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冬》閱讀題及答案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我們很多時候需要適量地做些閱讀題,就有可能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所涉及的內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或幾個知識點,或某一知識點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我們的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幫助到我們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冬》閱讀題及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冬》閱讀題及答案 1
【原文】
初冬
初冬,我走在清涼的街道上,遇見了我的弟弟。
“瑩姐,你走到哪里去?”
“隨便走走吧。”
“我們去吃一杯咖啡,好不好,瑩姐。”
咖啡店的窗子在簾幕下掛著蒼白的霜層。我把領口脫著毛的外衣搭在衣架上。
我們開始攪著杯子鈴啷地響了。‖
“天冷了吧!并且也太孤寂了,你還是回家的好。”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
我搖了頭,我說:“你們學校的籃球隊近來怎么樣?還活躍嗎?你還很熱心嗎?”
“我擲筐擲得更進步,可惜你總也沒到我們球場上來了。你這樣不暢快是不行的。”
我仍攪著杯子,也許飄流久了的心情,就和離了岸的海水一般,若非遇到大風是不會翻起的。我開始弄著手帕。弟弟再向我說什么我已不去聽清他,仿佛自己是沉墜在深遠的幻想的井里。
我不記得咖啡怎樣被我吃干了杯了。茶匙在攪著空的杯子時,弟弟說:“再來一杯吧!”
女侍者帶著歡笑一般飛起的頭發來到我們桌邊,她又用很響亮的腳步搖搖地走了去。
也許因為清早或天寒,再沒有人走進這咖啡店。在弟弟默默看著我的時候,在我的思想凝靜得玻璃一般平的時候,壁間暖氣管小小嘶鳴的聲音都聽得到了。
“天冷了,還是回家好,心情這樣不暢快,長久了是無益的。”
“怎么!”
“太壞的心情與你有什么好處呢?”
“為什么要說我的心情不好呢?”
我們又都攪著杯子。有外國人走進來,那響著嗓子的、嘴不住在說的女人,就坐在我們的近邊。她離得我越近,我越嗅到她滿衣的香氣,那使我感到她離得我更遼遠,也感到全人類離得我更遼遠。也許她那安閑而幸福的態度與我一點聯系也沒有。
我們攪著杯子,杯子不能象起初攪得發響了。街車好象漸漸多了起來,閃在窗子上的人影,迅速而且繁多了。隔著窗子,可以聽到喑啞的笑聲和喑啞的踏在行人道上的鞋子的聲音。
“瑩姐,”弟弟的眼睛深黑色的。“天冷了,再不能飄流下去,回家去吧!”弟弟說:“你的頭發這樣長了,怎么不到理發店去一次呢?”我不知道為什么被他這話所激動了。
也許要熄滅的燈火在我心中復燃起來,熱力和光明鼓蕩著我:
“那樣的家我是不想回去的。”
“那么飄流著,就這樣飄流著?”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他的杯子留在左手里邊,另一只手在桌面上,手心向上翻張了開來,要在空間摸索著什么似的。最后,他是捉住自己的領巾。我看著他在抖動的嘴唇:“瑩姐,我真擔心你這個女浪人!”他牙齒好象更白了些,更大些,而且有力了,而且充滿熱情了。為熱情而波動,他的嘴唇是那樣的退去了顏色。并且他的全人有些近乎狂人,然而安靜,完全被熱情侵占著。
出了咖啡店,我們在結著薄碎的冰雪上面踏著腳。
初冬,早晨的紅日撲著我們的頭發,這樣的紅光使我感到欣快和寂寞。弟弟不住地在手下搖著帽子,肩頭聳起了又落下了;心臟也是高了又低了。
渺小的同情者和被同情者離開了市街。
停在一個荒敗的棗樹園的前面時,他突然把很厚的手伸給了我,這是我們要告別了。
“我到學校去上課!”他脫開我的手,向著我相反的方向背轉過去。可是走了幾步,又轉回來:
“瑩姐,我看你還是回家的好!”
“那樣的家我是不能回去的,我不愿意受和我站在兩極端的父親的豢養……”
“那么你要錢用嗎?”
“不要的。”
“那么,你就這個樣子嗎?你瘦了!你快要生病了!你的衣服也太薄啊!”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充滿著祈禱和愿望。
我們又握過手,分別向不同的方向走去。‖
太陽在我的臉面上閃閃耀耀。仍和未遇見弟弟以前一樣,我穿著街頭,我無目的地走。寒風,刺著喉頭,時時要發作小小的`咳嗽。
弟弟留給我的是深黑色的眼睛,這在我散漫與孤獨的流蕩人的心板上,怎能不微溫了一個時刻。
注:作者:蕭紅(1911-1942),出生于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1928年在哈爾濱讀中學,開始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1930年離家出走。
【問題】
19、通讀全文,理清文章思路。(4分)(文章段落層次已劃分)
第一部分:在初冬的日子,我遇到了弟弟,便一到咖啡館聊天。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20、“你還是回家的好”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多次,有什么作用?(2分)
21、文章五次寫到了弟弟那“深黑色的眼睛”,有什么作用?(4分)
22、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姐姐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2分)
23、全文里,姐弟有大量的對話,這些對話有什么作用?(6分)
24、文中“初冬,朝晨的紅日撲著我們的頭發,這樣的紅光使我感到欣快和寂寞”一句的“欣快”和“寂寞”兩個詞是否矛盾?(4分)
25、聯系全文,分析作者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初冬”的環境中去寫?請分條作答。(6分)
【參考答案】
19、(4分。每小題2分,意對即可)
第二部分:弟弟對我出走后的生活充滿關心,時刻勸我回家。
第三部分:弟弟的關心讓我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到溫暖。
20、(2分。意對即可)突出弟弟對“我”的關切之情。
21、(4分。意對即可)
答案一:(1)這雙深黑色的眼睛流露了無限的熱情和濃濃的親情,這樣寫突出了弟弟對姐姐的無盡的關注和溫暖的情意。(2分,有“突出了親情”等類似的字眼就可以得2分。)
(2)寫出了弟弟對姐姐的不理解,這雙期待姐姐回家的眼睛,在姐弟見面的全過程中給了姐姐無形的壓力。(2分,答案中要有“不理解”“壓力”等字眼。)
答案二:因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文中寫弟弟的眼睛有多次但都強調了“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它一方面寫出了弟弟內心的純潔,對一些事情的美的認識,對未來對生活充滿向往,同時反襯了“我”的個性與父親的個性所產生的價值沖突。(指導:可從兩方面寫,第一是寫弟弟本身,第二從寫法上分析。)
22、(2分。意對即可)在家中無法得到溫暖和理解,執著、冷漠和迷茫。
23、(6分。每一點2分,意對即可)作用有三:一是交流感受;二是交代事情原委;三是表現關愛之情。
24、(4分。意對即可)不矛盾。為希望而感到“欣快”,為現實而感到“寂寞”。
25、答案一(6分,每一點2分,意對即可):
(1)初冬是弟弟關心姐姐冷暖的背景因素,有助于情節的展開。(2分)
(2)初冬的清冷有力襯托了作者孤寂的心境。(2分)
(3)初冬的清冷和弟對姐(姐弟之間)融融的親情形成對比。(2分)
答案二(6分,每一點3分,意對即可):
既表明了自然環境,給人一種凄涼感,同時也暗示了“我”內心的感覺就像“初冬”一樣孤獨、悲涼。(指導:可從兩個層面分析,一是表面景色,二是內在映射。)
《初冬》閱讀題及答案 2
①秋意尚濃,恍然就到了初冬,月亮也帶著秋溫,走進了冬的夜空。
②天黑得早了,晚飯后摸黑回宿舍,過了山頭,豁然見西南山坡上空這輪橙黃明凈的初冬月,低垂圓滿,碩大清新,一種美好親切的感覺頓從心底漾起。夜幕中,黑森森的山峰錯落而列,視野盡處,一嶺橫天際接晚霞;漸暗的余霞邊,山的剪影如淡淡的水墨畫,近山的輪廓則像濃墨涂出的一樣;山坡西南出口方向,山勢迅速開闊,峰巒連綿起伏,像一片黑色的波濤,磅礴在融融的月光下;月下的山坡和附近的山川上空月光旖旎,給人今月專為此處明的美感。這月光山色太美了!望著明月,似乎忘卻了自身的存在,只剩下一縷美好的情感,羽化在這月色之中。
③獨自徜徉在月色里,白天必須思慮縈懷甚至憂戚的,此刻全忘了,而白天無暇顧及甚至早已忘卻了的,有的卻會清晰的想起來。如此美麗的月光,會使心靈深處的珍藏開出花朵,連痛楚也會變得美麗。但這月色更多的是使我無所慮無所思,身心放松,呼吸都變得輕微均勻,不易覺察。我像一條游到清水里偷清的魚,浮在月光里,吮月華,汲清輝,或停泊或徘徊,如醉如癡。
④橙黃的月,橙黃的光,橙黃的光里浮懸著輕輕的霜。清虛的夜空里,我仿佛感覺到了月光的流瀉,感覺到了月光的韻律,穎悟到人的情感與月光波動的相依相融;在這柔和美麗的月光下,只要一凝神一動情,仿佛就能聽到低徊優美的《梁祝》曲,看到飄逸如夢的《天鵝湖》難道這些作品的誕生也經歷了月光的孕育,作者的靈感也得到過月光的滋潤和澆灌?不然,這些美好的東西怎么會還原在這月光之中?
⑤山脈相互枕藉著、依偎著,匍匐在朦朧的月色里安詳地睡了。真沒想到白天反復經過反復看過的山,經月光的再創造,竟如仙境。山上的樹木擠挨著、擁抱著,進入了夢鄉。松樹等喬木高高的婆娑的樹冠,如傘如云如絮,像幽幽夜幕里的.潑墨畫。山在呼吸,樹在呼吸,空氣在呼吸,夜在呼吸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傾聽,可聽及海角。聽者看者,非耳非目,乃心也,乃月夜之助也。
⑥月光如橙色而淡泊的液體,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國般的寧和。獨處月下,平和而安寧的心靈,在接受月光睿智的審視,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靈也應該是美好的,我們的所作所為應無愧于這美好的世界,無愧于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靈才能照進美好的月光,心靈美好的人,才敢于獨自靜靜地面對這美好的月色而靈魂安寧。
⑦感謝生活感謝大自然的賜予,我的生命之舟放逐了喧囂、污染和擁擠,泊進了這一汪月色,際遇了這處明麗如夢的風景。陶醉在月華天籟中,我甚至忘記了我是什么時候是怎樣進入這月色的,也沒有想到要走出這月色,走出這個恬靜和悅的夢境。
⑧在時間的長河里,我們僅有屬于自己的那一縷月光,稍不珍惜,就會去日苦多,萬事成蹉跎。君不見,此月方從遠古來,歷滄桑,經興衰,送千古風流,看花開花落大王月,霜晨月,關山月,紅樓月,俱往矣!山河沉寂無言,酣然入夢;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輩該如何把握這一縷月光?初冬月高懸不語,娟然如洗。
問題:
1.體會第②段一個句子中加線詞語的作用(4分)
山勢迅速開闊,峰巒連綿起伏,像一片黑色的波濤,磅礴在融融的月光下。
2.給第④段省略號處補寫一個結構相同且能前后銜接的句子(4分)
3.短文運用多種手法極力鋪陳初冬月的美景,所表現的主題是什么?(4分)
4.談談你對第⑧段中加橫線句子的理解(4分)
5.這是一篇讓人耳目一新、愛不釋手的美文。請從第⑤段中任選一句你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來,并簡述理由。(4分)
答案:
1.寫出了峰巒連綿起伏(2分),無邊無際和縱向的雄偉氣勢(2分)。言之成理即可
2.結構要與省略號前的句子相同,意思要能銜接。例如:品到了淡雅馨香的《茉莉花》。
3.對寧靜、淡泊、美好生活的向往(2分),以及對美好人生的追求(2分)。(言之有理即可)
4.作者由此及彼,由惜月到惜人生(2分),既深化了文章主旨,又增強了文章的厚重感(2分)。
5.開放性試題,能扣住畫面的優美以及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來談,言之成理即可。(4分)
《初冬》閱讀題及答案 3
11月28日,上海市膠州路。距離那場導致58人遇難、數百個家庭離散的大火,已經半月有余。
凌晨兩點多,路燈散出的光芒被一圈藍色的鐵皮圍墻擋在外面,火災過后的大樓隱沒在漆黑之中。
鐵皮墻下,一排白菊獨自靜默。一尊藍色的小佛像,用細繩子扣著,掛在墻上。
11月16日,災難次日,這座城市里的許多男女老少,紛紛來到這里,站在煙火散盡的大樓下,捧花相祭。
他們打出橫幅:“上海不哭”。
(一)
王小塞覺得應該做點什么。
火災后,他看到遇難者家屬去哭泣,去拜祭,還有市民零星去祭拜,去獻花。他覺得自己不能作壁上觀。
“頭七”是個機會。按中國傳統,這一天,逝者會返世,需要特別祭拜。
王小塞是上海一家廣告公司的創意副總監,本是浙江臺州人。但這么多年在上海打拼,落地生根,對這座城市有著新上海人的特殊眷念之情。
11月20日下午3點多,王小塞在曹楊路花鳥市場訂花,同時在微博里發消息:“外地的朋友需要代送,轉發注明‘替我送一支鮮花’,我會統計后免費幫你完成心愿,如果代購一束以上,8元一束,我統一預訂,讓鮮花鋪滿整條馬路。”
應者如云。
(二)
莫拉莫(網名),王小塞的朋友。
災難次日,他在新聞里看到火災現場附近一家湯包店義賣,掛出的標語是:上海不哭。他感受到了這平凡的四個字里的力量。
從事廣告創意的他發揮專長,和團隊一起設計了一款海報:折疊成十字狀的黑挽帶,下方四個黑體字——“上海不哭”。黑底白字,簡單,肅穆。
海報出爐。他們將大樣貼上網,號召網友下載打印,在頭七那天,與鮮花一起,祭奠逝者。
11月20日,頭七前一日。他在微博里寫下:“上海,你正用無聲的哀悼震撼著全世界。”
(三)
趙睿毅,金融證券從業者,上海人。
他戴著眼鏡,白凈,斯文,地道上海人,卻是一口京腔。他說,單身的時候和一幫北方哥們兒玩樂隊,落下這口音。在網絡上,他有一個很嬉皮的名字:查理·奧特曼。
11月20日,周六,頭七前一日。他和上一年級的兒子聊天,說起膠州路的大火,兒子自然也知道。“我問他愿不愿意第二天一起去獻花,他說好。”
趙睿毅說,“讓兒子在很多年后回憶時能記得,當年自己的家鄉有這樣一場災難,并且他到了現場做了一點事情。”
20日下午3點左右,他去買花。本來只想買幾百支,個人祭奠,進了花市一看,幾百支花是那么小的一捧,覺得不夠意思,于是決定加購。
他跟老板說要多買些,老板就問,是不是去膠州路?兩人于是聊起來,越聊越激動,趙睿毅最后一張口:“給我來3000支。”單價一元的菊花,花店老板以每支8毛的價錢賣給了他。
(四)
曹小夏,又名石渡小夏,日籍華人,現常住上海,負責上海城市交響樂團的運營。頭七這天,他和樂隊成員們,來到膠州路義演。
當天下午兩點多,徐瑞延等從杭州過來悼念的網友,一走到膠州路口,就聽到了樂聲。那是《圣母頌》。
“這聲音,震撼每個人的內心。”徐瑞延說。
這個樂團本來由85歲的'曹鵬老先生擔任指揮。不巧曹老正在新加坡,他于是委托學生童光榮來補缺。童光榮是越南人,正在上海音樂學院讀研究生。為了義演,他連夜背誦樂譜;樂團成員陳怡倩,是一家雜志社的編輯,她提前寫好了禱文,演出那天,由團里嗓門最洪亮的大管演奏者周丕元現場朗誦。
這場演出即時被傳到網上。看了的人都說:這才是“上海的腔調”。
(五)
現場,警察隨處可見。
他們有的穿制服,有的著便裝。但耳朵上掛著統一樣式的黑色耳機,很容易辨認。
事后很多市民回憶,現場警察維持秩序,態度平和,“那么多人聚集,一個‘小火星’就能蔓延”,大家都很謹慎小心。
按照事前的約定,來此獻花的人們,盡量避免大聲喧嘩,盡量不亂丟垃圾。除了遇難者家屬大哭聲,更多的悼念者只是在默默流著眼淚。
有人抬著事前做好的花圈走到樓下,上面用白黃兩色菊花拼成“上海不哭”四個大字,一下子成為眾人目光焦點。隨后,又有人拉出數米長的橫幅,接受每一個悼念者簽名。
沒有人來阻止。
人們看到,一些警察也眼含淚水。大家覺得:“穿不穿制服,都是上海人。”
“上海不哭”小海報很快成為標志,幾乎人手一張。這張海報被掛到網上后,很多人自己下載,自己打印,然后帶到現場。
這讓設計者莫拉莫感到“很給力”。莫拉莫后來在微博里說:“看著自己設計并制作的海報被傳閱,被張貼,被紀念,感到很欣慰及感動。”
上海,這座城市珍愛每一個生命,每一個生命都微小卻洪亮。
(《中國新聞周刊》2010年第45期)
(1) (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11月28日”在前,“11月16日”在后,作者顛倒了時間的順序,這 是采用了倒敘的手法,設置懸念。
B.王小塞對上海有著特殊的眷念之情,在火災發生后,很想做點什么,于是就率先在博客里了發了代獻鮮花的消息。
C.網友莫拉莫設計的“上海不哭”的海報,被傳到網上后,很快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并被人打印張貼。
D.趙睿毅在買花時,張口就要3000支菊花,花店老板考慮到他要的數量大,并且為他的真情所感動,竟按每支8毛給了他。
E.“上海不哭”這四個字,表現出的是對死難者的哀悼和同情,是對死難者家屬的安慰,也是在鼓勵生者要堅強,要勇敢地向前看。
(2)“11月28日,上海市膠州路。距離那場導致58人遇難、數百個家庭離散的大火,已經半月有余。”這句話屬于新聞的哪部分內容?有什么作用?(6分)
答:
(3)作者以五個片段敘寫了不同的人在這場初冬的花祭中的具體行為,他這樣寫有何用意?(6分)
答:
(4)作者在文章結尾說:“上海,這座城市珍愛每一個生命,每一個生命都微小卻洪亮。”請結合全文,探究這句話的時代意義。(8分)
答:
參考答案:
12.(1)A、D
(2)是新聞背景,屬事件背景。介紹新聞的背景,有利于了解新聞發生發展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新聞的認識和理解,豐富了內容,深化了主題。
(3)五個片段所敘寫了很多典型的人物,他們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身份不同,籍貫不同,但他們都是“上海人”,他們都對上海的災難抱有同樣的哀痛,并希望在其中發揮自己的效用。作者通過敘寫這些人物的行為,來反映在災難面前的“上海人”的凝聚力和人性美。
(4)每個個體的生命雖是微小的,但上海人通過自發進行的花祭,以鮮花的海洋托舉起生命的尊嚴,以哀悼彰顯出“生命在這個時代所具有的最高貴的價值”。這場“花祭”,顯示出我們這個社會對生命的尊重。一個對生命和人性尊重的社會才是一個進步的社會。這場“花祭”,反映出“不僅專注于自己,還專注于他人;不僅關心自身的悲喜,也關心公共的悲喜”的公民精神力量的存在,著力于公民精神的培育與成長,卻能夠為一座城市乃至于一個國家的崛起提供源源不絕的力量源泉。
【《初冬》閱讀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初冬閱讀題答案04-12
初冬閱讀答案01-04
蕭紅《初冬》的閱讀答案12-05
初冬月閱讀答案11-28
《初冬月》閱讀答案08-28
蕭紅《初冬》閱讀答案10-17
初冬月的閱讀答案10-14
《初冬道中》閱讀答案09-25
《等》閱讀題及答案09-26
經典閱讀題及答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