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后心得體會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后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蘇東坡傳讀后心得體會1
聽了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心頭一向被一股彌久不散的陰霾壓抑。漫無邊際的悲憤襲來,我仿佛看到一個目光呆滯、神情猥瑣的老道立在沙漠邊,注視著那深深的兩道車印。這一個畫面的定格,蘊含了多少的慘然與憤然啊!我好恨!
這個老道叫王圓,以前是莫高窟的住持。但目不識丁的他根本不了解莫高藝術的璀璨與繁榮。無價的壁畫在他手上竟宛如兒戲般的被覆上了慘白的石灰,一尊尊精湛的上古禮佛竟被他應手擊碎,去塑成了粗劣的佛像。但就是這樣一個蹂躪藝術、摧殘藝術的人,歷史卻如同開玩笑般的,將莫高窟最精湛的藝術結晶留給了他。可這個卑微的王道士,竟拿著莫高,乃至中國、世界的藝術精魂,換來了少量的一疊外國人給的銀元!那大車大箱裝走了多少的藝術瑰寶啊!連同王道士的愚昧、無知,一同墜入了時空的漩渦。于是,中國的古文學界又多了一個彌深的黑洞!悲哉嘆哉!
愚昧不是錯,而知錯犯錯就是大錯特錯了。如果說王道士是歷史的罪人,將萬頃的經書寶卷揮霍出洋,留下藝術的空白。那他也可是是因為愚昧無知罷了。這便如同一位世代耕織的農夫,即使他藏有唐寅的真跡,他又怎會懂得欣賞呢而此時懂得欣賞莫高藝術的人呢晚清政府的官員呢他們對此毫不知曉嗎翻開史書,此時的官員正鐘鳴鼎食,品茗覽卷,極盡悠哉之至。而他們為何不去善加對待,予以保護呢他們的'回答是多么的可笑,何等的荒唐!竟言之,運費過昂,不便出資!豈有此理!
回言歷史,清政府的愚昧腐朽又豈輸于王道士!種種所作所為恐有過之而無不及!英法為二度侵華,大好河山慘遭蹂躪,火燒圓明園,大火三日未熄!異物奇珍,琺瑯翡翠,那一樣又會輸于莫高佛典而這些藝術精華,清政府又豈會不懂!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光緒溜之大吉。《辛丑條約》談判桌上,4。5億兩白銀拱手外獻。當慈禧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給予國之歡心”的喪國之語時,她又豈會不知祖宗河山是何等珍貴!而她卻葬送了、摧殘了。這顯然比王道士之流更罪惡深重、遺臭萬年!
而如今,應對日益豐實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殿堂,我們卻不知珍惜,不盡力汲取。難道要數年之后,為我們抱憾的后人說我們是歷史的罪人,是王道士,晚清幕僚之流嗎我想這幾個名詞,哪一個都內含值得掂量的分量,哪一個都足以令人遺臭萬年!我仿佛又看到一個老道立在沙漠邊,望著深深的兩道車印,目光呆滯,神情猥瑣。我更不明白這格還要定多少年!
蘇東坡傳讀后心得體會2
雪人尤·奈斯博點評:很巧妙的前后呼應,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推理看多了,隱隱猜到了兇手,或許也是因為作者故意設置了一些線索。文章中的細節有很多,作者將場景都細細描繪出來,但不會告訴你這件東西有問題,而是在后面出現相關細節的聯系,所以讀者就像是站在哈利旁邊與他一起推理一般。也就是說,文章不僅沒有出現什么bug,反而設計縝密。(以下含劇透)只是有一點不太明白,我的第一反應是布萊特做局引哈利去幫自己破案,但是哈利卻傾向于她是連環殺手。不知道這是作者寫作的失誤(覺得優秀的`警察應該不會如此只想一種可能的結果),還是為了凸顯哈利的思維方向是把人當做連環殺手和心理變態者。
蘇東坡傳讀后心得體會3
小說分為三部分展開,前兩部分主要為介紹故事背景和人物性格,最后一步走向故事高潮。狄更斯在文中處處埋下伏筆,每次讀到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先略過,因為后邊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故事展開加以解釋,一次又一次的沖擊著讀者。
在那貧苦的年代,小人物飽受煎熬;但在以暴制暴的年代,小人物又成了空洞的軀殼。就像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的最后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比起故事開篇的'名句“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我更喜歡結尾處卡頓的幻想,狄更斯的這段文字已然擁有了活得靈魂,百讀不厭,引人深思。
最后還要說,以前不是很喜歡讀長篇小說,覺得過于啰嗦而先看故事結局。但這篇小說一定不能先看結局,更不能先看帶有劇透色彩的書評,不然帶著答案看問題很難理解那種人性的光輝,那種在亂世中熠熠發光的博愛精神。
我覺得用英雄聯盟里虞姬的臺詞來詮釋這篇小說最為合適:風,不會帶走你曾經存在過的證明。不為所愛之人哭泣,只因從未離去。
(看到最后一章,有個問題其實沒弄明白。最后那個慷慨赴死的女人究竟是羅蘭夫人還是查理十六王后)
蘇東坡傳讀后心得體會4
蘇軾的文字里,一直最喜歡《定風波》和《臨江仙》,無論是“一蓑煙雨任平生”,還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瀟灑而飄渺。和前后赤壁賦一樣超然脫俗,只是涼意多于暖意。
后來才知道,這些詩文,包括那一小篇“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都是蘇軾在黃州所作。黃州是一段艱苦歲月。在這里他“自喜漸不為人識”,仿佛從了這兩首詞的境界。
但我讀了兩遍《蘇東坡傳》后,對這兩句詞有了另一層感慨。以前只覺得瀟灑自如、樂觀暢達是他天性使然,讀完他一生的坎坷沉浮,才明白他的豁達其實來自于修養和境界——如果只有天性早就被磨平了。
在蘇東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個不時出現、偶爾相伴的神秘人物:神奇道士吳復古。此人行蹤不定、難以捉摸,但時常在關鍵時刻出現一下。有時覺得,他仿佛是另一個版本的蘇東坡,悠游自在,仙風道骨。他的存在令人好奇,如果蘇東坡生來是個隱士或者道士,是否能依然如此令人著迷的魅力。
吳復古提醒了我們,蘇東坡一生其實從未真正忘卻營營、超然世外。我們知道他、記住他恰恰因為他入世、鮮活、甚至飽受打擊的一面。
我不知道蘇軾是否在他身上看到過“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為不了吳復古的自己。以他的才華和影響力,他也許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內心深處并不想。超然出世,只是他的'自我紓解。吃吃喝喝與蒼生同樂,大概才是他內心所向。
不得不承認,有些人生來便有過人的天賦,天賦即使命。有使命的人必然有使命感,蘇東坡是這樣一個有使命感的人。盡管他看上去沒有苦大仇深憂國憂民的氣質。
如今我們對吳復古所知甚少,但記住了蘇東坡的快樂和可愛。對兄弟,他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般美好的愿望,悼友人時先想到“失笑噴飯滿案”的故事,又“廢卷而哭失聲”。他致力于疏通水利、對饑荒未雨綢繆。歷經磨難,他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棄,愛人而為人所愛。林語堂以“TheGayGenius”形容他,不能再貼切了。
所以年輕就是容易被浪漫情懷蠱惑,體會不到人生真正艱難處。看得到出世心,看不到入世事,還是不了解蘇東坡。天才如蘇東坡,都甘愿遭受俗世的磨難,更何況普通人呢。
那個想象中天生豁達的蘇東坡,其實是不存在的啊。
蘇東坡傳讀后心得體會5
蘇東坡是我非常敬佩的大文豪和大學者,他在多個領域都是文藝上的佼佼者,例如書法、詩詞、散文等,都成為了大家,并且他還是一個美食家,善于品嘗和烹煮,他也是個熱愛生活的人,是個天性樂觀的人,早遭遇了不公平和排擠時,他并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的樂觀堅持的做學問和生活著,這種精神值得我學習!蘇東坡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也是舉國聞名的散文家蘇洵,但蘇洵在科舉的'道路上走的非常不順利,名聲大卻不善于科考,因此父親對兩個兒子給予了很高的期望。結果蘇軾科考就中了榜眼,而根據歷史記載,考官歐陽詢害怕實際上第一名的蘇軾是自己弟子曾鞏,從而引起學子門的質疑,于是就改判為榜眼,結果發榜出來居然是蘇軾,也就是說蘇軾是實際上的狀元。
蘇軾在政治上頭腦清醒,既不屬于鷹派,也不屬于鴿派,因此遭到了兩派的打壓和排擠,不論是王安石,還是司馬光,都認為他是政敵,因此他曾經也遭遇過的烏臺詩案,好在宋英宗下旨赦免了他,這些遭遇不過是政敵的攻擊罷了。
蘇軾在朝廷樹敵很多,因此一再被貶,并且被貶到當是稱之為九死一生的蠻荒之地儋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島,但蘇軾不僅沒有就此頹廢和失望,更加堅強的活著,為當地的百姓辦學和教化,此后海南也出了一些進士和舉人,這都是蘇軾的學生,可見文化的影響力之大。
我要像蘇東坡學習,成為一個樂觀的人,為自己的人生添加光彩!
蘇東坡傳讀后心得體會6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每個人都有著一個無時無刻在身邊照顧自己的人——母親。有人曾經這樣比喻:假如我變成了一只小鳥,媽媽會變成一棵大樹,飛累了,玩累了,就停在大樹上休息。假如我是一條小魚,媽媽就是一條河,我在媽媽的懷抱里玩耍。媽媽的愛像山一樣高像海一樣深。我在成長的路上摔倒,您會告訴我困難只是一直紙老虎,要學會自己爬起來,克服他。總之我要感謝您,您總像《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那樣鼓勵我、幫助我。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清楚地記得五年級上學期的一個中午,天陰沉沉的,黑壓壓的烏云籠罩著大地,下起了飄盆似的大雨。我沒帶傘,就只好等著媽媽來接我。可是,等了好長時間,就是不見媽媽的.身影,我只好在教室里焦急的等著、盼著……過了中午十二點,我才看到媽媽的身影,并埋怨她,把我忘了。回家的路上,我一言沒發,媽媽處處關心我,總把雨傘偏向我這邊,雨傘只遮住了她的右肩,而左肩已經濕透了。走到泥濘的路上,媽媽就挑好的路讓我走,而媽媽自己卻走又濕又滑的地方。每當這時,她整個人都在雨傘外面。當我們回到家一看,媽媽的身上大部分已經濕透了。她連忙找干衣服,我看到豆大的雨珠從她頭發上落了下來,在她蠟黃的臉龐上,分不清哪是汗水哪是雨珠了。這時我的心里有說不出的慚愧。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連小草都忘不了陽光對它的滋養,更何況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著一個偉大的母親。在這個世界上,母親是與我們的生命聯系的最緊密的人。當我們思鄉想家的時候,當我們身處困境的時候,母親總是會出現在我們的身邊,給我們堅實的感情依托。現在,就讓我們再一次融入到這種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中,同唱一首獻給母親的歌。
蘇東坡傳讀后心得體會7
從一年級開始,學校就開始讓我們背誦《》,<<》。我心中一直疑惑不解,為什么要背那些東西呢?直到現在,我才明白背這些的真正含義。
以前,老師讓回家背時,我總是心不在焉地讀幾遍,然后合上書就跑出去玩,第二天時,別人都熟練地背誦,只有我在濫竽充數。放學一回家,就找出書來背。但是,無論下多大的工夫,總是背不過。為此,我沒少哭過,可每次都是垂頭喪氣的結束,我夢想著什么時候才能胸有成竹的背一次。
有一次,媽媽看見了我的背誦方法后說:“怪不得你一直背不過呢,你一直用死記硬背的方法,永遠也背不過,你應該看著書下的.解釋來背,這樣才會背過嘛!”我半信半疑地點著頭。
果真不出我所料,沒幾天,我就能熟練地背過一部分了。
記得有一次,我正背到“對飲食,勿揀則,食適可,勿過則。”書上沒有解釋的意思。我想,可能是對于飲食不要太挑剔;要適當的吃,不要吃太多”的意思吧。為了按照書上的做,天真幼稚的我,每頓飯都只吃到溫飽就不吃了,從而得了重感冒。而每次吃飯時,我總是不挑肥揀瘦。那天中午吃飯時,媽媽把一碗酸了的米飯端到我面前,我便狼吞虎咽的吃起來,把吃不完的米飯遞給了媽媽,她一嘗是酸的,便把我叫去,問我為什么要吃酸米飯。我便把那句話原封不動的說給她聽。爸爸媽媽聽了后哭笑不得,而我卻振振有詞:“你不是教人家要向書上的小朋友學習嗎?”
《弟子規》,《三字經》等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下來的優美傳統,從這幾本書上能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我為中華民族能流傳下這樣的書而感到自豪!
蘇東坡傳讀后心得體會8
早在創作小說《雙城記》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對法國大革命極為關注,反復研讀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和其他學者的有關著作。他對法國大革命的濃厚興趣發端于對當時英國潛伏著的嚴重的社會危機的擔憂。1854年底,他說:“我堅信,不滿情緒像這樣冒煙比火燒起來還要壞得多,這個性像法國在第一次革命爆發前的公眾心理,這就有危險,由于千百種原因——如收成不好、貴族階級的專橫與無能把已經緊張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緊、海外戰爭的失利、國內偶發事件等等——變成那次從未見過的一場可怕的大火。”可見,小說《雙城記》這部歷史小說的創作動機在于借古諷今,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經驗為借鑒,給英國統治階級敲響警鐘;同時,通過對革命恐怖的極端描述,也對心懷憤懣、希圖以暴力對抗暴政的人民群眾提出警告,幻想為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國現狀尋找一條出路。
從這個目的出發,小說深刻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抨擊貴族階級的荒淫殘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作品尖銳地指出,人民群眾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貴族階級的殘暴統治下,人民群眾迫于生計,必然奮起反抗。這種反抗是正義的。小說還描繪了起義人民攻擊巴士底獄等壯觀場景,表現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即反對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對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在狄更斯筆下,整個革命被描述成一場毀滅一切的巨大災難,它無情地懲罰罪惡的貴族階級,也盲目地殺害無辜的人們。
這部小說塑造了三類人物。一類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為代表的封建貴族,他們“唯一不可動搖的哲學就是壓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撻的對象。另一類是得伐石夫婦等革命群眾。務必指出的是,他們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例如得伐石的妻子狄安娜,她出生于被侮辱、被迫害的農家,對封建貴族懷著深仇大恨,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慘遭遇,革命爆發前后很贊賞她堅強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組織領導潛質;但當革命進一步深入時,就筆鋒一轉,把她貶斥為一個冷酷、兇狠、狹隘的復仇者。尤其是當她到醫生住所搜捕路茜和小路茜時,更被表現為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后,作者讓她死在自己的槍口之下,明確地表示了否定的態度。工地質量標語
第三類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義解決社會矛盾、以博愛戰勝仇恨的榜樣,包括梅尼特父女、代爾納、勞雷和卡爾登等。梅尼特醫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對侯爵兄弟懷有深仇大恨,但是為了女兒的愛,能夠摒棄宿仇舊恨;代爾納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徹大悟,譴責自己家族的罪惡,拋棄爵位和財產,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贖罪”。這對互相輝映的人物,一個是貴族暴政的`受害者,寬容為懷;一個是貴族侯爵的繼承人,主張仁愛。他們中間,更有作為女兒和妻子的路茜。在愛的紐帶的維系下,他們組成一個互相諒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這顯然是作者設想的一條與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決社會矛盾的出路,是不切實際的。
小說《雙城記》有其不一樣于一般歷史小說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節都是虛構的。在法國大革命廣闊的真實背景下,作者以虛構人物梅尼特醫生的經歷為主線索,把冤獄、感情與復仇三個互相獨立而又互相關聯的故事交織在一齊,情節錯綜,頭緒紛繁。作者采取倒敘、插敘、伏筆、鋪墊等手法,使小說結構完整嚴密,情節曲折緊張而富有戲劇性,表現了卓越的藝術技巧。小說《雙城記》風格肅穆、沉郁,充滿憂憤,但缺少早期作品的幽默。
蘇東坡傳讀后心得體會9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的詞人、詩人、家、畫家、書法家等眾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被世人稱為“三蘇”,占據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見,蘇家個個都是大才子,猶以蘇軾為甚。
蘇東坡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藝,不僅擅長寫詩作畫,還是工程師、瑜伽術的修煉者、皇帝的秘書、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連的'東坡肉都是他發明的呢!
蘇東坡的一生雖仕途坎坷多舛,但與生俱來性格樂觀豁達,隨時隨地廣結摯友,無論為官還是被貶為農,所到之處都把生活過成了詩,把自己的感受賦予了不朽的藝術形式,時而大氣磅礴、時而豪放奔騰、時而雋永樸質,使之流芳千古,驚艷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氣,剛直不阿,他是官員中的智者,強者,仁者。
他是我國文化一位罕見的全能天才、一位曠世奇才!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他更是那么的光輝耀眼,將其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童年嶄露頭角,青少年脫穎而出,中年精彩綻放,晚年顛沛流離,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卻在人生的舞臺上演繹了一場永不謝幕的詩意人生。猶如一個和尚對他的贊譽,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間暫時做客而已!雖然蘇東坡用盡了他的浩然之氣已離我們遠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也正如蘇東坡自己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的:“浩然正氣,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岳,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何嘗不是對自己的評說呢!
蘇東坡傳讀后心得體會10
《沉思錄》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是一本記錄自我與自我對話的書,也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沉思錄》的詞句不顯華美,卻詞詞打動人心,句句發人深省。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感受一:修身養性,笑對人生。人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善待與你相處的每一個人,以善抑惡,修身養性,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學會理解,做到心靈的平靜和安寧,遇事坦然應對,不受干擾,勇于承擔。正所謂知足常樂,不抱怨,朝著正確的方向勇往直前,樂觀生活,笑對人生。
感受二:看清自我,常常反省。“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奧勒留說,“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我的'缺點和行為。在當今,以自我為中心,自我不斷膨脹的時代,這是一曲清涼劑,讓我們清醒,少埋怨社會,多想想自我為社會做了什么。
感受三:換位思考,學會諒解。《沉思錄》強調,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圣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系,因為事物都是合作的。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所以,作為一名會計工作者或管理人員,我們待人處事還是應當堅持以人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講教條,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相互鼓勵、相互幫忙、相互促進,學會換位思考,讓每一位成員感受到組織的溫暖,自發地產生回歸感,自然而然地增強組織的凝聚力。
總之,《沉思錄》中關于人應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觀點,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一句溫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脫心靈焦灼的良藥,因為簡單所以歡樂。
蘇東坡傳讀后心得體會11
《三字經》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讀物,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如今每個家庭都只有一個獨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嚴而造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說明了為人父母的責任和嚴格要求子女的重要性。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學生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通過學習《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感到自豪,而最大的收獲是對學生進行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蘇東坡傳讀后心得體會12
今天,我在語文課上學習了唐代詩人孟郊寫的《游子吟》,被這首詩深深地感動了。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媽媽,媽媽養育我長大,每天風雨無阻地送我上學;絞盡腦汁地做我喜歡吃的菜;噓寒問暖地呵護著我……媽媽好比是一支蠟燭,總是燃燒自己,照亮著我,使我一直向前。媽媽好比是天上的太陽,總是溫暖著我,讓我茁壯成長。
還記得那是一天中午,媽媽感冒在家休息。我出門前她千叮嚀萬囑咐讓我記得帶雨傘。我往窗外一瞧,心里嘀咕著:天空萬里無云,哪會下什么雨?根本沒把媽媽的話放在心上,背著書包上學了。在上最后一節課時,天空果真烏云密布,黑沉沉地壓下來,不一會兒就“嘩啦啦”下起傾盆大雨。糟了,媽媽肯定不知道我沒帶傘,怎么辦呢?真是天公不作美,明知我沒帶傘,還下雨。整節課我心神不定,心里面像有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的,老師講的`課我一句話也沒聽進去。
“丁零零……”放學了,雨依然下個不停,看著其它同學披著雨衣,遮著雨傘回家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人,我整個人都癱軟了。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真后悔不聽媽媽的話。正在這時媽媽那熟悉的身影又出現在我的眼前,我高興地抱住媽媽,不解地問:“您怎么知道我沒帶傘?”“你那犟脾氣,別人不知道,我還不知道?”媽媽微笑著說,卻止不住地咳嗽起來。我不好意思地低下頭,心想:都是我不好,害得生病的媽媽又要跑一趟,……
媽媽,您跟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我哪里需要您,您就會出現在哪里。如果沒有您,我不會這樣快樂地學習;如果沒有您,我不會這么幸福地成長。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愛是多么偉大,我怎么能報答得完呢?但是,媽媽,我一定好好學習,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您對我的愛,因為我知道,這樣會讓您的臉上綻開欣慰的微笑。
蘇東坡傳讀后心得體會13
寒假里,媽媽給我從圖書館借來一些書,基本上是文學和科學書,我大都津津有味地看完了。最后剩下一本《列寧的故事》,我覺得肯定沒意思,就不想去看。媽媽再三的告訴我這是一本非常好的人物歷史書,很有價值。我出于好奇,便看了看,這一看還真迷上了,發現這本書的確好。
他講述了列寧艱苦的一生和艱難的革命歷程。它是多么偉大,冒著生命危險躲著敵人,一心推進革命發展。是他創造了革命!是革命改變了中國,使中國人有了現在的美好生活。當看到列寧發表演講的時候,我也斗志昂揚起來。那么年輕就演講,可見他是多么的優秀!當他反對沙皇統治、扇特務、帶領學生反抗政府和學校時,我不禁佩服起他來了。
他是那樣的勇敢,有骨氣。像我們,誰有這個膽子干那樣的`事,更何況那時候沙皇為了壓制他們這些革命分子動用了不少敵人,害了不少命,這可真是把命擺到火山口,把腦袋擱到刀尖上。當他被誣害進了監獄,我的心砰砰直跳,明知他不會有事,會活下去,但還是很擔心。當他進了監獄就有很多朋友花重金贖他,我們誰有這么好的人緣,誰有這么好的朋友!當革命取得勝利成功了,誰不高興啊!當他離死神不遠時卻還想著人民,我也十分的感動,同時心情沉重。最終列寧離去,在人民的悲傷中,在我無限的感慨和敬佩中。
當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時,當我們與家人團聚在一起歡歌笑語時,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一定要記住他——敬愛的列寧!
蘇東坡傳讀后心得體會14
這本書的作者是狄更斯。他1812年出生于英國樸茨亞斯,是海軍職員約翰·狄更斯和伊麗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個兒子。
書中寫了可憐的馬內特醫生在被貴族以“莫須有”的罪名關在巴士底監獄十九年后,他的`女兒將他搬到英國居住。在法庭上父女認識了法國貴族達雷和潦倒師爺卡頓。后來,露西和卡頓結了婚,過了十年幸福生活。
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后,格雷為了營救無辜的仆人趕到法國給他辯護,卻因為他曾是法國貴族而被拘捕了。而卡頓為實踐他對露西的承諾,利用他跟達雷相貌相似這點,在達雷被處刑前用自己跟他掉包,代替他上斷頭臺。
小說通過典型事例高度概括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夕法、英兩國的社會狀況,一方面是驕奢淫逸的統治階級的殘暴,一方面使廣大勞動人民在封建貴族的剝削、壓迫下過著極其悲慘的生活,從而深刻地揭示了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蘇東坡傳讀后心得體會15
前些日子借了一本超厚的世界名著《雙城記》,看了幾章后,我決定還了它,實在沒意思,而且又看不懂,不過它的減肥版,總算看完它了。
書中人物其實很多,但人物的各種關系又是那么的令我意想不到,主人公是一個曾在巴士底獄當了18年的囚徒馬內特醫生,她的女兒露茜,他的女婿查爾斯…我對好人總有一種好感,對壞人總有一種厭惡感,不奇怪啊,每個人都這樣,除非他是超級好人,對壞人存有仁慈的心,或者他是超級大壞蛋,對好人總有一種感覺,其實這也不奇怪的,事實就是如此!一群虛偽的家伙。得法熱夫婦去找露茜,原以為要幫她的丈夫查爾斯,其實是害了她的丈夫再次入獄,并且最終導致卡登先生的`死。
我本人覺得卡登先生很講義氣,重感情,他第一次見露茜就愛上她,雖然表白遭到拒絕,但對她的愛仍不改變,最后為了露茜能和她丈夫團聚,為了露茜不再傷心流淚,他去監獄和查爾斯調包了,用自己的命換了露茜的幸福,不能不說他是令我最受感動的一個人物。
【蘇東坡傳讀后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蘇東坡傳》心得體會04-27
蘇東坡傳詩句06-11
關于蘇東坡傳心得體會05-04
蘇東坡傳好詞好句01-27
蘇東坡傳的閱讀附答案06-11
蘇東坡傳好段摘抄07-10
摘抄蘇東坡傳好段03-19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04-18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