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朱自清寫景散文的語言特色
導語:朱自清的散文語言優美,語境清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的寫景散文的特色。歡迎大家瀏覽。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蘇東海縣一個小官僚的封建家庭,原名自華,號秋實。六歲時隨家從東海移居揚州,他成長于揚州,故自稱'揚州人'。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并任中文系主任,從此他一生服務于清華大學。1948年8月12日去世。縱觀朱自清的一生,他既是一位詩人和散文家,又是著名的學者和教授,他對中國文學的最大貢獻還是他的散文,從早期的寫景散文到后期的說理散文,他一生寫下許多優秀的散文,但流傳最廣的是寫景散文《匆匆》、《荷塘月色》、《春》、《綠》等名篇,這些文章一直被認為是白話散文的典范,為培養文學青年和繁榮散文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還有朱自清先生的敘事散文《背影》、《給亡婦》,游記散文《旅歐雜記》、《威尼斯》等也廣為流傳。這種成功得益于他對語言藝術的巧妙運用,但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語言特點在他不同類型的散文中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
寫景散文的語言特點
朱自清先生的寫景散文,語言凝練明凈,細膩秀麗、典雅,巧妙運用比喻、疊字、通感等手法,以精雕細刻的工夫,準確、具體地表現描寫對象的特點,追求逼真的藝術效果,正像他在探討中國傳統的藝術手法時所說的,“‘逼真’等于俗語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說逼真與如畫》)朱自清描寫景物的造詣很深,在他筆下,無論是梅雨潭的綠色,還是荷塘的月光和南方的細雨,都寫得逼真如畫,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一般。
《春》具有語言簡樸、口語化等特點。這些語言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生動活潑,節奏明快,語短意豐,表現力強。為了更好地描寫春天,采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方法和使用疊音字,使春天更形象化、人格化。疊音字的使用具有音樂美,節奏明快、語氣舒緩。如“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兩個 “盼望著”的詞語重疊,,強化了人們對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腳步近了”,更把春天擬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們走來。“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偷偷”一詞寫出了小草不知不覺地出現,不知不覺地生長,活潑可愛。“嫩嫩”、“綠綠”不僅寫出了春草的嫩綠、綿軟,而且還寫出了對人的誘惑力:“嫩嫩”、“綠綠”從質感、色彩兩方面準確地寫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點。“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讓人體味無窮,讓人享受不盡。人們在草地上“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僅果樹之花爭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萬紫千紅。眾花還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無數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蝴蝶翩翩起舞。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楊柳風”的詩句來狀寫春風的溫暖、柔和; “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 “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寫南方的春雨連綿,使樹葉子“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點點黃暈的燈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農夫,披著蓑,戴著笠的”——這儼然是一幅春雨農耕圖了。寫草,“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寫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些文字向對話一樣娓娓道來,顯得更加親切,但又表現出豐富的內涵,顯示了春天的生機勃勃 。那流暢自如的旋律,那輕松活潑的節奏,那字字推敲的選詞與靈活多變的句型,都是十分精美的。朱自清不愧是語言大師,他用文筆把短暫的春天從自然界拉回到書面上,使其四季常駐,隨時可睹。
《綠》中寫到:“走到山邊,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這水聲悅耳動聽,給人以余韻裊裊的美感。還有那“微微”的云,“油油”的綠意,“閃閃”的綠色,“汪汪一碧”的潭邊,“滑滑”的明亮的綠,寫出輕柔的情態美,給人以嬌嫩、透明的質感,也表現出明快的節奏,清朗的格調。“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踞”字以動寫靜,一個“踞”字把梅雨亭寫活了,把梅雨亭比喻為一只“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的蒼鷹,突出了它那踞在“一角的巖石上”的險峻之勢,給我們以凌空突起之感。也突出了此處險峻的氣勢。“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招引”與“追捉”這兩個詞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綠對“我”的強烈的吸引,把“我”領略那可愛的綠的急切心理,融為一體,至此,情與景真象水乳那樣難分難解了。《綠》中的比喻有二十個之多。“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把梅雨潭的綠比作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異。使人禁不住產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動態的美,又把梅雨潭的綠比作一塊融化了的蔚藍的天,突出其鮮潤。 “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文中還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側面顯示綠的特征,“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從視覺、觸覺、感覺等幾方面形象地再現了綠的柔美、明亮、軟嫩、純凈的特征。《綠》結尾展開了豐富的想象,“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睞了。”句式整齊,感情洋溢,語氣磅礴,引人入勝。隨著作者感情的波瀾,不僅我們的眼前出現了那微微泛起的綠色漣漪,而且我們的指膚間仿佛還能感觸到那閃著光亮的綠波的跳動,一種柔和、明快、親切的感情也會從心頭漾起。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不能說不可愛;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不能說不俊美;西湖的波,不能說不明麗;秦淮河的水,不能說不旖旎。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們不是太濃,就是太淡,不是太明,就是太暗,都無法與梅雨潭那明暗適度,濃淡相宜的綠相媲美!朱自清先生用細膩、典雅的語言,恰到好處地把明艷多姿的畫面與逸趣橫生的情懷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在這飽含詩情、充滿生趣的綠意中,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愛,升騰著作者向上的激情。
《荷塘月色》成功地描寫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于景色描寫中寄托著自己的真情實感,這種成功得益于他對語言的巧妙運用。文章多處使用比喻、通感、疊字等,使得全文語言典雅,充滿詩情畫意。用三個比喻寫靜態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繪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的晶瑩剔透,綠葉襯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纖塵不染的美質。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語言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感就是在描寫客觀事物時,憑借人們各種感覺間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語言把某一感觀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觀上,使“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鐘書語)。例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本來是屬于嗅覺的,作者卻將它轉化成聽覺上的“渺茫的歌聲”,令人聯想到若有若無、輕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著想像的跳躍。此外,疊字的運用不但傳神地描繪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氣舒展,給人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郁郁” “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隱隱約約”的遠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葉子、“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密密地” “靜靜地” “重重”圍住等等,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疊字的使用,造成音節上的重復,更突出了樹多而密的特點。“遠近高低”雖然也寫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沒有疊音詞給讀者的感覺那么強烈。“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還是淡的。月光像流水一般地傾瀉”,“瀉”有傾瀉之意,用“照”字太直白,缺少蘊含。而“瀉”加強了月光的流動感,更加貼切、形象、生動,與“靜靜地”配合在一起,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有形而無聲的特點,顯示了月光的幽靜之美。 “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是大自然的杰作,一個“畫”字既突出了楊柳影子之美,又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那“浮起在荷塘里的薄薄的青霧”,用“升”字太硬,無法突出霧的輕和柔,而 “浮”是輕而緩地出來,顯示出霧的輕飄狀態,在《荷塘月色》中,描繪月光如流水般照著荷花和荷葉用'瀉'字;青霧彌漫著荷塘用'浮'字,而荷葉擁擠的情景用'挨'字,還有用'田田'形容葉子的鮮綠茂盛,用'亭亭'比喻荷葉直立之狀態,將月光、青霧、荷葉的動態和情態寫活了。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詞造句的形象性,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新穎的比喻,喚起讀者的聯想。
【朱自清寫景散文的語言特色】相關文章:
朱自清散文語言特色探究04-19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語言特色05-26
論朱自清的散文特色04-12
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色07-04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色04-29
淺析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色03-03
朱自清《背影》的語言特色04-29
朱自清抒情散文的藝術特色01-05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美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