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心得體會(通用5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么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心得體會(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
現代人如果不上網,好象顯得有點落伍了。但現代的網絡時代好象也顯得有點落伍了,這種想法好象很矛盾。其實,這就是《易經》的道理,任何事物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害的一面,關鍵是如何面對?最近的二年,我將業余時間都放在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上,從中醫養生,易經的研究,佛法的學習和體驗等,這二年的變化不但影響了我的工作,還影響了我的健康和家人。當然,這些影響是積極的。而且,二年的學習可以說徹底改變了我的心態,使自己的人生有了主見,智慧的源泉從此打開了。
回想過去的四十年,我感覺自己象一顆野草,被風吹到哪里就在哪里生長。我們小時候正是戰爭快結束的年代,看到過父輩兄弟相殘,忍受過饑餓,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小時候的磨礪,我哪來這種“野草”的生命力?
我現在對自己的兒子說,“我的命運不如你好,但反過來說我有幸運有這么豐富的人生,你可能沒有機會經受這種磨礪了”,兒子還太小,雖經常聽我談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哲理,似懂非懂。說到天資,我的二位姐姐是極力夸張我的,說我小時候就很聰明,我自己卻感覺不到。雖說從小學到大學,我是那種不太想讀書但又很順利的人,但面對出生在農村的命運,我又不得不要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可是,大學畢業后,我卻分配在縣城的一個小單位,對于那時我認為“懂事”的我來說,感覺根本沒有人生的機會。無意中我看到一本《深圳青年》,我和同學借了400元錢闖蕩深圳,也許我出生農村的淳樸和責任感,加上我自己天生的領悟力,我在深圳雖沒有發財,但總算有了自己的家,也算是真正的深圳人了。深圳的創新精神激勵著我不滿足于現狀,加上在日本公司的那種壓抑感覺,雖說日本老總很重視我,但還是無法使我對公司產生歸屬感,放棄了很好的條件去和同學一起創業,結果命運給我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將我從天上打到了地下,那種感覺正如南懷瑾老師所說的“要想人不死,除非死一人”,我確實感覺到“死過一回了”,當然那只是精神上的感覺,生活上并沒有那么可怕。
也許正如一位法師所說,我這個人和佛有緣,佛為了使我接受佛法,在我命運最痛苦的時候讓我接觸到了佛法。人生的道理正是如此,沒有經歷磨難,哪能懂得人生真正的道理呢?正如中國一樣,沒有近代百年的災難,可能還不知道中國龍要沉睡到什么年代?
中國有句話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當你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養,你就能吸引有道德修養的人,也可以通過有道德修養的行為,改變周圍的有良知潛力的人。一個社會的改變,是通過一少部分人群的改變再到一個大人群的改變,最后到整個社會的改變。我們佛法修行的人在一起談論道德時,感覺到很快樂,那些有錢的人在談論物質享受時可能會很快樂,但當你離開這個世界時,到底誰最快樂呢?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著"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說,對家庭里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達。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
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里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著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蒙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復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繼續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里,痛苦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于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于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后的人生。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后,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都能夠踐行圣。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3
中華傳統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學習,特別是蘊含了豐富傳統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閑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于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與為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局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里,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么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于一個群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么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么。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說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欲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么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水平。
儒家學問里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對于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于社會于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應該怎么更好地去學習。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交給我們怎樣去做一個人,做好一個強者、智者。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兩句就會是一個圣人,又想起溫總理在上任時說的那兩句話來勉勵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隨便精研點就受用終生了。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4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一門技擊之術,同時也是一門養生修身入道之學。它有著豐富的技擊內容體系,藝術般的攻防方式,更具有獨特的健身養生功效。
而就在它的技擊內容而言無非就是對人體各個部分加以鍛煉和加強,從而達到非普通人能所及的地步。
就比如說它對頭,腿,手,骨頭,皮的修煉。從而創出的武術;鐵頭功,佛山無影腿,醉拳,縮骨功,金鐘罩等。體系則是以天人合一,太極哲理,人道與氣和知行合一為主流觀點的。而理論基礎是在陰陽,五行,八卦戲一套哲學范圍。
就養生而言,傳統武術養生則有大養生與小養生之別,大養生包括“三基大養”即“居住”“飲食”和“環境”三個大的基本方面,以及“動養”“靜養”“神養”“節養”德養“六個小的要求。這里特別強調的是,作為小養生并不是大養生減去三基而是指其居住條件,飲食條件,環境條件。
但是總的來說養生和技擊是不容分割的,而且具有中國國術之稱的武術自古以來就與養生有著不解之緣。況且武術界更是有一種說法兄有先養生,強身,健體,壯身,達到身體的強健因而才可進行技擊。不然的話身體慮弱或不夠強壯,不擊自倒。何談與人較技呢?因此,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養生,強身之道。且武者們窮其畢身精力把修煉的首要目標是放在增長本源上性的功力之上,以達到先養生,壯身而后提高技擊實戰效用為目的。
既然武術的本質上市一門以“技擊“打斗為追求,以養生,強身,修身,為根本且的門類。那么毋庸置疑,武術在養生方法學問的積累上有其獨到之處。而就傳統武術而言,拳起于易而理成厭,易理和醫理事拳理的主要構成因素。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把養生要義總結為:“通過行拳修煉來達到身體陰陽二氣的最佳平衡。”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武術中也有這樣一句話。“靜者壽,噪者失”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的武學經典非太極所禹。而太極武學的奧義在于練功對過程中“以靜求功”以此來開發人體的神經功能。
“靜者壽,噪者動。”這句話似乎能夠很好的解釋今天的武術界。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熱武器的不斷創新。技擊的作用也越來越小,武術界的躁動者也似乎少了很多。不然任你武功再高,我也能一槍干倒。由此武學的格斗和技擊猶如枯萎的花朵。不過還好還有一朵正在盛開的朵。
滄海桑田,海枯石爛,中華傳統武術仍對我們的生活有著不可代替作用和影響。歸其原因是中華武術是中華優秀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5
中華民族命脈傳承了五千年,而作為傳承的主線,卻始終是孝。孝是眾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我們每年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其實質不都是在演孝嗎?
《孝經》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為先”因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為先”的名聲。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么更應該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課程教育了我們該如何去行孝“一是養,二是敬,三是諫諍”。
首先,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身,更要懷著一顆恭敬之心。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狗、養馬也同樣是養,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么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
今天,很多人對孝的認識仍然還停留在“能養”的層次上,認為只要滿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時代的不幸,也是傳統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足父母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志。
第一條就是我們需要做到不讓父母為我們的健康擔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說,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發,最表層的皮膚都來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體,怎么敢毀傷呢?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通用5篇)】相關文章:
傳統文化優秀作文(通用39篇)02-08
傳統文化的作文(通用10篇)12-18
春節傳統文化作文(通用15篇)01-28
寫傳統文化作文(通用15篇)12-20
有關傳統文化作文(通用30篇)05-28
傳統文化自覺意識作文(通用8篇)07-20
春節傳統文化的作文(通用12篇)01-06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文(通用11篇)01-22
中國的傳統文化春節作文(通用23篇)01-07
描寫中國傳統文化作文通用4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