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案

時間:2024-04-26 08:13:56 再別康橋 我要投稿

《再別康橋》教案合集(14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再別康橋》教案合集(14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教學重點。

  1、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了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2、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對于“繪畫美”的感悟。

  2、對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對比鑒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ㄒ唬⿲дZ。

  1、以古曲《陽關三疊》入境,與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2、這是一首關于什么的詩篇呢?(離別)

  3、這是古人的離別,那么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ǘ┱摹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對比鑒賞(通過對比進一步感知本詩的意境美)

  通過對比得出:“金柳”、“新娘”、“艷影”給人創造了一種唯美的意境,好像讓人看見了一幅新娘對著鏡子搖曳身姿的動態畫面一樣,而“柳樹”、“姑娘”、“影子”通過對比就顯得枯燥無味。

  “娘”和“漾”押韻,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蕩漾地究竟是什么樣的場景?

  4、鑒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鑒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么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ò呀M分好,然后每小組一小段)(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后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著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著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本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么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5、詩圖。

  6、思考。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難舍難分(有一種不愿打破寧靜的依依不舍之情)

  歡喜(看到康橋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滿心歡喜)

  眷戀(招搖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戀(很多夢想藏在浮藻間他們都是我的夢)

  沉醉(撐著長篙尋著夢我快樂無比我要放歌)

  失落(回顧現實青春不再夢不再只能離別吧)

  難舍難分(失去了夢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還是走吧)

  7、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歸國后,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游,第二次游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后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8、朗誦。

  首先:老師范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通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建筑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離別的還有什么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蕩漾的意思。

  板書: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七、教學反思。

  新月派的詩歌注重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因此在閱讀鑒賞時要好好的揣摩形式與內容這兩方面,然后才能在把握作者寫作情感的基礎上去有感情的朗誦。以此作為出發點我從兩個角度入手對文章進行了分析。第一,內容方面的“繪畫美”作為教學難點重點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在詩歌的字句中如何的體現。這兩點突破之后再進行朗讀訓練,會更有益于對這篇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對詩歌“繪畫美”的感悟,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對比鑒賞法、美文擴寫法、討論法等,從不同的方面調動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感悟。化抽象的美為一種可鑒賞的美。對于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的把握,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礙。特別是對“揉碎”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已經被揉碎了;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間。怎么會“滿載一船星輝”呢?在這里我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幻化出滿天的星星灑滿康河,一葉扁舟搖曳其間的場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體現情感的詞在美文擴寫的過程中大體都有涉及,稍加點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讀可以說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讀過程中我采用了對比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范讀和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flash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詩歌朗讀是要把握節奏、重音等基本內容還要領悟作者的情感融進自己的感情!耙磺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學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讀法。

  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內容的層次方面,臨場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內容的設計方面有點偏多,有點想要面面俱到。這樣一堂課的容量太大,使得有些內容還沒講完就下課了。比如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如果重新教授的話應該分兩節課要好一點。第二,講臺上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出現的本應該在后講授的內容放到了前邊講。造成課堂的內容很亂。第三,在課前預習時沒有明確的問題提示,最好應該讓學生先嘗試著擴寫文章。這樣課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還無所得了。

  總的來說就設計而言應設計成兩課時;就預習而言應該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內容;就備課而言,應該熟記于心。努力做到課前仔細準備、課上臨場不亂。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再別康橋”本詩共有七節,可以用1課時來進行學習。主要介紹作者和詩歌寫作背景,賞析詩歌和分析詩歌特點。具體來講,主要通過介紹作者的生平經歷來認識作者,寫作背景則可以結合作者在英國劍橋大學的留學生活或者重返劍橋的經歷來介紹,賞析詩歌環節主要通過對每節詩中的意向或修辭手法的分析來完成,分析詩歌特點主要是結合作者的構思、詩歌的意境和反應的情感來分析。據此,通過教師恰當的媒體運用和生動的分析,學生對該篇詩歌的理解和掌握便更進了一步。

  (1)教學重點:

  新詩的鑒賞方法,以及如何感知和鑒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

  (2)教學難點:

  詩歌的意象與內容關系以及引導學生從詩中讀出個人的獨到見解。

  ①學習新詩的鑒賞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讀中領會詩歌的.音樂美、意象美和建筑美。

  ②通過對《再別康橋》一詩中意象和語言的賞析,體會詩人內心深厚的感情。

  多媒體課件,學生課前自主上網搜集的有關康橋和作者的圖片,教師準備的“再別康橋”詩歌朗誦的音頻、視頻和動畫。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聞一多的死水,聞一多筆下的死水是一處骯臟、發臭、沉寂之所在,令人難以忍受。生活當然并不完全如此,也有許多如畫的美景,今天上課之前老師先帶領同學去領略一下英國的劍橋美麗的景色。

  展示幻燈片中有關康橋的圖片,以便讓學生對康橋有一個初步印象。

  這樣的美景,同學們設身處地想象一下,是不是令人心曠神怡啊?假想一下,我們剛剛飽覽劍橋美景,現在我們即將離別,我們會有怎樣的思想感情啊?我們是如此,更何況在此生活過的人呢?1921年到1922年,徐志摩曾在康橋度過了將近兩年的閑適、浪漫、自由的時光;康橋,留下了他最美好的生活記憶,在他短暫而明亮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他曾說過:“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1928年8月,詩人再次來到康橋,離別后,將自己的縷縷情思,融匯在康橋美麗的景色里,用細膩的筆觸表達豐富的情感,寫作了兼具情感美與藝術美的《再別康橋》。

 、郾尘敖榻B: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橋,在那里靜靜地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現--在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他寫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最初是在美國留學,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唾手可得,但他寧可放棄而到劍橋大學作一名根本拿不到學位的旁聽生。他覺得只有在劍橋,他才體會到生命解放的真意味:“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我敢說的只是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主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留美留英的取舍,學位棄取的選擇,兩相比較,便可看出徐志摩獨特的個性,看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不惜代價。而這,正是他作為“情才”“奇才”的本色。

 、茏髡呓榻B:

  (大家都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徐志摩,那么有沒有同學對徐志摩有所了解呢?)可以適當的請一兩個同學來說說他們所知道的徐志摩,然后展示介紹作者的幻燈片: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筆名南湖、云中鶴等。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并于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并與之相戀,于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后隨泰漫游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并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時年35歲。

 、莩踝x詩歌:

  (好,介紹完了作者,下面請同學們自己有感情的朗讀一下這首詩)2至3分鐘后叫停,展示初讀詩歌幻燈片:康橋的生活和康橋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是一個永遠的情結?禈虻囊磺校缇徒o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下面就讓我們來聆聽一下這首傳世之作吧!(好,讓我們共同來欣賞一下這首詩歌,開始播放音頻。)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一、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二、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1、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2、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一、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二、《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一、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二、媒體設計:

  1、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2、播放動畫《再別康橋》。

  三、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語 :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ń庹f: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禈虻囊磺校缇徒o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動畫《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鑒賞《再別康橋》,分小組討論。(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ㄒ唬┨崾荆鹤怨艑戨x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ǘ⿵脑姼璧囊庀笕胧仲p析詩歌。

  提問: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學生討論:選擇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ㄈ⿵脑姼璧男问饺胧仲p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筑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回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筑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对賱e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c撥: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師總結。)

  六、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七、作業

  1, 背誦課文。

  2,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附:板書設計

  云彩

  星輝

  金柳

  作者悄悄地走 作別

  青草

  柔波

  青荇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新詩的鑒賞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讀中領會詩歌的美。

  2.通過詩中意象和語言的賞析,體會詩人內心深厚的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新詩的鑒賞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從詩中讀出個人的獨到理解。

  教學方法

  本課的教學意在使學生培養起對新詩的欣賞興趣,初步了解新詩鑒賞的基本知識,學習感受新詩語言和意境的技能。為此,本詩的教學采用如下方法:

  1.知人論世法:如徐志摩短暫而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與他對詩歌的美學追求有著密切的聯系,也與本詩所表達的情感息息相關。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與康橋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種相似性。引導學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對詩境的理解,同樣也能發現康橋情結在詩中的隱喻意義。

  2.品讀入境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領會意象的特殊內涵,品味詩的意境及詩中蘊涵著的詩人情感。

  3.對比鑒賞法:在對比鑒賞中領會詩的獨特藝術魅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聞一多《七子之歌》

  這是1925年我國著名詩人聞一多所作的《七子之歌》的首篇,曾經由一位7歲的女孩在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中演唱,它所飽含的悲憤、孤苦、企盼之情,是那樣感人肺腑,撼人心魄。聞一多詩作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于此可見一斑。今天我們要共同賞析的是聞一多為他因病早逝的女兒所寫的一首葬歌,從四節詩行中我們一同感受作者深沉、凝重而又復雜的情感。

  二、作者介紹。

  聞一多(1899—1946),本名家驊,F代著名詩人、學者。他是現代新格律詩體的倡導者和卓有成效的實踐者。他主張新詩應該講三美原則:“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筑的美”。他的詩篇有的充滿諷刺、批判色彩,有的充滿深沉、熾熱的愛國主義激情,表現了五四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的時代精神。

  1945年12月1日,國民黨特務制造了鎮壓進步學生的“一二一”慘案,聞一多滿懷悲憤,撰文揭露真相,控訴黑暗,呼喚民主,親自為死難烈士出殯。他同廣大進步學生一起,組織了眾多的爭自由、反獨裁、反內戰的活動。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員李公樸慘遭暗殺,聞一多怒火中燒,悲憤難忍,在7月15日云南各界追悼李公樸的大會上,他面對國民黨特務,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發表了著名的演講,悲憤地表示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樣,前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的堅定決心。當天下午,聞一多在《民主周刊》社舉行記者招待會后回家的路上,慘遭殺害,時年不滿48周歲。

  三、教師范讀,關注字詞、詩歌節奏、重音、語氣、語調等問題。

  四、研讀賞析。

  1.詩歌的副標題指出這是一首葬歌,詩文中哪些字詞或語句給予了相關提示?

  該詩副題雖標為“葬歌”,卻沒有直接寫墳墓,而是通過小草、青松、陽光、清風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鷹、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動物,從側面寫出了愛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靜的環境氣氛。

  2.明知愛女逝去,卻說她是哭累而睡,這其中滲透作者怎樣的情感?

  愛女的早夭對詩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是,詩人沒有號啕慟哭,而是將深深的悲痛埋進詩里去了。小孩得病,晝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這是常有的現象。而這里的情況是,詩人明明知道愛女此時是永世長眠,卻偏偏假想她是“哭得太累”的緣故,又要睡一睡了。由于找到了詩的構思的突破,后面的詩句全都由此引出,整首詩的框架也就建構在哭累要睡這一點上,以下所謂的“叫夜鷹不要咳嗽”等句,均由此“睡”字而來。所以,這一“睡”字,可以說是全詩的血脈,自上而下,一貫到底,使全詩的題意顯得十分清楚,這是詩人對愛女的安慰之詞,同時也浸透著詩人的愛撫之情。

  3.正是出于對逝者的安慰與愛撫,身為父親的作者在詩文中營造了一種異常寧靜的氛圍,在詩文當中有哪些語句可以表現出來?

  “睡”字中暗藏和飽含著詩人對死者的安慰和愛撫,詩人特意為女兒營造了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在第一節中連用了三個“不要”,第二節中連用了兩個“不許”,第三節中連用了兩個“也許”,第四節中連用了兩個“讓”字,這一切,都是為了使女兒能夠安然長眠,也都與詩人的愛撫之情緊緊地聯結在一起。

  4.品讀第三節詩。和諧幽靜的氛圍,充滿自然的天籟,這是作者所希望的女兒安息之所。在作者眼中塵世的騷動與喧嘩遠不如死亡的寧靜與和諧,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ㄌ崾荆鹤⒁饨Y合當時時代背景及作者的情感變化。)

  環境氣氛的渲染烘托和折射出了詩人當時的心情。因為那年頭,正是軍閥割據、內戰頻繁的時代,政治、社會極其昏暗腐敗,詩人對此十分憤慨,感到女兒雖然去世太早,但既然離開這個渾濁的人世,日夜與夜鷹、蝙蝠等為伴倒也罷了,在松蔭庇護下安睡,聽“蚯蚓翻泥”、聽小草的“根須吸水”,也樂得清靜,總比聽那人世的咒罵聲要美妙一些。這雖然只是詩人一時的自我寬慰,但也可以看出詩人對當時社會的厭惡,同時也反襯了愛女心靈的純潔無瑕。

  5.全詩以虛寫實,以睡眠表現死亡,全文只有最后兩句才給予直接的描寫。在復雜的情感,深沉凝重的愛女之情中,作者的情感如奔涌欲出的火山,平靜之中蓄積巨大的內涵。你能體會詩歌主副標題之間暗含的關系嗎?

  主標題“也許”是虛寫。詩歌開篇反復吟唱,句子整齊中有錯落,又不妨礙詩情的表達和語意的流暢,其中除了第二節的語氣顯得比較堅決之外,其他三節幾乎都用一種溫柔的輕輕的語氣寫成,就如平時催眠曲一般,讓愛女悄悄地睡去。

  副標題“葬歌”是實寫。詩歌中暗含的語句和第四節相關內容都給予呼應。

  五、拓展延伸。

  聞一多對詩歌形式提出了“三美”主張: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他的詩歌中往往體現了這一主張。

  1.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押韻、節奏等,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1)從押韻上看:全詩一韻。韻腳為:累、睡、飛、眉、睡、水、美、睡、飛。

 。2)從節奏上看:詩歌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3)從首節和末節來看:回環復沓,節奏相同,韻腳一致。

  2.建筑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

 。1)從字數上看:《也許》共四節,每節兩句,每句都是9個字。

 。2)從排列上看:全詩排列整齊劃一,單行排列停頓有序。

  所以,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是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3.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

 。1)全詩中選用了“小草、青松、陽光、清風”等詞語,表現自然景物;通過鷹唳、蛙鳴、蝙蝠飛翔、蚯蚓翻土給讀者聽覺視覺上的動態想象。

 。2)詩歌的畫面不是靜止的,詩人用了動作性很強的特定詞語,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如“撥”“刷”等。

 。3)全詩共四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或多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我叫紙錢兒緩緩的飛”。

  六、體驗反思。

  閱讀下面的詩,談談自己的感受。

  死水

  聞一多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銹出幾瓣桃花;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霉菌給他蒸出些云霞。

  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

  飄滿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們笑聲變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溝絕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幾分鮮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聲。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

  看他造出個什么世界。

  聞氏的《死水》象征了他那個時代的中國。死水里也有所謂美,便是人家亂扔的破銅爛鐵,破銅上能銹出翡翠,鐵罐上能銹出桃花,臭水酵成一池綠茵茵的酒,泡沫便成了珍珠,還有青蛙唱歌,好像替這池臭水譜贊美曲。生在那時代的舊式文人詩人,并不知置身這種環境之可悲可厭,反而陶陶然滿足,自得其樂。只有像聞一多那類詩人,看出這池臭水是絕望的,帶著無比憎惡與憤怒的心情,寫出這首好歌、奇歌。

  板書設計:

  也許

  聞一多

  音樂美:押韻、節奏、回環復沓

  建筑美:字數上、句式上

  繪畫美:動態畫面、靜態畫面、多重畫面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讓學生說說自己所了解的徐志摩。

  1.徐志摩的情感歷程:熟識徐志摩的人都稱贊他的性格品行,說他天真摯誠、不計名利、熱情無私、活潑風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歡笑。他一生的風格基本來自三個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個女性: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女性是徐志摩靈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劇的根源。徐志摩遇難后,他的生命被熱愛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續:張幼儀自立、自強,繼續侍奉公公,撫養兒子,并在上海創立時裝公司、女子銀行,開風氣之先。林徽因揀拾了一塊失事飛機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議設置“志摩獎金”鼓勵文學青年。陸小曼終身素服,絕足社交場所,編輯出版《徐志摩全集》成為她唯一的心愿。

  2.徐志摩的人生經歷:徐志摩(1896—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筆名南湖、云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他可以隨意地選課聽課,也可以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看書、賞景,或者下河劃船,盡情陶醉在大自然中。1931年11月19日,他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

  3.徐志摩的詩歌作品:播放歌曲《偶然》《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片段,出示《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再讓學生說說讀過的志摩的詩。

  二、初讀詩歌,談談感受。

  情境營造:正如英年早逝的徐志摩是他生命中三位女性永遠的珍藏一樣,康橋的生活和康橋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也是一個永遠的情結。

  《再別康橋》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禈,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禈虻囊磺,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岛拥乃,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請自由朗讀本詩。讀后,用一句話說說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次研讀,鑒賞詩歌。

  1.朗讀指導:欣賞配樂朗讀,先讓學生讀,再范讀,學生能找出差距。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詩人相關常識;

  2.品味詩歌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3.培養學生詩歌朗讀技巧及鑒賞方法。

  【教學重點】

  目標2、3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引出徐志摩,從而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1.介紹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云中鶴等。浙江海寧人。畢業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回國后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后任主編。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

  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他的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并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于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2.相關背景。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禈驎r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后收入《猛虎集》?梢哉f,“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3.學生聽課文朗讀錄音,注意朗讀節奏。

  4.學生再聽課文朗讀錄音,之后模仿錄音朗讀課文。

  5.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明確:《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描繪了康橋的秀美風光,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簽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于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云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這種夸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三、合作探究

  1.課文中出現了哪些意象?(意象美)

  明確:詩人選取康橋有代表性的景色構成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些意象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意象的分類而言,大體可分為六類:

  (1)實體意象(簡稱物象或實象)。即由現實中客觀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詩人胸中、筆下的藝術反映。

  (2)虛幻意象(簡稱虛象)。系由詩人大腦對客觀現實作哈哈鏡式的變態反映、從而幻化虛構出的非現實中存在的幻象,諸如夢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種種意象,還包含著神仙大顯神通與鬼蜮興妖作怪的虛構事象。

  (3)事態意象(簡稱事象)。在詩人腦中和筆下反映出的種種事態的各自進程及其前因后果,諸如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成因等。

  (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現象中那些可見可聞可感可觸的現象在詩人腦中和筆下的反映,如朝暉夕陰、寒來暑往、雷鳴電閃、雨雪陰晴、風云變幻對詩人情緒的具體影響等等。

  (5)時間意象。乃是反映在詩人頭腦中和行于筆下的晨昏晝夜、春夏秋冬、古往今來的諸多意象。

  (6)空間意象。反映在詩人腦中、筆下的意象的空間位置與距離之類,諸如上下四方、遠近高低、長短寬窄、大小粗細等等。須注意的是:后面這兩種時空意象,在具體的詩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總是與前面四種意象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現力。

  2.課文在形式上有何特點?(建筑美)

  明確:課文共七節,四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3.課文語言有何特點?(音樂美)

  明確:詩歌語言具有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

  (1)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2)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3)回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4.小結。

  本詩是新詩中一首典范的新格律詩。

  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徹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典型地體現了新格律詩關于新詩創作的“建筑之美、音樂之美、繪畫之美”的理論主張,要多讀多體會。

  5.學生朗讀課文,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建筑美和音樂美,爭取當堂成誦。

  四、作業

  1.背誦并默寫詩歌;

  2.課后進一步了解徐志摩及其詩歌。

  附: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意象美

  建筑美

  音樂美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1. 這座橋,風景秀麗,聞名遐邇;這個人,風流倜儻,才華橫溢;這首詩,清新空靈,載譽中華。你想欣賞這座橋,走進這個人,感受這首詩嗎? 首先讓我們先來認識這位具有浪漫情懷的現代派詩人。

  2、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 西出陽關無故人 的無奈,又有 天下誰人不識君 的豪邁,還有 相見時難別亦難 的苦澀,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二、 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三、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范朗誦。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岛拥乃_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再別康橋》是詩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歐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時所作的,所以這個題目中有一個 再 字;那么,從這個 別 字,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啊?離別(學生答)對,它是一首離別詩。

  1.正音,正字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笙簫(xiāo) 載①zǎi②zài載歌載舞 裝載 登載 斑斕(瀾、闌)

  2.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重音,朗讀時力求做到抑揚頓挫、身臨其境、聲情并茂,朗讀時語調要柔和、舒緩。

  五、意象的含義和作用

  多情自古傷離別 ,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一份哀傷。《再別康橋》的基調是否依然如此呢?它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同學們,讀過這首詩后,你感覺到通常離別詩的那種沉重和壓抑了嗎?如果沒有,它又帶給了你一種怎樣的感覺呢?

  明確:這首詩歌沒有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的悲痛壓抑,給我們帶來的是清新飄逸、空靈自然的感覺。

  這首詩之所以給我們帶來這樣的感覺,不得不歸功于詩人所選擇的抒情對象。我們都知道,詩歌是以形象來反映世界的,準確地說,詩歌是以意象來反映詩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所以說,有詩歌的地方就一定有意象,詩歌是離不開 意象 的,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一支蠟燭,它是一個物質存在,它是一個意象嗎?(學生答)不是,但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中的蠟燭卻可以稱之為意象,為什么?因為 蠟炬成灰淚始干 中的蠟燭寄托了詩人的感情,這里的蠟燭已經不是純粹的客觀物象了。古人常說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于海 (《文心雕龍 神思》),因此,所謂意象就是寫入作品中的物和情的結合而形成的意境,意境=物+情,意象是客觀物象和主觀情理的融合。清代的王國維曾經說過 一切景語皆情語 ,也就是說,作品中的 物 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所以,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就可以從詩中的 景 、 物 入手,從意象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

  同學們,《再別康橋》中有那些意象呢?這些意象又蘊涵了詩人怎樣的情思呢?下面就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來誦讀全詩。

  同學們,讀過這首詩后,大家覺得這首詩歌的意象有哪些呢?

  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清潭,星輝

  這短短的一首詩中就有這么多意象,這些意象都浸染了詩人怎樣的情思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分析一下這首詩歌。

  六、探究欣賞–欣賞

  三美

  這首詩,讓人感到很美,大致說說你覺得美在哪里?

  整齊交錯–建筑美 爽口悅耳–音樂美 秀麗迷人–繪畫美

  (一)音樂美

  詩歌的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有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輕輕 悄悄 等疊字的仿佛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C.回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這樣,通篇章節錯落有致,誦讀時,自然會有 一種旋律感。

  (二)建筑美

  通過誦讀,我們從聽覺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詩音韻之諧和,節奏之明晰,感到了音樂的美感,那么我們再看看詩的外形,談談詩行的排列有何特點?

  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回環呼應

  共七節,四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每句字數6-8字,與參差變化中見整齊,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美學家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則是凝固的音樂。讀著本詩,一種流動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樂美,令你心境搖搖,美不勝受。

  (三)繪畫美

  1. 讀了很多遍課文 ,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于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么印象?

  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 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 詩中有畫 。

  2. 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這首詩中出現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個意象?

  (云彩,金柳,艷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七、比較閱讀

  1.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 西出陽關無故人 的豪邁,也有 相見時難別亦難 的苦澀,更有 楊柳岸,曉風殘月 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于離別的理解。

  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維《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思考:《再》這首詩跟古代的離別詩詞,在離別的對象、氛圍、意象的選擇上有什么不一樣?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云彩,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托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 輕輕、悄悄、沉默 渲染出了一個只著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 此時無聲勝有聲 !

 、郦毦咛厣囊庀筮x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給人回歸自然,融合自然的感覺。

  3.與其他送別詩相比較,本詩情感上有何不同? 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 多情自古傷離別 ,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我們可以看到這首詩以 輕輕的 悄悄的 沉默 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所以說本詩營造的氣氛輕松。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徐志摩及詩歌背景;體會詩歌意境,理解詩歌主題;感知詩歌“三美”;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2、過程與方法:在熟讀、欣賞和背誦中,深切體會作者的情感,欣賞詩歌的美。

  3、情感與價值觀:感受作者的離情別緒,體會作者深深的眷戀與惜別之情。

  教學重點

  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體會詩歌的“三美”。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走近詩人:

  1、徐志摩的人生信仰:

  自由之夢——優裕的家庭、豐富的游歷、超群的才華——飛翔

  愛之夢——原配:張幼儀、靈魂伴侶:林徽音、夫人:陸小曼——破滅

  美之夢——新月詩派代表詩人:《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蘊積

  2、徐志摩的康橋情結: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段鼰熍c文化》

  康橋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人文氛圍,還有與林徽因那段甜蜜的歲月,都讓徐志摩念念不忘。這段日子深深地影響了他的一生,喚醒了他的詩魂,成為他的“故鄉”“康橋理想”。

  1、1922年,第一次離開劍橋,寫下長詩《康橋,再會吧》。

  2、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國,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的康橋》。

  3、1928年,第三次去劍橋,告別劍橋,留下佳作《再別康橋》。

  二、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播放朗讀視頻,自由跟讀,體會情感。

  三、品讀意象,領略“三美”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

  2、指導學生學會欣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審美趣味。

  3、品味詩歌語言,感悟徐志摩詩的獨特風格。

  預習作業:

  1、熟讀全詩,解決生字詞。

  2、思考: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提出疑難問題:

  第一課時

  一、預習交流

  二、介紹背景資料,導入新課: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20年他來到英國劍橋大學度過了一段悠閑的求學經歷。這里波光瀲滟,綠草如茵,樹木蔥蘢,碧空如洗,讓他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而且在這里他邂逅了林徽音,經歷了一場沒有結局但卻刻骨銘心的戀情。醉人的自然美景纏綿悱惻的愛情讓詩人對劍橋大學充滿了留戀。六年之后詩人再次回到康橋,依依不舍之情涌上心頭,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詩作。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讀,正音并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青荇() 長篙()漫溯( ) 笙( ) 浮藻( )

  2、兩人互相聽讀,把握字音、節奏和感情。

  3、找一生有感情地朗讀,其余學生給于糾正。

 。础R讀,進一步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三、精讀課文,討論解決。

  1、就結構而言,這首詩最為鮮明的'特點是什么?

  2、請學生朗讀開關和結尾兩段詩,總體把握詩歌所流露出來的情感。

  3、這樣的情感緣于康橋的離別,仔細體會前后表意的不同之處。

  4、康橋在詩人眼里和心里無疑是一種"至美",那么詩人在詩中又是怎么具體表現的,也就是說詩人借助了哪些特殊的意象營造出那種"至美"呢?

  5、你喜歡哪一種意象?能否把你喜歡的這一意象所在的詩節描繪成一幅畫?

  6、這些意象,可以說有一個共同點,請加以概括性。

  7、融合在詩人筆下的這些意象中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8、面對這樣一種至美,詩人"在星輝斑斕是里放歌"也是一種必然,可是接下來的詩意卻陡然一轉:"但我不能放歌",想想這又是因為什么?

  9、想想這樣的詩句又隱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10、可以說:康橋是詩人心中的理想王國、精神家園,為了使心中的"王國"、"家園"完美無損,詩人也只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了。再次請同學朗讀全詩。

  四、小結: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作業: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導入新課:

  二、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徐志摩崇尚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從這三方面體會并分析這首詩歌的形式美。

  1、上節課,同學們用散文的筆調描繪了詩中的不同意象。可以說,全詩七小節,第一節都是一個畫面。大家說說構成這些畫面的要素有哪些?

  自讀全詩,體會詩中所運用的富有特色的詞語。

  提示:

  (1)詩中多選用富有色彩的詞語。如"云彩"()()()()()()()()等詞語,在讀者眼前展現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2)詩人借助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等,給人以強烈的動感。

  2、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韻律。

  提示:

  (1)全詩的詩句的韻腳有哪些?并體會其作用。

  (2)全詩的首節和尾節用了回環復沓,讀出這些句子,體會其好處。

  3、學生三讀全詩,感悟詩句排列的特點。

  三、學生小結:

  通過學習這首詩歌,你了解到現代詩歌有怎樣的特點?

  四、達標檢測,閱讀全詩:

  1、第一節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連用三個"輕輕的",有什么作用?

  2、第四節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3、設想詩人寫了此詩若干年后,又回到康橋,作者會是怎樣的情形?

  4、《再別康橋》通過對康河柔波的美麗描繪,表達作者再別康橋戀戀不舍的離情別緒。在中國燦爛的古代詩文中,有許多與此相同,你能說出它們及作者嗎?

  五、課外補充: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無需驚訝,更無需歡喜

  轉瞬間我便消失了蹤影

  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這相互交匯時報光亮

  《再別康橋》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再別康橋》以別離后對康橋往昔的追憶為內容的詩歌。詩歌以離別康橋時的情感起伏為主線,是實踐聞一多“三美”理論的典范之作。對比《雨巷》,二者在結構的安排和藝術手法的運用上十分相似。全詩七小節,首尾兩小節都在反復的疊唱中,表達著詩人在現實情景中的感傷情緒;中間五小節為詩人的夢境或回憶、想象,意象的處理技法上都表現出了詩人的獨到匠心。

  二、 學情分析

  在《沁園春·長沙》《雨巷》兩首詩歌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基本能夠對詩歌語言的含蓄性、凝練性、跳躍性進行賞析,但分析的過程還不夠完整,較難從詩歌的語言中讀出詩人的言外之意。因而,教學過程中試著在解讀詩歌言外之意時插入對詩人的簡介。

  三、教學目標

  1、了解徐志摩;

  2、進一步學會分析詩歌語言含蓄、凝練和跳躍性特征的方法;

  3、進一步掌握意象與情感的分析方法;

  4、讀懂《再別康橋》的言外之意。

  四、教學方法

  范讀和配樂朗誦、問題引導、小組探究、傳統講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問:同學們,從小學到初中,我們或許都曾和兩個學校朝夕相處了很多年。如今離開母校的你們,最留戀母校的什么?最想回到母校的哪個角落?為什么?

  生答。

  師總結:我們之所以會對母校的某處風景、某棟樓有這么多的情愫,是因為我們在這里留下了我們在不同年齡階段中的最重要的時光。當我們回憶起來的時候,這些人、事、物都會與我們有著密切的、千絲萬縷的聯系,因為我們將自己對母校的心思和情感都寄托這些我們人事物中。當我們把這些我們用情至深的人事和景物注入筆端時,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情話。今天,我們講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看看詩人最留戀的是母校的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

  二、朗讀示范

  1、板書荇、篙、溯的讀音并進行簡單的解釋。

  2、解題

  詩人曾留學英國康橋大學(現劍橋大學)。1922年8月,首次回國時作有《康橋,再回吧》一文。1928年,詩人再次游歷歐洲并回到康橋,11月在歸國途中的中國海上作《再別康橋》一詩,故言“再別”。

  三、學生根據配樂進行朗讀。在讀的過程中找出詩歌中描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云彩:飄動的、絢爛的、夢幻的

  金柳:色彩明亮的、搖曳多姿的、柳=留=留別 青荇:綠油油的、充滿生機的、富有生命力的 潭水:清澈的、純凈的 長篙:詩人尋夢的方式 星輝:浪漫的、美好的 夏蟲:沉默的、多情的

  這些意象,共同構成了一幅寧靜、清麗的圖畫,表達了詩人對母校深沉的愛,同時也傳達出一種淡淡的離愁別緒。

  四、試著用詩歌里的四個字概括每一小節的內容

  1、作別云彩→夕陽金柳→青荇招搖→榆陰潭水→星輝滿溯→夏蟲沉默→揮手云彩

  2、小組討論,并派代表談談你最喜歡哪一小節的意境,為什么?并把這一小節的畫面進行簡單的描述。

  五、分小節賞析 第一小節 作別云彩

  1、“我”走時“輕輕地”,可以看出詩人離別時怎樣的心情?

  結合住校生第一次離家和中秋假后再次返校和家人分別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談談離別時的心情。并明確:離別之時,總是動作輕悄,緩步飄然而去,只為不給送別“我”的對象制造更多的離愁別緒。

  2、“輕輕地走”可以理解,為何來也是“輕輕地”?

 。1)唐宋之問有“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之語。這種情感,在我們回到母校時也常有。“怯”是緊張的,激動的,急切的。在這樣的心境下,我們回母校的腳步必然是輕的。我們沉浸在回憶的往事里, 害怕觸及往事!拜p輕的”正是這種“近鄉情怯”的體現。

 。2)詩人1920年康橋認識林徽因,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徐志摩于1922年與原配張幼儀離婚。但徐、林二人并未走到一起,林徽因對于徐志摩并沒有深厚的感情,更像是徐志摩的單相思。1931年,當徐志摩聽說林徽因在北京舉行演講時,徐即刻從南京乘飛機往北京,但不幸的時,由于天氣原因,飛機失事。正是這樣一段康橋往事,徐志摩回到母校不免勾起這段甜蜜而憂傷的回憶,“輕輕地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實,徐志摩的才情與他的多情是相似的。1924年,徐志摩在北京認識了陸小曼,兩人迅速墜入愛河,1926年10月,陸小曼離婚后與徐志摩成婚。

  3、為何招手也是“輕輕地”?

  一言一行總關情。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在一種離愁別緒中,我們總是希望離別的時間能慢點,離別的慢與動作的輕輕,正是這種心情的體現,是感傷不舍得心里寫照。

  第二課時

  一、回憶導入

  第一小節連用三個“輕輕地”有什么妙處?

 。1)強調詩人對康橋的熱愛與不舍,怕打破此處的寧靜和美。

 。2)三個輕輕都傳達出離別的感情,奠定整首詩的情感基調。

 。3)形成往復回環的效果,富有節奏感。

  二、分節賞析

  第二小節

  1、哪位同學可以描繪一下“夕陽金柳”的畫面?

  夕陽西下,落日余暉灑在河畔的柳枝上,如青絲般婀娜多姿柔軟的柳條泛著金光。柳枝的倩影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微風吹過,泛起點點圈圈的漣漪。

  2、“新娘”可否換成“姑娘”,為什么?

  不好!靶履铩笔且粋女子一生中最美麗的時候,一個女子一生只有一次當新娘的機會,只有用新娘這個詞,才能表現出康橋在詩人心中的崇高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3、“蕩漾”改成“飄蕩”好不好?為什么?

  (1)飄蕩是來回擺動;蕩漾不僅有來回擺動之意,還有泛起陣陣漣漪感。

 。2)詩人對新娘般的金柳的感情,不是一飄而過的,而是久久不能平復的。用蕩漾,更符合詩人的心境特點。

  第三小節

  1、“油油的”你能聯想到哪些詞?用“油油的”形容青荇,可否換成“自由的”?

 。1)綠油油、油光、潤滑油……

 。2)“油油的”表現出青荇旺盛、蓬勃的生命力,表現出青荇在水中亮麗的光澤、自由地生長的情態。

 。3)“油油的”講青荇隨水起伏、招搖蕩漾的姿態表現了出來。

  2、你能從“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中體會出詩人對康橋怎樣的感情?

  甘心是一種心甘情愿。詩人愛屋及烏,愛康橋,愛康橋的水,愿做一條水草,陪伴康橋,表現出詩人對康橋無盡的愛戀和永久的深情。

  第四小節

  1、“揉碎在浮藻間”,是什么被什么揉碎在浮藻間?

  彩虹一樣的夢被浮藻揉碎在清澈的潭水中。

  2、怎么理解“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1)詩人將潭水比作虹,又將虹看作是夢。虹倒影在水里,也就是說詩人對康橋的迷夢沉浸在水里。之所以說“揉碎”,其實主要表現的是詩人被康橋的美陶醉以致意亂神迷。

  (2)詩人第二次來到康橋,已經是六年之后的時間,然而詩人對康橋的夢卻一直沒有變化,藏在內心的深處,因此說“沉淀著彩虹似的夢”。而正因為此處有夢,才有了下一節的尋夢。

  第五小節

  1、尋夢為什么是問號?

 。1)結合自身寫日記的表達習慣,可以發現尋夢表明詩人在現實與夢境中徘徊,是詩人的自言自語,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上半部分是對夢的回憶,而本節則是對夢的找回。

 。2)強化詩人的感情,表現詩人渴望再次回到六年前在康橋的美夢之中。

  2、為什么說此節是詩人情感的最高潮?

 。1)結合自身經驗談。

 。2)《詩經·大序》說:“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是說,詩人是情到深處才想放歌,所以可以認為此節是詩人情感的最高峰。

  第六小節

  1、“夏蟲也為我沉默”好在哪里?

  擬人,將夏蟲人格化,賦予了夏蟲人的情感。實際上,夏蟲的沉默,就是詩人離別時的無言。而無言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無語,而是心緒萬千,不知從何說起。縱然有千言萬語,但離別是總是化作“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2、如何從本詩情感的起伏變化來理解“但我不能放歌”?

  我想放歌,是因為我在夢中遇見了康橋。而我之所以不能放歌,一是因為康橋的美讓我不敢“造次”,不敢去破壞;二是因為我此時已然夢醒,回到了離別的現實環境中來了。

  3、你還能想到其他關于離別時千言萬語化成無言的不舍與傷感的詩句嗎?

  (1)蘇軾《江城子》: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2)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3)白居易《潛別離》: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

  第七小節

  1、此處連用兩個悄悄有什么好處?

 。1)與第一小節首尾呼應,表達詩人輕悄而來,又輕悄而走的情意。

 。2)強化詩人離別時候的傷感和對康橋的不舍深情的作用。

 。3)節奏上有一唱三嘆,回環往復的效果。

  三、小結本詩

  1、請你談談學完本詩之后對該詩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順勢講解新月派詩歌的“三美”理論。

 。1)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和諧,抑揚頓挫,郎朗上口。

 。2)繪畫美:意象和意境的布局、色彩等。

 。3)建筑美:詩歌的排列、字數等形式美。

  四、作業

  完成《新課程新練習》的相關內容。

  《再別康橋》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習新詩的鑒賞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讀中領會詩歌的音樂美、意象美和建筑美。

  2、通過《再別康橋》一詩中意象和語言的賞析,體會詩人內心深厚的感情。

  【教學重點】學習新詩的鑒賞方法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從詩中讀出個人的獨到理解。

  【教學方法】本文是高一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首新詩,本課的教學意在使學生培養起對新詩的欣賞興趣,初步了解新詩鑒賞的基本知識,學習感受新詩語言和意境的技能。為此,本詩的教學采用如下方法:

  1、知人論世法:徐志摩短暫而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與他對詩歌的美學追求有著密切的聯系,也與本詩所表達的情感息息相關。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與康橋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種相似性。引導學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詩境的理解,同樣也能發現康橋情結在詩中的隱喻意義。

  2、品讀入境法:本詩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極富傳統文化內涵,由此營造出的意境鮮明優美,讓人陶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領會意象的特殊內涵,品味意境中蘊含著的詩人情感。

  3、對比鑒賞法:作為一首送別詩,本詩可以與古典詩歌的送別詩在告別對象、告別時的情感、告別時的氛圍等方面構成對比,在對比鑒賞中領會本詩獨特的藝術魅力。

  【教學過程】

  一、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讓學生說說他所了解的徐志摩

  1、徐志摩的情感歷程:熟識徐志摩的人都稱贊他的性格品行,說他天真摯誠、不計名利、熱情無私、活潑風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歡笑。他一生的風基本來自三個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個女性: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女性是徐志摩靈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劇的根源。徐志摩的生命被熱愛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續:張幼儀自立、自強,繼續侍奉公公,撫養兒子,并在上海創立時裝公司、女子銀行,開風氣之先。林徽因揀拾了一塊失事飛機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議設置“志摩獎金”鼓勵文學青年。陸小曼終身素服,絕足社交場所,編輯出版《徐志摩全集》成為她唯一的心愿。

  2、徐志摩的人生經歷: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云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他可以隨意地選科聽課,也可以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看書、賞景,或者下河劃船,盡情陶醉在大自然中。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

  3、徐志摩的詩歌作品

  播放歌曲《偶然》、《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片斷,出示《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再讓學生說說讀過的志摩的詩。

  二、初讀詩歌,談談感受

  情境營造:正如英年早逝的徐志摩是他生命中三位女性永遠的珍藏一樣,康橋的生活和康橋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也是一個永遠的情結。

  《再別康橋》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禈,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禈虻囊磺校缇徒o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岛拥乃,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請自由朗讀本詩。讀后,用一句話說說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次研讀,鑒賞詩歌

  1、朗讀指導:欣賞配樂朗讀,先讓學生讀,再用范讀,學生能找出差距

  注音:荇(xìng)斕(lán)畔(pàn)溯(sù)篙(gāo)

  語氣:舒緩、低沉

  節奏:輕柔、和諧、回環復沓

  押韻: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2、內容研討——讀懂詩人

  新詩的內容有很多值得探討之處,諸如語言的運用、意境的創設、情感的變化、結構的安排等,現在,請大家任選一個學習主題,認真研讀課文。研讀過程中,在筆記本上隨時寫下自己的感受。讀后,學生交流。

  可以將問題細化為:

 。1)你覺得哪些詞語或句子的運用體現了作者的匠心?

  “招搖”:青荇隨水流晃動的姿態在詩人眼里是輕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歡迎!罢袚u”用擬人手法,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漫溯”:聽從心靈的召喚,隨意地追尋往日的足跡!奥荨币辉~既可見作者對康橋的依戀,也顯現了詩人的瀟灑風采,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沉淀”:與“揉碎”一詞相照應,舊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見往日有過的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著對往日的追憶,更隱含了對現實的無奈。

  首尾分別用了“輕輕”和“悄悄”:“輕輕”“悄悄”“沉默”營造了寂然無聲、依依惜別的氛圍。“輕輕”側重客觀狀態,而“悄悄”著重主觀意向,寫出詩人不愿擾亂康河原有的恬靜與美麗,更顯對康橋的一往情深。

  兩個比喻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擬人手法:夏蟲也為我沉默。

  (2)大千世界的客觀景物我們稱為“物象”,當物象出現在詩中,變成詩人筆下的形象,飽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變成了“意象”。(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這首詩中出現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個意象?

  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金柳。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夕陽照耀下的柳樹,充滿了依戀的柔情。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青荇。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松。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夏蟲。連蟲子也在這寧靜而充滿深情的意境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仿佛知道詩人的心聲,為他它停止了夏夜的例行歌唱。在有情人的筆下,蟲聲會報春,“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紗窗”;花鳥會哭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跋南x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與上面的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3)在古典詩歌中,彩云、金柳、青荇、天上虹等意象具有怎樣的文化傳統?

  “霽月難逢,彩云易散”是形容美麗而倔強的晴雯的;“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梁”,是描寫純潔善良的迎春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柔順飄拂的荇菜用來比喻窈窕嫻淑的女子!对賱e康橋》在傳情達意時總是有意無意地選擇那些色彩繽紛,靜謐柔美的意象來表達濃郁的女性情思,這或許是與詩人對母?禈蚯槿税愕'癡戀,慈母般的摯愛的情感有關,或許也與他置身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有關。

 。4)在回憶往昔、揮別康橋的過程中,作者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起伏波動呢?

  開頭“輕輕的來”,奠定了作者對康橋的依依不舍之情,“金柳”“青荇”兩節進一步表達對康橋的無限依戀;拜倫潭里“沉淀著彩虹似的夢”,依稀可以想見當年的豪情壯志,而這些如今都已成幻夢,令人惆悵不已;“撐篙漫溯”“放歌星輝”是在想象將對康橋生活的再一次重溫,也將詩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點;但轉眼間回到現象,“忽然間想起這是一個分手的夜”,無限惆悵重回心中。而對康橋的依戀之情貫穿始終。

  3、移情入境,讀出自己

  羅曼·羅蘭說,“從來就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閱讀詩歌時我們常常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處的社會或自己正經歷的時代,進而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從這首《再別康橋》里,你讀到的是怎樣的自己?請說說本詩最打動你的地方。

  舉例:“不帶走一片云彩”的灑脫;

  夕陽里再見金柳的羞澀和喜悅;

  理想破滅的傷感。等等。

  四、對比賞析與結構重組

  1、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離別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感傷,也充滿了依戀,更讓許多東西變得美好。離別也是文學創作永恒的主題;仡櫸覀儗W過的經典詩詞,你記憶中最難忘的離別詩篇是什么?《再別康橋》跟它們相比,有哪些不同?

  學生背誦離別詩名句:

  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钡。

  在這首詩里,(1)告別對象由人間轉向天空的云彩,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2)詩人為別離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3)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見機器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特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2、這首詩中,引用最多的詩句是“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薄拔覔]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蔽覀儗W過的唐詩中,有沒有見過“揮手”?請把有“揮手”的唐詩背誦出來。

  送友人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現在請仿照《送友人》,把《再別康橋》改寫成一首五言律詩。參考答案:再別康橋康橋夕陽中,晚云紅似火金柳蕩艷影,青荇搖柔波清泉彩虹夢,星輝長篙歌揮手悄離別,夏蟲也沉默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離愁、舊夢

  愛═════╤═════美

 。ㄏ矏、依戀)(意象、語言)

 。ㄕf明:板書設計力求簡潔而含蓄。“愛”和“美”既是徐志摩的人生追求,也是《再別康橋》一詩給人的最主要印象,徐對康橋的愛體現在再聚康橋之時的喜悅與再別時的依戀,而本詩的意象、語言均給人極美的享受。而縈繞在詩人心頭和詩句行間的是揮不去的離愁和別不了的舊夢。)

  【資料卡片】

  1、關于志摩

  梁啟超說:“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胡適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2、我所知道的康橋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3、其他名詩

  《偶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評說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仔細的觀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新奇而準確的比喻。)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直抒胸臆。)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復雜的情感。)沙揚娜拉。ㄕ諔}目,無奈分別,珍重,珍重。)

  《再別康橋》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反復地朗誦,掌握現代詩歌的誦讀技巧,初步學習鑒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品味詩歌中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體會作者對康橋的眷戀之情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賞析詩歌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賞析意象和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

  教學方法:講授法、任務驅動法

  課時安排:1課時

  過程:

  一、創情境導入。

  引入毛澤東的《蝶戀花答李淑一》詩詞導入。

  蝶戀花·答李淑一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二、檢查預習

  1.字詞

  2.學生交流了解的徐志摩有關知識。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靶略律纭敝饕蓡T之一。注重意境創造和音韻和諧。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學,旅英期間開始寫作新詩。代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詩作《再別康橋》、《偶然》、《云游》等。

  新格律詩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是指在韻律方面給人的美;繪畫美是指描寫的內容方面給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觀整齊,給人建筑的美感。

  三、聽《再別康橋》錄音朗誦,讀出詩歌的音樂之美

  1.點名朗讀要求字正腔調圓、節奏感強、有感情

  2.師生齊讀

  四、分組朗讀、討論、講析,感知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ㄒ唬Ⅲw會音樂美

  1、分組朗讀,討論:我們讀這首詩,感覺很美,為什么有這樣的感覺?

  2、這首詩在節奏上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這兩節有什么特點?

  3、我們讀古詩,古詩講求韻律,那么這詩那么這首詩壓韻了沒有?(有)請同學討論找出韻腳?

  4、老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講解:

  這首詩讀來讓我們感到:舒緩、輕柔、低沉

  第一節和最后一節在語意上相似,結構上也相似,讀起來節奏也相同。這種方法叫做“回環往復”,在詩經中就叫做“復沓”。我們在《雨巷》中就接觸過的。這樣使得詩歌前后呼應,結構圓合,也增添了詩歌的節奏感。(板書:回環往復)

  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每一小的節2、4句壓韻,節節換韻。詩人追求的是詩歌韻律跳動的美感。(板書:韻律和諧)

  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充分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

  (二)體會建筑美。

  1、同學們看這首詩一共有幾節?(7)

  2、每一節有幾行?(顯得很勻稱)(板書:節的勻稱)

  3、每一行的字數是不是都一樣的?(不一樣。每一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有八個字,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每一節都兩兩錯落有致,更加突顯節的勻稱。)(板書:句的整齊)

 。ㄈw會建筑美和詩人的感情

  1、分組討論學生自讀、全班齊讀詩的基礎上體會這首詩表達的感情。

  愁緒、眷戀、惜別、依戀

  2、康橋,有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找出詩人表達感情的意象。

  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輝、夏蟲等

  3、齊讀、賞析第二節。

 。1)那么在詩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艷影”。我們經常說“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夕陽照射下柳樹變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樹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麗的時候,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而新郎對新娘的愛也就是作者對康橋的愛,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蒼松翠柏,那么還能不能說是“新娘”,為什么?

  ——不能。因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種柔美,而蒼松翠柏是陽剛之美。

 。3)為什么不說朝陽中的新娘?

  ——夕陽中的新娘是帶著憂愁的,和離別的氣氛吻合,而朝陽中4的新娘太朝氣蓬勃了,情調不合。

  夕陽中的新娘帶著憂愁?新娘?憂愁?

  不是新娘帶著憂愁,是離別……反正我覺得夕陽中的新娘好。

  朝陽中的新娘是帶有力量的,噴薄而出的,夕陽中的新娘是溫柔的,而且夕陽映紅了她的臉龐,她的臉上飛上了紅暈,是羞澀的。

 。4)為什么要選擇柳樹而不是其他的樹?難道是康橋邊只有柳樹?

  ——不是。柳這種植物是特別的,讀一讀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國的傳統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國古代就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在送別詩中柳是常見的意象。比如“客舍輕輕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樹下垂的枝條,風一吹就像在揮手告別。原來不僅是徐志摩不想離開,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離開。

  (5)金柳的艷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蕩漾,詩人為什么說“在我的心頭蕩漾”?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在我的心頭蕩漾”,無非是說康橋已經在詩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難以忘懷,表達了詩人對康橋喜愛之情。

  4、齊讀、品析第三節,根據以下思考題,討論作者借助“青荇”表達感情的?

  (1)“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么手法?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來?

 。2)文中“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甘心”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3)學生發言交流自己的理解后,老師明確: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招搖”的意思本來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罢袚u撞騙”中的“招搖”就是這個意思。這里的意思應該是“招手搖擺”,仿佛在招手致意,寫出了水草對詩人的歡迎態度。顯得生動、形象。同學們可以想象下,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

  ——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所以詩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條水草。

  5、齊讀、品析第四節,根據以下思考題,討論作者借助“清潭”表達感情的?

 。1)第四節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2)這一潭泉水就是拜倫潭。為什么說是彩虹似的夢?

  (3)學生發言談自己的理解后,老師明確: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美好的夢容易破碎,而彩虹雖然美麗,卻也容易消逝。所以說是彩虹似的夢?禈虻纳睢W習是徐志摩心底的一個夢,對康橋的眷戀就是對夢的眷戀。這樣美麗的夢當然要呵護,要靜靜地呵護,這樣的夢當然不愿醒,這樣的康橋當然不愿離開。

  6、總結本詩的繪畫美。

  上述三節詩,每一節都是一個可以畫得出來的畫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這些畫面具有意境鮮明、色彩絢麗的特點。很美。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蕩漾”“招搖”“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更增添了畫面的美感。

  五、品味五、六節。

  1、請大家看到第五節和第六節。齊讀。這兩節的感情相同嗎?

  ——不同。第五節興奮歡快,第六節失意低落。(兩個詞:放歌/沉默)

  2、第五節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在那一瞬間,他忘了自己要離開,他很愉悅。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要離別康橋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詩人對康橋迷戀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詩人放歌了嗎?(沒有。)你怎么看出來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識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誰阻止,而是他覺得不應該放歌,唯有嘆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因此這一節要讀得稍微緩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這一句把“悄悄”比作“別離的'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具有很好的審美效果!俺聊墙裢淼目禈颉币痪湟灿蓄愃频膶徝佬Ч

  6、大家再看到“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一句,究竟是誰在沉默?這是什么表現手法?

  ——康橋和康橋的夏蟲都是無知無識的事物,不可能為他沉默,因此是詩人自己沉默了。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

  六、品味第一節和第七節的感情。

  1、回頭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這兩節都是直接抒發詩人感情的。先看第一節。作者再來康橋有什么特點?什么輕?

  ——輕輕地——腳步輕。

  2、"輕輕的",寫了作者只身悄悄來到和離別康橋的情景,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達到了一種什么效果?

  ——唱三嘆。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體會到詩人會康橋的感情之濃烈。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于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

  3、請男生齊讀第一節。再請女生齊讀最后一節。

  4、第一節里面,詩人寫到“作別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帶走的為什么徐志摩還要說不帶走呢?我們中國有很多人,因為喜歡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被蛘哒话鸦ǎ蓭资輲Щ厝チ糇黾o念?墒窃娙藧劭禈,卻“不帶走一片云彩”,表現了什么?

  ——表現作者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突出作者的灑脫和飄逸。從作別到不帶走,一步一步產生一種離別的美。不像其他的離別詩那樣依依不舍,那樣的沉重。感情是輕快的。

  5、最后一節為什么又不說“輕輕的”而又變成“悄悄的”?

  ——避免重復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靜靜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節影響,“悄悄~~今晚的康橋”而且都是疊字,產生種音韻美,承上節而來,讀起來一氣呵成,章法嚴謹。

  七、課堂內容小結,看《再別康橋》視頻,聽錄音,再次感受徐詩的“三美”。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詩歌《再別康橋》,在詩人筆下,康橋是有靈魂的,或者是有靈性的,作者通過描繪一些意象,景中含情,融情于景抒發了作者對康橋美景的無比眷戀之情。

  學習了本課,我們同學們要學會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這兩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八、作業。

  1.背誦《再別康橋》

  2.徐志摩是格律詩“三美”的實踐者,誰提出的“三美”主張。同學們可查閱相關資料。

  九、板書

  再別康橋

  作別

  金柳

  內容:作者“悄悄地”走青荇

  潭水景中含情,融情于景

  尋夢

  沉默

  告別

  音樂美回環往復韻律和諧

  形式:三美建筑美節的勻稱句的整齊

  繪畫美意境鮮明色彩絢麗

  《再別康橋》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反復品讀,把握詩歌抒情線索;

  2.在品讀中,欣賞詩歌意象;

  3.體會意象中所蘊含的情感

  教學過程

  板塊一:誦讀詩歌,品味音樂美

  (一)由學生介紹作者,并交代背景,老師加以補充:(《再別康橋》一詩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1920年,徐志摩來到英國留學,1922年學成回國,他在8月10日啟程回國前夕,寫下了《康橋再會吧》一詩,表達對康橋的眷戀,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國,7月的一個傍晚,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久別的母校,漫步于寂靜的校園,懷念逝去的美好歲月。但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滿腔的熱情和對母校的眷戀之情無以傾訴,前來尋夢的詩人悵然若失。乘船歸國途中,唯有康橋美景可以排解枯燥、寂寞的海上航行生活,于是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

  (二)理出詩歌中7節的結構關系:

  第1節為一部分;

  2、3、4節一部分;

  5、6一部分;

  最后一節為一部分

  小節:作者作別云彩后,開始描寫三個意象或景物:金柳、青荇、清泉,之后感情達到高潮,最后照應開頭,悄悄離別康橋。

  (三)通過誦讀,感知作品的音樂美

  首先,教師配樂范讀,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標出韻腳,同時老師進行指導,比如注意停頓、重音、前后句音量的變化等,之后讓學生自由朗讀兩遍,并男、女分別推出一名高手朗讀,其他學生評價,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大意:詩人在黃昏時分獨自一人懷著喜悅而安靜的.心情欣賞康橋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不忍離去的感情。

  (四)品味首尾音樂美,連用三個“輕輕的”和“悄悄的”有什么特殊的效果?品味疊音詞的藝術效果,換成“緩慢的”和“安靜的”可不可以?

  “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陛p緩、徐舒,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最后詩人“悄悄”的走了,從第一節“輕輕的”變為第七節的“悄悄的”,在原來輕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層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又顯得比“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灑脫,輕柔的嘆息般的韻律與依依別離情緒完美地統一地在一起。

  《再別康橋》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誦讀吟詠,感受詩歌中涌動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2.分析詩中意象,理解詩歌中創造的形象,感受詩中營造的意境。

  能力目標

  了解新詩的體裁、風格及藝術表現特點,理解詩中運用的象征手法。

  情感目標

  作者創造的'意境鮮明、富有動態的畫面——詩意美

  知識點教法與手段

  1.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2.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繪畫美。 教師講解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重點與難點處理方法

  1.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理解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教師講解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A.提問 1.找同學背誦《沁園春.長沙》 (5分鐘)

  B.導語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他就這么悄悄地來,又這么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云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F在讓我們走進徐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教師(2分鐘)

  C.解題 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詩壇上,曾誕生了這樣一位詩人:他出身巨商名門,才情橫溢光耀,思想率真復雜,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又汲取了歐美文化——特別是劍橋文化的精髓,在中國的新詩史上創造了迷人的藝術奇觀。他就是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 年輕的詩人奔波云游,社交極廣,結交了許多文化名人,早年曾游學于英美,因此康橋時期是詩人一生的轉折點。19xx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教師(3分鐘)

  《再別康橋》教案 篇14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媒體設計: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播放朗誦錄音《再別康橋》。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

  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簡介與生平: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讖語。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時年僅36歲。

  一般認為此詩是詩人1928年秋第三次歐游歸途中所作。

  三、導入新課教學

  播放朗讀錄音《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入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笙簫,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于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云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這種夸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四、小結

  提問:

  A、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B,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再別康橋》教案】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的教案08-25

再別康橋教案08-26

再別康橋的教案08-29

《再別康橋》教案06-22

《再別康橋》教案01-16

再別康橋教案【推薦】11-09

再別康橋教案【薦】11-09

再別康橋簡要教案05-22

再別康橋教案全文05-29

《再別康橋》優秀教案08-25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本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欧美国产一区二区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免费不卡 | 思思久99在热线女精品视频 | 亚洲AV极品视觉盛宴 | 日韩中文无线码在线视频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