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張九齡《望月懷遠》詩評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張九齡《望月懷遠》詩評,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是我比較喜歡的詩人之一,我總覺得他所站的高度是世人難以望其項背的。這不僅僅是他嶺南第一相的名銜,還在于他的詩中所流露的華貴高雅的氣質。張說評論他的詩說“如輕縑素練,實濟時用”,也就是說他的詩清和淡雅,卻頗有濟世之用。更有人說張九齡的詩開創了王、孟、儲、韋一派,由此可見他的價值。
文人大多是希望建功立業的,盡管太多的時候是事與愿違,但學以致用應該說是所有人的夢想。張九齡是開元盛世的元勛之一,在玄宗朝頗有威望,要不然孟浩然先生也不會把自己的自薦信寫成《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張九齡敢于直言,曾早早預料到安祿山的反叛,主張早除禍患,只可惜那個叫李隆基的主子被開元盛世的表象搞混了頭腦。不過由此可見張九齡并不是個只會寫詩的文人。
有時正值也未必是件好事,最終張九齡為李林甫所忌,受到排擠,罷政事,貶為荊州長史。一個人處于憂患之中奮發圖強不是什么難事,難做到的是居安思危。李隆基也好,玄宗朝的其他顯貴也好,實在應該學學魏征給他們的老祖太宗的諫書。我個人認為,這首《望月懷遠》也是作于此時吧,因為它的意境與作者貶官時的心境太相符了。假如單單從愛情、友情、親情方面去品讀這首詩,也許就略顯得狹隘了,我覺得張九齡在詩中傳達的信息體現了他的理想抱負不得實現的落寞與凄涼,其一,張九齡有這個思想覺悟。其二,張九齡的詩文大多數是托物言志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首句就以氣勢磅礴的大手筆入題,通過對時間、空間的描寫,把那種淡淡的哀愁描寫出來,不僅讓人浮想起一望無際的大海波濤洶涌,水波拍打著岸邊的礁石,卷起層層白色的浪花,這一切又恰恰在柔和的月光之下。所見,黑夜漫漫,明月皎皎;所聽,水聲依依,波濤陣陣;所聞,海水清新;所覺,月光脈脈,海風濕潤。好一派廣闊的天地,好一個巨大的空間。獨處于如此廣闊的空間,誰不會產生孤獨寂寞之感?這黑夜的力量委實太巨大了,它籠罩了一切,任何塵世間的一切實在太渺小了。它籠罩天地,籠罩著作者一顆曾經豪情萬丈,曾經偉大,曾經不甘平凡的心。海水與明月,一動一靜兩相對比,不斷轉換。也許玄宗后期的時局也恰恰如黑夜一樣沉沉的籠罩著大地,那水中的一輪隨波逐流的明月的殘影也如同作者漂泊孤獨的心。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似。頭頂的明月如同作者的理想,望之若見,追之卻總不可得。理想與現實之間也許總有一種橫亙著天地的距離,總有一段遙不可及的差距,恰恰如同天上的月與水中的月的差別。理想雖然高遠,而自己卻在塵世之中隨波不定,一種在廣闊的空間中的渺小感油然而生,那是在為開元盛世立下汗馬功勞后被貶官的不甘,是吶喊、亢奮之后的一種凄涼,是獨自的徘徊,是靈魂的獨舞。這是常人體會不到的。
也許遙遠的遠方實在太遙不可及了,偉大的理想也不過是一種如夢如幻的想法。詩人把同樣孤獨的燭光吹滅,把自己置身于月夜之中,叫自己獨自陷入黑夜之中,我覺得此時的想法也許是最敏銳、最純潔、最高尚的。月光照進房間。灑滿整個天地,銀白色的月光之下,竟然覺得有些寒意,那不僅僅是身體的寒意,更是心靈深處的一種孤獨與無奈所帶來的寒意。滅燭憐光滿中的憐字用得好,詩人的靈魂畢竟是純潔的,因此對這純潔的月光也有了憐惜之意。是啊,月光照著風流得意的達官顯貴,也照著窮苦困頓的平民百姓,它何曾有偏見呢?此一句又與開頭相呼應,沒有海上升明月,何來滅燭憐光滿?沒有滅燭憐光滿,天涯共此時也就未顯得奇妙了。覺露滋而披衣,又與竟夕遙相呼應,真是一唱三嘆,余音繞梁。
“不堪盈手贈”出自陸機《擬明月何皎皎》詩中的“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詩人引用了原詩,卻又高于原句。一個不堪帶進了許多感情的色彩,增加了攬之不盈手的思想境地,在原詩物化于人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物化于心的感情,體現了不盈手的失落與苦悶。假如現實太壞,那你該如何選擇?是隨波逐流還是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詩人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類似于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作者選擇了什么?假如理想不可得,那倒不如到夢中與理想作一次歡娛的約會,倒不如去夢中一朝看盡長安花。這就是高明的張九齡。
可以說,張九齡的思想雖然被貶但還是很平靜的,開元盛世那樣的大風大浪都經歷過,眼前的這點挫折也自然就是曾經滄海了。這也就是我喜歡張九齡的地方。孤獨不失孤傲,平凡而絕不平庸,作者在詩文中透露一種老辣的氣質。張九齡的詩文不求艷麗,而恰恰是這種文體越發顯示出他經歷的廣泛,那是一種超越生活的平靜,讀他的詩,猶如聽老者、智者的教導,猶如品一杯茶,可以使你心平氣和。當然這不是叫人去磨滅理想、安于現狀,而是教給我們一種對待生活的方法與態度,那就是以平常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寵辱,以一種踏實的狀態去面對前面的挫折。張九齡畢竟是大家,舉手投足之間帶著仁厚長者的風范,這也就比王勃、陳子昂這些急功近利之輩高明的地方。
詩人早已逝去,歷史的硝煙早已散盡,當初的功業和曾至今?人們記住的只是一個叫張九齡名字,有誰去記作者那當初的心情?唯有這天涯共此時的明月,依舊照著這個世界,唯有這《望月懷遠》的千古絕唱依舊被世人傳唱至今。
讀完此詩,張九齡把我帶進某種不自覺地想象,那是對于表象之下的思考與理解,我在想,我們在人世間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王圖霸業?開元盛世對于我們后人來說也許只不過是一個空空如也的外殼。功名利祿?那些風流一時的貌似偉大的人物早已被風吹雨打去。日升月沉,草木枯榮,歷史的大河奔騰不息,不會為誰所停留,那么我們該怎樣卻對待這短暫的人生呢?我不知道,張九齡也不知道,這個世上太多太多的人都不知道。
去吧,那海風陣陣、明月當空的夜;去吧,那些孤獨苦悶。
反復掙扎的靈魂。我只知道那“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詩句尤在耳畔,那些為這個國家在月下徘徊的形象依舊在人們的心間。
【賞析】
這是一首望月懷人的詩。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徹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見證。詩人通過寫主人公的動作表達了主人公的內心情感。
全詩意境雄渾而又幽清,語言形象真切,情與景有機地交融在一起,溫婉纏綿,回味無窮。
望月懷人,是古詩詞中習見的題材,但象張九齡寫得如此幽清淡遠,深情綿邈,卻不多見。詩是通過主人公望月時思潮起伏的描寫,來表達詩人對遠方之人殷切懷念的情思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二句,出句寫景,對句由景入情。詩人以樸實而自然的語言為我們描繪出一幅畫面:一輪皓月從東海邊冉冉升起,展現出一派無限廣闊壯麗的動人景象。明月深奧莫窺,遙遠難測,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詩中人的不盡思念,他設想,遙隔天涯的遠人,此時可能也在對月相思吧。詩中人不寫自己望月思念對方,而是設想對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構思奇巧,含蘊有致,生動地反襯出詩中寄托的深遠。句中一“生”字,極為生動,與張若虛“海上明月同潮生”詩句中的“生”字,有著同工異曲之妙。“天涯共此時”句,是化謝莊《月賦》中“隔千里兮共明月”而來。詩人巧妙地把寫景與抒情融合起來,寫出彼此共對皓月之境,又蘊含懷遠之情。首聯擒題,以下諸句均由此生發開去。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寫多情人惱恨著這漫漫的長夜,對月相思而徹夜不得入眠。這是表現詩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現實,由望月而轉身就寢的矛盾心情。這里寫出多情人由懷遠而苦思,由苦思而難眠,由難眠而怨長夜的種種動作過程,包含著有情人的主觀感情色彩。這一聲“怨長夜”,包孕著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詩的要求,頷聯應是工整的對偶,此詩卻采用流水對的格式,這固然因為唐代初期律詩尚無嚴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著古詩的風貌,另一方面,此聯采用流水對的形式,與首聯在內容上就顯得更為密切,蟬聯而下,自然流動,給人一種氣韻純厚之感。“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二句,寫詩中人因遙思遠人,徹夜相思,滅燭之后,更覺月華光滿可愛,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獨自對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濕了衣裳方覺醒過來。這是一個為相思所苦的形象。
這一聯看似寫賞月,實則寓寫懷遠幽思。月的清輝,最易引人相思,詩人神思飛躍,幻想月光能成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與之相依為伴。“滅燭”,正是為了追隨月光:“披衣”,則是為了與月華多停留些時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意。詩既寫出月光的可愛,也寫出詩人寄意的深遠。這聯屬對工整,頓挫有致。句中的“憐”和“覺”兩個動詞,使詩中人對遠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達,這是因望月而懷人,又因懷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寫法,它勾勒出一個燭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單思苦,望月懷遠的幽清意境。“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二句,表現因思念遠人而不得相見,因此面對月華情不自禁地產生將月贈送遠人的想法。晉人陸機擬古詩《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句,詩中的“不堪盈手贈”即由此化出。隨之而來就是尋夢之想,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癡念,但借此更襯托出詩人思念遠人的深摯感情,使詩的懷遠更為具體、更有含蘊。詩歌在這失望與希望的交織中戛然收住,讀之尤覺韻味深長。詩題《望月懷遠》,全詩以“望”、“懷”著眼,將“月”和“遠”作為抒情對象。因而詩中處處不離明月,句句不離懷遠,將月寫得那么柔情,把情表現得那么沉著,詩的情意是那么纏綿而不見感傷,語言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這種風格對以后的孟浩然、王維等詩人有著深遠的影響。
【張九齡《望月懷遠》詩評】相關文章:
望月懷遠張九齡全詩09-29
張九齡《望月懷遠》全詩翻譯及賞析03-25
望月懷遠(張九齡)10-18
張九齡 《望月懷遠》10-09
張九齡望月懷遠07-17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10-23
張九齡 望月懷遠09-24
張九齡:望月懷遠07-17
張九齡《望月懷遠》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