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邵長蘅《閻典史傳》原文及翻譯
上學期間,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話文的提煉跟升華。那么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背過的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言文邵長蘅《閻典史傳》原文及翻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
崇禎十四年,閻應元遷江陰縣典史。始至,有江盜百艘,張幟乘潮,闌入內地,將薄城。應元帶刀鞬出,躍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從我殺賊護家室!”一時從者千人,然苦無械。應元又馳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直取諸我。”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墻。應元往來馳射,發一矢,輒殪一人。賊連斃者三,氣懾揚帆去。
豫王①大軍渡江,弘光帝②尋被執。諸生③欲奉新尉陳明選主城守。明選乃夜馳騎往迎應元。應元投袂起,夜馳入城。是時城中兵不滿千,戶才及萬,又餉無所出。應元至,則料尺籍,治樓櫓,令戶出一男子乘城,余丁傳餐。令曰:“輸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他物者聽。”
時大軍薄城下者已十萬,駕大炮擊城,城垣裂。應元命用鐵葉裹門板,貫鐵絙④護之,取空棺實以土,障隤⑤處。會城中矢少,應元乘月黑,束蒿為人,人竿一燈,立埤堄⑥間,匝城兵士伏垣內,擊鼓叫噪,若將縋城斫營者。大軍驚,矢發如雨。比曉,獲矢無算。又遣壯士夜縋城入營,順風縱火,軍亂,自蹂踐相殺死者數千。
大軍卻,離城三里止營。帥劉良佐擁騎至城下。劉良佐者,降本朝總兵也。遙語應元:“江南無主,君早降,可保富貴。”應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義。將軍為國重鎮,不能保障江淮,乃為敵前驅,何面目見吾邑義士民乎?”良佐慚退。
應元性嚴毅,號令明肅。輕財,賞賜無所吝。傷者手為裹創,死者厚棺斂,酹而哭之。與壯士語,必稱“好兄弟”,不呼名。
貝勒面縛兩降將,跪城下說降。應元罵曰:“敗軍之將,被禽不速死,奚喋喋為!”又遣人諭令:“斬四門首事各一人,即撤圍。”應元厲聲曰:“寧斬吾頭,奈何殺百姓!”叱之去。
貝勒既覘知城中無降意,攻愈急。應元慷慨登陴,意氣自若。旦日,城陷,大軍蜂擁而上。應元率死士百人,馳突巷戰者八,所當殺傷以千數。應元度不免,踴身投前湖,水不沒頂,遂被縛。見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槍刺應元貫脛,脛折踣地。日暮,應元死。
(節選自《虞初新志》卷二,有改動)
[注]①豫王:名多鐸,清順治皇帝的叔父。②弘光帝:明亡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改元弘光。③諸生:秀才。④鐵絙(gēng):大鐵索。⑤隤(tuí):倒坍。⑥埤堄(pínì):城上的齒形矮墻,又叫雉堞。
譯文:
崇禎十四年,閻應元升為江陰縣典史。剛到江陰,就碰上江洋大盜駕著百余艘船只,扯著旗幟乘漲潮時擅自闖入內地,快要逼近江陰縣城。閻應元佩帶大刀弓箭挺身而出,縱馬在街頭大聲呼叫道:“是男子漢的,跟我去殺盜賊保家園!”頃刻間,有上千人響應,但是苦于沒有武器。應元又驅馬奔向販賣竹竿的商店大聲喊叫:“事情緊急啦!每人借上一根竹竿,錢由我來付。”有千把人,在江邊擺開陣勢,那長矛般的竹竿密密麻麻像樹林一樣聳立,士兵們一個挨一個圍得像壁墻。應元來來去去地馳馬射擊,每發一支箭,就射死一個盜賊。接連射死了三個,盜賊心驚膽戰地張帆逃走了。
豫王率領大軍渡江,弘光帝不久被劫擄。秀才們要求新上任的縣尉陳明選主持縣城的防御。陳明選于是派人騎馬去迎接應元。應元揮袖馬上動身,當夜快馬趕到江陰城。這時江陰城里的兵士不到一千人,人口僅萬戶,連糧餉也無處籌措。應元來了以后,就整理城中的文書簿籍,修建戌守瞭望的崗樓,命令每家派一個男子上城守衛,其余的人輪流送飯。下令說:“捐獻的不一定是銀錢,交豆子、谷子、絲綢、布匹和其他東西的聽便。”
這時逼近江陰城的清軍已有十萬人,于是架起大炮轟擊城墻,城墻被炸裂開來。應元下令用鐵片包裹門板,再用鐵索纏起護住城墻,并取空棺材裝上泥土,用來堵住倒坍的地方。這時城中剩下的箭很少了,應元便利用月黑,用蒿草扎成人的模樣,每個草人身上插著一盞燈,把它們放在城頭的矮墻間,四面守城的`兵士埋伏在城墻內,敲著戰鼓大聲叫喊,那聲勢好像要從城上用繩子把兵士放下去襲擊一般。清軍驚嚇起來,發射的箭密集得像下雨似的;等到天亮時,守軍獲得了數不清的箭。應元后來又派勇士夜里從城上順繩而下潛入敵營,憑借風勢放火燒營,清軍大亂,自相踐踏殘殺而死的有幾千人。
清軍撤退,在離城三里的地方扎下營寨。主將劉良佐在騎兵護衛下來到城下。劉良佐是投降清朝的將領。他在城下遠遠地向應元喊話:“朝廷已經不能控制江南了,大人若早點投降,可以保證你功名富貴!”應元說:“我只是明朝的一個典史罷了,還懂得君臣大義。將軍曾是國家的重要棟梁,不能保住江淮的領土,竟然成了敵軍的先鋒,你還有什么臉面來見我縣有節義的士子百姓啊?”劉良佐羞愧地溜走了。
閻應元生性嚴正剛毅,發布命令公正嚴肅。對錢財看得很輕,獎賞起來一點也不吝嗇。他親自為受傷的士兵包扎創口,對犧牲的人用厚木棺材殮葬,還哭著灑酒祭奠他們。他和勇士們說話,總叫他們“好兄弟,從不直呼其名。”
貝勒把兩個投降的將領雙手反綁著,叫他們跪在城下勸誘城中守衛的將士投降。應元罵道:“‘敗軍之將,被捉住了不快些去死,干嘛還要啰啰唆唆沒完沒了地胡說!”貝勒又派人傳達命令:“如果把城中四門首倡抵抗的各殺掉一人,馬上就撤去包圍。”應元厲聲回答:“寧可砍我的頭,為什么要殺老百姓!”把前來傳令的人呵叱走了。
貝勒已經探悉城里沒有要投降的意思,因此攻城更加猛烈了。應元情緒激昂地登上城頭矮墻,大義凜然,神色鎮定。第二天早晨,江陰城被攻陷,清軍大隊人馬蜂擁著沖上來。應元帶上百名決死的士兵,奔馳沖殺,先后在八處地方展開了巷戰,所遇清軍有上千人被殺死殺傷。應元料想不能幸免,便縱身跳進前湖中,水很淺沒有漫過頭頂,最終被捕。見到貝勒,應元挺身而立不屈服。一個士兵用長槍刺穿應元的小腿,他小腿骨折仆倒在地。傍晚,應元死去。
習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士若堵墻 堵:堵塞。
B、輸不必金 輸:捐獻。
C、人竿一燈 竿:樹立。
D、若將縋城斫營者 斫:襲擊。
2、請把下面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是時城中兵不滿千,戶才及萬,又餉無所出。(3分)
譯文:
(2)應元度不免,踴身投前湖,水不沒頂,遂被縛。(3分)
譯文:
(3)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3分)
譯文:
3、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斷句。(斷句不超過6處)(3分)
中山君喟然而仰嘆曰與不期眾少其于當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飧得士二人。 《戰國策·中山君饗都士》
4、答案:中山君喟然而仰嘆曰/與不期眾少/其于當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饗得士二人。(每2處1分)
翻譯:中山君感慨地仰天長嘆說:“施與不在多少,而在于處在他遭受困厄的時候;怨恨不在深淺,而在于是否傷了人的心。我因一杯羊羹亡了國,而因一壺熟食得到兩位義士。”
【文言文邵長蘅《閻典史傳》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尚書堯典原文及翻譯06-11
程典解原文及翻譯06-12
《送董邵南序》韓愈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食貨典田制原文及翻譯03-31
典論論文原文和翻譯08-24
《長竿入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3-07
送董邵南序原文及翻譯08-25
《宋史宇文之邵傳》的原文及翻譯06-20
《宋史·邵伯溫傳》原文及翻譯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