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歐陽舍人書》閱讀答案

時間:2024-08-12 13:15:09 網站 曾鞏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寄歐陽舍人書》閱讀答案

  《寄歐陽舍人書》是宋代文學家曾鞏寫給其師歐陽修的一封感謝信,文章通過對銘志作用及流傳條件的分析。來述說“立言”的社會意義,闡發“文以載道”的主張,表達了對道德文章兼勝的贊許與追求。文章結構謹嚴,起承轉合自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寄歐陽舍人書》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寄歐陽舍人書》閱讀答案

  《寄歐陽舍人書》閱讀答案 篇1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觀誦,感與慚并。

  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或納于廟,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達識、義烈節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當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作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又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則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由,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生者得致其嚴 嚴:威嚴 B.故雖惡人,皆務勒銘 勒:刻

  C.有名侈于實 侈:超過、多 D.辨之不惑,議之不徇 徇:徇私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能體現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組是【 】(3分)

  ①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 ②故雖惡人,皆務勒銘以夸后世

  ③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 ④后之作銘者,當觀其人。

  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 ⑥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賜書”及撰“銘”,點明寫信之由;“反復觀誦”,側面寫出歐文之精彩及作者愛不釋手之情景;“感與慚并”,寫作者對歐陽修的感激與敬佩。寥寥二十余字,言簡意深。

  B.作者認為銘文流傳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書,而作為史書,則是非常嚴謹而真實的。而今銘文所以不實,則因逝者的子孫一心想要頌揚他們的.先輩,往往刻意隱瞞逝者的惡行,致使撰銘者不能明察。

  C.作者先論及古代撰寫墓志銘的社會意義,在于褒揚美善;進而論及今之墓銘的流弊,在論及流弊時,特別突出了撰銘.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銘.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寫出流傳后世的銘文。

  D.本文借感謝歐陽修給自己祖父寫墓志銘,提出了撰寫銘志的兩字原則——“公”和“是”,闡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養的重要性,闡發“文以載道”的主張,表達對道德文章兼勝的贊許與追求。

  12.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3分)

  (2)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3分)

  (3)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3分)

  閱讀答案

  9.A(嚴:尊敬)

  10.C(②是說即使是惡人,也都一定要勒刻碑銘去向后世夸耀 ③是說作銘者礙于人情不能寫下死者的惡行 ⑥是說人的品行,有性情善良卻事跡不佳的)

  11.B(原文說是因為受過死者子孫的請托,礙于人情無法寫下死者的惡行,于是銘志的內容就開始不真實了。)

  12.(1)如果那人行為丑惡(那是一個惡人),還有什么可以寫在碑銘上呢?(那么在銘志上有什么好寫的呢?)這正是銘志與史書不同之處(不同的原因)。(“茍”1分,“所以”1分,大意1分。

  (2)其中原因沒有別的(其中沒有別的原因),托付的人不合適,撰寫的內容不公正和不合事實的緣故。(“非人”1分,“是”1分,大意1分。)

  (3)所以說,不是道德修養高而又擅長寫文章的人是辦不到的,難道不是如此嗎?(“畜道德”1分,“然”1分,大意1分。)

  《寄歐陽舍人書》閱讀答案 篇2

  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或納于廟,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達識,義烈節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當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細1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希2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由,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先祖之屯蹶否塞3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4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誰不愿進于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于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美者,一歸于先生。既拜賜之辱,且敢進其所以然。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幸甚,不宣。鞏再拜。

  注:1細然:傷痛的樣子;2希:仰慕;3屯(zhūn)蹶:艱難顛仆、頻受挫折的樣子;否塞:困厄不得志;4魁閎:俊偉。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生者得致其嚴 致:表達

  B.故雖惡人,皆務勒銘 勒:雕刻

  C.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 懸:懸掛

  D.孰不欲寵榮其父祖 寵榮:使榮耀

  9.下列各組語句中,全能說明墓志銘 “行世”而“傳后”應具備的條件的一項是( )

  ①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

  ②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③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

  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

  ⑤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細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⑥則世之魁閎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誰不愿進于門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⑤④ D.③⑤⑥

  10.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只有“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才能寫出“公與是”的墓志碑銘,將道德、文章并提,強調思想修養與寫好文章同等重要。

  B.本文善于斂氣蓄勢,本為感謝頌揚歐公,卻先闡述道德與文章的關系,再言“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極其罕有,氣勢蓄極,到文末頌歐公便水到渠成。

  C.作者認為銘文與史傳都有警世勸善的作用,然史傳對善惡之人都會加以記載,而銘文一直以來都只記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眾、志氣道義高尚的人。

  D.本文雖為書信,但吞吐抑揚,極盡騰挪,語言從容舒緩、紆徐百折,在深謝歐陽修賜銘之恩、盛譽其“畜道德而能文章”的同時,也贊自己的先祖。

  四、(本大題共3小題,共23分)

  11.文言文翻譯斷句(10分)

  (1)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兩個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①則必銘而見之,或納于廟,或存于墓,一也。(3分)

  ②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5分)

  (2)用斜線“/”給文中畫“ ”的文字斷句。(2分)

  然 畜 道 德 而 能 文 章 者 雖 或 并 世 而 有 亦 或 數 十 年 或 一 二 百 年 而 有 之 其傳 之 難 如此 其 遇 之 難 又 如 此

  8. C(懸:差異大)

  9. B(①銘文的作用②說明銘文內容要做到“公”與“是”③說明銘文寫作者要“畜道德”④說明銘文寫作者要“能文章”⑤銘文的影響⑥盛贊歐陽修的賢能)

  10.C(由第三段可知“一直以來都只記……”的說法錯。)

  11.(1)1便一定要寫一篇碑銘來使這些人聲名傳播,有的放在家廟,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用是一樣的。(3分)

  ②撰寫碑銘的人既然不能拒絕他而不寫,又因為死者子孫的請托,倘若寫上墓主丑惡的東西,從人情上講就不能這樣做,于是碑銘開始不真實了。(5分)

  (2)然 畜道 德 而 能 文 章 者/ 雖 或 并 世 而 有/ 亦 或數 十 年 或 一 二 百 年 而 有 之 /其 傳之 難 如 此/ 其遇 之 難 又 如 此(2分,每兩處1分。)

  附譯文:

  碑銘所以在世上有顯著地位,因為它的作用與史書相近,但也有與史書不同的地方。大概史書對于一個人的善惡無所不寫,而碑銘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義的美德的人,懼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寫一篇碑銘來顯揚。有的把它放在家廟,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用是一樣的。假使那人行為丑惡,還有什么可以寫在碑銘上呢?這是它所以和史書不同的地方。碑銘的寫作,能使死者沒有什么遺憾,活著的人得以表達他對死者的尊敬。好人喜歡自已被得到表彰,就勇于自立;壞人沒有什么可以記載的,就羞愧而且恐懼。至于那些具有廣博的才能,通達的識見,義烈忠節,美言善行的人,都能在碑銘中見到,足以成為后人效仿的榜樣。警戒勸勉意義,不是近于史書,難道還會同別的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道衰敗,作為人的'子孫,都一心想褒美稱揚他故去的親人,而不再根據事理。所以即使是行為丑惡的人,都力求刻石立銘,用來向后代夸耀。撰寫碑銘的人既然不能拒絕他而不寫,又因為死者子孫的請托,倘若寫上墓主丑惡的東西,從人情上講就不能這樣做,于是碑銘開始不真實了。后代要寫碑銘的人,應當要觀察所撰寫的對象。倘若所托非人,就會記載得不公正和不正確,所寫的碑銘也就不足以流地于當代并流傳到后代。所以千百年來,朝遷的公卿大夫直到鄉里的人士,無不撰有碑銘,但能夠流傳下來的大概很少。它的原因不在別的,就是所托非人,記載得不公正和不正確的緣故。

  既然這樣,那么,誰是撰寫碑銘而能盡到公正和正確的合適人選呢?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養而又善于寫文章的人,不能擔負這一工作。大概有很高道德修養的人,他對于惡人,就不會接受為他寫碑銘的請求,對于一般的普通人,他就能分辨清楚。而人們的行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現出來的行為卻不那么好;有的人內心奸邪,而外面表現得很善良;有的人善惡相差懸殊,而不容易如實地指出來;有的人實際表現要大于他的名聲;有的人的名聲要大于他的實際表現。如同用一個人,不是有很高道德修養的人,怎么能夠辯別他而不受迷惑,評議他而不徇私情?能夠不迷惑不徇私情,就達到公正而且正確了。倘若所寫的人文辭不擅長,那么,在人世間還不能流傳開來,于是又在于他的文章能加倍勝人了。所以說: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養而又善于寫文章的人,不能擔負這一工作。難道不是這樣嗎?

  然而有很高的道德修養而又善于寫文章的人,雖然有時在當代并存,也許幾十年或一二而年才能出現。這種人傳世是這樣的困難,碰到他又是這樣的困難。像先生的道德文章,本來就是所謂幾百年才能出現的。先祖父的言行卓然出眾,幸而遇到先生,得以寫出公正和正確的神道碑銘,這碑銘能流行于當代并流傳到后代是毫無疑問的了。而世上的讀書人,每每看到傳記中所記古人的事跡,到了他可以感人的地方,就往往極為傷心,在不知不覺中流了眼淚,何況讀的人是他的子孫呢?更何況是我曾鞏呢?我追慕仰望先祖父的德行,而考慮用什么辦法使他的事跡流傳,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一次賜我的神道碑銘,可以澤及我的三代,我感激和報答之心,應該怎樣回報呢?

  可是我又想到,像我這樣學識淺薄才能庸陋的人,而先生加以獎勵提攜;先祖父這樣頻受挫折終身不得志而死的人,而先生加以表彰顯揚。這就使世上魁偉杰出的罕見人士,有誰不愿進拜于先生的門下呢?那些隱世之士,有誰不希望世道的轉變呢?善行,有誰不愿意去做?干壞事,有誰不羞愧而畏懼呢?作為人的父親,祖父的,有誰不想教導他的子孫呢?作為人的子孫的,有誰不想讓自己父親、祖父得到尊寵榮耀?這幾種美行,全都歸功于先生。既拜受承蒙賞給神道碑銘,且冒昧進言說了要請你撰寫的原因。來信中告諭先祖世系相傳的世次問題,豈敢不領受教誨而加以詳細考查。

  承蒙作銘,甚感羞愧,不再贅言了。曾鞏再拜上。

  《寄歐陽舍人書》閱讀答案 篇3

  鞏頓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觀誦,感與慚并。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或納于廟,或薦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當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由,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榮幸之至,書不盡懷,曾鞏再拜上。

  22.作者寫這封書信的緣由是 。(2分)

  23.分析銘和史的不同之處。(3分)

  24.對“后之作銘者,當觀其人”一句,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 后來的為他人作銘的人,應該看看那個讓我寫銘的人。

  B. 后來的作銘刻碑的人,應當考查逝去者的人品和為人。

  C. 后代想要自己作碑銘的人,應當注重考查自己的為人。

  D. 后代想給先人作碑銘的人,應考查碑銘寫作者的.為人。

  25.好的銘文的標準是 ;寫出這樣的銘文要求作者是 。(2分)

  26.評析古代通過作銘刻碑“行世傳后”的思想。(3分)

  答案:

  22.(2分)答謝歐陽修寫信給作者并為作者的先祖父撰寫墓碑銘。

  23.(3分)史是實錄善惡之行;銘只書美善之德,有褒揚美善之義,故人惡則無銘志之撰。

  24.(2分)D

  25.(2分)公和是;畜道德而能文章

  26.(3分)作銘刻碑是好的做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為先輩作銘,表達后輩的孝敬之心,讓先輩的美好品德得以弘揚和傳承。但是有些銘刻為了粉飾逝者,歪曲事實,期望流傳千古,這又不是好的做法。

【《寄歐陽舍人書》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杜牧《寄遠》閱讀答案11-08

《浪淘沙歐陽修》閱讀答案11-09

歐陽修《別滁》閱讀答案10-29

歐陽修《采桑子》閱讀答案07-19

李商隱《夜雨寄北》原文閱讀及答案09-15

李商隱《夜雨寄北》閱讀練習及答案04-25

歐陽修《采桑子》的閱讀答案及賞析09-06

歐陽公諱曄字日華閱讀答案及翻譯07-14

歐陽修《豐樂亭游春》閱讀答案及鑒賞07-06

歐陽修《采桑子》閱讀練習及答案01-21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本亚洲欧洲免费无线码 | 尤物国产91九色综合久久 | 日本精品区视频 | 亚洲最的成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正在播放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一级国产交换配乱婬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