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造父學御文言文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造父學御文言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造父學御
《列子》
造父之師曰泰豆氏。造父之始從習御也,執禮甚卑,泰斗三年不告。造父執禮愈謹,乃告之曰:“古詩言:‘良弓之子,必先為箕;良冶之子,必先為裘。’汝先觀吾趣。趣如吾,然后六轡可持,六馬可御。”造父曰:“唯命所從。”
泰斗乃立木為涂,僅可容足;計步而置,履之而行。趣步往還,無跌失也。造父學之,三日盡其巧。
泰斗嘆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曩汝之行,得之于足,應之于心。推于御也,齊輯乎轡銜之際,而急緩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肊之中,而執節乎掌握之間。內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馬志,是故能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矩,取道致遠而氣力有余。誠得其術也,得之于銜,應之于轡;得之于轡,應之于手;得之于手,應之于心。則不以目視,不以策驅,心閑體正,六轡不亂,而二十四蹄所投無差;回旋進退,莫不中節。然后輿輪之外可使無余轍,馬蹄之外可使無余地;未嘗覺山谷之崄,原隰之夷,視之一也。吾術窮矣,汝其識之。”
【譯文】
造父的師傅名叫泰豆先生。造父開始跟著他學習駕御(馬車)的時候,行禮很謙恭,泰豆三年沒有教(任何東西)。造父禮節上更加恭敬小心,于是(泰豆)跟他說:“古詩有言:‘擅長制造良弓的人,必須先做簸箕;擅長冶煉的人,必須先做皮革處理。’你先(注意)觀看我快走的姿勢。快走的姿勢像我一樣了,然后才可以掌握住六根韁繩,駕御好六匹馬(的馬車)。”造父答道:“一切照辦。”
泰豆于是立起木樁作為道路,(木樁)只能放一只腳;按照(一定的)步伐(數)放置(木樁),踩著木樁行走。他快步往返,不會摔倒和走錯。造父學習這個,三天就完全學會了他的技巧。
泰豆驚嘆道:“你真是太聰明了!學得這么快!一般的駕御馬車的人,也不過(就你現在)這樣的水平了。前面你的(這些快步)行走,用的是你的腳,體會其中的技巧在你心里。推而廣之到駕御方面,在協調韁繩和轡銜的時候,是快是慢讓馬的嘴唇感覺和你一致,讓馬的行動法度掌控在你的心中,從而把握住所有的節奏。在你心里得心應手,外面操控得讓馬也心領神會,這樣就能進退走得像用繩墨畫的一樣筆直轉彎像圓規劃的一樣圓,要去的地方再遠也會有氣力。真正學會了駕御的技術,結果在銜,(銜)響應的是(來自)轡(的信號);轡上得到的結果,響應的是(來自)手(的信號);手上得到的結果,響應的是(來自)心。這樣就不是用眼睛去看,不是用鞭子去趕,心境閑暇身體端正,六匹馬的韁繩不亂,二十四個馬蹄跑得不會出差錯;轉彎、前進、后退,沒有不是中規中矩的。到這樣的時候車輪之外就可以不要多余的車道,馬蹄之外可以不要多余的地面;就不會覺得山川谷地有什么險,平原濕地,看它們都是一樣的了。我的技術全在這了,你牢牢記住這些。”
注釋
①涂:通“途”,道路。
②曩(nǎng):以往。
③胸肊:內心深處的想法;肊:同“臆”。
④崄:同“險”,險要。
⑤隰(xí):低矮濕地。
寓意
作者在這里強調了苦練基本功的極端重要性。要學會一門高超的技術,必須掌握過硬的基本功,然后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學習駕車如此,做其他任何事情也都應當這樣。
【造父學御文言文】相關文章:
造父學御原文及翻譯06-19
造父學車中國寓言故事10-16
趙襄主學御文言文閱讀附答案01-24
沈括造弓文言文翻譯05-05
趙襄王學御原文翻譯12-16
《趙襄王學御》閱讀答案04-17
《趙襄主學御》原文及譯文07-28
趙襄主學御原文及翻譯11-29
趙襄主學御的閱讀及答案06-24
文言文作文記吾父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