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讀書心得(通用9篇)
以后的幾天,我一直試圖把我從它那里得到的知識整理出來,好讓自己的頭腦中有個比較直觀、清晰的印象,便于記憶和思考,資本論讀后感。我不打算專業研究資本和經濟,所以只要有個印象就足夠了。
《資本論》讀書心得 篇1
剩余價值廣泛應用于第三產業等領域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利潤、利息、地租以及許多非產業部門的收入也是由產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轉化來的,并且認為只有產業工人的活勞動才能創造新價值,其他生產要素以及商業、服務業等非生產性行業的職工都不能創造新價值。但是在現代看來,隨著社會分工程度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勞動概念內涵的擴大,原來一些被認為不創造價值的眾多行業和職業的勞動者都開始發生變化,例
如,第三產業經研究被認為是創造價值的。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范圍由原來的體力勞動創造剩余價值逐步向體力、腦力勞動者共同創造價值方向發展,并且腦力勞動者由于從事的是一種高級的復雜勞動所以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內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在現代,剩余價值的分配形式開始趨于多樣化。資本主義社會,在承認剩余價值率就是剝削率的前提下,也必須看到有些職工在取得勞動收入即工資的同時,通過剩余價值的再分配,取得一部分存款利息,或購買股票的股息收入。這些收入雖然是他們的非勞動收入,但不能說是剝削收入。
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分配方式是社會總產品的分配,社會主義對社會總產品進行的各項扣除和個人消費品的分配,目的是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達到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資本主義剩余價值被分割為產業利潤、商業利潤、借貸利息和地租,二者截然不同。因此,不能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分配形式上的某些共同點來掩蓋分配性質上的根本區別。
盡管剩余價值理論在當代在科學技術方面,第三產業方面的理論存在了一些滯后性,但是剩余價值理論仍不失為一個優秀的理論指導我國社會建設,因為剩余價值理論是應社會歷史條件產生的,也必須隨社會發展而發展。
仔細研讀《資本論》使人獲益匪,感觸良多。《資本論》深入闡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理論及流通理論,為我們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流通方式提供良好的理論指導,也為提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及資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有益借鑒!顿Y本論》雖然論斷了資本主義必將衰落而共產主義必將勝利的終極結論,但在當今世界中,資本主義資源配置方式仍然被認為是最科學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但毋庸置疑,資本主義制度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來到這個世界,必將為更科學、更人本的制度所取代,為共產主義制度所取代。
《資本論》讀書心得 篇2
《資本論》是卡爾馬克思用畢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寫成的科學巨著。它不僅是一部經濟學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學巨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巨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工人階級的圣經!
通過閱讀《資本論》第一卷,我了解到了什么是勞動價值學說、剩余價值學說及資本積累學說。第一卷從生產過程中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到最后必然消亡的客觀規律。再把思緒轉向今天的中國,我認為我們又能從這部經典中汲取到許多精髓。
(一)按商品經濟規律辦事,推動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
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探索采取什么樣的手段來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是走了彎路、犯了錯誤的。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總結,我們最終選擇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應該牢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屬于社會化商品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商品仍然是社會產品的普遍形式和細胞形式,貨幣仍然是一般等價物,貨幣流通規律和價值規律仍然在全社會范圍內發揮作用。既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它的生產過程同樣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社會主義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的區別,不在于價值是否增殖,而在于這種價值增殖體現的社會生產關系,即價值增殖部分歸誰占有,是歸少數資本家所有,還是歸最廣大勞動者所有。社會主義的價值增殖意味著以更少的勞動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生產更加豐富的社會財富。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商品生產、貨幣流通、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作用的方式、特點和途徑,按照商品經濟運行的規律辦事,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二)重視資本的積累,更要重視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質量
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資本積累意味著資本家不斷利用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擴大資本的規模,擴大對工人的剝削,以便繼續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所以,資本積累的結果,一方面導致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導致廣大勞動者日益貧窮。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財富的積累一方面是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的主要源泉,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物質基礎和根本保證。因此,社會主義要重視必要的積累,同時更要重視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充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使人民群眾真正過上富足、安康、有尊嚴的生活。
《資本論》讀書心得 篇3
在中學時代學歷史時,就已經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明白了有《資本論》這本書,明白書中有剩余價值理論這個概念。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這天,經過三個多月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課程學習,才讓我對資本論進行重新審視。經過十幾天的仔細閱讀,讓我收獲匪淺!
只可惜,由于閱歷和時間的關系,使我無法對《資本論》進行深刻的了解。眾所周知《資本論》不僅僅是一部不朽的經濟學著作,并且也是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融為一體的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全書,并且它又是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兩大貢獻,即歷史唯物論和剩余價值理論的完美的統一。實際上這是一部以剩余價值理論為基石的經濟學巨著,馬克思根據這一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論證了無產階級必然要為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和消滅人剝削人的現象而斗爭。
剩余價值理論中馬克思指出,看起來并沒有什么不對的“干活付錢”是錯誤的認識,實際上“干活付錢”并不是“等價交換”,工人為資本家勞動所創造的財富遠遠大于自我所得的報酬。例如,一個工人一天勞動所得為8元錢,而他在一天之內為資本家所創造的利潤遠遠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還可能更高。
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價值呢馬克思的《資本論》里面的一段話“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預付貨幣額加上一個增殖額。我把這個增殖額或超過原價值的余額叫作剩余價值。馬克思認為,“勞動過程的第二段時間,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的界限做工的時間,雖然耗費工人的勞動,耗費勞動力,但并不為工人構成任何價值。這段時間構成剩余價值,剩余價值以從無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誘著資本家!瘪R克思又進一步論述,“把價值看作只是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對象化的勞動,這對于認識價值一般具有決定性的好處,同樣,把剩余價值看作只是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對象化的剩余勞動,這對于認識剩余價值也具有決定性的好處。使各種經濟的社會形態例如奴隸社會和雇傭勞動的社會區別開來的,只是從直接生產者身上,勞動者身上,榨取這種剩余勞動的形式!痹谶@話里,很明了地將剩余勞動時間與剩余價值掛鉤起來,從而得出資本家透過榨取剩余勞動時間來獲得剩余價值。
這種深入透切的分析,使我清楚了解到資本家是如何榨取剩余價值,即剝削工人。馬克思用一個個清晰的辯證,一個個血淋淋的例子,講述了工廠主是如何一點一滴剝削那些工人,如何一步步看似合法的盜走了所有的工人們財產與勞動成果。也明了的敘述了資本家們是如何用工資的形式隱藏了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如何把工人的勞動都表現為有酬勞動。清晰的.告訴所有的勞動者,你們被資本家們騙了。你們被資本家盜走了財富卻渾然不知。
其實,我們將剩余價值理論換個方法表示將有助于我們理解。如:整個工作日A=必要勞動時間a+剩余勞動時間b。a在穩定的生產方式的前提下是固定的,所以剩余價值率的提高必然透過A的增加而增加b;而a在生產方式不斷提高的狀況下是續漸減少的,所以在A不變的前提下——這種不變具有現實的重要好處——b在續漸地增加。后面的狀況所造成的后果是,由于a的減少而使勞動力的價值降低,然而它被剝削的程度更大了。
馬克思的《資本論》指導著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也指導著我們自我價值的實現。每一種學說,每一種論述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我們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盤否定。而《資本論》中剩余價值理論對指導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依然有著重要作用。以上,是我此次學習《資本論》一點所得所感!
《資本論》讀書心得 篇4
《資本論》闡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內部結構和它的經濟運行規律,以及實現資本主義變革的社會力量無產階級的產生和不斷壯大,從而指明了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趨勢。為了充分描述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規律,《資本論》分三卷共兩千多頁行論述,其中第一卷為《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卷為《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卷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第一卷《資本的生產過程》描述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任務是研究它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分配關系和消費關系,都表現得最直接、最單純,勞動與資本、工人與資本家是面對面直接對立著的。
第二卷《資本的流通過程》對資本流通過程做單獨的考察,揭示了資本流通的本質和它與一般商品流通的根本區別。通過對資本流通過程的分析,一方面闡明流通對資本主義再生產的重要性,同時也顯示出一種現象,即剩余價值的獲得不僅有賴于生產過程,也賴于流通過程,二者至少是同等重要的,這就為模糊剩余價值只是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這
一事實提供了一個表面根據。另外,在資本流通過程中出現了兩種資本的新的具體形式: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這又進一步掩蓋了生產過程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從而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被進一步掩蓋起來;再加上資本周轉的速度的確直接影響著一定資本量的增殖程度,這更加使人們相信流通過程是剩余價值的源泉之一。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考察表明實現問題是再生產過程得以進行的關鍵。流通過程的重要地位更加被確定下來了。從資本流通過程來觀察資本主義社會,剩余價值生產的深層本質已經被深深地掩藏起來了。
第三卷《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以利潤為核心范疇展開分析。馬克思指出:這一卷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在自己的現實運動中就是以這些具體形式相互對立的,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采取的形態和在流通過程中采取的形態,只是表現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們在本卷中將要闡明的資本的各種形式,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各種資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競爭中,以及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資本論》的核心觀點是剩余價值理論。深入鉆研剩余價值理論,我們就可以發現隱藏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不平等,從而可以透徹地審視資本主義偽善、冷酷、自私的一面,
《資本論》讀書心得 篇5
資本論第一卷讀后感最近讀了資本論縮譯版的第一卷。
資本論在中國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間聽別人說一個共產黨員沒有讀過資本論還叫共產黨員嗎,而且資本論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為德文——英文——中文,這當中有著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譯學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見解?墒氰b于本人能力與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樣求甚解,所以選擇了一本中文縮譯版。其中幾點令我印象頗深。
工作日有一個最高極限。這個最高極限取決于兩個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須有一部分時間用來休息、睡覺、吃飯、盥洗、穿衣等,以滿足身體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會界限。工人必須有一定的學習文化、照顧家庭以及參加社會活動的時間,以滿足精神的和社會的需要。但機器消滅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
機器本來是縮短勞動時間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時,卻成了延長工人勞動時間的最可靠手段。計時工資是用直接的勞動持續時間來計算;計件工資用間接通過一定時間內生產的產品的數量來計算。其中計件工資是資本家克扣工資和進行欺詐的最豐富的源泉,是資本家最適合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工資形式。資本的積累,一方面使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則是相對過剩人口大量存在,從而擴大品貧富差距。
而越來越多相對過剩人口對在業人員造成極大的壓力,迫使在業人員不得不過度勞動和忍受資本家的擺布。發達的生產力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在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公有制比較起來,社會公有制自然是一個長久的多,艱苦的多,困難的多的過程。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而社會公有制則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掠奪者。《共產黨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不可否認,資本論是站在無產者的角度上的。亞當斯密,凱恩斯,馬爾薩斯等經濟學家則站在資本家角度上的。而且當代的資本主義國家也通過各種手段:國家宏觀調控,社會福利系統來弱化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F在你存在以下問題嗎?你的工作日超過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時間嗎?你的工資形式是計件工資嗎(“跟項目走”或者叫“多勞多得”)?中國不是資本主義國家,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究竟為何?資本主義社會是這樣的,那社會主義社會又是怎樣的?沒有讀過《國富論》不懂資本主義,沒有讀過《資本論》不懂社會主義?磥韺τ凇顿Y本論》后兩卷還是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資本論》讀書心得 篇6
本學期快要結束了,就讀書一事該總結一下。本學期,主要是看馬列著作,認真看了《資本論》。我覺得馬克思經濟學說的基礎理論就是剩余價值論。這是一個屬于馬克思的原創理論后果。(我以前從網絡上聽人說,馬克思的經濟學來自亞賣·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哲學來自德國古典哲學個性是黑格爾,屬于他本人原創的僅有剩余價值論,沒什么了不起的。我覺得這種說法很不認真,其整個的作用只能是顯現說者的無知和狂妄。對付一個正在經濟學領域做了幾十年老實認真鉆研的學者,并且迄今為止并沒有人能夠令人佩服的證實他的理論過失了,這怎樣能不維持足夠的尊重呢我覺得在學術的領域里,一不該賣譏刺嘲笑新手的無知,即使圣人也是從天真無知的孩童一步步走過來的;二不該賣蔑看忽略差別的瞧點,不了解尊重別人老實的勞動后果的人,永久只能做井底之蛙和強勢階級的哈巴狗、應聲蟲。馬克思實在繼續了前人的鉆研后果,可是他并沒有像某些人那樣照搬照抄,并且他每應用到前人的后果時,總是十分忠誠的指出這是某某的后果。更何況,馬克思的繼續是批判的繼續,正是批判使他的繼續差別于并且高于那些自稱是亞賣·斯密、黑格爾正統衣缽的人。假如沒有馬克思,大概逝世走的大衛·李嘉圖和黑格爾不會從棺材里爬出來,把利潤的雄式轉化為剩余價值的雄式、把盡對精神的辯證運動轉化為精神生產的辯證運動吧一個學者,即使只是“批判”了前代偉人的鉆研后果,使熟識越發接近真理,他也是學術史上的明星;更何況馬克思做的勞動遠不止此。)
這次讀《資本論》也將相關人物也作了了解式的閱讀,見附注,F就“關于剩余價值”特作我的兩點看法:
第一,剩余價值或者剩余勞動,并不是資本主義時代獨占的,而是自禮貌初期就有的。正是從一個勞動者的勞動不但能夠養活他本人,并且也能夠養活另外不勞動者的時分起,換句話說,就是有了剩余產品之后,人類才進進了階級社會,使得一部分人能夠從勞動者中分散出來,不勞動也能夠生存。
很多人把剩余價值讀成了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非凡一些無知的青年,為了反駁馬克思,他們就力圖走證實資本主義剝削中沒有或很少有回資同族無償占有的剩余勞動,或剩余價值。他們不曉得,資本主義時代之所以正在如此段的歷史時期內,積累起如此巨大的社會財產,正是由于它的對剩余價值的剝削比歷史上任何一種生產方式都要嚴重,生產的剩余價值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多。
第二,剩余價值率的計算方式,是剩余價值(即利潤)除以工人人為(可變資本),不思考資同族(指:股東及上層建筑)購買機器、原料等等的用度(這一筆用度喊做穩定資本),由于穩定資本并不耗費資天職文,正在經過工人的勞動之后,它的價值整個轉移到了工人的產品之中。工人的產品價值由三部分組成:工人的工姿即可變資本,機器、原料等用度即穩定資本,工人為資同族創造的個性價值即剩余價值。
對付剩余價值率與利潤率的區別,很多人分不明確。舉個例子,比如某個資同族用10000元購買機器、原料、土地等等,用5000元購買工人。(為方便起見,機器生產過程中所需求的電力等個性用度忽略不計。)這樣,他的預支資本就是15000元,其中10000元是穩定資本,5000元是可變資本。再假定他生產的產品賣了5000元,即獲得了5000元的清利潤。如今,他的利潤率是500015000=33。3%,而剩余價值率是50005000=100%。
真正要緊的數據不是利潤率,而是剩余價值率。僅有可變資本才花了資同族的錢,由于5000元人為從資同族手里轉移到工人手里了。而穩定資本由始至終都是控制在資同族手里的,只可是它的外形改變了罷了,最初體現為10000元人民幣,然后體現為價值10000元的機器、原料、土地,最終體現為價值15000元的產品的一部分。
《資本論》讀書心得 篇7
記得多年以前,一次偶然機會和中文版《資本論》有緣,懷著好奇心讀了起來。
好奇是因為小學時代就明白馬克思在當時大英博物館,經歷四十寒暑才寫成的。之后在朱自清先生散文關于訪英記錄中,也證明大英博物館在20世紀三十年代,還完整地保留著馬克思當年學習位置及留下的腳印。當然,這是表面而略帶傳奇色彩影像。更實質問題是關于《資本論》一書社會價值到底有多大我個人讀后感覺如下。
這真是一本經典經濟論著。要讀懂它很難,雖然馬克思盡量用最通俗語句和嚴密科學邏輯,由表及里深入淺出地闡述自我政治經濟學里念。這一點從《資本論》全書很少用復雜公式和晦澀難懂詞匯就能夠略見一斑。而我說他難懂也僅單單指馬克思在本書中,運用了幾乎涵概了當時社會各領域最新科學知識,既包括人類社會和自然社會兩大宏觀領域幾乎所有科學知識。詳細廣泛研究人類社會從奴隸社會到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初期能夠考證各種現象,并創造性闡明了未來時代人類社會發展方向。也就是說,無論誰人去解讀資本論。要明確《資本論》每一個獨立政治經濟概念或者段落和章節,本身就是一篇論文核心思想的表達,必須借助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寫著的《馬恩全集》里相關文章或者摘要才能讀懂。
看起來很麻煩,但又別無選擇,這就是《資本論》精典所在吧。當然,有助于闡述馬克思自我論點的先人或者同時期科學研究成果,馬克思本人是會恰當選用到自我著作里的。這覺不能成為之后“庸俗批評家或者卑鄙者”攻擊污蔑他的借口,因為人類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今日,不利用繼承先人或者當今已經構成科學禮貌成果,無論在什么領域做什么工作我們仍然會一事無成的!很遺憾的是我不是個勤奮如馬克思那樣五十幾歲仍然學了幾國外語,雖然時至今日才四十有幾,所以我不能讀懂《資本論》原著。譯著表達本身就存在曲解原文客觀缺陷的!
《資本論》讀書心得 篇8
《資本論》也許我們當中很大一部分人從來都沒有讀過,但是這并不代表著我們對里面的內容完全一無所知。當我們為高考浴血奮戰,淹沒在知識包圍的海洋之中,其實《資本論》里面的一些內容已經像幽色精靈一般,緊緊貼著我們,陪伴我們走過“黑色六月”……
進入大學已經兩年時間了,但是我想,關于剩余價值這些理論內容,我們不會忘得一光二凈吧,至少頭腦中還會隱隱約約留下一些印象。拜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節選之后,那些知識再一次闖入腦海中,令人不得不慢慢體會,為之深思。
《資本論》節選中除開了兩篇序言,就是下面這樣一些內容:“貨幣轉化為資本”、“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剩余價值率”、“所謂原始積累”。鑒于時間和所要講的內容之間的關系,故本文只是有選擇的進行解讀。因此,在本文中本人將對剩余價值方面進行重點解讀。不過要注意的是,剩余價值與資本、勞動力等方面的內容是緊緊相連的,因此在文章中也會進行一定程度的闡述。
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價值呢?我們來看一下馬克思的《資本論》里面的一段話“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預付貨幣額加上一個增殖額。我把這個增殖額或超過原價值的余額叫作剩余價值!保ㄗⅲ篏′為最后從流通中取出的貨幣;G為起初投入的貨幣;△G為增殖額或超過原價值的余額)這段話運用公式把剩余價值的定位說了出來,有助于我們了解剩余價值與貨幣之間的關系。從馬克思的話里,我們可以看到剩余價值是在貨幣流通中產生的,并是作為貨幣增值額出現。那么我們再進一步思考,剩余價值是如何在貨幣流通中產生,這有助于我們了解剩余價值的形成。
在講剩余價值的形成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貨幣和資本之間的關系。如果貨幣只是掌握在手里而沒有什么運作的話,那么貨幣能不能稱作資本呢?答案是不能。我們要區別貨幣和資本之間的關系,那么首先就要它們的流通形式。馬克思是這樣說的,“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轉化為貨幣,貨幣再轉化為商品,為買而賣。但除這一形式外,我們還看到具有不同特點的另一形式G—W—G,貨幣轉化為商品,商品再轉化為貨幣,為賣而買。
在運動中通過這后一種流通的貨幣轉化為資本,成為資本,而且按它的使命來說,已經是資本!边@段話通過貨幣和資本不同的流通方式,從而把貨幣和資本區別開來。然而我們要進一步認識到的是,這只是在形式上的區別,而不是內容上的區別。但我們把目光投向貨幣和資本內容上的區別時,我們就能夠明顯看到隱藏在它們后面的剩余價值。正是貨幣在流通中,出現了剩余價值,從而促使貨幣羽化為資本。這也就從側面反應了剩余價值出現在貨幣的流通過程中,并以資本的出現確立自己的地位。
不管是商品形式或者貨幣形式,都在流通領域中體現出一定程度的價值,這為剩余價值的出現做了鋪墊。因為不管是商品形式或者貨幣形式,其價值都是具有一定的量,而在流通中,新增加的量就是剩余價值。
我們再來看馬克思的一段話,“剩余價值的形成,從而貨幣的轉化為資本,既不能用賣者高于商品價值出賣商品來說明,也不能用買者低于商品價值購買商品來說明。”這段話及一些相關的論述,出現了這樣一種說法,流通或商品交換不創造價值,也就是說剩余價值不是在流通中產生的。那么說,“剩余價值的形成上,必然有某種在流通中看不到的情況發生在流通的背后。”剩余價值的形成這種特殊的狀況,也導致資本的產生有著特殊之處。正是剩余價值與資本密切相關,從而導致“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它必須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產生。”看到這些文字,使人產生了一定模糊的幻覺。其實,這也昭示著我們,要把眼光從流通領域移開,從而把進入生產領域中來。只有將流通之外的背后狀況挖掘出來,我們才能更深層次了解剩余價值的形成。
轉入到生產領域,這涉及到勞動力、生產商品必要的社會勞動時間等方面。由于在這些方面我們都曾經一一學過,因此也就不展開闡述。通過高中的學習及觀讀《資本論》節選,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剩余價值其實在生產領域中產生。而在生產領域,最為人關注的事務之一就是勞資關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認為剩余價值是由出賣勞動力的勞動者創造出來的,這也在我們腦海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
馬克思認為,“勞動過程的第二段時間,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的界限做工的時間,雖然耗費工人的勞動,耗費勞動力,但并不為工人形成任何價值。這段時間形成剩余價值,剩余價值以從無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誘著資本家!瘪R克思這里的“第二段時間”,是指必要勞動時間之外的,即剩余勞動時間。馬克思又進一步論述,“把價值看作只是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對象化的勞動,這對于認識價值一般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同樣,把剩余價值看作只是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對象化的剩余勞動,這對于認識剩余價值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使各種經濟的社會形態例如奴隸社會和雇傭勞動的社會區別開來的,只是從直接生產者身上,勞動者身上,榨取這種剩余勞動的形式!痹谶@話里,很明了地將剩余勞動時間與剩余價值掛鉤起來,從而得出資本家通過榨取剩余勞動時間來獲得剩余價值。這種深入透切的分析,使人清楚了解到資本家是如何榨取剩余價值,即剝削工人。此外,在《資本論》里還出現了“剩余價值率”這一概念,用來描述馬克思這樣的一種看法,“剩余價值率是勞動力受資本剝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資本家剝削的程度的準確表現!
上面闡說了許多,下面就提出自己的一點質疑。首先,生產領域可以創造剩余價值,這一點相信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有什么問題,但是流通領域難道就不能創造出剩余價值嗎?其實,目前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就很好回答了這個問題。其實,在流通領域,價值不過是以貨幣形式或者商品形式,都自動改變了價值。在自動改變中,增加的無疑是剩余價值。在貨幣羽化為資本的流通過程中,生產領域創造出來的剩余價值固然保存下來,但是由于在流通領域又注入了不同程度的勞動時間,從而也就再度創造出另外的價值來,流通領域創造出來的剩余價值無疑也隱藏在其中。正是因為流通領域可以創造出剩余價值來,才有第三產業和商品貿易等方面的興盛。或者這樣說吧,其實流通領域作為生產領域的延續,流通領域本身就是生產領域的一種體現。只不過,兩者在生產資料方面有著差異,這也只是我們概念上對生產資料的認同造成的。
其次,在生產領域,剩余價值就完全是由工人創造出來的嗎?在馬克思的《資本論》里面,關于剩余價值的形成有這樣的闡釋,一是在剩余價值在貨幣流通中產生,并以貨幣增值額出現;二是由工人在必要勞動時間之外的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那么,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在貨幣羽化為資本的過程中,貨幣增值額完全是來自于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這種論調,除開明顯對生產領域也可以創造出剩余價值否認之外,那就是對貨幣占有者(資本家)在生產領域時所付出的勞動。
而事實上呢,資本家絕非僅僅投入資本之后,就在榨取剩余價值。資本家除開投入資本之外,其在經營管理等方面一樣付出了大量勞動時間,從而保證工人能夠在足夠的條件之下進行生產。因此,在貨幣羽化為資本的過程中,貨幣增值額絕非僅僅來自于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聯系到現在,資本家已經不僅僅參與到生產領域,并且也進入到流通領域。這也就是說,資本家在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都付出了必要的投入,包括資本、勞動時間等必要因素,從而在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都創造出剩余價值來。
不過應該承認的是,資本家盡管自己也在創造剩余價值,但是這并不排除資本家對工人剩余勞動的榨取。也就是說,不管是在流通領域或生產領域,資本家都在最大程度地獲取剩余價值,包括自身創造的和他人創造出來的。很明顯,資本家在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處于主導地位,掌握著在這些領域的話語權。在資本家處于如此有利的優勢之下,自然在獲取剩余價值上面做出了最大程度的“唯利是圖”。因此,勞資關系的調整是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使剩余價值不完全流入到資本家的口袋中。
由于資本家把工人創造出來的那部分剩余價值完全占為自有,從而奠定了資本家在榨取工人剩余勞動時間,形成了剝削。但是,這也并不能掩蓋資本家其實在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都創造出剩余價值來。正是由于生產領域資本家和工人互相依存,從而共同創造出了剩余價值來。資本家既然可以創造出剩余價值來,那么就要給予承認。也正是在這種狀況之下,劉同志才會拋出“剝削有功”這種說法。
《資本論》讀書心得 篇9
《資本論》是研究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同時,《資本論》對資本經濟運行體系作了詳細、科學的論述,深層次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核心問題,為我們研究認識資本主義運行規律,了解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資本論》研究對象
關于資本論的研究對象,馬克思已給出答案: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據此,《資本論》體系結構可概括為:一個起點、一個基礎、一條主線、三個過程、十個方面: 一個起點即商品;
一個基礎即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一條主線即剩余價值及其規律的揭示;
三個過程即一卷講資本的生產過程,二卷講資本的流通
過程,三卷講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十個方面包括: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理論,資本積累理論,個別資本再生產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理論,借貸資本和利息理論,地租理論,各種收入及其源泉。 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中,關鍵點就是商品,因為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發家之路就是商品經濟。而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是認為價值是一種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所創造的理論;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中的運行基礎是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創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內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價值和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具有不可比較性;價值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構成商品交換的基礎。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等范疇,是馬克思用來說明商品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質。剩余價值及其規律是指剝削自勞動者勞動價值中的利潤(勞動價值和工資之間的差異),即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占有的勞動。資本積累就是剩余價值的資本化,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從而實現資本規模擴大用于再生產,競爭迫使資本家不斷擴大自己的資本來維持自己的資本,而擴大資本只能靠累進的積累。資本再生產理論是從宏觀的角度研究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著重揭示社會再生產實現的條件和規律。
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以產業資本為研究對象,考察不同產業部門間的競爭如何使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理論闡明商業資本的作用和工商業資本家之間瓜分剩余價值的規律,其中,商業資本就是從產業資本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以獲取商業利潤為目的的資本,商業利潤是從事商品經營所獲得的利潤,是商業資本從產業資本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價值,是由產業資本家轉讓給商業資本家的。借貸資本和利息理論從借貸資本的特殊運動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來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質;利息就其本質而言,是剩余價值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利潤的一部分,體現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也體現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之間瓜分剩余價值的關系。
地租理論認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繳給土地所有者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余價值。各種收入及其源泉對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三位一體公式進行批判,指出其形式、內容的錯誤,進而追溯其理論淵源,集大成地完成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運用敏銳的觀察力和精確的剖析力為我們展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社會運行藍圖,并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本質及運行規律。理解這些關鍵知識點,對我們把握資本主義的弱點和宿命,堅持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積極作用。
【《資本論》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資本論的讀書心得03-26
資本論讀書心得范文03-27
資本論讀書心得(精選6篇)05-26
資本論的讀書心得3篇06-23
資本論讀書心得600字范文06-29
資本論讀書心得體會(通用9篇)03-14
資本論讀書筆記參考07-16
《資本論》讀書筆記范文10-19
資本論選讀讀書筆記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