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瑞文網!

《春夜洛城聞笛》教案

時間:2023-09-08 12:09:31 《春夜洛城聞笛》教案 我要投稿

《春夜洛城聞笛》教案

  《春夜洛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抒發了詩人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后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夜洛城聞笛》教案(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春夜洛城聞笛》教案1

  教學內容: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教學目的:

  1、品味古詩的思鄉懷親的主旨。

  2、掌握通過意象表達思想感情的詩歌表現手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思念家鄉親人的古典詩歌小學背過不少吧?比如說李白的《靜夜思》、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學生背誦以上古詩。

  3、背完后老師提示課文這兩首詩都是表達思鄉懷親的感情,提問: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詩中的思鄉之情?請同學們初讀一遍感知表現主旨的詩句。

  4、學生讀完后詢問這兩首詩表現主旨的詩句,教師總結:這兩首詩都有“故園”,點出這兩首詩的思鄉懷親主題。

  二、學習理解:《春夜洛城聞笛》

  1、教師范讀《春夜洛城聞笛》

  2、學生朗讀這首詩,并結合注釋初步把握詩的內容。

  3、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怎樣來理解“暗”?

  照應題目中的“夜”;寫出了“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笛聲,想尋找它的來源,卻又不知道何人所吹,從何而來;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經意間打動了許許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滿洛城”是夸張寫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聲本來是悠揚的,又當夜深人靜,加上春風吹拂,說它飛遍洛城并不過分,客居的有心人,應該是聽到的。

  《春夜洛城聞笛》教案2

  【文題解說】

  這是一首李白思鄉的詩。題目交代了時間、地點、事件。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聞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

  《春夜洛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后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夸張,感情直率真摯又有余韻,令人回味無窮。春夜洛城聞笛

  洛城就是現在河南的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為東都。一個春風駘蕩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早已平靜下來。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凄清婉轉的曲調隨著春風飛呀,飛呀,飛遍了整個洛城。這時有一個遠離家鄉的詩人還沒入睡,他倚窗獨立,眼望著“白玉盤”似的明月,耳聽著遠處的笛聲,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它屬于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楊柳依依,正好借以表達戀戀不舍的心情。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聽著這樣一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誰能不起思鄉之情呢?于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吟了這首七絕。

  本課為1課時。

  1、在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的節奏和內涵。

  2、學習詩人由音樂引起感想,抒發感情的寫法。

  3、按照詩歌的順序作文,試著通過想象,把詩中提示的音樂用文字描寫出來。

  4、背誦詩歌。

  1、有感情地反復誦讀,體會古詩的意境。

  2、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

  1、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重點】

  1、通過停頓、重音、語速、語氣、語調的朗讀訓練,提升詩歌的閱讀能力與水平。

  2、背誦全詩。

  【難點】

  1、了解古曲《折楊柳》的意義,理解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寫詩中提示的音樂。

  導入資料助讀朗讀詩歌感悟想象指導寫作小結方法導入一:歌曲型

  [設計意圖]通過流行歌詞《李白》,讓學生對其有一個初步認識,同時產生對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課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要是能重來,我要選李白,創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那么李白都創作了哪些高端的詩歌呢?我們來欣賞一首(出示課題、作者)。導入二:激情型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揭題激趣。

  同學們,鄉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遠的歌。“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王安石的鄉愁;“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顥的鄉愁。“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馬致遠的鄉愁;那么“詩仙”李白的鄉愁是什么呢?(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什么勾起了他的鄉愁?(生:明月)在這首詩中明月能勾起他的鄉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詩中,還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鄉愁?(板書文題: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一、資料助讀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閱讀詩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創作背景,有利于學生快速背誦,加深對文本的印象。

  【課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然后教師指名朗讀詩歌,其他學生聽讀,加深印象。】

  1、關于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大李杜”。終身不得志。李白詩以抒情為主,詩之風格豪放、灑脫、大氣,清新俊逸,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他是繼屈原之后,中國最杰出的詩人,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一部分詩抒發其內心的幽怨之氣。有《李太白集》。

  2、關于背景:這首詩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聞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對文本有一個整體認識,并較熟練地朗讀全文,為下面的了解詩意奠定基礎。

  1、學生自讀古詩兩遍,注意兩個多音字的讀音。

  2、抽查學生朗讀,相機正音:散(sàn)折(zhé)師:同學們能根據意思的不同而選擇它在詩中的正確讀音,真棒!當然讀好古詩,不光要讀準字音,還要講究節奏、停頓,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師示范讀(老師邊讀邊在桌子上輕輕地敲打節拍),學生模仿練讀。

  4、老師點名學生讀(大家打節奏)。

  師:讀古詩除了注意節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詩人的情感,注意讀音的輕重和速度的快慢。要理解詩人表達出的情感,就得學會抓重點詞。如:“暗”要讀得低沉、緩慢;“滿”,要讀得飽滿、延長音;“故園情”,要字字延長,一詠三嘆。聽聽老師是怎樣讀的,好嗎?5、師范讀,生練讀。

  6、師生合作讀,在吟誦中理解詩人的情感,感受節奏和內涵。

  7、我們反復讀了幾遍詩,你感受到了詩人聞笛后的心情嗎?(生:思念家鄉,思念親人)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鄉情呢?讓我們接下來學習詩句,尋找答案吧!

  三、再讀古詩,感悟想象

  [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通過引導學生感悟詩歌主旨,學會欣賞詩歌的能力。

  1、學習

  一、二句,想象“玉笛飛聲滿洛城”。

  想想可能是誰家的笛聲?(學生先自讀

  一、二句,然后老師播放笛曲《望鄉》,讓學生閉目邊聽邊想象)師:你從這笛聲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嗎?生:思念家鄉,想念親人。

  師:那你聽后心中有什么感受呢?生:有點想念在遠方的爺爺奶奶。

  師:這笛聲勾起了許多同學對親人的思念。同樣,這悠揚的笛聲如果在洛陽城響起,會不會也勾起許多人對親人的.思念呢?生:當然會。師:為什么會?生: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鄉曲,洛陽城中一定有遠離故鄉的人。詩人李白不就遠離故鄉嗎?師:不錯,想得合情合理。“暗飛聲”又該怎么理解?生:笛聲是看不見抓不住的,又由于聞笛是在“春夜”,所以說“暗”。

  師:笛聲雖然看不見抓不住,但詩人卻能聽得見想得到,你聽,誰家的笛聲已悠然傳來--(播放古曲《折楊柳》,曲音由弱漸強,又由強漸弱)這笛聲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漸漸飄散在洛陽城。請同學們自悟、自讀

  一、二句。

  師:這悠揚的笛聲是怎么飛入作者的耳際,又是怎么漸漸飄散在洛陽城的?四人一小組交流并匯報。

  生:伏案疾書的李白抬起頭來,因為一曲凄清、憂傷的笛聲打斷了他的思路。這笛聲一會兒強一會兒弱,像少女低聲的傾許,又像湖面的漣漪蕩漾開去。

  生:遠處傳來悠揚的笛聲,那曲調一會兒歡快一會兒憂傷,李白側耳傾聽,這笛聲又像長了翅膀的小精靈一飛而過。

  生:時斷時續的笛聲在這寧靜的春夜中飄散,傳入作者的耳中,這笛聲斷斷續續,好像有淡淡的鄉愁,如同一灣悠悠的小溪緩緩流淌,流向遠方。

  師:讓我們帶著感悟再次齊讀

  一、二句。由音樂引起感想、抒發感情的寫法是我們學寫作的重點。

  師:這么凄清、憂傷的笛聲在春風里飄散,飛遍了洛陽城。想象一下這又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呢?這笛聲又引起了哪些人的感想?生:一個個綠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個個小精靈,在春風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種子撒向洛陽城。

  師:好個通達人情的小精靈呀!她會把思念的種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這些人又會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師出示句子,生想象補充。

  “這些小精靈在春風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種子撒向--”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來覆去難以入睡。

  師:旅店的旁邊有什么?生:茶樓,撒向茶樓,出門遠行的人正在這兒歇腳,一邊喝茶一邊聊著家鄉的事情。

  師:茶樓的旁邊呢?生:有店鋪、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師:人家的旁邊呢?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這些小精靈在春風的陪伴下,來到了湖面,飛過亭子,把思念的種子撒進了小船。船客來到船頭,仰望著天邊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師:是啊,笛聲在春風的陪伴下飛遍了洛陽的角角落落。這就是“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2、學習

  三、四句,體會“折柳勾起故園情”。

  指一名學生結合注釋翻譯

  三、四句,了解大意。

  師:原來詩人在笛聲中聽到了《折楊柳》呀。《折楊柳》是什么樂曲?表達了什么情感?(1)理解“折柳”。

  生看書中注釋。

  折柳:指《折楊柳》,漢代樂府曲名,內容多敘離別之情。

  師補充。

  漢樂府有古曲《折楊柳歌辭》曰:“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柳”與“留”諧音,暗含要行人留下來。早在《詩經》中就用“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來表達離鄉眷戀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后來,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有人說這個地方的楊柳被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

  (2)師播放笛曲《折楊柳》,生閉目欣賞體會。

  師:你們聽后感覺這笛聲像什么?試著把無形的笛聲有形化,仿照例子試著寫一兩句話。

  例句:蟬聲是一陣襲人的浪,不小心掉進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拋出千萬圈漣漪如千萬條繩子,要逮捕那陣浪。(把無形的蟬聲比喻成有形的浪)蟬聲如行云如流水,讓人了卻憂慮,悠游其中。又如澎濤又如駭浪,拍打著你心底沉淀的情緒。(把無形的蟬聲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濤、駭浪)生1:笛聲好像少女低聲的哭泣。

  生2:笛聲就像家鄉的云霧將我繚繞,仿佛我已夢回故鄉。生3:笛聲是深秋的風,掀起思鄉的波瀾,讓人心顫。

  師:在這寧靜的春夜,李白獨自客居洛陽城,原來他聽到的笛聲中有這敘述離愁別苦的《折楊柳》呀!他的心中會怎樣呢?生:會思念故鄉、親人。

  師:這種情就叫什么情?生:故園情。

  師引讀:何人不起--生接讀:故園情。

  師:除了詩人李白,還有誰的心中會升起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生:出門旅行的人,外地經商的人,他鄉工作的人,外出求學的人……

  師:總之,是遠離故鄉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思鄉啊!因為思鄉,納蘭性德“聒碎鄉心夢不成”;因為思鄉,范仲淹“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因為思鄉,李白又會怎樣呢?此時的他,會有怎樣的動作、神態、心理呢?結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寫一寫。

  生1:這首曲子觸動了他孤獨傷感的情緒,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經與親友在春風中折柳贈別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著窗外。向西望,那是他家鄉的方向。他似乎看到一個柔弱的身影在古井邊一俯一仰。那是他母親在汲水!生3:他不禁流下眼淚,淚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來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誦“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的思緒漸遠,耳邊響起的已不是笛子的聲音,而是遠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噓寒問暖,一句句嘮叨飽含了多少深情啊!生5:“唉……”,他長長地嘆了一口氣。一陣春風吹來,他收回思緒,伏案坐下,寫下了這首《春夜洛城聞笛》。

  (3)分句引讀。

  師:在這寧靜的春夜,不知從誰家飛傳出悠悠笛聲,飄散在洛陽城--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師:李白聽到了感傷離別的《折楊柳》--此夜曲中聞折柳。

  師:這么動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的思鄉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園情。

  (4)再次引領學生整體誦讀古詩,感悟詩情。師導讀: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義詩人游洛陽時,聽到哀怨幽咽的《折楊柳》引發了他濃濃的故園情,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思鄉之作。(生深情齊讀古詩)師: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鄉之情,現在又因《折楊柳》的笛聲而生思鄉之情,這種寫作方法叫作“觸景生情”或者說“借景抒情”。

  師:我們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聲)與內在的情(思鄉)有機地聯系起來,如何走進唐朝詩仙李白的“故園情”?在接下來的寫作中要按照詩歌的順序作文,充分想象、聯想,試著把詩中提示的音樂用文字描寫出來。

  四、學生寫作,展示佳作

  [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聽音樂,引導學生感受獨特的情感,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

  1、師生交流感受,學習詩人由音樂引發感想,抒發感情的寫法。

  2、生寫作(可以從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稱等)。

  3、交流展示,師生評價。

  五、小結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方法,總結規律,使學生找到改寫古詩的方法。

  總結“借景抒情”類古詩改寫的方法:(1)抓住描繪景物的詞語想象畫面;(2)借助背景資料揣摩人物內心;(3)不同角度進行改寫。

  李白的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同學們要多多學習這樣的寫作方法。

  《春夜洛城聞笛》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柳”的寓意,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描述詩歌意境。

  2、深情朗讀,合作探究,學會抓住關鍵詞語體悟詩歌情感的方法。

  3、感受詩人的思鄉之情,欣賞李白詩歌的風格特色。

  學情分析

  我教一個班的語文課,共有學生53人。班里大多數學生對語文課的知識接受基本沒問題,但也有部分學生連拼音和識字都不能進行,更別說寫作文以及理解文言文了。

  對于教材中要求背誦的課文、段落、古詩,多數的學生都能完成。在閱讀的過程中,能積累一些好的詞語和句子。在讀課文方面,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做到讀正確。但是對于理解古詩意象、意境,感受作者情感,還存在一定困難。

  重點難點

  1、理解言外之意的詩意體現方式。

  2、區分表面意思與實際意思的層次性理解。

  教學活動

  一、導入

  1、激活求知欲——朗誦一遍之后問:這首詩大家應該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峰回路轉)讀懂了,那編課本的編輯們還要我們學習它什么呢?請回答!

  大家課前讀過這首詩嗎?有沒有同學問過這樣的問題?或者有問這首詩到底好在什么地方的同學嗎?(這些提問,讓整堂課有了一個角度和制高點)

  2、(再次峰回路轉)李白是個開朗豪放的詩人,屬于浪漫主義詩人,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淪送我情”,“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等詩句中,我們知道李白是一個很開朗豪放的詩人。可《春夜洛城聞笛》表現的,卻是一種壓抑且揮之不去的綿綿思鄉之情,這與他的豁達性格是不是很矛盾?

  答:不矛盾!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到這首《春夜洛城聞笛》,表現的雖是孤獨而幽思不絕,但讀起來卻也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從風格上完全符合他那奔放的個性。

  二、走近作者

  請同學說出自己了解的李白,教師出示課件補充。

  師:酒和詩是李白一生的最愛,人說“太白十詩九月”,同學們知道哪些李白寫月的詩?自由回答,教師出示課件補充。

  三、學習《春夜洛城聞笛》

  1、找生試讀,學生評價。

  2、了解寫作背景

  3、聽配樂朗讀

  4、自由讀。

  5、了解詩意。

  6、賞析詩歌。

  活動3【活動】深入研讀

  四、學生自學、師生互動、教師精講點撥:(1)“暗飛聲”中“暗”如何理解?

  (2)“散入春風滿洛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小組內交流討論,班內展示。

  6、再創作,改寫成散文。

  7、小結

  中華民族是一個故土難離的民族,李白也是一個和你、和他、和我們大家一樣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這首詩也就使得那些不論是古時,還是現代的游子們,經常掛在嘴邊心頭的詩篇之一了。

  《春夜洛城聞笛》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春夜洛城聞笛》的文學特色;

  (2)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的節奏和內涵。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感情色彩。

  (2)通過自主閱讀閱讀加小組討論的方式積極參與教學,對所學的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和闡釋;學會合作學習和相互交流。

  (3)按照詩歌的順序作文,試著通過想象,把詩中提示的音樂用文字描寫出來。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詩人及其文學作品的分析,把學生帶進文學藝術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

  2、增強文化修養。

  【教學重點】

  了解古曲《折楊柳》的意義,理解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詩人由音樂引起感想,抒發感情的的寫法。

  按照詩歌的順序作文,試著通過想象,把詩中提示的音樂用文字描寫出來。

  學會賞析思鄉詩選取意象,營造意境,抒發情感的一般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準備】

  課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搜集詩歌創作背景和視頻資料

  【導入新課】

  同學們,小時候我們學過 “詩仙”李白寫鄉愁的一首詩,還有人能背誦嗎?(生背誦)那首詩歌里是什么勾起了他的鄉愁?(生回答),在這首詩中明月能勾起他的鄉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詩中,還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鄉愁?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首鄉愁詩《春夜洛城聞笛》,看看是什么引出了詩人濃濃思鄉愁緒?

  一、吟讀詩歌,把握情感。(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停頓、讀出感情)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明確:1、從詩歌標題《春夜洛城聞笛》中你讀出了哪些信息?

  2、詩歌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要求:1、同學們自由讀全詩,前3組派一個代表參加誦讀比賽,后三組點評,選出優勝者。

  2、自由讀標題,然后搶答。從詩歌標題《春夜洛城聞笛》中你讀出了哪些信息?

  二、把握意象,再現意境。

  1、簡單復習意象和意境的知識。

  意象:意——詩人的思想、情感。象——物象、形象。

  意象即指滲透著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他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是詩人情感的載體。

  2、在《春夜洛城聞笛》中詩人選取了哪些意象來表達情感?

  3、結合詩歌意象,充分發揮想象,將詩歌呈現的意境用優美的語言加以再現。提示:想象,實寫加虛寫。調動多種感官。

  4、《春夜洛城聞笛》與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都抒發了思鄉之情,那么兩首詩歌中的一些意象,如“春風”與“秋風”可以互換嗎?為什么?

  《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55、討論總結:不能,首先,春風給人溫暖,和煦的感覺;秋風給人蕭瑟冷寂的感覺,《春夜洛城聞笛》中德鄉愁是淡淡的,哀而不傷的與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斷腸愁緒不同。其次,秋風和枯藤,老樹等景物也更加協調。

  意象的選取,要以情感為出發點,與詩歌的整體格調相符合。一首好詩,僅僅選取恰當的意象是遠遠不夠的,它還需要詩人通過意象來遣詞造句,組織語言,營造意境抒發情感。因此,賞讀詩歌除了抓住關鍵意象,還要通過分析字,詞,修辭手法,來進一步分析詩歌。

  【合作探究】

  一、賞讀美文,品味語言。

  從字、詞、修辭手法等方面對詩歌進行多角度品析。

  例:誰家玉笛暗飛聲。“暗”字用的好。它不僅寫出了笛聲的隱隱約約,也表現出了這笛聲不知是從誰家飛出來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并不準備讓別人知道他,卻不期然而然地打動了許許多多的聽眾。

  二、調動情感,深情演讀。

  1、和著音樂,分角色飽含深情的演繹《春夜洛城聞笛》 。

  其他同學為表演做點評(可從表演的語言,神態,是否再現了詩人性格,詩歌中的情形等方面做點評)

  三、身臨其境,對話詩人。

  (詩人在20多歲時辭別家鄉,開始遍游名山大川,也渴望在外尋到施展抱負的機會,此時的詩人雖思鄉情重,卻并不覺得凄苦。)可和天凈沙秋思對比。

  1、根據詩歌內容,想象合理的細節,深入理解詩人情感。用第二人稱“你”與詩人對話。

  2、是什么樣的境遇讓李白寫下了這首詩,面對這時的李白,你又想向他提出哪些問題,對他說些什么呢?

  3、小結:在古代有許多的人,他們為了生計,理想,不得不遠離家鄉親人,這一去山長水闊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見,敏感的詩人們無處不起思鄉之情,所有思鄉的詩歌也特別的多。

  那么就請同學們結合已知的詩歌,特別是我們七年級上下冊書中出現過的,來梳理歸納一下。

  四、梳理知識,歸納意象。

  1、詩人一般喜歡選取哪些意象來承載思鄉之情?結合已知的具體詩句加以說明。(可從七年級上下冊已經學習過的詩歌中尋找)。

  2、小組成員幾人上展臺展示

  (1)、以詩為證。誦讀出你找的誰的詩,(課內詩歌找整首,課外的可以兩句就行)一句話總結,他選取了什么意象來抒發什么感情。

  3、總結:月、雁、柳。

  夕陽:傍晚時分容易產生愁緒。

  崔顥《黃鶴樓》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扁舟

  “扁舟”表現了漂泊之苦,思鄉之愁。

  杜甫《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4、試總結通過意象鑒賞思鄉詩的一般方法。

  (1)、找準具體意象

  (2)、把握意象的特點

  (3)、分析意象的意義

  【課外拓展作業】

  一、古今共情,賞讀鄉愁:結合對意象的分析,賞析余光中《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二、選取意象,書寫情感。

  結合本課所學,選取恰當的意象,營造意境,寫一首小詩抒發自己心中的情感。

  《春夜洛城聞笛》教案5

  教學目標

  1、初步鑒賞詩歌《春夜洛城聞笛》。

  2、積累“月”“折柳”和“笛聲”三個意象。

  3、討論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1、通過停頓、重音、語速、語氣、語調的朗讀訓練,提升詩歌的閱讀能力與水平。

  2、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1、了解古曲《折楊柳》的意義,理解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改寫古詩。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媒體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以初夏的天氣炎熱作為引子,自然貼切,引入對春天的回憶,跟隨李白去洛陽城走一走。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李白作品《峨眉山月歌》、《靜夜思》等,自然轉入對李白的介紹,ppt呈現李白的簡介。明確李白是個好喝酒,愛交朋友的人。

  活動一:跟隨李白,走入洛城

  學生自讀詩文,讀準字音。讓學生讀后簡單描述詩文內容,師總結后明確內容可以從題目入手,即題解(時間、地點、事件)。

  學生齊讀詩文,讀出節奏。第一遍后請同學點評,師明確詩文的節奏和重讀,停頓等,然后小組組織自讀,再全班齊讀。

  師提問:洛陽城的笛聲到底怎樣讓李白忘不了?引入下一活動。

  活動二:聆聽笛聲

  學生:玉笛。

  師:玉笛是什么樣的笛子?

  生:精美的笛子。

  師:“暗飛聲”呢?

  生:笛聲聽得不明確,隱隱約約婉轉悠揚。

  師:笛聲既然聽得不真切,那為何能“滿洛城”?小組討論后回答。

  師明確:夜晚安靜的洛陽城春風帶著笛聲一路飄散,作者的心里全是這樣的笛聲。

  師:為什么作者心里全是笛聲?

  生:因為這是折柳曲。

  師:折柳曲代表著什么?

  生:離別,哀怨。

  師呈現ppt,“三句點出《折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明確折柳曲與送別有關。

  師小結:原來在春夜的洛陽城,李白聽見了代表離別的折柳曲,勾起了他的思鄉之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讀李白的這一首思鄉之作。

  活動三:離開洛城

  老師配樂,全班同學在古典的音樂中盡情讀出李白的思鄉之情。

  師呈現仿句,“離愁是洛城的折柳曲,飄不回太白遙遠的家鄉;離愁是淚濕的雙袖,擦不干岑參東望的故園。”生齊讀。

  師:離愁還是什么呢?

  呈現詩文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

  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范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龔自珍)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

  生自讀,小組交流后自己選擇喜歡的兩句話來仿寫。

  課堂展示并修正。

  作業:背誦并默寫全文。

【《春夜洛城聞笛》教案】相關文章:

春夜洛城聞笛教案02-09

《春夜洛城聞笛》教案01-10

春夜洛城聞笛教案02-09

《春夜洛城聞笛》教案06-20

春夜洛城聞笛教案02-09

《春夜洛城聞笛》教案06-20

春夜洛城聞笛賞析03-24

03-27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09-22

11-1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真实国产精品视频400部 | 日本久久久久久久中文 | 亚洲天堂久久精品 | 一本久中文视频播放 |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 中文字幕高潮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