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商鞅立木文言文原文翻譯
在平日的學習中,我們總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注重典故、駢儷對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要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商鞅立木文言文原文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商鞅變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之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于邊。其后民莫敢議令。
注釋:
(1)令:指變法的命令
(2)既:已經
(3)具:準備
(4)恐:害怕
(5)信:信任,信賴
(6)乃:于是
(7)募:廣泛征求
(8)徙:搬放
(9)置:到
(10)金:古代貨幣單位(古時一金為二十兩銀子,十金即二百兩,五十金即一千兩)
(11)怪:(形作意動)感到奇怪
(12)復:又
(13)輒[zhé]:就
(14)予:給予
(15)以:用來
(16)欺:欺騙
(17)卒:終于,最終
(18)市:貿易市場
(19)商鞅:春秋時秦國重臣
翻譯:
商鞅變法的條令已準備就緒,還沒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場南門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頭,招募(能)搬到北門的人,給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對此感到奇怪,沒有人敢去搬木頭。(商鞅)又說:“能搬木頭的人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金,以此來表明沒有欺騙(百姓)。最終頒布了那法令。
變法令頒布了一年,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以千計。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公孫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于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第二天,秦國人聽說此事,都遵從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出現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斗,鄉野城鎮都得到了治理。這時,那些當初說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來說新法好,公孫鞅說:“這些人都是亂法的刁民!”把他們全部驅逐到邊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議論法令的是非。
欣賞
策略智慧:
深諳民心:商鞅深知在變法初期,取得百姓的信任是至關重要的。當時秦國百姓對官府的法令信任度不高,商鞅通過立木賞金這一簡單而直接的方式,巧妙地抓住了百姓的心理。他洞察到百姓對輕易可得的巨額賞金存在疑慮,這種疑慮源于長期以來對官府行為的不信任。而他正是利用這種疑慮心理,先以較低賞金引發議論,后增加賞金,使事件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成功吸引了百姓的關注,為后續取信于民奠定了基礎。
環環相扣的布局:從立木的地點選擇在國都的南門,到指定搬運的目的地為北門,再到賞金的逐步增加,每一個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南門是人群較為集中的地方,容易吸引百姓的注意;北門則增加了搬運的距離和難度,使這一行為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賞金的變化更是整個事件的關鍵,從十金到五十金的巨大落差,激發了百姓的好奇心和嘗試的欲望,最終達到了讓百姓相信官府言出必行的目的。
誠信示范:
樹立榜樣:商鞅用實際行動向百姓展示了什么是誠信。當有人按照他的要求將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后,他毫不猶豫地兌現了承諾,給予了豐厚的賞金。這種言出必行的做法,在當時缺乏信任的社會環境下,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人們心中對誠信的渴望。
長遠影響:這一事件不僅在當時讓秦國百姓對商鞅的新法產生了信任,也為秦國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誠信成為了秦國社會的一種價值取向,百姓在這種價值觀念的引導下,更加愿意遵守法令,積極參與國家的建設,使得秦國的國力逐漸增強。
歷史意義:
推動變法:商鞅立木是商鞅變法的一個重要前奏,它為變法的順利實施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這一事件,商鞅成功地在百姓心中樹立了威信,使得百姓對他后續推出的一系列變法措施不再抱有懷疑和抵觸的態度,從而為秦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改革鋪平了道路。
文化價值:商鞅立木的故事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誠信教育的經典案例,被后世廣泛傳頌和學習。它提醒人們誠信是立身處世的根本,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只有堅守誠信,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實現長遠的發展。
創作背景
秦國的發展需求: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秦國在經濟、軍事等方面相對落后于其他諸侯國。秦孝公即位后,決心發憤圖強,使秦國強大起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廣招人才,商鞅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入秦國,并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商鞅認為,秦國要想強大,必須進行全面的改革,而改革的關鍵在于取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變法的阻力: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秦國的舊貴族勢力強大,他們對變法持反對態度,擔心變法會損害他們的利益。同時,百姓長期受到舊制度的影響,對新的法令也存在疑慮和不信任。商鞅深知,如果不能消除這些阻力,變法將難以推行。因此,他需要采取一種特殊的方式來打破這種局面,讓百姓相信新法令的權威性和有效性。
作者簡介
商鞅立木的故事記載于《史記》,作者是司馬遷。司馬遷(約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而遭受宮刑,但他忍辱負重,繼續完成了《史記》的撰寫,其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卓越的史學成就為后世所敬仰。在《史記·商君列傳》中,司馬遷詳細記載了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為后人了解這一歷史事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商鞅立木文言文原文翻譯】相關文章:
立木取信原文翻譯12-14
商鞅變法原文即翻譯04-08
《商鞅南門立木》教學反思03-18
商鞅立木為信的歷史典故03-29
經典文言文原文加翻譯 文言文原文加翻譯04-13
經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7-24
經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3-23
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