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原文疑難解析

時間:2024-10-03 20:51:39 澤森 醉翁亭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醉翁亭記》原文疑難解析

  《醉翁亭記》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文章。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內心抑郁,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寫在這個時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醉翁亭記》原文疑難解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醉翁亭記》原文疑難解析

  《醉翁亭記》原文疑難解析 篇1

  1、《醉翁亭》記中的21個“也”字:

  歐陽修在《醉翁亭記》里連用21個“也”字煞句,是創造性地使用虛詞的一個范例,讀來只覺得神采飛揚,搖曳生姿,而絕無單調重復之感。

  通觀全篇的“也”字,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⑴ 陳述(用于描繪景物),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⑵ 肯定(用于介紹人名),如“廬陵歐陽修也”。

  ⑶ 感嘆(用于直抒胸臆),如“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明白“也”字的幾種語氣,朗讀時便能進一步體會出作者的感情。

  作者連用21個“也”字,大約有兩個原因:第一、文章采用了直接訴諸讀者形象思維的寫法,總是先將實際的景物描繪出來,而后加以解說,如此層層展開,有如畫卷平舒,每一層又都用一個“也”字結住,使人感到不疾不徐,自然合拍。第二、作者的縱情山水,決非隱逸之士的超然物外,而是在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前提下,跟老百姓一同享受無憂無慮的生活。這種感情既滲透在景物描寫之中,與之互為表里,又表現在某些內心獨白式的話語里,這就使全文洋溢著一種平和、愉悅的情調,而“也”字的連用則恰好成為這一情調的最合適的表現形式。

  2、妙用“而”字:

  《醉翁亭記》讀來瑯瑯上口,娓娓動聽,這與25個“而”字的'運用也是分不開的。“而”字恰到好處的運用,使文章舒緩從容,把作者欣賞“山水之樂得之心”的閑情雅致充分表現出來了。如“朝而往,暮而歸”,若去掉“而”,成“朝往,暮歸”,就顯得緊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歸之感,插入兩個“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賞山水之樂的從容之態、歡樂之情、悠雅之興全表現出來了。文中不少句子由于用了“而”字,語氣輕重分明,誦讀時極富抑揚頓挫之致。如“臨溪而漁”句,重音在謂語“漁”上,讀重些,長些,作為狀語的“臨溪”則讀輕些,短些。若不用“而”,成“臨溪漁”,不僅別扭滯澀,而且語氣輕重不分明。“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讀來真使人感到有內在的類似詩歌的那種韻律美。

  3、“醉”、“樂”、“也”是《醉翁亭記》的三個關鍵字。文章正是以“醉”為中心,以“樂”為線索、以“也”層層迭進,來布局謀篇,結構全文的。

  ⑴ 為什么說“醉”字是中心?此字在文中出現過六次。中心人物是“醉翁”,這個中心人物游樂的中心場所是“醉翁亭”。作者政治上受排擠,貶為滁州太守。他明知自己“四十未為老”卻偏要自號“醉翁”。“醉中遺萬物,豈復記吾年”。一個“醉”字,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作者抑郁的情懷,蘊含著全章的主旨。

  ⑵ 再說“樂”字。文中用了十個“樂”字。首段寫山水,抒發“得之心”之樂;第二段寫“四時之景”,是表現欣賞之樂;第三段寫游人,是顯示“宴飲之樂”;第四段的“樂”達到了高潮,既有禽鳥之樂,游人之樂,更有太守之樂。文章因樂生景,因樂而抒情。

  ⑶ 后說“也”,全文共同21個“也”字。每一個“也”字,自成一個層次,表明一個意思,使文章脈絡分明,條理清楚。同時大大加強了文章的氣勢。

  《醉翁亭記》原文疑難解析 篇2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古詩簡介

  《醉翁亭記》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內心抑郁,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寫在這個時期。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與民一齊游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復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后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游,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作者醉在兩處: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與民同樂之中。

  翻譯/譯文

  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樹林和山谷格外秀美。遠遠望過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上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是一股水流從兩峰之間飛瀉而下,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個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這個亭子的人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喝了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是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賞山水之間的美景。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陽出來而樹林的霧氣消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陰暗明亮交替變化的,是山間早晨和傍晚。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樹木繁茂滋長,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頭,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進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負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應答;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在出游。來到溪邊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泉水來釀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錯雜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請賓客。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彈琴奏樂;投壺的人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時坐時起,大聲喧嘩,是賓客在盡情歡樂。容顏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到山頂,(于是)人的影子散亂一地,這是賓客們跟隨著太守歸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陰,鳥兒到處啼鳴,游人離開,鳥兒快樂。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樂趣,卻不知道人們的樂趣。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敘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

  注釋

  1、環:環繞。

  2、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東部。

  3、環滁:環繞著滁州城。

  4、皆:副詞,都。

  5、其:代詞,它,指滁州城。

  6、壑(hè):山谷。

  7、尤:格外,特別。

  8、蔚然:草木繁盛的樣子。

  9、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

  10、山: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

  11、潺潺(chán):流水聲。

  12、釀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釀酒,故名。

  13、回:回環,曲折環繞。

  14、峰回路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比喻事情經歷挫折失敗后,出現新的轉機。

  15、翼然: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

  16、然:……的樣子。

  17、臨:靠近。

  18、于:在。

  19、作:建造。

  20、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21、自謂:自稱,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

  22、輒(zhé):就,總是。

  23、年又最高:年紀又是最大的。

  24、號:名詞作動詞,取別號。

  25、曰:叫做。

  26、意: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來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7、乎:相當于“于”。

  28、得:領會。

  29、寓:寄托。

  30、夫(fú):語氣助詞,無實意,多用于句首。

  31、林霏:樹林中的霧氣。霏,原指雨、霧紛飛,此處指霧氣。

  32、開:消散,散開。

  33、歸:聚攏。

  34、暝(míng):昏暗。

  35、晦:昏暗。

  36、晦明:指天氣陰晴昏暗。

  37、芳:花草發出的香味,這里引申為“花”,名詞。

  38、發:開放。

  39、秀:植物開花結實。這里有繁榮滋長的意思。

  40、繁陰:一片濃密的樹蔭。

  41、佳木秀而繁陰:美好的樹木繁榮滋長,(樹葉)茂密成蔭。

  42、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秋風高爽,霜色潔白,溪水滴落,山石顯露。水落石出,原指一種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終于真相大白。

  43、至于:連詞,于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44、負者:背著東西的人。

  45、休于樹:倒裝,“于樹休”在樹下休息。

  46、傴僂(yǔlǚ):腰背彎曲的樣子,這里指老年人。

  47、提攜:小孩子被大人領著走,這里指小孩子。

  48、臨:來到。

  49、漁:捕魚。

  50、釀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瑯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釀酒而得名。

  51、洌(liè):清澈。

  52、山肴:用從山野捕獲的鳥獸做成的菜。

  53、野蔌(sù):野菜。蔌,菜蔬的總稱。

  54、雜然:雜亂的樣子。

  55、陳:擺開,陳列。

  56、酣:盡情地喝酒。

  57、絲:弦樂器的代稱。

  58、竹:管樂器的代稱。非絲非竹:不是音樂。

  59、射:這里指投壺,古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把箭向壺里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

  60、弈:下棋。這里用做動詞,下圍棋。

  61、觥(gōng):酒杯。

  62、籌:行酒令的籌碼,用來記飲酒數。

  63、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

  64、蒼顏:容顏蒼老。

  65、頹然乎其間:醉醺醺地坐在賓客中間。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是醉醺醺的樣子。

  66、已而:隨后,不久。

  67、歸:返回,回家。

  68、翳(yì):遮蓋。

  69、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

  70、鳴聲上下:意思是鳥到處叫。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

  71、樂:①其樂;②:樂他所樂的事情。樂①:以…為樂。樂②:樂事。

  72、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

  73、謂:為,是。

  74、廬陵:古郡名,廬陵郡,宋代稱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歐陽修先世為廬陵大族。

  賞析/鑒賞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的。慶歷五年春,歐陽修由于聲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貶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慶歷新政”的失敗,使他感到苦悶;外放可以擺脫朝廷黨爭,對他也是一種安慰。文章表現了作者這種復雜的心情。本文以一個“樂”字貫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郁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于與民同樂之間,在描繪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時,體現儒家的'傳統思想,正如《尚書》所言:“德惟善政,政在養民。”表現了他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全文共四段,條理清楚,構思極為精巧。

  此文第一段寫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環滁皆山也”五字領起,將滁州的地理環境一筆勾出,點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縱觀滁州全貌,鳥瞰群山懷抱之景。接著作者將“鏡頭”全景移向局部,先寫“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諸峰之中,視野集中到最佳處。再寫瑯琊山“蔚然而深秀”,點山“秀”,照應上文的“美”。又寫釀泉,其名字透出了泉與酒的關系,好泉釀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寫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轉,有亭翼然”,照應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為下文的活動安排了一個優美獨特的背景。作者接著轉向敘事抒情,用兩個短句自問自答,道出亭的來歷:“作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同時點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說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與情直接聯系起來。這段層與層間過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樂”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銜不著痕跡,給人完整的“山水之樂”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描繪出山間兩幅對比鮮明的朝暮畫面。接著用“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一句話概括了山間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風光,一季一幅畫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結,作者直接抒發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歡樂心情。“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是上一段總寫“山水之樂”的具體化。這里用對偶句描寫,散句收束,抑揚頓挫,音韻諧美。

  第三段寫滁人的游樂和太守的宴飲。此段描寫由景物轉移到人事上。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樂圖。游樂場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接著寫太守設宴,眾兵宴飲之樂。宴席豐盛而充滿野趣,眾兵起坐喧嘩,樂不可支。太守樂中酒酣而醉,此醉是為山水之樂而醉,更為能與吏民同樂而醉。體現太守與下屬關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這樣的樂。

  第四段,寫宴會散、眾人歸的情景。“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之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鳥之樂襯托游人之樂,又以游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但太守之樂與眾不同,不是眾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沒有袒露胸懷,只含蓄地說:“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與醉翁亭的名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前后呼應,并與“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聯成一條抒情的線索,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內心復雜的思想感情。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综合久久 | 亚洲七久久之色九 |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网站 | 午夜视频精品视在线 | 青青青视频手机在线看 | 亚洲中文色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