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說閱讀練習題答案及譯文

時間:2021-06-10 13:56:25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日喻說閱讀練習題答案及譯文

  日喻說

日喻說閱讀練習題答案及譯文

  蘇 軾

  生而眇者 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 ,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 ,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于學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選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 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雙眼失明的瞎子。 籥(yuè):古代的一種竹制管樂器。 沒人:能潛水的人。

  16.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捫燭而得其形 捫:撫摸

  B.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 達:通達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致:自然獲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務學 務:致力、從事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扣盤而得其聲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B.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C.士雜學而不志于道 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D.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18.下列句子中省略成份補充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他日(眇者)揣籥,以為日也

  B.(人)以其言試之(于)河,未能不溺者也

  C.昔者(朝廷)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

  D.(吳彥律)方求舉于禮部,(蘇子)作《日喻》以告之

  19.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主要在闡述治學做學問所應有的態度。文章開頭用雙目失明的眇者為喻,指出當今不務學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鉆研學問之道,而是依賴他人片面的見解,卻就此而滿足,這是極其錯誤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沒人”一事設喻,強調做學問,要“致道”,沒有捷徑,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才是唯一的法則。

  C.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贊賞、鼓勵吳彥律有志于學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會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學游泳一樣,對學習馬馬虎虎,急功近利,“不學而務求道”的不良學風。

  D.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說理形象生動,語言流暢親切,沒有板起面孔一味說教的味道。但是在輕松、風趣的后面,我們又能感受到作者內心的鄭重與嚴肅。

  20.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6分)

  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4分)

  ②夫沒者,豈茍然哉!(2分)

  參考答案:

  16.B(知道、明白)

  17.B(B項“其”代詞,他們。前句指瞎子,后句指古之圣人;A項“而”,前句連詞,表承接,后句連詞,表修飾;C項“于”,前句介詞,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對象,后句助詞,補足音節;D項“則”,前句用在假設關系中,相當于那么,后句連詞表轉折,卻。)

  18.B(北方之勇者)以其言試之(于)河,未能不溺者也。

  19.C(“南方之人”的說法錯,應是“北方之人”。)

  20.①各行各業的手藝人坐在店鋪作坊里,來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通過學習來獲得他所追求的'道。(“肆”1分,“成其事”1分,“致”1分。)

  ②那些會潛水的人,難道是隨隨便便學會潛水的嗎?(“豈”1分,“茍然”1分。)

  附:參考譯文

  有一個生來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就向明眼人請教,有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形狀象銅盤。”說著敲擊銅盤使瞎子聽到了聲音。有一天,瞎子聽到鐘聲響,認為那就是太陽了。又有人告訴瞎子說:“太陽的光亮象蠟燭。”瞎子摸了蠟燭知道了形狀。有一天,瞎子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又把它當作是太陽了。太陽與鐘、籥差得遠呢,但瞎子卻不知道這三者的區別,是因為瞎子從未曾見過太陽而只是向他人求得太陽的知識的緣故。

  抽象的“道”(道理、規律等)難認識的情況比太陽難認識的情況嚴重,而普通人尚未明白這個道理,這與瞎子不知道太陽沒有什么差別。了解道的人要告訴別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開導,也并不比用銅盤與蠟燭的比喻來說明太陽的比喻的教法好。從用銅盤比喻太陽而到把銅鐘當作太陽,從把銅鐘當作太陽而到把樂器龠當作太陽,像這樣輾轉連續地推導它,難道還有個完嗎?所以世上大談“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來闡明它,有的沒有理解它卻主觀猜度它,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這樣,那么這個“道”最終不可能求得嗎?蘇先生說:“道是(通過自己的虛心學習,循序漸進而)自然得到的而不能強求的。”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孫武說:“會作戰的將軍能招致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招致(處于被動的境地)。”子夏說:“各行各業的手藝人坐在店鋪作坊里,來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通過學習來獲得他所追求的道。”不是強求道而是使道自己自然到來,這就是“致”的意思啊!

  南方有很多能潛水的人,這是因為天天與水為伴的緣故。他們七歲就能趟水過河,十歲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歲五就能潛入水里了。那些會潛水的人,難道是隨隨便便學會潛水的嗎?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規律。天天與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歲就能掌握它的規律。如果生來不識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壯年,見到了船也會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潛水的人請教怎樣潛水的方法,按照他們說的方法到河里試著游泳,沒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實實地刻苦學習而專力于強求道的,其實都象北方人學潛水一樣。

  過去國家以講究聲律的詩賦考試擇取人才,所以士人所學繁雜而不是立志學習儒家之道;現在以經學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知道要追求儒道而不是專力踏踏實實地學。渤海人吳彥律,是有志對經學作實實在在地學習的人,正要到京城應試由禮部主管的進士考試,我寫《日喻》來勉勵他。

【日喻說閱讀練習題答案及譯文】相關文章:

日喻說閱讀答案03-16

日喻說閱讀答案5篇04-25

日喻說文言文閱讀及答案03-28

蘇軾日喻說閱讀理解答案11-26

《指喻》閱讀附答案及譯文06-13

日喻說文言文閱讀附答案12-01

日喻閱讀練習及答案02-22

蘇軾《日喻》閱讀答案03-24

童心說閱讀答案及譯文11-05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中文无线码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这里只有精品最新地址在线 | 日韩在线一本三区四区 | 亚洲а∨天堂手机版在线观看 | 夜夜爽太视频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