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賞析
在現實學習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為了幫助更多人學習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賞析 1
原文: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儒家經典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翻譯: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長山的朱家。他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曾經沒有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疲憊困倦,常常用冷水澆臉。吃飯上頓不接下頓,每天只吃兩頓飯。于是他精通了六經的主旨要義,他慷慨激昂地立下為國家做一番事業的大志。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版本二
【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沒有依靠。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他發奮讀書,有時晚上困了,就用水沖頭洗臉。有時連飯也吃不上,就喝粥堅持苦讀。做官以后,常常情緒激動地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于有讒言而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僅自給自足罷了。他經常吟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注釋:
1、孤: 幼年失去父親 2、再適長山朱氏:改嫁到長山姓朱的人家。適,嫁。 3、知其世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4、之:到,往,去。
7、既:已經。 8、去:離開。 9、嘗:曾經。 10、給:供應 11、日昃(zè):太陽偏西。
12、或:有時,或者。 13、昏怠:昏沉困倦。 14、輒(zhé):往往,每每。
15、沃:澆,這里指“洗”。 16、啖(dàn):吃。 17、讒(chán):說別人壞話。
19、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20、每(以天下為己任):常常 21、既(仕):考取功名后
22、或:有時(候) 23﹑依:依靠 24、以:這里指,喝 25、誦:吟誦 26、妻子:妻子孩子
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賞析 2
原文
桃花源記
魏晉: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兩岸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十分詫異。便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便舍棄了船,從洞口進去。最初,山洞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漁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竹林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人們,男女的穿著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詳細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村子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這里的人)問如今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后,向村里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外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名叫劉子驥的人,是位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是沒有實現,他不久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賞析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單純,那么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斗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從“男女”、“黃發”、“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窮之趣。
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賞析 3
原文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做事必須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說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圍棋的人,然后講弈秋同時教兩個學習態度不同的人下圍棋,學習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這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異。20xx年人教版高年級教材大修訂時入選第12冊語文教材,目的是激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學弈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選自《孟子·告子上》)
注釋
弈:下棋。(圍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數:指技藝。
致志:用盡心志。致:盡,極。
不得:學不會
善:善于,擅長。
誨:教導。
其:其中。
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雖聽之:雖然在聽講。
惟:同“唯”,只。
以為:認為,覺得。
鴻鵠:天鵝。
援:引,拉。
將至:將要到來。
思:想。
弓繳:弓箭。
為:因為
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
之:謂,說。
雖與之俱學:雖然這個人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
弗若之矣:成績卻不如另外一個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國:全國。
使:讓(動詞)。
之:他,之前一個人。(指第一個用心聽講的人)
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語氣詞)
為:同“謂”,指有人說。
其:他的,指后一個人。
與:同“歟”嘆詞,相當于“嗎”。
然:這樣。
也:是。
譯文
現在你把下棋作為技藝,是小技藝;不專心致志,就學不到手。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有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話;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但是心里卻想著天上有天鵝飛過,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倆在一起學習,但后一個人不如前一個人學得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有人說:“不是這樣的。”
啟示
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做事必須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來源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層意思。第一句是一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這句話為下文做了鋪墊,因為“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層(第二、三句)卻出現了一種不和諧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里;另一個雖然在聽,心里卻在想著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著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結果雖然一同學習,后一個比前一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第三層(最后兩句)是自問自答:是不是后一個比不上前一個聰明呢?我可以說:完全不是。聯系第二層可知,后一個只因為他不肯專心致志地學習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話,卻層次分明地講明白了不專心致志便學不好本領的道理,告訴我們,只有專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學弈》通過弈秋教學生下棋的事。說明了在同樣的條件、老師下不同的態度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告訴我們做事要專心致志,絕對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
讀法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hú)/將至,思/ 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fú)若之矣(yǐ).為是/其智弗若與[yú]?曰:非然/也
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賞析 4
原文:
刻舟求劍
佚名〔先秦〕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注釋
涉:過,渡。
者:……的人,定語后置的標志。
其:他的,代詞。
自:從。
墜: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通“鍥”,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詞,這,這個,這兒,這樣。
吾:我的。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所從墜:從劍落下的地方。墜:落下
其:他,代詞。
求:找,尋找。
之:劍,代詞。
矣:了。
而:然而,表轉折。
若:像。
此:這樣。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嗎?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來。
相關翻譯
楚國有個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邊做了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來,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這樣的方法來尋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故事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并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么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后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么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后,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賞析
刻舟求劍是一則寓言故事,其寓意是辦事不能只憑主觀意愿,要學會觀察事物本質,否則會徒勞無功。
故事以楚人為中心,以江河為背景,以船夫和乘客的對話為主要情節,著重描繪了楚人從船上刻記號、跳水撈劍到不得劍的整個過程。通過對楚人的神態、動作和語言的生動描寫,展現了其自以為是、固執己見、不靈活的思想和行為。
這個故事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它告訴我們,在處理問題時,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而不是僅僅依靠主觀想象和過去的經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犯錯誤,取得更好的結果。
此外,刻舟求劍的故事還包含了深刻的哲學道理。長江之水和所乘之舟,每時每刻都處在運動之中,而落水之劍和落劍之地,則處于相對的靜止狀態。只有懂得這種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矛盾,才不會做出刻舟求劍的蠢事。這個故事也啟示我們,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掌握事物間因運動變化而形成的各種復雜關系。
總之,刻舟求劍是一則具有深刻寓意和現實意義的故事,它告誡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問題,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避免犯錯誤。
作者介紹
佚名佚名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另外,佚名也指不愿透漏姓名的人。
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賞析 5
作品原文
登西臺慟哭記
始,故人唐宰相魯公開府南服,余以布衣從戎。明年,別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過張睢陽廟及顏杲卿所嘗往來處,悲歌慷慨,卒不負其言而從之游。今其詩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無以藉手見公,而獨記別時語,每一動念,即于夢中尋之。或山水池榭,云嵐草木,與所別之處及其時適相類,則徘徊顧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過姑蘇。姑蘇,公初開府舊治也,望夫差之臺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臺。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臺。
先是一日,與友人甲、乙若丙約,越宿而集。午,雨未止,買榜江涘。登岸,謁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毀垣枯甃,如入墟墓。還,與榜人治祭具。須臾,雨止,登西臺,設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畢,號而慟者三,復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時,往來必謁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復東望,泣拜不已。有云從南來,渰浥浡郁,氣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擊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極?莫歸來兮關塞黑。化為朱鳥兮有咮焉食?”歌闋,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復登東臺,撫蒼石,還憩于榜中。榜人始驚余哭,云:“適有邏舟之過也,盍移諸?”遂移榜中流,舉酒相屬,各為詩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風凜,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復賦詩懷古。明日,益風雪,別甲于江,余與丙獨歸。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書及別詩來,言:“是日風帆怒駛,逾久而后濟;既濟,疑有神陰相,以著茲游之偉。”余曰:“嗚呼!阮步兵死,空山無哭聲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茲游亦良偉。其為文詞因以達意,亦誠可悲已!”余嘗欲仿太史公著《季漢月表》,如秦楚之際。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書,故紀之,以附季漢事后。
時,先君登臺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諱某字某,登臺之歲在乙丑云。
作品譯文
早先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魯郡公在南劍州地方設立辦事機構,我以普通老百姓身份投軍在他麾下。第二年,在漳江邊上與他分手。又過了一年,魯郡公因事路過張睢陽廟和顏杲卿駐軍處常山一帶,慷慨悲歌,終于沒有辜負自己的諾言,追隨諸先烈游于黃泉。如今他的遺詩都留在人間,可以為證。
我遺憾一死之后只能空著兩手與魯郡公相見于地下,幸而還偏偏記得與他分別時的言語,每當我想到這些情景時,就會在夢中重溫一遍。有時遇到山水林池臺榭及云霞草木,與我們分手時的情狀恰巧相像時,就會令我徘徊流連仔細察看,悲痛異常而不敢哭泣。三年之后,我經過吳縣——吳縣是魯郡公早年辦公的府治所在地,對著姑蘇臺第一次為魯郡公痛哭。又四年之后,我在越王臺再次為他痛哭。又過了五年即到今天,我在嚴子陵釣臺又設祭大哭。
昨天,我與友人甲、乙、丙相約好第二天聚會。中午,雨還沒停,我們在江邊雇了條船;然后上岸,瞻仰嚴子陵祠堂;又在祠堂旁邊僧房內休息。但見壞墻枯井,好像進入墳墓當中。回到船中,與船夫一道置辦了祭祀用具。過了一會,雨停下,我們登上西臺,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后下拜,跪下行禮。祝誦完畢后,又大哭三聲,然后再下拜,起立。這時我又想起自己年輕時,經過這里一定要來祠堂瞻拜。起初來的時候,是跟隨先父一起來的。如今我也快要老了,面對山河大地,風云人物,依戀不舍,如有所失。于是又對著東方哭拜不止。這時,有云從南邊飄來,陰濕郁結,云氣罩住了林木,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氣氛。我用竹如意敲著石塊,演奏楚歌來招他的魂,歌詞是:“魂靈啊,你早上要飛往何方?晚上不要歸來,因為關塞一片昏黑。你化為朱鳥雖然有了嘴,卻能吃到什么?”歌畢,竹如意與石塊俱已碎裂了,于是大家就相互感嘆。我們又登上東臺,撫摸青石,然后回到船中休息。船夫方才因我痛哭過而感到驚奇,說:“剛才有巡邏船在此經過,我們何不移舟別處?”因此移船到河中心,設酒舉杯相勸,各自作詩來寄托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飛風寒,舟中不可久留,就上岸住到乙家。夜里再次寫詩懷古。到了第二天,風雪更大了,我就與甲在江邊分手,僅與丙兩人一同歸去。走了三十里,又隔了一夜才到家。
這以后,甲寄來書信與賦別的詩歌,信中說:“這天風急浪高,船夫拼命搖櫓,耽擱了很久才渡過河。過河之后,真疑心有神靈在暗中相助,以顯示這次聚游的偉觀。”我說:“唉!自從阮籍死后,空山之中已有千余年沒有哭聲了。這事是否有神靈相助當然不能確知,但這次聚游確實是件壯舉。我們僅能賦詩作文來表達情懷,實在是很可悲的。”我曾經想模仿司馬遷作《秦楚之際月表》的體例作《季漢月表》。現在也許沒有人能了解我的用心,但后代人一定會了解我的用心。這里我應當把此事記下來,所以寫下這篇文章,將來把它附在記載季漢事跡之后。
今天是先父登嚴子陵釣臺后的第二十六年。先父名某字某,他登臺這年是乙丑年。
作品鑒賞
這是一篇緬懷抗元英雄、高揚民族正氣的記敘性散文。文章作于文天祥就義八年以后,由于作者情感的長期積淀,歷久彌深;加之在元人的高壓統治之下,有許多話不敢明言,內心極度壓抑,一旦形諸文字,愈覺悲壯動人。
謝翱哭悼文天祥,有著深厚的情感基礎。作者早年獻身抗元斗爭,投奔于文天祥麾下,與文天祥有著特殊關系——既是其親屬,又是其親密戰友。在與文天祥的.交往中,他對文天祥的人格、氣節,有著比一般愛國志士更深一層的理解,心靈上也有更多的默契,因此,對于文天祥的壯烈殉國,他有著痛徹肺腑的深刻感受。
在本文中,作者通過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三哭”,來展示這種情感基礎:始哭于姑蘇夫差之臺,是因為文天祥曾在蘇州開府執事,他的臨難死節,也在始哭的這一年;繼哭于會稽越王之臺,因為當年文天祥奉命使元,經過越王臺,曾為勾踐興越滅吳事跡而賦詩述志;又哭于子陵之臺,表明對文天祥這位故人高風亮節的無比景仰之情。
作者通過祭奠文天祥,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民族感情,這是慟哭的主要情感內涵。在本文中,作者通過不同角度,來表明其愛國情懷:
一是在祭奠前回憶當年與文天祥壯烈話別,“或山水池榭,云嵐草木,與所別之處,及其時適相類”,其中蘊蓄著斯人已逝,而己猶獨存,江山雖在,而人事全非的感慨,故云“徘徊顧盼,悲不敢泣”,“今予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
二是在祭奠中穿插了一段遇元軍巡邏船的事件:“榜人始驚予哭,云:‘適有邏舟之過也,盍移諸?’遂移榜中流,舉酒相屬,各為詩以寄所思。”這用以暗示元統治者戒備森嚴,實行著恐怖統治,表示了對異族統治的強烈仇恨。
三是在祭奠后表示欲著《季漢月表》(實際指代《季宋月表》),通過詳細記述宋末史事,表達以宋為正統的不忘故朝之心,以及興漢滅夷、扶宋抗元之志。“今人不有知予心,后之人必有知予者”,就暗示了作者此舉的深刻用意。
凡此種種,都有力表明:作者為文天祥慟哭,實是為抗元事業終遭失敗而慟哭,為祖國河山陷于敵手而慟哭,為三百年宋朝一旦覆亡而慟哭。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高風亮節,愛國志士謝翱的淪亡之痛,具有巨大的激勵力量。因為它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種象征,是民族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它能激發起生活在異族統治下的人民不甘奴役、勇于抗爭的民族精神,又能鼓舞從奴役下解放出來的人民,努力建設新生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章的藝術特色:
一、細致真切的場景描寫和心理描寫
作者寫登西臺祭奠文天祥的經過,一一記明時間、地點,祭奠之處“毀垣枯wa,如人墟墓”,把讀者帶人一種特殊的環境中去;然后以莊重之筆記祭奠場景:“須臾雨止,登西臺,設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畢,號而慟者三,復再拜,起。”著力于表現祭奠氣氛的莊嚴肅穆。中間又有心理活動的描寫:“念予弱冠時,往來必謁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予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通過祭奠時作者的所念所思,將過去與現在相聯系,將亡父與文天祥相聯系,表達了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體現出祭奠者感情的凝重深摯。
二、簡略傳神的細節描寫和景物描寫
如果說場景描寫與心理描寫是對祭奠活動的直接表現,那么細節描寫和景物描寫就是對祭奠活動的間接烘染。作者寫祭奠時的兩個動作細節,先是“乃以竹如意擊石”,以助悲歌,再是“竹石俱碎”,呈現出祭奠人心中難抑的悲憤,雖是寥寥數筆,卻極為傳神。又寫“有云從西南來,渰浥浡郁,氣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薄暮,雪作風凜,不可留”,“明日,益風雪”,以風慘、云黯、雪凜的蒼涼陰慘景色,多方面地反復渲染烘托祭奠時的悲劇氣氛,與祭奠人內心的慘痛哀傷相得益彰。
三、言此意彼的影射筆法
在行文方面,為躲避文禍,本文故意寫得隱約其詞,撲朔迷離,令人難以捉摸,其實言在此而意在彼,乃是通過影射來傳達言外之意。例如,作者為南宋遺民,在文首稱“故人唐宰相魯公”,必有所喻;接寫“開府南服,予以布衣從戎。明年,別公章水湄”,顯然是以唐朝忠臣顏真卿暗喻文天樣,于是文天祥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就潛藏于隱晦的文字之中;又如,作者又以著《季漢月表》代指《季宋月表》,暗示欲借詳記宋末史事來尊奉宋朝為正統,視元統治者為異類,不忘南宋亡國的奇恥大辱;其他如隱去同祭者姓名而稱甲、乙、丙,不書元朝年號而唯記甲子,都是別有深意的“春秋筆法”。
作者簡介
謝翱(áo)(1249—1295)南宋愛國詩人,“福安三賢”之一。字皋羽,一字皋父,號宋累,又號晞發子,原籍長溪(今福建霞浦)人,徙建寧浦城(今屬福建)。度宗咸淳間應進士舉,不第。恭宗德佑二年文天祥開府延平,率鄉兵數百人投之,任諮議參軍。文天祥兵敗,脫身避地浙東,往來于永嘉、括蒼、鄞、越、婺、睦州等地,與方鳳、吳思齊、鄧牧等結月泉吟社。謝翱有《晞發集》、《西臺慟哭記》,編有《天地間集》、《浦陽先民傳》等。
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賞析 6
原文
塞翁失馬
兩漢:劉安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譯文
靠近邊境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壞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得大腿骨折。人們都前來安慰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境一帶,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戰。靠近邊境一帶的人,絕大部分都死了。唯獨這個人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賞析
《塞翁失馬》通過一個循環往復的極富戲劇性故事,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一關系,揭示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如果單從哲學角度去看,這則寓言啟發人們用發展的眼光辯證地去看問題:身處逆境不消沉,樹立“柳暗花明”的樂觀信念;身處順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樂”的憂患意識。
從寓言本身包含的思想傾向來看,存在與主流思想不和諧的因素:“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胡人大舉入侵,國難當頭,青壯年都拿起武器去打仗了,而且有那么多的人在戰場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足見戰爭之慘烈。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善術者”父子沒有盡匹夫之責,倒是“以跛之故”保全了性命。
問題不在于“父子”是否上戰場,畢竟年老和腿瘸的客觀現實給了他們沒上戰場的理由。問題的關鍵是作者把“父子”因為沒有上戰場而保全了性命當做了莫大的“福”分,并為之而慶幸。這與培養愛國主義感情、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的要求很不一致。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善術者”因為腿被摔瘸了而沒有為國盡力,理當感到遺憾甚至慚愧,特別是在有那么多戰死者的情況下,作為茍活者,應該感到內疚甚至恥辱才是。但“父子”沒有,他們只是慶幸,慶幸“墮而折其髀”的災禍,慶幸逃脫了去戰場捐軀”,慶幸繼續活下去的福氣。
這里沒辦法去討論戰爭的'正義與否,畢竟只是一則寓言,是為了詮釋一個道理而演繹的故事。如果單從禍福相互轉化的關系去看,對這則寓言不能有什么非議。但既然選入了中國的學生教材,就應該特別在乎是否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了。
在一定的條件下,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塞翁失馬”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千百年。無論遇到福還是禍,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
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賞析 7
原文
童趣
清代:沈復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譯文
我回憶兒童時,可以張開眼睛看著太陽,能看清最細微的東西。我看見細小的東西,一定會去仔細地觀察它的紋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天蚊子發出雷鳴般的聲響,我暗自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里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仙鶴了;我抬著頭看它們,脖頸都為此僵硬了。我又將幾只蚊子留在素帳中,用煙慢慢地噴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霧邊飛邊叫,我把它當做一幅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像仙鶴在青云中鳴叫,我為這景象高興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墻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相平,聚精會神地觀察,把草叢當做樹林,把蟲子、螞蟻當做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做山丘,凹陷的部分當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覺得非常安閑舒適。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蹲下來觀察它們,興趣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的家伙,掀翻山壓倒樹而來了,原來是一只癩蛤蟆,舌頭一吐,兩只蟲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情安定下來,捉住癩蛤蟆,鞭打了幾十下,把它驅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
賞析
作者追憶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爛漫的童趣。全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總寫童年視覺敏銳,喜歡細致地觀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樂趣。
“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視覺敏銳,又表現出孩子的稚氣、天真。“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說明作者小時候善于細致地觀察細小事物,看到細微的事物中那些別人所不能看到的妙處,產生超然物外的樂趣。
第二部分(第2段至篇末),具體寫童年觀察景物的奇趣。
先寫夏天觀察蚊飛的.樂趣。“夏蚊成雷”是夸張又是比喻,這里則是“我”從蚊群嗡嗡的聲音與悶雷聲相似的特點聯想到雷聲。而把蚊比作鶴,也是蚊子的體形、長足與鶴相像,這是孩子們的聯想。這些聯想不但照應了第一部分的“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同時也為下文作了鋪墊。“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心里這樣想,眼前就果然出現了群鶴飛舞的景觀。這是在前文聯想基礎上的想象,這正是“物外之趣”。而“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又是“我”創造性的聯想和想象,進一步體現了物外之趣。同時也反映了“我”的知識豐富,但活動范圍狹小,沒有機會和條件接觸“青云白鶴”的實景,靠著豐富的想像仍然可以領略到書本上圖畫上所描繪的“青云白鶴”的實景。再寫“我”觀察土墻、花臺和小蟲爭斗的樂趣。這里寫“我”觀察花臺草木,“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神游其中,仍是表現“物外之趣”的。而觀蟲斗、驅蝦蟆的故事,不但緊扣“趣”字,說明“我”觀察入神,而且還能表現“我”的真正可愛,天真無邪。
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賞析 8
【文言文】
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向使聽客之言,不弗牛酒,弱亡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請之。今茂陵徐生,數上書言霍氏且有變,宜防絕之。鄉使弗說得行,則國無裂土出爵之費,臣無逆亂誅滅之敗。往事既已,而福獨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貴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發灼爛之右。“上乃賜福帛十匹,后以為郎。
【翻譯】
有一個過訪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爐灶的煙囪是直的,旁邊還堆積著柴草,便對主人說:“把煙囪改為拐彎的,使柴草遠離(煙囪)。不然的話,將會發生火災。”主人沉默不答應。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鄰居們一同來救火,幸好把火撲滅了。于是,(主人)殺牛置辦酒席,答謝鄰人們。被火燒傷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勞依次排定座位,卻不邀請提“曲突”建議的客人。有人對主人說:“當初如果聽了那位客人的話,也不用破費擺設酒席,始終也不會有火患。現在評論功勞,邀請賓客,(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議的人沒有受到答謝、恩惠,而被燒傷的人卻成了上客呢?”主人這才醒悟去邀請那位客人。茂陵人徐福多次上書說霍氏將會有叛逆行為,應預先加以防范制止。假如陛下接受徐福的勸告,則國家就沒有劃出土地分封列候的費用,臣下也不會謀逆叛亂,遭受誅殺的大禍。現在事情已經過去,而只有徐福的功勞沒有受到獎賞,希望陛下明察,嘉許其‘彎曲煙囪、移走柴薪’的遠見,使他居于‘焦頭爛額’者之上!”主人明白了,并把客人請了過來。
【注釋】
過:拜訪。
傍:通“旁”,旁邊。
更:更改。
突:煙囪
不者:如果不這樣的話。
嘿(mò)然:不說話的樣子。嘿,同“默”。
息:同“熄”,滅。
灼(zhuó)爛者:被火燒傷的人。灼,燒。
而不錄:卻不邀請。而,卻;錄,錄用,此處指邀請。
鄉(xiàng)使:當初如果。鄉,同“向”,從前;使,假如。
使:假如。
亡:通“無”
寤:同“悟”,醒悟,覺悟。
上行:上位。
次坐:排定座次。“坐”通“座”
【意思】
曲:形做動,彎曲;突:煙囪;徙:遷移;薪:柴火。曲突徙薪,意思是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消除可能導致事故的因素,防患于未然。
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賞析 9
原文
惠子相梁
先秦:佚名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譯文
惠施在梁國做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嗎?那鹓鶵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喝!’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嗎?”
賞析
《惠子相梁》這則故事,辛辣地譏諷了醉心于功名富貴者的嘴臉,表現了莊子對功名利祿的態度。故事發展出人意料,人物形成鮮明對照,比喻巧妙貼切,收到言簡義豐的效果。
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莊子往見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無意功名利祿,指責惠子為保住官位而偏狹猜忌的心態,但這些并沒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個虛構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雋永,具有更強的諷刺性。
善于運用比喻。其中的“鹓鶵”“鴟”和“腐鼠”都具有明顯的比喻義,且比喻自然生動形象,特別是把鴟嚇鹓鶵的情景刻畫地惟妙惟肖,活畫出了惠子因怕丟掉相國的官職而偏狹猜忌的丑態。按:莊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莊子而逝,在《莊子·徐無鬼》中表現了莊子對墓中的惠子的懷念。
本篇表現了莊子無意于功名利祿的清高的品質。比起《逍遙游》中表現的虛無主義和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來,還是值得肯定的。
【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賞析】相關文章:
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賞析09-25
文言文《柳》原文閱讀答案及譯文賞析03-13
莊子《秋水》原文和譯文文言文賞析04-11
童趣全文賞析及譯文 文言文童趣翻譯及原文12-17
《縱囚論》原文及翻譯文言文賞析05-24
李白蜀道難原文譯文及文言文賞析08-24
《君臣對》原文譯文與賞析11-25
《愛蓮說》原文及譯文賞析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