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辨義》閱讀理解的答案
閱讀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題。
中庸辨義
中庸是儒家倫理學說的一個核心思想,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常常被誤解、誤用,頗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來,所謂中庸,就是做人要圓融,善于 和稀泥、當老好人,搞折中主義、模棱兩可;做事要平庸,不出頭、不冒尖、守本分,滿足于隨大流、跟著走。但這種觀點不僅違背了儒家關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人們對儒家倫理學說的整體認識和評價。事實上,這種是非不明、善惡不分、庸碌無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貶斥的鄉愿,這種人格與品行也是儒家所極力反對的。孔子說:鄉原(愿),德之賊也。
將中庸理解為鄉愿,除了少數人是刻意而為、混淆視聽之外,大多數人是出于對中、庸二字的望文生義:將中理解為走中間路線,將庸理解為平庸。不過,這種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們來看看相關文獻中的解釋。在《中庸》一書中,中與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聯系、不可分割,正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這里是一個時間概念而非距離概念,是所謂時中,即在合適的時機做合適的事、表達合適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調和或不分場合地率性而為。對此,《中庸》進一步解釋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關于庸,漢代學者鄭玄的注釋是: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說,儒家所謂庸,就是人倫日用;所謂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時機、氛圍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禮、不失態、不偏激。用俗話說,中庸則大致相當于 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還可以超越人倫的領域,運用到人與自然關系上:人們通過對自然界萬物生長與四時變化規律的領悟和順應,能夠贊天地之化育,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就是《中庸》中所說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儒家認為,在人倫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當行、止所當止,是一個極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運行規律、運行法則有深刻的體驗和把握。這不是一般人能夠達到的。在孔子看來,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點,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種種思維定勢和主觀成見,通權達變、相時而動。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關于什么是仁、什么是義、什么是禮、什么是孝等基本倫理問題時,總是避免給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據不同弟子的氣質稟賦和不同的言語情境,進行有針對性的說明和闡釋。從教育學的角度說,這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從倫理學的視野觀照,這就是他引導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體實踐。黑格爾曾因《論語》中缺乏概念和范疇的思辯而給予這部經典以至孔子本人相當消極的評價,其實,這恰恰體現了儒家倫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們在特定的時空情境中生活,為人處世就需要與時偕行、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種種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束縛,這樣才能不斷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跨越。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1.下列對劃線句子中這的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A.孔子主張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點,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黑格爾對《論語》以至孔子本人相當消極的評價。
C.孔子能根據不同弟子的氣質稟賦和不同的言語情境,對弟子的提問,進行有針對性的說明和闡釋。
D.《論語》中缺乏概念和范疇的思辯。
2.下列關于中庸的說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中庸的中是一個時間概念而不是走中間路線,把中理解為折中調和或不分場合地率性而為是不正確的。
B.中庸就是在合適的時機做合適的事、表達合適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時機、氛圍等方面的自由。
C.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中和的理念,做事平庸,不失禮、不失態、不偏激。
D.中庸理念就是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3.下列各項中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人們把中庸理解為鄉愿是出于對中、庸二字的望文生義:將中理解為走中間路線,將庸理解為平庸。
B.人們對儒家倫理學說的整體認識和評價發生錯誤的根源就是對中庸原意的誤解。
C.作者認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帶給我們為人處世需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種種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束縛等啟示。
D.孔子注重引導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倫理問題時,總是避免給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據不同弟子的氣質稟賦和不同的言語情境,進行有針對性的說明和闡釋的做法,就說明了這一點。
答案:
1.D
1.A
1.D 答案解析: 1.
根據劃線部分前半句黑格爾曾因《論語》中缺乏概念和范疇的思辯而給予這部經典以至孔子本人相當消極的評價可知應選D項
1.
A項:由原文即在合適的時機做合適的事、表達合適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調和或不分場合地率性而為可知此項最符合文意;
B項:追求言行在時機、氛圍等方面的自由。而文中第二段說追求言行在時機、氛圍等方面的恰如其分;
C項:做事平庸不對。
D項:原文中用俗話說,中庸則大致相當于 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對中庸的形象化理解,而非中庸的理念。
1. A項:原文中說除了少數人是刻意而為、混淆視聽之外,大多數人是出于對中、庸二字的望文生義;
B項:原文中說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人們對儒家倫理學說的整體認識和評價;
C項:原文中說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D項:原文中說而從倫理學的視野觀照,這就是他引導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體實踐可知此項最符合文意。
【《中庸辨義》閱讀理解的答案】相關文章:
儒家中庸之道辨義12-06
柳中庸《聽箏》閱讀答案05-30
項鏈閱讀理解題答案 項鏈閱讀理解12-13
黑白閱讀理解答案 黑白閱讀理解12-13
閱讀理解及答案08-17
微波閱讀答案 微波閱讀理解12-14
賬單閱讀答案 賬單閱讀理解12-13
捶背閱讀答案 捶背閱讀理解12-13
隱瞞閱讀答案 隱瞞閱讀理解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