王子是怎樣落難的?作者這樣編排情節有何用意?

  讓學生理解作者設置這樣的極端情節的典型意義。(構思巧妙)

  思考3:“我”是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然而,厄運也落到的“我”的頭上,這一情節說明了什么?

  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訴讀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思考4: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啟示? 只有落難后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

  王子落難的故事還會不斷發生,而旁觀者的嘆息也將無限循環地延續下去。只有經歷厄運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的頭上,誰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

  這個問題要啟發學生辯證地來談,談透徹,讓學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觀的教育。

  四、個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寓言的特點和寓意。

  五、比較閱讀 :與《白兔和月亮》比較閱讀。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辨析:兩篇課文在表現主題、安排情節、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有什么異同。訓練學生的賞析能力。

  學生可自由評說,教師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適當點撥。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將問題歸結到以下幾點。

  ①在主題上,兩篇寓言都是寫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寫人在獲利之后的心境;《落難的王子》寫人在受難后的狀態。

  ②在情節上,都表現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寫“好事”可以變為壞事;《落難的王子》寫“壞事”可以變好事。(“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決定于當事者的思想觀念。)

  ③在表現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濃些,而《落難的王子》寫得更像是事實。

  ④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以敘事為主(這是敘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敘事的基礎上,多有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且多議論;《落難的王子》則重在敘事。

  以上內容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教師引導得當,還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據情況處理。

  六、體驗與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禍,可能不期而至,對此我們應怎樣面對?

  ②從自己的經歷中舉出實例,說說你是怎樣面對困難,使自己堅強起來的。

  ③實際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畢竟不多。我們應當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意志品質?

  七、小結:

  我們學習了兩篇寓言故事,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應當怎樣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在這里我要告訴你們:不計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愿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面人生。

  八、作業1:查字典、詞典,注音:

  厄運,折磨,行乞,擄去,正色,落難,流落

  作業2:解釋詞語:厄運,多愁善感,天災人禍,突如其來,異國他鄉,

  作業3:(可選擇)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

  九、板書設計:

  落難的王子

  周國平

  寓意:厄運使脆弱的人堅強起來。

  教學反思

  在教學設計上,采用對比閱讀教學的方法,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突出教學重點。既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也為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提供了新的啟示。另外,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文體知識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從中獲取知識,提高文學素養。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2

  教學目標:

  1.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2.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自己的發散思維能力。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

  4.學會在生活中體驗與感受寓言所闡明的哲理。

  教學重點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

  2.用自己的話概括寓言的寓意。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1.聯系上下文,解釋加點的詞。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不筑,必將有盜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

  2.試譯這兩則古代寓言。

  3.試概括寓意。

  4.了解作者及寓言出處。

  二、指導學習研討

  (一)導入

  由復習上節課學習總結的寓言的特點導入。

  (二)自主學習

  根據注釋,試譯課文。

  1.在翻譯中,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2.你能跟大家來講講這個故事嗎?

  (三)寓意探究(《智子疑鄰》)

  1.自主回答以下問題:

  ①宋人家被盜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語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墻壞。)

  ②在宋人家被盜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關建議?(其子;其鄰人之父亦云。)

  ③被盜后,宋人對兩人有何不同的態度?(智其子而疑其鄰。)

  ④你認為“不筑,必將有盜”這個建議正確嗎?

  2.合作回答下列問題:

  ①宋人為何對兩個提出相同建議的人產生不同的態度呢?

  宋人與兒子的關系親近。相信兒子不是盜賊,那么鄰居必定是盜賊了,因為鄰居提出了一個與其兒子一樣的建議。

  ②讀罷本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寓意探究(《塞翁失馬》)

  1.自主回答下列問題:

  ①本則寓言講了幾件事?分別是什么事?

  ②在一般人看來哪些是禍事,哪些是福事?在“其父”看來哪些是禍事,哪些是福事?

  2.合作回答下列問題:

  ①你從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②結合生活體驗進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好事壞事能轉化嗎?必然轉化嗎?舉例說說好事、壞事在什么條件下轉化?結合你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對《塞翁失馬》的寓意理解。

  學生發言。

  教師總結:

  得與失、福與禍在生活中其實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福與禍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如,家庭突遭打擊,變故,陷入困境,這是禍,但如果能從容、鎮靜,在困境中拼搏、奮起,那么,這又不失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喪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氣,那么,這禍就只能是禍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轉化的點、條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較短小而含義深刻,有許多成語就出自寓言,請你從這兩則寓言中各概括一個成語。

  (五)小結

  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時,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嚴文井)

  三、拓展與延伸

  1.請你診斷

  考試成績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這一消息后,他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因為小明相信壞事會變成好事,下次一定能考好。他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

  2.聯系上下文,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

  ⑴暮而果大亡其財(亡:)

  ⑵馬無故亡而入胡(亡:)

  ⑶人皆吊之(吊:)

  ⑷此何遽不為福乎(何遽:)

  ⑸居數月(居:)

  ⑹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將:)

  ⑺死者十九(十九:)

  3.《塞翁失馬》這篇寓言用來說明“ ”(《老子》第五十八章)這兩句話的,闡述了 與 的對立統一關系。

  參考答案

  第一課時

  (三)2.(3)因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先問宙斯雕像的價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價錢不高后,他十分滿意。問赫拉雕像的價錢之后,他更覺得自己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

  ③(第一問是探詢;第二問時“笑”寫出他滿意又得意的心態;第三問時他已經有把握勝過所有的神,顯得很狂妄。)

  ” ④(諷刺、批評那些愛慕虛榮、自命不凡的人。告訴人們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⑤(原文刻畫了一個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3

  學習目標

  1.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語言的精美和《落難的王子》構思的奇妙。

  3.學習從寓言的關鍵情節切入,探究并簡要概括寓意,培養發散思維的能力。

  4.體會寓意,培養對財富和不幸的審美心態和堅韌意志。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了解寓言的特點。

  2.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難點:體會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了解寓言的基本常識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的啟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簡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給加點的字注音、解釋劃線的詞語。

  嬉戲()風韻()厄()運泯滅()

  險象迭()生稟告()心曠神怡()

  審美:得失之患:

  二、理解探究

  1.學習《白兔和月亮》思考白兔得到月亮前與得到月亮后賞月時心態有什么不同?注意找關鍵詞

  2.《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主題詞是“得失之患”,在情節發展中有兩處轉折,請學生加以概括。白兔從她前后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么道理?

  3.學習《落難的王子》思考:王子落難前性格怎樣?王子落難后性格怎樣?從那句話中可以看出?王子的性格為什么會發生上述變化?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

  4.《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這兩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三、合作釋疑

  1.比較閱讀《白兔和月亮》和《落難的王子》探討寫法。兩篇課文在表現主題、安排情節、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有什么異同?

  2.深入研讀課文《白兔和月亮》,從課文中摘錄認為優美的語句加以體會。

  3.讀《落難的王子》研究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四、課內精讀

  閱讀《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問題:

  (1)從文中找出運用了比喻、擬人修辭方法的句子各一個。

  比喻:

  擬人:

  (2)第四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賞月”與第一段的哪些語句相照應?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為什么會有得失之患?

  (4)為什么不編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閱讀《塞翁失馬》讀過這兩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敵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譯譯文:

  靠近邊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兇掌握術數的人。他的馬無緣無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么就不會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種災禍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大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變為一件福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這個人惟獨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略

  二、理解探究

  1.“無憂無慮”“心曠神怡”“各具風韻”“閑適”“牢牢盯著”“緊張不安”“心痛如割”“險象迭生”“得失之患”

  2.這則寓言有兩處轉折。諸神之王宣布月亮歸屬于白兔,是一個轉折。此前,白兔是心曠神怡地賞月;此后,卻緊張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請求諸神之王撤銷決定,是又一個轉折。前一個轉折,前后構成鮮明的對比;后一個轉折,給人留下一個啟迪。

  白兔從她前后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道理:擁有巨大的財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令她緊張不安,失去了生活的樂趣。所以,她請求諸神之王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主動放棄了對月亮的所有權。

  3.學習《落難的王子》思考:

  脆弱堅強起來

  原因:一是他經歷了厄運,二是他沒有被厄運所嚇倒,挺了過來。)

  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

  4.《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擁有與自己能力不相稱的巨大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落難的王子》的寓意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三、合作釋疑

  1.(1)在主題上,兩篇寓言都是寫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寫人在獲利之后的心境;《落難的王子》寫人在受難后的狀態。

  (2)在情節上,都表現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寫“好事”可以變為壞事;《落難的王子》寫“壞事”可以變好事。(“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決定于當事者的思想觀念。)

  (3)在表現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濃些,而《落難的王子》寫得更像是事實。

  (4)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以敘事為主(這是敘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敘事的基礎上,多有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且多議論;《落難的王子》則重在敘事。

  2.如:用詞精當的語句“有一只白兔獨具審美的慧心”“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從前的閑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著一個念頭”。對稱的語句“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他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

  3.讀《落難的王子》研討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1)這則寓言要說的意思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為此作者擬定了一個王子的形象,請問文中是怎樣極寫他的脆弱的?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個極端脆弱的人:“每當左右向他稟告天災人禍的消息,他就流著眼淚嘆息道:‘天哪,太可怕了!這事落到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通過王子對別人災難的嘆息極寫他的脆弱。

  (2)落難王子的厄運,如國破家亡、又當奴隸,又成殘廢,行乞度日極為兇險,作者意在用落難王子之口,說出厄運使人堅強的道理。

  (3)寓言構思奇妙,用第一人稱,“我”是落難王子的同時代人,親眼見過王子,還有一段對話,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親身見聞,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復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邊響起,重復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尋味。厄運一旦落到自己頭上怎么辦?有王子的經歷在前,這樣的故事又好像是在不斷重復,對人很有啟發。

  四、課內精讀

  閱讀《白兔和月亮》并思考下列問題:

  (1)略

  (2)明確:每天夜晚,她都來到林中草地,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

  (3)明確:用原句回答,見課文第四段。

  (4)明確:因為白兔擁有青草,天空擁有月亮都不是非分之財,而白兔雖有賞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實在不配擁有月亮,所以會如此緊張不安。雖是諸神之王的賞賜,也是非分之財,擁有非分之財,必然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這樣才能表現寓意。

  五、拓展延伸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要坦然面對生活。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4

  教學目標

  1、了解并掌握有關寓言的基本知識。

  2、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3、學會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概括寓意。

  教學重難點

  學會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概括寓意。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用具體形象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選講《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驢與愚蠢的狼》導入。

  同學們,這個饒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處大家知道嗎?學生回答,教師明確:《伊索寓言》。那么,誰還能講出這部古希臘寓言匯編中的故事呢?(學生講述)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伊索寓言》中的兩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獅子》。請同學們從閱讀提示中圈點出有關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識要點。

  課堂實錄

  一、文學常識簡介。

  【設計意圖:了解《伊索寓言》的特點,養成閱讀名著的習慣。】

  1、寓言。

  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容的文學樣式。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于講動物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寓言開始歸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寓言的匯編。其中大多是動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

  二、學習《赫爾墨斯和雕像者》。

  【設計意圖:理解寓意,引導學生明白愛慕虛榮的危害。】

  1、查閱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1)正確朗讀下列生字。

  赫拉( )宙斯( )庇護( )粘住( )

  (2)掌握詞義:

  庇護:袒護,保護。

  愛慕虛榮:喜歡名利和榮耀,羨慕錢財。

  2、研讀課文。

  (1)這則寓言在結構安排上有何特色?

  明確:第一段講述故事,第二段點明寓意。

  (2)赫耳墨斯來到人間的動機和目的是什么?

  明確:赫耳墨斯所關心的不是怎樣造福人類,而是自己的身價和榮譽,“想知道”是掩飾之辭,實際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個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神。

  (3)赫耳墨斯笑著問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中“笑”說明了什么?

  明確:一個“笑”字,描寫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顯得真切。赫耳墨斯聽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個銀元,他驕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躍然紙上。

  (4)比較赫耳墨斯與雕像者三問三答中句式、語氣的起伏變化。

  明確:故事主要是通過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問三答的對話來敘述的。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區別,第一次用確數,第二次比較而言,只說概數,第三次不用數詞,貶低得一分不值。雕像者的答語,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轉,給人以巨大反差,諷喻之意暗寓其中,是反襯手法的巧妙運用。

  3、概括寓意。

  明確:這則寓言通過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觀臆斷而在事實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三、學習《蚊子和獅子》。

  【設計意圖:不要取得一點成績就自滿,忽略了自己的短處。】

  1、集體誦讀,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節。

  這則寓言的結構安排和前一則相同,也是分敘講述故事,結敘點明寓意。先寫蚊子所獲得的勝利及其原因,后寫蚊子所遭遇的悲劇及其原因。

  2、蚊子為什么敢于向獅子挑戰?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蚊子向獅子挑戰時說的那一番話,表明它對敵我雙方的長短看得很清楚,并相信能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就可以戰勝對方,所以它很自信地“吹著喇叭沖過去”。

  3、“蚊子戰勝了獅子,又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寫出了蚊子的什么特點?

  表現出它得意忘形、目空一切的性格特點。

  4、蚊子臨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過哪個詞語表現出來的?它的悲痛說明了什么?

  蚊子的醒悟是通過“嘆息”表現出來的。“自己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句中的“最強大”與“小小”、“較量過”與“消滅了”形成強烈反差,兩相比照,尖銳地諷刺了勝利后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識。

  5、蚊子為什么能戰勝獅子又會敗給蜘蛛?從中可以悟出一個什么道理?

  諷刺了那些取得成績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視自己的短處,勢必要被小人物打敗。“驕兵必敗”能概括故事的寓意。

  課堂小結

  這兩則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動物;赫耳墨斯有“權力”,蚊子有打敗獅子的驕人勝利花環。它們的共同弱點是--不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特別是在權力、榮譽面前不能夠正確對待自己。這兩則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著我們。

  布置作業

  展開想象、續編情節。

  1、赫耳墨斯聽說自己的雕像當饒頭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態會怎樣?會說些什么掩飾這難堪、尷尬呢?

  2、想象一個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跡情節,給寓言安排一個與課文不同的結局。

  板書設計

  寓意四則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

  寓意:批評了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5

  授課日期:年月日總課時:

  教學目標

  ①理解寓言的含義。

  ②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③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重點

  ①理解寓言含義。

  ②學習精美的表達。

  第一課時《白兔和月亮》

  教學內容

  ①介紹寓言。②解讀寓意。

  ③引導學生自相對照,把握人生態度。

  教學設計

  一、激趣引讀

  人們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會伴隨我們今生今世。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當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鏡子。

  出示課題。

  介紹寓言

  二、誦讀感知

  1、朗讀課文,疏通文意,感受語言。

  2、整體感知,學生談感受

  感知內容:

  人生寓言教學設計2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a.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要求學生完整地復述課文。

  b.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了解身份的改變對于心態的影響。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為什么會患得患失?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么啟示?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以上問題難度不大,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略加點撥,學生可以自己完成。

  三、語言品味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賞析。

  例如,“慧心”“風韻”“閑適”“繃”等用詞很精當。對稱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

  除讓學生分析上述詞語的妙用之外,還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其他有關的詞句再作分析,并讓學生試著仿寫。

  四、合作探究

  1、找出故事情節中的.兩次轉折。

  2、白兔最終要求諸王之神撤銷決定說明了什么?讓學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3、這則寓言提到了人類有什么含義?寓言的諷刺意義。

  4、擁有財產就一定患得患失嗎?而一無所有才心安理得嗎?

  五、互動釋疑

  六、自我反思

  1、我們應從白兔身上學到什么?

  2、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原因是什么?

  3、我們應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

  七、作業布置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②預習《落難的王子》。

  第二課時《落難的王子》

  人生寓言教學設計2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教學目標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②與《白兔與月亮》比較閱讀。

  ○教學設計

  一、激趣引讀

  同學們,上節課我給大家講過,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把握好生活中的得與失。不僅如此,我還要告訴大家,“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難、挫折甚至災難打交道。對此,我們要做好充分心理準備。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難的王子》,它可能給我們帶來足夠的警示。

  二、誦讀感知

  1、朗讀、默讀課文,仔細推敲課文所表現的中心思想,認真揣摩故事情節與中心的關系。

  2、整體感知

  ①這篇寓言說了個什么故事?要求學生熟練地復述課文。

  ②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可指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句子。

  ③“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么作用?提示:線索人物。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反復出現過三次,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有什么意義?

  [提示]這句話表現了一個旁觀者對不幸者的嘆息。第一次是王子對天災人禍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對王子落難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對“我”遭受厄運而言。這是嘆息者未經磨難的一種虛妄的假設。(其實未必如此,假如災難真的落到了人們的頭上,誰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課文中反復出現三次,揭示了它在現實中的普遍性。

  三、合作探究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引導:

  ①王子落難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人生寓言教學設計2

  ②王子是怎樣落難的?作者這樣編排情節有何用意?

  讓學生理解作者設置這樣的極端情節的典型意義。

  ③“我”是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然而,厄運也落到的“我”的頭上,這一情節說明了什么?

  人生寓言教學設計2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訴讀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④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啟示?

  [提示]王子落難的故事還會不斷發生,而旁觀者的嘆息也將無限循環地延續下去。只有經歷厄運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的頭上,誰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

  ⑤只有落難后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研討二)

  這個問題要啟發學生辯證地來談,談透徹,讓學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觀的教育。

  四、互動釋疑,討論交流

  五、比較閱讀與《白兔和月亮》比較閱讀。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辨析:兩篇課文在表現主題、安排情節、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有什么異同。訓練學生的賞析能力。

  學生可自由評說,教師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適當點撥。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將問題歸結到以下幾點。

  ①在主題上,兩篇寓言都是寫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寫人在獲利之后的心境;《落難的王子》寫人在受難后的狀態。

  ②在情節上,都表現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寫“好事”可以變為壞事;《落難的王子》寫“壞事”可以變好事。(“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決定于當事者的思想觀念。)

  ③在表現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濃些,而《落難的王子》寫得更像是事實。

  ④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以敘事為主(這是敘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敘事的基礎上,多有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且多議論;《落難的王子》則重在敘事。

  以上內容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教師引導得當,還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據情況處理。

  六、體驗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禍,可能不期而至,對此我們應怎樣面對?

  ②從自己的經歷中舉出實例,說說你是怎樣面對困難,使自己堅強起來的。

  ③實際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畢竟不多。我們應當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意志品質?

  七、教師小結

  我們學習了兩篇寓言故事,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應當怎樣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在這里我要告訴你們:不計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愿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面人生。

  人生寓言教學設計2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八、作業布置

  ①積累警句

  ②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6

  一、教學目標

  ①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②分析故事情節。

  ③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④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二、教學重點

  ①分析故事情節。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三、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結合注釋試著翻譯。

  老師:投影儀。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二、教學設計

  1、導入課文

  在文學寶庫里,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說說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

  2、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①全班朗讀《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②在預習的基礎上請學生解釋詞語并翻譯句子,其他學生補充修改,個別問題老師解釋。

  ③全班再集體朗讀一遍這兩則寓言,然后教師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齊讀句子并解釋加點的詞。

  聯系上下文,解釋加點的詞。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 不筑,必將有盜 暮而果大亡其財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 馬無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數月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家富良馬 其子好騎 墮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獨以跛之故

  這個環節一定要落實,這些加點詞語中有的屬于古今異義,有的屬于一詞多義,有的屬于詞類活用,不需要給學生分類,但一定要求學生結合上下文把意思講對,這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為以后學習文言文打基礎。

  ④ 復述課文大意

  這是為了讓學生熟悉故事情節,能夠不看課本把這兩個寓言故事講出來,可以多找幾個學生復述,這樣學生差不多就背下來了。

  3、討論

  ①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概括這兩則寓言大意。

  這是本節課中激活學生思維的一個重要環節。可以先由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盡可能每個人都說,然后再轉入全班性的.討論。第一,次討論結果可能單一,可能深度不夠,或者概括的語言表述不準確,教師可以靈活指導,提問,如討論《智子疑鄰》時,可問:對正確的意見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如何正確對待別人提出的意見或建議?學《塞翁失馬》,可以問:好事壞事能轉化嗎?必然轉化嗎?舉例說說好事、壞事在什么條件下轉化?這樣使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狀態,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時也指導學生盡可能把話表述得簡潔、準確。

  ②結合生活體驗進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與失、福與禍在生活中其實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結合你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對《塞翁失馬》的寓意理解。

  討論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注意福與禍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不能讓學生誤解成福與禍的轉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擊,變故,陷入困境,這是禍,但如果能從容、鎮靜,在困境中拼搏、奮起,那么,這又不失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喪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氣,那么,這禍就只能是禍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轉化的點、條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較短小而含義深刻,有許多成語就出自寓言,請你從這兩則寓言中各概括一個成語。

  這個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很快可以討論出結果。教師告訴學生,在以后學習中見到成語,可以從寓言故事的角度幫助理解意義。(當然,并非所有的成語都是從寓言故事中概括出來的。)

  4、小結

  ①通過以上討論,我們明白,寓言是借一個故事寄寓一種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而要讀懂寓言,則需要我們密切聯系現實生活體驗,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

  ②布置作業。

  結合今天的生活寫出你對寓言故事《黔驢技窮》的理解。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7

  教學目標

  1.了解并掌握有關寓言的基本知識,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學會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

  3.能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4.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1.學會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2.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 導學

  1.注音

  赫拉hè 宙斯zhòu 庇護bì 粘住 zhān

  釋義:

  庇護:包庇;袒護。庇:遮蔽,掩護。

  愛慕虛榮:喜歡表面上的光彩。

  2.查閱資料與工具書 ,了解作者及寓言這一文學體裁的特點。

  3. 了解與本文有關的一些古希臘神話人物。

  4.朗讀課文,復述故事

  二、指導學習、研討

  (一)導入

  由人們對寓言的說法導入:

  ①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夠從里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

  ②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

  ③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橋梁,通過它,可以從復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梁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又發現了生活的內在意義。

  ④寓言是一把鑰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維活躍。

  (二)、簡介與本文有關的知識

  指名說,教師補充并明確:

  1.寓言及其特點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大多篇幅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擬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在創作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2.簡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奴隸出身,他善于講寓言故事,用這些來諷刺權貴,最后遭到殺害。他的寓言經過加工,成為《伊索寓言》,流傳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寫形象生動,語言簡潔樸素,富有幽默的'特點。

  3.與本文有關的一些古希臘神話人物

  ①宙斯是希臘神話中眾神之王。希臘神話說他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以雷電為武器,維持著天地間的秩序,公牛和鷹是他的標志。他的兄弟波士頓和哈德斯分別掌管海洋和地獄;宙斯還和許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兒女,如火神赫費斯托、正義和藝術的保護者、太陽神阿波羅,月神和狩獵之神阿爾迪美斯,旅行和商業神赫爾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戰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②赫拉是希臘神話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羅馬神話中稱為朱諾,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婦女的保護神。

  ③赫爾墨斯,一譯海爾梅斯,是希臘神話中眾神的使者,亡靈的接引神。羅馬神話中稱為墨丘利,掌管商業、交通、牧畜、競技、演說以及欺詐、盜竊。他行走如飛,多才多藝,傳說首創字母、數字、天文學、體育運動,發明古代的豎琴,并把種植橄欖樹的技術傳給人類。

  ④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誕生是最為奇特的:傳說她是從宙斯的頭腦里長出來的。

  (三)學習《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檢查字詞

  赫拉hè 宙斯zhòu 庇護bì 粘住 zhān

  庇護:包庇;袒護。庇:遮蔽,掩護。

  愛慕虛榮:喜歡表面上的光彩。

  2.朗讀課文,復述故事

  (1)聽讀

  (2)看圖復述課文

  (3)課文研討

  ①赫耳墨斯為什么來到凡間?

  ②他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來問價,請說出他此刻的心理?

  ③墨斯三次問話,神態、語氣一樣嗎?為什么要“笑著問道”,這“笑”有什么含義?

  ④你認為赫耳墨斯是個怎樣的人?從這則寓言中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發?⑤這樣改動情節后寓意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后,默不作聲,悄然離去。

  (四)學習《蚊子和獅子》

  1.誦讀感知

  (1)蚊子為什么能戰勝獅子又會敗給蜘蛛?從中可以悟出一個什么道理?

  蚊子:沖、咬 揚長避短 勝 獅子:抓

  蚊子:吹、唱 驕傲自滿 敗 蜘蛛:粘

  驕兵必敗

  2.總結歸納寓意

  《蚊子和獅子》寓意是什么?

  3.改動情節,概括寓意。

  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勝了獅子,就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

  4.課堂研討:

  請大家比較這則寓言和上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五)、課堂小結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過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觀臆斷而在事實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獅子》賦予動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用動物間的關系概括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告訴我們:即使取得大的勝利也不能驕傲,要始終謹慎從事,否則可能在小處受到挫敗。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8

  寓言三則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從寓言學習做人的道理。

  2.了解寓言的特點。

  3.間接學習閱讀寓言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故事領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難點:比較閱讀。

  教學過程

  [預習指導]

  1.查字典,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庇護(bi4)愛慕(mu4)凱歌(kai3) 粘(zhan1)自吹自擂(lei3)大模大樣(mu2) 張牙舞爪(zhang1)妒忌(du4)

  2.查工具書,解釋下面的詞語:

  (1)庇護:原指包庇,袒護;含貶義。本課指保護。保佑;含褒義。

  (2)愛慕:本課指因喜好而追求。

  (3)粘:本課指緊緊地附著在物體上。

  (4)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噓。

  (5)大模大樣:形容傲慢、滿不在乎的樣子。

  (6)張牙舞爪:形容猖狂兇惡的樣子。

  (7)洋洋自得;自己感到十分得意或舒適。洋洋:得意的樣子。

  (8)不可一世:自以為在當代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他。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極點。

  (9)護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也作忌妒、嫉妒。

  3.熟讀課文,思考自讀提示。

  一、創設情境,導人新課:

  請一人講守株待兔的故事(或刻舟求劍)然后讓學生簡評故事發生的可能性及.寫作意圖,教師引入寓言這個話題導入新課。

  二.教師介紹作家作品

  伊索,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奴隸出身,他善于講寓言故事,用這些來諷刺權貴,最后遭到殺害。他編的寓言經過加工,成為《伊索寓言》,流傳于世。兩千年來《伊索寓言》在歐洲文學史上和對以后寓言的`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寫形象生動,語言簡潔樸素,富有幽默的特點。

  三、教師講解寓言知識

  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帶有諷喻或諷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同學們通過《寓言三則》的學習,掌握閱讀寓言的方法,課外讀一些寓言故事,擴大視野。

  四、學習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5

  1.分角色朗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2.討論下列問題:(學生先思考再全班交流)

  (1)赫耳墨斯來到人間的目的是什么?表現他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表現他愛慕虛榮的性格。)

  (2)后來,赫耳墨斯看見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這個想法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他自己的小人之心自命不凡。)

  (3)這個寓言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第一段講故事,第二段議論點出寓意。)

  3.講解:第一段講故事運用表達方式的特點:

  以敘述為主,間用語言、動作、心理描寫。間用描寫,為了增強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學性。

  4、小結

  本文短小精悍,構思精巧。寫三問三答,略有變化,有起有伏。正當赫耳墨斯的虛榮心越來越旺盛,卻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語,陡然之下便顯然而止。用反襯手法,作了辛辣的諷刺,點出了自命不凡愛慕虛榮者的一文不值。

  五、學習《蚊子和獅子》10分鐘

  1.朗讀課文

  2:請同學們比較一下,這則寓言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

  學生自由發言討論,教師歸納:

  相同點:結構相同。都是第1段講故事,第2段議道理。

  不同點:(l)情節不同。《赫》采用三問三答,把情節推向高潮。《蚊》寫了兩件事。第一件是蚊子與獅子戰斗,戰勝了獅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蛛網粘住了。

  (2)寓意不同。《赫》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自命不凡的人。《蚊》諷刺那些取得一些成績就得意忘形的人。

  (3)表現手法不同。《赫》把神當作人來寫。《蚊》則用擬人手法,賦予動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4)表達方式不同。《赫》主要用語言、動作、心理描寫,表現赫耳是斯愛慕虛榮,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蚊》主要運用語言描寫,表現蚊子勇敢機智,邈視強大的敵人。描寫兩次吹喇叭的動作,第一次表現蚊子的勇敢,第二次表現蚊子得意忘形。最后用間接引語,寫出蚊子的反省。

  六、學習《濃煙和煙囪》5分鐘

  思考:煙囪和濃煙的性格特點分別是什么?

  從不自吹自擂,永遠默默工作 洋洋自得,不可一世

  七、讀完三則寓言,猜想一想,寓言所寫的幾個不同的角色,同社會上哪些人的特性有相似之處?

  討論(答案不限)

  八、小結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的啟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簡短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閱讀寓言,要透過簡短的故事情節發現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九、作業

  課后練習一A類

  寓言三則 (第二課時)

  處理課后練習二:進行口頭作文訓練,先擬稿再口頭交流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寫續篇

  2.《蚊子和獅子》安排一個不同的結局

  [說課精要]本文三篇分別采用精讀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指導閱讀,重點是讀好一篇,做個示范。因為是快班,所以要抓主要問題,而且重視口頭表達和.寫作的訓練,把讀寫結合在一起。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9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背誦課文。

  2、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4、 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培養樂于助人的優秀品質。

  學習重點:

  對照注釋把課文讀通讀懂,了解寓意。

  學習難點:由寓言引發的感悟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鄭人買履》

  教學目標:學習《鄭人買履》,理解意思,體會深刻的寓意。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都喜歡猜謎語,下面請大家猜一猜這是什么?“稀奇古怪兩只船,沒有槳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臥在床前。”

  “鞋”在古代叫“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則與“履”有關的寓言故事,同學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這種體裁有什么特點呢?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一下好嗎?

  本課的`兩則寓言與以前學過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學生知道,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學習文言文要先把語句讀通順,再借助注釋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講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達到熟讀成誦。)今天,我們用這樣的方法先來學習《鄭人買履》。

  二、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先讓學生介紹,教師適當補充)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 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子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稱《韓非子》,現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制度。

  戰國是繼春秋之后的一個時代,約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這一階段人們思想極其活躍,曾有“諸子百家”之說。

  三、文本解讀:

  1、學生自讀《鄭人買履》,對照文后注解,同桌合作,嘗試說一說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樣讀,才能讀通順,試著讀一讀。

  2、全班交流:質疑釋疑;學生評議,老師點撥引導。

  四、講寓言故事,理解寓義

  1、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情節。

  2、合作探究:鄭國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你能悟出寓言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

  老師點撥: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辦事過于死板,只信教條,講形式,不相信實際的人,告訴人們做事不能過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實際。

  五、拓展延伸:

  我們生活中有這樣的事例嗎?請聯系實際加以說明。

  六、 布置作業:

  1、背誦《鄭人買履》

  2、根據《鄭人買履》的寓意,編一則小故事,題目自擬。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10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理解“智、亡、吊、何遽、居、將、十九”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了解《韓非子》《淮南子》的有關文學常識。

  3、從不同角度靈活理解寓意,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聯系生活實際感悟寓意,培養健全人格。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和習慣。】

  上一節課我們學的是古希臘的寓言,今天,我們來學習中國古代寓言兩則。中國古代有許多這樣的寓言,它們就像珍珠一樣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們作為論據來闡明事理,非常具有說服力。如:《智子疑鄰》選自《韓非子》。《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

  課堂實錄

  一、文學常識簡介。

  【設計意圖:了解文學常識,體會作品見解。】

  1、《韓非子》

  《韓非子》是韓非主要著作的輯錄,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萬字。里面的文章,風格嚴峻,里面保存了豐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霸道思想。韓非子主張君主集權,提出重賞罰,重農戰,反對儒、墨“法先王”(效法古代君王對國家的管理),主張變法改革。

  2、《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我國西漢時期創作的一部論文集,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淮南子》著錄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內篇論道,外篇雜說。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后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學習《智子疑鄰》。

  【設計意圖:理解寓意,引導學生明白要虛心接受意見,不能有偏見。】

  1、自由誦讀,教師提示下列字詞:

  智:聰明,這里意思是“認為……聰明”。

  雨:下雨。

  筑:修補。

  暮:晚上。

  亡:丟失。

  2、復述故事情節,加深理解。

  (1)失竊原因:天雨墻壞。

  (2)案發時間:暮。晚上。

  (3)所失物品:大亡其財。

  (4)犯罪嫌疑人:無法確定

  3、具體描述富人對兒子和鄰人之父的不同態度。

  甚--體現出富人對兒子當初的預料表示贊同,并且還覺得非常得意。

  疑--富人對鄰人之父的懷疑,并且有憎恨的意味。

  4、兩人的意見都一樣且都正確,但富人卻對這兩人有截然不同的態度,調查了解了整個事情經過后,你會對這個富人說些什么?

  明確:對人不能有偏見;聽意見應該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么人提出。

  三、學習《塞翁失馬》。

  【設計意圖:懂得福禍相依,互相轉化的道理。】

  1、初讀課文,掌握字音字義,朗讀技巧。

  (1)朗讀課文,要求字正腔圓,字音準確。

  遽jù其馬將(jiàng)胡駿馬而歸墮duò

  墮而折(shé)其髀跛b

  (2)理解重點詞語的意義。

  馬無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

  居(經過)數月其馬將(帶領)胡駿馬而歸

  其子好(喜歡)騎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絕大部分)

  (3)再讀課文,注意停頓。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其馬/將胡駿馬/而歸此/何遽/不為福乎?

  2、請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口頭把故事譯成通暢的現代漢語。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情節各部分的內容:

  失馬--得馬--折髀--相保

  3、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禍與福是怎樣相互轉化的?

  明確:寓言用一連串事實來說明禍與福之間的'相互轉化:“馬無故亡而入胡”是禍,待到“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就轉化為福了;后來,其子騎此駿馬,“墮而折其髀”,福又轉化為禍;最后,塞上丁壯同入侵胡人作戰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禍再次轉化為福,如此循環往復,所以動人。

  4、這則寓言故事說明禍福相依的道理,那么這對我們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態度有什么積極的啟示呢?請同學們聯系生活、學習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

  啟示:(1)禍福可以轉化,不要靜止地看待。(2)學會在禍中看到福,從禍中考慮到怎樣求得轉化,不要消極悲觀,或者在福中看到禍,加以戒備。(3)要因勢利導,變禍為福;要創造條件,把壞事變成好事。(4)現實生活中,身處順境時,我們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憂患,居安思危;身處逆境時,我們不要氣餒,要安之泰然,處變不驚、

  課堂小結

  我國諸子百家著作雖然年紀很老,卻是孩子們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個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走開時,卻突然變成一個個哲理,嚴肅認真,催人深思,讓人感悟現實,體會人生。這就是它的風采、它的魅力。

  布置作業

  1、自編寓言。題目(1)嘴和眼的對話;(2)樹和斧子。

  要求:任選一題完成。運用夸張和擬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2、搜集關于“馬”的成語,與同學們交流。

  板書設計

  寓意四則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失馬--得馬--折髀--相保

  (禍) (福) (禍) (福)

  寓意:福禍得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11

  教學要求: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讀懂字詞,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寓意。

  教學重難點:

  對照注釋把課文讀通讀懂,了解寓意。

  教學時數:

  3課時

  第一、二課時《鄭人買履》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學會兩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過程與方法:

  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用自己的話說故事。

  3、 情感與態度:

  積極參與合作討論,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領悟其中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明確學習方法。

  同學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是怎樣學習寓言的?(使學生知道,學習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講的道理)。

  本課的兩則寓言與以前學過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學生知道,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學習文言文要先把語句讀通順,再借助注釋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講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達到熟讀成誦。)今天,我們用這樣的方法先來學習《鄭人買履》。

  二、自讀自悟,研究讀懂,讀通每句話。

  1、學生自讀《鄭人買履》,邊讀句子邊看注釋,同桌合作,嘗試說一說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樣讀,才能讀通順,試著讀一讀。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讀,句子是什么意思;學生評議,老師點撥引導。

  一句一句地研讀,指導理解句子意思,讀通順,使學生領悟,只有理解了詞句的意思,才能把語句讀得正確、通順。重點檢查難句。

  三、講寓言故事,理解寓義,聯系生活實際想開去。

  1、自己練習講寓言故事,再小組講,全班講。

  2、小組、班級討論:鄭國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哪里?從這則寓言聯系生活實際想開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舉出實例說一說。

  老師點撥: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辦事過于死板,只信教條,講形式,不相信實際的.人,告訴人們做事不能過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實際。

  四、熟讀、背誦課文,領悟、積累語言。

  1、練習熟讀,分角色演讀,體會寓言意境。

  2、出示課后思考練習第2題中的五個句子,練習講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較認識“之”的不同意思。

  五、作業: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12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后來,赫耳墨斯看見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會對他更尊重些,于是問道:“這個多少錢?”雕像者回答說:“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饒頭,白送。”

  這個故事適用于那些愛慕虛榮而不被人重視的人。

  《蚊子和獅子》

  蚊子飛到獅子面前,對他說:“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強。要說不是這樣,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齒咬嗎?女人同男人打架,也會這么干。我比你強得多。你要是愿意,我們來較量較量吧!”蚊子吹著喇叭沖過去,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蚊子戰勝了獅子,又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粘住了。蚊子將要被吃掉時,嘆息說,自己同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

  這故事適用于那些打敗過大人物,卻被小人物打敗的人。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杞人憂天》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在預習的基礎上,了解有關寓言的文體常識。

  過程與方法

  通過續編或改編寓言,以加深對該體裁特點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寓言主題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的特點。

  【教學重點】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寓意,嘗試編寫和創作寓意。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講授法、練習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產生。諸子百家著作《莊子》《孟子》《韓非子》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印度的《五卷書》,拉封丹、萊辛、克雷洛夫、謝德林這些世界文學的寓言大師,都為我們留下了獨特的、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下面讓我們共同走進寓言的世界:《寓言四則》。

  二、作者簡介

  伊索(公元前620~前560),希臘寓言家,生活在小亞細亞,弗里吉亞人。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并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后獲得自由。自由后,伊索開始環游世界,為人們講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臘人民的喜愛。公元前5世紀末,“伊索”這個名字已是古希臘人盡皆知的名字了,當時的古希臘寓言都歸在他的名下,后來被德爾菲人殺害。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讀出人物的語氣。

  2、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的寓意,并說說你是根據哪些具體情節概括出這些寓意的。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這則寓言通過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觀臆斷而在事實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獅子》:寫蚊子在獅子面前夸口,終于戰勝獅子,正當它得意忘形時卻被蜘蛛吃掉了。諷刺了那些能夠戰勝強敵卻因得意反被弱者戰勝的人。

  四、課文精讀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來到人間的動機和目的是什么?

  來到人間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暗示他是一個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神。

  2、赫耳墨斯笑著問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中的“笑”說明了什么?

  一個“笑”字,描寫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顯得真切。赫耳墨斯聽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個銀元,他驕矜地“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躍然紙上。

  3、“后來,赫耳墨斯看見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這個想法表明了什么?

  這段著意于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動。他心想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他竟然認為自己的身價能超過父親——作為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話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為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勢利的,阿諛奉承的,他這樣猜度別人,足見其心靈的卑劣。

  《蚊子和獅子》

  1、這則寓言是怎樣賦予動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的?

  本文的擬人,能抓住蚊子和獅子的自然特征,擬得逼真神似,生動有趣。把蚊子勝利后的叫聲說成“吹著喇叭”、“唱著凱歌”,以狀其戰勝獅子得意忘形之態,十分新鮮、妥帖。

  2、這則寓言用動物之間的關系來概括社會現象,諷喻了什么?

  描寫蚊子和獅子“戰斗”的過程,蚊子被蜘蛛網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點,用來概括社會現象,真是兩相妙合。諷刺了那些能夠戰勝強敵卻因得意反被弱者戰勝的人。

  3、蚊子臨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過哪個詞語表現出來的?它的悲痛說明了什么?

  蚊子的`醒悟是通過“嘆息”表現出來的。

  “自己同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句中的“大”與“小小”、“較量過”與“消滅了”形成強烈反差,兩相比照,尖銳地諷刺了勝利后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識。

  4、蚊子敢于向獅子挑戰,而且能夠取勝,這說明了什么?

  蚊子的“挑戰宣言”貌似狂言。實際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抑制了獅子的優勢。它的膽量、信心,是建立在敵我雙方力量進行冷靜分析的基礎上的。啟示人們,世上萬事萬物,各有所長所短。強者有短處,弱者也有長處。弱者如果能揚長避短,就可能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五、文章脈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第一層:寫赫耳墨斯來到雕像者的店里,打算了解自身價值。

  第二層:寫赫耳墨斯詢問諸神雕像的價格。

  《蚊子和獅子》:

  第一層:寫蚊子向獅子進攻。

  第二層:寫蚊子戰勝了獅子,卻喪生在蜘蛛網上。

  六、文章主旨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過寫自命不凡的天神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商店里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獅子》通過蚊子擊敗獅子,卻成了蜘蛛的俘虜的故事,諷刺了那些取得一點成績就得意忘形,忽視自己短處的人,揭示了即使取得大的勝利也不能驕傲,要始終謹慎行事,否則可能在小處受到挫敗的道理。

  七、寫作特點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短小精悍,構思精巧。采用三問三答,略有變化,有起有伏。正當赫耳墨斯的虛榮心越來越旺盛時,卻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話,陡轉之下便戛然而止。文章的陡轉,給讀者以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結局,諷喻之意已暗含其中。短短的一百多字,卻寫得跌宕有致,耐人尋味。

  《蚊子和獅子》構思尤為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節卻大起大落,寫出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轉化。人們不常見蚊子戰勝獅子,聽蚊子的“宣言”還以為是吹牛,再一看,還真不假。人們常見蚊子被蜘蛛網粘住,但是蚊子剛剛戰勝獅子,正把自己看得無敵于天下時,它卻被打敗了,這反而讓人覺得出乎意料,再一想,卻又毫不奇怪。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結起來,構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節,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八、板書設計

  赫耳墨斯與雕像者

  赫耳墨斯來到店里→詢問宙斯雕像的價格(一個銀元)又問赫拉雕像的價格(還要貴一些)再問自己雕像的價格(算“添頭”)諷刺了愛慕虛榮而不被重視的人

  蚊子和獅子

  蚊子向獅子挑戰(蚊子向獅子沖了過去)獅子氣得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蚊子戰勝獅子)蚊子飛走時被蜘蛛網粘住了(它嘆息自己戰勝了強大的獅子,不料被小小的蜘蛛消滅了)諷刺了那些取得成績就得意忘形的人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前面我們學習了兩則《伊索寓言》,其實我們中華民族也有許多優秀的寓言故事,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

  二、作者簡介

  1、《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先秦雜家代表著作。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全書二十六卷,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一百六十篇。

  2、《列子》舊題為列御寇所著,據后人考證,可能是晉代人的作品。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列御寇,相傳戰國時的道家人物,鄭國人。

  三、整體感知

  1、朗讀兩篇短文,讀準字音、停頓。

  2、學生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翻譯全文,理解大意。教師巡視課堂,解決疑難。

  3、重點字詞歸納。

  (1)掌握下列字詞。

  溉汲:打水澆田。

  及:待,等到。

  道:講述。

  聞之于宋君: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個人使喚,指得到一個勞動力。

  亡:無,沒有。

  曉:告知,開導。

  若:你。

  行止:行動,活動。

  奈何:為何,為什么。

  只使:縱使,即使。

  中傷:傷害。

  四虛:四方。

  舍然:消除疑慮的樣子。舍,同“釋”。

  (2)一詞多義:

  之:宋之丁氏家無井:助詞,的。

  有聞而傳之者曰: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國人道之: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聞之于宋君: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詞,的。

  求聞之若此:定語后置標志。

  四、課文精讀

  1、學習《穿井得一人》。

  (1)宋君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詢問這件事呢?

  因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于道聽途說的傳言,萬勿輕信,必須認真地思索,進行實際的考察,否則很容易把事情搞錯。

  啟示:凡事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調查研究,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

  2、學習《杞人憂天》

  (1)杞人“憂”什么?“憂”到什么程度?后來杞人的情緒發生了什么變化?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者——舍然大喜

  (2)“曉之者”是怎樣解“憂”的?

  由表及里、化消極心態為積極心態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這句話?

  日月星辰,也不過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氣體,即使墜落,也不會擊中甚至打傷人。這句話揭示了杞人的無根據的瞎擔心。

  (4)從這則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憂天”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

  這是庸人自擾,毫無根據地瞎擔心,后比喻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

  (5)如何看待《杞人憂天》中那個熱心人的解釋?

  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學習的。

  五、寫作特點

  1、故事短小精悍,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的啟示。

  2、通過對話展現人物性格,揭示主旨。

  【課堂小結】

  《穿井得一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于道聽途說的傳言,萬勿輕信,必須認真地思索,進行實際的考察,否則很容易把事情搞錯。

  《杞人憂天》告誡人們不要對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事表示憂慮,凡事要講科學。

  【作業布置】

  任選一題自編寓言。

  題目:a.嘴和眼睛的對話;b、樹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畫筆和顏料;e、蜜蜂與花朵;f.貓和老鼠。

  寓言和其它體裁的比較

  童話與寓言

  一、相同點

  童話和寓言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的故事都是假托的、創造的、幻想的,都可以采用各種生物或非生物來充當故事的角色,多采用夸張、擬人、象征等表現手法,也都富有教育意義。

  二、不同點

  1.篇幅大小

  童話情節比寓言更豐富、更多變化,更生動有趣,結構也更復雜,所以它的篇幅較長,長篇可達數萬字,短小者一般也一二千字;而寓言的篇幅一般較為短小,結構單純,語言樸素,幻想的程度也較輕。

  2.寫作對象

  童話的結構比較曲折,能細致地刻畫人物形象,幻想也比寓言更為豐富、奇特。童話是兒童文學的重要體裁,它描寫的內容,表現的生活,都照顧到兒童的知識范圍和心理特點,所運用的語言也易為兒童接受。

  3.表現重點

  寓言著力表現內含的諷喻和教訓,重在思想,有的寓言在開頭或結尾就直截了當地說出了告誡的意思。而童話則重在刻畫形象,教訓意味不那么強,教育意義往往寓于整個故事之中,不直接點出來,科學童話則重在知識的傳播。

  4.情節結構

  寓言的故事比較簡單,一般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也不要求塑造性格鮮明的擬人化形象。童話在故事情節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則有較高的要求。

  5.幻想法則

  童話的幻想必須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與現實的結合也必須和諧、自然,使事物按照自然的規律發展。而寓言則不那么嚴格,如《狐貍和葡萄》中的狐貍,垂涎于葡萄,改變了原來食肉的習性。這個寓言賦予了狐貍“人”性,卻違犯了狐貍的“物”性,這在童話中是不可以的。

  成語故事與寓言

  成語故事很大部分是歷史典故,是發生過的事情,然后人們用一個成語將這些事情總結、濃縮為一個簡短的句子或短語,以方便地表達整個故事和故事要講述的內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積極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楊”、“沉魚落雁”,只是具備一種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給人啟發。

  寓言故事是根據事實或者編造的故事向人們講述一個道理,給人以啟發。并且大部分寓言,是為了講述一個道理而編造的,并沒有真實的根據。

  在收編成語故事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也會把寓言收編進去,并且歷史本身就帶有很多值得人們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語都能帶給人一些道理。

  說白了,成語固有合適寓言故事的分類,主要是在講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語故事的目的是補充成語沒有完全表達的內容,使成語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講述道理,兩者不矛盾,只是分類不同。很多成語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說成語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比如一個班,有人喜歡音樂,有人喜歡運動,有人既喜歡音樂又喜歡運動,那么喜歡音樂的人就是成語故事,喜歡運動的人就是寓言。

  寓言故事的特點是形象生動,人物活靈活現,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結構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

  成語故事必須以一個成語作為題目,以它為中心的有教育意義的故事,與寓言故事有相似之處。成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提煉出的語言精華。成語的用語特點是:言簡意賅、內涵豐富、音韻和諧、寓意深遠。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①理解寓言的含義。

  ②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③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二、教學重點

  ①理解寓言含義。

  ②學習精美的表達。

  三、課前準備

  ①查字典、詞典,掃除字詞障礙。

  ②預習課文內容。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教學《白兔和月亮》:

  ①介紹寓言。 ②解讀寓意。

  ③引導學生自相對照,把握人生態度。

  二、教學設計

  人們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會伴隨我們今生今世。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當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鏡子。 .

  1、出示課題。

  2、介紹寓言

  3、朗讀

  4、疏通文意,感受語言。

  5、整體感知

  ①感知內容

  a.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設計目的:掌握課文內容。要求學生完整地復述課文。

  b.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設計目的:了解身份的'改變對于心態的影響。第一問,要求學生用課文中的相關詞語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為什么會患得患失?

  設計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么啟示?

  設計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問題難度不大,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略加點撥,學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語言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賞析。

  例如,“慧心”“風韻”“閑適”“繃”等用詞很精當。對稱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

  除讓學生分析上述詞語的妙用之外,還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其他有關的詞句再作分析,并讓學生試著仿寫。

  6、問題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節中的兩次轉折。

  把握結構。

  ②白兔最終要求諸王之神撤銷決定說明了什么?

  讓學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這則寓言提到了人類有什么含義?

  寓言的諷刺意義。

  辯證思維

  擁有財產就一定患得患失嗎?而一無所有才心安理得嗎?

  自我反思

  ①我們應從白兔身上學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們應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

  7、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②預習《落難的王子》。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詞語理解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體特點及《伊索寓言》《韓非子》《淮南子》的有關文學常識。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蘊含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閱讀寓言的方法。

  2.從不同角度靈活理解寓意,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過續編或自編進行想像思維訓練。

  情感態度價值觀

  聯系生活實際感悟寓意,培養健全人格。

  教學重點:

  誦讀;教給學生“通過品味關鍵詞語理解寓言含義”的閱讀方法。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經驗,選定角度靈活理解寓意。

  教法學法:誦讀法,自讀與點撥相結合,探究拓展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帶有諷喻或諷刺的故事。篇幅大都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寫法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手法。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

  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二、簡介作者作品

  伊索,相傳為《伊索寓言》的作者。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弗里吉亞人。2500多年前出生在希臘。伊索童年期是一個啞巴,而且長得很丑,但他的母親非常愛他,時常講故事給他聽。母親逝世后,伊索跟隨曾照料過他的老人,離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學到了許多有關鳥類、昆蟲和動物的故事。伊索并沒有寫下他的寓言,他完全憑記憶口授,其形式簡潔精練,內容雋永深奧含義于淺顯生動的語言中,頗耐人尋味。據希羅多德記載,他原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后來被德爾斐人殺害。但對此人存在的歷史,至今仍有異議。

  公元前5世紀末,“伊索”這個名字已為希臘人所熟知,希臘寓言開始都歸在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大多是動物的故事,以動物寓人。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當,形象生動。

  宙斯是希臘神話中眾神之王。希臘神話說他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以雷電為武器,維持著天地間的秩序,公牛和鷹是他的標志。

  他的兄弟波士頓和哈德斯分別掌管海洋和地獄;

  宙斯還和許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兒女,如火神赫費斯托、正義和藝術的保護者、太陽神阿波羅,月神和狩獵之神阿爾迪美斯,旅行和商業神赫爾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戰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赫拉是希臘神話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羅馬神話中稱為朱諾,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婦女的保護神。

  赫耳墨斯,一譯海爾梅斯,是希臘神話中眾神的使者,亡靈的接引神。羅馬神話中稱為墨丘利,掌管商業、交通、牧畜、競技、演說以及欺詐、盜竊。他行走如飛,多才多藝,傳說首創字母、數字、天文學、體育運動,發明古代的豎琴,并把種植橄欖樹的技術傳給人類。

  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誕生是最為奇特的:傳說她是從宙斯的頭腦里長出來的。

  三、學習《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朗讀課文

  2、研討

  1.赫耳墨斯為什么來到凡間?

  因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來問價,請說出他此刻的心理?

  先問宙斯雕像的價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價錢不高后,他十分滿意。問赫拉雕像的價錢之后,他更覺得自己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

  3.赫耳墨斯三次問話,神態、語氣一樣嗎?為什么要“笑著問道”,這“笑”有什么含義?

  一個簡單的'“笑”,傳神地寫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內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價格低,譏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會把自己的身價抬得很高,這正是他虛榮心的具體表現。

  情節發展:

  想——問——笑問——想——問——?

  愛慕虛榮而不被重視

  這樣改動情節后寓意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后,默不作聲,悄然離去。

  明確:原文刻畫了一個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改動后,原文中諷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改變了。

  四、學習《蚊子和獅子》

  1、朗讀課文

  2、分析情節、概括寓意

  蚊子和獅子

  1.蚊子為什么能打敗獅子? 智者勝

  2.蚊子為什么會敗給蜘蛛? 驕者敗

  3.點明寓意? 驕兵必敗

  揚長避短

  蚊子:沖、咬——————-- ——獅子:抓

  勝

  驕傲自滿

  蚊子:吹、唱——-———————蜘蛛:粘

  驕兵必敗

  任何時候都要謙虛謹慎,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勝了獅子,就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

  這樣改動情節后寓意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改動后,原文中諷刺驕兵必敗的寓意也改變了。

  五、寓言的特點

  一、勸喻性 二、諷諫性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于運用擬人的手法,語言簡潔鋒利。

  六、拓展思維:

  1、續編寓言故事。

  a.赫耳墨斯聽到自己的雕像作為添頭“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說了什么?

  b.蚊子戰勝獅子,吹著喇叭、吹著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粘住了,以后還會發生什么故事?

  異向思維

  蚊子撞到蜘蛛網上,一動也不能動。它有戰勝獅子的經歷,而今要死在蜘蛛的手里,真是難過極了,懊悔極了。它懊悔自己戰勝獅子以后太得意忘形了。

  這時,蜘蛛一步步向蚊子爬了過來,張開大嘴,蚊子閉上眼睛等待著那可怕的時候。就在這時,從那棵高大的松樹上掉下一滴松脂,不偏不倚正好落在蜘蛛身上,頃刻,蜘蛛就被松脂包住了,再也動彈不得。由于松脂的重量,蜘蛛網被拉破了,蚊子也因此得救了。

  2、自編寓言故事:

  (提示:情節要合理具體,情節與寓意要一致,寓意能揭示一種生活道理。)

  嘴和眼睛的對話;樹和斧子;畫筆和顏料:蜜蜂與花朵:貓和老鼠;煙囪和濃煙:

  七、擴展閱讀

  伊索寓言

  狐貍和葡萄

  寓意:在經歷了許多嘗試而不能獲得成功的時候,有些人往往故意輕視成功,以此來尋求心理安慰。

  烏龜與兔

  這故事說明,奮發圖強的弱者也能戰勝驕傲自滿的強者。

  說謊的放羊娃

  這故事說明,那些常常說謊話的人,即使再說真話也無人相信。

  月亮和她媽媽

  這故事說明,事物總在不斷變化,不可能一勞永逸。

  烏龜與鷹

  這故事說明,那些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人必將失敗。

  板書設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情節發展:

  想——問——笑問——想——問——?

  愛慕虛榮而不被重視

  蚊子和獅子

  揚長避短

  蚊子:沖、咬——————-- ——獅子:抓

  勝

  驕傲自滿

  蚊子:吹、唱——-———————蜘蛛:粘

  驕兵必敗

  第二課時

  學習《穿井得一人》

  一、導語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告訴我們要謙虛,不要妄自尊大和驕兵必敗的道理。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穿井得一人》這篇課文。

  二、指導朗讀課文穿井得一人

  三、編者簡介

  呂不韋(?——公元前235年)戰國末期衛國濮陽(在今河南省)人。原為富商,在趙國都城邯鄲曾與當時作為人質的秦國公子子楚交往,后人秦游說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太子。子楚繼承王位(即莊襄王),任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莊襄王死后,13歲的嬴政繼位為秦王,呂不韋繼任相國,稱為“仲父”。呂不韋門下有食客三千,家僮萬人。公元前238年,嬴親自理政,次年呂不韋被免職,后憂懼自殺。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秦相呂不韋命他的門客集體撰寫。全書160篇,由12"紀”、8“覽”、6“論”三部分組成。因書中有8“覽”,所以又稱這部書為《呂覽》。該書由于是集體著述,思想很不統一。以儒家、道家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農家各派的學說,后人稱它為“雜”家的代表著作。該書的文字樸實簡勁,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有顯著影響。東漢高誘注本為善。

  三、解詞,口譯課文

  溉汲:從井里打水澆地 及:等到 穿井:打井

  譯文:宋國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沒有井,須到外面打水澆地,因此經常有一個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對別人說:“我家打井得到一個人。”

  聞:聽到之:代這件事 道:談論 聞:使聽見 于:向、對

  譯文:有人聽到這話,傳播說:“丁家打井打出了一個人。”都城的人都談論這件事,這件事被宋君聽見了。

  令:派 之:這件事 于:向 對:回答 之:的 使:勞動力 于:在

  譯文:宋國國君派人去問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說:“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從井中挖出一個人來呀。”早知道是這個結果,還不如不問。

  四、理清脈絡

  短文《穿井得一人》按事情發展順序敘述。有開端、發展、結局,但最后也未點出寓意。全文共3節,分三層。

  第一層(第1節)敘述宋國姓丁人家因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個勞動力。后來自家打了井,趣說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層(第2節)別人并未懂這話,就把丁氏的話傳開了,直傳到國君那里。

  第三層(第3節)丁氏告訴國君使者自己的話的真正意思。

  五、質疑: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個勞動力。

  傳說的人把這句話聽成了什么意思?

  聽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

  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告訴人們不可輕信傳言并盲目傳播,說話、念詞不要產生歧義。

  六、歸納中心

  《穿井得一人》這則寓言通過一個笑話告誡人們對于道聽途說的傳聞、傳言,一定要詳察弄懂其真義、真相,不要輕信、輕傳,否則便人誤區。

  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情況?如有,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

  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采取調查研究的審慎的態度、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要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七、詞語小結:

  (1)古今異義

  子將安之? 古義:哪里

  今義:平安

  (2)詞性活用

  我將東徙。東: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

  (3)一詞多義

  之:聞之于宋君。代詞這件事

  子將安之?動詞去、到

  得一人之使。助詞的

  聞:有聞而傳之者。聽到

  聞之于君。使聽到

  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認為

  以故東遷。因為

  于:聞之于宋君。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在

  八、寫作方法

  《穿井得一人》幽默風趣。故事中因對話中有一個多義詞(“人”,可指人也可指勞動力)或把“得(需要)(得到)兩音義混用,而被人誤解,結果越傳越遠,居然傳到國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實與傳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發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們不可輕信傳言。

  板書設計

  穿井得一人

  一( 1 )姓丁人家打井趣說為“穿井得一人”。

  二( 2 )別人把這話傳到國君那里。

  三( 3 )丁氏告訴國君使者自己的話的真正意思。

  教育人們不可輕信傳言

  學習《杞人憂天》

  一、看動畫猜成語

  揠苗助長 濫竽充數 狐假虎威 葉公好龍

  揭示課題杞人憂天

  二、簡介作者作品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與鄭繆公同時。一說與鄭頃公同時。《莊子》中有許多關于他的傳說。

  《列子》是道教經典之一,其學說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凈無為。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其中很多故事都寫得很生動,有較高的文學和思想價值。

  三、指導朗讀

  盡我所能

  展示朗讀技巧,掃清字音障礙。24杞人憂天FLASH朗讀.swf

  四、檢查預習

  中傷(zhòng )星宿(xiù )

  中:宿:

  中間(zhōng )宿舍( sù )

  躇( chú )步 跐(cǐ )蹈

  杞人( qǐ ) 舍然(shě )

  充塞(sè ) 宿舍( shè )

  五、再讀課文,解詞,口譯課文

  杞人憂天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無處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其人曰:“奈地壞何?”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處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崩墜:崩塌墜落寄:依托依附 廢寢食: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因:于是 曉:開導

  屈伸:彎曲伸長 行止:行動活動 只使:即使舍然:放心的樣子

  奈何憂崩墜乎(為什么 )奈地壞何(拿……怎么辦 )

  重點句子: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

  又有一個人為這個擔憂的人而擔憂,于是前去開導他。

  充塞四虛,無處無塊。

  四處都塞滿了土塊,沒有地方沒有土地。

  奈地壞何?

  大地崩塌怎么辦呢?

  奈何憂其壞?

  為什么要擔心大地崩塌呢?

  六、從現象到本質,揭示故事寓意。

  “杞人憂天”:比喻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

  本文寓意:要消除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諷刺那些胸無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七、展示復述能力

  小組大比拼——看誰速度快

  寓言是文學作品中的一種體裁,是帶有諷喻和諷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采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八、拓展創新

  從今天的天空變化趨勢來看,我們要不要“憂天”?

  圖片展示

  滾滾濃煙遮天蔽日

  這里整天都籠罩在煙霧當中

  污水周圍的草都死了河邊的蘿卜也枯死了

  河面上厚厚的油層惡臭難當

  水井重度污染,難以飲用

  刺鼻的污水從這里排出

  長城腳下亂砍濫伐

  原始生態林遭破壞

  這里儼然成了垃圾場了

  1、全球逾萬種動物瀕臨滅絕 亂砍濫伐森林是禍首

  2、黃河缺水危機呼喚“引草入田”

  3、地球真的是越來越燙了

  4、北京面臨被沙淹沒危險

  杞人憂天無必要,掌握文化需記牢。

  今人憂天真可嘉,攜起手來護家園。

  九、作業:

  杞人和曉者看到現代社會“戰火紛起、境惡化、人口急增、旱澇災害、火災頻發、交通事故、過度抽取自來水,造成地面塌陷……”等現象,深感責任重大,憂郁之心漸長。當他們又一次相遇時,他們卻共同訴起了各自的憂愁。請你展開你的想象,以《〈杞人憂天〉后傳》為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板書設計

  杞人憂天

  天,積氣——奈何憂崩墜乎?

  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

  地,積塊——奈何憂其壞?

  (廢寢食) (憂彼之所憂者)

  舍然大喜———————--------(亦舍然大喜)

  諷刺那些胸無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15

  教學目標

  ① 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② 分析故事情節。

  ③ 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④ 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① 分析故事情節。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結合注釋試著翻譯。

  老師:投影儀。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教學設計

  導入課文

  在文學寶庫里,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說說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

  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① 全班朗讀《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② 在預習的基礎上請學生解釋詞語并翻譯句子,其他學生補充修改,個別問題老師解釋。

  ③全班再集體朗讀一遍這兩則寓言,然后教師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齊讀句子并解釋加點的詞。

  聯系上下文,解釋加點的詞。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 不筑,必將有盜 暮而果大亡其財 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 馬無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家富良馬 其子好騎 墮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獨以跛之故

  這個環節一定要落實,這些加點詞語中有的屬于古今異義,有的屬于一詞多義,有的屬于詞類活用,不需要給學生分類,但一定要求學生結合上下文把意思講對,這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為以后學習文言文打基礎。

  ④ 復述課文大意

  這是為了讓學生熟悉故事情節,能夠不看課本把這兩個寓言故事講出來,可以多找幾個學生復述,這樣學生差不多就背下來了。

  討論 ①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概括這兩則寓言大意。

  這是本節課中激活學生思維的一個重要環節。可以先由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盡可能每個人都說,然后再轉入全班性的討論。第一,次討論結果可能單一,可能深度不夠,或者概括的語言表述不準確,教師可以靈活指導,提問,如討論《智子疑鄰》時,可問:對正確的意見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如何正確對待別人提出的意見或建議?學《塞翁失馬》,可以問:好事壞事能轉化嗎?必然轉化嗎?舉例說說好事、壞事在什么條件下轉化?這樣使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狀態,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時也指導學生盡可能把話表述得簡潔、準確。

  ②結合生活體驗進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與失、福與禍在生活中其實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結合你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對《塞翁失馬》的寓意理解。

  討論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注意福與禍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不能讓學生誤解成福與禍的轉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擊,變故,陷入困境,這是禍,但如果能從容、鎮靜,在困境中拼搏、奮起,那么,這又不失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喪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氣,那么,這禍就只能是禍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轉化的點、條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較短小而含義深刻,有許多成語就出自寓言,請你從這兩則寓言中各概括一個成語。

  這個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很快可以討論出結果。教師告訴學生,在以后學習中見到成語,可以從寓言故事的角度幫助理解意義。(當然,并非所有的成語都是從寓言故事中概括出來的。)

  小結

  ①通過以上討論,我們明白,寓言是借一個故事寄寓一種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而要讀懂寓言,則需要我們密切聯系現實生活體驗,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

  ②布置作業。

  結合今天的生活寫出你對寓言故事《黔驢技窮》的理解。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

  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這是兩篇寓言,寓言的篇幅往往比較短小,都是以假托的故事蘊涵深刻的道理。我們新教材上選的這兩篇古希臘寓言就很有代表性,體現了寓言的幾個特點: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物。這兩則一則是神(其實也是寫人),一則是動物(蚊子和獅子)。在教學過程中,我著重把重點放在第一則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上,并且通過改變故事情節來使學生們了解寓言的寫作是取決于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即寓意。授之以法后讓學生自己學習第二則寓言并且自寫寓言。

  教學目標:

  1、了解寓言的特點與《伊索寓言》。

  2、分角色朗讀,通過學習故事情節了解兩則外國寓言并概括寓意。

  3、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故事情節了解兩則外國寓言并概括寓意

  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在文學寶庫里,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說說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開啟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經接觸很多,消除認為寓言很高深的情緒)

  2、 學生閱讀課文導言,了解寓言的概念與特點: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特點,寓言都比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

  3、 學生閱讀課后注釋一了解《伊索寓言》的常識:古希臘的寓言故事集。

  4、 分角色朗讀,注意語氣與語調。

  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摩人物心理)

  師生同評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語氣、神情

  赫耳墨斯 一笑 二想 三問 (抓住笑字,赫耳墨斯形象浮現出來)

  赫耳墨斯是個妄自尊大,沒有自知之明的人。

  5、 概括寓言的寓意:這些情節生動刻畫出一個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訴人們要謙虛,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6、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改編篇:假如(1)赫耳墨斯先問自己的雕塑的價格。

  (2)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后,默不作聲,悄然離去。(改動了故事情節的結尾)

  寓言改動之后寓意就有改變,寓言是通過對現實想象而來的它的寫作取決于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寓意。(師生共同總結)

  7、 學生自主閱讀《蚊子和獅子》

  8、 一生朗讀寓言《蚊子和獅子》

  9、 學生自主閱讀并概括寓意:蚊子的遭遇說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多角度從蚊子的遭遇概括)

  出示《蚊子和獅子》之改編篇: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勝了獅子,就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

  通過與文中寓言相比較:去掉了蚊子向獅子宣戰和取勝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網上被蜘蛛吃掉這兩個情節,那么原文中諷刺蚊子的驕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10、小結:寓言的特點,寓言是通過對現實想象而來的它的寫作取決于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寓意。

  總結

  ①教師小結。

  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點,學習了通過分析情節,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實習了創作簡單的寓言故事。請大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仔細觀察生活,分析生活,還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正確認識生活。

  ②布置作業

  a.依據課堂討論,利用課堂上老師出示的題目,也可以自己命題編寫一則寓言,規整地抄到本子上。.嘴和眼睛的對話;b.樹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畫筆和顏料;e.貓和老鼠。(注意情節是否合理、情節和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種生活道理。一個故事最后點明寓意。)

  b.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課后 :

  按照新課標要達到的三個維度目標,語文教學就是要扎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遷移能力,發揮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發展個性,健全人格。我在這堂課的學習中,重視體現學生的遷移能力的訓練。

  1、首先開啟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經接觸很多,消除認為寓言很高深的情緒,讓學生很想了解寓言及其寫法。

  2、點擊學生的興奮點,通過改編寓言讓學生了解到原來寓言的寫作其實很簡單,就是取決于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按照寓意來安排寓言故事情節。學生個個躍躍欲試。

  3、聯想與課外遷移,通過前幾步到了自編寓言時就水到渠成了讓學生主動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數學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動參與,挖掘學生的潛能,部分學生寫出了如《北風與太陽》、《狼與驢》等很有內涵的寓言。

  4、體現教學機智,學生在我布置自編寓言時,有部分學生提到也可以寫如黑板與粉筆的題目時,我就順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給的四個寓言題目之外可以自擬題目,學生的創造力與主人意識得到了充分尊重,提高了他們寫作的積極性。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02-07

七年級語文《人生寓言》教案11-29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15篇)02-07

小學語文《寓言》教案11-10

七年級語文《寓言》教案匯編15篇02-07

七年級語文《人生寓言》教案6篇11-29

七年級語文《人生寓言》教案(6篇)11-29

語文教案:伊索寓言01-02

語文教案:《伊索寓言》02-0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网 | 在线精品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自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演员表 |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密桃 | 亚洲福利欧美午夜 | 日韩综合国产欧美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