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

時間:2022-06-02 17:08:20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語文教案模板匯總7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案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語文教案模板匯總7篇

語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愛什么顏色>>這首詩歌以簡練的語句,相同的結構段式勾勒了三副絢麗的色彩畫面,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己理想的追求。

  第一幅畫面描繪了碧綠的禾苗,碧綠的小草,碧綠的夢.這是對自己農村生活的描述,表達了對家鄉的熱愛。

  第二幅畫面描繪了火紅的朝陽,火紅的楓葉,火紅的隊旗。這是作者對自己學習生活的熱愛。

  第三幅畫面描繪了蔚藍的天空,蔚藍的大海,自己身著蔚藍的軍裝駕船乘風破浪保衛邊疆,這是小作者對自己未來生活的描述,表明了自己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這首詩歌表面上是寫作者喜愛的碧綠、火紅、蔚藍三種色彩,實際上是借此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和胸懷。詩歌雖篇幅短小,但層次清楚。每一小節都以“我”愛什么顏色起筆,然后交代喜愛的原因——“因為……”,最后落筆在自己身上,強調喜愛這種顏色的真正原因。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感到親切、自然。

  教學目標

  知能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積累部分優秀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邊讀邊想象,理解體會詩歌意境。

  3、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仿照本詩編寫一段詩歌。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學會感受生活、感受美好。

  方法學習:

  學習抓周圍美好的事物抒發自己情懷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培養學生讀中想象的閱讀習慣。

  2、引導學生理解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建議

  關于課文:

  1、課前,教師及學生可以收集有關各種顏色所代表的意義的資料;也可以讓學生思考自己喜歡的顏色及原因;還可以自讀課文,了解詩歌內容。

  2、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字典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再進一步理解每一小節的內容,然后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3、理解課文離不開“讀”教師要始終讓學生“以讀為本”,通過多種多樣的朗讀形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可以讓學生同桌讀,師生合作讀,教師引讀,自由朗讀、小組比賽讀等形式去閱讀、想象、思考詩歌中所呈現的畫面,從而懂得作者喜愛顏色的原因,領會作者的遠大理想和抱負。

  4、文章有三個小節,其結構及敘述方式大體相同。基于三年級學生已經有了小組學習和自學的意識,教師可以在重點指導第一小節的學習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依據學習第一小節的方法自學或者小組學習其他部分。

  5、學習完課文之后,教師可結合“語文天地”中“暢所欲言”和“找一找描寫顏色的詞語”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自己所喜愛的顏色及原因。為后面的練習續寫詩歌做好準備。

  關于生字:

  本課生字雖然不多,但都容易出錯。如:“蔚”是上下結構,下半部是“尉”;“疆”左邊的“弓”里有個“土”;“威”字里面“女”上邊的“一”不能丟。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觀察字形,用自己喜歡的識記方法學習。

  學習生字要緊密結合詞語,不單獨認字。同時,要完成語文天地中的相關題目的詞語抄寫。還可以鼓勵學生再摘抄一些詞語,可以是詩中的詞語,也可以是詩中的近義詞、反義詞。

  拓展習題

  1、比一比,組成詞語。

  遼( ) 將( )戰( )乘( )武( )

  療( ) 江( )站( )誠( )伍( )

  2、填字組詞,看誰的詞語寶庫最豐富!

  ( )綠 ( )綠 綠( ) 綠( )

  ( )藍 ( )藍 藍( ) 藍( )

  ( )紅 ( )紅 紅( ) 紅( )

  3、續編詩歌,你一定更精彩!

  我愛 顏色,

  因為——

  是 的,

  是 的,

  ,

  ,

  也是 的。

語文教案 篇2

  古詩三首

  教材說明

  使至塞上(節選)

  〔解題〕

  這是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五言律詩。公元736年,吐蕃發兵進攻唐屬小國小勃律(在克什米爾北)。開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唐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問將士,察訪軍情。這首詩作于王維赴邊塞的途中。

  《使至塞上》共8句,本課節選其中4句,即3、4、5、6句。原詩第1、2句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第7、8句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詩中直寫作者奉命出使,前去慰問將士。詩人以雄渾的筆觸,描繪了大沙漠上奇異壯觀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戍邊將士的深情贊美。

  〔結構分析〕

  本課節選的4句詩,在內容上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前兩句),寫詩人出使邊塞的萬里行程。這是敘事,敘寫出使的季節和遙遠艱苦的行程。

  第二部分(后兩句),寫大漠邊塞的奇異景觀。這是寫景,描寫大沙漠上孤煙垂直,渾圓的落日與滔滔黃河相輝映的景象。

  〔語意理解〕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征蓬”,指隨風飛動的蓬草。“歸雁”,指由南方北飛回歸故地的大雁。詩中借征蓬和歸雁指代出使塞外的人。“漢塞”,即邊塞。“胡天”,即胡地,古代將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稱“胡人”,胡人居住的地方稱“胡天”。兩句詩表明出使的季節(南雁北歸為春季)和遙遠艱苦的行程。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大漠”,大沙漠。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稱“大漠”。“孤煙直”,烽火臺燃起的濃煙,沙漠荒涼,沒有別的景觀因此稱“孤煙”。“直”,表現煙的勁拔、堅毅。“長河”,指黃河。大沙漠上沒有山巒樹木,橫貫其間的黃河顯得分外“長”。“落日圓”,傍晚圓圓的太陽。傍晚,在大漠看西下的落日分外渾圓。這兩句貼切自然的寫景,表現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浩茫的大沙漠上,一股烽煙筆直上沖,單調而醒目,渾圓的落日與滔滔黃河交相輝映,構成凄涼壯美的景觀。

  〔寫作特點〕

  1.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

  作者寫沙漠抓住“煙”“河”“日”三種典型事物加以刻畫。刻畫煙為“孤煙直”,刻畫“河”與“日”為“長河落日圓”,形象地描述了大沙漠既單調,又雄渾的景物,勾勒出闊大、壯美的大沙漠中黃昏日落的景色。

  2.敘事、寫景、抒情交融。

  前兩句寫作者出使,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這既是敘事,也是寫景。后兩句寫大漠、烽煙、長河、落日,活現出一幅邊塞圖。讀這兩句詩,使人可以感受到邊塞的荒涼、凄苦。然而戍邊將士正在這里浴血奮戰,實在可歌可泣。“煙”雖“孤”,但卻“直”,大有頂天立地之感。長河落日本極平常,但作者卻有獨特感受。說“長河落日圓”,流露出親切、喜悅之情,足見詩人開闊的胸襟。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能正確、美觀地書寫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 借住文本的內容創設說話、寫話情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說話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習生字,讀準字音,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把字寫正確、美觀。

  在朗讀中感受秋天之美、秋游之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出示“金風送爽、雁過留聲、秋色宜人、天朗氣清”四個描寫秋天的成語與畫面:練習1中所學過的這組成語,你們喜歡嗎?為什么?

  2.過渡:秋天這么美,這么好,你們想出去玩玩嗎?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和課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到郊外去“秋游”。

  二、板書課題,解題

  1.請跟老師一起寫課題。教師板書課題,學生跟著書空課題。

  2.齊讀課題。

  3.理解題目:誰知道“秋游“的意思呢?(對,秋游就是秋天出去游玩的意思。)

  4.鼓勵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么想問的嗎?(學生自由發問:誰去秋游了?他們到了哪些地方?看些什么?玩些什么?)

  5.過渡:要想解決你們的問題,看看圖,讀讀課文就知道了。(出示掛圖或映示課件)

  三、指導看圖

  1.映示“秋天的天空,秋天的田野、同學們的活動”三幅圖:我們按從上到下的順序來觀察這幾幅圖,先看看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樣的?(相機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說完整的句子,如藍藍的天上飄著幾朵不同形狀的白云。)

  2.秋天農田里哪些莊稼成熟了?你是怎么看出來的?(相機讓學生從顏色上辨別成熟的莊稼)

  3.草地上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呢?他們是怎么玩的?(出示小黑板或課件:小朋友有的( ),有的( ),有的()。[要求學生用“有的”組成句式說話。]

  四、初讀指導

  過渡:真是一次快樂的秋游呀,同學們不僅看到了天空,農田,還在草地上開心地玩耍。我們也快到課文中體驗這份快樂吧!

  1.出示自學導引:

  (1) 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遇到陌生的字多讀兩遍拼音。(2)讀通句子,看著標點符號讀出句子間的停頓。

  (3)給課文標上小節號。

  (友情提醒:完成快的同學可以完成《同步導學》第1題)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

  第一組:涼了 老師 郊外 一望無邊 白兔 追逐 喊

  第二組:綿羊 稻子 高粱 棉花

  打滾兒 逮螞蚱 亮開嗓子

  學生做小老師,帶讀第一組詞語,學生相互提醒易讀錯的字音,

  重點讀準 “郊、師、追、逐,涼”

  小組形式檢查第二組的字音,特別強調“梁”讀輕聲,“滾”是前鼻韻母,“嗓”是平舌音,也讓學生觀察比較一下“棉”與“綿”的異同。

  (2)鞏固詞語,交流《同步導學》第1題。

  3.交流標自然段的情況,分自然段指名讀課文,指名學生朗讀完一個自然段后,聽讀的學生進行評價,師相機正音。

  4.理清脈絡:默讀課文,按課文的順序排一排。(見《同步導學》第3題)

  ( )同學們玩得很高興。 ( )同學們跟老師到郊外游玩。

  ( )天空美。 ( )農田美。

  5.同學們已經把課文的順序讀懂了,讓我們再齊讀課文一遍。

  五、教學生字

  1.自學課后的生字筆順表,把“兔、追、喊”三個生字的筆順描一遍。

  2.觀察并交流你在生字的字形上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

  兔:最后一筆是小兔的尾巴,不能丟。

  涼:“兩點水旁”,與“冷”有關,不能寫成“三點水旁”。

  逐:第七筆是“點”,不能寫成“捺”。

  3.剛才在描紅中,你們覺得哪些字比較難寫呢?誰來幫幫這些同學呢?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并范寫。

  兔 喊 追 逐 望

  4.學生觀察重點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名說說。

  5.學生描紅,并完成《同步導學》第二題。

  六、布置作業,相機輔導:

  完成《同步導學》4、7兩題。

  課后:讀熟課文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一、導入: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詩: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請問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確:“折柳”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楊柳在古詩詞中多用于寫離別的情景,表達離愁別緒。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其原因一是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習俗;二是“柳”與“留”諧音。像“楊柳”這樣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覺的影響著人們。感染著人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看看作者又是如何來分析“木葉”的暗示意思的。

  二、介紹作者,明確目標

  1、林庚: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既是詩人,又是學者。在唐詩和楚辭的研究中卓有建樹,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氣象”。

  2、學習目標:學習詩歌的暗示性藝術特征,辨析詩歌精微的語言。

  三、學生速讀課文(5分鐘),理請文章的結構脈絡。

  四、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一)請同學閱讀1—3段,思考:作者談了一個怎樣的文學現象

  明確:“木葉”是歷代詩人筆下鐘愛的對象。“木葉”一用再用,且有所發展(落木),產生過許多精彩的詩句;“樹葉”“落葉”卻無人過問。

  (二)閱讀4――6段,結合1、2、3段,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別,探究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1、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葉: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些詩句中的“樹”和“葉”,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聯想到什么季節?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春季、夏季。

  2、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這些詩句中的“木葉”和“落木”,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聯想到什么季節?

  明確:蕭瑟、凄涼。秋季。

  3、在此基礎上,我們比較一下 “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兩句詩。看看詩中的“木”和“樹”有什么不同。

  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的“樹”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中的“木’則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和單純。

  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秋天到了,樹葉落了。

  小結:這就是“木”在古詩中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單純、開闊的秋的特點。

  4、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給人以 “落葉”的暗示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讓我們比較以下詩句: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6、小結:“木“的藝術特征是: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單純、開闊的秋的特點;微黃干燥單純,帶來空闊、疏朗的清秋氣息。而樹具有繁茂的枝葉,密密層層的濃陰,褐綠色的樹皮,充滿生機 、活力。

  7、學生齊讀第七段,品味“木葉”與“樹葉”、“木”與“樹”的區別。并思考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在藝術語言中。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1、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節前3句)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2、詩歌語言有暗示性,其實不少東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紅色代表熱情、綠色代表生命、鴿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純潔,引導學生聯想。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

  思考2:請根據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梅花絕句》。

語文教案 篇5

  一、導入

  1、這節課我們學習賀知章寫的另一首《回鄉偶書》。

  2、板書課題、解題。

  二、學習《回鄉偶書》。

  1、簡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誰來介紹一下這首的作者?

  2、齊讀、指名讀。思考:這首詩講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課文注釋及自學詩句,記下不懂的問題,然后小組討論。{學生自學討論}

  4、同學們學得真起勁,那么今天我們又學會了一首詩,高不高興?那么放學回家后把這首詩給父母講一講好不好?

  (1)分角色試練表演。

  (2)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師:同學今天學的真不錯,那么其他同學學了這首古詩后還有什么收獲?

  (生談)

  5、小結: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么我們能不能帶著對家鄉的思念,懷著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6、指導朗讀。(試讀、指名讀、齊讀、試背。)

  7、《回鄉偶書》描繪了詩人告老返鄉不被相認的情景,那么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詩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想象。試著將《回鄉偶書》編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組內進行編演

  (2)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演出,師生評議。

  8、師模仿“記者”,采訪“賀知章”。

  9、感情朗讀、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業。(任選一題)

  1。為《回鄉偶書》完成一幅詩配畫。

  2。編故事。

  反思:

  在古詩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手段,孩子們會感到“易”“趣”“活”,課堂上不在是那種沒完沒了的單調重復的各種習題和可有可無的乏味的回答,學生的視野、思想也不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里,通過表演,詩中那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尋味的情感,都會深深地印到學生的腦海里。

  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學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讀課文內容,深入理解課文語言;其次要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計表演過程。因此,課堂表演能促進學生正確理解并靈活運用課文語言,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有效方法。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能借助拼音讀準“豬、要、迷、出、該、興、爺、象、站、好、關”11個生字的字音。能在語言環境中正確認讀這些生字。

  2、積累“豬、要、迷路、弟弟、高興、今年、站、關心、著急”等詞語,能在語言環境中正確認讀。

  3、認識新筆畫“彎鉤”。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正確描摹“出”,說說“出”字的書寫筆順。

  能力目標:

  1、復習回憶學過的“反犬旁”的字。

  2、利用圖片理解“十字路口”,從朗讀中體會“恭恭敬敬”的意思。

  3、朗讀課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嘗試著讀好小豬問路時的兩句問句。

  4、延伸課文,利用課文內容和老師給予的課外知識,對文中的“小豬”說一二句話。

  情感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初步懂得不能以身體大小來判斷不同動物的年齡。在此基礎上,讀出動物之間對話的語氣。

  2、激發學生主動地去了解有關其它動物的一些基本常識,拓展知識面。

  教學重點、難點:

  1、能在語言環境中,借助拼音正確認讀“豬、要、迷、出、該、興、爺、象、站、好、關”11個生字,并用分組學習的方法,按字形結構,分類識記。積累一些詞語。

  2、朗讀課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讀出動物之間對話的語氣。

  3、初步了解有關動物的基本常識,懂得不能以身體大小來判斷不同動物的年齡。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田字格黑板、知識小點(關于動物的`一些知識)

  學生準備:選讀本《地球爺爺的手》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揭示課題

  1、師:小朋友,我們已經認識了許多的動物朋友,瞧,它們都來了!一起向它們打招呼!

  2、媒體出示詞語。(快速朗讀)

  母雞八哥花狗青蛙小貓

  蜜蜂白兔孔雀鴨子烏鴉

  說明:

  本篇課文是關于動物的童話。動物是學生生活中的好伙伴、好朋友。大多數孩子說起動物,都十分感興趣。學期將近結束,學過的動物詞語可真不少。新課伊始,出示學生熟悉的動物詞語,既是一種興趣的激發,又是對以前所學知識的復習鞏固。此環節要掌握速度、節奏,采用齊讀方式,不宜花費過多時間。

  3、出示圖與“小豬”兩字: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生齊答:小豬)

  4、學習生字“豬”(1)小老師帶拼讀,開火車讀。

  (2)復習“犭”旁,回顧學過的“犭”字(生交流師板書)

  (3)認識新筆畫“彎鉤”,嘗試書寫。(教師簡要指導,學生寫兩遍)

  過渡:小朋友寫得都很認真,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小豬問路”的故事。

  5、出示課題。(齊讀)

  說明:

  此環節,老師以“新朋友”的身份把“小豬”引進課堂,正巧學習本課的生字“豬”。拼讀時注意翹舌音。在復習部首“犭”時,順勢積累帶有“犭”的字。這是對所學熟字的梳理、鞏固以及識字的拓展。交流時,可適當滲透“犭”的字大多與四條腿,又有皮毛的動物有關的知識。

  在認識新筆畫“彎鉤”時,教師略做指導,并當堂寫兩遍“彎鉤”。可以快速邀請同桌欣賞。注意關心學生的寫字姿勢和握筆方法。

  認識了主人公,也學習了生字。老師順理成章地將學生帶入故事中。

  二、整體感知,學習生字

  1、看動畫,感知課文,激發興趣。

  說明:

  生動形象的課文動畫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自主閱讀的欲望,也可以從中讓學生感受身臨其境的故事情節和其中有趣的童話語言,為朗讀指導做準備。要注意與學生一起認真收看,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2、過渡:真是個有意思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讀吧!

  3、小組合作自學課文:要求(1)給課文標上小節序號。

  (指名讀要求) (2)正確朗讀,不添不漏。

  (3)讀準字音、巧記生字。(出示生字)

  4、全班交流識記方法。

  5、穿插游戲:“反義詞碰碰車”

  6、獨立默記生字。

  7、讀詞游戲:“小豬上學”

  說明:

  小組合作自學是這一環節的重點。要求充分發揮組長的能力,按照自學要求,踏踏實實地帶領組員學習。教師要給予小組合作以充裕的時間,并隨機指導、糾正、肯定,千萬不要走過場,點到為止。

  這里的識字教學采用集中識字的方法,但一下子把許多生字拋給學生,很難達到滿意的效果。為了提高識字的效率,老師把生字做了有序的整合、歸類,按字形結構分成四類(一)要、爺、象、關(二)出、興(三)該、站、好(四)迷,分類出示后,鞏固學生的識記,滲透了字形的結構。

  全班交流采用以小組為單位的方式,可穿插個別補充。記字不求面面俱到,方法多樣。老師要把握好識字的重點、程度。如本課:“站”、“象”可強調字音,“要”、“爺”、“該”可從形近字入手,出、好、迷則可以找找朋友、猜猜字謎、說一句話等。總之要盡量肯定學生自創的識字法。在此環節,還可穿插“出”的描紅練習,以鞏固其書寫筆順。

  鞏固識字環節設計兩項游戲:“反義詞碰碰車”(用來復習學過的反義詞)這一游戲師生互動,老師邊說一個詞,邊做動作,學生們立即呼應,渾身上下動一動,調節出輕松的課堂氣氛。熱鬧的游戲過后,應留給學生一些默記的時間,當進入“小豬上學”的板塊中,則是考察學生朗讀詞語的能力。

  二、朗讀課文,了解內容

  (一)過渡:讓我們把生字送回課文,我們知道了原來……可是……

  1、引讀第一節。

  2、出示(十字路口的圖片):十字路口在哪兒?誰來指指?

  3、指名讀第一節。

  4、說話訓練:是啊!小豬迷路了,它(會怎樣)(指名交流)

  說明:

  此環節通過師引讀,出示課文第一節,意在了解故事的起因,對于十字路口的理解,運用圖片與師講解相結合,讓學生輕松積累。此處的說話訓練,允許給學生短暫的思考,使學生體會小豬迷路時焦急的心情。

  (二)過渡:你們真能體會小豬的心情!于是它決定向別人問路,它是怎么問的呢?

  1、自讀2、4節,找出小豬怎么問路的句子。(多媒體出示校對,用——表示)

  2、指導朗讀2句問句。(1)自由輕聲讀。(嘗試讀出疑問的口氣)

  (2)師:你覺得小豬怎么樣,從哪里看出?

  (3)指名交流。(有禮貌,說話客氣,很著急)

  (4)多種形式朗讀,理解“恭恭敬敬”。

  (5)師生配合朗讀2、4節。

  說明:

  此環節讓學生邊讀邊劃邊思,通過反復朗讀,讀好兩句問句。又啟發學生從“弟弟、爺爺、您、“恭恭敬敬”和“大聲”這些詞語中體會出小豬說話時很有禮貌、很著急,幫助學生讀好這兩句話。對于“恭恭敬敬”的理解,老師應在指導朗讀中自然滲透,告訴學生就是對人很尊重,很有禮貌。在鼓勵表揚話語中反復呈現,如:“你的表現真有禮貌”;“從你的朗讀中看出你對象爺爺很尊重”等。師生的配合朗讀主要考慮到課文段落的完整性。

  (三)過渡:這樣一只有禮貌,說話客氣又可愛的小豬,應該很順利地問到路,可是你們聽(出示2——6節前半段)小朋友,這是為什么?

  1、自讀2—5節,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朗讀重點句子(并延伸)

  烏龜98歲了,小豬怎么能叫它“烏龜弟弟”呢?

  大象,小豬怎么能叫它呢?

  3、練習朗讀。

  過渡:看來小豬是搞錯了動物的年齡,難怪它羞得……(引讀第6節)

  4、齊讀第6節。

  (四)分角色朗讀全文。

  1、師:小豬迷路的問題總算解決了,讓我們一起來讀全文。

  2、請小朋友在組內分角色朗讀。

  3、師生合作朗讀全文。

  說明:

  以一個小小的懸念,引導學生自讀課文,自己獲得收獲,了解課文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不能以身體大小,來判斷不同動物的年齡。并以大象的話為基本句式,改變烏龜的語言,指導朗讀,從而豐富學生的句式積累。最后讓學生在初步懂得道理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進一步體會文章內容,讀出對話中不同動物的語氣。

  (五)拓展延伸:

  1、說話訓練:小豬、小豬,我來告訴你:……

  (師續編:小象帶著小豬很快找到了小兔的家,可愛動腦筋的小豬很想弄明白:為什么個子小小的烏龜,我要管它叫“爺爺”;高高的大象卻是自個的“弟弟”?小朋友,我們來幫助這只可愛的小豬吧!別急,先來嘗嘗“知識小點”。)(出示有關資料)

  說明:

  此環節既是對課文內容的總結,又是一個拓展說話訓練。在了解課文的基礎上,運用課外知識,為小豬解決困惑。老師要關注學生說話興趣、習慣、能力的培養,依據每位學生的基礎差異,確定不同的評價標準。

  2、指名交流

  (六)鞏固復習:游戲:“小豬的禮物”

  說明:

  課末鞏固環節,以重現生字、積累句子為主,以時間來定,可安排機動。

  三、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小豬問路的故事,知道了不能以身材大小,來判斷動物的年齡,其實動物世界的奇妙之處還有很多呢!選讀課本《地球爺爺的手》中就有《動物的耳朵》、《找汗》等好幾篇呢!希望小朋友課后去讀一讀。

  資料如下:

  別看烏龜身材小巧玲瓏,壽命可長了!可以活到700歲左右,被人們稱為“動物界的老壽星”。再說說小象吧,象是陸地生活中最大的動物。它出生時體重就有100公斤左右,相當于4,5個小朋友的體重。身高約有1米,長到6歲,就能有2米多高,比我們教室的門還要高呢!(來源于互聯網)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示意圖上標出故宮的主要建筑;

  2.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

  3.學會介紹復雜景觀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

  4.了解故宮博物院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和偉大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故宮布局特點。

  2.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結構和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1.認識并學習方位詞語的準確運用,找準作者的立足點。

  2.學會介紹復雜景觀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 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故宮博物院》。首先我們來回顧上節課所學的內容:

  1.PPT展示旅游路線圖,總結說明順序。(由南到北的空間順序)

  2.故宮的總體特點是——規模宏大壯麗,建筑精美,布局統一。列數字。

  二、 課文研讀

  (一)第三四段

  1.這兩段文字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說說下面各句分別表現了故宮的什么特點

  彎彎的金水河像一條玉帶橫貫東西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臺基上

  一千多個圓雕鰲頭

  明確:午門內外的建筑和三大殿的概況

  建筑精美宏大壯麗 宏大壯麗

  三、 重點研討5-8自然段,學習方位詞的運用,體會課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色。

  (一)請大家齊讀第5段并思考以下問題。

  1.太和殿的外觀顏色有什么特點?找出相關的詞語。

  2.本段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3.這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說明方法?請從文中找到具體的語句。

  明確:

  1.以紅黃為主,紅色代表著吉祥、喜慶,黃色代表雍容富貴,是皇權的體現;詞語有湛藍、金黃色、青藍點金、貼金彩畫、紅色大柱、金鎖窗、朱漆門

  2.從屋頂——殿檐——額枋——梁柱到門窗,從上到下

  的空間順序。

  3. 列數字:“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

  (二)第6段

  參觀了太和殿色彩明媚的外觀,接下來,作者的腳步正式踏入了太和殿中。

  1.本段說明由外到內,外觀著重描繪色彩,內景著重描繪什么呢?

  2.作者的立足點在哪里?本段運用了很多方位詞,請找出來。

  3.本段采用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4.這段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明確:

  1.著重描繪內部裝飾,突出的特點是用“龍”做裝飾。皇帝自命“真龍天子”,認為自己是龍的化身,龍是皇權的象征,也突出皇權的威嚴。

  2. 介紹建筑物的特點,適合用空間順序介紹,還要找準立足點,離開立足點,就無法確立方位,在不同的立足點,看到的景物也不同。本段有兩個立足點,第一個是朱漆方臺,方位詞有正中、上面、背后、兩旁、中央;第二個立足點是雕金蟠龍,方位詞有周圍、下面。

  3.作者是按空間順序介紹各種各樣的龍的造型的,具體來說是由外到內、由中間到兩旁、由上到下。如果沒有這些方位詞,這些景物的布置就會顯得混亂,如果調換方位詞順序,那么展現在讀者眼前的就是另一番光景。因此,我們在介紹景觀時也要學會正確使用方位詞。

  4.運用了舉例子、摹狀貌的說明方法。 列舉了朱漆方臺上雕龍寶座、雕龍屏、盤龍金柱,中央藻井上雕金盤龍的例子,具體準確地表現出太和殿內飾的莊嚴富麗,更容易理解;本段的摹狀貌描寫殿內龍的各種各樣的造型姿態,顯得更加直觀形象。

  (三)第七八段

  1.太和殿位置在哪里?用途是什么?

  2.第八段提到銅龜、銅鶴、松柏等,有什么寓意嗎?

  3.作者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為解說的重點?

  明確:

  1.位置:中軸線上; 用途:舉行重大典禮

  2.龜、鶴是長壽的象征,松柏表示長青,它們寓含著皇權鞏固、皇帝長壽的意思。

  3.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個故宮的重點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統治權利和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另外它在整個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四)瀏覽9、10段,欣賞圖片(PPT展示),了解中和殿和保和殿的用途。

  明確:中和殿——舉行大典時,皇帝休息;保和殿——殿試。

  (五)第12-15段

  1.作者介紹了內廷的哪些建筑,各有什么用途?

  2.與前三殿相比,后三宮有什么不同?這幾段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3.仿佛進入蘇州園林的是故宮的哪處建筑?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明確:

  1. 乾清宮——處理日常政務,批奏章,見外國使節;交泰殿——存放玉璽的地方;坤寧宮——皇帝結婚的地方。

  此三大宮合稱為“后三宮”。

  2. 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樣,但莊嚴肅穆的氣氛減少了,彩畫圖案也有明顯的變化。前三殿的圖案以龍為主,后三宮鳳凰逐漸增加,出現了雙鳳朝陽、龍鳳呈祥的彩畫,還有飛鳳、舞鳳、鳳凰牡丹等圖案。

  主要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3. 御花園;打比方。

  (六)第15段

  文章最后一段為全文作總結,找找看:寫從景山回望故宮全貌的句子在哪里?齊讀

  站在景山的高處望故宮,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道道宮墻,錯綜相連,而井然有序。

  課堂小結:

  課文的賞析在這里就結束了,相信大家心中對故宮應該都有了個整體把握,以后有機會和親朋好友去游覽故宮的話,你就可以很自豪地說“我來當導游吧”!

  三、知識鞏固

  1.說明對象、類型、特點、結構、順序、說明方法及作用

  明確:說明對象——故宮博物院

  說明類型——事物說明文

  說明特點——規模宏大壯麗,建筑精美,布局統一

  說明結構——總分總

  說明順序——有南往北的空間順序

  2.說明方法:

  分類別:如介紹三大殿及后三宮——使文章層次分明。

  列數字:如“御花園面積不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座”。——說明御花園建筑之多。

  作比較:如“這里的建筑布局,環境氣氛,和前幾部分迥然不同。” —— 突出事物的特點。

  打比方:如“仿佛進入蘇州園林。”—— 形象、直觀地說明御花園的園林特色。

  舉例子、摹狀貌:如“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姿多態,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云火焰。”——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騰龍的姿態。

  說明語言:準確,周密,簡明

  四、文本延伸

  寫介紹建筑物的說明文,我們應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

  1、抓住說明對象的特點。

  2、合理安排說明順序,找好立足點

  3、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五、布置作業:

  試著寫一篇小說明文向大家介紹我們的學校,注意選擇恰當的說明方法,合理安排說明順序。字數在300字左右。

【【實用】語文教案模板匯總7篇】相關文章:

實用的語文教案模板匯總6篇05-16

實用的語文教案模板匯總5篇05-15

實用的小學語文教案模板匯總7篇05-10

實用的小學語文教案模板匯總10篇05-10

實用的小學語文教案模板匯總6篇05-26

【實用】語文教案模板8篇05-28

【實用】語文教案模板7篇05-26

語文教案模板匯總5篇05-16

語文教案模板匯總7篇05-23

實用的語文教案匯總6篇05-2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国三级在线观看久 | 午夜免费啪视频国产 |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86 |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 亚洲性爱之日本精品视频 | 中文字制服丝袜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