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自貿區的演講稿范文
股市和自貿區淺談
財管演講稿
尊敬的。。。。。:
大家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句話么,它大概意思是這樣的:中國人一開始思考了,觀世音就發笑了,洋人一思考了,上帝就發笑了,朗朗乾坤下,都是思考的人,總之,天上總是有發笑的神仙,地上總有胡思亂想的人。
白天不懂夜的黑,夜晚才知道白天的累。股市那邊的頭頭腦腦們由于時差的關系,開會的時候會不會把白天黑夜搞反了?美國想的是如何讓別人來替自己受罪,歐洲想的是如何拉著別人一起受罪,日本想的是如何不受罪,但為什么中國想的卻是如何“代人受罪”呢?
在中國,想找一家私營企業進入世界500強,那是不可能的;在中國,那些進入世界500強的國有企業,找不出一家主要靠國際市場競爭而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因為那也是不可能的;在中國,股市是扒在佛像頭上的頭發,看似出家,實際已經還俗。
四年半的熊市再次造就了無數的失敗者,有多少人是孤獨的?有多少人是勇敢的?有多少人選擇了放棄?有多少人另起爐灶?有多少人仍在耐心等待?歷史可以證明過去,未來也將成為歷史,歷史可以證明一切。多少輝煌是由人去書寫的,輕松一點,才能游的更遠。
歐美漲而A股跌,歐美連續的漲了幾天,A股莫名的徘徊了幾天,有點蹊蹺有點疑惑,實際上,這個時候經驗可以告訴我們許多,敏感的感覺也可以告訴我們許多。
世界最勇敢的是廣大中國的投資者,他們是失敗者,他們為市場送去股脂股膏,他們為獲利的機構送去歡樂,他們勇敢,但不孤獨,他們有許多同行者,金玉只在其外,敗絮卻在其“心”。
當人生的磨難一次次的襲向他們的時候,他們逐漸堅強,逐步勇敢。只有那些不向命運低頭的人才會殺出重圍,才能體驗成功的喜悅。
昨天,你已經走了,你已經離我而去,昨天,天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昨天,你在很遠很遠的地方,青煙升起時,繚繞的灰濛逐漸散去,任憑如何想看清楚,都已經變的模糊。
昨天,是一場夢,你已經隨夢而去,昨天,癡情在想念不到的距離,昨天,夢魘在不可預知的天涯。在天之涯,承載的希望就這樣徹底化為泡影,落花曾有意,流水卻無情,昨天,股市從不曾浪漫。
目前中國市場相對在一個非常低的位置,而目前市場是一個什么樣的環境呢?現在中國已經發行了超過一百萬億的現金,這些現金何去何從呢?很顯然,第一,隨著美元的強勢,大宗商品價格趨勢已開始向下,往年炒辣椒、大蒜、生姜等生活資料的客觀環境已經不存在,資金在此無法駐足。第二,房地產市場長達兩年的調控,也不再是資金的蓄水池。第三,藝術品市場的火爆開始回歸理性,其資金容量有限。第四,民間信貸市場的資金池出現了破損,民間融資體系大面積崩塌。銀行的信貸數據表明了信貸意愿開始不足,雖然前后兩次降準增加了銀行的流動性,但流動性不流向市場,只在銀行體系內流轉,只會降低銀行的盈利能力,增加資金的保值壓力。這么多的人民幣,又不是美元可以拿到它國去用,銀行的,民間的這些錢會流向哪里呢?股市從來不是經濟的晴雨表,它只是資金泡沫的晴雨表,決定這些泡沫變大速度的快慢只取決于股市制造了多少賺錢效應。
這世界最深的是什么?不是海洋,也不是股市,而是人的心靈。這世界最可怕的是什么?不是災難,也不是貧窮,是對命運的依從。那些被股市折磨的慘不堪言的投資者,在資本市場歷史上的這個時刻通常會選擇遠離市場,說實話,我不知道這是逃避還是放棄,或者屈服。我只知道,勝利屬于百折不饒者。
再過幾天,就是上海自貿區成立一周年了。此時,有必要對過去一年的表現進行評價。自貿區是否順利運轉,不僅有關自貿區本身,也有關今后中國下一步改革開放。
那么,在過去將近一年的時間里,自貿區到底給全國提供了哪些可復制和推廣的經驗?從目前來看,最明顯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工商登記制度改革。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試點,采取了注冊資本認繳制、企業年度報告公示制和統一營業執照樣式。工商登記制度在自貿區實施后,不久就被國務院認可。2014年2月7日,國務院印發《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在全國范圍內推進工商登記改革,全國人大常委會還對《公司法》等法律法規作了修改。
這一改革的效果顯而易見,今年1月至8月,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同比增長15.75%;新增注冊資本(金)同比增長66.7%。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成為吸納新增就業的主渠道。工商注冊更加便利,也降低了企業設立的資金成本。
其次,是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是一個國家禁止外資進入或限定外資比例的行業清單。在這份清單上,國家明確開列不予外商投資或有限制要求的領域。
負面清單之所以被很多國家推崇,最為主要的一個特征是體現了“法無禁止則自由”的原則,凡是法律沒有禁止的事,企業和個人就可以做。在國際上,負面清單專門針對的是外商投資企業,很少對國內企業采用。因為在這些國家中法無禁止則自由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但是在中國,由于政府和市場的界限長期不清,因此負面清單也適用于國內企業。于是,負面清單不僅僅成為一個針對外商投資企業的行業準入目錄,更是成為國務院自上而下主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載體。
實際上,這些能夠取得成功的試驗中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相關事務在中央只涉及一個部委,如商事登記改革歸屬于國家工商管理總局,而負面清單則是屬于商務部的事務。二是被改革對象只涉及程序性事務,而沒有實體性權益。相反,那些涉及多部委、有關實體性利益的試驗則沒有那么順利,這可以從有關金融開放創新中窺見一斑。
在自貿區掛牌之后,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都對自貿區金融體制改革寄予厚望,甚至認為金融國際化和金融體制改革創新是自貿區最重要的使命。但是到目前為止自貿區內的金融開放和創新并未能讓外界眼前一亮。這其中當然有時間因素,一年不到時間內要出現實體性效果也是過于求快,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這方面的利益難以協調——不僅有很多實體性權益問題,更重要的是事關多個部委,需要更多的溝通和協調成本。
就此而言,當我們要求自貿區提供更多涉及投資、貿易、金融、事中事后監管等領域可復制、推廣的創新措施時,首先要問的是,法律給這些改革足夠的空間沒?自貿區的創新和開放,歸根結底還是要在法律的框架下進行——早在一年前中央政府就多次強調,自貿區不是“政策優惠”。
雖然目前自貿區進駐的都是大型企業,但中小企業只要擁有并發揚優勢,也可以考慮入駐,“尤其是在專業、商貿、文化、社會等生產性服務及其補充領域,只有做出自己的特色,才是中小企業的取勝之道。”小企業雖然不具有資產或融資能力優勢,但如果能在整合資源、服務、創新理念或獨有技術上取得優勢,也是其在競爭平臺上沉甸甸的資本。“而且相對于大企業,小企業通常更為靈活,可以把握住很多細分領域,通過彼此間的協作,甚至是與強勢大企業的聯合來完善服務、占領市場。”地域性優勢也非常重要。”比如遼寧非常擅長的工業制造、工程建設和跨國港口貿易等,都可以成為本地企業進駐自貿區的發力點。
最后我用一首詩來結束我的演講:君不見,黃金白銀天上來,裝進口袋不復還,君不見,朝三朝,暮三暮,夜以繼日空回想,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天生我才必有用,來年吾做領路人!
謝謝!
篇三:全球自貿區:大分化與大融合
當今世界范圍內有兩種并存的貿易自由化安排,即區域貿易自由化和多邊貿易體制,前者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自由貿易區,后者則是世界貿易組織(WTO)主導的多邊貿易自由化安排,兩者構成當前國際經濟關系的重要特征。
所謂自由貿易區,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或單獨關稅區通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取消關稅和其他非關稅限制,區外實行保護貿易的特殊經濟區域或經濟集團。自由貿易區與WTO多邊貿易體制兩者有很多相同點,最重要的有兩個,一是自由貿易區和多邊貿易體制的目標都是要推動貿易自由化,包括降低和取消關稅、非關稅壁壘,兩者都是為了促進一國的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二是從談判所涉及的領域看,兩者都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原產地規則、技術貿易壁壘、檢疫檢驗、貿易救濟、爭端解決、知識產權等方面。
自由貿易區和WTO多邊貿易體制所不同的,一是參與方的數量不同,WTO談判涉及150多個成員,談判必須面對所有的成員。而自由貿易區談判只涉及少數幾個國家,可以自主選擇談判對象。二是貿易自由化的程度不同,自由貿易區協議的成員國要在WTO多邊承諾,即最惠國待遇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開放市場,它的自由化程度(如關稅削減幅度)往往要比WTO更高。因此,有人把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稱為“WTO+”。三是自由貿易區談判時間通常比較短,談判形式也比較靈活,降稅模式、減讓期限等,都可以由協議方根據成員國情況不同通過談判來確定。四是自由貿易區談判通常還涉及WTO談判所不涉及的領域,例如投資保護、競爭中立、環境保護、勞工標準等內容。五是自由貿易區達成協議時間相對短,是少數國家之間推進貿易自由化的“快速道”,而WTO多邊貿易談判,由于談判對象多,訴求廣泛,利益協調談判難度大,因此進展往往比較慢,當然,一旦達成協議,受益的范圍也大。
自貿區“混戰”
目前,幾乎所有的WTO成員國都加入了一個或幾個自由貿易區。自貿區通過比WTO更加優惠的貿易和投資條件,以自由貿易協定的方式將其成員的經濟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經濟利益的融合,刺激了自貿區成員間的貿易往來,自貿區成員國間的進出口貿易在成員國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幾年,全球自貿區的競爭日趨白熱化。據WTO統計,截至2014年1月31日,全球范圍內向WTO通報的各類區域貿易協定共583個,其中277個正在實施。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啟動。之后東盟又相繼與日、韓、澳、新、印度建立了自貿區。2012年,東盟提出組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的“10+6”模式,即東盟10國,加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等6國。RCEP第一輪正式談判于2013年開始,并計劃于2015年年底達成一致。RCEP自貿區建成后,將覆蓋大約30億人口,區內經濟總量接近20萬億美元。與此同時,中日韓三國自貿區建設也一度在強力推進中。
此外,2008年,一個名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 (TPP)的經濟組織突然被全球關注。當年9月,美國總統奧巴馬決定參與TPP談判。而在此前,TPP只是文萊、智利、新西蘭和新加坡4個成員國之間于2005年簽署的不知名協定。美國的加入,使得TPP獲得強勁的發展動力。2009年11月,美國正式提出擴大跨太平洋伙伴關系計劃,澳大利亞和秘魯同意加入。美國借助TPP的已有協議,開始推行自己的貿易議題,全方位主導TPP談判。隨后,墨西哥、加拿大先后加入TPP。2013年3月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式宣布參與TPP談判。由于日本的加入,TPP談判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占到全球的近40%,同時占世界貿易總額的約1/3。與此同時,日本不僅應付中日韓自貿區及TPP的談判,還“腳踏第三只船”——與歐盟啟動歐日自貿區的談判。如雙方達成自貿區協議,將涵蓋全球30%的經濟總產量和40%的貿易額。2013年3月,美歐發表啟動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談判的共同聲明,雙方約定6月正式啟動TTIP談判。美國與歐盟經濟總量占全球的45%,貿易額占全球的40%。若美歐達成TTIP協議,將誕生世界最大的自貿區。因此,有學者預測,全球貿易已經進入自貿區的“戰國時代”,各大自貿區相互競爭、各自割據。至于誰會成為最后的贏家,還未可知。
演進特點與趨勢
世界上第一個自由貿易區——歐洲共同市場成立50多年來,自貿區發展到今天在內涵和外延上都有了深刻變化,與傳統自貿區相比,今天各國和地區實施的區域貿易合作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與趨勢。
自貿區的發展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雖然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總趨勢沒有改變,但受種種因素影響,多邊貿易體制發展坎坷,多哈回合談判徘徊不前,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升溫,經貿摩擦政治化傾向抬頭。特別是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濟形勢日趨復雜,全球資金流動和貨物流動因貿易保護主義受到嚴重阻礙,各國為了不影響危機過后自由貿易的'開展,避免貿易與投資大幅縮水,紛紛轉向區域貿易自由化,尋求新的貿易發展路徑。區域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各類自由貿易協定大量涌現,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
自由貿易區談判成為重構全球貿易、投資規則和標準競爭的平臺。規則和標準的競爭是最高層次的競爭。以美國主導的TPP、TTIP協定表面上是貿易協定,但涉及內容已經遠遠超出貿易范圍。TPP和TTIP提出的“高標準、高質量”的自貿區概念將對未來自由貿易協定發展方向形成示范效應,成為新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基準和范本,進而影響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走向和新的規則的形成。自貿區的發展使國家(地區)之間的經濟競爭演變為對世界貿易和投資規則制高點的競爭。
自貿區談判越來越多地涉及非貿易議題。投資規則、服務規則成為自由貿易談判的主流和重點,談判內容由協調貿易政策向規范所有與貿易有關的政策拓展,從邊境措施向邊界內措施延伸。以TPP和TTIP為例,成員國國內政策、監管體系、行業規范、勞工和環境標準等諸多非貿易議題都被納入談判,成為所謂高標準自貿區協定的標志。
自由貿易區的經濟結盟背后出現政治結盟的苗頭,體現主導國的政治和外交戰略意圖,自貿區往往也是政治、外交和戰略共同體。自貿區協定除了能夠加強和促進參與國間的經貿關系,在客觀上還能夠提升和加強成員之間的政治、外交
和戰略關系,自貿區形成的背后隱藏著各種政治利益的驅動。美國主導TPP談判與其“重返亞洲”戰略有密切關聯,日本加入TPP談判,不能說沒有牽制中國的政治考量,而美國和歐盟的TTIP談判,目標之一也是針對中國。歐洲議會主席馬丁·舒爾茨2012年11月27日在霍普金斯大學的演講中表示,“我們(美國和歐盟)各自都在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尋求如何處理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優勢的最佳方式”。
從技術角度看,原有的自貿區開始
注重對原簽署貿易協定的修改與升級。對原有貿易協定的修改以美國最為典型。美國把加拿大和墨西哥拉進TPP談判,其目的之一就是對北美自貿協定進行升級。
影響多邊貿易體制
與多邊貿易體系的開放相比,自由貿易區有對象可選、進程可控的特點,可以起到以局部帶動整體的開放效果。自由貿易協定作為區域貿易協定主要形式,在全球經濟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直接理由看似是由于全球貿易自由化難以展開從而催生了區域貿易自由化,但背后卻是主要發達國家不愿意以積極態度推動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
雖然自貿區協定的標準高于WTO,但自貿區的發展趨勢將會不利于多邊貿易體系的構建,對普遍適用于各類型國家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形成沖擊,特別是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前提下,所謂“高標準”自貿區協定將會對發展中國家產生負面影響。
第一,自貿區協定的排他性,將會使部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欠發達國家邊緣化,貿易轉移效應將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面臨新的困境。第二,自貿區協定間的差異,形成所謂“意大利面碗效應”(指在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和區域貿易協定下,各個協定不同的優惠待遇和原產地規則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條,一根根地絞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增大國際貿易的交易成本,這在原產地規則領域表現尤為明顯。一個國家因所屬區域貿易協定不同而執行若干套不同規則,這在不同自貿區之間是個普遍現象,而且由此會造成已建企業和擬建企業的生產和原料
采購決策復雜化。第三,一個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并不將成員國經濟對全面的國際競爭開放,而是只對成員國開放。而這些成員國并不一定是某些商品和服務最有效和最有競爭力的供應者。這一方面保護了低效率的成員國,另一方面也對非成員國形成歧視,使全球資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第四,不同自貿區協定的規則差異會導致新的貿易摩擦,使國際貿易運行環境變得復雜,爭端解決機制難以在統一的標準下實施。第五,自貿區協定的非貿易條款會使貿易條件差的國家處于更脆弱地位,這些國家在經濟制度、貿易體系和商業規則等方面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市場深度開放承受力較弱,導致其在區域經濟合作中面臨外部沖擊,失去自身發展的動力。
中國應對之策
目前,我國已經簽署了12個自由貿易協定,分別是中國與東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蘭、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冰島和瑞士自貿協定,中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以及大陸與臺灣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這些自貿協定與發達國家相比,總體水平不高、規模有限。除了與冰島和瑞士的自貿協定涉及知識產權、競爭政策等部分非傳統議題外,其余協定均以關稅減讓為主。這與當前世界上高水平的自貿協定有很大差距。此外,美國主導的TPP和TTIP,試圖“倒逼”多邊經貿體制,形成新的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治理框架,我國自貿區建設將面臨更為激烈的大國博弈和利益空間的擠壓。
為應對全球化的新趨勢和美國的全球經濟戰略布局,我們一方面要繼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在全球貿易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堅持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擴大同各國各地區利益匯合點,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建設,形成以周邊為基礎、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拓展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發展空間。
【自貿區的演講稿】相關文章:
描寫自貿區的詩句集錦06-05
關于福建自貿區的調研報告09-07
參觀自貿區心得體會03-19
參觀自貿區心得體會3篇05-06
關于市貿部長競聘的演講稿06-12
科貿公司會計實習報告06-12
安全自護的演講稿01-08
自沉自迷的散文06-20
創建工作示范區傳統美德教育自評報告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