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憲簡介

時間:2024-07-08 18:50:26 昌升 語錄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徐光憲簡介

  徐光憲先生終其一生都保持著謙遜好學的優良品質,始終把祖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崇尚科學,嚴謹求實,無私奉獻,將全部心血奉獻給了祖國的化學事業。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徐光憲簡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徐光憲簡介:

  徐光憲著名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2008年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920年11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紹興上虞市,1944年畢業于交通大學化學系。1946年任交通大學化學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學,195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不久回國,到北京大學任教至今。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1年被選為亞洲化學聯合會主席。現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北京大學原子能系(后改為技術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任,中國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稀土學會副理事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徐光憲夫人高小霞,亦是化學家。

  20世紀50年代,徐光憲發表論文《旋光理論中的鄰近作用》,揭示了化學鍵四極矩對分子旋光性的主導作用;50年代,他改進儀器設備,把極譜法的測量精度提高了兩個數量級,在國際上較早測定了堿金屬和堿土金屬與一些陰離子的配位平衡常數。根據弱配位平衡與吸附平衡的相似性,提出配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論,可以簡便地描述溶液中弱配位平衡過程。1957年,徐光憲被調往技術物理系工作,開展核燃料萃取化學的研究,1962年提出了被國內普遍采納的萃取體系分類法。

  從70年代末開始,徐光憲主持開展了對稀土量子化學和稀土化合物結構規律性的研究。1982年,徐光憲通過總結實驗資料和分析量子化學計算的結果,提出原子價的新定義及其量子化學定義,圓滿解決了Pauling、Mayer等人定義中存在的問題。徐光憲非常重視科研基地的建設,1986年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北京大學稀土化學研究中心,1991年,在他的努力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在北京大學建立了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徐光憲熱心教育事業,積極組織學術活動和學術交流,兼任多項學術職務,為培養科技人才傾注了心血。至今已發表論文400余篇和10本教科書及專著,由于在科學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徐光憲1994年獲得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北京大學首屆自然科學研究突出貢獻獎,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科研成就

  長期從事物理化學和無機化學的教學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學、化學鍵理論、配位化學、萃取化學、核燃料化學和稀土科學等領域。

  20世紀50年代,徐光憲提出了配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論;60年代,他改進和提出了幾種測量萃取常數的方法;70年代,提出最優化串級萃取設計方案,建立了新的串級萃取理論;80年代,提出原子價的新定義及其量子化學定義,并首次合成了一系列有特殊結構和性能的四核雙氧基稀土配合物。他發現了稀土溶劑萃取體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規律,提出了適于稀土溶劑萃取分離的串級萃取理論,可以“一步放大”,直接應用于生產實際,引導稀土分離技術的全面革新,促進了中國從稀土資源大國向高純稀土生產大國的飛躍。

  1、發展串級萃取理論并用于稀土工業生產

  1971年底,徐光憲返回北京大學化學系工作。當時化學系在搞稀土元素的分離提純。他認為,萃取法用于稀土分離提純是大有可為的,于是他積極參加這項工作,運用過去在絡合物平衡和萃取化學基礎研究中得到的成果和積累的經驗,很快就對稀土萃取分離工藝做出了突破性的改進。鐠釹分離是稀土元素分離中的難點,當時又是一項急需完成的軍工任務。他通過選擇萃取劑和絡合劑,配 成季銨鹽——DTPA“推拉”體系,使鐠釹分離系數從一般萃取體系的1.4—1.5高到4以上,這是當時國際上最高的數值。但這類體系直接用于工業生產有困難。美國曾有過一個專利報道,提出用推拉體系萃取分離稀土,但從未用到實際生產中去,因為無法實現串級萃取過程。當時國際上流行的串級萃取理論是L.阿爾德斯(Alders)提出來的,徐光憲仔細分析了在串級萃取過程中絡合平衡移動的情況,發現阿爾德斯串級萃取理論的基本假定:“在串級過程中萃取比保持恒定”,在稀土推拉體系串級萃取過程中是不成立的。于是他精心設計出一套化學操作流程,并導出與此相應的一套串級萃取理論公式,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一種回流串級萃取新工藝。

  1974年9月,他親赴包頭稀土三廠參加這一新工藝流程用于分離包頭輕稀土的工業規模試驗,獲得成功,從而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用推拉體系高效率萃取分離稀土的工業生產。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他隨后陸續提出了可廣泛應用于稀土串級萃取分離流程優化工藝設計的設計原則和方法,極值公式,分餾萃取三出口工藝的設計原則和方法,建立了串級萃取動態過程的數學模型與計算程序,回流啟動模式等。這些原則和方法用于實際生產,大大簡化了工藝參數設計的過程,減少了化工試驗的消耗;特別是能適應原料和設備不同的工廠,因而能普遍使用。他和李標國、嚴純華等共同研究成功的“稀土萃取分離工藝的一步放大”技術,是在深入研究和揭示串級萃取過 程基本規律的基礎上,以計算機模擬代替傳統的串級萃取小型試驗,實現了不經過小試、擴試,一步放大到工業生產規模,大大縮短了新工藝設計到生產的周期,使中國稀土分離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中國溶液絡合物化學研究的先行人

  徐光憲對學科發展前沿的生長點很敏感,能把握國際學術發展的新動向,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及時選擇有發展前途的研究領域和課題。1951年,他回國初期仍在繼續從事量子化學研究。當時,國際上對溶液中絡合物平衡的研究正在興起,他敏銳地感覺到這將發展成為無機化學的重要分支,中國國內也有條件做這方面的工作。于是他迅速抓住這一時機,率先在中國國內開展溶液中絡合過程物理化學的研究。首先是測定溶液中的絡合物平衡常數。他通過改進儀器設備,提高了測量精度,同時改進實驗數據的處理方法,因而能從測定結果得出更多的信息,加上用新的實驗數據處理方法,得到的結果就更多和更精確,對弱絡合體系也可給出較準確的分級絡合常數。他在絡合平衡常數測定方面的工作迅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也帶動了中國國內有關研究工作的開展。他根據絡合平衡與吸附平衡的相似性提出絡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論,可以簡便地描述溶液中弱絡合物平衡過程。這一時期的工作成果對他后來成功地開展核燃料萃取化學和稀土化學研究有很大幫助。

  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注意到生物無機化學的興趣,立即意識到研究生物分子配體絡合物的重要意義。他鼓勵、支持和指導科研組的同志積極開展這方面的工作,例如研究膽結石的生成機理,稀土羊毛染色機理,抗癌藥物分子對金屬離子的絡合作用等。80年代以來,他在固體絡合物的合成、結構測定和譜學研究等方面,指導助手和學生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在稀土元素的多核、異核絡合物方面,例如在國際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特殊結構和性能的一系列四核稀土雙氧絡合物,引起同行的重視。

  3、探尋物質結構與性能的關系

  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金屬有機化合物化學和原子簇化學迅速發展,有大量新化合物被合成出來,它們的結構及性質的研究也隨之發展,因而金屬有機化合物和原子簇化合物的結構規律成為眾多學者關心的問題。徐光憲通過總結大量實驗資料和已有的各種理論,提出了一個更普遍的,同時適用于金屬有機化合物、原子簇化合物和一般分子的結構規則,取名為(nxcπ)格式。與此相關,還提出了原子共價的新定義。利用(nxcπ)結構規則,只要根據分子結構式即可估計分子的穩定性,從而可以預測可能存在的新化合物。這一結構規則和定義,已經通過了大量實驗結果和量子化學計算結果的檢驗,顯示出正確性與廣泛適用性。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徐光憲主持開展了對稀土量子化學和稀土化合物結構規律性的研究。在建立適用于稀土元素電子結構研究的方法和計算程序的基礎上,他對不同類型的稀土化合物進行了系統的量子化學計算,結合(nxcπ)結構規則和共價的新定義,對其成鍵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稀土化合物并不總是離子性的,在金屬有機化合物中存在的是帶有離子性的共價鍵,而在很多無機化合物中存在帶有很大共價成分的離子鍵。共價鍵主要通過其5d軌道生成,4f軌道貢獻相當小,因此稀土的簇合物和金屬有機化合物服從推廣的十八電子規律。

  4、學術論著

  徐光憲共發表期刊論文560余篇,論文被他人正面引用2200余次,出版有10本教科書及專著,包括《物質結構》和《量子化學》等許多重要教材。其中《物質結構》自1959年出版以來,已經修訂再版印刷了20余萬冊,是化學領域重要的教學參考書。

【徐光憲簡介】相關文章:

徐遲江南原文閱讀和作者簡介及作品賞析09-11

山徐中學簡介創建武術教育特色學校匯報10-13

吳正憲的名言12-27

論語憲問原文及翻譯01-12

黃遵憲名言名句04-14

論語憲問篇全文及譯文09-15

孫光憲浣溪沙·蓼岸風多橘柚香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五代04-22

《明史·王憲傳》原文及翻譯09-24

《南史·黃憲傳》原文閱讀及翻譯09-30

文言文廉希憲事略08-1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 亚洲一级在线免费看 | 亚洲欧美一二区日韩精品在线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 | 亚洲视频区一区二区三 | 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