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朱自清《春》的課文解析
《春》是現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發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長期被中國中學語文教材選用。下面為大家帶來了朱自清《春》的課文解析,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課文解析
這是一篇詩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詩的筆調,描繪了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抒寫出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
全文圍繞一個“春”字,分為“盼春”、“繪春”、“贊春”三個部分。這三部分的順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來臨,熱切地盼望她的到來。“盼望著,盼望著”的反復吟詠,將那種渴望的心情抒寫得淋漓盡致,也為全文定下清新活潑的基調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臨人間,作者則盡情地欣賞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最后則以贊美春天總結,三個比喻各自成段,熱情洋溢地頒揚了富有創造力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繪春”部分是全文的重點。作者先粗筆勾勒,用“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總提一筆,然后通過遠近不同的三種事物──山、水、太陽,描繪出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景象。有了粗筆勾勒的背景,作者開始用他那細致的筆觸,細描春天的景物。在這里,作者一共繪出了五幅圖:
春草圖,著力描寫春草勃發的景色。這里從草的動態(“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質地(“嫩嫩的”)、色澤(“綠綠的”)、旺盛的長勢(“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等不同的角度刻畫春天綠草如茵的情景,與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黃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寫人在草地上的活動與感受,從側面揭示了春草勃發給人們帶來的歡樂。
春花圖,著力描寫春花競放。作者選擇開花時節相仿而花色各異的桃、杏、梨作為描寫對象。先用擬人寫出它們的爭相盛開,再通過三個比喻──“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寫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嬌艷。接著,作者由群花的爭芳吐艷展開聯想,聯想到秋天的果實累累,同時又由花香引出蜂鬧蝶飛,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響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飛舞襯托春花的萬紫千紅、香味濃郁,進一步渲染出百花爭春的氣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從樹上的花寫到無數的、散在草叢里的野花,它們雖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樣如火如霞如雪,卻也明艷照人,另有一番情趣。
春風圖,著力描寫春風的和暖與清新。“吹面不寒”、“像母親的手”等詞句,通過觸覺寫春風的和煦、輕柔;微微潤濕的空氣中混合著“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和“各種花的香”,通過嗅覺寫出了春風帶給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鳥兒唱出宛轉的曲子、“牛背上的牧童”吹著嘹亮的短笛,通過視覺和聽覺繪出了一幅明快優美、賞心悅目的美好畫面。在這幅圖中,作者從觸覺、嗅覺、聽覺、視覺等方面,把無形、無色、無味的春風描寫得有聲有味,有情有感,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春雨圖,著力描寫春雨的細密輕柔、潤澤萬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細。作者先說雨多、雨細,一連用了三個比喻,“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這三個比喻非常貼切,不僅展示了雨的特點,而且能喚起讀者對春雨的喜愛。然后,順著春雨寫雨中的樹葉兒和小草,“綠得發亮”的樹葉,“青得逼眼”的小草,無一不帶著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著,作者又把視線轉移到人間:寫“傍晚時候”的景象,用“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安靜而和平”的氣氛;寫行人在春雨之中安寧、悠閑地“撐起傘慢慢走著”;寫農民“披著蓑戴著笠”,帶有濃烈的江南地方色彩;寫“在雨里靜默著”的房屋,與傍晚的寧靜氣氛互相照應。這一段寫出了春雨的特征,寫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細雨綿綿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溫馨的景色,那一種和平安靜的氛圍,都描繪得出神入化。
迎春圖,著力寫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風箏”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進而帶出“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一片歡騰的景象,構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圖畫。然后作者巧妙地點出寓意:“‘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畫面主要寫春天的自然美,這一幅由景及人,頌揚了像春那樣奮發向上的精神,表現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關于散文集
朱自清的散文,清秀雋永、質樸腴厚、激進深邃,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顯示出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旨趣。他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優秀傳統,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創造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為寫實議論和敘事抒情兩大類。前者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航船中的文明》、《白種人-上帝的驕子》、《阿河》、《哀韋杰三君》、《旅行雜記》,直接從現實生活取材,是以夾敘夾議手法抨擊黑暗社會的名篇;后者如《背影》、《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綠》、《荷塘月色》、《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白水漈》,更是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而膾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藝術的最高成就。
朱自清的散文創作,從清秀雋永到質樸腴厚再到激進深邃,打上鮮明的時代印記,顯示出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旨趣。郁達夫在《新文學大系·現代散文導論》中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那一種詩意。”應該說,這是對朱自清散文藝術的一個很精到的評價。
關于作者
朱自清(1898.11.22 ----- 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蘇東海,長大于江蘇揚州,故自稱“我是揚州人”;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族戰士。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郁、語言洗煉、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朱自清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創造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主要散文作品有《匆匆》、《春》、《歐游雜記》、《你我》、《綠》、《背影》等,著有詩集《雪朝》(與人合著),詩文集《蹤跡》,文藝論著《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等。
1912年進入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學習。
1916年中學畢業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學系。在北大期間,朱自清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嗣后又參加北大學生為傳播新思想而組織的平民教育講演團。并與武仲謙結婚。
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為新文學運動初期的詩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詩作,在詩壇上顯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處女作詩集《睡吧,小小的人》。
1920年修完課程,北京大學哲學系提前畢業。畢業后,先在杭州第一師范,后回到母校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教授國文、哲學,并任教學主任。繼續參加新文學運動,成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會員。還參與發起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團體“中國新詩社”和創辦第一個詩歌雜志《詩》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學生組成的湖畔詩社及晨光文學社的活動,為開拓新詩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1921年參加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時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文學研究會8位詩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內收朱自清的詩作19首。
1923年朱自清發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長詩《毀滅》,表明自己對生活的嚴肅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腳印”,這種進取不懈的人生態度,在當時有較大影響。
1924年,詩和散文集《蹤跡》出版。1925年,朱自清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創作方面則轉為以散文為主。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為個人真切的見聞和獨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一幟。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后又漫游歐洲五國;1932年7月回國,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與聞一多同事一起論學。
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攜陳竹隱回揚州省親。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在上海舉辦婚禮。1932年8月底,朱自清赴歐洲游學。
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是用印象的筆法寫成的兩部游記。
1935年編輯《〈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并撰寫《導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給亡婦》娓娓追憶亡妻武鐘謙生前種種往事,情意真摯,凄婉動人。這一時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雖稍遜于早期,但構思的精巧、態度的誠懇仍一如既往,文學的口語化則更為自然、洗練。
抗日戰爭爆發后,朱自清隨清華大學南下長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并的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并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里,他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圣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1945年抗戰勝利后,KMT政府發動內戰,鎮壓民主運動。特別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樸、聞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動和悲憤。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并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跡。
1946年10月,他從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擔任“整理聞一多先生遺著委員會”召集人。
1946年10月,經過漫長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現實的教育和愛國民主運動的推動下,他成為革命民主主義戰士。在反饑餓、反內戰的實際斗爭中,他身患重病,簽名于《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面粉,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氣節和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嚴重的胃病(嚴重的胃潰瘍導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50歲。
【朱自清《春》的課文解析】相關文章:
春課文原文朱自清06-10
春課文朱自清原文02-02
春朱自清原文課文初一03-15
朱自清《背影》解析03-25
朱自清的《春》03-01
《春》朱自清06-09
匆匆朱自清課文07-22
朱自清《背影》課文賞析12-07
朱自清《背影》課文原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