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文言文原文和翻譯

時間:2023-03-27 14:10:39 夏仙 文言文 我要投稿

《馬說》文言文原文和翻譯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下面為您整理的《馬說》文言文原文和翻譯,僅供大家參考。

《馬說》文言文原文和翻譯

  韓愈《馬說》原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rǔ)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chēng)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見(xiàn),且欲(yù)與(yǔ)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cái),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wū)(hū)!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翻譯: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貴的馬,也只能是在低賤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因為日行千里而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來喂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就無法表現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都辦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馬不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馬不能竭盡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著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注釋

  1、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2 、而:表轉折。可是,但是

  3 、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有名馬 故:因此 。 雖:即使。名:名貴的。

  4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 也只能在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沒)。祇(zhǐ):只是。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

  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5、 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駢,兩馬并駕。駢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馬廄。

  6、 不以千里稱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馬的千里之能被埋沒。以:用。 稱:著稱。

  7 、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后置的標志。

  8 、一食:吃一頓。食,吃。

  9、 或:有時。

  10、 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創作背景

  《馬說》大約作于唐德宗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以求得提拔,卻一直未被采納。雖然沒能得到重用,但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來的幾年內,他相繼依附于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別的賞識,所以常常郁郁寡歡,并有“伯樂不常有”之嘆。他進京城應試以圖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終還是懷著無限怨憤離開了長安。韓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寫作《馬說》的思想基礎,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跡,并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并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更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全篇幾乎始終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只擺出活生生的事實卻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這已經可以說是詩的寫法了。更巧妙的是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不可缺少的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出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盡管讀起來是一篇散文,但仔細品評,卻儼然是一首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抒情詩。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可這個命題本身就不合邏輯。因為物質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自然界存在著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后逐漸總結出來。所以有人曾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不可否認,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他這句話是錯誤的。但把它作為詩的語言,卻是發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萬千的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實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緊接著在下文從正面點明主旨,一瀉無余地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于“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盡了無知小人的腌臜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一群群地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當然,結果更是死不瞑目,誰也不把這些有價值的神駿稱為千里馬,它們的死也自然是毫無所謂的了。“不以千里稱也”這句話,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它們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已相當透徹;而實際上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還沒有盡情吐露,看似奔放,其內涵則甚為豐富,含蓄不盡。這真是抒情詩的寫法了。

  作者著力刻畫“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郁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或雖欲一展所長而有力無處使,甚至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這樣,它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更別說實現它日行千里的特異功能了。因此它的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不僅如此,像這樣連“常馬”都比不上的千里馬,由于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極度的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無辜地痛打一頓——“策之不以其道”,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骨子里卻蘊含著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里,作者似乎還覺得不夠解渴,于是又接著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這不僅使文章更生動深刻,也表現出作者的感情更為憤激了。作者并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有眼無珠,反而讓他面對著這匹千里馬不懂裝懂,發出了仿佛悲天憫人般的慨嘆:“天下無馬!”意思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自以為不錯的,他并非不想選拔人才,并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既無處可尋覓,也無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毛病,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踐得不成樣子的千里馬,卻對它發出了“天下無馬”的慨嘆,認為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駑駘之輩。這不僅是絕妙的諷刺,而且也是極其嚴峻猛厲的誅心之論。文章寫至此已經水到渠成,作者這才站出來點題,用“嗚呼”以下三句作結,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對矛盾(“無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馬”則是后天人為的犯罪)尖銳地擺出來形成一個高潮,極盡沉郁頓挫之致。

  全文圍繞中心命題展開論述,有正面的說理,也有反諷。說理深析透辟,諷刺入木三分。因通篇采用比喻手法,只作馬說,而意不在馬,所以耐人尋思。古人說蹙萬里長江于尺幅之中,這種凝聚濃縮的手法正是韓愈一支筆經過千錘百煉的結果。既為作者起伏回蕩、感慨悲涼的情緒而傾倒,也為他簡潔洗煉的筆墨所欽服。

  名家點評

  南宋黃震《黃氏日抄》卷五十九:言世未嘗無逸俗之賢。

  南宋謝枋得《文章軌范》卷五:此篇主意謂英雄豪杰必遇知己者,尊之以高爵,食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其才斯可以展布。

  清代孫琮《山曉閣唐宋八大家選·韓昌黎集》卷四:借伯樂相馬隱寓世無知我,開口一句便已說破,下只承此意,反寫二段,然后重提筆起,寫出一段感慨淋漓的文字來,遙遙千古,同聲一嘆。

  清代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三:淋漓頓挫,言之慨然。

  清代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昌黎先生全集錄》卷一:一直說下,而歸宿于“不知”。老泉論齊之治,不曰管仲,而曰鮑叔,以此也。嗟乎!山林草澤中所埋沒將相之才者,可勝道哉!而四舉禮部僅一得、三選吏部卒無成者,亦同斯慨息矣。

  清代林云銘《韓文起》卷八:此以千里馬喻賢士,伯樂喻賢相也。有賢相,方可得賢士。故賢相之難得,甚于賢士。若無賢相,雖有賢士,或棄之而不用,或用之而畀以薄祿,不能盡其所長,猶之乎無賢士也。淮陰侯遇漢高,酂侯謂僅以為將,亦必不留。蓋非大將不能成大功,非為尊官厚祿計也。末以時相不知賢士作結,無限感慨。

  清代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七:此篇以馬取喻,謂英雄豪杰必遇知己者,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斯可展布其材。否則英雄豪杰亦埋沒多矣。而但謂之天下無才,然耶?否耶!甚矣,知遇之難其人也。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讀韓集》卷二:此言士待知己者而伸,在上者無所辭其責。“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翻轉說:“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抉入一層。“策之不以其道”以下,不當豈任,不盡其用,總歸于“不知人”。“其真無馬邪”,“有”“無”二字前后關鎖。

  清代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三:專為懷才不偶者長氣。然士君子亦求其在我而已,何憂焉。

  清代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四十七:全注意伯樂對短馭者攄憤,只起句正說,通身是慨,氣自驚然。

  清代曾國藩《求闕齋讀書錄》卷八:謂千里馬不常有,便是不祥之言。何地無才,惟在善使之耳。

  清代過珙《詳訂古文評注全集》卷七:看其凡提唱千里馬者,七便有七樣,轉變處風云倏忽,起伏無常。韻短勢長,文之極有含蓄者。

  清代王符曾《古文小品咀華》卷三:滿腔郁勃,出之以盤旋曲折。

  清代李云程《古文筆法百篇》卷九:“千里”二字凡七喚,感慨不遇,令人讀之,幾為濕遍青衫。結末“執策而臨”一語,絕似小人蔽才口角,何等雋永。此篇以千里馬自喻,以伯樂喻知己,總言知己之難遇也。分作無數轉折,與麟、龍之說大抵同一意,同一筆。文公之文,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所謂獅子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者。如此小品,亦見其生龍活虎之態。《輯評》云:“起如風雨驟至,結如煙波浩渺,寥寥短幅,變態無常。而庸耳俗目,一齊寫盡矣。”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誠以德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賦于生初,而猶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驥之為驥,知之而性無所加,不知而性無所損。修其在己,聽其在人。辱于奴隸,弗顧也;死于槽櫪,不惜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不計也。文公所說千里馬,食以千里則馬顯,食非千里則馬晦。一若千里之權,不操于己,而聽于人。雖馬猶是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近代林紓《古文辭類纂選本》卷一:通篇兩用“不知”字,有千鈞之力,“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句,是糟蹋國士之爰書。“其真不知馬耶”句,是國士辯冤之訴詞。入手用伯樂與千里馬,打成一團,說無伯樂即無馬,見得馬是常有,無伯樂便無有,有之令人摧抑而死,仍算無有,一開場便沉痛極矣。“不以千里”一語,是代千古才人極屈,亦是昌黎自家極屈,說到此,悲梗不復成聲矣。其下若更作衰颯語,文氣便衰衄矣。忽然叫起“馬之千里者”,五字,如半空起一焦雷。“盡粟一石”,是言有才德,便宜有爵位意,乃用人者不知其才德,猶飼馬者不知其千里,至求常馬之獲,且不可得,欲施展其千里之能力,又誰知而誰許之。“安求其能千里”,與“不以千里稱”,作一應和。“不以千里稱”,是死后之泯然;“安求其能千里”,是生前之泯然。一生一死,沒然無名,此至不平之事,乃尤有不平者,既不以道、不盡才、不通意,到也罷了,乃反斥天下之無馬,小人秉權在手,抹殺無數名流,此辯無可辯之事,只好于結束處淡淡作冷語詰問。語愈冷,而意愈深,聲愈悲,通篇都無火色,而言下卻含無盡悲涼,真絕調也。

  近代林紓《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入手伯樂與千里馬對舉成文,似千里馬已得倚賴,可以自酬其知。一跌落“伯樂不常有”,則一天歡喜都凄然化為冰冷。且說到“駢死槽櫪之間”,行文到此,幾無余地可以轉旋矣。忽叫起“馬之千里者”五字,似從甚敗之中,挺出一生力之軍,怒騎犯陣,神威凜然。既而折入“不知其能”句,則仍是奴隸人作主,雖有才美,一無所用,興致仍復索然。至云“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求”二字,猶有須斯生機,似主者尚可以盡,意尚可以通。若但抹煞一言曰:“天下無馬。”則一朝握權,懷才者何能與抗。故結穴以嘆息出之,以“真無”“真不知”相質問,既不自失身分,復以冷雋語折服其人,使之生愧。文心之妙,千古殆無其匹。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八年(792)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于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馬說》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學生齊讀、教師正音、學習小組合作掃除字詞障礙,使學生讀準、讀懂課文。

  (二)通過對課文內容“說、辨、議、想”的合作探究過程使學生感悟課文的主旨、文章的寓意、托物寓意的寫法。

  (三)通過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使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通過對“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是怎么看待伯樂的作用呢?”話題的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態,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

  二、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二)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嘗試翻譯這篇課文。

  (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教師講“知己”這個詞來源的故事(即伯樂在太行山相馬的典故)。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三)理讀課文,使學生做到讀準、讀懂課文

  (板書:一、理讀 1、讀準2、讀懂)

  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正音。

  2.學習小組合作 掃除字詞障礙。

  (四)解讀課文的內容與主旨

  (板書:二、解讀1、內容 2、主旨)

  1.說一說

  (1)課文里面有怎樣的千里馬?

  你可以試著這樣說:這是一匹 的千里馬,因為……

  (2)又有怎樣的飼馬者呢?

  你可以試著這樣說:我覺得他是 的飼馬者因為……

  2. 辨一辨

  作者所說的“食馬者” “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板書)千里馬喻指 ,伯樂喻指 ,食馬者喻指 。

  3.議一議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系的?

  ②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會有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4.想一想

  我們來看一看文章的主旨,作者想要通過文章告訴我們什么?

  (教師適當補充寫作背景)

  (五)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板書:三、品讀 共鳴)

  1.教師:品讀首先要和作者產生共鳴。比如說,我讀到什么地方的時候和作者感到一樣,怎么樣?說說看。

  2.學生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

  (六) 學生背誦課文

  (七) 拓展延伸

  1.討論:作者認為,自己是個人才,只是缺少伯樂的發現。其實封建社會不知道埋沒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寫出民苦“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的(柳宗元);與民同樂的太守(歐陽修);還有李白、蘇軾、王維……這些都已成為了歷史。那么,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是怎么看待伯樂的作用呢?

  2.教師舉例:飛人劉翔和教練孫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張藝謀等。鼓勵學生: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能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刻苦勤奮,努力學習,成為一匹千里馬。策馬揚鞭,馬到成功。

  (八) 教學檢測反饋設計

  1.基礎題:完成“思考與練習”第二題。

  2.拓展題:給韓愈寫一封信,撫慰他懷才不遇,憤懣難平的心情。

  《馬說》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系,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

  3、翻譯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系。

  2、翻譯并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試著分析文章的結構。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積累字詞 翻譯課文 朗讀背誦。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著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為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沖云霄。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它看到伯樂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為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于千里馬是多么的重要!(教師板書課題)

  二、正音正字

  祇(zhǐ) 駢(pián) 盡粟一石(dàn) 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四、翻譯課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經過質疑解難疏通文義,最后進行課堂交流。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理解文中難懂的實詞和虛詞的意思。

  教師提示:

  然后(在這以后)有千里馬 故(所以,因此)雖(即使)有名馬,祇(只)辱(辱沒)于(在)奴隸人之手,駢(一并)死于槽櫪之間 一食或(有時)盡粟一石 (飼,喂)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這)馬也 美不外見(表現,表露) 且欲與常馬等(等同)不可得 (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才,才能) 鳴之(無實在意義)而不能通其意 策(馬鞭)而臨之 其(難道)真無馬邪 (大概,或許)真不知馬也

  附參考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五、背誦課文

  要求在熟讀課文并且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或速記、或互相檢查,要求能當堂背誦。教師做適當地檢查。

  六、作業

  1、將全文譯成現代漢語,完成練習二。

  2、繼續背誦課文。

  3、完成思考題:

  ⑴ 根據標題所示,試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⑵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⑶ 試簡述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表現手法。

  教學設計

  一、檢查作業

  包括字詞積累、課文翻譯和朗讀背誦。

  二、整體感知

  1、教師導學: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悶不平。

  思考題:

  ⑴ 結合標題,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⑵ 結合創作背景,談談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⑶本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顯著特點?說說我們還學過哪些類似的文章?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在預習的基礎上,采用小組交流和課堂討論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師應切實地做好點撥)

  2、教師提示:

  ⑴本文是一篇議論文。標題是《馬說》。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如《愛蓮說》。

  ⑵本文主要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同時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⑶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托之物以某種象征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這種寫法我們還在《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課文中學過。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達中心,能激發讀者的想像。

  三、重點研讀

  1、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師導學:

  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請同學們閱讀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⑴ 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⑵ 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⑶ 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⑷ 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導學生首先獨立閱讀,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討)

  教師提示:

  ⑴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⑵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⑶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⑷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⑸ 其真不知馬也。

  將上述句子讀一讀,讀出相應的語氣來,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寫作方法

  教師導學:

  ⑴本文是一篇議論文,當然要有觀點,請大家從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結構上很有特點,也請大家說一說。(小組討論)

  ⑵ 學生可能圍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哪個是中心句的問題展開討論甚至爭論。不妨讓大家爭論一下,進行思維和口語訓練。

  教師提示:

  ⑴ 作者的基本觀點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但本文的著眼點卻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經過層層論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馬也的結論,中心句當是其真不知馬也。

  ⑵ 在結構方面,本文脈絡清晰,絲絲入扣,全文圍繞其真不知馬也這一中心層層推論。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觀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可以視為總綱,旨在強調伯樂對于千里馬的決定性作用,懇切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開一筆,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既從反面說明了基本觀點,又深刻地揭露了現實問題,這是本文的中心議題。繼而水到渠成地敘寫千里馬被屈辱、埋沒的不幸遭遇,作者懷才不遇的苦衷隱含其中。

  第二段寫千里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華,揭露問題的實質──伯樂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詰,吐盡心中的憤懣與不平。

  第三段盡數統治者的種種愚妄淺薄,令人切齒;進而引發感慨,揭示中心。其真無馬邪一問,如箭在弦上,蓄勢待發;其真不知馬也一答,如泰山壓頂,直搗黃龍。全文一氣呵成,酣暢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

  韓愈雖因懷才不遇而憤懣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雖然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行徑進行了揭露和控訴,但仍對他們寄以希望。請同學思考一下,在封建社會里,韓愈的愿望是否能實現?再聯系當今社會,談一談我們應樹立怎樣的人才觀?怎樣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盡其才?

  (小組討論,找出中心發言人課堂交流,不必統一結論,只要能談出想法,提高認識能力就可以了)

  教師提示:

  在封建社會里,人才被埋沒的現象如同痼疾,是很難避免的,因而韓愈的希望更是難以實現。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封建社會的局限性。當今社會是人才輩出的時代,主要是有了寬松的育人環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圖。

  五、教師小結

  韓愈的《馬說》因其筆勢犀利,表意懇切,文辭練達而傳誦于世。其思想內容對封建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即使是在當今社會,也有其意義。更可贊嘆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諫,自強不息。我們不僅要從他的文章學到知識,更應從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六、作業

  1、默寫課文。

  2、完成練習一、三。

  3、運用托物寓意的寫法,寫一篇短文,表達對某一問題的認識。

【《馬說》文言文原文和翻譯】相關文章:

文言文馬說原文和翻譯03-15

馬說的文言文原文和翻譯12-16

馬說文言文原文和翻譯09-23

《馬說》原文和翻譯07-27

馬說原文和翻譯11-17

文言文馬說原文和翻譯3篇11-04

文言文馬說原文和翻譯(3篇)11-04

文言文《馬說》原文及翻譯01-24

《馬說》文言文原文翻譯07-2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级片在线播放 | 亚洲首页AV免费观看在线 | 在线观看AV网站永久免费观看 | 中文乱码免费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 中文娱乐在线视频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