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神奇的克隆》聽課評課心得
我認真讀了實錄,發現四個板塊,果然都指向寫作,沒有一個板塊是湊數。更加值得學習的是,在這樣一篇并不高明的說明性文章里,管建剛準確地拎出了這篇文章寫作能力的點,一個都沒浪費,每一個都練得那么到位。
從學生最后的總結看,四個板塊至少學到了:
一,“關于克隆的知識”。
二,“作文前,要把想到的`羅列下來,再整理,分類”。
三,“什么地方詳寫、略寫,心里要有一個寫作的目的”。
四,“分號的用法”。
我佩服管建剛對教學內容的這種選擇。
1. 第一個板塊讓學生學習“關于克隆的知識”,是非教不可的。畢竟這是一篇傳遞知識的文章。有效提取信息也是一種頗為重要的能力。何況,管建剛后面還要用這些信息(知識)訓練寫作內在的那條“線”。
2. 這篇文章,看起來就像一篇學生范文,好像沒有多少可取之處;從說明手法運用上看也沒多少亮點,只是一味平鋪直敘;從傳遞的信息看,是十幾年前的舊新聞、舊知識、舊信息,不能有效刺激學生閱讀欲望。
那么,最有價值的是什么?就是文章寫作內在的“線”。
這條“線”有邏輯,有層次,有條理,對學生自己寫作文有用。多練上幾篇這樣的文章,自己寫作文內在也就有條線,而不至于東扯葫蘆西扯瓢了。
因此,第二個板塊的學習,是抓住了這篇課文含金量最高的東西。
3. 第三個板塊,是學習“什么地方詳寫、略寫,心里要有一個寫作的目的”。這是管建剛有感于學生作文存在這樣的問題,因而特意訓練的。
4. 相信“分號的用法”不少老師也教過,但不知道有沒有管建剛教的這樣透徹。“幾個句子,內容并列,只要其中一個用過逗號,那么,句子之間就要用分號。”——我打賭很多人并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老師昏昏,學生勢必昏昏。
總的看,管建剛教的這四個板塊各有其用意。前一個,是在學文體——讓學生吸收了這篇課文作為說明性文章的精華。中間兩個,是在學文章——“什么地方詳細、略寫,心里要有一個寫作的目的。”最后一個“分號的用法”是學標點的正確運用。
無論哪一個板塊,都是因為學生作文存在這些問題,所以要借這篇課文,來矯正這些問題;這就是“課文只是個例子”,這就是“有效訓練”,這就是“高效課堂”,這就是指向表達,這就是從寫作的角度教閱讀。
這些就是管建剛這課的意義所在。
【小學語文《神奇的克隆》聽課評課心得】相關文章:
語文聽課評課記錄08-04
語文聽課與評課記錄08-02
小學語文組聽課評課總結11-28
小學語文聽課評課范文《雨點兒》評課稿11-21
語文聽課評課學習總結04-29
聽課評課總結和心得02-04
小學語文研討課聽課心得07-17
小學語文聽課記錄《春聯》評課稿范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