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段閱讀答案

時間:2021-03-24 11:06:29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論語選段閱讀答案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閱讀答案了,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你所了解的閱讀答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選段閱讀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選段閱讀答案

論語選段閱讀答案1

  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6分)

  ①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

  ②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

  10.“知者”(智者)說話有什么講究?請簡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11.孔子認為在侍奉有德位的君子時,應如何正確說話?請簡要說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答案:

  10. (2分)智者講究說話的時機,該說就說,不該說就不說。

  11. (4分)①說話要沉穩,不要急躁;②說話要坦誠,不要隱瞞;③說話要察言觀色,把握最佳時機。

  譯文:

  ①孔子說:“可以跟他說話卻不跟他說,就會失掉了朋友(錯失人才);不可以跟他說話卻跟他說,就會說錯話。有智慧的人不會失去朋友(錯失人才),也不會說錯話。”

  ②孔子說:“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種過失:(君子)還未說到,(你)就先說了,這叫急躁;(君子)已經說到,你還不說,這叫隱慝;不看臉色而貿然說話,這叫瞎子。”

論語選段閱讀答案2

  《論語》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童趣》

  ②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數十,驅之別院。

  1.解 釋下列加粗字的含義。

  ①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

  ②鞭數十_____________

  2.選出下列選項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學而時習之

  B.故時有物外之趣

  C.觀之,興正濃

  D.鞭數十,驅之別院

  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從三句中任選二句)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闡述的是學與思的辯證關系,請結合你的學習、生活經歷,加上你的切身體驗和獨特感受來談一談你的認識。(60字以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多次進行自我反省

  ②用鞭子打

  2.B

  3.①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②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③ 舌頭一吐,兩個小蟲就都被它吞了進去。

  4.“略”。(言之成理即可)

論語選段閱讀答案3

  閱讀《論語》十則選段,完成文后問題。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⑥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⑦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的含義。

  (1)學而時習之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慍________________

  (3)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

  (4)傳不習乎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劃線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有朋自遠方來

  B.為人謀而不忠乎

  C.擇其善者而從之

  D.不亦樂乎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你寫出選段第③句和第⑤句中所含的成語。(至少兩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來到實驗中學學習,是一種全新的生活的開始,能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談談你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的理解和體會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復習

  (2)生氣、發怒

  (3)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4)老師傳授的知識

  2.D

  3.(1)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2)士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因為他肩負重大的責任而且路程遙遠。

  4.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師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

  5.示例:自己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的身上,這是待人接物的正確的方法,要學會替別人著想,學會換位思考。比如:珍惜安靜的求學環境,喧鬧的教室不是你想要的,也不要為別人創設這樣的環境。(意對即可)

論語選段閱讀答案4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9 分)

  《論語十則》選段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小題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溫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與體會。

  B.誨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稱代詞,你。

  C.擇其善者而從之善:優點。

  D.其恕乎其:代詞,它。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故時有物外之趣。溫故而知新

  B.溫故而知新任重而道遠

  C.驅之別院知之為知之

  D.可以為師矣徐噴以煙

  小題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十則》有的談求知的態度,有的談求知的方法,有的談修身做人。

  B.“溫故而知新”談的是學習的方法,在孔子看來只要溫習了舊知識就一定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

  C.“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遠”。

  D.孔子在“歲寒”這一則中用比喻的'手法強調了君子在惡劣的環境中保持自己高深的節操。

  參考答案:

  小題1:D

  小題2:C

  小題3:B

  小題2:試題分析:A、所以舊的知識 ;B、連詞,表順承連詞,表并列;C、代詞,代蛤蟆代詞,代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D、憑借用。

  小題3:試題分析:B、“溫故而知新”談的是學習的方法,在孔子看來新知識與舊知識具有前后相連的關系,只有掌握好舊的知識,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才會得心應手。

論語選段閱讀答案5

  閱讀下面的《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1)下列對上面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孔子認為貧而樂,富而好禮比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境界更高。這種思想對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社會上無論貧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會的安定了。

  B.在第一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孔子對子貢比較滿意,子貢能不懂就問,而不是不懂裝懂。孔子希望他認真學習《詩》,有問題就與老師探討。注重《詩》的教化功能,這是孔子教育中的一個顯著特點。

  C.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

  D.孔子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接受的,對他來說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值得重視。這種思想,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的接受。

  (2)談談你對這兩個語段所表現的孔子思想的理解。(3分)

  參考答案:

  9.(1)B(孔子對子貢比較滿意的不僅僅是能不懂就問,而是能舉一反三,能從他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還沒有說到的意思)

  (2)一個有仁德的人應該安貧樂道(憂道不憂貧),無論貧富都應當自覺追求精神的完善,保持自己的價格尊嚴。孔子的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有教育意義。

論語選段閱讀答案6

  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1)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①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論語·里仁篇第四》)

  (2)冉求曰:“非不說②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③畫④。” (《論語·雍也篇第六》)

  【注】 ①尚:超過。②說:同“悅”。③女:同“汝”,即“你”。 ④畫:畫線為界,止而不進。

  你認為這兩段體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孔子認為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問題,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這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講的是同一個道理。孔子認為為仁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一個自覺性和由此帶來的決心和毅力問題。

  附【譯文】

  (1)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喜歡仁的人,也沒有見過討厭不仁的人。喜歡仁的人,是受人崇敬無法超越的;討厭不仁的人,實行仁德的時候,是不會讓不仁的人對自己有不好的影響的。有誰能夠用一天的時間把力量花在仁上的呢?我沒有見過力量不夠的人。大概有這種人吧,只是我沒有見過。”

  (2)冉求說:“不是我不喜歡老師您的學說,而是我的能力有限。”

  孔子說:“如果能力不夠的話,那么到半路走不動了才停止前進,現在是你自己畫線為界,止而不前啊!”

論語選段閱讀答案7

  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6分)

  樊遲問知①,子曰:“務②民之義③,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論語·雍也》)

  【注釋】①知(zhì):同“智”。②務:從事,致力于。③義: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1)對上面這個選段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問題,面對現實,以回答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為中心,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

  B、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遠之”的主張,表明孔子還是肯定了宗法傳統的神權觀念,承認了鬼神的作用。

  C、對于“鬼神”,心中要有一定的“敬畏”,但應遠離它。在《論語》中,孔子也很少談及怪異、暴力、變亂、鬼神等內容。

  D、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獲的結果,他得在人后面,這樣可稱得上“仁”了。

  (2) 《論語》里有這樣的記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這與孔子的“敬鬼神而遠之”的主張是否矛盾?請簡要分析。(3分)

  答:

  【答案】

  (1) B(孔子否定了宗法傳統的神權觀念,力求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否定鬼神的作用。)

  (2)不矛盾。孔子“敬鬼神而遠之”,并不過多提及鬼神之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說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樣,并非認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強調參加祭祀的人,應當內心虔誠。孔子主張進行的祭祀活動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參考譯文】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獲的結果,他得在人后,這可以說是仁了。”

論語選段閱讀答案8

  閱讀下面《論語》《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材料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雍也》)

  材料二: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發,躍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孟子·盡心上》)

  [注] 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開弓的標準。③躍如:躍躍欲試的樣子。

  (1)孟子以“大匠”“羿”為例,是要說明什么問題?

  (2)從以上兩個選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樣體現“中道而立”的思想?

  參考答案:

  (1)是要說明教學不能降低“道”的標準。

  (2)①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從學者才智水平的高低傳授相應的知識,這種恰到好處的教育,正是中道的體現。②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啟發到位又不要包辦代替,這種恰到好處的指導也是中道的體現。(本題的難點在于理解“中道而立”的含義,從第二則料可知,“中道而立”強調的是“示范”而不是“代替”“降低”,聯系第一則材料的“中”,就可以推斷出“中”其實就是“中庸”。明確了“中”的含義后,結合兩個語段的教育方法,略加闡述即可。)

  參考譯文:

  材料一: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材料二:公孫丑說:“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學它,)那就像登天那樣,似乎不可能達到;何不讓它變得有希望達到從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說:“高明的木匠不會因為笨拙的徒工而改變、廢棄繩墨,羿不會因為笨拙的射手而改變拉開弓的標準。君子(教導別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滿了弓卻不射出箭,只是躍躍欲試(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間,有能力的人便會跟從他學。”

論語選段閱讀答案9

  文言文閱讀

  ①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③子曰:“默而識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1、簡介孔子(不超過3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將文中空缺的語句填寫在下面橫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釋下列句子中字的含義。

  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罔:_____________________

  殆:_____________________

  哉: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第一則語句給你什么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論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2、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3、先生迷惑不解 危險 “呢”表反問

  4、(1)孔文先生憑什么被稱作“文”呢?

  (2)聰明而且愛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看作恥辱的事。(意對即可)

  5、“略”。

論語選段閱讀答案10

  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6分)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達出孔子“為政以德”的治國方略,而且可使人見到冉有文過飾非、最后理屈詞窮的窘態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義正詞嚴的態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為為目標的,主張“持危扶顛”。冉有幫助季氏專權,不幫助季氏走正道,違背其主張,所以孔子說“‘求!’‘季氏將伐顓臾’‘無乃爾是過與’”。

  C、《論語》在記言之中,能見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極其鮮明。司馬遷寫《仲尼弟子列傳》主要取材于《論語》。這一點表明《論語》在散文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將伐顓臾”的問題上,孔子責備二人,輕重分量明顯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脫的責任,但子路的責任更大,從“今由與求也相夫子”可看出來。

  2、“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運用了什么手法?聯系語境解釋這句話的含義。

  答:

  【答案】

  1、D(在“季氏將伐顓臾”的問題上,孔子責備二人,輕重分量明顯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脫的責任,但冉有的責任更大。文章開篇是“冉有、子路見于孔子”,中間說話只有“冉有”,這最后的批評是針對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說“今由與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2、運用類比的手法。虎兕出柙傷人,龜玉毀于櫝中,是看守者的失職。冉有、季路作為季氏家臣,就如同看守虎兕龜玉的人,若不能勸諫季氏放棄武力,致使顓臾被滅,也是他們的失職。

論語選段閱讀答案11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 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爾》)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1、聯系上 下文,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擇其善者而從之

  善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說說下列各句的意思。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所選各則語錄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試分別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論語》中的許多精彩的句子現在簡化成了成語,你能 寫出幾個來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恥:以……為恥辱。②誨:教導,教誨。③善者:指優點。

  2.①幾個人一同走路,這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②時光像河水一樣流逝,日夜不停。③我曾經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問題,(但是并)沒有益處,(這樣)還不如去學習。

  3.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學習方法: 默而識之。

  點撥:此題的目的在于考查學生識記和歸納的能力。難度不大,但要認真思考。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等。

論語選段閱讀答案12

  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6分)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①為人。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②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③。”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④斯語矣。” (《論語·顏淵》)

  【注釋】①克己復禮:克己,克制自己。復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禮的要求。②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③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④事:從事,照著去做。

  (1)對上面這個選段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克己復禮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禮的要求去做,孔子認為,一旦大家這樣做了,天下就可以歸于仁道。

  B、孔子認為,仁德的修為,既要靠自己來實行,也要依靠別人的檢查督促來完成。

  C、孔子用克己復禮來回答顏淵所問的“仁”,實際上就是強調人們要通過道德修養來自覺地遵守禮的規定。

  D、這一章,孔子以禮來回答“仁”,實際上就是用禮來規定仁,在他看來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2) 結合選段,聯系實際,談談你對于孔子提出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理解。 (3分)

  答:

  【答案】

  (1) B(原文意思是完全在于自己)

  (2)這句話孔子強調了一個人的行為要符合禮。不同的時代對禮有不同的要求,孔子所強調的禮有一些已經不適合當代生活了。但是對于那些符合現代道德秩序的禮,卻是我們應該遵守的。

  【參考譯文】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使言語行動都符合禮,這就是仁。一旦人人都能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于禮,那么天下就回歸仁道了。(由此看來)實踐仁道要先從自己做起,難道還要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道的具體條目。”孔子說:“不合乎禮的東西不看,不合乎禮的聲音不聽,不合乎禮的話不說,不合乎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雖然遲鈍,請讓我照著您說的這些話去做吧!”

論語選段閱讀答案13

  閱讀下面《論語》《孟子》選段,完成后面問題。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注】

  厚:重,與“薄”相對。

  1、請概括出兩個選段觀點的共同之處。(2分)

  2、兩個選段中,孔子與孟子的話側重點有什么不同?請簡述。(4分)

  答案:

  1、都強調要加強自身的修養。(或嚴于責己,寬以待人。)(2分)(意思對即可)

  2、孔子的話側重點是,少責備別人,從而避免別人的怨恨。孟子的話側重點是,如果不如別人,不要怨恨別人,而要從自身尋找原因。(4分)(意思對即可) 答案解析:

論語選段閱讀答案14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給下列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1)有朋自遠方來()

  A.從

  B.自己

  C.主動

  (2)人不知而不慍()

  A.惱怒

  B.煩惱

  C.熟識

  (3)溫故而知新()

  A.原因

  B.舊的,學過的

  C.事故

  2.下列句子與其他三項不同類的一項是()

  A.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B.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C.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D.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朗讀下面幾句話,看用哪種語氣才恰當。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___________

  ②思而不學則殆。___________

  4.根據提示填空。

  (1)認為應該虛心求教、博采眾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關于培養寬厚胸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論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A

  (2)A

  (3)B

  2.D

  3.①反問語氣

  ②陳述語氣

  4.(1)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選段閱讀答案15

  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6分)

  楚狂接輿①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論語·微子》)

  子曰:“滔滔②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③易之?且而④與其從辟人之士⑤也,豈若從辟世之士⑥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⑦?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注】①楚狂接輿:姓陸名通,字接輿,楚昭王時,因見政治昏暗,乃佯狂不仕,當時人稱之為楚狂。 ②滔滔:比喻紛亂的樣子。 ③以:與、和。同下文“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丘不與易也”諸“與”字同義。 ④而:你,指子路。 ⑤辟人之士:指孔子。因孔子周游列國,相繼離開魯、衛、楚等國。辟,通“避”。 ⑥辟世之士:避世隱居的人。 ⑦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如不與世人同群生活,那么要跟誰相處而生活呢?徒,輩。

  1、對上面選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接輿是楚國有名的狂人,他的佯狂實際上是一種避世之法。他與當時眾多的隱者一樣,以為天下無道,政治黑暗,難以有所作為,便為潔身自好而遁世隱居與山林鳥獸同群。

  B、只有君王圣明,才能使圣賢君子大有作為;如果君王無道,圣賢君子不僅會自己退隱,而且相互號召遠離無道之君。因此接輿以鳳喻孔子,諷刺他在天下無道時卻不隱去是一種德行衰敗的表現。

  C、面對接輿的嘲諷孔子雖沒能直言想法,但卻可以由接輿的“知其不可為而逃之”,感受到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處事態度。

  D、孔子對隱士的“不合作”持嚴厲批判態度,他認為過于消極無為無法改變天下無道的局面,所以仍不肯放棄對政治的參與。

  2、結合上面語段,聯系當今社會,談談你對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的認識。(3分)

  答:

  【答案】

  1、D (語段中并沒有明顯的表明孔子的“嚴厲批判”的態度,甚至從《微子》的很多語段中可以看出由于當時的社會無道,孔子對隱者的不合作態度還是比較欣賞的,且孔子亦提出“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觀念。但出于對自身道德主張的堅守,所以仍不肯放棄對政治的參與。)

  2、“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處事態度在任何社會都是應該秉承的。(1分)孔子所處的年代,政治不清明,天下無道,舉世皆濁,有隱者隱遁山林與鳥獸同居,但孔子卻認為人與鳥獸不同,即使世事艱難,也應挺身而出扭轉大局,只要是有利人民,合乎義理的,沒有不盡力為之奮斗的。(1分)在當今社會,政治清明時局穩定,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社會現象,我們應始終認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精神,參與變革,慨然擔當起社會的責任。(1分)

【論語選段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藥》選段閱讀答案10-14

《〈敬業與樂業〉選段》閱讀答案07-06

《背影》選段閱讀理解答案11-13

背影選段閱讀理解及答案11-13

《木蘭詩》選段閱讀及答案12-07

《孟子》選段閱讀答案10篇04-26

《陳涉世家》選段閱讀及答案03-23

《孟子》選段閱讀練習題答案07-19

《論語》閱讀答案(15篇)03-28

《論語》八則閱讀答案01-1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 日韩欧美国产一线 | 日韩欧美一区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AⅤ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区二区欧美一区 |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另类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