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案(集合15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再別康橋》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反復地朗誦,掌握現代詩歌的誦讀技巧,初步學習鑒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品味詩歌中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體會作者對康橋的眷戀之情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賞析詩歌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賞析意象和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
教學方法:講授法、任務驅動法
課時安排:1課時
過程:
一、創情境導入。
引入毛澤東的《蝶戀花答李淑一》詩詞導入。
蝶戀花·答李淑一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二、檢查預習
1.字詞
2.學生交流了解的徐志摩有關知識。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社”主要成員之一。注重意境創造和音韻和諧。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學,旅英期間開始寫作新詩。代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詩作《再別康橋》、《偶然》、《云游》等。
新格律詩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是指在韻律方面給人的美;繪畫美是指描寫的內容方面給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觀整齊,給人建筑的美感。
三、聽《再別康橋》錄音朗誦,讀出詩歌的音樂之美
1.點名朗讀要求字正腔調圓、節奏感強、有感情
2.師生齊讀
四、分組朗讀、討論、講析,感知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一)、體會音樂美
1、分組朗讀,討論:我們讀這首詩,感覺很美,為什么有這樣的感覺?
2、這首詩在節奏上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這兩節有什么特點?
3、我們讀古詩,古詩講求韻律,那么這詩那么這首詩壓韻了沒有?(有)請同學討論找出韻腳?
4、老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講解:
這首詩讀來讓我們感到:舒緩、輕柔、低沉
第一節和最后一節在語意上相似,結構上也相似,讀起來節奏也相同。這種方法叫做“回環往復”,在詩經中就叫做“復沓”。我們在《雨巷》中就接觸過的。這樣使得詩歌前后呼應,結構圓合,也增添了詩歌的節奏感。(板書:回環往復)
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每一小的節2、4句壓韻,節節換韻。詩人追求的是詩歌韻律跳動的美感。(板書:韻律和諧)
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充分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
(二)體會建筑美。
1、同學們看這首詩一共有幾節?(7)
2、每一節有幾行?(顯得很勻稱)(板書:節的勻稱)
3、每一行的字數是不是都一樣的?(不一樣。每一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有八個字,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每一節都兩兩錯落有致,更加突顯節的勻稱。)(板書:句的整齊)
(三)體會建筑美和詩人的感情
1、分組討論學生自讀、全班齊讀詩的基礎上體會這首詩表達的感情。
愁緒、眷戀、惜別、依戀
2、康橋,有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找出詩人表達感情的意象。
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輝、夏蟲等
3、齊讀、賞析第二節。
(1)那么在詩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艷影”。我們經常說“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夕陽照射下柳樹變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樹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麗的時候,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而新郎對新娘的愛也就是作者對康橋的愛,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蒼松翠柏,那么還能不能說是“新娘”,為什么?
——不能。因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種柔美,而蒼松翠柏是陽剛之美。
(3)為什么不說朝陽中的新娘?
——夕陽中的新娘是帶著憂愁的,和離別的氣氛吻合,而朝陽中4的新娘太朝氣蓬勃了,情調不合。
夕陽中的新娘帶著憂愁?新娘?憂愁?
不是新娘帶著憂愁,是離別……反正我覺得夕陽中的新娘好。
朝陽中的新娘是帶有力量的,噴薄而出的,夕陽中的新娘是溫柔的,而且夕陽映紅了她的臉龐,她的臉上飛上了紅暈,是羞澀的。
(4)為什么要選擇柳樹而不是其他的樹?難道是康橋邊只有柳樹?
——不是。柳這種植物是特別的,讀一讀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國的傳統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國古代就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在送別詩中柳是常見的意象。比如“客舍輕輕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樹下垂的枝條,風一吹就像在揮手告別。原來不僅是徐志摩不想離開,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離開。
(5)金柳的艷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蕩漾,詩人為什么說“在我的心頭蕩漾”?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在我的心頭蕩漾”,無非是說康橋已經在詩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難以忘懷,表達了詩人對康橋喜愛之情。
4、齊讀、品析第三節,根據以下思考題,討論作者借助“青荇”表達感情的?
(1)“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么手法?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來?
(2)文中“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甘心”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3)學生發言交流自己的理解后,老師明確: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招搖”的意思本來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招搖撞騙”中的“招搖”就是這個意思。這里的意思應該是“招手搖擺”,仿佛在招手致意,寫出了水草對詩人的歡迎態度。顯得生動、形象。同學們可以想象下,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
——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所以詩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條水草。
5、齊讀、品析第四節,根據以下思考題,討論作者借助“清潭”表達感情的?
(1)第四節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2)這一潭泉水就是拜倫潭。為什么說是彩虹似的夢?
(3)學生發言談自己的理解后,老師明確: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美好的夢容易破碎,而彩虹雖然美麗,卻也容易消逝。所以說是彩虹似的夢。康橋的生活、學習是徐志摩心底的一個夢,對康橋的眷戀就是對夢的眷戀。這樣美麗的夢當然要呵護,要靜靜地呵護,這樣的夢當然不愿醒,這樣的康橋當然不愿離開。
6、總結本詩的繪畫美。
上述三節詩,每一節都是一個可以畫得出來的畫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這些畫面具有意境鮮明、色彩絢麗的特點。很美。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蕩漾”“招搖”“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更增添了畫面的美感。
五、品味五、六節。
1、請大家看到第五節和第六節。齊讀。這兩節的感情相同嗎?
——不同。第五節興奮歡快,第六節失意低落。(兩個詞:放歌/沉默)
2、第五節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在那一瞬間,他忘了自己要離開,他很愉悅。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要離別康橋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詩人對康橋迷戀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詩人放歌了嗎?(沒有。)你怎么看出來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識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誰阻止,而是他覺得不應該放歌,唯有嘆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因此這一節要讀得稍微緩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這一句把“悄悄”比作“別離的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具有很好的審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也有類似的審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一句,究竟是誰在沉默?這是什么表現手法?
——康橋和康橋的夏蟲都是無知無識的事物,不可能為他沉默,因此是詩人自己沉默了。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
六、品味第一節和第七節的感情。
1、回頭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這兩節都是直接抒發詩人感情的。先看第一節。作者再來康橋有什么特點?什么輕?
——輕輕地——腳步輕。
2、"輕輕的",寫了作者只身悄悄來到和離別康橋的情景,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達到了一種什么效果?
——唱三嘆。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體會到詩人會康橋的感情之濃烈。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于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
3、請男生齊讀第一節。再請女生齊讀最后一節。
4、第一節里面,詩人寫到“作別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帶走的為什么徐志摩還要說不帶走呢?我們中國有很多人,因為喜歡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云彩”,表現了什么?
——表現作者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突出作者的灑脫和飄逸。從作別到不帶走,一步一步產生一種離別的美。不像其他的離別詩那樣依依不舍,那樣的沉重。感情是輕快的。
5、最后一節為什么又不說“輕輕的”而又變成“悄悄的”?
——避免重復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靜靜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節影響,“悄悄~~今晚的康橋”而且都是疊字,產生種音韻美,承上節而來,讀起來一氣呵成,章法嚴謹。
七、課堂內容小結,看《再別康橋》視頻,聽錄音,再次感受徐詩的“三美”。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詩歌《再別康橋》,在詩人筆下,康橋是有靈魂的,或者是有靈性的,作者通過描繪一些意象,景中含情,融情于景抒發了作者對康橋美景的無比眷戀之情。
學習了本課,我們同學們要學會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這兩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八、作業。
1.背誦《再別康橋》
2.徐志摩是格律詩“三美”的實踐者,誰提出的“三美”主張。同學們可查閱相關資料。
九、板書
再別康橋
作別
金柳
內容:作者“悄悄地”走青荇
潭水景中含情,融情于景
尋夢
沉默
告別
音樂美回環往復韻律和諧
形式:三美建筑美節的勻稱句的整齊
繪畫美意境鮮明色彩絢麗
《再別康橋》教案2
一、創設情境
教師播放歌曲動畫《再別康橋》,導入本課。
二、朗讀詩歌
1. 提問:你覺得詩詞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2. 教師介紹背景: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徐志摩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他一生的轉折點。徐志摩曾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3. 教師朗誦全詩,配背景音樂和畫面。要求學生注意節奏與重音。
4. 學生分各種形式朗讀,教師逐節指導。屏幕出示全詩及其節奏與重音提示。
點評:詩歌重在誦讀,在誦讀的基礎上領悟是學習詩歌的好方法。
三、自主學習
學生帶著任務在學習網站的“自主學習”欄目自學。“自主學習”包括“學習任務”、“徐志摩”、“詩歌意象”、“詩歌形式”、“詩歌誦讀”和“英國風光”等內容。
四、學習反饋
方法:屏幕出示問題,學生搶答。
1. 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 剛才你閱讀了哪些古代的別離詩?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再別康橋》比較一下,它們送別的對象有什么不一樣呢?
◆ 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云彩等)我們叫什么?詩歌選擇的是哪些意象呢?
◆ 詩人告別康橋時,按理說,應該有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作者卻避開了這些,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有什么好處呢?
2. 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聞一多提出的詩歌形式上的“三美”主張是什么?你覺得《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嗎?
◆ 音樂美:
A、 從押韻上看:本詩一節一韻,每節換韻。
B、 從節奏上看:詩歌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 從首節和末節來看:回環復沓,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 建筑美:
A、 從字數上看:《再別康橋》共7節,每節兩句,每句6~8字。
B、 從排列上看: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給人以流動的美感。
◆ 繪畫美:
A、 選用“云彩,金柳”等詞語,給讀者色彩想象。
B、 詩人用了動作性很強的詞語,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如“招手”、“蕩漾”等。
C、 全詩共7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等。
重點賞析“繪畫美”,賞析的同時出示畫面,然后學生看著畫面回憶相應的詩句,再看著畫面背誦全詩。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屏幕顯示。
點評:詩歌鑒賞的方法是重點,通過重點講解便于學生網上拓展,同時也有利于對本課另外三篇現代詩的學習。
五、網上拓展
布置任務:點擊“相關網站”,進入“徐志摩名作欣賞”網站,和因特網上的專家一起賞析徐志摩更多的詩歌名作。然后,把你的學習成果讓我們大家來分享。
點評:讓學生充分自由地去學習和創新。
六、成果展示
學生朗讀并賞析“徐志摩名作欣賞”中的現代詩,重點賞析詩歌的意象美和形式美。
點評:給學生自我展現的舞臺。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創作背景
此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號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節”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于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不過當時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別康橋》,當時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國人翻譯過來的。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名章垿,小字槱森,后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云中鶴。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飛機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為他小時候特別可愛,清末時長著一個大腦袋,留著一個"豬尾巴",所以他的父親就請了一個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說是將來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國時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過的。
《再別康橋》教案3
【學習目標】
1、通過誦讀,了解詩中的意象
2、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3、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鑒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學習方法】
以誦讀為主,反復朗誦鑒賞詩之美。
【導學過程】
一、 導入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于離別的理解,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 自主學習
1、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后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語速、節奏、情感。
3、朗讀比賽,注意感情與節奏。
4、分析鑒賞——感受意象美
(1)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3)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4)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
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簽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于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云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這種夸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5)《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回環呼應——建筑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著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仿佛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展示交流】
1、 朗讀
2、 選擇預習導學中的內容
【反饋檢測】
一、填空
1、《再別康橋》中的“康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再別康橋》的中心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_
3、《再別康橋》整首詩的感情基調是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再別康橋》,回答下列問題。
1、詩的開頭三個“輕輕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作者時而放歌,時而沉默,你覺得這樣寫矛盾嗎?說說你的理由。
3、本詩在結構上采用了什么寫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4、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 從詩經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時至今日李叔同“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抒離別之情的詩作可謂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有哪些呢?
明確: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色輕輕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再別康橋》教案4
一、設計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要求,針對新詩特點,以學生原有的詩歌積累為基礎,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感知并鑒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體會“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難點:以意向為突破口,鑒賞本詩的意境美。
三、學情分析
學生處于高中階段,閱讀并背誦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學習過一定的詩歌知識,對韻律、對仗等常識有所了解,同時,學生具有閱讀、鑒賞優美詩歌的主觀愿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徐志摩的人生經歷,熟悉新詩的基本特點,掌握“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詩歌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民族的優秀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五、教法設計
誦讀法、討論法、研究性學習方案等
六、媒體選擇
CAI課件
七、教學流程
一) 導入:詩歌朗誦會
課前布置學生利用網絡尋找有關離別的詩歌,在新課前配合古人吟詩畫面和FLASH音樂當堂朗誦,教師點評。
總結:同學們找到了許多離別詩,真可謂“多情自古傷離別”,那就讓我們帶著離愁別緒走進現代離別詩的.經典名篇《再別康橋》。
二) 新課
1、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受本詩的節奏和情感。
2、學生活動:思考初讀之后對本詩的特點、主旨、手法的感受和認識,先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大屏幕:播放作者簡介、寫作緣起,促進學生理解。
4、學生聽示范朗讀:FLASH課件
學生聽的過程中注意停頓、語氣、重音和節奏。
5、學生分節試讀,讀后自評,然后學生講評。
6、教師點撥,講解每節停頓、語氣、重音和節奏,初步滲透“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及本詩的情感基調。
7、設疑:讀過本詩的人,都用一句話來形容讀詩的感受,那就是“怎一個美字了得”,那么請大家思考,本詩美在何處?
8、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先小組內討論,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向全班提出。
9、釋疑:引出“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音樂美:雙行押韻,逐節換韻,疊詞的運用。
建筑美:全詩七節,每節4行,平行兩級臺階。
繪畫美:意象絢麗,動詞的使用。
10、熟讀成誦:全班配樂朗誦《再別康橋》
三)總結
輕輕的,徐志摩走了,正如它輕輕的來,他雖然不曾帶走一片云彩,卻把永恒的思念留給了中國詩壇,也讓我們在七十三年后的今天真正體驗了詩歌的美,好,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八、教學反思
這節詩歌品讀課充分體現了創新教學思想和新教材以朗誦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
“詩歌朗誦會”復習了知識,創設了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讀、初感”,保護了學生的自我認識,利于深層教學。
“寫作緣起”放在初讀、初感后,在學生個性認識的基礎上,使學生豁然開朗。
“示范朗讀”的FLASH畫面精美,音樂輕盈,給學生以美的感受。
“學生讀后自評”,直接指向停頓、重音等難點,使誦讀教學落到了實處。
“鑒賞評價”中學生先思考,后討論使討論極具實際效果,激發出思維的火花。
“熟讀成誦”對整節課的學習是一種檢驗,這是比較成功的新教材典型課例。
“課件制作”畫面優雅輕盈,音樂舒緩寧靜,給學生美的感受。
整節課,誦讀教學抓得比較實,真正體現了誦讀教學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不過,后期在點撥的過程中,講解稍多,學生思考的時間稍少,如能把這種講解變成學生探討的話,相信效果會更好。
《再別康橋》教案5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教案’再別康橋教案。
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①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②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1.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2.媒體設計:
①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②播放動畫《再別康橋》。
3.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程序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說: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動畫《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鑒賞《再別康橋》,分小組討論。(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㈠提問: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教案《‘教案’再別康橋教案》。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㈡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學生討論:選擇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㈢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回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筑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
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點撥: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師總結。)
六、小結本文。
主旨: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七、作業
1.背誦課文。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①對徐志摩《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B)
A.第一詩句中的"溫柔"描繪了日本女郎的情態美,欲言又止,含情脈脈
地低頭鞠躬,賢淑,溫存,莊重。
B.第二詩句中的"水蓮花"是此詩的主要意象,詩人用它來襯托女郎在
離情別緒的籠罩下難以忍受的內心痛楚,氣氛孤單凄涼。
C.第三詩句運用了重疊的手法,寫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喚以及美好的祝愿。
D.此詩以"送別"為題刻畫了女郎的形態和內心活動,既有語言描寫又
有動作描寫,更有纏綿的情志。
答案:B("水蓮花"是此詩的主要意象錯了。這里以一個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
嬌羞之態。"低頭的溫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是兩個并列的意象重疊在一起,人和
花我們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透徹肺腑。)
②寫一篇賞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再別康橋》教案6
1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作者,
1、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2、體味詩中的情感美。
過程與方法::初步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
1、先粗讀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即可
2、細讀全文,直到文章的哪些地方應當特別注意,應該深入揣摩。
3、再品讀一遍,咀嚼、消化。要深入體會含蓄蘊藉的意思,要透徹理解精微細致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培養健康而成熟心靈的激情。
2學情分析
3重點難點
1、意象的把握。
2、詩情的領悟。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再別康橋
自古江南多才俊,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性情溫厚才氣橫溢的現代詩人——徐志摩。先請大家談談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活動2【講授】再別康橋
二、背景
1、關于志摩
梁啟超說:“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胡適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2、我所知道的康橋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1922年歸國后,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游,第二次游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后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
3、作者其他名詩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轉瞬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
三、品讀
情境營造:《再別康橋》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欣賞配樂朗讀,營造氛圍。
老師范讀,深入情境。
學生齊讀,體會感情。
四、細讀
1、通過剛才的誦讀,大家感受到詩人在這首詩中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怎樣體現的?
(1)依依惜別,戀戀不舍,難舍難分等。
(2)“作別”表明是離別時分。
詩歌開頭連用三個“輕輕的”;“ 輕輕的走”“ 輕輕的來”“ 輕輕的'招手”。寫出了此地此景讓人不忍離去更不忍打擾這份寧靜安詳,心中充滿了無限依戀,可又不得不離去的無奈、感傷。
2、詩人在離別之時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1)岸邊金柳。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柳”與“留”諧音,傳遞出作者留戀不舍的情懷。夕陽西下,落日余輝斜照在樹干樹梢上呈現金色,同時金色比黃色更顯高貴、燦爛、奪目,寫盡了楊柳的富麗嫵媚。作者用柳樹來喻新娘,年輕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膚,婀娜的體態,一如隨風擺動風情萬種的枝枝柳條,美麗萬分,姿態絕佳。誰能拋開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誰能忍心別離自己摯愛的山水花草?然而離別終究還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駐足停留,多看幾眼,讓它的美永駐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見底,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一切都是那么的愜意。輕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喚著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為水草,永遠沉浸于康河,依偎著康河,長久地生于斯長于斯。
(3)榆陰潭水。在在康橋求學期間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撐篙,夜里蕩舟。
拜倫潭倒映著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靜的,水中的虹是動的,給天上虹賦予了動態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淀著彩虹般五彩斑斕的夢境,揉碎了在水波蕩漾間遍布潭中。美好的夢啊,那是作者曾經對學業的進取,對愛情的追求。
3、離別在即作者做了什么事?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尋夢。
再回母校,曾有的對事業,對人生,對愛情的諸多美夢,如這一船的星輝一樣繁多、璀璨。撐篙再去尋覓,水波星光交相輝映,流連其中的詩人似乎又回到過去,忘記了要離開的事實。
放歌。
詩人快樂的心情達到極致,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這種難以言表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沉默。
可是詩人最終也沒能唱出心底的喜悅,要離別的事實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過往已是歷史,詩人無法輕松,幻想去尋夢不得已又回到現實,情緒也因此而低落。離別時的沉默是人世間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離別的笙簫,空氣中布滿惆悵,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我此刻的離別之情,在本該喧鬧的時節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橋寂然無聲,無聲中又蘊涵了很多無法言表的離情別緒,將作者悵惘的心情推到極致。
詩人熱愛康橋,依戀康橋,可以同她分享快樂,卻不愿、不忍讓自己最心愛的康橋與自己一起共同體驗痛苦、體味傷悲,所以滿懷惜別之情帶著理想幻滅后的感傷選擇悄悄離開,連一片云彩 都不帶走。我對你千般柔情、萬種情思,你的一點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圣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給你,讓你繼續在美中鮮活地存在,而我打點傷悲獨自離去,這就是我對你的愛。愛不是占有,是成全。
五、課堂小結。
《再別康橋》教案7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通過誦讀,了解詩中的意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鑒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從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
從詩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詩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以誦讀為主,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復朗誦鑒賞詩之美。
教學準備:
配樂詩朗誦,營造詩意氛圍,師生共同進入意境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于離別的理解,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閱讀注釋① 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么?
[解釋]:康橋=劍橋
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后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 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 指名朗讀
3、 欣賞配樂詩朗誦
4、 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么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鑒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于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么印象?
(美麗)
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這康橋以及它周邊的秀麗都是通過描寫景物感受的。
[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云彩,金柳,艷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3、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五、比較閱讀
與白居易的《南浦別》和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
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托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著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
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六、學生討論作鑒賞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蘊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于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鑒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仿佛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七、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八、遷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生活》一詩,找出詩中的意象。
生活陰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條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手捫索著冷壁的粘潮,在妖魔的臟腑內掙扎,頭頂不見一線的天光這魂魄,在恐怖的壓迫下,除了消滅更有什么愿望?
寫于1928年5月29日,初載1929年5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和3號,后收入詩集《猛虎集》。
板書設計:
云彩 運思而成
金柳 比喻
風 艷影 依戀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擬人
如 潭水 歡樂 形象
畫 長篙
星輝 離愁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再別康橋》教案8
[教材分析與思考]
這首詩內容上較為簡單,學生很好理解。同時,這首詩沒有那么深刻的象征意義和社會意義,就是簡單的表達一種離愁別緒和眷念之情,很好理解。所以,本詩的學習打算通過以朗讀來帶動感悟,以感悟來指導朗讀的方式來學習。主要是在朗讀過程中以節次為單位來引導學生分析情感和朗讀技巧。再者,這首詩是新月派詩歌,所以,對于聞一多“三美”主張做介紹,并在寫作特色分析方面安排群學思考。
安排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來體悟詩歌情感;
2.注意本文的“三美”特色,并能分析出來;
3.自行體悟對于這種面對美好事物逝去我們無限懷念的普遍情感。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人生有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人生第六苦就是“愛別離”。別離是一種執著的苦。人生本來聚少離多,“多情自古傷離別”。馮至《別離》寫道 “我們招一招手,隨著別離,我們的世界便分成兩個。”
離別時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時,才驚覺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夢,所愛的終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飄揚而去,午夜夢回之際,這“愛別離”的滋味,怎一個“苦”字了得。今天我們學習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一首別離詩《再別康橋》。
二、了解背景
1.那么,康橋是何?“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
2.作者為何要為康橋寫一首別離詩呢?1920年,25歲的徐志摩“擺脫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銜的引誘”,到英國留學。第二年,進入劍橋大學王家學院。1922年學成回國。這一段的留學生活,特別是劍橋美麗的自然景色,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1922年8月10日啟程回國前夕,寫下了《康橋再會罷》一詩,表達對康橋的眷戀。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國。7月的一個傍晚,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了久別的`母校,漫步于寂靜的校園,懷念逝去的美好歲月。但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沒有人認識他,滿腔的熱情和對母校的眷戀之情無以傾訴。前來尋夢的詩人,悵然若失。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
三、了解詩歌
1.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經》《楚辭》流傳千古,唐詩宋詞,名家輩出。從五四到現在,新詩也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歷程。可是有人卻說,中國現當代詩壇只有一個半詩人。盡管這種評價太偏激了,卻也可以看出這一個半詩人在中國詩壇的分量。他們是誰呢?一個是徐志摩,半個是何其芳。
《再別康橋》,是詩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這首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就其思想內容而言,的確沒有什么重要的東西,只不過是表達一種極平常極普通的離情和那種微波似的輕煙似的別緒,并無什么深刻的思想意義,但這首詩的藝術美、詩意美值得感受。
2.請大家自行朗讀,注意劃分節奏,標出韻腳。
3.希望聽到大家的朗讀,在朗讀過程中談談你對于某一節的理解。
A.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正見出詩人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的情景,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寧靜與和諧,只想悄悄地與康橋作依依惜別。這里,詩人的感情溫柔細膩,詩歌節奏輕緩、徐舒。為全詩定下了感情基調。
B.第2節寫康河岸邊的柳樹在夕陽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將柳樹比喻成“新娘”,獨具匠心,表現了詩人極度迷戀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詩人的心,他樂而忘返了。
C.第3節“招搖”二字寫出了康橋對詩人的歡迎態度。在這樣的詩情畫意里,詩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條水草”,“甘心”二字寫出了他對康橋永久、熱烈的愛戀。
D.第4節寫潭水及由此引發的聯想。這里的“榆陰下的一潭”指拜倫潭,那里榆陰蔽日,非常清涼,詩人留學期間常去那里讀書、乘涼、遐思。虹與夢,奇異的意象,寫出了潭水的靜美,表達了詩人對拜倫的仰慕與追懷。這里融情入景,營造出難以言傳的優美意境。
E.第5節緊承上節詩意,對“夢”加以引申,向詩意縱深處開掘。這里的“夢”,是對過去留學生活的真實寫照,暗含了對逝去的康橋生活的無限留戀之情。
F.第6節詩人的思路急轉,把讀者從夢境拉回到現實,別情縷縷,離緒重重,現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詩情達到高潮。但這個高潮卻以情緒的低落和基調的抑郁作為標志。惟其如此,才表達了詩人對母校的離情。
G.第7節照應開頭,寫詩人悄悄地走了,康橋卻在詩人心中,揮之不去。
四、藝術特色
同學們通過朗讀、分析,大家有沒有發現在藝術特色上的不同之處?
生思考(2分鐘)(附會用到的知識點)
1.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父親興辦實業。1910年,徐志摩入杭州府中學堂,開始接受“新學”。1916年入北京大學法科。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春,徐志摩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劍橋大學兩年的英國資產階級教育,給予他很深的影響,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觀與政治理想。在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歌及其他西洋文學的熏陶下,他違背其父期望,從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與聞一多、胡適、梁實秋不滿新詩自由散漫成立“新月派”,努力追求新格律。
2.“三美”(聞一多):
音樂美:表現為這首詩的章節統一,韻腳嚴整,節奏鮮明,旋律和諧,每行基本由二至三個音步構成,讀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
建筑美:表現為詩節和詩行的排列組合上,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八個字,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
繪畫美:表現為詩人注意詩的畫面感,用詞講究色彩運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艷影”“青荇”“彩虹”“斑斕”等詞語充滿色彩感。
五、完成作業
字詞積累、練習冊。
[課堂小結]
這首詩回環往復的結構形式表達了詩人真摯的感情,創造了深邃意境。詩人很懂得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和諧融合。他筆下的康橋是有生命、有靈性的,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而詩人的情懷又不是直白顯露的,而是熱烈而有分寸的;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卻包含了多少復雜情緒,使讀者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當然,在一唱三嘆、反復回旋中,強化了對母校戀戀不舍的感情,一種揮之不去的惆悵傷感情緒始終繚繞在心頭。
《再別康橋》教案9
教學目標
1.聲情并茂地朗讀和背誦。
2.體會詩人深沉濃烈的情感。
3.理解詩歌中意象的內涵。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深沉濃烈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中意象的內涵。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曾經為周國平《妞妞》里可憐的小女孩而難過,她還沒來得及感受人間的花草樹木,還沒來得及在爸爸媽媽面前撒嬌,感受人間的摯愛親情,就匆匆地告別人世。更為那個全身心愛護女兒的父親,為那位面對女兒的疾病卻束手無策的痛苦的父愛而難過。今天,我們可以在《也許》中再次體會到這種情感。
二、詩人簡介。
聞一多(1899—1946),本名家驊。湖北省浠水縣巴河聞家鋪人。現代著名詩人、學者。
抗戰開始,清華、北大和南開等大學組成西南聯合大學,他隨校遷往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期間,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并當選為民盟中央執委、《民主周刊》社社長等職務。抗戰勝利后,他更加積極參加和支持學生愛國運動。1945年12月1日,昆明發生鎮壓學生愛國運動的“一二一”慘案,他親自為死難烈士書寫挽詞:“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出殯時,他拄著手杖走在游行隊伍前列;同時撰寫了《“一二一”運動始末記》,將慘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為遭國民黨特務殺害的愛國進步人士李公樸先生舉行追悼大會。在會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國民黨蔣介石發動內戰;會后遭國民黨特務殺害。
他的詩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內容上抒寫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朱自清稱他“是個愛國主義詩人,而且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愛國詩人”(《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藝術上追求“三美”,開創了新格律詩派。后期的雜文創作,充滿了戰斗精神,是他為民主而斗爭的有力武器。聞一多一生,歷經詩人、學者、斗士三個階段,最后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最壯麗的詩篇。
朱自清曾寫詩歌頌聞一多:“你是一團火,照徹了深淵;指示著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團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競賽,有力猛于虎。你是一團火,照亮了魔鬼;燒毀了自己!遺燼里爆出個新中國!”
教師范讀,指導學生朗讀葬歌的語調。
三、品讀詩歌。
1.題目下面的括號里告訴我們這是一首葬歌,這是聞一多寫給女兒的。1926年秋,聞一多只身離開家,到上海吳淞國立政治大學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兒立瑛即患重病。聞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鄉。但已經晚了,立瑛因為病情嚴重,無法挽救,不幸死亡。年輕的父親心情異常悲痛,他安葬了女兒,以最隆重的方式——詩歌來祭奠女兒的亡靈。這就是《也許》的創作背景。
2.詩人以“也許”為題而且在行文中多處使用“也許”,結合具體詩句思考“也許”中表達的詩人的思想情感。
(1)“也許你真是哭得太累”,揣摩,不敢相信,內心痛苦的表現。
(2)“也許,也許你要睡一睡”,更加明確了詩人的不確定性,他的猜測正是內心痛苦的體現,他無法接受女兒逝世的現實,以女兒睡了來安慰自己。
(3)“也許你聽這蚯蚓翻泥,聽這小草的根須吸水”,兒歌式的語言,童話般的世界,詩人寧愿相信女兒在另一個世界的生活是美好的,能聆聽自然的聲音,會快樂的生活。
(4)“也許你聽這般的音樂,比那咒罵的人聲更美”,誰不希望自己的親人活著,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哪怕是茍延殘喘地活著,只要活著就好,但聞一多不這樣想,現實社會是如此的污濁不堪,就像他在《死水》里寫的:“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這污濁的社會不要也罷,離開這樣的世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幸福的,側面也反映出詩人對這種社會的深惡痛絕。
3.除了“也許”之外,詩人還用了“不許”一詞,這又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語氣強烈,不可以,禁止。體現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愛和庇護。
4.“夜鷹”“蛙”“蝙蝠”這些事物是不美好的,詩人“不要”它們去打擾女兒,但對于“陽光”“清風”這樣美好的事物為何也不許出現呢?
“陽光”“清風”這些溫柔的事物,“撥”和“刷”這樣輕柔的動作也有可能打擾到女兒的“睡眠”,作為父親是絕不允許的,父親對女兒的愛達到了極點。
5.“撐一傘松蔭庇護你睡”,從“松蔭”這個詞你想到了什么?
像傘一樣地全面保護著女兒。
6.女兒其實并不是“睡著了”,而是永遠離開了父親,詩中哪幾句詩是寫實?
“我把黃土輕輕蓋著你,我叫紙錢兒緩緩的飛。”
7.你讀這幾句詩的感受是什么?
悲痛到了極點的父親,輕輕,緩緩,有無限的悲痛,也有深沉的父愛。
四、小結。
讓人心碎的字字句句,讓人動容的父女深情。我們用朗讀去體會這位一團火一樣的詩人為人父的柔情一面。
五、朗讀與背誦。
當堂背誦。
六、課外擴展《死水》《一句話》。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
2.積累擴展詩歌。
板書設計:
課前教師將詩歌全文默寫在黑板上作為板書。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徐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詩人一起《再別康橋》,走進他的內心。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簡介(附照片和圖片[幻燈展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三、解題。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再別:指的是又一次,別而又別,體現的自然是無限眷戀。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教師首先配樂背誦。)
五、整體鑒賞《再別康橋》。
1.提示:自古寫離別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還記得哪些比較熟悉的詩詞?
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比較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
3.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楊柳依依”“楊柳岸曉風殘月”都是以“柳”作意象,它與“留”諧音,表達依依不舍之情。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詩經》中常出現這樣的意象,如: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4.“夕陽中的新娘”,為何不是朝陽中的呢?
夕陽照射下的金柳像披著金紗,是羞澀、美麗的,柳枝彎墜,隨風擺動,有種獨特的美。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5.可為什么“我不能放歌”呢?
從夢境回歸現實,不忍心驚擾康橋的寧靜。回憶的感受是幸福溫馨的,現實的感受是傷感惆悵的。
六、小結。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美
自由
愛
《再別康橋》教案10
【教學目標】
1、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2、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3、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
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教學過程】
導入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為“情圣”和“詩圣”的詩人志摩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這節課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追求愛、自由和美的詩意的內心。
作者介紹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下子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三、朗讀《再別康橋》并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四、課文講解: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給我們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所以說本詩的意象選擇新穎。)
2、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串講詩句
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簽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于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云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這種夸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B、第一節:借代第二節:暗喻第三節:擬人第四節:移就、夸張第五節:照應開頭第六節:暗喻、擬人、移情第八節:重疊復唱
C、寄托情感尋求解脫的詩歌有個共同的抒情特點,其抒情結構大體表現為:“物我相對”→“物我相融”→“物我相對”。讀者在詩的開頭往往能看到一個清晰的抒情主體,因某種現實原因而面對著一個或物象或情境的客體。然后,因出神于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體融于客體中,或神與物游,或物我皆忘。當神游或忘我到達極致后,不能繼續維持這種物我和諧時,抒情主體會幡然回到與客體的相對之中。這種抒情結構常常被詩人用來表達失意之后的虛幻寄托、抑郁縈懷的短暫解脫。
D、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建筑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這首詩不僅美在意境,而且美在樂感、美在旋律、美在結構。據說此詩配樂吟頌,美不勝聽、全詩七節音韻輕盈、換韻靈巧且不去說,尤其是開頭結尾的兩節詩,除了幾個字的變化之外,幾乎完全相同。這種重復造成了全詩的一種回環往復的韻律之美,并構成了主題的回旋:纏綿中又有瀟灑,超脫中又有執著,飄逸中又有堅實,輕靈中又有感傷。使人感到,如不采用重復,任何美好的詩句都無法截住詩人盡情流瀉的思緒。在重復當中,全詩的情感高潮悄然而至,并且把讀者的情致調動起來,又拉回到開頭,讓詩中那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溫柔,那種難以言狀的惜別之情,在讀者心中再三縈繞,回蕩不息。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仿佛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詩人是以康橋的自然景致為抒情對象的,詩中寫盡了康橋的秀美,寫透了詩人與康橋難舍難分的依依之請。在康橋的夕陽中、榆蔭下、青草更青處,在康河的波光里、浮藻間,到處飄灑著詩人的情,到處沉淀著詩人的夢。但康橋并不只是抒情客體,在詩中,在詩人心中,康橋的山山水水已經成為一種化身,一種象征,詩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橋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康橋的一草一木都顯現著詩人的性靈。康橋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詩人主觀感受的自然化,貼切柔合得就象飄動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條水草一樣,已經分不出哪兒是自然景物,哪兒是人情人性了)
(三)藝術技巧鑒賞。
下面我們分別從詩歌的形式、語言、意象三方面來賞析詩歌。
形式方面主要指詩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
《再別康橋》共七節,四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解說: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
2、語言方面主要指詩歌的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有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回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意象方面主要指詩歌的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
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總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蘊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于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鑒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仿佛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再別康橋》教案11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組合,體味詩歌的意象美。
2。通過品味語言,發揮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詩歌的真情,進而拉近學生與詩的聯系,鼓勵學生在喜歡的基礎上多寫寫新詩。
【教學重難點】
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詩歌的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創設情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并談一談初步印象。
1。設計理由: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閱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
2。在這個環節中,適當介紹作者。徐志摩,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
二、 詩歌可以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等,《再別康橋》屬于哪一種呢?
1。抒情詩。
2。目的是從這個問題切入到下一個問題。
三、 既然是抒情詩,那么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1。請同學們品味第二小節的“金柳”,“金柳”怎么會是“新娘”呢?為何我們聯想不到?這是不是與作者的情感有關系?
2。“金柳”“新娘”就是賦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們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發揮想象,我們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來,作者寫道“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艷影”是什么?請同學們想象美麗的影子,蕩漾是怎么樣的一種情愫?請同學們發揮想象,體驗這種縈繞在心頭的情感。
4。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小節。教師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蕩——漾”的味道來。
四、 進入第三小節,作者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1、請一位同學先朗讀,適時引導其回答。
2、從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變得強烈了?“我甘心變成一條水草!”
3、請同學們想象“青荇”在招搖,“水草”在柔波里招搖,與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組合成一幅怎么樣的畫面?這樣的寫作叫做“繪畫美”。
4、請同學們朗讀,指導學生讀出“甘心”二字飽含的幸福感。
五、通過指導朗讀進入第四小節,作者為何說“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語言的跳躍,這里的“虹”原來是“彩虹似的夢”。
2、作者的“彩虹似的夢”實現了嗎?沒有,被“揉碎”了。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踐,自己的夢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樣?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此時的傷感。
3、請一位同學朗讀,指導學生讀出“揉碎”的傷感和“彩虹似的夢”的無奈。
六、詩人的“夢”讓他重回昔日在康橋讀書的夢,這昔日的夢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嗎?進入第五小節。
1、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撐著長篙的'感覺,向前,向更深處漫溯,忘記了時間,撐到星輝斑斕的時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與美”。
2、請一位學生朗讀,指導其讀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讀第七小節,詩人的情感變化了嗎?為什么?詩人寫了什么意象?這些意象前面的修飾詞是什么?這些意象讓你感受到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1、詩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夢,因為要離別了。詩人寫了“笙簫”,修飾詞是“別離的”,詩人此時是憂愁的。
2、詩人寫了“夏蟲”,修飾詞是“沉默”,為何詩人要沉默?
首先,夏蟲也不堪離別的愁緒,故“沉默”了,不再“歡叫”了。其次,詩人希望離別的方式是靜悄悄的,恰如作者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的。
3、那詩人為何在開頭和結尾采取同樣的形式呢?有何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特殊形式,回環往復會使詩歌有音樂美,感情濃厚。
八、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適當師范指導。在讀書聲中結束。
《再別康橋》教案12
一、 導入新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于離別的理解,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閱讀注釋① 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么?
[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后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 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 指名朗讀
3、 欣賞配樂詩朗誦
4、 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么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鑒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于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么印象?
——(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1. 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 -------串講詩句
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簽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于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云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這種夸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B、 第一節:借代 第二節:暗喻 第三節:擬人 第四節:移就、夸張
第五節:照應開頭 第六節:暗喻、擬人、移情 第八節:重疊復唱
1、金柳。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里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青荇。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松。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五、比較閱讀
與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
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托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著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六、學生討論作鑒賞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蘊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于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鑒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仿佛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七、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八、遷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詩《偶然》。其詩如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 轉瞬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再別康橋》教案1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感受《再別康橋》的情感美、意象美、韻律美。
2、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審美情趣。
3、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培養人文情懷。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課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上網搜索康橋圖片、徐志摩頭像、《再別康橋》詩題、配樂朗讀錄音等與課文相關材料,培養學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學生課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并配以畫外音。如:
“這座橋,風景秀麗,聞名遐邇;這個人,風流倜儻,才華橫溢;這首詩,清新空靈,載譽中華。你想欣賞這座橋,走進這個人,感受這首詩嗎?”
(讓學生收集資料,展示資料,既培養了學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同時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感受學習成功的機會。)
二、整體感知,了解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自讀思考題。
(1)學生自己介紹徐志摩的生平與創作概況。
(徐志摩是一個生來就為追尋感動的詩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顆耀眼的彗星。康橋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戀之鄉”。詩人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詩人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芽的。”)
(2)這首詩,讓人感到很美,大致說說你覺得美在哪里?
(這首詩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韻律。)
(3)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4)作者再來康橋,再別康橋,來去都有什么特點?(輕輕地、悄悄地)為什么要這樣?
(對它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兒,緩抱軟吻”,深怕驚醒了它。)
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榆蔭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星輝斑斕,夏蟲鳴叫。)
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把柳樹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文中還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為何將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嫵媚不僅有榆樹清水,還有岸邊的綠樹紅花和在此洗滌的腮紅頸白的少女。是—屏繡康河。)
怎么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此時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
詩中哪一句最能表達詩人對康橋的感情?
(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怎樣理解?
(對康橋依依不舍,希望永遠與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離的感情。)
2、課堂討論,交流自學所得。
3、教師小結。
(以上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從誦讀中感知課文內容,既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內容和蘊涵,又提高了學生整體把握詩歌意蘊的能力。)
三、品味鑒賞,體景悟情
1、體驗情感美
(1)這首詩感情真摯,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播放配樂朗讀錄音,學生自由朗讀。初步領會: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2)詩歌第一節和最后一節在語言上同中有異,請仔細揣摩其中的意味,說說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第一節三個“輕輕”一再疊用,給全詩定下了抒情的基調,抒發了詩人對母校的虔誠恭敬,劍橋大學在詩人心目中崇高而偉大,詩人用自己的形象烘托了劍橋大學。最后一節用“悄悄”與“輕輕”遙相呼應,形成回環復沓之美,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難舍難分。作者只身輕輕來到康橋,又獨自悄悄離開,與康橋寧謐的意境相符;他不愿驚動心愛的康橋,與他對康橋喜愛眷戀之情相吻合;疊音詞“輕輕”與“悄悄”,回環復沓,有輕微跳躍的音樂美。)
2、感悟意象美
(1)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意象感情
云彩難舍難分
金柳歡喜、眷戀
青荇對康河永久的眷戀
潭水將留戀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長篙、星輝感情達到高潮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橋永久的戀情。作者甚至想永久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2)聽老師誦讀,想象夏夜星光下,詩人獨自泛舟康橋,默然尋夢的.畫面,感悟詩歌的意象美。
3、品味韻律美
于誦讀中感悟
詩節勻稱,詩句整齊
用韻細蜜精巧
音樂和諧,節奏感強
回環復沓
(全詩共7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壓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7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這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4、總體感知詩歌的情感、意象和韻律美。
(1)學生分組朗讀詩歌。
(2)教師與學生配合朗讀詩歌。
(走進《再別康橋》,我們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風光,清新如畫的別離,淡淡如煙的哀愁,興奮熱烈的眷戀,夢幻般的惆悵;走出《再別康橋》,我們依然覺得唇齒留香,含蓄雋永。)
(3)背誦詩歌。
(徐志摩的新詩以情感美、意象美、韻律美鑄就了其詩歌清新空靈的獨特風格。以上教學環節,著力引導學生從這三方面感悟美、體驗美、品味美,從而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和審美創造力。)
四、比較鑒賞,拓展延伸
1、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
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相比較,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等物象,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以上重點賞析的部分。)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賞析文,并在全班交流。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1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1. 這座橋,風景秀麗,聞名遐邇;這個人,風流倜儻,才華橫溢;這首詩,清新空靈,載譽中華。你想欣賞這座橋,走進這個人,感受這首詩嗎? 首先讓我們先來認識這位具有浪漫情懷的現代派詩人。
2、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 西出陽關無故人 的無奈,又有 天下誰人不識君 的豪邁,還有 相見時難別亦難 的苦澀,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二、 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三、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范朗誦。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再別康橋》是詩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歐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時所作的,所以這個題目中有一個 再 字;那么,從這個 別 字,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啊?離別(學生答)對,它是一首離別詩。
1.正音,正字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笙簫(xiāo) 載①zǎi②zài載歌載舞 裝載 登載 斑斕(瀾、闌)
2.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重音,朗讀時力求做到抑揚頓挫、身臨其境、聲情并茂,朗讀時語調要柔和、舒緩。
五、意象的含義和作用
多情自古傷離別 ,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一份哀傷。《再別康橋》的基調是否依然如此呢?它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同學們,讀過這首詩后,你感覺到通常離別詩的那種沉重和壓抑了嗎?如果沒有,它又帶給了你一種怎樣的感覺呢?
明確:這首詩歌沒有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的悲痛壓抑,給我們帶來的是清新飄逸、空靈自然的感覺。
這首詩之所以給我們帶來這樣的感覺,不得不歸功于詩人所選擇的抒情對象。我們都知道,詩歌是以形象來反映世界的,準確地說,詩歌是以意象來反映詩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所以說,有詩歌的地方就一定有意象,詩歌是離不開 意象 的,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一支蠟燭,它是一個物質存在,它是一個意象嗎?(學生答)不是,但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中的蠟燭卻可以稱之為意象,為什么?因為 蠟炬成灰淚始干 中的蠟燭寄托了詩人的感情,這里的蠟燭已經不是純粹的客觀物象了。古人常說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于海 (《文心雕龍 神思》),因此,所謂意象就是寫入作品中的物和情的結合而形成的意境,意境=物+情,意象是客觀物象和主觀情理的融合。清代的王國維曾經說過 一切景語皆情語 ,也就是說,作品中的 物 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所以,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就可以從詩中的 景 、 物 入手,從意象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
同學們,《再別康橋》中有那些意象呢?這些意象又蘊涵了詩人怎樣的情思呢?下面就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來誦讀全詩。
同學們,讀過這首詩后,大家覺得這首詩歌的意象有哪些呢?
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清潭,星輝
這短短的一首詩中就有這么多意象,這些意象都浸染了詩人怎樣的情思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分析一下這首詩歌。
六、探究欣賞–欣賞
三美
這首詩,讓人感到很美,大致說說你覺得美在哪里?
整齊交錯–建筑美 爽口悅耳–音樂美 秀麗迷人–繪畫美
(一)音樂美
詩歌的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有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輕輕 悄悄 等疊字的仿佛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C.回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這樣,通篇章節錯落有致,誦讀時,自然會有 一種旋律感。
(二)建筑美
通過誦讀,我們從聽覺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詩音韻之諧和,節奏之明晰,感到了音樂的美感,那么我們再看看詩的外形,談談詩行的排列有何特點?
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回環呼應
共七節,四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每句字數6-8字,與參差變化中見整齊,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美學家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則是凝固的音樂。讀著本詩,一種流動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樂美,令你心境搖搖,美不勝受。
(三)繪畫美
1. 讀了很多遍課文 ,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于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么印象?
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 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 詩中有畫 。
2. 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這首詩中出現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個意象?
(云彩,金柳,艷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七、比較閱讀
1.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 西出陽關無故人 的'豪邁,也有 相見時難別亦難 的苦澀,更有 楊柳岸,曉風殘月 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于離別的理解。
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維《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思考:《再》這首詩跟古代的離別詩詞,在離別的對象、氛圍、意象的選擇上有什么不一樣?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云彩,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托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 輕輕、悄悄、沉默 渲染出了一個只著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 此時無聲勝有聲 !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給人回歸自然,融合自然的感覺。
3.與其他送別詩相比較,本詩情感上有何不同? 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 多情自古傷離別 ,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我們可以看到這首詩以 輕輕的 悄悄的 沉默 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所以說本詩營造的氣氛輕松。
《再別康橋》教案15
《再別康橋》
教學目標:1.基礎知識目標:了解新文人詩內涵。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新詩的鑒賞。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使用:相關錄像。
課堂教學設計: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并于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于婚外愛戀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后隨泰漫游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并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于北平與上海之間疲于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于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紳士詩人,徐志摩可以說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詩圣并不過分,他的新詩可堪千古絕唱,他的行為與品格也同樣受到同人、朋友、學生的贊賞與愛戴,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雖為文壇風流佳話,亦留有諸多遺憾,但他那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情懷,追求人生真諦的精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難怪這位英年早逝的詩壇巨星的噩耗傳來,震驚了海內外,胡適連呼:“天才橫死,損失的是中國文學!”徐志摩的詩文都是風格迥異于他人的,儲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說:“內涵是它的骨骼,辭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沒來一些現代美的彩色和輪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藝術。”這正道出了徐志摩為人為文的風格,語言的華彩,夸飾的造句直接構成了他詩文的外在美,再與之澎湃的內在激情相匹配,儼然是一個灑脫不羈,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適說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觀里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 個是美。的確是一語中的。他的作品就是這種精神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詩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絕唱的經典之作。
《再別康橋》出于他自編的最后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于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游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即"Ca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于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后,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游該國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二、1、教師范讀或放配樂錄音帶。2、指名學生朗讀
三、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山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教師板書:離別的對象特別)
繼續啟發: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板書:營造的氣氛輕松)
再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意象的選擇新穎)
2、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于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并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
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蕩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著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愿。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愿離別。
最后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于詩表。
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四、欣賞點提示
①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②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③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鑒賞:正是因了作者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使得這篇作品更富藝術魅力。大家已經閱讀過這篇詩歌多次了,下面就請大家自由來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看法,你覺得這首詩打動你的是哪一點?詩歌中哪個地方你覺得寫得最精彩?(學生自由談論)
教師總結:
1、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回環呼應——建筑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著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仿佛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五、練詞以造 緣像而披詩
――釋《再別康橋》之"招搖"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于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煉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說"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種安閑,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涌,水質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閑。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提問:據此,我們能不能理解作者后面這句詩深刻的含義?“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作者為什么會這么說?這表現了詩人怎么樣的情感體驗?
明確:《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初到康橋,它平靜,閑適的環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后,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閑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才覺得這樣的語言在整首詩里是這樣的和諧。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
六、學生誦讀,并試著背誦。
七、遷移練習: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提示: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后的感懷之作。詩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別時一剎那的姿態,“溫柔”、“嬌羞”、“蜜甜的憂愁”準確地傳達出少女楚楚動人的韻致以及依依惜別的情懷,“不勝涼風”的水蓮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終使詩人對日本之行的觀感定格在“水蓮花”般的少女“一低頭”的溫柔之中。
八、作業:
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附板書:
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回環呼應——建筑美
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再別康橋》教案】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的教案07-03
再別康橋教案10-09
《再別康橋》教案01-16
《再別康橋》 教案07-09
再別康橋 教案09-11
《再別康橋》教案09-21
再別康橋教案【熱】10-09
【精】再別康橋教案10-31
再別康橋教案與反思10-17
【優】《再別康橋》教案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