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精華】環保的演講稿匯總5篇
演講稿可以提高演講人的自信心,有助發言人更好地展現自己。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都可能會用到演講稿,你寫演講稿時總是沒有新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環保的演講稿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環保的演講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我是07計3的曹靜,今天我演講 的題目是《還我們綠色空間》。
我們知道,在千百年前,人類以征服自然,運用自然萬物作為人類文明的標志,千百年后的今天,人類又是否以尊重自然,釋放自然,在與自然和諧相處中把延續生存作為現代覺悟的象征呢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有人戲謔這樣的意境只存在于都市人的夢中了。看著我們的周圍,摩天大樓高聳入云,遮掩了本應遼闊的天空,股票廳里,模豎交織的熒屏上,鮮活的數字跳躍著工廠繁忙的機械聲和路人匆匆的腳步聲交織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都市節奏"嗎 在這暢欲橫流的年代里,許多人為著眼前的利益忙碌著,甚至因此不惜犧牲子孫后代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的家園被污濁的河流包圍了,樹木成片倒下,鳥獸也被捕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物質生活也因此得到了驚人的改善,可我不禁要問:這就是人類千百年來夸父般追逐的那個夢想嗎
我又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個故事,在淮河流域某村,50多歲的村民由于長期飲用被污染的河水,死于食道癌。在他的新墳上,一瓶雪碧是人們給水污染受害者的唯一祭品。也許你跟我一樣,也難以置信,但它的的確確發生在我們周圍,在中國,是啊,就在中國!心里又不禁涌起一陣心酸。在這個發展中國家里,經濟固然重要,但環保更是關系國際民生子孫后代的大事啊!
為了我們的后代能夠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為了人類能夠在這個蔚藍的星球上繁衍生息下去,我們中學生不能只顧在書海中沉浮。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讓我們共同努力,將我們的家園恢復到原有的面貌,讓我們盡情享受那份失落已久的鳥語花香,那份清新與寧謐吧!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彎彎腰,撒一粒綠色的種子,讓綠色覆蓋在每一片土地上,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挑一擔綠色的希望,置放在中華大地的每一個空間。
環保的演講稿 篇2
我是061班的楊雯玨,這次我參加環保好少年的活動。我的口號是:地球我們家,你我保護她。希望大家也環保起來,保護地球!
勤奮學習 活潑開朗
每天上課,楊雯玨總是把小手舉得老高,爭著要發言。而發言大聲,準確,簡練。作業里,每一個字,透露著楊雯玨對學習的認真和渴望。楊雯玨不僅學習好,而很愛幫助別人。記得,那次同桌忘帶彩色筆,他著急地哭了。這時,楊雯玨從筆盒拿出幾只彩色筆,對他說:“哎,別哭哦,我借你。”同桌破涕為笑,楊雯玨也開心極了。瞧!這個小開心果!
低碳生活者
楊雯玨是個低碳生活者,每天都是走路上學。這樣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環保。楊雯玨說:“一個人走路上學,可以減少二氧化碳15千克,而一個月是465千克,一年是5580千克,相當于5.58噸。多么大的數啊,是要大家齊心做的。”所以,她也呼吁其他同學走路上學,這樣我們空氣就更清新了。在家里,她養成了隨手關燈的好習慣。每天早上,楊雯玨要求不準開燈。晚上,只準開大廳的燈,房間的燈不準開太久。而家中空調已經幾年沒開了,就因為楊雯玨堅持用扇子。真是個“倔強妞”!
節約小衛士
楊雯玨在家中,把洗菜的水澆花,洗澡的水沖廁所自行車、家用汽車清潔時,不用水沖,改用濕布擦,太臟的地方,也宜用洗衣物過后的余水沖洗; 沖廁所如果使用節水型設備,每次可節水4一5kg; 家庭澆花,宜用淘米水、茶水、洗衣水等;家庭洗滌手巾、小對象、瓜果等少量用水。這些節約用水的方法大家記牢!使用過的紙,用處很大。楊雯玨把它收集起來,拿去加工重復使用。廢紙可以做成草稿紙。而廢電池也是,大家要收集起來,如果丟到河里,小魚就不能自由自在的游泳,埋在地里,就危害樹木成長。我們不能應為自己方便,而害了大自然。
小樹保護者
楊雯玨很喜歡種植物,每次都細心培養。她想,這植物,是環保的標志,它為我們吸收灰塵,讓我們吸收更多清新空氣,多美好啊!而她也是小樹保護者。記得,在公園里,有個男孩子在樹上劃來劃去還亂摘葉子。楊雯玨見了,馬上走過去,撿起樹葉。小男孩見狀,也跟著撿。最后,楊雯玨對小男孩說:“你知道嗎?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要愛護她。小樹也怕疼,你別傷害它,好嗎?"小男孩點點頭。楊雯玨真是個稱職的小樹保護者!
除去“小白點”
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見到白色的塑料袋。怎么才能除掉它呢?為此,楊雯玨想了很多辦法。有一天,楊雯玨見到了
五顏六色的袋子,哦,原來是環保袋!靈感一閃,她馬上跑回家,拿起舊布剪成一條條,在慢慢的縫起來······一條漂亮的環保袋做成了!這種袋子不僅還可以重復使用,還很環保。于是,她把家中的塑料袋全部丟掉,掛起剛做的.環保袋,讓家人不用塑料袋。
楊雯玨從小就很環保,她希望大自然越來越好,空氣越來越清新,家園越來越美好!
環保的演講稿 篇3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在這里給大家講的內容是:做一個環保小衛士,保護我們美麗的地球。我們美麗的家園現在被人們所破壞,尤其是污染大氣、河流和大海,使許多小魚和青蛙接二連三的的死去,樹木也被工廠冒出來的濃煙熏得連連氣都喘不過來,嚴重的則衰老速度加快,而那些幼小的小樹就更別說存活下來了。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做一名環保小衛士,讓大家過低碳生活,不污染大氣,不排放有害氣體,不排放工業廢水等環保行為,就可以把地球的空氣新鮮起來,還可以讓全球變暖終止。我覺得五湖四海的各個國家都要嚴加管理,還要下狠手,制定一條規矩:如果人們污染了環境,或想要做出此事的人,要罰款千元以上的罰款,還要入獄一個星期。特別是我們中國人,沒有多那么規矩,十分放松,所以在方面應比其它國家管得更嚴。
我相信大家也知道,在南極的天上有一個空洞,那是因為臭氧層破開了一個洞,如果人類繼續污染環境,那么南極的臭氧層遲早會破開,地球里寶貴的氧氣就會慢慢地涌出地球,而人類也無法存活下去。
來吧!一起來號召全球各地的人們,讓他們知道為了自己一時的利益而去破壞環境,后果就會很嚴重,是令人無法想象的。所以,人們必須多種樹,少污染,就可以繼續在這個美麗的家園上生活。
環保的演講稿 篇4
春天到了,帶來了大自然的萬物復蘇和欣欣向榮。又到了植樹造林的好時節,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為什么要植樹造林嗎?
自然界中的人類、生物和氣候、土壤、水等環境條件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人體的各個器官、各種機能之間都是保持平衡的,一旦某個環節失去了平衡,人就會生病。自然界也一樣,一旦失去了生態平衡,便會產生種種不良后果。
森林是保持生態平衡的衛士。有了森林,地面就不怕風吹雨沖,水土就不易流失。大風遇到了防護林帶,會被大大減弱;雨水沿著樹干慢慢地流到地上,被枯枝落葉、草根樹皮所堵截,能滲透到地下而不會迅速流走。在少雨的季節里,這些儲藏在地下的水,一部分匯成溪流,流出森林,滋養農田,一部分經過樹根的吸收、樹葉的蒸騰,回到空中,又變成雨,再落下來。森林讓氣候變得穩定正常。
許多國家的護林實踐表明,當國家森森覆蓋率占全國總面積的30%以上,而且分布均勻時,國家就不會發生較大地風沙旱澇等自然災害。可惜的是,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僅有16.5%,這怎么不讓我們深感焦慮!
親愛的同學們,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讓我們一起播種綠色,讓我們一起宣傳綠色倡議,讓大地媽媽擁有更多的綠色吧!
環保的演講稿 篇5
敬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綠色是生命的象征,綠色代表了希望.無法想象,如果有一天地球上沒有了綠色,那人類的文明將會如何,到那時,也許只是灰飛煙滅,一切的一切都只會淹沒在漫天飛沙之中.
當一片片綠波洶涌的森林被無垠的荒漠黃塵所取代,當無憂地在蔚藍的天空飄蕩的白云被漫天滾滾黑煙所替代,當為地球遮風擋雨的臭氧層被無情的氟里昂所破壞,我分明聽見了森林的哭泣,白云的嘆息,臭氧層的悲傷.
回憶一下自己平時的一舉一動,你是否做到了保護,保持這美好的環境而努力.你有過隨意踏入草坪的行為嗎 你有過胡亂打掃教室,包干區衛生而不去想這是不對的情況嗎 你有過隨手扔下一張廢紙,一個零食袋嗎 你有過打開學校的自來水籠頭,而沒有及時關上嗎 你有過為我們錦江小學成為"綠色學校"提一個建議,出一個點子嗎 ?
所謂"綠色學校"就是指我們校園里的每一位師生都優環保意識,這需要我們師生一起努力,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參與環保活動,培養環保素養,人人爭做環保衛士.不要把它想象成很大的事情,環保就在我們身邊.當你撿起別人掉下的一張紙時,你就已經做成了一件環保的事情;當你記得及時關燈,不浪費用電;當你用好水籠頭能及時關掉,而不讓水白白流掉;當你下課,活動時能做到有秩序,有克制,而不是高聲喧嘩;你就已經在做著環保衛士應該做的事情了.諸如此類的太多太多小事,我們其實都能做到,但可能我們同學以前都是沒有去仔細面對和想過的.
當然,爭做環保衛士,我們的目光還要看得更遠.一節小小的電池就可以污染一個人一輩子所需要的水;一棵樹一年產生的氧氣可以讓一個人受用一輩子,一只塑料袋需要經過400年才可能被完全分解掉;對于這些環保的知識,你了解嗎 我們在工作,學習,生活的各個領域,都要用環保的眼光來看發展,用環保的行為來做事,只有這樣,才能留給后人們一個能讓他們安然生存的,干凈的,美麗的,環保的地球.
同學們,我們是21世紀的主人,環保意識是現代人的重要標志.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也必須有勇氣站起來對大自然做出承諾,承諾用我們的雙手使地球母親恢復青春容顏,承諾用我們的行動來感動大自然,承諾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保證我們長壽的校園永遠美麗,干凈.但承諾自然并不僅僅是做出承諾,更應是以行動來實現我們的承諾.多彎彎腰撿撿果皮紙屑,多走幾步,不要穿越綠化帶,踐踏綠地.同學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讓我們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從身邊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