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技巧有哪些
在我們上學期間,是不是聽到知識點,就立刻清醒了?知識點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數學的知識點除了定義,同樣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為知識點。還在苦惱沒有知識點總結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言文閱讀技巧有哪些,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閱讀技巧有哪些
1、筆記整理
在文言文閱讀練習書頁的空白部分,劃出適當的區域,按重點實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逐項歸類整理筆記(也可在文本上下行空白處加注,或者另用筆記本登記整理)。通過筆記整理,可以加深對難解字、詞、句的識記。
2、設題自測
在完成文言文后給定練習之外,針對文中難解的字、詞、句,可自我設題,進行自測。比如將文中含有難解字詞和特殊句式的語句畫線標記,翻譯成現代漢語,并標注關鍵得分點,經過這樣的自測練習,也可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聚類助記
文言實詞量的多寡是文言文閱讀理解力提升的重要基礎條件,采用相關義項實詞歸類聚合的梳理記憶的方法,這樣就可讓文言實詞的記憶呈滾雪球似的擴展。
文言文閱讀技巧
第一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要留意并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理解題目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材料的內容,從而幫助題目答題。
第二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文言文閱讀文段,對于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于考生準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考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后的題目。
第四步“對癥下藥”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于不同的題目則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是典型的“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題目。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已經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系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
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后,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
三種方法,采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準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4、開放性理解題的解題方法。
(1)第一類的解題方法——說說對文中人物的評價、觀點或看法。解題時,首先應該讀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樣的人,作者對他的基本態度是什么,是肯定還是否定,是贊賞還是批評等問題。
(2)第二類解題方法—結合自身或現實,談談讀后的啟示或收獲。在中考中,重點是考查從作品中獲得人生觀、世界觀、美好品德、某種精神方面的啟示或收獲。
①讀原文,看文章是贊美或宣揚哪一種人生觀、世界觀、品質、精神。
②作判斷,這些的一切在當今社會是否值得提倡,我們又該如何云改正或抵制。
課外文言文閱讀
一、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高考文言文閱讀解題,考生最容易患的毛病有兩點,一是先看考題,先入為主;二是抓住一點,不及其余。綜觀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不管是一篇還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按照認知規律,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有一個由整體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細,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應考時,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題的設置,在不受任何外來影響的前提下,對材料進行整體感知,把握其要點。若是以議論為主的文章,就得弄清楚談論的話題、作者的觀點、選用的材料、論證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記敘為主的文章,就得明確所寫何人,人物之間的關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所寫何事,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文中流露出來的作者的觀點、態度等等。如2002年高考全國卷文言文閱讀題,通讀材料后就能明白,這是一篇人物傳記;寫的是漢代飛李廣;總敘之后具體寫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計退兇奴,飲食與士共之,引刀自剄,天下皆為盡哀;突出表現了李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廉潔自律、愛兵如子、勇于承擔過錯的性格特點;作者對其大加贊賞和推崇。從整體上把握這些內容,既克服了先入為主、不及其余的毛病,又利于局部分析,提高解題的正確率。
二、瀏覽選項,題中取巧
通讀材料以后,對內容雖有整體感知,但必然留下許多疑點和難點。這時,不要去鉆牛角尖,最巧妙的辦法,就是瀏覽考題,從選項中獲取信息,解決疑難。我們知道,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為了體現“簡易”二字,降低解題難度,命題者在設置題干時,一般叫考生選出不正確的'一項;在設置選項時,常常把深難的材料設成正確選項。因此,我們即使把這些選項全返回閱讀材料去理解,正確率也在80%以上。據此,我們就可以排除許多難點和疑點。如2000年高考全國語文卷第11題,就解釋了“省”、“審”、“樵”、“信”;12題解釋了“故”、“每”、“因”、“及”;13題解釋了“大人清白”、“名譽著聞”、“其都督”;14題翻譯了“食畢,復隨旅進道”,“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余里要之”,“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這么多信息,且80%以上是正確的,加上前面的整體感知,很多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選出正確的一項,這樣的試題也能給我們以解讀的啟發。如2002年高考全國語文卷11題選出對實詞“竟死”、“將兵”、“曲折”、“結發”的解釋正確的一項。也就是說,這四個實詞的解釋80%以上是錯誤的,逼著我們尋找新的信息源。這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盡量列出每個實詞的義項,再結合語境體悟語義。如A項,“竟死”的意義除選項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們還可以列出“終究死在這上面”、“一直到死”等。再如D項,“結發”的意義除選項中的“剛成年的時候”,還有“結婚”、“扎頭發”等。我們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較、推斷、選擇的依據,就能更準確的解答考題。
三、再讀材料,據文正義
從考題選項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錯誤的。要辯清正誤,還得返回材料,據文正義。“據文證義”,就是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考察揣摩字義、詞義、文意。“具體的語言環境”,指文章的時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內容和表達特點等。“考察揣摩”,指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的前提下,進行一系列的體味、判斷、推導,以達到準確把握語義、文意的目的。比如上文舉到高考語文2002年全國卷11題A項對“竟死”的理解,我們根據上下文,在“竟然因此而死”、“終究死在這上面”、“一直到死”幾個義項中,很容易選擇后者。又如11題B項,“廣之將兵,乏絕之處……將兵:將領和士兵。”若如選項將“將兵”解釋為名詞短語“將領和士兵”,作主語,就與后文“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重復矛盾了,根據上下文應解釋為動賓短語,“帶兵”。再如15題,要求找出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其中D項“李廣作為主將,部隊失去向導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擔過錯,面對處罰,他認為自己已經年老,無力再請刀筆之吏為自己辯護,于是引刀自剄。”這里是分析他引刀自剄的原因。根據上下文,從事理上分析,李廣身經百戰,功勛卓著(“結發與匈奴大小七百余戰”),他雖年老,仍盼殺敵立功(“今幸從大出接單于兵”),無所謂“無力”;迷失道路,誤了戰機(“后大”),雖不完全是他的過失(“大又徙廣部行回遠”),但他已承擔責任(“諸將尉無罪,乃我自失道”),且自認命(“豈非天哉”),用不著請人辯護。他自殺的原因應該是不能受刀筆之吏的侮辱。
四、審視選項,逐一排除
運用前面的三種方法,經過前面的三次反復都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得進入第四步,仔細審視考試題目,充分利用已知信息,逐一排除錯誤選項。如高考語文2002年全國卷12題,選出“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A組,“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后一句是學生學過的,很容易知道是介詞“把”、“拿”的意思。前一句的“以”如果講成“把”、“拿”就講不通了。兩句中的“以”意義和用法是不相同的。其余幾組是否相同,也要逐一判斷,以作檢驗。B組,“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后一句是考生熟悉的,加點的“會”是“恰逢”、“正遇”的意思。用此意思解釋前一句的“會”,也是正確的。C、D兩組也可以用學過的后一句去比較、類推前一句,從而得到正確的解釋,達到逐一排除的目的。
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
預備知識一:如何讀懂選文
(1)先讀最后一道題目,了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此題如果要求“選擇正確的一項”則除外)
(2)然后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么?”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后聯系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預備知識二:官位變遷及官吏行為詞: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官職變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3)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5)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6)表恢復的:復、還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領(兼代);權,行,假,署(代理);
(8)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
(9)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
(10)知(典、主) 視事 用事 下車(伊始) 掾丞 洗沐 乞骸骨 致仕
文言文閱讀考試技巧
一、借助原文上下文語境推斷
先看一段文言文:
章溢,字三益,龍泉人。黃寇犯龍泉,溢從子存仁被執,溢挺身告賊曰:吾兄止一子,寧我代。賊素聞其名,欲降之,縛于柱,溢不為屈。
文段中幾個加點字的意思的確定就要根據上下文提供的語境來進行推斷。下面就以降字為例來說明推斷的過程。因為從文中賊素聞其名,縛于柱,溢不為屈來看,是說賊平時就聽到章溢的大名,想招降他,而章溢不屈服。但這個詞語粗略一看會發生誤解,可以理解為另一種意思,那就是賊寇們平時聽到章溢的大名,想投降他,這就大相徑庭了,因此借助上下文語境推斷時一定要瞻前顧后,注意上下文所提供語境與推斷的詞語之間的相關性,保證推斷的正確性。根據上下文可知,這里的降應該是使投降或招降之意,動詞的使動用法。
另外,確定一些虛詞用法與意思,其實也是利用上下文提供的語境來推斷,如而的用法基本有兩大類:順接或逆接(轉折)。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個句子中,青取之于藍與青于蘭前后句意思不是連貫的,而具有相反性,不是順接而是逆接,所以而就是表示轉折關系的,解釋為但或但是。
利用上下文語境進行推斷實際上是利用詞語使用的情境與文章邏輯進行判定詞語意思,其中詞語與上下文的邏輯關系非常重要,因為所有的文章總是用一定的邏輯結構和語言形式進行表達,所以理解文章及語言表達邏輯的同時也就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和文章的相關內容。
二、借助詞語或句子對稱結構推斷
從形式來看,并列式結構的詞語,前后兩部分的應該是對稱的,有些詞語的意思是相反或相近的,如詞語若即若離的結構就是這樣,若即與若離前后對稱。離的意思非常清楚,而并列式結構的詞語前后兩部意思是不會重復的,那么離和即意思應該相反,這樣就可以自然地推斷出即的意思應該是靠近、接近之意。
還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兩句結構形式,前后也形成一個對稱結構,通過觀察和揣摩可知,這里的群賢與少長、畢與咸、至與集在詞性與意義方面是相對稱的,而且對稱位置上的詞語意思有相似性。其中群賢容易理解,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少長是指年輕和年齡長的人,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畢與咸、至與集分別是意思接近的詞語在對稱結構中的運用。在文言文中,對稱結構的詞語和句式非常常見,所以借助詞語或句子的對稱結構推斷文言文詞語意思是文言文閱讀中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三、借助課本已學詞語意思推斷
借助已學詞語意思推斷就是利用中學階段已經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有關詞語意思來推斷新的文言閱讀材料中與學過的詞語形式相同的詞語的意思,這種推斷實際上是一種知識之間的聯想,是利用舊知識理解新知識的能力。這種推斷有一個前提就是,學生要對課文中學過的知識要充分掌握,非常熟悉。如2010年安徽省語文高考文言文部分的兩個翻譯中有關詞語的推斷:
(1)太祖初入關,祥與晉公護俱在晉陽,后乃遣使迎致之。
(2)時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其中致和行李兩個詞語,在這兩句中也都是難點,不好解釋,但這兩個詞語在高中語文課文中都出現過,學生也學過,可以利用課文中學過的意思進行推斷。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中有一句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其中致的意思是接或接來;在《燭之武退秦師》(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里也有一句話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其中行李為使者之意。把學過的這兩個意思分別代入閱讀材料原文,根據上下文提供的語境,再進行推敲,經過驗證是正確的,所以文言文閱讀,課內的基礎知識支持也很重要。
四、借助熟悉的詞語意思推知陌生詞語意思
熟悉的詞語是指對其意思掌握的比較透徹、明白,能運用自如的詞語。根據熟知的詞語、成語意思來推知陌生詞語的意思,也是文言文閱讀的一種基本能力。如2009年語文高考海南、寧夏卷的文言文閱讀第一題C選項:于是夜縋兵出,薄其營(縋的意思見課文《燭之武退秦師》),其中薄試題中解釋為削弱。通過語境還原后發現,薄解釋為削弱并不通順。而我們聯系日薄西山這個成語中的薄是迫近的意思,并把這個意思放到原文中去驗證,也是是符合語境的,上下文意思也是通順的,即朱昭于是趁著夜晚從城墻上放下士兵,逼近西夏人的營地,引起其驚慌,城里的官兵乘機大聲叫喊,追逐,殺死和俘獲了很多敵人。
五、根據漢字形體結構推知詞語的意思
眾所周知,漢字是表意文字,大部分從漢字,從其形體構造就可以看出其意義,所以利用漢字的形體構造就可以推知有些文言文詞語的意思。如2006年高考江西卷,翻譯家人瞷見者,悉駭愕,罔測所指。其中瞷字就比較陌生,但仔細觀查其形體,仍然可以或得其意思。首先,偏旁目字表明可與看有關系,而間有空隙之義,所以整個詞義就是從空隙中看也即窺視之義,進而全句也就可以順利翻譯出來。當然,在平時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學習并給給學生傳授一些漢字形體結構方面的知識,讓學生養成自覺從字形推知文言詞語意思的習慣,也能引起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再如對適童貫領兵道府下,謁不得入,饋之不受。貫怒,歸而譖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一句的翻譯。其中譖字的意思比較陌生,但仍然通過其形體結構推知其意思。譖是言字偏旁,其意思一定與言語有關。聯系貫怒,歸而譖之整個意思,童貫在發怒的情況下,一定說的不是好話,再根據皇上說的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可知,童貫說的是誣蔑性的話,即譖可能就是誣蔑、誣陷等意思。
在閱讀過程中對詞語意思的推斷實際上是閱讀者的閱讀邏輯與文章的表達邏輯的重合,是閱讀者對文章內容的正確猜測與理解,也是閱讀者良好閱讀習慣與思維品質的體現,而以上這些推斷文言詞語意思的方式并不是孤立使用,而是互相聯系,在許多情況下,可以綜合運用,效果更好。
【文言文閱讀技巧有哪些】相關文章:
散文有哪些閱讀技巧06-13
文言文斷句有哪些技巧03-24
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哪些04-04
高考文言文有哪些表達技巧06-14
中考文言文解題技巧有哪些03-24
閱讀文言文的技巧01-26
文言文閱讀技巧08-29
說明文閱讀方法有哪些技巧04-01
中考課外文言文應對的技巧有哪些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