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學習心得

時間:2024-09-05 14:26:50 學習心得 我要投稿

《致良知》學習心得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于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致良知》學習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致良知》學習心得

《致良知》學習心得1

  陽明先生“巖中花樹”的經典故事耐人尋味、歷久彌新。

  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段對話寓意很深。簡單地講,如同法國藝術家羅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理,工作中處處有花樹,只是缺少發現花樹的心靈。

  價值觀就是用來衡量人生和事業價值的標準。

  由于價值觀不同,也就是價值衡量標準不同,同樣一份工作,對不同的人,就呈現出不同的價值。這就是陽明先生所闡述的“心即理”——你有怎樣的心,就能感知到怎樣的真理和價值。

  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在單位中承擔著瑣碎的事務性工作。如果以有形價值為衡量標準,他就會覺得百無聊賴。但如果他志存高遠,那么,掃地打水這些瑣事都成為了磨煉自己的一個機會。

  因此,“價值觀”決定一個人對工作的“價值感”。

  當你喜歡草,草就有了價值;當你喜歡花,花就有了價值。一個人喜歡清閑,“錢多事少離家近”就是價值。一個人立志厚德載物自強不息,“996”就是價值。

  心靈品質越高,格局境界就越高,在工作中發現的價值就越大。

  對于士人,秉持腳踏實地忠于職責的價值觀,感知人心就是工作的價值所在。

  對于能人,秉持德才兼備志存高遠的價值觀,鏈接人心就是價值。

  對于君子,秉持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價值觀,利益人心就是價值。

《致良知》學習心得2

  在人生的不惑之年,我能夠得遇《致良知》是我的幸運,我甚至感覺自己的人生是從這時開始,這首先要感謝我的同事鐘萬書老師的介紹和重慶涌泉學院朱云秀校長的召集,讓我有機會接觸《致良知》的學習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良知友伴砥礪前行,收獲光明溫暖的生活。

  陽明先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但他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客,所以當他初入仕途,遭遇混跡政壇的壞人劉瑾后,因為自己的仗義執言而受到攻擊,身陷牢獄,最終又被貶貴州。貴州地處偏遠,生活艱難,瘟疫肆虐,從中原流放到這里的人,有的.死在半道,有的死在流放地。艱難困苦中,陽明先生用內心的意志抵抗物質的貧瘠,用平靜溫厚之心對待兇險,沉湎在儒佛道思想,最終龍場悟道。

  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華。陽明先生的這段人生經歷給了我莫大的啟示和收獲。幸福之于人,就像尾巴之于狗,怎么轉圈都咬不到,但是只要你向前走,它就會乖乖地跟在后面;苦惱之于人,像運動員握在手里的鉛球,除非盡力拋出去,否則就是沉甸甸的負擔。倘若一直把那些不幸或者痛苦的經歷捧在手里,勢必身心俱疲。而如果不把苦楚和悲痛放入心間,生命也自然會綻放芳華。

  經歷了 8年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我心力交瘁,一身傷痛,短短三年的休整后,我于這學期又被任命為班主任,而且身兼教研組長、讀書引導等數職,工作千頭萬緒,每天晨光熹微中出門,萬家燈火后回家,還要給在市里上高中的兒子陪讀,一路的風塵奔波之苦對我本已千瘡百孔的身體更是雪上加霜,我也曾經想要放棄,可是最終我還是在堅持我能夠堅持的,放下可以放下的,因為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和理解支持我的家長們給了我巨大的溫暖和加持,所以我立下大志,要用書籍灼照良知,讓讀書引領成長,在應試的寒涼中堅守語文的快樂和詩意,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我要學會轉變觀念,打造屬于自己的教育天堂。

  感謝《致良知》,我今生最美的遇見!

《致良知》學習心得3

  王陽明被稱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那是因為他有一門很厲害的學問。這門學問,如果我們能學會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這就是致良知的大學問。

  何為致良知?

  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實踐磨礪。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之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呢?

  這在王陽明身上體現的最充分。當時寧王造反,王陽明原本有其他任務在身,但他毫不猶豫前往平叛。此時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勢波詭云譎,很難說誰成誰敗。朝廷官員不愿開罪寧王,也都選擇明哲保身,只有王陽明知難而上。他也不是沒有擔心,他甚至讓家人在自己家門外環布柴草,說一旦事敗,絕不肯被俘,全家舉火自焚。說明當時形勢何其嚴迫。

  但是王陽明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為"致良知",聽從內心光明的指引。知道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行為準則、行動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現了,這就是致良知的表現。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樂人生的法寶。

  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在王陽明看來,功夫在減不在增,所謂減即去物欲之昏蔽;減盡人欲,便回復良知之本體了。

  《道德經》里也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適可而止。

  王陽明曾給學生舉例,古代的.張良、董仲舒、諸葛亮、韓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無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為他們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專注在事業上,最終才取得了過人的成就。

  只有通過節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減少心中的雜念,才能讓心靈真正意義上沉靜下來,讓自己在欲海中脫身,做些有價值的事情。

  大道至簡,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道,就在于把心放平,在自己的真知上,抓緊用功,去私欲,提高境界,實現真正明了,獲得圓滿人生。致良知四合院將和更多人一起傳播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感受致良知的力量。

《致良知》學習心得4

  規矩和場景非常重要:我已經有很久沒有像今天晚上這樣收攝自己。觀自己,觀其心,正其身,讓自己坐得筆挺。時刻保持警醒,一個多小時坐下來,感覺很好。老師提出看似有些嚴苛的要求,但實際上讓我更加感覺到我們是一個整體。通過紀律來規范和莊嚴大家,讓大家更為快速有效地進入學習狀態。

  關于場景:今晚大家營造的能量場非常棒,最后一首《祖國頌》,民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大家繼續這樣同頻共振,我們的學習會事半功倍。

  自我的突破非常重要:我們大部分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能力(心靈品質的高度)駕馭不了我們當下的'欲望,所以不停地陷入痛苦,原地打轉。當我們的心靈品質都提升的時候,當下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如何去除無明和私欲?從小我提升到大我,再上升到更大的社會責任,家國情懷,很多問題游刃而解。

《致良知》學習心得5

  何為“仁愛之心”?陽明心學說讓我們放下私欲,便能生起一份仁愛。白老師在回答中說:“要擁有這份仁愛,要有這么一份擔當,和報效祖國的能量。”我的理解是,要擁有一顆仁愛之心,擔當、崇高感、洞察力三者缺一不可。早在多年以前,任正非的著名語錄已經廣為流傳:“華為沒有院士,只有院土。”因為擔當,因為崇高的使命感,華為才得以快速發展壯大,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回歸初心,回歸仁愛之心,才能洞察發聲者的訴求。

  何為“無聲的`呼喚”?因為無聲,所以這種呼喚是細妙的、微妙的,很難被覺察到,盡管很難被察覺,但是它卻給我們指明了一個方向,那就是如何塑造以客戶為導向的思維。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以一顆仁愛之心,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感知別人感知不到的東西,才能洞察什么是“無聲的呼喚”,才能實現與“無聲的呼喚”進行無縫鏈接。

  今天的品牌該如何定位?像慈母一樣感知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求,以一顆仁愛之心傾聽消費者的“無聲的呼喚”。

《致良知》學習心得6

  近期公司組織致良知學習,我們卡車服務站在孟站長的帶領下也認真學習了致良知里面的內容,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感覺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觸。

  “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天生的善良。“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計較個人得失,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顆寬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對,與其做無所謂的掙扎,還不如放下心來,坦然的心態去面對,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克服所謂的困難,用自己的努力體驗前人經歷過的`境界,只要打通心靈的一些關節,做什么事情都能適應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時候,問下自己“要是圣人處于這種環境下,他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讓自己做事情達到一種新的境界。首先要培養自己接受現實的心態,放棄一些負面情緒,以一種積極、冷靜、樂觀的態度去應對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這樣,我的內心才會發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氣和的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對于企業的“良知”就是對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作為一名員工,做任何事情要從公司利益出發,公司的利益就是我們自己的利益;我們要正確地面對問題,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了,我們也就進步了!企業也就發展了!

《致良知》學習心得7

  人生的重大秘密,到底是什么?

  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告訴我們,生命并非一張白紙!每個人與生俱來擁有不同的“生命底色”。

  生命底色不同,因而人們就呈現出千差萬別的不同——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是“孩子王”,有的人天生就喜歡讀書學習,有的人生來就很勇敢,有的人從小就很膽小,有的人從小就很自私……有的人“命”好,生于豪門且天生麗質;有人的“命”不夠好,出身寒門且資質平平。

  每個人生而不同,我們要正視人生起點的天差地別。然而,這并非人生真相,也不是人生本質。

  根據圣賢的教誨,如今我們明白,在這一人生表象背后,有一個驚天的秘密。那就是,一切民眾,生而平等,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的寶藏!

  我們生命中所呈現出來的生命底色的差別,只是冰山一角,或者說是大海上的幾個氣泡。但相對于大海而言,這些差別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大海般的'寶藏,才是我們的生命本質。

  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的寶藏。這是人生重大的秘密,鮮有人知,少有人得,明白且體證這一人生秘密的,更是寥寥無幾!

  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之后指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這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建設心靈品質從而開發心靈寶藏主宰行為作用,因而在今天成就的基礎上,將格局境界提升百倍、千倍乃至于萬倍。

  如果能夠開發更多的心靈寶藏,每個人的人生成就都可以若干若干倍地增長!

  或許你已經功成名就,你的心中仍然有萬畝良田有待開墾。或許你的事業還不盡如意,同樣你的心中也有萬畝良田值得開墾。

  圣賢為我們揭示的這個人生秘密,讓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如此充滿希望!

《致良知》學習心得8

  在大多數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不過為了糊口、討碗飯吃,俗氣的很,但不得不為;而修行顯得“高大上”,遠離塵俗,普通人即使想為卻不能也。

  但這種修行方式在王陽明看來就是“著相”了,矯揉造作,為修行而修行。他認為,工作和修行是一體的,工作情境是標榜進取精神的儒家最好的修行之地,正如知行合一一樣,也正如事上磨練的心學基礎一樣,修行無體,以工作為體,以生活為體。離了工作和生活,修行就變得毫無意義。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王陽明

  比如刷牙。

  天理正道,是每次要刷三分鐘。

  那么每次刷牙,刷夠三分鐘,就是致良知。

  很多人都會偷懶,上刷下刷,草草收場;那就是良知被遮蔽了。

  比如不要亂扔垃圾。

  天理正道,是不能扔到馬路上,而是要扔到垃圾桶里。

  你走在馬路上,吃了一個橘子。有橘子皮。你隨手一扔,扔到草叢中。

  那就是良知被遮蔽了。

  比如在公共場合說話。

  天理正道,是不能太過大聲。

  你很激動,或者急于表達自己的看法,于是大喊大叫。路人側目,或者影響他人;這個時候,你的良知被遮蔽了。

  這三件,都不是大事。

  這三個錯誤,都是大家容易犯的,或者大家都犯過的。

  格物致知,格的就是平時大家最容易犯的、也最容易改的念頭。

  生活小事,就是致良知。

  再又比如,花草枯萎,沒有精神。是需要澆水了。那我們就澆水。

  花草不夠茂盛,缺乏養分。是需要施肥了。那我們就施肥。

  農田里的'稗草太長,影響水稻的生長了。那么我們就除草。

  頭皮發癢,頭發臟了。那么我們就洗頭。

  該澆水時,澆水,該施肥時,施肥,該除草時,除草,該洗頭時,洗頭。

  順應天道天理,就是致良知。

  做好當下的一切,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就是致良知。

《致良知》學習心得9

  局里組織學習陽明先生的致良知,經過近半年的認真學習,通過每周寫心得、匯總學習感悟、集中學習分享等方式,使我對陽明先生的致良知有了較為系統、深刻的認識,感悟頗深。通過學習反思自己,才發現已經好長時間沒有認真的閱讀學習了,心態長時間都處在比較浮躁的狀態,現在通過學習致良知感覺真的需要讓自己的心靜一靜,認真思考下自己對生活和工作的態度,做事的方式方法。通過學習使我親身感受到自己內心的變化與能量的提升,非常感謝單位和領導給了我這次學習提升的機會。現將學習《答聶文蔚書(其一)》一文的學習感悟和大家進行分享。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先生口中的“良知”是指不依賴于環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和情感,也是至善本體在是非知覺上的當即呈現,也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既是每個人的“本心”;良知之心人人具有,圣人與常人無異,圣賢之所以成就偉大,是因為他們依良知而行。而我們多數人為什么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是因為有些人的良知在工作或生活中被各種私欲或其他消極的東西蒙蔽了,才會有人逆著良知做事,對自己、對別人甚至對企業都沒有好處。

  當今社會,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腳亂、越忙越亂,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自己也困頓不已、狼狽不堪。為什么會這樣?陽明先生一語道破天機——那只是因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反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于每個人心中。致良知,就是發掘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一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做到“存天理,去人欲”,只有事上磨、時時磨、心上學、心上覺,摒除一切私欲,提升心性、磨煉靈魂,才能修得一顆至誠之心。第二個要將“良知”貫徹到生活工作實踐中,就是“知行合一”。

  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練靈魂?工作有戰勝欲望、磨煉精神、塑造人性的效果,你在工作中表現如何,良知輕而易舉的就能知道。在工作中自然而然的按照良知要求去做事,不欺良知這才是提升心性、磨煉靈魂的真"修行"。所以,知行合一、腳踏實地的認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云:“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如果有閑工夫抱怨不滿,還不如努力前進、提高。每日檢查自己的'行動和心里狀態,是否只考慮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待人接物有不妥之處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養對任何細小的事情都心懷感恩的心性,真誠待人、樂于奉獻、勇于擔當的努力工作。不要總是忿忿不平、杞人憂天、自尋煩惱。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的內心開始安靜下來,我將懷著一顆真誠、質樸、敬畏、感恩的心,沿著既定的目標努力工作,提升服務水平,為焦作分行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致良知》學習心得10

  1,不以聰明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從來不喜歡被別人夸自己聰明,原因是覺得強調了父母遺傳的天賦而被忽略了自身的努力,但卻未深入思考,被夸聰明,可能是因為表現出了小聰明,而非真的`勤奮好學。

  2,立志為里,勤學為表。

  立志在人,感愿在事。立志在內心,勤學在表現。勤學不止是勤奮,勤學更是思考到底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需要學習什么,怎樣學習。不只是學習知識,妝點門面,更是要真知真行,知行合一,不斷自我提升。

  3,人格的力量與真理的力量。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就是人格的力量。學習的知識,方法,技能,工具,技巧,就是真理的力量。兩者需要相互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致良知》學習心得11

   1、知行合一,其實每個人每天都在做,但這個“知行本一”不一定就是好的、正確的。每個人都會對自己好,知道道理是一回事,內心想的是另一種念頭,那行為表現出來的一定是自己心里想的,而不是那個應該知道的道理。比如沉迷游戲、吸煙等等,一定是心里覺得這樣讓自己更好,才會一直去做。

  所以,正確的“知行合一”,是要在正知正行上下功夫。正知才會正行,正行即正知。

  2、中華文化,不僅僅是外在的藝術表現、技藝技術,其實是內在精神、心里的感受的呈現。

  3、中庸是中華智慧,是不偏不倚、不前不后,是頂天立地。

  4、中華文化是真正的利他,我們要修身齊家治國利天下。

  5、影響他人從提升自己開始,身教重于言教。

  6、善意的謊言是缺乏智慧的處理方式,一個連善意的謊言都沒有的人,是一個真正值得信任的人。

  7、如何讓心平靜,在紛雜事務中還能靜心學習?還是需要通過學習,有了正知正念,就會有清晰的'評判標準,就能高效快速做出抉擇。團隊共同的學習,共同的進步,就能提升整體的素質,就能解決學習與事務之間時間調配的問題。

《致良知》學習心得12

  “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心即理”為前提,簡言之,還是 自古以來人為什么而活著的老問題。知行之外,另有一個真正的底層動因。那就是主 體,也可稱自我。不明白自我,就不能找到價值。所以古哲人把認識自己作為哲學的最高智慧。

  “致良知”。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尋大道的 基礎上,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礎上,而不是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借口。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很高的境界。自古以來境界不高的人,貪婪算計的沒有一個能成大事的。追求知行合一,境界高,寬闊的胸懷可以廣納賢才,收獲人心,成就偉 業。在追求高境界過程中,才能更有動力不斷學習,完善自己。

《致良知》學習心得13

  今天的課主要說了知行合一和中國文化,我的理解就是想和做不光是簡單的統一,從最初的認識錯知錯行和正知正行到天理合一(此處最終的高度的用詞沒記住不夠準確,大意就是大眾公認的認可的一個好的行為準則)是一個逐步攀登的過程,劉老師的解釋知和行原本就是統一的,我這樣想就這樣做了沒有對錯之分,后來想想也會有這樣的情況,比如去有些事不會想那么多,也就是常說的“不過腦子”看見產生的結果了才知道“哦!原來這樣。

  我的理解是想和做是兩種行為,我們需要通過參照”過來人或是公認“的標準來修正他們統一的一個過程。中國文化講的不多,對于傳統文化我個人除了書法其他不是很喜歡,我的認知里人類文明的'演變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蛻變過程,所有不合時宜、不符合人性、落后不能滿足需求的東西都會慢慢被淘汰,如果能實現穿越我想絕大數人是不愿再退回去的,這也說明潛意識里大家已公認現在或是未來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狀態。

  金一南教授的《心勝》視頻我看了好幾遍,每一次看完都熱血澎湃。尤其聽到楊靖宇那句,“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朱德在南昌起義南下隊伍全軍覆沒后,依靠心勝,保留住中國革命的火種,激勵僅存的八百多人繼續前進。最后百萬雄獅渡江去,解放全中國。心勝不是唯心主義,心勝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是我們由內而外煥發的生命力。

  1、戰勝對手有兩次,一次在自己心中。

  2、多數人因看見而相信,少數人因相信而看見。

  3、歷史因少數人的堅持而改變,正是因為他們沒有隨波逐流,而成為中流砥柱。

  4、中國革命的歷史告訴我們,只要心中有光明,就能驅走黑暗。就能從困苦中走向勝利。

《致良知》學習心得14

  什么是小我?

  不愛祖國是小我。講善意謊言是小我,表現自己是小我,好為人師是小我,膽小懦弱是小我,聞譽而喜是小我,聞毀而怒是小我,傲慢自大是小我,讓人看不起的品質是小我等等。

  問問自己,以下這些“小我”,自己真的沒有嗎?

  不信圣賢、不孝父母、指責抱怨、投機取巧……

  叨天之功、掩人之善、襲下之能……

  厭惡、嫉妒、攀援、說謊、貪污、賄賂……

  傲慢、恭維、懈怠、狡詐偷刻、憂患、郁悶、苦悶……

  “雖昔為寇盜,今日不害為君子矣”,真正明白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的`寶藏,就要從當下開始,下明心凈心之功,克除小我。

《致良知》學習心得15

  第一點,通過這次學習,我更加明白“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這句話的含義。以往我只看見“良知”兩個字,這次學習,尤其是“南贛治理”那五篇文章(《申諭十家牌法》《告諭浰頭巢賊》《祭浰頭山神文》《教約》《南贛鄉約》)的學習,讓我看到了“力量”二字的偉大。

  我們剛開始學習致良知,自己還沒有找對方向,就很著急地讓企業員工或者家人也跟著學。可我發現陽明先生在治理南贛時沒有提到一句“致良知”,更沒有過說教。這其實就是一種力量的體現,是良知之“用”的體現。我之前主要著在對良知的“致”上,并沒有看到它的`力量。但我們應該更多地去尋找這種力量。

  第二點是關于“無所待而興起”的理解。海峰老師在分享陽明先生40天生擒寧王的故事時,說到“必定勝”和“必須勝”這兩個詞。我似乎明白了一點,我認為“必須勝”大于等于“必定勝”。因為“必須勝”意味著創造條件,然后才能實現“必定勝”。我以前不太理解“無所待而興起”這句話,也一直找不到抓手,但是這次學習后,我覺得自己找到了,我所理解的“無所待而興起”就是創造條件。

【《致良知》學習心得】相關文章:

致良知學習心得(通用18篇)12-09

致良知有感05-10

致良知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1篇)04-09

《致良知》初學心得體會_《致良知》立志心得體會04-27

雁棲湖致良知四合院學習感悟學習心得03-17

《致良知》心得體會通用06-09

《致良知》心得體會范文(精選14篇)04-19

《致良知》心得體會(通用5篇)06-23

2022《致良知》心得體會(通用14篇)03-14

[經典]談良知作文09-21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一级欧美动漫国产在线观看 | 日本三级网站网址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 | 中文有码国产精品欧美 | 香蕉在线一本大道 | 一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