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行行重行行》的教學教案設計
古詩《行行重行行》的教學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行行重行行》的教學教案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行行重行行》的教學教案設計1
一、教學要求:
1、了解時代背景。
2、理解詩歌含義。
3、準確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點:
品味詩歌意境,理解深刻內涵。
三、教學難點:
領會詩歌的真情至理。
四、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創作源遠流長,詩人燦若星河,作品浩如煙海。同學們自讀書以來,已經學了不少的詩詞,其中有不少是反映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請大家回顧一下所學的詩詞,并舉出一例。(學生舉例)
這些詩歌帶給我們美的享受,藝術的熏陶,人生的啟迪,今天讓我們帶著一份輕松的心情一起來賞析一首五言古詩—《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這是一首妻子思念遠行在外的丈夫的詩歌,抒發的是一份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
(二)題解:
1、問:《古詩十九首》是一部書還是一組詩?是誰編選的?
明確:這是由南朝梁蕭統收編的《昭明文選》中的一組詩。這組詩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是中國東漢五言詩的代表作,語言爐火純青。鐘嶸在《詩品》中稱它“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2、問:《行行重行行》產生的時代背如何?這是一首怎樣的詩?
明確:是離亂時代。東漢后期黨爭激烈,殺伐不休;官僚壟斷仕途,文人士子備受壓抑。下層文人士子或為避禍,或為尋找出路紛紛背井離鄉,因而就有了“游子”的鄉愁和“思婦”的閨怨,本首詩屬于“思婦”詩。
(三)、學生自讀:
1、把你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和句子寫在草稿紙上。
2、你最喜歡哪一句詩?并簡要說明理由。
(四)、老師檢查自讀情況,強調以下漢字的讀音和意思:
重(chóng):又。 行(xǐng):走。 巢(cháo):鳥窩。
緩(huǎn):寬。 蔽(bì):遮擋。 餐(cān);吃。
(五)、誦讀并整體感知課文:
第一層(前6句):寫離別。
第二層(后10句):寫相思。
(六)、分析理解詩意:
1、研讀第一層。指名朗讀前6句,師生共同討論:
(1)問:“與君生別離”是一種怎樣的離別?“君”指誰?
明確:是活生生地離開。另一種理解為:生當死別離。這是一種痛苦的、難舍難分的離開。“君”是指女主人公的丈夫,與下文的“游子”同。
(2)、問:“相去”是什么意思?與后文的“相去”有什么異同?
明確:意思是距離,和后文的“相去”意同,但前者側重空間,后者側重時間。
(3)、“各在天一涯”怎樣理解?
明確:思婦以君行處為天涯,游子離家萬里,以故鄉與思婦為天涯,所以“各在天一涯”。
(4)、“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是怎樣和上文呼應的?
明確:“道路阻且長”承上句而來,“阻”與“天一涯”相呼應,指路途坎坷曲折;“長”與“萬余里”呼應,指路途遙遠,關山難度,因此“會面安可知”!當時戰事頻繁,社會動亂,加上交通不便,生離猶如死別,當然也就相見無期。
【小結】:這六句是寫別離。由無可奈何的生別,到各在天涯的遠別,再到早歸無盼的怨望,思婦的哀惋之狀,濃濃的愁思情意,質樸而真實。
2、研讀第二層(后十句)。生誦讀并討論。
(1) 問:怎樣理解“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用了什么手法?
明確:意思是飛禽走獸尚且思念故土,何況是人呢,暗喻思婦對遠行君子深婉的戀情和熱烈的相思。這兩句用了比興的手法。
(2) 問:如何理解“衣帶日已緩”的妙處?
明確:自別離后,思婦日益憔悴,日漸消瘦,衣帶漸松,游子啊,你怎么還不歸來啊。正是這種無聲的心靈呼喚,千百年來,贏得了人們的曠世同情和深深惋嘆。
(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怎樣理解?
明確:“浮云” 象征彼此間情感的障礙。游子為什么長時間不歸呢?是被他鄉的女子所迷惑還是別的原因。思婦陷入了痛苦的猜疑、彷徨之中。
(4)、“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中的“老”、“晚”如何理解?
明確:“老”并非實指年齡,而是指消瘦的體貌和憂傷的心情,指的是因極度的相思,導致形容枯槁,心力憔悴。“晚”,指行人未歸,歲月已晚,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紅顏老的遲暮之感。
(5)“努力加餐飯”這一句表現了思婦怎樣的心理狀態?為什么要“努力”?
明確:這句是在坐愁相思無果時的自我寬慰。與其憔悴自棄,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體,留得青春容光,以待來日相會。思婦盡量想把不開心的事扔到一邊去,但對于一個相思憔悴的人來說,要加餐又何嘗容易,所以要“努力”。這兩個字透露出思婦那種在絕望中強自掙扎支撐的苦心。
(6)思婦這種刻骨鉻心的相思之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對今天的社會有怎樣的期盼?
明確:動亂的社會是思婦痛苦的根原,建設一個和諧平安的社會是今天人們共同的期盼。對于學生則還需要一個和諧平安的校園。
【小結】:游子久行未歸,凡物都有眷戀鄉土的本性,獸猶如此,人何以堪?憔悴消瘦的思念,擔心意外的疑慮,青春蹉跎的愁傷,勉強解脫的寬慰,讀之使人悲感萬端,為女主人公的真摯痛苦的愛情呼喚所感動,平實中見真情。
(七)總結全文:
本首詩寫了在東漢末年動蕩歲月中的一對長期遠離的情人的沉痛思念之情;抒發了思婦的離別之苦,相思之痛,真實而生動地刻畫了女主人公的曲折心理,表現了人類共有的復雜情感,因此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
措詞明白淺顯,而內容豐富深厚;運用比興手法,表現深刻而曲折的主觀心情。
(八)指導背誦。
略
(九)練習:
1、背誦《行行重行行》
2、完成練習第二、三題。
古詩《行行重行行》的教學教案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生了解與《行行重行行》相關的背景知識,包括古詩、《古詩十九首》以及寫作的時代背景。
2、學生掌握詩中所運用的疊音、比興、對比的藝術手法。
3、學生通過梳理大意和逐句賞析,體味詩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藝術特色。
4、學生通過學習此詩感悟人生的悲歡離合,更懂得珍惜與親人相聚的時光。
教學重點:
1、分析詩中運用的疊音、比興、對比等修辭手法。
2、梳理詩歌大意并分“離別之恨”和“相思之苦”兩部分逐句賞析。
教學難點:
體味詩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講述法、朗讀法、談話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25分鐘)
教學流程:
一、 導入:
在我國的詩歌歷史上,有一組五言詩被譽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它就是《古詩十九首》。這里的古詩,是指與今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詩稱今體詩或近體詩,非律詩稱古詩或古體詩。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南朝梁蕭統編的《文選》,其中收錄了東漢末年文人創作的十九首五言詩。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行行重行行》就是《古詩十九首》的第一篇,因此被稱為《古詩十九首》的序曲。
二、 梳理詩歌大意
1、 學生瀏覽全詩和注釋,理解詩歌的大致內容。
2、 學生齊讀全詩,思考詩歌表達的是什么樣的情感。(思婦的離愁別恨)
3、 詩歌表達的是思婦的離愁別恨,那么它是如何表現這種抽象的情感的呢?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梳理一下全詩的大意。請一位同學根據注釋用自己的話翻譯一下整首詩。
參考譯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這樣活生生分開了你我。
從此你我之間相距千萬里,我在天這頭你就在天那頭。
路途那樣艱險又那樣遙遠,要見面可知道是什么時候?
北馬南來仍然依戀著北風,南鳥北飛筑巢還在南枝頭。
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衣服越發寬大人越發消瘦。
飄蕩游云遮住了太陽,他鄉的游子不想回還。
只因為想你使我都變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關。
還有許多心里話都不說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饑寒。(最后一句也可以理解為女子自己安慰自己,努力加餐,保重身體。)
三、“離別之恨”和“相思之苦”兩部分逐句賞析
1、經過剛才的翻譯我們可以看出詩歌包含了兩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從詩歌第一句到第六句“會面安可知”,這是思婦追敘初別,著重描寫路遠相見之難,抒發離別之恨。第二部分則是從“胡馬依北風”到結尾,這一部分著重刻畫了思婦的心理活動,抒發相思之苦。思婦的離愁別恨就通過這兩部分具體地表現出來了。
2、分析到這里當然還無法領略這首詩的魅力所在,所以接下來我們要通過逐句的分析來深入細致地體味詩歌表情達意的高妙之處。
(1)我們來看第一部分——離別之恨。請大家把第一部分一起來朗讀一下,注意用緩慢憂傷的語調。
“行行重行行”,連疊四個“行”字,僅以一“重”字相連。“行行”言其遠,“重行行”極言其遠,兼有久遠之意,翻進一層,不僅指空間,也指時間。大家思考一下,用這種疊音的手法有什么好處呢?疊音形成復沓的聲調,遲緩的節奏,疲憊的步伐,給人以沉重的壓抑感,于是,痛苦傷感的氛圍,立即籠罩全詩。接下來思婦又以“與君生別離”一句將離別之恨直接地抒發出來了。詩中的“君”,當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遠行未歸的游子。
接下來思婦以空間上的`具體概念 “萬余里”來告訴讀者游子遠行的距離,兩人相隔萬里,思婦以君行處為天涯;游子離家萬里,以故鄉與思婦為天涯,正所謂“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承上句而來,正因為“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才路遠難行,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見面。當時戰爭頻仍,社會動亂,加上交通不便,生離猶如死別,當然也就相見無期。這一部分抒發思婦的離別之恨主要是從空間的角度來表現的,突出了路遠相見之難。
(2)我們再來看第二部分。
先請同學們朗讀這一部分的內容。
丈夫越行越遠,會面越來越難,女子的思念也越來越濃烈,在極度思念中思婦展開了豐富的聯想。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運用了一種修辭手法,也是我們才學過的手法——比興。飛禽走獸尚且不忘本,何況人呢?這是從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那么我們來看看“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兩句又是從什么方面來聯想啊?——從壞的方面懷疑游子的薄幸,這里用浮云遮住太陽來比喻丈夫在外面被別的女子迷惑這樣好壞兩方面都被思婦想到了,說明她的相思確實很濃烈。而前兩句寫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分別的日子越來越久,女子的容顏越來越憔悴,身體也越來越消瘦,而游子呢?卻在外面“不顧反”,這里用了一個對比,將女子的思念和游子的不顧反對比,更突出了前者的相思之苦。當然猜測、懷疑是無濟于事的,極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這就是“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里的“老”,并非實指年齡,而指消瘦的體貌和憂傷的心情,是說心身憔悴,看上去衰老。“晚”,指行人未歸,歲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謝,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紅顏易老。
最后,女子一改前面的哀傷,而勉強振作,與其憔悴自棄,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體,留得青春容光,以待來日相會。這里體現了思婦的無奈,無奈之中更包含了哀傷。
這一部分抒發的是思婦的相思之苦,那么它是從哪個角度來表現的呢?和空間相對——時間。
(3)總結詩歌表情達意的方法。
詩歌的兩個部分從內容上說分別抒發了思婦的“離別之恨”和“相思之苦”,在手法上寫“離別之恨”時主要從空間的角度來表現,而寫“相思之苦”時主要從時間的角度來表現,這樣,時間與空間相互交織,再加上疊音、比興、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把思婦的感情抒發得充分到位,淋漓盡致。
三、 介紹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接觸過《古詩十九首》的同學可能了解,其中以夫妻別離、互相思念為題材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那么為什么在那個年代會出現這么多表現離別的詩歌呢?這跟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很大的關系。東漢末年,游宦之風極盛,讀書人為了尋求出路,求取功名富貴,不得不背井離鄉,四處奔走。當時政治異常黑暗,社會極為混亂,出身低下的知識分子,即使滿腹經綸,也難于施展。在這種情況下,親人遠離的痛苦,就顯得更為突出。《行行重行行》因而也成為《古詩十九首》的序曲。
四、 總結詩歌的藝術成就。
《行行重行行》不僅因為它的題材成為《古詩十九首》的序曲,同時也因為它的“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藝術特色而成為《古詩十九首》中的代表作。
五、 布置作業。
這首詩非常值得我們熟記于心,剩下的時間就請大家自由誦讀這首詩,準備下次早讀課上默寫。
【古詩《行行重行行》的教學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虞美人秦觀 行行10-24
行行出狀元的生活隨筆07-25
行行出狀元課件設計05-05
銀行行長新年勵志寄語12-13
執行行為異議答辯狀09-01
文明伴我行行話題作文01-17
虞美人 秦觀 行行信馬虞美人10-29
銀行行長離職審計報告09-09
銀行支行行長述職報告六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