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美學與人生的心得體會(通用15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美學與人生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美學與人生的心得體會 1
美學大師朱光潛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第一種,把自己擺在前臺,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第二種,把自己擺在后臺,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
站在前臺時,他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樣,不但和旁人一樣,而且和鳥獸蟲魚諸物也都一樣。人模擬其他物類痛苦,就因人類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類重要。人類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痛苦,就因為這一部分人把自己看得比其余的人重要。
草木蟲魚在和風甘露中是那樣活著,在炎暑寒冬中也還是那樣活著。像莊子所說,它們時而戾天躍淵,欣欣向榮,時而含葩斂翅,晏然蟄處,都順著自然賦予的本性。它們決不計較生活應該如何,決不追究生活為著什么,更不會怨天尤人、痛不欲生。對它們而言,生活就是方法,生活就是目的。
他將自己的人生心得概括為“恒、恬、誠、勇”四個字。他說:“恒,就是恒心、毅力、忍耐、執著。恒,一個人無論求學問還是做事情,都要有一種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恬,是指物質上的追求少一點,精神上的追求上才會多一點。誠,待人處事應該以誠相見,襟懷坦蕩,不能自欺欺人。勇,治學道路以至整個人生道路從來不是平坦的,這就需要有進取的精神。”
朱光潛生平最景仰兩個人,一個是陶潛,一個是和他只有一面之緣的弘一法師。他一生奉行的座右銘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因做“入世”的事業,他有儒家兼濟天下、學以致用的熱腸,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志。因有“出世”的精神,他深得道家超然物表、虛靜無為的精髓,具足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神采。不管是風平浪靜之時,還是黑云壓城之日,他始終鍥而不舍,孜孜以求。
朱光潛認為,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是洞察人生價值的前提。常人困于飲食男女、功名利祿的營求,心地昏濁,難以清明。一個欲望滿足了,另一個欲望又接踵而至。因此,要善于在有限的世界中做一個自由的人。有了這個本領,朝外可以看出世相的莊嚴,朝內可以看出人心的偉大。不僅如此,我們還能創造出莊嚴的世相、偉大的人心。
酸甜苦辣麻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元素。假如荊軻真正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正嫁了賈寶玉,也不過鬧個平凡收場,哪能讓千載以后的.人欷歔贊嘆?人生本來要有悲劇才算圓滿,你偏想把它一筆勾銷。不說你勾銷不去,就是勾銷去了,人生反更索然無趣。對于失敗、對于罪孽、對于殃咎,最好的辦法就是平等對待、一視同仁。
人類最高的享受是心靈的享受,心靈的享受就是真善美三種價值的享受。學問、道德、藝術,無一不是心靈的活動。人如果在這三方面達到最高的境界,也就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至高幸福。人生的境界有很多種,能夠達到朱光潛所崇尚的這種“藝術化的人生”,則可以說“今生無愧矣”。
美學與人生的心得體會 2
如今學生們結課在即,不由得想起流光易逝,往事難追,不過路過總會留下一些痕跡,而我們也總會有一些收獲。在將近四個月的線上學習時間里,或許很多同學都學習了《美學與人生》這門課。老師每堂課的直播講解、課下學習通的章節學習以及心得筆記作業的錘煉,都讓我們對《美學與人生》這堂課逐漸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和認識,進而真正理解美學與人生的內在關系,而不只是單純的看美學的定義或是人生的內涵。
《美學與人生》這個課題不僅是對我們思想的教育,更是對我們人生真諦的啟迪,讓我們知道,如何實現美好人生需要我們用一生去領悟,去修行。
美的本質與特性,美的判斷與賞析,審美心理,審美活動等的不斷提高與完善,從而提高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鑒賞文學本質的藝術美,日常生活的形式美,生靈萬物的自然美,勞動空間的社會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真善美,為人類社會學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美學是研究美、美感、審美活動和美的創造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而學習美學不僅可以學會審美、認識美,更能夠幫助我們更深的理解或認識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在生活中用美的思維來引領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是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最著名的一句名言。
我們應該學會怎樣正確地去認識美,發現美和審美。有了正確的審美方式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引導自己用眼睛去發現生活中的美。美學的研究對象有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藝術哲學。它們都是美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學看似抽象而枯燥,但實際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服飾、飲食、出行、建筑、音樂等等與我們朝夕相處的一切生活形態和藝術形態當中都廣泛存在著。了解這門課不僅是學業的需要,也是我們生活的需要,更是我們學會的“詩意的棲居”的需要。
其中,審美心理的的主要內容有審美感知、審美情感、審美理解、審美聯想、審美想象。美感構成諸因素中,審美感知是基礎,情感是核心,聯想是深入,想象是極致,而理解潛在于感知、情感、想象之中。或許我們應該正如宗白華所說:“把我們的胸襟像一朵花似地展開,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義,體味它深沉的境地。”才能真正領略審美心理的意義與境地。
然而,形式美就是指現實生活、自然界中各種形式因素的.有規律的組合。其中,它的因素包括聲音,色彩,動作,線條等,這些都是生活中很常見的組合。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之美。社會美是指社會生活中的美。自然美具有自然性,側重于形式美,多面性的特點。社會美具有明顯的社會功利性,相對的穩定性和確定性,強烈的歷史性等特點。
真善美,即人生圓滿。鐘南山院士和各位奮斗在一線的醫護人員,他們在病魔面前沒有退縮,沒有畏懼。他們的堅持讓億萬人民有了更加堅毅的力量,這就是真。然而這一切并不是他們注定所要肩負的,而是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保護自己的國家,這就是善。這一切一切的優秀品質與責任擔當綜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美。
美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們在生活中尋求美,從而體驗生活的快樂。《正念,此刻是一枝花》的作者喬·卡巴金告訴我們,無論我們現在正經歷什么,我們真正需要認真應對的,唯有當下。
我們必須去感受自己的所在,感受當下的每一刻,專注于當下。世間百態,酸甜苦辣,活在當下,把握當下的每一刻,告訴自己,此刻是一枝花。勇敢的綻放是你最美的樣子。美好人生,從當下開始。實現美好人生,則需要我們用一生實踐和修行。
美學與人生的心得體會 3
最近幾天,我爸推薦朱光潛的《談美》給我,我隨意地翻了翻,發現除了書信沒有其他的東西,覺得無趣就放了下來。過了幾天,當我翻到傅雷寫的《傅雷家書》時,我突然想到,會不會《談美書簡》也是本很好看的書呢?我便帶著懷疑的態度讀了起來,讀完后才感到,這本書實在是太棒了!
這本書中,寫的都是朱先生自己的親身經驗以及他所總結的很多人生道理和觀點。我覺得雖然是簡短的幾句話,但是真的是把人生上許多不起眼的、重要的地方都勾勒了出來,讓我們看到了這些曾經被我們忽視的東西的重要性。我想如果只是單純的把人生大道理寫下來,我想不會有太多的人接受的。聰明的朱先生便用書信的形式,再加上用形象的語言解釋抽象的美學感念,讓我們很容易接受。
在“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中,有幾句話寫得很好:“種田的人常羨慕讀書人,讀書人也常羨慕種田人;”“人常是不滿意自己的境遇而羨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話說:‘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對于現在和過去的態度也有同樣的分別……”看,僅僅是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卻把道理說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幾個簡單的例子,讓我們很容易接受。朱先生用很樸實很精確的語言將一系列抽象的美學概念給我們描繪了出來。其實我們應該常常站在別人的角度多去思考問題,考慮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對我的態度;有時,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適不適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決定。大部分人都會因為盲目而錯失良機,總是會因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堅守自己的東西。
除此以外,這本書也詮釋了很多的人生道理,讓人百看不厭。難怪我父親在我看這本書之前就告訴我,如果你看了這本書,精神領域基本上就上了一個層次。現在一感覺,真的是這樣啊!小小的《談美》,總共可能不到7、8萬字,但是其中每行每列都滲透著朱先生親身實踐了一輩子的認真態度,不得不感動你我。我想他的這些文字會促使我一點點的成長,讓我看到一個深層次人的所作所為。朱先生把自己的一生奉獻到了這里,難道我們不應該敬佩他嘛?
美學與人生的心得體會 4
學期之初,我抱著好奇的態度選了美學這門課,在中小學時學習過美術,我以為,美學跟美術一樣,學過以后我才知道,美學是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我了解到,美學與美術并不是同一概念。美學一詞來源于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美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義為研究“美”(sch?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并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和“丑”,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現在,對美學的研究對象還有爭論。
第一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在持這種意見的人看來,美學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那個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美學就是藝術的哲學。這個觀點在西方美學史上得到了相當一批美學家的.認同。
第三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這種意見是隨著19世紀心理學的興起,主張用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和研究一切審美現象,把審美心理和審美經驗置于美學研究的中心。
總之,以上關于美學研究對象的各種意見雖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難以取得學術界的公認。美學的研究任務除了它作為一門學科,應揭示和闡明審美現象,幫助人們了解美、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的一般特征和規律,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美學學科本身,并從而提高人的審美欣賞能力外,針對當今社會,它尤其還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審美化,亦即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地棲居"。
學習了美學,使我大致了解到如何審美。美既是客觀存在,也是人們的主觀想象。美學是一門超世俗功利的學問,它反映了人的終極關懷和追求。但它又與哲學不同,它把這種終極關懷和追求溶入詩意之中,用生動感人的形象去打動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
學習了美學,使我更加了解了羅丹那句話:“美到處都有,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學習了美學,使我更加懂得了如何生活,如何享受生活。
美學與人生的心得體會 5
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美》,心有感觸。對于先生精辟、客觀的分析和論證最為欣賞。期中最能領略到的是作者非常經典的對美的分析論證: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是人類歷史生生不息;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要靠人們細心發現的;美是客觀事物加主觀態度產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質是可以用盡的,而無形的美是可以帶帶流傳供人享用的,為什么這么說呢?
以作者對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進行闡述。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
“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美學與人生的心得體會 6
剛剛扣上談美一書,便提筆來寫感,頗有幾分應付之意。但事實并非如此。于我,一個從未考慮過什么"美"是什么,并幾乎不與藝術沾邊的高中生來說,讀這本書真的有些吃榴蓮之感,首先是無從下手摸不到頭腦,其次便是內容的苦澀。因此,我實屬是怕不立即記下點什么,怕是白讀了這篇佳作。于一門生疏的知識,我隨時頗為認真讀過,但僅僅一遍,還只是汲取了九牛一毛,本該讀上二遍,三遍···可假期已近尾聲,只能推到下一假期了。
于此,淺談一下我的拙見。
這次使我真正了解了美的范圍,我想這也是我受益最深之處。當然,美的范圍無人可以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因他是一個極為廣闊的領域。語言、聲音、畫面、勞動生產、建筑···皆屬美的范疇。人與自然,世間萬物無一不是美得締造者。可這之前,我只狹隘的認為藝術品之美,人之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此處的藝術品也只是狹隘的定義),用心領會2,我們時時刻刻都與藝術接觸,都在與美接觸,依據動聽的話語,一道虹,一片發人深省的文章···沒有人可以給美下一個完美的定義,正如文中所說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眼中的美。美是頗具人性化和人道主義的。而美與美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即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沒有脫離美感的客觀美的單獨存在,正如朱老所舉,沙漠中再宏偉的建筑,沒有得到主觀美感的.肯定,誰又能說他是美的呢?而美感是人的人性化的一種傾向,不同人的傾向不同,因此沒人會了解且統一所有人的傾向,也就無法給美一個確切的定義。這里所說的沒事一種傾向,就大大的擴展了美的含義,這就可以用我們所說的內在美和外在美來解釋。我們一般人眼中與思想中的美,都是我們表面所看到的,也就是外在美。可其實不然,我們心中冥冥中有一種自然地傾向(這貌似就要用生理學和心理學來解釋了),就像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鐘人加西莫多,他即使外貌丑陋,可卻擁有一顆感恩高尚的心,這時我們便產生了一種自然地傾向,傾向于欣賞加西莫多,也就是他的內在美。而同時,美感變產生了。
美學與人生的心得體會 7
什么叫做美,美不但在物,亦不但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系上面;但這種關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這種說法和我畫畫的理念不是不謀而合嘛!于是果斷買了。
書的最后一句話說:“好書不老,常讀常新”。
我讀完了確實是這樣的感受。冊子雖小,但內容真的是太豐富了。尤其包含了古今中外各種名家的畫作,我沒見多的畫幾乎占一大半。我買的是電子版的書,里面的高清大圖讓我驚喜不已。我甚至看一部分就能寫出好多心得,簡直收獲太多。
我自身從15年堅持每日畫畫到17年真的這樣一天不落地實行后,我慢慢發現自身想要表達的繪畫風格。讓我很開心的是,看我畫的人也通過我的作品看到了我內心想要表達的情緒。我的'畫的確是我的心借由畫面表達的形象來表現我內在的情趣的。這樣的說法簡潔而準確,非常棒。
朱光潛的眾多身份里面不包含藝術家這個頭銜,不過他的確知道藝術為何物,也知道做藝術的人都應該有什么樣的心理狀態。
我們常常說,我們應該抱有感恩之心。我一直認為我們也很應該感謝一直努力的自身。就因為自身的不斷努力才會遇到自同道合的朋友,才會收獲朋友們的時刻掛念。去年也找了同齡人學了我需要學習的那部分畫畫技巧,收獲了繪畫技巧的同時,也收獲了一個朋友。我明白了美在于創造,更在于辛勤和規劃。就拿我學畫的那個美女舉例,在別人眼里她成天就在吃喝玩樂。然而我看到的是,她用心安靜地畫畫,為了擁有自身的獨立工作室,默默努力好久。搬到新的工作室什么事情都是自身做。當然別人看到的只是她發出的享受生活的美圖。
這就像我剛畢業的時候看到有位同事帶壽司當午餐時想的一樣,她好有錢可以買壽司吃。后來才知道那是她自身做的壽司。我現在出去和朋友們吃飯,她們都知道我做的飯很小資,一定要給我點顏值高的食物。我分享的生活狀態中的每一張美圖,都是我自身親手創造的生活,很多人認為我每天都是在創造美。
談美這本小冊子雖然內容不多,我卻慢慢地讀了挺長時間。借由書中的一段話來完成這篇讀書筆記吧: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游人說:“慢慢走,欣賞啊!”
美學與人生的心得體會 8
在《談美》中,朱光潛先生將一件事物從多方面進行了論證。
在“一、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中,對于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業的心態去看,科學家是用研究的心態去看,而畫家則是用欣賞的心態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從經濟、科學、美感的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在“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中,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所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是從局中和局外人物的角度進行的闡述。
在“十五、‘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結束的段落中,不需多言,讀完此書,更見朱先生對美、對藝術理解的功力。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駐足停下來,看看眼前的風景,品味一下生活。
從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中,我們可以學到看待一件事物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并且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和內容也是不同的。看了《談美》,我想,這對我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幫助。
成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局者:下棋的人;旁觀者:看棋的人。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如:《舊唐書·元行沖傳》:“當局稱迷,傍(旁)觀見審。”又如:誰怪著你呢,實在說的不錯,倒是沒有人說過的話!可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三回
成語生生不息:生生:中國哲學術語,指變化和新生事物的發生;不已:沒有終止。不斷地生長、繁殖。如:《周易·系辭上》:“生生之謂易。”宋·周敦頤《太極圖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又如:在天地,則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道》)
美學與人生的心得體會 9
讀完朱光潛的《談美》,讓我對美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畫家提筆作畫,一展丹青,他們用水墨雕砌的瓊樓玉宇,是人們口中的藝術品;隱士不問名利,在絕境桃花源里,在后院梅花香中,淡泊寧靜,致遠,這本身就是極富美感的生活。不朽的人向陽而活,向死而生,他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也是美好的。
我們談美,談雕像畫卷的一筆一畫,那每一分景象,又折射出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作品集又展露了他們的一生。
美,是可以給予人精神支持的。若不是那五顏六色的召喚,窮困潦倒的凡高怎會畢其一生獻于藝術?無論是斑斕勝于光影的星空,還是滿面太陽的笑靨的向日葵,都是美的代名詞。凡高為著它們,窮盡了一生的苦痛,依然無懼風雨。我相信美是靈魂的解藥,在深陷泥潭時,它將披荊斬棘,為低處的泥沼種下花草。
疫情期間,很多的藝術家、歌唱家為白衣天使們獻出自己的作品。奮戰一線,生死間忙碌,他們得到的慰藉不再是一粥一宿,而是直擊內心的美。這一種美用最精致的.形態給予世間安寧幸福。
在向往高潔清廉之士時,我們其實是在向往一種真善美的世界。“決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晨起耕耘、帶月而歸的閑適,“明朝散發弄偏舟”的浪漫,“九萬里風鵬正舉”的一種無畏與大氣磅礴。這一種對生活春暖花開始終抱有愛的真摯。我們推崇的風流風骨,是對生活的苛刻,也是對美的砥礪。全由一種“無所為而為”的心態,才能將臃冗的一生待盡,“慢慢走,欣賞啊!”
像用52HZ的歌唱的鯨魚,一生的訴說只給懂它的人聽,像高山流水遇知音,像所謂鮑叔牙管仲之交……人一生不過須臾之間,只為了“一騎紅塵妃子笑”,好像也是值得的。這一種真心,比起所謂功名利祿,在某個不朽的人心中,要珍貴的多。
美,是對人生的選擇。
在藝術、生命中,不吝惜時間一兩分,由心而生的前程似錦,將自己托付于一切美;于深夜中創造星子,去辨析“無所為而為”的真實,感受慢處的涼意,傳播處世的美好。
這一生,慢慢走,欣賞啊!
美學與人生的心得體會 10
開場白中寫道“我堅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一定要于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這不僅于當時那個“危機存亡的年頭”十分必要,于經濟高速瘋長、心靈霧迷津渡的現代也迫切而有益。
唯有“無所為而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出于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朱光潛也正是用此情懷才成就了這樣一本雖薄、卻厚重,娓娓道來、耐人尋味的美文。
《談美》首先告訴我們對于同樣一件事物,存在實用的、科學的和美感的三種態度。唯美感的態度是物我兩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可。其中,美感中常有移情的作用,“所謂美感經驗,其實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回流而已”。之后,文章又說明了美感與快感、與聯想,與考證、批評與欣賞,與自然的聯系與差別;說明了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對美的差別與一致;說明了藝術與游戲,創造與情感,格律、模仿對于藝術的意義;說明了天才與靈感、汗水與努力對于藝術的`作用。
最后,朱光潛強調,盡管處于正名析理期間,開篇便區別了三種對事物的態度,但其實“完美的人生見于這(實用、科學、美感)三種活動的平均發展”,“每一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讓我們知道,藝術人生其實也可以很近、很親切,與你我息息相關。
他警醒我們,“世間有兩種人的生活最不藝術,一種是俗人,一種是偽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偽君子’則竭力掩蓋本色。——他們都是‘生命的機械化’”。
“情趣逾豐富,生活也逾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于許多事物是否能欣賞。在欣賞時人和神仙一樣自由,一樣有福。”借用阿爾卑斯山谷間路上的一個標語牌“慢慢走,欣賞啊”勸告游人莫錯過眼前美景,朱光潛提醒“贏得了職場,卻輸了人生”的我們,不要成為“這豐富華麗世界中一個了無生趣的囚徒”。我以為,美首先是一種態度,一種心情,一種選擇,其次才是一種原理和方法。
美學與人生的心得體會 11
什么是美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許多人認為,看過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許更深一層,會說心靈美也是一種美。但這些感受都比擬淺顯,看過朱光潛的談美書簡后,我知道了朱光潛先生眼中的美。
光潛先生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這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表達。這很值得我們廣闊中學生學習。
也許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話,你不會有太深的感觸,但如果你專注地把這一整本小書讀完,你必會為朱先生治學為人的`態度所折服!書中其中最能領略到的是光潛先生非常經典的對美的分析論證: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是人類歷史生生不息的;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要靠人們細心發現的;美是客觀事物加主觀態度產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質是可以用盡的,而無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傳供世人享用的。
而在經濟飛速開展的今天,在滿足根本的物質需要后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心靈、精神的健康成長。其實美感無時無刻都沖斥在我們生活當中,從最簡單的吃穿住行來說大多人們都會選擇環境優美安靜的餐廳就餐,因為感官的滿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經是現代人每天必備的功課,這可以讓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個好的開始。房屋裝修也是一門美學功課,明亮寬敞、舒適已經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覺和概念才讓它與眾不同,比方:歐式概念、田園風格、東南亞感覺、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獨特的家居風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獨特性,更能讓他享受其中。車子根本性能就是帶步,而且現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觀流線性、顏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的心理活動,美感可以讓人們得到心里上滿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談美這書中,通俗易懂,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度,所以,我想每個人都應讀一讀談美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語言,會讓你喜歡上談美,讀完后,一身輕爽,凈化了心靈,提升了精神世界。相信它會對你有所啟示的。
美學與人生的心得體會 12
什么是美?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但不得不承認,我們大多數人并不知道它的確切答案。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拜讀了美學大師朱光潛的著作《談美》。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美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于美都有不同的定義。在《談美》一書中,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一個答案:美——是一種人生態度。
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新者,在美學領域是全國的權威,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明了美和美感的規律、美范疇等一系列問題。
在前言中,朱光潛告訴我們怎樣學美學,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在于,他對我們人生觀的引導,如在前言中朱光潛寫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在“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中,有幾句話寫得很好:“種田的人常羨慕讀書人,讀書人也常羨慕種田人;”“人常是不滿意自己的境遇而羨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話說:‘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對于現在和過去的態度也有同樣的分別……”僅僅是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卻把道理說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幾個簡單的例子,讓我們很容易接受。朱先生用很樸實很精確的語言將一系列抽象的美學概念給我們描繪了出來。其實我們應該常常站在別人的角度多去思考問題,考慮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對我的態度;有時,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適不適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決定。大部分人都會因為盲目而錯失良機,總是會因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堅守自己的東西。
13封信,行云流水,讀來渾然天成,卻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認識。每一封信都是那么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度,所以,每個人多應讀一讀這13封信。
美學與人生的心得體會 13
有幸拜讀了朱光潛老先生的《談美》,發現讀文章可真是萬分也急不來,讀朱光潛的《談美》更是格外需要細嚼慢咽,細細品讀一番。
就如同第一章中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的確一切事物都有幾種看法,一個人可以說這個事物是美的,這只是你的個人想法,你不可能阻止另一個人的想法,他的不同想法認為這個事物是丑的,以年齡層次上的差別看待一棵古松結果差別不大,若是從從事古松有關行業的人來說,比如木商,比如植物學家與畫家之間,那看法就會是有所不同,以三位行業中人不同的心性看待古松,當然會不同,三人的反應態度不同,分別是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它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都是各人的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所以每個人欣賞品讀美的品位方向是不相同的,我非常贊同朱光潛老先生在文中的一句話,是壺酒可以貯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樣,顏色都要好看呢?吃飽了飯就可以睡覺,何必又嘔心血去做詩,畫畫,奏樂呢?人亦是如此,作為僅僅旁觀者而言,你又怎能要求世界之諾大中還存在著完美的一個人啊。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這是觀點和態度的差別,看倒影,看過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如此站在陸地上遠看海霧,不受實際的切身的利害牽絆,能安閑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人啊,活在世上,可不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么。可笑就在明明早知道此道理,卻依舊沉著于自己的世界,無法自拔,亦無法知道原來自己就是那個前些天還嘲笑著當局者的你自己啊。
這就是觀點和態度的差別,就如同一件本來惹人嫌惡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遠一點看,往往可以成為很美的意象,藝術是與實際人生有距離的,所以藝術與寫實主義不相符。
我們需要深刻了解清楚這點,經驗盡管豐富,終不能創造藝術,藝術是至高無上的美的象征。
這僅僅是前兩章的閱讀之感,讀完之后使我佩服朱光潛先生,其實,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學習心理學,這《談美》別名叫《文藝心理》,所以每每閱讀《談美》我就與之產生共鳴。看完后,我也更堅定了對學習心理學的目標,并且明白人生在世最為重要的事就是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雙善于觀察美德眼睛啊!
談美,談美,到底何為美,何為藝術?
美學與人生的心得體會 14
什么叫做美,美不但在物,亦不但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聯上邊;但這類關聯并比不上遠大和一般人所想像的,在物為刺激性,在心為體會;它是心借物的品牌形象來主要表現樂趣。這類叫法與我繪畫的核心理念并不是如出一轍嘛!因此堅決買來。
書的最終一句話說:“好書推薦青春不老,常讀常新”。
我看完了的確是那樣的體會。畫冊雖小,可是內容真的是太豐富了。特別是在包括了從古至今各種各樣名人的美術作品,我沒見多的畫基本上占一大半。買了的是PDF的書,里邊的高清圖要我驚喜不已。我乃至看一部分就能寫下許多體會心得,真是獲得過多。
自己從十五年堅持不懈每日繪畫到2017年確實那樣一天不落地式推行后,我漸漸地察覺自己要想表述的繪畫風格。讓我很開心的是,看著我畫的人也根據我的作品看到了我心里要想表述的心態。我的.畫確實是我心借由界面表述的品牌形象來主要表現我本質的樂趣的。那樣的叫法簡約而精確,非常棒。
朱光潛的諸多真實身份里邊不包含藝術大師這一稱號,但是他確實了解造型藝術為什么東西,也了解做造型藝術的人都應當具備哪些的心態。
大家經常說,大家應當抱有心懷感恩。我一直覺得大家也很應當謝謝一直勤奮的自身。就由于自身的持續勤奮才會碰到自志同道合者合的盆友,才會獲得小伙伴們的時刻牽掛。上年也找了同年齡人學了我需要學習培訓的那一部分繪畫技巧,獲得了描畫技巧的另外,也獲得了一個盆友。我懂得了美取決于造就,更取決于不辭辛勞和整體規劃。就拿我教畫的那一個漂亮美女舉例說明,在他人眼中她一天到晚就在休閑娛樂。殊不知我看到的是,她認真清靜地繪畫,為了更好地有著自身的單獨個人工作室,默默地勤奮好長時間。搬至新的個人工作室什么事情全是自己做。自然他人見到的僅僅她傳出的享受人生的美圖照片。
這如同剛剛大學畢業的情況下見到有一位朋友帶壽司店當午飯時想的一樣,她好富有能夠買壽司店吃。之后才知道那就是她自己做的壽司店。現在我出來和小伙伴們用餐,他們都了解我做的飯不大資,一定要幫我點高顏值的食材。我共享的生活狀態中的每一張美圖照片,全是自己親自造就的日常生活,許多人覺得我每日全是在創造美。
談美這部宣傳冊盡管內容很少,我卻漸漸地讀過挺長期。借由書里的一段話來進行這篇閱讀筆記吧:
安第斯山谷中有一條汽車路,兩側景色極致,道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誡游客說:“慢慢走,賞析啊!”
美學與人生的心得體會 15
什么是美?也許我們無法用定義去詮釋;什么是美?也許我們無法用語言去描述;什么是美?也許我們無法用標準去衡量。在《談美》中,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雖然這個答案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看法與見解。但至少對毫無頭緒的人來說,它是一個方向的深入引導。
一美是一種人生態度
有人認為美是一種美數名詞,只有藝術家才能創作出來。但是在朱光潛先生眼里,美是人人都可以創造出來的。只要你內心仍充滿對生活的憧憬,抱有對生活積極向上的態度,你就能發現美,創造美。當你的心情沉重時,銀杏葉落下,你會感到凄涼,感到落寞,但當你的心情愉悅時,同是銀杏葉落下,你會認為這是生命的另一種展示,同時也是美的呈現。美是生活的必備調料,那么正確的人生價值,積極的生活態度,便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書中,朱光潛先生引用了這句話,就是在告誡我們要踏踏實實的走好前進方向的每一步,那么當你在描述眼前美的畫面時,心中才有靈感,筆下才有神韻。天才不是注定被貼上名牌大學的標簽。在你的眼里,你所看到的都是表面他們所獲得的成就,而不能深入的看到他們的付出。天才也是勤奮得來的,沒有不通過付出就能索取得到的。描述美的靈感,能映射出一個人的才能。要想你感知的美變的有意義,你便要去描述,去表達所感知的美。這時你的靈感并基于你從書中所獲取的知識。
三美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到事物本身的美,需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就像北方人初看到長江,生活在平原的人初看到峨眉山,即使是一點審美觀都沒的人,看到也會感嘆它的壯麗雄偉。但是,生活在長江或峨眉山的當地人,看慣了這番景象,就會看出同外來人眼中不一樣的風光。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這都是源于“距離產生美”,美與實際人生的距離便是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要想見出事物本身的美,便要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
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麗的人生態度;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足夠的文學底蘊;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優秀的美感修養。慢慢走,去欣賞。美無處不在,只有我們抱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富有豐富的文學底蘊,具備優秀的美感修養,那么美就會最好的展示在我們身邊。
【美學與人生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美學大師的人生哲思07-19
美學大師的哲思人生散文10-30
關于學習美學的心得體會05-23
《美學原理》學習心得體會06-07
美學學習心得體會范文06-09
學習設計美學后心得體會大全01-25
美學散步感悟10-11
《周易》美學思想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