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中的美神》閱讀答案

時間:2025-01-09 17:24:54 維澤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亂世中的美神》閱讀答案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我們有時需要做一些閱讀題,這時最離不開的就是閱讀答案了,閱讀答案所涉及的內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或幾個知識點,或某一知識點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我們的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什么類型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亂世中的美神》閱讀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亂世中的美神》閱讀答案

  《亂世中的美神》閱讀答案 1

  亂世中的美神

  梁 衡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難是超越時空的孤獨。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對國家民族的憂心,已將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但如果只是這兩點,還不算最傷最痛,最孤最寒。生活中婚變情離者,時時難免;忠臣遭棄,亦代代不絕。更何況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亂世呢?問題在于她除了遭遇國難、情愁,就連想實現一個普通人的價值,竟也這樣的難。已漸入暮年的李清照沒有孩子,守著一孤清的小院落,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國事已難問,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風掃著黃葉在門前盤旋;偶爾有一兩個舊友來訪。她有一孫姓朋友,其小女十歲,極為聰穎。一日孩子來玩,李清照對她說,你該學點東西,我老了,愿將平生所學相授。①不想這孩子脫口說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覺得一陣暈眩,手扶門框,才勉強沒有摔倒。童言無忌,原來在這個社會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進四面不著邊際的深淵里,一種可怕的孤獨向她襲來,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吟出了那首濃縮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是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聲聲慢》。

  是的,她的國愁、家愁、情愁,還有學業之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尋尋覓覓的是什么呢?從她的身世和詩詞文章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尋覓三樣東西。一是國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在這點上她與同時代的'岳飛陸游及稍后的辛棄疾是相通的。但身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飛那樣馳騁疆場,也不能像辛棄疾那樣上朝議事,甚至不能像陸、辛那樣有政界文壇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罵座,痛拍欄桿。二是尋覓幸福的愛情。她曾有過美滿的家庭,有過幸福的愛情,但轉瞬就破碎了。她也做過再尋真愛的夢,但又碎得更慘,甚至身負枷鎖,鋃鐺入獄;還被以“不終晚節”載入史冊,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說什么呢?也只能獨自一人愁。三是尋覓自身的價值。她以非凡的才華和勤奮,又借著愛情的力量,在學術上完成了《金石錄》巨著,在詞藝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個社會不以為奇,不以為功,②連那十歲的小孩都說“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她只好一個人咀嚼自己的凄涼,又是只有一個愁。

  李清照的悲劇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社會的一個有文化的女人。作為女人,她處在社會的底層;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她又處在社會思想的制高點,她看到了許多別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著許多別人不追求的境界,這就難免有孤獨的悲哀。本來,三千年封建社會,來來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隨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倉惶南渡后不是又夾風夾雨,稱臣稱兒地茍延了152年嗎?盡管與李清照同時代的陸游憤怒地喊道“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但朝中的大人們不是照樣做官,照樣花天酒地嗎?你看,雖生亂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樣手搖折扇,歌風詠月,琴棋書畫了一生嗎?你看,③有多少女性,就像那個姓孫的女子一般,不學什么詞藻,不追求什么愛情,不是照樣生活嗎?但李清照卻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愛情之尊。無論對待政事學業還是愛情婚姻,她決不隨波決不湊合,這就難免有了超越時空的孤獨和無法解脫的悲哀。她背著沉重的十字架,集國難家難婚難和學業之難于一身,凡封建專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沖突磨難都折射在她那如黃花般瘦弱的身子上。“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從骨子里講,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氣節和政治上的堅定外,還追求人格的超塵拔俗。她總是清醒地堅持著一種做人標準,頑強地守護著自己的節操。在未遭大難,生活還比較穩定時,已見出她高標準的人格追求。當年趙明誠在萊州做官,她去探親,見室中詩書不多,竟大不悅,作詩曰:“寒窗敗幾無書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紛擾,她就更加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站在世紀的高閣之上,穿越時空,俯視眾生,所以有一種特殊的寂寞:“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后,暮天聞角。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憶秦娥》)有一本書叫《百年孤獨》,李清照是千年孤獨,環顧女界無同類,再看左右無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如果李清照像那個孫姓女孩一樣,是一個已經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爭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筆喚天。她憑著極高的藝術天賦將這漫天愁緒又抽絲剝繭般地進行了細細地紡織,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轉化為凄清的悲劇之美,永遠高懸于歷史的星空。李詞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詩人的人品,于哀怨纏綿中蘊涵執著堅韌的陽剛之氣,雖為說愁,實為寫真情大志;所以耐得人們百年千年地讀下去。隨著時代的進步,李清照當年許多痛苦著的事和情都已經如淡煙薄霧,可是當我們偶然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總能看見那個立于秋風黃花中尋尋覓覓的美神。

  18.文章說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難是超時空的孤獨,她遇到的另兩大磨難是什么?(2分)

  答:

  19.文章多次提到“才藻非女子事也”,其畫線的三處作用分別是什么?(3分)

  ①

  ②

  ③

  20.作者為什么說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難是超越時空的孤獨?試根據文意簡要回答。(3分)

  答:

  21.從人格與藝術兩方面分析概括:題目“亂世中的美神”的含義。(4分)

  答:

  參考答案:

  18.李清照遇到的另兩大磨難是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對國家民族的憂心。

  19.①是為了揭示李清照超時空孤獨的緣起。

  ②是為了說明李清照的才華不被當時任何人理解。

  ③是為了說明李清照所處時代女性的普遍可悲狀況。

  20.李清照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愛情之尊;無論對待政事學業還是愛情婚姻,她決不隨波決不湊合:這就難免有了超越時空的孤獨和無法解脫的悲哀。

  21.①人格上,李清照身處亂世,卻不甘沉淪,以心抗世(或更加超群脫俗、出淤泥而不染)。

  ②藝術上,以其非凡的才情寫詞,為后人留下散發永久魅力的藝術瑰寶

  《亂世中的美神》閱讀答案 2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難是超越時空的孤獨。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對國家民族的憂心,已將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但如果只是這兩點,還不算最傷最痛,最孤最寒。本來生活中婚變情離者,時時難免;忠臣遭棄,也是代代不絕。更何況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亂世呢?問題在于她除了遭遇國難、情愁,就連想實現一個普通人的價值,竟也是這樣的難。已漸入暮年的李清照沒有孩子,守著一孤清的小院落,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國事已難問,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風掃著黃葉在門前盤旋,偶爾有一兩個舊友來訪。她有一孫姓朋友,其小女十歲,極為聰穎。一日孩子來玩時,李清照對她說,你該學點東西,我老了,愿將平生所學相授。①不想這孩子脫口說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她覺得一陣暈眩,手扶門框,才使自己勉強沒有摔倒。童言無忌,原來在這個社會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卻一直還奢想什么關心國事、著書立說、傳道授業。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棟,她學富五車,詞動京華,到頭來卻落得個報國無門,情無所托,學無所專,別人看她如同怪異。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著邊際的深淵里,一種可怕的孤獨向她襲來,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樣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吟出這首濃縮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聲聲慢》。

  是的,她的國愁、家愁、情愁,還有學業之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尋尋覓覓的是什么呢?從她的.身世和詩詞文章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尋覓三樣東西。一是國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在這點上她與同時代的岳飛、陸游及稍后的辛棄疾是相通的。但身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飛那樣馳騁疆場,也不能像辛棄疾那樣上朝議事,甚至不能像陸、辛那樣有政界、文壇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罵座,痛拍欄桿。她甚至沒有機會和他們交往,只有獨自一人愁。二是尋覓幸福的愛情。她曾有過美滿的家庭,有過幸福的愛情,但轉瞬就破碎了。她也做過再尋覓幸福的夢,但又碎得更慘,甚至身負枷鎖,鋃鐺入獄。還被以不終晚節載入史書,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說什么呢?也只有獨自一人愁。三是尋覓自身價值。她以非凡的才華和勤奮,又借著愛情的力量,在學術上完成了《金石錄》巨著,在詞藝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個社會不以為奇,不以為功,②連那十歲的小女孩都說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來陸游為這個孫姓女子寫墓志時都認為這話說得好。以陸游這樣熱血的愛國詩人,也認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涼,又是只有一個愁。

  李清照是研究金石學、文化史的,她當然知道從夏商到宋,女子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詞藝絕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說物以稀為貴,而她卻被看作異類,是叛逆,是多余。她環顧上下兩千年,長夜如磐,風雨如晦,相知有誰?魯迅有一首為歌女立照的詩:華燈照宴敞豪門,嬌女嚴妝侍玉尊。忽憶情親焦土下,佯看羅襪掩淚痕。李清照是一個被封建社會役使的歌者,她本在嚴妝靚容地侍奉著這個社會,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無一實現,不由得一陣心酸,只好佯說黃花與秋風。李清照的悲劇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時代的一個有文化的女人。作為女人,她處在封建社會的底層,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她又處在社會思想的制高點,她看到了許多別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著許多人不追求的境界,這就難免有孤獨的悲哀。本來,三千年封建社會,來來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隨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倉皇南渡后不是又夾風夾雨,稱臣稱兒地茍延了152年嗎!盡管與李清照同時代的陸游憤怒地喊道: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但朝中的大人們不是照樣做官,照樣花天酒地嗎?你看,雖生亂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樣手搖折扇,歌詠歲月,琴棋書畫了一生嗎?你看,③有多少女性,就像那個孫姓女子一般,不學什么詞藻,不追求什么愛情,不是照樣生活嗎?但是李清照卻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愛情之尊。無論對待政事、學業還是愛情、婚姻,她決不隨波,決不湊合,這就難免有了超越時空的孤獨和無法解脫的悲哀。她背著沉重的十字架,集國難、家難、婚難和學業之難于一身,凡封建專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沖突、磨難都折射在她那如黃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從骨子里講,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氣節和政治上的堅定外,還追求人格的超俗。她總是清醒地持著一種做人標準,頑強地守著自己的節操。在未遭大難,生活還比較穩定時,已見出她高標準的人格追求。當年趙明誠在萊州做官,她去探親,見室中讀書不多,竟大不悅,作詩曰:寒窗敗幾無書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紛擾,她就更超群撥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紀的高閣之上,穿越時空,俯視眾生的,所以有一種特殊的寂寞: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后,暮天聞角。斷香殘酒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憶秦娥》)有一本書叫《百年孤獨》,李清照是千年孤獨,環顧女界無同類,再看左右無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還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會氣數將盡時,才又出了一個與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長夜三千年,也長嘆了一聲:秋風秋雨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那個孫姓女孩或者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一樣,是一個已經麻木的人,也就算以死抗爭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筆喚天。她憑著極高的藝術天賦,將這漫天愁緒又抽絲剝繭般地進行了細細地紡織,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轉化為凄清的悲劇之美,永遠高懸于歷史的星空。李詞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纏綿之中蘊涵執著堅韌的陽剛之氣,雖為說愁,實為寫真情大志;所以耐得人們百年千年地讀下去。隨著時代的進步,李清照當年許多痛苦著的事和情都已經如淡煙薄霧,可是當我們偶然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總能看見那個立于秋風黃花中尋尋覓覓的美神。

  19.作者為什么說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難是超越時空的孤獨?試根據文章簡要回答:(4分)

  答案:李清照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愛情之尊。無論對待政事學業還是愛情婚姻,她決不隨波決不湊合,這就難免有了超越時空的孤獨和無法解脫的悲哀。(4分)

  20.為什么說李清照是亂世中的美神?試根據文章回答。(5分)

  答案:因為李清照身處亂世之中,不愿與世沉淪,偏偏以心抗世,以筆喚天。她憑著極高的藝術天賦將這漫天愁緒又抽絲剝繭般地進行了細細地紡織,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轉化為凄清的悲劇之美,永遠高懸于歷史的星空。(5分)

  21.文章四次提到那個孫姓女子,其畫線的三處作用分別是什么?(6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答案:第一次是為了揭示李清照超時空孤獨的緣起。第二次是為了說明李清照的才華不被當時任何人理解。第三次是為了說明李清照所處時代女性的普遍可悲狀況。(6分)

  《亂世中的美神》閱讀答案 3

  亂世中的美神(有刪改)

  李清照是因為那首著名的《聲聲慢》被人們記住的。那是一種凄冷的美,特別是那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簡直成了她個人的專有品牌,她便被當作了愁的化身,而對她的解讀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其實李清照在寫這首詞前,曾經有過太多太多的快樂。當李清照滿載著閨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愛河時,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層樓。夫婿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結合點——金石研究。蜜一樣的生活,滋養著她綽約的風姿和旺盛的藝術創造。請看兩首詞: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教郎比比看。(《減字木蘭花》)

  金人一錘砸爛了都城汴京的瓊樓玉苑,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家人開始過漂泊無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趙明誠急病而亡。一個叫張汝舟的人走進她的生活。剛結婚之后張對她照顧得也還不錯,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來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邊尚存的文物。這些東西李視之如命,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整理成書,當然不能失去。無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條絕路,魚死網破,告發張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隨之入獄。由于友人幫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釋放了。但這在她心靈深處留下了重重的一道傷痕。一個女人心中愛的火花就這樣永遠地熄滅了,這怎么能不令她沮喪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趙構又棄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華。國運維艱,愁壓心頭。有人請她去游附近的雙溪名勝,她長嘆一聲,無心出游: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

  已漸入暮年的李清照沒有孩子,守著孤清的小院落,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國事已難問,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風掃著黃葉在門前盤旋,偶爾有一兩個舊友來訪。她有一孫姓朋友,其小女十歲,極為聰穎。一日孩子來玩時,李清照對她說,愿將平生所學相授。不想這孩子脫口說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她覺得一陣暈眩,手扶門框,才使自己勉強沒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著邊際的深淵里,一種可怕的孤獨向她襲來。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吟出這首濃縮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尋尋覓覓的是什么呢?身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飛那樣馳騁疆場,也不能像辛棄疾那樣上朝議事,甚至不能像陸、辛那樣有政界、文壇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罵座,痛拍欄桿。她甚至沒有機會和他們交往,只有獨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華和勤奮,又借著愛情的力量,在學術上完成了《金石錄》巨著,在詞藝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個社會不以為奇,不以為功,連那十歲的小女孩都說“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涼。

  隨著時代的進步,李清照當年許多痛苦著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們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總能看見那個立于秋風黃花中的尋尋覓覓的美神。

  (1)下列對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作者認為甜蜜的愛情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靈感也豐富了她的詞作內容,從她早期的詩作宛然可見她迷人的.風姿。

  B.文章第一段中的“凄冷”既包括詞人創作時“冷冷清清”的環境特征,又包括詞人愁苦的內心世界;將“凄冷”上升到“美”的高度,就還應包括讀者感受詞人內心而獲得的一種凄美。

  C.文章敘述、闡發議論結合完美,敘述人物經歷身世,為闡發做鋪墊;作者議論闡發的目的在于揭示人物“美”的內涵,指責造就這尊“美神”的亂世。

  D.亂世中美神的美,不僅在容顏的美、自信的美、心靈的美,更在于才藻的美、獨立不遷的美。

  E.國家不幸詞人不幸,多災多難的亂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到達了這樣的高度,是因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愛巢傾覆的痛楚融入了詩作。

  (2)簡要分析下面句子對于表現人物形象的意義(6分)

  ①李清照不由得到抽一口涼氣,他覺得一陣暈眩,手扶門框,才使自己勉強沒有摔倒。(3分)

  ②總能看見那個立于秋風黃花中的尋尋覓覓的美神。(3分)

  (3)這篇文章運用的反襯手法體現在哪些方面?結合全文,簡要分析其好處。(6分)

  (4)文章開篇說“她被當做了愁的化身”,請簡要探究分析:這個“愁”有著哪些具體內涵?如此評說有何意義?(8分)

  參考答案:

  12. (1)BC

  B項中,“冷冷清清”應該是詞人用意象創設的情感氛圍,是藝術情境,不是“創作時的環境特征”。C項中,文章作者議論闡發的意圖在于揭示“美神”的內涵,而非指斥這個造就“美神”的亂世。(全選對得5分,只選出一項得3分)

  (2)①通過想象,以可觀可感的動作寫出了人物內心遭打擊時的狀態,形象地寫出了人物孤獨的情境。

  ②化用詞人詞句,借典型詞句、典型情境簡筆勾勒哀愁的形象;以“總能看到”來表達對人物的感情,強化人物形象特征,突出形象意義。

  (每小題3分)

  (3)①以早年的幸福生活反襯李清照晚境的凄涼;②以世道的艱難反襯李清照的理想美;③以愛情、生活的磨難反襯李清照的心靈美、詩歌美;④以世風“才藻非女子事”來反襯李清照的執著。(反襯手法的體現每點1分,找出三點即可)通過多角度的反襯,突出了李清照身處逆境,關心國事,仍然進行不懈的藝術追求的堅強品格,使“亂世中的美神”形象更加光彩照人。(分析3分)

  (4)愁的含義:①思念心上人而不得的閑愁,是一種甜蜜的愁;②國破家亡,愛的火花就這樣永遠熄滅帶來的痛苦之愁;③身邊沒有一個親人、無人傾訴的孤獨之愁;④不被理解、不被接納、不被認同的孤獨之愁。(每點1分,共4分)意義:①使愁情籠罩全篇,為全文奠定了悲情的感情基調;②以“愁”字總攬全文,開啟下文。(每點2分,共4分)

  《亂世中的美神》閱讀答案 4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國文學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詩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見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處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堅隱不出,二在于他的詩文沖淡清雅、天然純真而又偶現豪壯之氣,三在于他的長期被埋沒而后又被奉為一代宗師。多年來,陶淵明作為人們心目中才華超卓,情志雅遠,曠群脫俗,率真任情的文學奇才和士林怪杰,對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發生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只有從陶淵明所處時代環境入手,審視他的心路歷程和詩文道路,才能夠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評判與顯揚。

  奇才怪杰的誕生,常常是有條件的。正常的時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會有多余的意識來反觀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時代,人們在得失、成敗、榮辱、幸運與乖蹇之中驚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諧,又從和諧中產生新的裂變,這才有了美到極致的陶淵明。情感和意緒,有了深到極致的哲理認識,這才產生了詩人、作家、哲學家。所謂憤怒出詩人,痛苦出哲學家,就是這個道理。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為天賦靈氣,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謂“天才”只是一種美譽,一種羨嘆,歸根結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經歷,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觀追求與客觀歷練。而時代,則又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個人的心態和生命歷程,將其不平凡加諸于個人,并常常以文學或哲學的形式體現出來。這就是亂世出奇才的必然性。

  陶淵明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東晉王朝中度過的,晚年經歷了晉宋易代。他生活在我國封建社會史上一個大分裂、大混亂的時期,整個中國社會矛盾重重、危機四伏、戰爭頻仍、禍亂不已,陶淵明降世之時,西晉滅亡已48年,東晉偏處一隅,時時受到北方的進犯,統治集團內部卻并不勵精圖治,團結御侮,更不思收復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魚米之鄉的安樂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權在握的將領,多以擴展個人實力、相互勾心斗角為能事,致使少數愛國志士如祖逖等發起的幾次北伐復土運動,都半途而廢。所以青少年時的陶淵明,雖然也曾經“猛志逸四海”,也曾經“撫劍獨行游”,卻終因報國無門,建功無望,終于選擇了田園。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以東晉大敗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緩,內亂繼起,這就是公元399年爆發的歷時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區的孫恩、盧循大起義。義軍與官軍的長期戰爭,給勞動群眾帶來更大災難。陶淵明的故鄉江州潯陽是京都金陵的屏障,為兵家必爭之地,遭受戰火的毀壞更為慘重。陶淵明的詩文中對這次戰亂雖無直接描寫,但觸目驚心,他的悲觀、避世的情緒,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因此油然而生。外患內亂使人們連生存都成問題,更不用說展其才志了。東晉統治集團內部的相互傾軋,更是令一切有識之士失望、厭倦。陶淵明一度在桓玄手下為吏,后又入劉裕幕府中任鎮軍參軍,親睹了一幫野心家們爭權奪利、犯上作亂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種不齒而無奈,渴盼遠離塵囂的情緒可想而知。

  陶淵明是在數番入仕過程中認識到他的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無從在這個動蕩不堪的時代實現的。所以他才最后下決心歸田。這既是一種消極退避,也確實是無可奈何,是無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擇。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但孔子那時還是能夠有所為的,而陶淵明非退避不得免禍消災,非隱居不能獨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時,他實在是除了吟詩作賦,再也不能別有所為了,轉為歇斯底里,墜井而死,年僅57歲。

  (摘編自龔斌《中華記》

  13.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的兩項是(4分)()

  A.陶淵明曠群脫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統思想也是他成為“又是歧見最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原因。

  B.陶淵明一生,曾幾度出仕,最后下決心歸田,雖消極退避,但也是無奈中的明智抉擇,既保全了性命,又遠離了他所不齒的時代得以獨善其身。

  C.“外患內亂使人們連生存都成問題,更不用說展其才志了”。但外患內亂則又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個人的心態和生命歷程,對文學家或哲學家或許是大幸。

  D.陶淵明報國無門,建功無望,終于選擇了田園,由此,他曾經“猛志逸四海”,“撫劍獨行游”的理想壯志也就不復存在了。

  E.文章的后半部分卻著重寫晉宋時代大分裂、大混亂的.外患內亂,照應了本文的題目“亂世出奇才”,從而突出了陶淵明的“奇才”。

  14.文中說: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詩人和大散文家。結合原文簡要談談你的理解。(4分)

  15.“奇才怪杰的誕生,常常是有條件的”,請簡要分析其“條件”。(4分)

  16.在動蕩不堪的時代,是像陶淵明一樣“歸隱”呢,還是像孔子所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呢?對此你贊成哪種看法呢?請談談你的觀點和理由。(4分)

  參考答案:

  13.(1)D.E(這類題一般是對文章內容、手法、風格的綜合考核的題目,文章內容有文章細節和人物性格概括,細節可參考論述類問題閱讀進行答題,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準確性,此題都是涉及文章細節的題目。此題需逐項分析)

  14.①他的詩文沖淡清雅、天然純真而又偶現豪壯之氣(2分);②陶淵明對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發生了深刻的影響。(2分)

  15.①不平凡的時代,讓人的情感和意緒,有了深到極致的哲理認識(2分);②不平凡的人生,讓人有了不平凡的經歷,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觀追求與客觀歷練。(2分)。

  16.觀點一:像陶淵明一樣“歸隱”,理由:①歸隱是獨善其身,不同黑暗勢力同流合污;②歸隱不是單純的茍且偷生,也是一種無聲的反抗。

  觀點二:像孔子所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理由:①人生應積極進取,用自己的努力改變現實;②應不懼失敗,勇敢的去實現人生的理想。(觀點明確2分,理由充分2分)

【《亂世中的美神》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亂世中的美神李清照閱讀題及答案10-27

亂世中的美神作文09-21

亂世中的美神作文07-13

亂世中的美神-李清照07-28

亂世中的美神李清照閱讀練習題06-08

關于亂世中的美神之李清照的語文現代文閱讀題及答案08-02

梁衡散文:亂世中的美神10-28

亂世出奇才 閱讀答案10-29

亂世出奇才閱讀答案07-1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络 | 亚洲最多视频网址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 日韩最热国产在线 | 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