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小學語文教案模板匯編六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生字新詞,讀準“膩”“咂”“蔓”等字音,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細膩地描寫鳥兒外形和動作的有關語句。
3、了解珍珠鳥對作者漸漸信賴的過程及圍繞中心選材的特點,體會人和動物之間充滿信賴的境界。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出示課題
1、 師:本學期已經學過馮驥才寫的一篇文章是——《捅馬蜂窩》,今天我們一起再來學習他寫的另一篇的文章《珍珠鳥》。
2、出示課題后 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學習多音字:蔓 膩(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先來學習這兩個字)
2、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描寫珍珠鳥模樣的句子,用直線劃下來。
交流后出示:瞧,多么像它的母親: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后背還沒生出珍珠似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松的球兒。(誰來讀一讀)
3、(出示珍珠鳥的圖片)圖片與文字內容一樣嗎?哪里不一樣? (板書:雛兒)
4、對照圖片,改寫珍珠鳥外貌。(那我們該如何介紹圖片上的這只珍珠鳥呢?)
5、(既然課題是珍珠鳥,那為什么課文寫的是一只珍珠鳥的雛兒的模樣呢?)請幾個同學分小節讀課文,其他同學想想課文寫的是什么事:(板書:“我”)
6、討論:為什么作者要寫小鳥的模樣?(現在你知道作者為什么寫的是一只珍珠鳥的雛兒的模樣了吧!)
7、小結:這是一篇記事散文,這節課,我們來一起研究小鳥怎樣漸漸與我產生信賴?
三、關注表達,品讀語句
1、學習第四小節。(我們先一起來學習第四小節,老師告訴大家:第4節可以分為3個部分,你們可以讀讀這個小節,看看有幾句話,想想這幾句話寫了哪些內容,再把它分3個部分,并說出你這樣分的依據。)
(1)把第四小節分為三個部分,并交流分的依據。
(2)預設依據一:膽子越來越大
(3)預設依據二:距離逐漸接近
(4)分三部分進行朗讀。感受一下小鳥與“我”漸漸產生信賴的這個美好的過程。
2、(小鳥除了喝喝我的茶,啄啄我的筆尖,還會干些什么呢?)
出示填空:白天,它淘氣地陪伴著我————————。
3、學習第六小節。(順著學生說的趴在肩上睡覺學習第六節)
(1)自由讀,想想這節寫了什么事?概括地說。
質疑。
(2)預設問題一:為啥寫小鳥在我肩上睡熟?體會作者緊緊圍繞中心選材的特點。 (我們現在來換位思考一下,你小時候為什么喜歡趴在媽媽的身上睡覺呢?)
(3)預設問題二: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夢呢!感悟課文中心。 (睡得好熟,說明什么呢?)
(板書:信賴能創造美好的境界)
(4)讀句子: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 (改成陳述句來讀讀,那句好呀)
(5)看看是很簡單的這一節,其實它蘊含著作者選材的精妙之處呀。
4、學習第二個問題:它怎么會信賴我的呢?讀課文,找到相應的句子來說說原因。
(1)出示: 我把這對珍珠鳥放在一個用竹條編成的籠子里。籠子里還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鳥舒適而又溫暖的巢。
我把它掛在窗前,一盆吊蘭的垂蔓蒙蓋在鳥籠上,珍珠鳥就像躲進幽深的叢林一樣安全。
(2)讀讀這2句話,你體會出了什么?(隨機板書:呵護、關心、愛護)
(師:作家為珍珠鳥造了一個巢,那是一個怎么樣的鳥巢呢?,你能通過這兩句話概括出來這個鳥巢的特點嗎?如果把這些詞兒排序一下,最重要的是哪個詞語呢?——安全)
四、品讀首尾,小結全文
1、體會開頭的精妙。(作者是多么喜愛珍珠鳥啊,文章一開頭就寫到:——) 比較: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
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真好!
(把“真好”獨立成句,與結尾的哪個內容相呼應了呢?)
2、朗讀升華情感。
出示:看著這可愛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發出了一聲呼喚: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
2、 小結全文。(你感受到了作家所描述的美好的境界了嗎?馮驥才老爺爺不愧為是個大作家,他舍大鳥,選小鳥,逐漸拉近與它的距離,使它的膽子越來越大,這樣就能告訴我們:信賴,就能產生美好的境界。)
板書:10、珍珠鳥(雛兒) “我”
膽子越來越大呵護
距離逐漸拉近信賴 ,能產生美好的境界 關心
趴在肩上睡著了 愛護
小學語文教案 篇2
教材簡析
《一群光頭男孩》是本單元的首篇精讀課文。這是一個真實而又感人的故事,講述了一群男孩兒為了使得腦瘤的布萊恩不成為學校里唯一的光頭男孩兒,紛紛剪去了自己的頭發,體現了同學間真摯的情感,讓我們看清了美與丑的真正內涵。
設計理念
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從課文的語言文字出發,引導學生充分讀書,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想象,充分挖掘課文中語言文字背后的內涵,循序漸進地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升華,使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訓練有文可依,切實地促進學生朗讀能力和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發展。
教學目標
1.體會美不只表現在外表上,心靈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認識本課“印、鎮、恩”等9個生字,學會偏旁“身”和“亠”,會寫“藥、治、漂”等12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1.體會美不只表現在外表上,心靈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設情景,質疑導入
1.比較圖片,引出課題。
(1)出示兩幅圖片:“一個光頭男孩兒”和“一群光頭男孩兒”。
兩幅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預設:①第1幅只有一個光頭,第2幅有許多個光頭。
②第2幅有一群光頭。
③光頭都很嚇人。
④頭都很丑陋。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一群、一個、丑。
(2)理解“一群”的意思并運用這個數量詞說話。
(3)教師板書課題,學生書空課題。強調“頭”和“孩”的最后一筆是“、”。
2.齊讀課題,引發質疑。
(1)齊讀課題,強調并練習“孩兒”的兒化音讀法。
(2)讀了課題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預設:①一個光頭已經很丑,為什么會出現一群光頭?
②他們為什么要變成光頭?
③他們是怎樣變成光頭的?
他們為什么會變成光頭男孩兒?正是本文的主要內容,讓我們通過讀文來了解。
(課堂教學從整體入手,提煉出最能反映文本主線的兩幅極富視覺震撼的圖片,激發學生在自覺觀察和比較中快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認識的字圈出來借助拼音多讀幾遍。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讀通句子,標出自然段。
3.邊讀邊想:布萊恩和同學們為什么會變成光頭男孩兒?
預設:①布萊恩生病了,做了化療,頭發是掉光的。
②為了不想讓布萊恩成為學校里唯一的光頭男孩兒,同學們就剃光了頭陪他。
③同學們怕布萊恩難過就讓父母幫自己剃了光頭。
④同學們想讓布萊恩回學校上學不感到自卑,所以都剃了光頭。
把布萊恩和同學們為什么會變成光頭男孩兒的原因完整地說出來,這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了。
根據學生回答鎖定關鍵動詞“掉”“剃”并板書。
(通過3次有梯度的讀文,引領學生在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整理出文章的主要內容,為實現有感情朗讀夯實基礎,為更好的感悟文本作好鋪墊。)
三、細致研讀,深化認知
(一)體會布萊恩的難過。
1.自由讀第1自然段。
出示并指導朗讀:“由于進行藥物化療,他漂亮的金發全部掉光了。”
讀的時候要強調哪個詞?讀出布萊恩金發的“漂亮”。
看到這么多漂亮的金發你的心情怎樣呢?(預設:高興、愉快、喜悅、興奮……)
2.當布萊恩美麗的金發全部掉光,曾經的快樂、愉悅還會有嗎?當布萊恩頂著一個丑陋的光頭,他能承受得了嗎?他的心情已經糟糕到什么程度,看第2自然段,把你找到的詞句讀一讀?
生:布萊恩難過極了。
生:布萊恩特別自卑,他不愿意去上學。
生:布萊恩厭惡自己的光頭,連最好的朋友也不愿意見。
你能“難過”地讀一讀第2自然段嗎?
(1)自由練習讀。
(2)指名讀。對在關鍵詞上放重音的學生,語氣較沉重的學生,語速放慢的學生給予表揚,做到讀中指導,以評促讀,使朗讀在于有層次,達到預期的朗讀效果。
(3)競賽讀,比比誰是最難過的布萊恩。
(4)教師機動讀:學生朗讀效果不佳時教師可范讀,群情振奮時教師可參與到賽讀中。
(因為學生生活中幾乎沒有機會接觸這樣的病人,所以要想使學生理解布萊恩的內心世界,必須以讀為主,讀中感悟,讀中理解。為了讀出實效,用漂亮的金發掉光后變成丑陋的光頭形成強烈的心里落差,使學生產生難過的心理體驗,此時抓住時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以布萊恩的身份,在不同形式的朗讀訓練中,在相機的評價指導中,滲透朗讀技巧,不斷提升個性化的理解,真正實現讀有所感,以讀促講。)
(二)體會同學們的關愛。
1.你能“著急”地讀一讀嗎?出示:“同學們都很著急”。
2.同學們不光是干著急,而是用實際行動來幫助布萊恩。同學們都做了什么?同學們把自己變丑的目的是什么?請你讀一讀3、4自然段。
生:同學們都剃了光頭。
生:同學們把自己變丑的目的是讓布萊恩不再是學校里唯一的光頭男孩兒。
3.想象說。
(1)布萊恩不再是學校里唯一的光頭男孩兒,布萊恩就不會,就會。
預設:①布萊恩就不會不愿意上學,就會主動上學。
②布萊恩就不會整天躲在家里,就會出來玩。
③布萊恩就不會連最好的朋友也不見,就會歡迎好朋友來家里做客。
(2)正因為同學們從心里替布萊恩著想,所以當學校里多一個光頭男孩兒,又多了一個光頭男孩兒時,同學們會說。
預設:①我也要剃光頭發,跟布萊恩作伴兒。
②我也要剃光頭發,讓布萊恩不再孤獨。
③我也要剃光頭發,讓布萊恩知道我沒有嫌棄他。
④我也要剃光頭發,讓布萊恩知道我對他還像從前一樣。
正因為有這么多充滿愛心的同學讓布萊恩知道:他們依然愛著布萊恩,他們期待布萊恩回到他們中間……因此讓我們激動而堅定的讀(出示并齊讀)“第三天,學校里出現了一群光頭男孩兒。”
(3)如果這樣的事就發生在你們身邊,你會想出別的辦法使布萊恩高興起來,恢復自信嗎?
(充分挖掘語言文字背后的因素,在合理想象的同時,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即凸顯了語文的工具性也升華了語文的人文性,在二者和諧統一的進程中,更好地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
(三)體會布萊恩和同學們的高興與激動。
1.大家都發自內心的用實際行動關愛著布萊恩,此時的布萊恩還難過嗎?自由讀第5自然段。
2.帶著高興的語氣讀一讀。
3.當布萊恩透過窗戶看到一群光頭男孩兒喊著他的名字時,他會激動地說什么?
預設:①謝謝你們!我愛你們!
②我再也不會把自己關起來了!
③我以后要天天跟你們在一起!……
讓我們帶著這份無比的激動,高興地齊讀這一段。
4.現在你還還覺得這群光頭男孩兒丑嗎?(板書:美)丑的可以變成美的,難過的可以變成快樂的,到底是什么東西有這么神奇的力量呢?(板書:愛)
5.讓我們懷揣一顆愛心,在《愛的奉獻》中再次體會這份激動,這份高興。
教師和學生配樂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通過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的朗讀指導,使學生不斷增強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不斷提升自我鑒賞的能力,在層次分明的朗讀中,在一次比一次更強烈的聽覺沖擊下,心靈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華。)
四、拓展延伸,讀寫結合
發揮想象,寫寫布萊恩和同學們在今后的日子里會發生什么感人的事兒。
第2課時
一、考察會認字
1.把生字做成心形卡片,開心火車讀并擴詞。
2.同學互讀互評。
3.指名讀,讀得完全正確全班跟讀。
4.評價:獲得愛心超過20顆的同學,評為一級識字大王。
(考慮到識字的趣味性,將每個會認的字都放在一顆紅色心形的背景中,設計爭奪愛心的游戲情景既結合了本課的實際,又能激發學生識字的積極性。以讀句收尾,目的是回歸到語言環境中,讓識字與具體的語言環境相結合。)
二、學習新偏旁部首,指導寫字
1.方法。
一看:引導學生觀察字形,說說寫字時應該注意什么。
二寫:先跟老師一起書空,再自己練寫3遍。
三回顧:寫完后,整體確認自己的筆畫和結構書寫是否正確。
2.重點指導“躲、亮、丑”的書寫。
篩選典型字、易錯字重點指導,學習偏旁“身”“亠”。
“躲”:左右結構。“身”作為偏旁時,最后一筆撇不出頭。左邊寫的要比右邊窄一些。“朵”上的“幾”沒有鉤。
“亮”:上下結構。第1筆的“點”要在豎中線上起筆,口下面的禿寶蓋要寫得稍寬。
“丑”:要注意筆順,第2筆是豎。
(目的是使學生在書寫過程中掌握好的學習方法,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三、實踐活動
《一群光頭男孩兒》是發生在美國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在課后搜集相關的資料,了解更多感人的故事,讓愛繼續傳遞,讓心更加溫暖……
板書設計
17一群光頭男孩兒
掉光一個—→剃光一群
難過—→高興
丑—→美
小學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徑”“霜”,理解詞語“石徑、坐、霜葉、紅于”等詞的意思。
2、理解詩的意思,認識秋天紅葉的靜美,體會詩人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3、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4、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訓練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談話釋題
1、同學們,在祖國語言寶庫中,老師對古詩特別鐘情,因為古詩特別的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古詩《山行》。這首詩是晚唐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杜牧所寫。杜牧的詩歌和散文都寫得很好,創作態度非常嚴謹。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分析、總結,把自己認為不滿意的燒掉。1000多篇詩文流傳下來的只有450篇。這首詩是他寫景的代表作。
2、釋“行”,質疑。
(作者在什么季節游覽山間?看到了那些景物?抒發了什么情感?)
二、默讀古詩
1、根據課后的解釋,以及聯系上下文,理解“遠上、石徑、斜、坐、霜葉、紅于”等詞的意思。
2、結合插圖想一想:圖上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物?這些景物是怎樣的?
3、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三、理解詩句
1、讀第一、二行:
詩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在理解“遠上、石徑、斜”等詞的基礎上說出: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處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長飄動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
2、讀第三、四行:
(1) 說說“坐、霜葉、紅于”的意思,指名說說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2)幻燈出示未添色的楓林圖,讓生說出作者停下車來觀賞的原因,然后指名為這楓葉添上顏色,成為美麗的秋色圖。
四、指導朗讀
1、導語激情
課件展示“滿山楓葉”、“作者下車”、“觀看楓葉”的畫面。楓葉如此紅艷,真叫人心曠神怡,我還要坐車登山,讓帷幕遮住我的視線,真是太掃興了,還不如快快下車,大飽眼福。看到滿山的'楓葉,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顫動,這經霜打過的紅葉比二月的鮮花更耀眼。
2、表情朗讀:(個體讀、群體讀、配樂讀。)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五、背誦默寫
1、說說這是什么季節的景色,從哪兒看出?
2、說說你看到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結:這首詩正像大家所說的,盡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楓葉的紅艷,表現了秋天的無限生機,秋景的清秀迷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寫得非常形象。請大家把這生動的詩文結合優美的圖畫,插上想象的翅膀,寫成一篇文章。
六、讀寫結合
1、反復吟誦詩歌。
2、自己命題。
3、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發揮想象,注意文章的開頭、結尾和過渡。
七、布置作業
1、根據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課外閱讀杜牧的其他幾首詩:《過清華宮》、《江南春》、《赤壁》等。
小學語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車的世界》是一年級下冊第9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是一個開放單元,和別的單元不同之處在于:這個單元沒有主體課文,只有一幅印刷精美的圖:馬路上車來車往,交通繁忙。圖下面是圖內車輛的名稱。這無疑給任課教師留下了很大的空間。教師此時不能局限于只在課堂內講授,必須開放課堂,把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觀察生活,去收集資料,學會在生活中學習。
二、學生分析:
一年級學生雖然年齡較小,但是他們的求知欲非常強烈,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非常專注;個個喜歡動手操作,樂于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及自己知道的事情告訴別人;對生活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能自覺、主動地獲取信息。課前,我把自己收集的有關車的圖片、模型拿給孩子們看。還沒等我開口,孩子們已爭先恐后地告訴我,他在什么地方看到過車的圖片,他家也有某種車的模型,能不能帶到學校來。看到孩子們反響這么強烈,我非常高興,便鼓勵他們去收集車的資料,為上課做好準備,結果有的帶來了書籍,有的帶來了圖片、模型,還有不少同學自己動手畫,動筆寫,非常認真。
三、設計理念:
本節課中,我力圖改變傳統的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綜合、多元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主動、合作、探究中愉快地學習。課前,我讓孩子們去觀察各種車輛,了解各種車輛的用途,收集有關車的圖片、模型等資料。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進行交流,介紹自己收集的車的名稱、用途,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之后,同桌合作記車名,比一比,看誰記得又快又準。最后小組合作進行貼車名比賽。課后,讓孩子們把收集到的資料以小組為單位布置展臺,每小組出一位講解員為參觀者講解,滿足學生表現欲望。
四、教學目標:
1.認識各種車輛名稱。
2.大致了解各種車的用途。
3.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節課我們要學習什么內容嗎?(車的世界)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討論交流(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知道的車的名稱及用途)
師:課前,老師讓同學們觀察車輛,了解各種車輛的名稱、用途,收集車輛圖片、模型,今天同學們都帶來了自己收集的資料,你們愿意把介紹給大家嗎?
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收集的車的名稱、特點及用途。
師:(課件:出示課本中的圖)今天,我也帶來了一些車,你能說出他們的名稱嗎?
生:觀察圖畫,說出自己認識的車輛的名稱、特點及用途。(根據學生回答,點擊對應車輛圖標,出示車輛名稱)
師:你們誰還見過其他什么車?能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嗎?
生:向大家介紹圖上沒有的車的名稱及其特點。(有圖片、模型的可展示給大家看)
師:真是一個車的世界!你想知道最早的汽車是什么樣嗎?(課件:講述汽車的故事)
(三)鞏固練習(加深對文字的印象)
師:同學們知道的車可真多呀!你們認識它們的名字嗎?(課件:出示十種車的名稱)
生:讀出車輛名稱。
師:現在,我們來做一個貼車名的游戲,比一比,看哪組貼的又快又準。
小組活動:貼車名。
(四)總結全課(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師:街上的車那么多,我們在街上行走時應該注意些什么?
生: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紅燈停,綠燈行。不在馬路上玩耍、打鬧。
師:老師這里有一首兒歌,我們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兒歌)
生:拍手讀兒歌:安全第一我知道:“嘀嘀嘀,汽車叫,汽車來了我讓道。過馬路,東西瞧,走路要走人行道。玩耍不上馬路跑,安全第一我知道。”
六、自我點評:
本節課,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比較滿意:
1.對教材的合理開發、運用。這是一個開放單元,為了體現開放性,我把課堂教學與學生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課前讓孩子們去收集車的資料,在收集資料時,使他們廣學生字;上課時,大家在一起進行資料交流,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高,發言積極,這正是口語訓練的良好機會。另外,我把“汽車的故事”做成課件,做為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延伸,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體現了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時,我始終告誡自己,要擺正教師和學生的位置,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去討論、去交流,在互相交流中學習知識,練習語言。
小學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10個生字,認識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肯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明白朋友的第三個含義:互相景仰,惺惺相惜。
教學重點:
在故事中感悟朋友的第三個含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2.自學生字新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在你的眼中山和海是什么樣的?今天我們來聽聽《山和海的書信》,看看它們是如何成為朋友的?
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學生自由讀課文,劃出生字新詞。
2.借助拼音讀生字。
3.教師檢查:重點指導“翠、撓、晶”。
三、再讀課文,梳理課文。
思考:你覺得山眼中的海是怎樣的?海眼里的山又是怎樣的?
四、布置作業:
1.讀課文。
2.抄寫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在課文中感悟朋友的含義。
教學重點:
感悟山和海之間的相互景仰。
教學過程:
一、讀課文,重點感知。
(1)讀山給海的信,了解山眼里的海。
思考:
1.在山的眼里海是什么樣子的呢?
從文中摘錄4個詞語概括。
2.作者采用擬人的手法描寫海,如果不用擬人的手法,你知道應該怎樣描寫海嗎?試著以“晴空萬里”那個詞為例,描述一下大海的景色。
(天氣晴朗,大海是溫柔的,十分平靜。海面上幾乎看不到波浪。海的上方是深藍色的天空,一望無垠,漂著朵朵白云。)
3.山還從哪些途徑了解到海的哪些特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海給山的信,了解海眼里的山。學習方法同上。
(3)海和山的書信中,你覺得他們會成為好朋友嗎?為什么?
二、讀課文,感悟道理。
學生扮演山和海進行對話。
思考:你覺得這個故事中感悟到作為朋友雙方應該怎樣做才能成為真正的朋友呢?
學生回答,師提煉。
a)他們經常相互關注對方。
b)它們都對對方互相抱有好感。
c)他們都有和對方成為好朋友的冤枉。
三、整體回顧,升華情感。
男女分別表演山和海的對話。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抄寫文中又沒的詞句品一品。
板書: 山和海的書信
山眼中的海 海眼中的山
文雅安靜 青春翠綠 像……青年
平易親切 巍然屹立 像……勇士
變化多端 千變萬化 像……魔法師
令人喜愛 穿上 像……武士
小學語文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三、教學準備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學習新課
a、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b、學習生字詞
c、想想課文講的是件什么事
d、小組討論、交流。
e、教師相機輔導,理清課文脈絡
3、指導感情朗讀,入情入境
4、小結,拓展延伸
5、布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小學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的教案08-06
小學語文《語文天地一》教案09-27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八》教案03-28
小學語文《匆匆》教案10-29
小學語文《翠鳥》教案10-24
小學語文《插秧》教案10-24
小學語文荷花教案10-26
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案10-26
小學語文《春潮》教案10-04
小學語文《伙伴》教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