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教案
《登岳陽樓》是宋代詩人蕭德藻的詩作。此詩首聯抒寫感慨,頷聯寫詩人的行蹤,頸聯寫游賞洞庭,尾聯化用前人詩意而有新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登岳陽樓教案(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登岳陽樓教案1
設計意圖:
1、探究新課程下如何實現高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新課程強調“教材無非是例子”“教是為了不教”。本詩為新課程高中語文選修課《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自主賞析課文,本單元重點要求學生學會如何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為了體現選修課的特點,選擇這一首詩作為一個點,一個示范,“教是為了不教”,由此引導學生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來探討選修課該怎么上的問題。
2、體現新課程理念,以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為主,教師點撥、指導為輔。探究如何實現教師在課堂上少講或不講,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置身詩境,借助聯想和想象,再現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
2、品味詩句,領略詩中所寫景物特點,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達到緣景明情
3、學習本詩從而了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作風格,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探究中國古典詩歌不同的風格。
教學重點:
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學難點:
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曾經,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讓一座樓名傳天下。曾經,孟浩然一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讓人們憧憬不已。今天,杜甫的一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將再次把我們的思緒帶到那廣袤無邊壯闊無比的八百里洞庭。下面,讓我們放飛我們的思緒,張開我們想象的翅膀,走進詩歌《登岳陽樓》,走進詩人廣闊的胸襟。
二、朗讀,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登岳陽樓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讓一名學生主動朗讀詩歌(從語音、語速、語調、情感等方面進行簡單評價、指導)后,老師范讀(或放錄音)
2、齊讀詩歌,初步熟悉內容。
3、學生邊自由朗讀,邊自主質疑字詞句,前后左右互相交流、解答。
。A設字詞質疑:
坼:分裂,引申為劃分。乾坤:天地。戎馬:軍馬,借指從軍、作戰。
軒:窗戶。涕泗:涕,眼淚;泗,鼻涕。)
。ㄟ^渡語)通過字詞理解,我們能基本弄懂詩歌內容。其實我們欣賞詩歌還要學會抓景物、悟情感,現在我們就來“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三、探究學習
(一)、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賞析詩歌:
1、小組合作探究:
從詩歌中,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提示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生動描繪、再現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并說說詩歌畫面中傳達出的情感。
(學生充分討論、小組合作探究、匯報成果)
(學生回答的要點:
描繪詩歌畫面:詩人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陽樓,只見波濤萬頃、巨浪千層,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分裂;日月星辰、大地晝夜漂浮在湖上,隨著湖水的波動而飄蕩起落。好一個雄偉壯闊、氣勢磅礴的洞庭湖!廣闊無垠的天地下,詩人獨自一人,站在高高的岳陽樓上,越發顯得孤單渺小,詩人觸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國家的前途,想到……禁不住涕淚縱橫。
2、明確要點:(板書)
自然景物岳陽樓
洞庭水壯闊廣大
人物景況涕泗流凄涼落寞
無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親友離散,漂泊無依;年老體弱,窮困潦倒)
戎馬關山家國之憂(國家危難,百姓涂炭)
3、背誦全詩(在理解的基礎上記誦)。
(二)、自主探究:
1、賞析名句:通過學習,你肯定對一些詩句有自己的感受,就你感受最深的寫景的詩句來談談你的看法。
。▽W生品味“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的妙處。)
(提示:可從煉字、景、情方面思考)。
煉字:“坼”字,詩人寫得有力,仿佛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分裂,寫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景:寫出洞庭湖廣闊無垠,煙波浩淼,意境壯闊,氣勢極大。
情:詩人有不滅的濟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個洞庭,而是整個吳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僅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他的這兩句詩顯得氣勢不凡,驚天動地。
2、讀了本詩,你對詩中所寫的景和所抒的情還有什么疑問?或者說景情中有哪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說說你的看法……
。▽W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提出的疑問有:
1)作者第二聯所描繪的洞庭湖景如此雄渾壯闊,是否與第三聯所抒悲涼情感不相協調呢?這怎么理解?
(學生討論和回答,要點有):協調?臻煹木辰,往往能激發人們的飄零之感。洞庭湖壯闊之景讓詩人杜甫感覺到個人的渺小孤獨,這是一種以壯闊之景寓悲涼之懷的抒情境界。
(詩人觸景傷懷,用了壯景襯哀情的手法。)
2)、詩的開頭好像是高興的,但后來卻如此悲傷,開頭是否與后來的情感不協調?簡要說明理由。
。▽W生討論、回答,要點有)協調。首聯今昔對照,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悅之情。
四、課堂小結:
從總體上看,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闊大相表里,故雖悲傷卻不消沉,雖沉郁卻不壓抑。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凄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地憂慮和關心,充分地表現出杜甫沉郁的風格。
(過渡語:同樣是登岳陽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筆下產生了不同的詩境,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我們一起來讀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五、布置作業
1、默寫《登岳陽樓》
2、拓展學習: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自學并背誦默寫杜甫的《旅夜書懷》。
登岳陽樓教案2
一、教學目的要求
知識目標: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創作背景,掌握《登岳陽樓》的基本內容和藝術特色。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分析、鑒賞古詩的能力,提高其對古代文學作品的鑒賞水平。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登岳陽樓》,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登岳陽樓》的意境和情感表達,理解詩人杜甫的憂國憂民情懷。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中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誦讀法、分析鑒賞法
四、教具
多媒體課件、黑板、粉筆
五、授課班級及時間
授課班級:高中x年級x班
授課時間:x課時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通過提問或討論的方式,回顧杜甫的生平及其創作背景,引出《登岳陽樓》這首詩。
。2)簡要介紹《登岳陽樓》的創作背景,為學生學習新課做好鋪墊。
2、朗讀背誦
。1)教師示范朗讀《登岳陽樓》,注意語音、語調、停頓等要素。
。2)學生跟讀,注意模仿教師的朗讀技巧。
。3)學生齊讀,加深記憶。
3、分析鑒賞
。1)逐句分析《登岳陽樓》的內容,解釋詩句的含義,探討詩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析詩人的情感表達,體會其憂國憂民的情懷。
(3)引導學生討論詩中的藝術特色,如語言簡練、意象生動等。
4、課堂練習
。1)要求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復述《登岳陽樓》的內容,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2)進行小組討論,分享對詩的理解和感悟,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
5、總結歸納
。1)總結《登岳陽樓》的主要內容和藝術特色。
(2)歸納杜甫憂國憂民情懷的表現及其在古代文學中的地位。
6、作業布置
。1)背誦《登岳陽樓》全詩。
(2)寫一篇關于《登岳陽樓》的賞析文章,字數不少于xxx字。
登岳陽樓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理解:使學生理解杜甫《登岳陽樓》的詩意,掌握詩中重要的意象和表達手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討論、分析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情感,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激發學生對國家、對民族命運的關注與思考。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詩中重要意象,理解杜甫在詩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深入領會詩中的意境和情感,感受杜甫的愛國情懷。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朗讀法、情景模擬法等。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杜甫生平簡介、《登岳陽樓》的賞析資料、教學課件等。
學生準備:預習詩歌,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及詩歌風格。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通過提問或討論,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杜甫詩歌,激發學習興趣。
簡要介紹杜甫的生平及《登岳陽樓》的創作背景。
2、朗讀詩歌
教師范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節奏、韻律和情感。
學生集體朗讀,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3、分析詩歌
逐句解析詩歌,重點講解重要意象和表達手法。
討論詩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杜甫的愛國情懷。
4、情感體驗
情景模擬:讓學生想象自己站在岳陽樓上,感受杜甫當時的情感。
分享感受:學生分享自己在模擬情景中的體驗和對詩歌的新理解。
5、總結提升
總結詩歌的`主旨和情感,強調杜甫的愛國情懷。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繼承和發揚杜甫的愛國情懷,關注國家、民族的命運。
6、作業布置
背誦《登岳陽樓》,并嘗試用自己的話解釋詩歌的意象和情感。
收集杜甫的其他詩歌,準備下節課的分享和討論。
六、課后反思
課后,教師應及時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效果,總結學生在理解詩意、把握情感等方面的表現,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和提升。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引導他們將所學的知識和情感內化為自己的素養和能力。
登岳陽樓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體會詩歌內容。
2、體會詩歌意境,把握詩歌主旨。
能力目標: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及“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賞析詩歌,培養學生把握詩歌內容,品味詩歌內涵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杜甫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苦悶心情及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之情。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內容,把握詩歌主旨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情景交融,由廣景--個人--廣景的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式 感悟式 自主式 交流式 點撥式 講析式 比較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欣賞詩歌,就必須有一定的方法。因為詩歌作為最古老的文學樣式,它有“文學之母”、“語言的鉆石”之美稱。要想體會詩歌的魅力,就必須能準確把握詩歌內涵。今天,我們運用學過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之法來欣賞杜甫的這首《登岳陽樓》。
二、知人論世,背景介紹
1、學生出示自己查閱的作家作品簡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檔案。
2、教師做相關補充。
三、學生整體感知,教師進行方法指導
1、誦讀: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2、抓關鍵字,感知字面意思,口頭表述;
3、聯意象--學生發揮想像,想像詩歌描述的畫面;
4、觸摸詩人 , 知人論世, 置身詩境 ;
四、具體鑒賞
。ń處熞龑W生進行分析鑒賞)
1、首聯表面意境簡單,其實寓含深意。運用“知人論世”之法,試作分析?
方法:學生感悟,交流討論(師提示性引導,可聯系第三聯來結合體會)
【明確】:
①重點抓住“昔”“今”
、诼撓当尘凹霸娙
詩人用了“昔聞”告訴我們過去聽說過洞庭湖水勢浩瀚,名揚海內,但由于戰亂頻繁,身世漂蕩,這個愿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實現。通過“今上”寫出了自己初登岳陽樓的喜悅之情,其實意在抒發自己早年抱負難以實現的苦悶!杜甫一生坎坷,雖從來沒有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至今卻一事無成。昔日的抱負,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還有喜悅?可謂百感交集!
2、第二聯是千古流傳名句。請把本聯與孟浩然的詠洞庭之名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之名句作一對比,看哪首詩的意境寫得更好?
。◣熆商崾久显娕c杜詩的描繪洞庭景物的范圍、胸懷)。
【明確】:孟浩然的詩句寫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氣勢和蓄勢,不僅寫出其廣大浩渺,還充滿了活力。杜甫這一句詩的氣象則更為闊大,其氣度胸襟可說是“雄跨古今”。吳越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分為東南兩地,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蕩著大地長天,一“坼”一“浮”寫出了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闊大,由自然之景寫出自己心憂天下的博大胸懷!所以杜甫的更好!
3、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詩的意境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試分析作者此聯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師提示何謂寬闊到狹窄的意境)。
。ㄉ懻摚處熞龑W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及“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法體會)
【明確】:
、儆啥赐サ膹V闊壯麗之景到個人的遭遇與境況。
詩人寫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為家,遠離親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②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傷其凄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不言自明。
4、第三聯中詩人把自己的身世經歷融入里面,表達自己黯然凄涼的心境,詩人僅僅是因為自身的遭遇而心感悲涼嗎?聯系尾聯作分析。
。▽W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及“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法體會)
【明確】:
、偻ㄟ^個人而想到國家,(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百姓流離失所)
②個人顛沛流離,老病孤舟,無人賞識,國家戰事頻繁,生靈涂炭,怎能不涕泗交流。意境由狹窄轉為開闊!
5、教師引導學生綜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詩主旨
。▽W生討論,教師點撥)
【明確】:通過登岳陽樓的所見所感和對洞庭湖浩瀚汪洋,雄偉壯闊的景象的描寫,觸景傷情,把個人的悲苦,國家的憂患和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景色上下襯托,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五、延伸拓展訓練,比較閱讀
比較閱讀:請將杜甫這首詩與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進行比較,說說它們同是寫登岳陽樓之感,但在詩境和風格方面有什么不同?(課后思考練習二)
方法:
、賹W生討論交流、分析
②教師可提示相關內容,在學生討論基礎上點撥
六、教師引導學生在鑒賞基礎上當堂成誦
七、課堂小結:
杜甫以其沉郁頓挫的風格,通過情景相襯的方式寫出了自己的苦悶心情和對國家百姓的擔憂之情,從總體上看,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闊相交融,悲傷卻不消沉,沉郁卻不壓抑。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凄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地憂慮和關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高尚的愛國詩人形象,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登岳陽樓教案5
教學目的與要求
1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2學會通過反復誦讀、聯想想象去置身詩境,通過意象聯綴、補充聯想、煉字煉句緣景明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通過學習本詩了解鑒賞古典詩歌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2、難點: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復習導入
在必修三這一冊教材中,我們學習過杜甫的《登高》一詩,大家還能背下來嗎?(學生齊背)對,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學能不能說說看,這首詩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
意象: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歸鳥、落木、長江
意境:沉郁悲涼(蕭瑟凄涼),雄渾開闊。
情感:感傷時勢、憂國憂民。
今天我們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讀背誦(先教師范讀,再學生個人朗讀,集體齊讀)
三、賞析指導
(一)知人論世,了解生平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大體了解
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壯闊雄偉
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
孤舟——孤單漂泊
(三)置身詩境,深切體會 現在就讓我們借助聯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畫面描述出來? 教師預設:早就聽聞洞庭湖水的波瀾壯闊,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陽樓來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布于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涌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蕩著,景象壯美極了!回頭想一想自己,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過這浩渺無邊的洞庭湖,遙望關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一想到這,靠在窗軒之上的我不禁涕淚交流。
(四)緣景明情,具體分析
1、從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樓的感情怎樣呢?
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此時的詩人,經歷了歲月的滄桑,面對山河破碎的祖國,自己壯志未酬,國家前途渺茫,可謂百感交集。
這種情感是怎么表現的呢?
虛實交錯,今昔對照。用“昔聞”為“今上”蓄勢,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2、“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 讓你聯想到了誰的詩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樣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海》)(比較:曹操的詩句通過寫滄海吞吐日月,寫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讓我們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無邊、吞吐日月,同樣壯闊。)(意境:博大壯闊)
比較一下:“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與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比較,各有怎樣的妙處?
比較:孟浩然的詩句寫出了洞庭湖豐厚蓄積,澎湃動蕩,極為有力,不僅寫出其廣大浩渺,還充滿了活力。杜甫這一句詩的氣象則更為闊大,其氣度胸襟可說是“雄跨古今”。)
這兩句中表現力最強的詞語分別是哪個?(坼、浮)你能說說這兩個詞的妙處嗎?(可與“列”“映”比較)
“坼”字,詩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分裂,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雄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這兩句寫景,有沒有表現作者的情感?
3、“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嗎?(不是)從哪句可以看出?(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如果說,前三聯是句句寫景,句句含情的話,那么這一聯則是直接抒情。此時的杜甫不只是感嘆自己窮愁潦倒、漂泊無依的身世,更為正處在戰火中的祖國“涕泗”橫流啊。
5、從意象、意境、情感上總結全詩
①意象:洞庭水、岳陽樓、吳楚、乾坤日月、孤舟
、谝饩常撼列郾瘔选⒉┐笊钸h
、矍楦校荷硎乐、家國之憂
四、課堂小結,總結成果
《登岳陽樓》寫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幾年。登上岳陽樓,是他年輕時就有的夢想,今天終于如愿了。可這次卻不是專為游玩而來,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經過,詩人已經不是年輕小伙子了,而是拖著貧病衰老的殘軀——“今”非“昔”比啊!想到這里,我們就能體會到“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用語的巧妙。洞庭湖愈壯闊明朗,詩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涼,因為登樓遠眺的他似乎已經看到了北方的戰事,已經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凄涼之情一起襲上心頭,使得他老淚縱橫,久久低回。詩人憑軒遠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卻也是高大的。他那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動著我們。
登岳陽樓教案6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詩歌賞析的能力,把握本詩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2、領會《登岳陽樓》通過描繪雄偉壯闊的藝術境界和個人孤苦的境遇,表達詩人感受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學情分析
所教學生是農村學生,理解詩歌和欣賞詩歌的能力相對弱于城市學生,但借助多媒體的力量,相信學生會有大的提高。
重點難點
把握詩中的經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設問撩情,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二、回顧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工部,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人有“詩圣”之譽,其詩有“詩史”之稱。
詩作:“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三、 知人論世,背景介紹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 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巳聾,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誦讀并默寫這首詩
這首詩內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深沉緩慢。
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包含著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說“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
頸聯說個人,有無限辛酸,調子低些為好。
尾聯說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五、賞析詩歌
1、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俜g
過去就聽說洞庭湖水勢浩瀚,名揚海內,今天我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俯仰江山。
、凇拔袈劇 “今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早聞洞庭盛名,早有渴望盡興一游的夙愿,然而無奈戰亂頻繁,身世漂蕩,到了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凼茁搨戎貙懚赐ズ鎻V闊,汪洋萬頃。
2、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俜g
大湖廣闊浩瀚把吳楚兩地東南隔開,天地象在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蕩漾。
、凇佰濉薄案 眱蓚字煉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蕩漾。廣袤數千里的吳、楚兩地就因為有了這個湖,一下子斷裂為二,這氣勢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飄浮在這湖水上面,緩緩行進,這景象又何等宏麗。
這兩個字寫出了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宏偉奇麗的景色,給讀者勾勒出一幅氣象萬千的畫面。
曹操詠!叭赵轮,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保ā队^滄海》) 體現了一種“雄渾闊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聯 “氣壓百代,為五言雄渾之絕”。(宋代劉辰翁語)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
③頷聯側重寫洞庭湖氣勢宏大,吞吐乾坤。
3、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俜g
我漂泊江湖,親朋故舊早不知聞,竟無一字寄給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陬i聯的意境,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聯系尾聯,試分析這種表達技巧的作用。
從頷聯到頸聯,詩的意境從寬闊轉到狹窄,但這兩聯是相輔相成的。清代史學家浦起龍說:“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钡轿猜,意境又轉到寬闊,詩的前后相互襯托,全詩意境構成一個整體。
③試分析頸聯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人面對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飄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不言自明。詩人抒發了一種憂己傷世無限悲苦之情。
4、尾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俜g
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戰火紛飛,生靈涂炭;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奔流。
、谖猜撛谑惆l個人悲苦的感情上發生了什么變化?體現了詩人作者怎樣的情感?
在尾聯中,詩人在凄苦萬狀的情況下登樓觀景,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不禁涕淚縱橫,難以抑止。這種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凄涼之情一起襲上心頭,詩的意境從狹窄轉到寬闊,由個人的悲苦轉而想到國家的衰頹。由此可見,詩人總是不會停留在個人痛苦上,他總是以國事為念,體現了詩人同情人民疾苦關心國家命運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總結全詩
1、主旨意境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時所見所感。詩人通過 對洞庭湖浩翰汪洋、雄偉壯闊的景象的描繪,觸景傷情,把個人的悲苦、國家的憂患和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景色上下襯托,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胸懷。意境宏大,情調悲壯,是登岳陽樓的千古名篇。
2、藝術技巧
、僖饩巢┐笊钸h,風格沉雄悲壯
、谌妼Ρ葟娏遥瑢φ坦ふ
、塾迷~精當,含意深刻。
七、課后練習
熟讀、背誦這首詩,在朗讀中進一步理解全詩的意境和感情。
【登岳陽樓教案】相關文章:
登岳陽樓教案02-22
登岳陽樓教案11-10
《登岳陽樓》的教案03-16
《登岳陽樓》教案03-07
《登岳陽樓》教案優秀03-14
登岳陽樓11-03
登岳陽樓賞析02-27
《登岳陽樓》杜甫06-13
《登岳陽樓》杜甫 06-13
登岳陽樓感悟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