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閱讀答案
云客謂眾曰:“此地有無隱庵,極幽僻,君等有到過者否?”咸對曰:“無論未到,并未嘗聞也!敝褚菰唬骸盁o隱四面皆山,其地甚僻,僧不能久居。向曾一至,已坍廢,自尺木彭居士重修后,未嘗往焉,今猶依稀識之。如欲往游,請為前導!辈叫卸
由上沙村過雞籠山,忽流泉阻路不得進。有三五村童掘菌子于亂草中,探頭而笑,似訝多人之至此者。詢以無隱路,對曰:“前途水大不可行,請返數武,南有小徑,度嶺可達!睆钠溲,南行里許,漸覺竹樹叢雜,四山環繞,徑滿綠茵,已無人跡。竹逸徘徊四顧曰:“似在斯而徑不可辨,奈何?”余乃蹲身細矚,于千竿竹中隱隱見亂石墻舍,徑撥叢竹間,橫穿入覓之,始得一門,曰“無隱禪院,某年月日南園老人彭某重修”。眾喜曰:“非君則武陵源矣!”
山門緊閉,敲良久,無應者。忽旁開一門,呀然有聲,一鶉衣少年出,面有菜色,足無完履,問曰:“客何為者?”竹逸稽首曰:“慕此幽靜,特來瞻仰!鄙倌暝蝗绱烁F山僧散無人接待請覓他游言已閉門欲進云客急止之許以啟門放游必當酬謝。少年笑曰:“茶葉俱無,恐慢客耳,豈望酬耶?”
山門一啟,即見佛面,金光與綠陰相映,庭階石礎苔積如繡,殿后臺級如墻,石欄繞之。循臺而西,有石形如饅頭,高二丈許,細竹環其趾。再西折北,由斜廊躡級而登,客堂三卷楹緊對大石。石下鑿一小月池,清泉一派,荇藻交橫。堂東即正殿,殿左西向為僧房廚灶,殿后臨峭壁,樹雜陰濃,仰不見天。
星瀾力疲,就池邊小憩,余從之。將啟盒小酌,忽聞憶香音在樹杪,呼曰:“三白速來,此間有妙境!”仰而視之,不見其人,因與星瀾循聲覓之。由東廂出一小門,折北,有石蹬如梯,約數十級,于竹塢中瞥見一樓。又梯而上,八窗洞然,額曰“飛云閣”。四山抱列如城,缺西南一角,遙見一水浸天,風帆隱隱,即太湖也。倚窗俯視,風動竹梢,如翻麥浪。憶香曰:“何如?”余曰:“此妙境也!
忽又聞云客于樓西呼曰:“憶香速來,此地更有妙境!”因又下樓,折而西,十余級,忽豁然開朗,平坦如臺。度其地,已在殿后峭壁之上,殘磚缺礎尚存,蓋亦昔日之殿基也。周望環山,較閣更暢。憶香對太湖長嘯一聲,則群山齊應。
詢少年何以冷落至此,曰:“四無居鄰,夜多暴客,積糧時來強竊,即植蔬果,亦半為樵子所有。此為崇寧寺下院,長廚中月送飯干一石、鹽菜一壇而已。某為彭姓裔,暫居看守,行將歸去,不久當無人跡矣。”云客謝以番銀一圓。
買舟而歸。余繪《無隱圖》一幅,以贈竹逸,志快游也。
【注】本文選自沈復《浮生六記》,有刪改。沈復,字三白,清人。文中吳云客、毛憶香、王星瀾是他的友人,竹逸是一位僧人。
9.對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向曾一至 向:從前
B.度嶺可達 度:估計
C.八窗洞然 洞:明亮
D.志快游也 志:紀念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似訝多人之至此者 B. 似在斯而徑不可辨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涂有餓殍而不知發
C. 細竹環其趾 D. 云客謝以番銀一圓
則或咎其欲出者 樊噲側其盾以撞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少年曰/如此窮山僧/散無人接待/請覓他游/言已閉門/欲進/云客急止之/許以啟門放游/必當酬謝
B. 少年曰/如此窮山僧散/無人接待/請覓他游/言已/閉門欲進/云客急止之/許以啟門/放游必當酬謝
C.少年曰/如此窮山/僧散無人接待/請覓他游/言已/閉門欲進/云客急止之/許以啟門放游/必當酬謝
D. 少年曰/如此窮山/僧散無人接待/請覓他游/言已閉門/欲進/云客急止之/許以啟門/放游必當酬謝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生動記述了作者與友人游無隱庵的經歷。作者對這次游歷非常滿意,回來后創作了一幅《無隱圖》,送給一位同游者。
B.作者一行前往無隱庵的過程并不順利:先是道路被大水阻斷,后又為尋找路徑費了一番周折,最后還差點被看守者拒之門外。
C.無隱庵的看守者是一個衣衫破爛、面黃肌瘦的年青人,他說無隱庵生活環境惡劣,自己過得非常清苦,不久就要離開這里。
D.無隱庵十分偏僻,并且已經坍廢多年,但環境幽靜,景色優美,游玩者可以在這里發現一個又一個讓人心曠神怡的`妙境。
13.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潘纳奖Я腥绯,缺西南一角,遙見一水浸天,風帆隱隱,即太湖也。(5分)
⑵四無居鄰,夜多暴客,積糧時來強竊,即植蔬果,亦半為樵子所有。(5分)
參考答案
9.B(度:越過)
10.B(A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第一人稱代詞,我。B均為連詞,表轉折關系。C人稱代詞,它的/指示代詞,那。D介詞,拿、用/連詞,表承接關系)
11.C(少年曰:“如此窮山,僧散無人接待,請覓他游。”言已,閉門欲進。云客急止之,許以啟門放游,必當酬謝)
12.D(“坍廢多年”誤。據原文,后已重修)
13. ⑴四面的山環抱著如一座城,只缺西南一個角,(從缺處)遠遠看見一片水映著天空,風吹船帆隱約可見,那里就是太湖。(5分,每句1分,重點關注“城”“浸”“隱隱”等詞和判斷句式)
、(這里)四周沒有鄰居,夜晚多有強盜,常來搶走存儲的糧食,就是種點蔬菜瓜果,也多半被打柴的人占為己有。(5分,每句1分,重點關注“暴”“強”“植”等詞和被動句式)
參考譯文
云客對大家說:“這里有座無隱庵,極為幽僻,你們有誰去過嗎?”我們都答:“不僅沒有去過,連聽都沒聽說過。”竹逸和尚說:“無隱庵四面都是山,地方非常偏僻,僧人都不能長住。以前我曾去過一次,當時已經坍塌,自從尺木的彭居士重修后,我沒再前往,現今還能依稀記得。如果你們想去一游,我愿意作向導。”于是大家步行前往。
從上沙村過雞籠山,忽然遇到一股流泉阻斷了道路,無法前進。有三五個村童在草叢中采掘磨菇,探頭探腦地笑著,似乎很驚訝會有這么多人到此地。向村童探問通往無隱庵的路,他們回答說:“前面水大不能前行,請向回走一段,向南有一小路,翻過山嶺就可抵達!币勒账麄冋f的路走。向南行一里多路,漸漸覺得竹林樹林雜亂叢生,四圍大山環繞,小路上長滿荒草,杳無人煙。竹逸和尚左右徘徊四下里張望,說:“好像就在此地,然而道路認不得了,怎么辦?”我于是蹲下身子細細打量,發現千竿修竹中隱隱有亂石屋墻,徑直撥開竹叢,橫穿竹林往里尋找,發現一扇門,上寫著“無隱禪院,某年月日南園老人彭某重修”。眾人高興地說:“若不是你,這里就成了無人問津的桃花源啦!”
無隱庵山門緊閉,敲了一大會,都沒有人應聲。忽然旁邊開了一小門,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音,一個穿著破衣爛衫的年青人走出來,面有菜色,腳上的鞋子也是爛的,問我們:“你有什么事嗎?”竹逸和尚叩首道:“我們仰慕這里的幽靜,特地來瞻仰的!鄙倌暾f:“這么荒僻的山里,僧人都散去了,沒人接待,請到別處游賞吧!闭f罷,就要關門進去。云客急忙阻止他,答應若是開門放我們進去游賞,一定酬謝他。年青人笑著說:“茶水茶葉都沒有,恐怕慢待了客人,哪是希望酬謝呀?”
山門一開,我們就看到了佛面,金光與綠陰相映著。庭院臺階的石基上青苔厚厚的就像繡毯,大殿后面臺階像高墻,有石欄桿圍著它。順著臺階向西,有一塊形狀像饅頭的大石頭,高二丈左右,腳下有細竹環繞。再由西轉向北,沿斜廊登級而上,有客堂三間,緊對著大石頭。石頭下鑿有一個小小的月牙池,一脈清泉涌出,水草荇藻交錯?吞脰|面即是正殿,正殿的左邊向西是僧房廚房,大殿后臨峭壁,樹多蔭濃,抬頭看不見日光。
星瀾累了,坐在池邊小憩,我也像他一樣,準備打開食盒小酌,忽然聽到憶香的聲音從樹梢傳來:“三白快來,這里有妙境!”抬頭看去,不見他的人影,于是與星瀾順著聲音去找他。從東廂房的一個小門出來,轉向北,有石階像梯子一樣,大約登了幾十級,在竹林中瞥見一座樓。又沿著梯子上去,看到上面八扇窗通透明亮,匾額上寫著“飛云閣”三字。四面的山環抱著如一座城,只缺西南一個角,從缺處遠遠看見一片水映著天空,風吹船帆隱約可見,那里就是太湖?恐白痈┮暎L吹動竹梢,像麥浪翻滾。憶香問:“怎么樣?”我說:“這真是妙境啊!
忽然又聽到云客在樓西大呼:“憶香快來,這里還有妙境!”于是又下樓,轉向西,登了十多級臺階,忽然豁然開朗,平坦如臺。打量這個地方,已經在殿后峭壁的上面,殘磚舊基還在,應該是從前宮殿的地基。環望周圍群山,比飛云閣更為開闊。憶香對著太湖長嘯一聲,就聽見群山一起呼應。
我們向年青人詢問此地為何冷落到這種地步,他回答說:“這里四周沒有鄰居,夜晚多有強盜,常來搶走存儲的糧食,就是種點蔬菜瓜果,也多半被樵夫占為己有。這無隱庵是崇寧寺的下院,廚中師傅每月中旬送來一石飯干、一壇咸菜而已。我是彭姓后人,暫時住在這里看守,就要離去回家,不久這里就會杳無人跡了。”云客拿一塊銀元送給他作為酬謝。
我們雇船回家。我畫了一幅《無隱圖》,贈給竹逸和尚,作為此次快意之游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