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兒童教育的演講稿
兒童是人類最珍貴的資源,家庭教育則是萬源之本。在中國,教育兒童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孟母擇鄰”、“岳母刺字”,陸放翁《示兒》詩等歷代嚴父慈母及他們的行為,為我們樹立了楷模。
雖然我們也深深懂得“言傳身教”、“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正影不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等古訓,但因諸種社會原因,仍然有不少父母走上了家教的誤區。你看街頭巷尾,孩子不是騎在爺爺奶奶頭上的,便是搖蕩在爸爸媽媽保駕的秋千上;不是口含巧克力糖,便是手玩變形金剛。孩子要啥給啥,吃這不敢買那,穿紅不敢著藍。孩子打麻將,夸獎孩子有靈氣;孩子打電子游戲機,夸獎孩子機智;孩子坐轎車上學,夸獎孩子有福氣……
于是,社會上出現了寵子奇觀:你給孩子買手風琴或鋼琴,拜師學藝,希望孩子成為未來中國的貝多芬,我就敢花巨款給孩子買世界著名畫冊和文房四寶,指望獨子他日成為蜚聲畫壇的中國凡·高。你給女兒聘請著名歌唱家面授機直指望趕超毛阿敏,我就敢請剛退居二線的施拉普那為兒子傳授絕招踢出個中國的馬拉多納。侃爺比侃,款爺比錢,我國首家貴族學校門口,每天停放的豪華轎車數相當于在校就讀孩子的總數。大腕兒家的子弟不是常常蹲在馬桶上,用大哥大喚“爺們兒,拿紙來”嗎?
教育必須以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為主。
教育界出現的高分低能的反常現象,是有比較復雜的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的。這幾年,一說到學生讀書,閃現在教師頭腦中的第一個信號就是重點中學、重點大學;閃現在家長頭腦中的第一個信號就是文憑、專家。基于上述原因,雙方便齊心協力,將學生推進了一個浩淼無邊的名曰“刻苦學習”的苦海,學生在學校經受了各科教師一天的輪番“轟炸”以后,晚間疲憊不堪地回到家里已經是六七點鐘了,再做兩三個小時的家庭作業,10點鐘能安寢已經算得上高效率了。顯而易見,學生根本就沒有時間接觸社會、接觸生活。
我們的學生,在高密度、高強度的作業重壓下,沒有星期日,沒有節假日,幾乎失去了他們能自由支配的一切時間!結果怎樣呢?請看這樣一則報道——1985年7月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的第26屆國際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擁有10億之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派出的'兩名選手,竟輸給了人口只有3000萬而且許多方面都遠不及我們的一個小國!參加這次競賽評審工作的我國著名數學家王壽仁教授,總結了我們失敗的原因。他說:目前,我國中學教育完全圍繞高考題目轉,課上搞“填鴨式”教學,課后是“題海戰術”,不給學生發展個性和創造力的機會。試想通過這樣的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能適應以考察能力為目的的國際大競賽嗎?
【兒童教育的演講稿】相關文章:
兒童教育名言精選05-20
兒童教育的專題講座演講稿01-26
留守兒童教育論文03-30
學前兒童教育論文06-01
兒童教育的正確方法06-01
學前兒童教育教案11-29
兒童教育的名言摘抄05-19
關于兒童教育的句子03-10
兒童教育計劃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