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瑞文網!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

時間:2021-11-16 12:00:05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特征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二、《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6篇)

  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1

  《周長的認識》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這是學習了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后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時也為后面將要學習面積及面積的計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學好本節課的內容,對今后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把握此課教學,我在研讀本課教材的基礎上觀看了本課的配套課例錄像。在課例中,教師整個教學的預設是很精心的,體現了:

  1、通過多種活動感知周長的含義。

  2、給予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是值得我在教學中學習的方面。在學習經驗的同時,我也在思考這節數學課的主要探究活動“測量圖形周長的方法”,能如何發揮探究學習的實效性?由此對探究活動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作個探討。

  【課例片斷】

  師:你有什么辦法知道這些圖形的周長?

  生1:長方形、三角形都可以用尺子量出來。

  圓形可以用線繞一圈作個標簽,再量繩子有多長。

  師:他剛才說了兩種測量方法,一種用尺子量,一種用線量。你想不想自己量一量?

  讓學生利用學具開始小組活動。

  活動中教師提示:完成的小組想想還有別的測量方法嗎?想想怎么匯報。

  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生1:用繩子繞一圈,再量繩子的長。

  生2:用尺子量出一條邊長,再乘以4。

  師追問:這是抓住了正方形的什么特點?(四邊相等的特點)

  生3:用尺子分別量出三條邊的長,加起來。

  生4:量一條邊,數有幾條邊就乘以幾。

  生5:沿尺子滾動就可以流量出周長(操作一遍)。

  師追問:所有圖形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測量嗎?

  生齊答:可以。

  師讓生嘗試用此方法測量,證明可以。推測也可以。

  師又出示,引導學生發現: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不適合。

  師:剛才我們用尺子、用繩子、用滾動、用計算的方法測量出周長。哪種方法比較方便?

  師小結:在測量時,用哪種方法都可以,選擇比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測量比較準確。

  【反思】

  在實施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預設和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同等的價值,它們是辨證統一的關系,是不可以截然分開的。不管是預設,還是生成,都共同指向教學目標。因此,我們應正確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預設與生成的不同作用,恰當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并善于抓住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才能發揮自主探究的應有作用。

  1、科學預設活動程序

  教者科學分組、科學分工,科學選材,認真預設師生互動的程序,一切預設都講究策略方法,其生成的結果必然是: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合作學習開展有條不紊,每個組員各盡其責,每位學生都得到發展,整個過程都在教師預設的范圍內,教學效果才會顯著。可見,有怎樣的預設就會有怎樣的生成。在本課例中,在進行小組探究活動時,小組成員懂得分工協作,活動有序,由此可體現科學分組和科學分工。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測量周長的圖形形式多種,有規則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也有不規則的月亮形、樹葉形等。這樣科學選材就自然生成了學生的多種測量周長的方法,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了用尺子量、繞繩子、滾動法等測量周長的有效方法。

  2、及時捕捉生成促進預設

  在課例中,學生上臺匯報交流所測量周長時,有兩處生成教師捕捉得很好。一處是對正方形周長的測量。當學生發現只用測量一條邊乘以4就可以得周長時,教師及時提升這一方法的原理就是“抓住了正方形的特點”,為后面學習周長計算作好了鋪墊。第二處是學生操作匯報圓形可以用滾動法測量時,教師及時追問:所有圖形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測量嗎?引導學生繼續討論滾動法測量的適用性。由此引出“有凹凸不平的圖形就不適合用滾動法測量”的結論。這正是教師恰當把握學生的生成,從而能將預設問題推向更有科學性和深度的結論。

  但是在本課例的探究活動中,也有幾處讓我們斟酌的。當學生在動手操作測量時,學生的很多操作是不科學規范的,而教師只提示“完成的`小組想想還有別的測量方法嗎?想想怎么匯報。”。這就沒有及時抓住學生的錯誤生成,錯過了科學指導的機會。還有當學生發現五角星、月亮形不適合用滾動法測量后,教師在總結測量周長方法時,也沒有將生成的結論加以提升運用,只是泛泛而談“選擇比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測量比較準確”。由此可見,課堂上的生成是可以在預設之外的。因為兒童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他們的思維、知識、經驗與成人不盡相同。因此,在學習活動中會呈現豐富性、多變性,這就決定了教學生成可以是豐富的,多變的。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應變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加大力度研究兒童的認識規律,個性特征,心理發展規律及已有知識經驗;加深對教材的研究,反復推敲教學活動實施方案等,也就是說,教學活動的生成反過來促進了教師的發展,從而促進了教學活動預設的發展。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周長的認識。課本44頁“什么是周長”及第45頁“練一練”中1、2、3題。

  教學目的:

  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3、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知道周長的含義。

  教學難點:

  理解周長的含義。

  教學關鍵:

  結合教材提供的具體情境,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體驗、交流活動中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

  教具準備:

  多媒體、樹葉、長方形紙一張。

  學具準備:

  卷尺、小棒、彩筆、直尺、長方形紙一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圖片)問:

  (!)這些花壇是什么形狀?

  (2)如果有3只甲蟲以同樣的速度分別繞花壇走一周,你們猜哪一只先到?

  2、學生觀察、思考、并發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體演示,思考:為什么(3)號先到?

  教師指出:看哪只甲蟲先到,要比較花壇的周長。(板書:周長的認識)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認為周長是什么意思?能舉例說明嗎?

  (2)如果花壇是圓形,你知道它的周長嗎?

  (3)(出示樹葉)誰能指出這片樹葉的周長?(演示螞蟻運行圖)

  2、視覺再次感知(演示):

  (1)多個圖形的周長。

  (2)辨析:螞蟻圖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學生用彩筆描44頁和45頁題1圖形邊線,教師巡視,指學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數學課本封面的周長嗎?你還知道那些物體的周長,和同桌說一說。

  (3)量一量:用卷尺測量自己的頭圍和腰圍,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小組交流。

  4、周長的概念: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

  三、鞏固練習

  1、口算花壇的周長。

  師:(出示花壇圖片)你們能想什么辦法,知道這三個花壇的周長?

  電腦顯示出各邊長度,學生逐一口算出周長。

  2、45頁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度量計算,接著在小組內交流,集體訂正。

  四、實踐活動

  (1)擺小棒:(出示圖形)你能移動小棒把下列圖形變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嗎?動手操作,小組交流,代表發言。

  (2)想一想:(45頁第3題)每小題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你怎樣想的?

  五、全課小結

  六、思維拓展

  撕紙活動:

  1、先看演示,師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紙。

  2、想一想:這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為什么?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3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比較等活動感知周長,能正確指出物體表面或簡單圖形的一周。

  2、在圍一圍、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動中理解周長的概念,了解周長的方法,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能結合具體情形,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過程:

  (一)情景感知,初步建立周長概念表象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今天我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位好朋友,你們想認識他嗎?

  2、小胖要減肥,爸爸制定了一個鍛煉計劃,讓他每天圍著操場跑一圈,我們去看看他是怎么跑的。(觀察圖1同學們要認真的看小胖是怎么運動的)

  3、跑對了嗎?

  4、圖2第二天這回跑完一圈了嗎?

  5、圖3第三天讓我們陪著小胖一起跑,好嗎?伸出小手,一起出發、一起喊停,預備出發。(學生結合老師的演示手勢比劃,齊聲喊停)

  6、指出:圍著操場跑一一圈也可以說成圍著操場跑一周。(板書:一周。)

  結合圖2來說一說怎樣就夠一圈?(不是封閉圖形)強調封閉圖形,板書:封閉圖形)

  這個操場的一周有多長呢?為此小胖的爸爸進行了測量,我們一起去看看,(直道90米、彎道110米、直道90米、彎道110米)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認識周長”。板書課題。

  7、說說你對周長的理解。

  通過學生的觀察和比較,認識一圈就是一周。

  二、量算結合,理解“周長”

  1、自主探究。

  現在老師帶來了許多的物體,呈現實物葉子、三角板、數學書、鐘,想一想他們的表面有沒有一周?

  請小朋友們打開練習紙,用水彩筆把一周畫出來。想象一下這些物體只留下一周的邊線回事什么圖形?

  操作演示,出示個圖形的變相(保持原圖形狀)

  師:好,請大家停一下.咱們看看哪一個組坐得最好。瞧他們小組做好了,反應真快,咱們大家要想他們學習啊!

  師:來,那個小組來匯報一下你們的方法?

  樹葉表面:三角尺:數學書封面:鐘面:

  板書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他的周長。

  三、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1、找一找我們周圍那些物體表面也有周長?

  2、增加干擾,強化周長。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3頁的內容、第84頁練習。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比較等活動感知周長,能正確指出物體表面或簡單圖形的一周。

  2、在指一指、描一描、算一算等活動中理解周長的概念,了解測量周長的方法,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

  3、能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練習。

  教學重點:

  認識周長的含義,會計算出周長。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了解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一周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

  教具準備:

  樹葉、尺子、軟尺、細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圈”和“周”的聯系。出示學生籃球場的情境

  經常運動可以鍛煉身體,小美計劃每天繞著籃球場跑一圈,我們看看她是怎么跑的。(出示動態演示跑步)

  師:小美跑得對嗎?為什么?你覺得她應該怎么跑?

  生1:她跑得不對,沒有繞著籃球場的邊線跑。

  師:這一次,小美又跑夠一圈了嗎?應該怎么跑?

  生1:不夠,沒有跑回到起點。

  小結:從一點出發,沿著邊線,最后回到起點,這樣跑才是圍著籃球場跑了一圈,這一圈在數學上稱它為“一周”。(板書:一周)

  師:你知道籃球場的一周有多長嗎?小美爸爸測量出籃球場一周的長度是66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跟“一周的長度”有關的知識。(板書課題:周長的認識)

  二、探索體驗,理解周長的本質。

  1、認識平面圖形的一周

  出示平面圖形長方形、三角形、圓

  師:你知道這三個圖形的一周指的是哪嗎?說一說、指一指。

  師:你能找到身邊物體的表面,指一指它的一周嗎?(學生找一找、摸一摸)

  師:你真厲害!老師為你驕傲!現在有些物體表面的圖形跑到練習紙上了,請你描一描它們的一周吧!

  學生在練習紙上描一描活動一中古畫表面、綠色小旗表面、五角星表面、樹葉表面、鐘面的一周。

  學生展示描圖形的一周。

  2、圖形一周的長度

  師:我想把這幅古畫的四周裝裱上花邊,需要多長的花邊呢?實際上就是要算什么?怎么做?

  生:用直尺量出每一邊的長度,再加起來。

  師:你真棒!經過測量,古畫每一條邊的長度都是5分米,我需要花邊的長度是多少分米?

  生:20分米。

  師:你們真聰明!把古畫四條邊加起來得到的20分米,就是這幅古畫表面一周的長度。那綠色小旗表面一周的長度又怎樣才能知道呢?

  生:三條邊的長度加起來。

  師:那五角星表面一周的長度呢?

  3、找到測量不規則圖形一周的長度的方法,化曲為直。

  師:樹葉和鐘面的邊線不是直的,你有方法能測出它一周的長度嗎?

  生:用細線繞一周,再把細線拉直了用尺子量。(化曲為直)

  師:樹葉表面的一周指的是哪里?用什么方法測出它一周的長度呢?

  生:用剛才繞細線的方法。

  師:剛才的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樹葉表面等圖形,我們都能通過測量,算出它們的一周的長度。(板書:圖形一周的長度)

  4、質疑辨析,概括概念。

  出現角、不封閉圖形,組織辨析。

  師:彎彎曲曲的圖形、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等這些圖形,都能算出一周的長度嗎?

  生:能。

  師:那這兩個圖形誰來找一找它們的一周,并算出它一周的長度?(出示角、不規則圖形)

  生:算不出一周的長度。因為角和另外那一個圖形從起點開始沿邊線回不到起點。(學生指一指)

  師:這兩個圖形和上面的圖形區別在哪里?

  生:這兩個圖形從起點沿邊線回不到起點,沒有封閉起來。

  師:像角沒連起來,有缺口的圖形,我們叫不封閉圖形。

  師:那像長方形、三角形、圓等這些圖形能夠從起點沿邊線回到起點,沒有缺口的,我們叫什么圖形?

  生:封閉圖形。

  小結: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板書)

  三、練習鞏固

  1、下面各圖形中,哪些是封閉圖形?描出封閉圖形的邊線。

  (課本84頁第1題)

  2、下面圖形的周長一樣嗎?你是怎樣想的?

  3、一塊長方形草地被分成A、B兩部分,小鹿和小馬分別繞A、B跑一圈,它們跑的路一樣長嗎?

  四、課堂小結

  小朋友們,在今天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收獲嗎?!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本第83頁“做一做”。

  2、回家算一算家里飯桌表面、電視機顯示屏表面等物體的周長。

  板書:周長的認識

  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摸一摸、畫一畫)感知圖形的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建立周長的觀念。

  2、通過實踐操作,探究周長的測量策略,培養學生合作意識以及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過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周長的意義,學會探索圖形周長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周長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教具:

  多媒體課件、圓形、長方形、扇形、正方形,兩根同樣長的繩子等。

  學具:

  若干平面圖形、棉線、直尺、軟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現在是什么季節?生:秋季

  師:那么,一提到秋季你會想到什么?生:落葉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故事跟大家分享:秋天到了,一片樹葉緩緩地從樹上落下來。一只小螞蟻發現了。瞧!課件播放(一只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線爬了一圈)你能說說螞蟻在干什么嗎?

  生1: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線爬了一圈。

  生2: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線爬了一周。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螞蟻繞著樹葉的邊線爬一周,這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繼續播放螞蟻繞樹葉的長度,及螞蟻的話)

  2、揭題并板書: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認識圖形的周長”。

  板書:認識圖形的周長

  二、感知周長

  1、理解一周的意義

  師:通過小螞蟻的話,我們聽出了新的數學用語:周長,也就是一周的長度。你知道什么是一周么?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什么是一周?

  (教師舉著圖形讓學生指一指圖形的一周:操場、游泳池)

  生1:一周就是從起點又回到起點。

  生2:一周就是圖形所有邊的長度。

  師: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精彩!這是你們對周長的理解,我們總結一下:從起點繞邊線畫一圈又回到起點,就是一周。

  課件出示:操場、游泳池

  師:誰上來給大家指一指從哪兒到哪兒就是游泳池的周長?

  指名學生上臺指。(黑色的一圈)

  2、指一指生活中物體表面的周長

  師:剛才認識了周長,其實,我們生活中到處都有周長。

  (1)指一指:黑板面的周長

  師:黑板面是什么形狀?生:長方形的。師:誰能指一指它的的周長?指名學生指。

  師:誰能說說指周長時應注意什么?生1:從哪兒開始還是回到哪兒。

  生2:首尾相接。

  師:對!指周長時一定要注意從哪兒開始還是回到哪兒,也就是首尾相接。

  (2)集體指數學書封面的周長

  師:離我們最近的數學書,它的封面是什么形狀?生:長方形

  師:你來指一指數學書封面的周長。學生舉起書,師生一起指。

  3、理解周長的意義。

  播放課件,找一找圖形的周長。總結能找到周長的圖形的特點。

  課件出示:兩組圖形(區分:封閉圖形與不封閉圖形))

  師:這兩組圖形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組圖形有缺口,而第二組圖形沒缺口,是完整的。

  生2:第一組圖形有開口,第二組圖形是封閉的。

  師:對!像第二組這樣首尾相接的圖形就是封閉圖形。(畫三角形解釋首尾相接)

  請學生能用手勢比劃比劃。

  那么總結一下周長的意義: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

  三、探究測量方法

  1、設疑

  師:剛才螞蟻繞著樹葉的邊線爬一周,這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這片樹葉的周長到底有多少長呢?如何去測量?用什么工具測量,怎樣測量?

  師:大家想不想親自動手量一量圖形的周長?

  生:(異口同聲)想

  2、四人小組合作,探究測量方法。

  要求:拿到物品后,先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測量最好?然后再動手測量。

  工具:軟尺、直尺和棉線。

  學生小組合作(打開信封里面的兩種物品,有長方形、正方形、扇形、圓形)

  3、匯報:你測量的是哪個物品的周長?你是怎樣測量的?

  4、比較歸納

  師:剛才測量周長時,有的同學直接用直尺就可量出圖形的周長,而有的同學先用繩子圍一周,再用尺子量出繩子的長度才得到圖形的周長。什么樣的圖形就可以直接用直尺量?什么樣的圖形得先用繩子繞一繞,再量出繩子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生:像五角星、長方形都有直直的邊就可直接用直尺量,像一元硬幣是彎的就得先拿繩子繞一圈。

  5、小結一個圖形的邊比較平直就可以直接用尺子來量它的周長,沒有直直的邊就得先用繩子繞一周,再用尺子量它的長度。其實一元硬幣是硬的假設只有直尺也可以——滾一圈。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1、通過活動使學生理解、掌握周長的概念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理解掌握周長的概念。

  教學教具:

  軟尺、鐘面、數學書、國旗、葉子、圓形、月牙形、五角星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認識周長

  1、活動一

  ⑴出示圓形、月牙形、五角星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讓學生說分別是什么圖形。(多個同學回答)

  ⑵老師將著寫圖形鑲上金邊,放上照片送給大家。

  ⑶請同學幫老師鑲上金邊,說說你是怎么鑲的,最省材料。為什么?

  ⑷找幾名同學上臺,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鑲上金邊。

  2、活動二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軟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長度嗎?

  ⑵誰能說說你的腰的長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長度我們叫做腰的周長。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長在哪。

  3、活動三

  ⑴出示以各種實物:鐘面、數學書、國旗、葉子

  ⑵你能指出這個鐘面的周長在哪嗎?

  ⑶那么數學書、國旗、葉子的周長又在哪呢?請你們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匯報、互相指正。

  4、活動四

  ⑴強自己準備好的(圓形、月牙形、五角星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拿出。

  ⑵這些圖形的周長指的是哪里?請你用筆描一描。

  ⑶學生獨立完成

  ⑷匯報:它們的周長在哪?

  4、周長的概念

  ⑴通過剛才我們量腰的周長,找數學書、國旗、葉子的周長,描這些圖形的周長,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周長嗎?

  ⑵學生說一說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文章內容由收集!

  ⑶打開課本看看書什么叫做周長,全班讀一讀。

  ⑷圖形一周的長度就叫做周長,為什么要加上封閉兩個字呢?

  二、鞏固周長的概念,探究求這些圖形周長的策略

  1、你有辦法知道這些圖形(圓形、月牙形、五角星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或實物的周長嗎?自己選一個看看你能用幾種方法知道它的周長,然后再在四人小組里說一說。

  2、學生活動

  3、匯報:你選的是哪個圖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長的?還有什么辦法嗎?

  三、聯系生活,概括總結

  周長在生活中應用和廣泛,你能舉出一個周長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問題嗎?

  四、練習

  1、要計算下圖的周長,你準備量哪幾條邊?最少量幾條?為什么?

  2、思考題:

  小冬沿著跑道跑一圈,他跑的總長度是不是運動場的周長?在長方形鏡框的四周圍上鐵皮,鐵皮的長度是不是這個長方形鏡框的周長?

  五、作業:

  回家和爸爸媽媽說說什么是周長,量一量自己家里人頭、腰的周長,并記錄下來。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大量時間在探究周長的策略,觀察各種圖形的特征,學生利用手中的尺、繩子、等工具,尋找、發現、觀察和經驗加以推測,提出了繩測法滾動法折疊法等鼓勵學生從多種角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并針對方法的可行性進行小組討論交流,使方法優化。這樣的教學,體現了教學過程是學生探究發現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顯示;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的聰明才智、獨特個性、創新成果的過程。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認識周長教學設計

2.《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

3.《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

4.《周長的認識》的教學設計

5.《認識周長》教學課件設計

6.《認識周長》教學設計范文

7.西師認識周長的教學設計

8.《周長的認識 》教學設計范文

9.《周長的認識》教學教程設計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永久有效 | 婷婷六月亚洲中文字幕不卡 |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二区 | 色综合久综合久久综合久鬼88 | 在线看国产精品黄v | 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不卡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