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閱讀答案15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我們都要用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可以有效幫助我們鞏固所學知識。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自己的閱讀答案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傷仲永》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傷仲永》閱讀答案1
閱讀《傷仲永》,完成15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1.解釋下面加粗的字。
(1)隸耕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_________________
(3)日扳_________________
(4)環謁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對象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
A.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B.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C.邑人奇之。
D.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
3.翻譯下面的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傷仲永》一文從側面表現童年方仲永天賦高的句子是( )
A.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B.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C.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D.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5.這篇文章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屬于 (2)此 (3)通攀,牽、引 (4)拜訪
2.A
3.(1)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全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2)那么,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就不能夠吧?
4.D
5. 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意對即可)
《傷仲永》閱讀答案2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小題1】解釋劃線的字。(4分)
(1)邑人奇之( ) (2)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
(3)不能稱前時之聞( ) (4)稍稍事言其父( )
【小題2】下列劃線字用法相同的兩項是( )( )(1分)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或以錢幣乞之!D.余聞之也久
【小題3】翻譯下列句子。(2分)
(1)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小題4】回答問題。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分)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
【小題1】(l)對……感到驚奇 (2)同“攀”:牽、引( 3)相當( 4)漸漸
【小題1】B、C
【小題1】(1)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2)他的父親以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小題1】(1)第一階段是他幼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是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是又過七年后,他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2)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解析【小題1】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
【小題1】B、C都是代詞,代人。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
【小題1】學生能學會用原文概括內容,提高對文本的理解能力。
《傷仲永》閱讀答案3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入,得為眾人而已耶?
【小題1】《傷仲永》選自《 》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分)
【小題2】解釋下列劃線的詞:(4分)
①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 ②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
③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 ④明道中,從先人還家( )
【小題3】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2)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題4】用文章原句回答。(2分)
造成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個人原因是:
【小題5】最后一段的議論意在說明什么道理?(2分)
答案
【小題1】《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小題1】①對……感到詫異;②通“攀”,牽,引;③以賓客之禮對待 ④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親。
【小題1】略
【小題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小題1】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
《傷仲永》閱讀答案4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1、解釋下列加粗的詞:
①世隸耕 隸___________
②父異焉 異___________
③或以錢幣乞之 或___________
④日扳仲永 扳__________
2、下列各組加粗詞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之:忽啼求之于舅家見之
B、復:復到舅家 唧唧復唧唧
C、不:尊君在不不使學
D、聞:余聞之也久 不能稱前時之聞
3、翻譯下列文言短句:
①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傷仲永》一文有關內容理解錯誤的是( )
A、方仲永從五歲起表現了超凡的才華,但到十二三歲卻并不突出了,到二十歲左右時才能衰竭,與普通人沒有差別了。
B、方仲永剛開始做詩時,不僅才思敏捷,反應極快,而且他的詩在內容和文采上都有令人欣賞的地方。
C、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視人才的,從“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兩句可以看出。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兒童最后而成為一個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學”。
5、本文對人們的教育和啟發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附屬,隸屬(2)感到驚異(3)有的人(4)通“攀”,牽,拉
2、B
3、①從此,人們指定事物讓他做詩,他立刻就能完成。
②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紛紛請他父親去做客。(同縣的人認為這件事很不尋常,紛紛把他父親當賓客對待。)
4、C
5、一個人的成功,不能僅憑天資,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學習。(意同即可)
《傷仲永》閱讀答案5
[甲]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乙] 戴安道就范宣學,視范所為:范讀書亦讀書,范抄書亦抄書。惟獨好畫,范以為無用,不宜勞思于此。戴乃畫《南都賦圖》,范看畢咨嗟,甚以為有益,始重畫。
【注釋】①戴安道就范宣學:戴安道和范宣均為我國晉代人名。
②咨嗟:贊嘆。
7.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①賢于材人遠矣
賢:
②不宜老思于此
老思:
8.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得為眾人而已耶?
②范看畢咨嗟,甚以為有益,始重畫。
9.[甲]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天資非凡最終泯然眾人的實例,說明了
[乙]文則直接寫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師生之間的過程。(4分)
參考答案:
7.①勝過,超過 ②勞神,費心思(4分)
8.①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意思是比普通人還要不如)② 范宣看后,贊嘆不已,認為大有益處,才開始重視畫畫。(4分)
9.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虛心學習,相互切磋(4分)
《傷仲永》閱讀答案6
閱讀理解(36分)
㈠傷仲永(13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字詞的意思。(4分)
傳一鄉秀才觀之( ) 指物作詩立就( )
稍稍賓客其父( )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 )
【小題2】翻譯劃線的句子。(4分)
①
②
【小題3】下列句子,屬于正面描寫的有 ,屬于側面描寫的有 (3分)
A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B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觀者E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F父異焉
【小題4】聯系全文,說說本文闡述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2分)
答案
【小題1】全 完成 把…..當做賓客 通攀 牽、引
【小題1】①馬上寫下四句詩歌,并且自己提上名字。 ②從此能指定題目叫他作詩馬上就能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的地方。
【小題1】ABC DEF
【小題1】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成才的重要性。
《傷仲永》閱讀答案7
文言文,完成小題。(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于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字詞。(4分)
①其詩以養父母、收( )族為意 ②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
③稍稍賓客( )其父 ④邑人奇( )之
【小題2】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②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小題3】本文對我們的教育有什么啟發呢?(2分)
答案
【小題1】團結 完成 以為賓客 認為奇特
【小題2】①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②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
【小題3】一個人的成功,不能僅憑天資,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學習。
解析
【小題1】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即可,有時還要注意詞語的特殊用法,比如賓客奇這個字就是動詞的意動用法。
【小題2】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同時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主語,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字,比如:自、就、奇、賓客、或、以等字。
【小題3】本題是一道開放題。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多角度的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等。即可。
《傷仲永》閱讀答案8
閱讀下文,完成后面的習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楊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一、填空(請用原文):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貫、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2.第一段中刻畫出方仲永的父親貪利而自得,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3.方仲永五歲作詩能“指物作詩立就 ”,而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十二三歲時作的詩已經“不能稱前時之聞”;二十歲就“泯然眾人矣”。
4.幼年時的方仲永有令人稱奇的表現是:A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B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C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父親“不使學”的原因的句子是: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6.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不使學.
二、問答題(用原文中的語句回答):
1.在作者看來,方仲永“卒之為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答: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點明方仲永天賦消失的是哪句話?
答:泯然眾人矣。
3.交代方仲永小時候是位“奇才”,長大后卻變成一位平庸無奇的人的原因的語句是?
答: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仲永變成普通人的個人、直接原因的語句是什么?
答:不使學。
5.仲永變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傷仲永》閱讀答案9
傷仲永?(10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乙】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小題1:下列各組句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仲永之通悟/大兄何見事之晚乎B.或以錢幣乞之/蒙辭以軍中多務
C.又七年,還自揚州/自以為大有所益D.于舅家見之/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小題2:把【甲】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分)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小題3:【乙】文中呂蒙經孫權勸說“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了驚人的長進,從“______,______”可以看出呂蒙對自己的進步相當自信;而方仲永天資聰明卻因其父的“不使學”以致“_____________”,兩篇文章都說明了后天學習的重要性(用原文語句回答)(3分)
小題4:下列對本文有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甲】文的敘述以見聞錄的方式,用“聞”、“見”、“問”三個片段,按照時間的順序結為一體。詳寫第一個片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顯的情景,明確指出方仲永的前途無量。
B.兩篇文章對人物方仲永、呂蒙的描寫,都采取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
C.【乙】文運用對話來刻畫人物,用不多的幾句話,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D.【乙】文孫權以讀書目的曉之以理,,又以自身經驗動之以情,真可謂之善勸。
參考答案:
小題1:B
小題2:同縣的人對此感到驚奇,漸漸地人們便用賓客的禮節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用錢請方仲永題詩。
小題3: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泯然眾人矣 (卒之為眾人)
小題4:A
小題1: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虛詞的一詞多義現象。A項“之”的/在句中起協調作用,作賓語前置的標志。C項中“自”從/自己;D項“見”看見/了解
小題2: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句子譯述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性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范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翻譯這兩個句子要注意:“奇”、“稍稍”、“賓客”、 “乞”的詞義。
小題3:
試題分析:這是對快速篩選文章內容能力的考查,因為是課內文言文,做了大量的訓練,所以此題很簡單,但要注意必須用文章的原句回答。
小題4:
試題分析:將選項的內容與文章的內容一一比對,逐項分析。《傷仲永》用聞見聞三個片斷結為一個整體,對于“明確指出方仲永的前途無量”在文章的第一個片段中沒有依據。
《傷仲永》閱讀答案10
為了提高你的閱讀理解能力,語文課后練習頻道為您搜集了傷仲永閱讀答案,供您在閱讀完成后參考!
閱讀《傷仲永》,回答下面問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楊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1、我能解釋下面各句中劃線的詞語。
①世隸耕_________________
②或以錢幣乞之_________________
③復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
④父異焉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判斷出下列句子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 ]
A、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B、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C、余聞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自幼天資過人的具體表現有兩處,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后來又發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眾人矣。”的變化,變得“泯然眾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5、方仲永的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你最想對他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想對他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①第一段著重描寫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給我們怎樣的教育和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代有不少勤奮好學的成語典故,請寫出成語、人物典故各兩個。成語和典故必須不相同。
有關勤奮好學的成語:_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奮好學的人物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隸屬,屬于 ②有人 ③又、再 ④感到奇怪
2、C
3、①從此(人們)指定物體讓(仲永)作詩,他就能立馬寫好。
②(仲永的父親)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鄉里人,不讓(仲永)學習。
4、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5、方父是一個目光短淺,唯利是圖的人
我最想對他說:“略”。 (合情又合理,語言通順即可)
6、①一個人的天資再好,如果不重視后天的教育和學習,是很難獲得成功的。
②有關勤奮好學的成語:《偉編三絕》、 《聞雞起舞》 《鑿壁借光》等
勤奮好學的人物典故: 《江泌伴月讀書》、《蘇秦刺骨》。《范仲淹劃齏而食》等。
《傷仲永》閱讀答案11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乙: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1.我能解釋下面各句中的加粗字。
①泯然眾人矣()
②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蒙辭以軍中多務()
④即更刮目相待()
2.我能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乙文中找一個成語形容呂蒙的變化。呂蒙的變化給你什么啟示?
成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啟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試比較仲永和呂蒙在學習方面的差別,并談談兩則故事共同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消失,指原有的特點全部消失了。
②相當。
③推脫。
④重新。
2.①只是應當粗略地讀一下,了解歷史罷了。
②每天拉著仲永向同縣的人四處拜訪,不讓(他)學習。
3.成語:刮目相待
啟示:要多讀書,開拓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見識。(凡言之成理即可)
4.差別:仲永天資聰慧,最后卻“泯然眾人”;呂蒙當涂掌事,乃始就學,卻能讓人刮目相看。道理:強調學習的重要性。
《傷仲永》閱讀答案12
閱讀《傷仲永》的片段,回答問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時期的'文學家______。
2.解釋加粗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立就()
書詩四句()
環謁()
稱前時之聞()
3.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方仲永早慧的表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傷仲永”,一個“傷”字,表現了作者對仲永怎樣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閱讀下面兩段材料,并結合“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這一事實,說說閱讀后你的發現。
①拿破侖在軍事院校就讀時曾立誓要做一名卓越的統帥并吞并整個歐洲。在院校期間,他將自己定位在一個很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最終以優異成績做了一名炮兵,開始了他的霸業之旅。
②成吉思汗揚言大地是我的牧場,有雄鷹的地方就有我的鐵騎,造就了成吉思汗時代。
我的發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北宋、王安石
2.完成、寫、拜訪、相當
3.5歲時,沒見過書寫用具,就要它們;很快寫出一首四句話的詩,并自己命題;根據一件事物作詩,一會就完成。
4.惋惜、同情
5.一個人要想成材,必須有遠大的志向,同時要付出努力。
《傷仲永》閱讀答案1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隨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尋復南奔。有氣干,拳勇過人,能手執馬鞍,倒立馳騁。年二十余,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請洪仲,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永乃發憤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干。為崔道固城局參軍,與道固俱降于北魏,入為平齊百姓。帝每嘆曰:“上馬能擊賊,下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注釋】①露布:公開的文告
小題1: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泯然眾人矣(消失)B.稍稍賓客其父(客人)
C.尋復南奔(不久)D.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責備)
小題2:下列選項中加點字意思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并自為其名為崔道固城局參軍
B.不能稱前時之聞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
C.自是指物作詩立幼隨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
D.于舅家見之與道固俱降于北魏
小題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2)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
小題4:從方仲永失敗和傅永成功的例子中,你可以得出什么道理?(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B
小題2:C
小題3:(1)父親認為他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到同縣的人家里去四處拜訪,不讓他學習。
(2)有個朋友寄給他一封信,他卻不能回復。
小題4:不管有沒有天賦,后天教育都是極其重要的。強調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小題1:
試題分析:賓客:把……當作賓客。
小題2:
試題分析:A項中的為:題寫;作為。B項中的之:的;代詞。C項中的自:從此。D項中的于:在;向。故選C。
小題3: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翻譯能力,要求學生多讀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點詞的翻譯。注意1句中的“利”“扳”“環謁”的意思。2句中“書”的意思。
小題4:
試題分析:從二人的最終結局看,成就的高低與天資沒有關系,后天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傷仲永》閱讀答案14
閱讀《傷仲永》,回答1~6題。 ( 共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楊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1.我能解釋下面各句中劃線的詞語。(2分)
①世隸耕 ( ) ②指物作詩立就 ( )
③稍稍賓客其父 ( ) ④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 )
2.我能判斷出下列句子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 ( 2分 )
A.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B.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C.余聞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3.我能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2分 )
①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4.用自己的話說說: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2分 )
我的理解:
5.方仲永的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你最想對他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2分 )
我眼中的方父:
我最想對他說:
6. 能力拓展題。( 2分 )
①語文活動課上,老師讓你組織一場即興演講,題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你就為自己設計一個簡短的導入語吧!
我的開場白:
②古代有不少勤奮好學的成語典故,請寫出成語、人物典故各兩個。
有關勤奮好學的成語:
勤奮好學的人物典故:
參考答案:
1.①屬于;②完成;③以賓客之禮相待;④通攀,牽,引。 2. C(應為余聞之也/久) 3. ①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4. 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 是一個貪圖小利、目光短淺的人;示例:一個人的天資再好,沒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合情合理即可)。6. ①參考:方仲永由少時的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令人扼腕長嘆,更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讀完本文后,相信我們一定有許多感慨,就讓我們自由的暢談一下吧!②懸梁刺股、囊螢映雪、學而不厭等;蘇秦懸梁刺股、孫康映雪讀書等。
閱讀《傷仲永》,回答1~7題。 (共12分)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十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受于人也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1、《傷仲永》的作者是 宋的 ,他是杰出的文學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傷”的意思是 。(1分)
2、聯系上下文,說明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其”字所指代的內容。(2分)
(1)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
(3)父利其然也。( ) (4)稍稍賓客其父。( )
3、下列句子中,屬于正面描寫的有 ,屬于側面描寫的有 。(2分)
A、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B、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E、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F、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4、對“世隸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1分)
A、“世隸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種田為業”。
B、“世隸耕”鋪墊“未嘗識書具”,襯托方仲永天資非凡。
C、“世隸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親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狹小,同時為下文的“不使學”埋下伏筆。
D、“世隸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將“泯然眾人”的可悲結局。
5、以下對上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二項是 ( )(2分)
A、上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比后天的學習更重要的道理。
B、方仲永“泯然眾人矣”的原因是他自己后來驕傲自滿,不認真學習的結果。
C、上文用方仲永作反面例子來證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上文先揚后抑。先鋪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后寫他變得平庸無奇,前后互為反襯,對比鮮明,突出他變為庸人的不幸結局,令人警醒、惋惜。
6、“得為眾人而已耶?”從句式上看屬于 _____ 句,意思是 _____ 。(2分)
7、選文第三段借事說理,從 _____ 引向 _____ 。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揭示了 _____ 的重要性。因而這段文字的表達方式是 _____ 。 (2分)
參考答案:
1、北 王安石 哀憐 2、(1)自己(2)這(3)這(4)他(仲永) 3、A、B、C、D、F 側面:E 4、D 5、A、B 6、反問 那就恐怕連做一個普通人都不可能了 7、個別 一般 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成才 議論)
《傷仲永》閱讀答案15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乙)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小題1】解釋文中劃線的詞語
①但當涉獵( ),見往事耳 ②父異( )焉
③日扳( )仲永環謁于邑人 ④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
【小題2】翻譯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2)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小題3】孫權指導呂蒙讀書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方法:
目的:
【小題4】呂蒙跟方仲永求學經歷有什么區別,你從這兩個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小題5】臺球“神童”丁俊暉,現已成了世界級體育明星,關于他父親讓一個處在求學“黃金”時期的少年“不使學”,而是棄“學”從“體” 。他的這一做法隨之成為頗有爭議的熱門話題。請你談談你對此事的看法。
答案:
【小題1】(1)粗略的閱讀 (2)對… 感到詫異 (3) 同“攀”,牽,引 (4)當時專管經學傳授的官
注意(2)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3)為通假字。
【小題2】略
【小題3】方法:但當涉獵(1分) 目的:見往事耳(1分)
【小題4】方仲永天資聰穎不學習,由天才變成普通人;呂蒙由于學習勤奮,學有所成。學習使人進步等(2分)
【小題5】略
解析:
【小題1】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認知能力。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即可,有時還要注意加點字的特殊用法,各個加點詞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從從課文中遷移過來。
【小題2】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句子時注意關鍵字、語序,有時還要補出舍去的主語才行。
【小題3】本題考查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孫權”所說的內容來分析讀書的方法以及目的即可。
【小題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主題的能力。根據“呂蒙”與“方仲永”最后的結局來談明白的道理即可。
【小題5】本題是一道開放題。聯系文章的內容說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傷仲永》閱讀答案15篇】相關文章:
傷仲永與李賀作詩閱讀答案10-16
《傷仲永》課件05-03
《傷仲永》閱讀練習題附參考答案06-15
王安石傷仲永基礎課后答案11-10
《傷仲永》教學設計02-28
王安石《傷仲永》教案02-28
王安石傷仲永教案11-12
王安石《傷仲永》鑒賞11-12
王安石《傷仲永》原文08-28
傷仲永 王安石 譯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