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

時間:2023-12-28 08:08:51 心得感悟 我要投稿

論語讀后感(集合)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后感(集合)

論語讀后感1

  以前剛讀《論語》的時候,最喜歡最后一句,前面其他的幾句都忽略掉了。后來漸漸的發現,其實算算看,從“志于學”,到“而立”,到“不惑”,在真實修養上,都非常不容易的事。當然,最喜歡的,還是最后這句,“從心所欲,不逾矩”。

  莊子里有一這樣段:惠施說有個大樹很大,但是什么用也沒有,說莊子的`學說就是這樣,不被世人所容納。莊子說,你有這樣的大樹,“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

  莊子的文辭非常美,可是仔細一想就會知道,這段話,本身就像惠施的批評一樣,大而無用。為什么這樣說?你看,樹可以找得到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其實嚴格來說,樹都很難找到這樣的環境——人能嗎?誰能離開其他的人獨自生活?誰也不能,就像電影《東方不敗》說得那樣,令狐沖要退出江湖,任我行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能逃到哪里副去?”

  向往自由是人的本性,但是現實的社會又充滿種種有形的無形的規矩,讓人不能逾越,比如各種法律、風俗、禮數等等,這固然是社會所必須,但確實又讓人感到約束,于是生活中總有許多想做的事而不能做,想說的話而不能說,這也是人生的一種痛苦吧。

  對于這樣的種種有形的無形的規矩,有幾種態度。硬是反抗,是一種,比如像有一句話說“不自由,毋寧死”就有抗的味道。再一種就是屈從,徹底放棄自我,完全隨順社會。再有一種就是逃避,比如陶淵明似的形形色色的隱士。

  浩然覺得這幾種態度都不如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境界高妙。孔子人這句話,實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值得向往。因為他既成就了內心的自由,又不違背世俗的規矩。

論語讀后感2

  《論語》乃修身陽性,人生之道,必讀之本。

  學,是孔子教書的首要。每一個人不論他是職位高低貴賤,只要他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們的老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如今成為一種擺設。不懂得你問了嗎?如果你覺得像別人請教問題就低人一等,那你這樣的學習態度永遠也學不好。真正的學習是用自己的主動,不卑不亢的態度去請教,達到學習的態目的。

  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接下來就是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正處。不要讓知識去支配你!不要做一個被動者,同時也要學會權變,讓學習的知識,智慧,品德融為一體!

  還要善于反省自己,該說的話該做的事,說了沒有做了沒有;不該說的,不該做的是不是也去說了也去做了!要以一個正確的態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覺得這點對我影響很大!

  孔子還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說過,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種思想。新東方總裁于洪敏的成就得益于他的眾多朋友的支持,而知些朋友的支持就來自于洪敏在大學時期的樂于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時候他的朋友就從世界各處紛至沓來,成就了新東方,成就了俞洪敏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淺的閱讀可能都不能體會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論語》告訴我要做一個有理想有智慧,有誠信的人,一個守恒的,內心忠誠的人,這樣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于人世間!

論語讀后感3

  讀完《論語》,坐著發呆,迷茫中,《莊子》. 秋水中的一句話,浮在心頭。 “德國人,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動物弗能賊。不是說它薄,言察乎安全,寧愿禍福,也不愿意去。”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角色是什么?

  是一位在文化封凍的河流上用肩膀拉船的纖夫,是一位在“人治”與“專制”之間撐船的擺渡人。

  一個自由的思想家,卻因為世事的束縛、統治的變化、被哄抬或被排斥,終身在困境中追求不成功的“仁”理想。

  善良的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但他們總是把德國人列為強者,這似乎自然不屬于同情的范圍。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數優秀的人都成為了最弱的弱者,因為他們的分享、競爭和排斥。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談論理想時,淺淺的一句話:“我和點一樣!”(“莫春,春裝已成。冠軍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浴在沂,風中翩翩起舞,詠而歸。)已經冷漠的失望怎么能不讓人嘆息呢?

  《論語》中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而是簡單的道理和以身作則。仔細想想周圍的人。

  這些性格經常被展現出來,但我們很少如此清楚地看待那些習慣于冷漠的人。也許在中國的血液里,有“紳士”的影子,只是通過孔子等到德國的吐痰,凝固了它,現在用墨水,代代相傳。

  也許德國人從不抱怨,通過字里行間,只能隱約看到孔子的無奈。記得有人曾經說過:“一半的論語治天下。”孔子有一整部《論語》,只留下無奈的忍耐。

論語讀后感4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論語讀后感5

  《論語六則》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兩句話。前一句話,說明了取長補短的道理。后一句話,說聰明敏捷的人愛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作恥辱。這句話到現在仍有著深刻的啟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中含著這樣一個道理:能者為師。生活中我們常常能接觸到有長處的人。這些長處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學校班級,我們班不到人卻各有各的長處,有的學習好,有的愛畫畫,有的寫得一手好字,有的擅長音樂有的是足球場上的猛將。多少同學值得我學習啊!

  你見過高山嗎?你見過密林嗎?高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不嫌棄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密林之所以密,是因為它不嫌棄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樹苗。如果你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密林的親密,就應尋找自己身邊的良師諍友,吸取他們身上的點滴長處。

  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要做到不恥下問就不容易了。我們應該放下驕傲,虛心向別人請教。

  我們身邊也有許多不恥下問的例子。如,李時珍為了寫好《本草綱目》,常常向當地村民請教。白居易自幼聰明,小時便會做詩,每做完詩就去讀給鄰家不識字的老奶奶以便修改。一個不懂醫學的農民怎比得上一個醫生,一個不識字的老奶奶怎么比得上一個聰明又有文化的詩人?

  朋友,讓我們拜能者為師,放下架子,虛心請教,知識的大門會永遠向你敞開。

論語讀后感6

  中華文化博大精神,作為一名中國人,我認為,國學經典才是我們語文學科真正所學習的,總之,《論語》記載了仁,孝,信等道德范疇,我們必須要認真閱讀這一部學習的典籍。我認為,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像《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為這樣,我對《論語》的態度一向是只敢仰視而不敢觸及。

  在今年暑假,我又從書柜中找到這本書,揣摩一下內在的文字。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簡單意思就是三個人里面必定有一個是我的師傅,而經過我們的揣摩以后,得知:這句話的意思是想讓我們在學習方面,要學會謙虛,告訴我們一個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所以我認為,《論語》不但教我們學習的知識,還讓我們學會了怎樣處人遇事。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

  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幾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我們真的應該多看一看這些古文,讓其他人對你刮目相看!這也是對現在初中階段文言文的一個練習。

  論語,它就像一盞引導我們向前的明燈,教會我們做人,論語就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論語讀后感7

  《論語》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分為學而、為政、里仁。共20篇。是我國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又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所以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我讀《論語》時覺的幾則特別好,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理解的是:學習之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不是很快樂嗎?,有朋友自遠方來你不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懊惱不是君子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是說,溫習舊知識總中可以發現新知識,那么你就可以當別人的老師。

  我從《論語》中體會到怎樣做君子,君子就在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不懊惱。動口不動手。小人恰恰與君子相反更體現出了:“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運用到《論語》中的句子,比如:有人總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事情卻做不好,就有人勸他:“欲速則不達”。當有家長帶孩子出去看到兩種人,一是賢人,一是不賢的人。于是家長對孩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見到有才能的人就要想到與他看齊,見到有缺點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毛病,以便改正錯誤。

  《論語》是我國的一大名著,我不但要認真體會,而且要行動起來,做一個像孔子一樣對國家有大貢獻的人。

論語讀后感8

  論語,創編它的意義就是在于教人們如何做人。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常是長輩給我建議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該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

  論語里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內容不光有這些,也可以有其他內容。比如反省自己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己辦的事做到了嗎?

  我就有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我在做作業時寫一會兒就干干別的,浪費了自己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現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里講的,我一定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內容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論語讀后感9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里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后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于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于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于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

  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有責任將這種精神弘揚光大,昭示世人!

論語讀后感10

  寒假中,我讀了《論語》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在中國教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場白。意思是:孔子說:“學習而且經常溫習,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好朋友從遠方來了,不也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嗎?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嗎?我明白了孔子在學習中,很注重溫習,也就是把學到的知識鞏固起來。我在學習中,不應該學過就忘記了,也要向孔子學習,注重溫習,這樣知識才能鞏固起來。同學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也不和同學爭吵,這樣我才是一個受歡迎的好學生。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說:“學生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長,做事小心而誠實,對人要有愛心,親近有道德的人,做完這些后如果還有空閑,就用來學習吧。”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我要好好學習,聽父母的話,這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敬。在外面要尊敬師長,對人有禮貌。做任何事情要誠實守信,對人要有愛心,要親近有道德的人。還有空閑,不應該沉迷電腦游戲,就用來看書學習。

  《論語》不僅使我們擁有更加豐富的知識,還教會了我們學習,做人。《論語》這本書,為我們打開學習國學經典文化的大門。

論語讀后感11

  從四年級開始,我有幸接觸到了傳統文化《論語》,每天的第三節課時間是我們全校師生的經典誦讀時光,想想剛開始那些日子讀論語的感受,仍然記憶猶新。剛開始就是感覺有些難懂,不明白說的是什么意思,好多子曰、之呀、乎啊、者啊、也的,讀起來很是繞嘴,讀通順都難。后來經過老師的帶讀和講解,才覺得它確實有道理,也有意思多了。比如說: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常常溫習學過的知識,并且認真研究里面的知識,就可以明白更多的道理,這種學習方法就像老師似的會讓我們得到更多知識。”還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里面的每一句話都包含著很深刻的道理。

  這個暑假,老師布置我們每天誦讀《論語》,每天在班級群打卡,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每次打開《論語》,就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仿佛和一個充滿睿智的人對話,所以我特別珍惜誦讀的時光,每次坐在靠窗的位置,呼吸著窗外清新的空氣,開始大聲讀誦起來,不敢走神,生怕讀錯字的發音,每每讀完,身心安定了下來,心平氣和,有時,心情不佳、有點郁悶,讀上幾遍,便神清氣爽,好象把內心的抱怨之氣讀出來似的,身體輕松許多。讀久了之后,漸漸就會背了,不用看書,就能背下來。現在我能夠背誦前五篇了。

  每日堅持誦讀,對我來說,不是負擔,反而變成一種快樂的期待,內心一天天也有了變化,人也精神了,口齒也開始變得清晰。而且,似乎信心也一天天地增長,心情也越來越快樂。

  《論語》真好!它能讓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更加美好。我越來越喜歡經典誦讀了,它會陶冶我的品格修養,成為一個渾身散發著中華傳統美德的文明人。讓我們與經典同行,讓經典伴隨我們一生!

論語讀后感12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一部《論語》道出了多少面對生活的態度; 一部《論語》道出了多少做人的道理;一部《論語》道出了多少人生的哲理。這部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巨作,便出自孔子這位博古通今,學富五車的大師,一個教育家,一個哲學家。這樣一個傳奇的人;這樣一種傳奇的思想;這樣一部傳奇的著作,卻曾經被數次的'拋棄,否定。

  秦始皇時期,正統的儒家思想,卻因秦始皇害怕政權被推翻而拋棄。“焚書坑儒”的做法否定它的同時,也恰恰的肯定了它的價值。儒家思想被拋棄,我不敢說它是秦朝覆滅的主要原因,但它至少也算一條吧!之后,儒家思想再次被推崇,延續著它的光榮。我本以為它會被一直推崇下去,但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在時期,它再次被拋棄了。當時提出了“加強新文化的發展,鄙棄舊文化”的文化發展方針,直接而又錯誤的否定了它。這僅僅是因為它含有封建主義思想,不利于中國共產主義思想的發展,僅僅因為這可笑的一點,人們拆孔廟,燒書籍,使儒學站在了眾矢之的,完全的否定了它。

  兩次可笑而又可悲的否定沒有使它失去應有的光芒,而使它更加耀眼奪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上至于下愚不移”多少名言,句句經典,句句深刻。這一句句話,都從孔子嘴里一一“曰”出。這不應該被否定,應該被發揚,被學習,被傳承。

  子曰:“剛、毅、木、衲,近仁。”

論語讀后感13

  最近我在讀《論語》的時候按自己的理解先譯一下,再結合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最后讀完論語有了以下感受和想法:

  全書共20篇,采用語錄體,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它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路的率直魯莽,子貢的聰穎善辯等等,每個人物描述地都十分鮮明,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僅在于刻畫人物方面,在內容上也讓我獲益很多。20篇中將“學”放在首篇,如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教導我們要善于學習并且多加思考。“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是關于知道的`真諦。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這告訴我們在學習上和生活上,要善于反省,取長補短,并且要多向優秀的人學習。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教育了我們要孝順父母,尊重師長,誠實可信,多學習知識。

  在八佾篇中提到了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想和大家更深一層來探討這句話,魯國大夫季桓子在自己的庭院中演出了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之舞”,違背了禮的規定,引起了孔子的極度憤慨才說出了這一番話。但站在音樂發展的角度來看季桓子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敢于沖破禮制觀念的束縛,不僅敢“八佾舞于庭”還敢摒棄雅樂欣賞民間流傳的俗樂,這也造就了后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局面,從此禮樂制度成為歷史的陳跡。

論語讀后感14

  《論語》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一部經典之作,是一部少有的處世哲學巨著。在這本書里,讓我們承接文化,開啟生命,尋回民族智慧,重植文化根!

  《論語》共有一百多則,都是出自圣人之口。讓我感受最深的有兩句。一句是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父母心里不愿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并不違抗,內心憂愁但不怨恨。是呀,這難道不是我們這些為人子女需要去做的嗎?想一想自己,你是一位孝順父母的孩子,還是一個只會向父母哭鬧,讓父母操心的孩子呢?這不免聯想到我自己:父母說幾句批評我的話,我就會“哇哇”大哭,心里還十分生氣,根本不知道父母是為我著想,和孔圣人所倡導的準則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另一句為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雖然這只有一句話,一讀也都能背上,但它卻蘊含著做人必不可少的道理: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事要敏捷。其實,這里不僅僅只指“君子”,而是泛指每個人。對呀,說出去的話,就好比潑出去的水,收也收不回來。如果你對朋友說話,沒有細細考慮,就直接把話說出來,很可能就傷了朋友的'心。傷痛的心,就象有刀刺傷而留下永久的傷痕,又怎么好去修補呢!有些人說話比誰說得都多,但做起事來總是落在最后,是一個“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希望同學們不要做這樣的人。

  讓我們從《論語》中獲得智慧,明白事理,吸取中華文化之精髓,剔除其糟粕,共建文明的精神家園!

論語讀后感15

  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論語》,這本書里講了許多人生道理,每個道理都有一個故事、一幅插圖,圖文并茂,令人更加能明易懂。帶著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論語》中有一句話是: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孔子說:“君子要廣泛地學習一切知識,并且用禮來約束自己,這樣就可以不背離君子之道了。”為了幫助理解,下面還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小孩很放縱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為他沒出息。一天,他聽見有人對自己家的孩子說:“你不要和他玩,他仗著自己家有錢不讀書,別跟他學壞了。”他聽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覺得很有道理,從此發奮讀書,做了一個有用的人。是啊,我們要從小嚴格約束自己,廣泛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能放縱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這個暑假,我沒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學習,每次都是在媽媽的再三提醒下做作業、看書。

  書中還說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就是說學習要勤奮,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愛因斯坦著名的公式:勤奮努力+方法+講究=。也是說明勤奮是學習的首要因素,勤奮是精神,更是方法,要勤學、勤記、勤思。子曰:“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罔。”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干,就要要勤奮學習。說得多好啊,我也要以這句話為我的座右銘,陪伴我今后的學習之路。

  故事里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遠近聞名的學者,我也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樣,通過自己的勤奮、自覺取得好成績。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06-14

《論語》06-13

《論語》06-16

作文論語的讀后感作文參考 《論語》讀后感作文12-16

《論語》試題07-30

《論語》試題11-04

《論語》經典名句07-21

《論語》教案09-13

《論語》教案03-27

論語的心得09-2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婷婷中文字幕精品 | 精品呦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a爱片日韩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vr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公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