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案

時間:2022-08-03 15:14:02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關于小學語文教案模板合集8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案8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于小學語文教案模板合集8篇

小學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通過朗讀、質疑、認獨9個字分角色朗讀能夠結合上下文說說老上羊住進醫院后情感的變化、產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變化。

  教學重難點。結合上下文說說老山羊住進醫院后情感的變化、產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二、新授

  1、自學。

  2、要求。

  3、檢察預習,并及時指導。

  4、默讀課文,提出不懂得問題,并試著解決。

  5、為什么老山羊剛住進醫院的時候很不情愿后來又贊不絕口。

  6、交流。

  7、匯報。

  8、學習完這課文你有什么想法?

  9、質疑。

  布置作業:有語氣的朗讀課文。

  課后反思:課文比較淺顯好讀,但是其中的個別詞語讀起來個別學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課上我非常認真的傾聽學生的朗讀,遇到學生度不準確的地方及時的糾正。

小學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品味詩歌的煉字藝術。

  2、抓住主要意象,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體會詩中那種豪邁而不悲傷的情感基礎。

  教學重難點:

  通過品味詩歌語言領會詩人所運用的手法及抒發的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 品讀鑒賞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回憶所學過的李白的送別詩,并說說這些詩句分別體現的情感。提示:詩句有《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渡荊門送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送友人》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

  二、誦讀與品味

  1、學生自讀體會

  2、引導學生展示

  3、誦讀語調交流

  三、品讀鑒賞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1、賞析“橫”和“繞”的表達作用。點撥:如將“橫”字改為“矗”和“屹”有何差異? “矗”“屹”寫出了山的挺立與高聳,但卻少了雄偉的氣勢。“橫”字寫出了山的橫亙與綿延,寫出了青山橫亙外城北面的雄偉氣勢,突出了山的靜態美。

  2、賞析“繞”字的表達作用。點撥:如換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過平,沒有寫出送別地點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繞”字卻寫出了波光鱗鱗的流水緩緩繞過城東潺潺而過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動態美。

  3、“青”“白”顏色詞的選用的表達作用? 寫出了色彩明麗的送別環境。

  4、總結:詩人運用工整的對偶句,動靜結合,寫出了送別環境中山雄偉的靜態美和水潺潺流動的動態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雖是別離,卻全不見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反而給人以色彩明麗、節奏明快的感覺。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理解“孤蓬”這一意象。

  蓬草隨風飛轉,飄泊無根,而離別遠行之人,本如蓬草,離開了家鄉也就如同離開了根,隨著生活遭遇之風而飛轉,前路漫漫而迷惘,更著一“孤”字,憐惜愈甚。此聯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飄泊天涯的深切關懷。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比喻的修辭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隨風飄浮,好像友人即將遠離,行蹤不定,任意西東;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離開大地,好像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形象地表現了依依惜別之情。

  2、詩人表現這種感情的手法是怎樣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寫了一幅離別的畫面,表達了對友人的留戀之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本詩結尾有什么特色? 以場景作結,襯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馬,離群的馬。詩人離別之情卻不明說,卻以寫馬襯托。連馬兒臨別之時也不禁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3、評價詩人送別詩的情感基調。

  新穎別致,不落窠臼。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明麗。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而又豁達樂觀。

  四、課堂小結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五、布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動靜結合 有聲有色

  以景襯情 情景交融

  課堂實錄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誦讀、體會詩歌語氣并會背誦詩歌,了解李白的創作風格。

  2、能力目標:品味詩歌語言,分析其表現手法,領悟詩歌鑒賞方法。

  3、情感目標:感受詩人通過詩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領會作者朋友的深摯感情。

  重點與難點:通過品味詩歌語言領會詩人所運用的手法及抒發的感情。

  教學方法:引導、交流、點撥。

小學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品味本文用獨特的手法勾勒的黃山美景,明確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方法及運用。

  2、領略本文華美如詩的語言,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領會“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創造自然”的主旨。

  【教學重點】

  1、通過不同角度的描寫展示黃山“奇”“美”“險”“峻”的特點。

  2、結合多種表達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教學難點】

  能準確提煉文章主旨,明確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教學方法】

  賞析法對比分析法

  【教學課時】

  4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展示黃山圖片以及“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詩句,引入對黃山的介紹:

  黃山,古稱黟(yī)山,唐朝改名黃山(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山修身煉丹,黃山因此得名)。在今安徽省歙縣、太平、休寧、黟縣之間,是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漢,氣象萬千;青松蒼郁虬勁,剛毅挺拔;煙云翻飛縹緲,波瀾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羅棋布,維妙維肖;溫泉終年噴涌,無色無臭,可飲可浴。奇松、怪石、云海、溫泉,被稱為“黃山四絕”。兼具“泰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衡岳之煙云”、“匡廬之飛瀑”、“雁蕩之巧石”、“峨嵋之清涼”,無怪明代徐宏祖贊譽為“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歷代文人學者多來此游覽,并留下了諸多名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黃山記》更是獨特的一篇。

  二、作者簡介:

  徐遲(1914~1996)浙江省天興人。現代詩人、報告文學作家。原名徐高壽。他前期作品有詩集《二十歲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寫有特寫集《我們這時代的人》、《慶功宴》,1978年寫的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獻給全國科學大會的厚禮。

  三、通讀全文,把握生字詞。

  詞語:

  煞費苦心:辛辛苦苦地費盡心思。

  皖:安徽的別稱。

  慳吝:過分愛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東西)。

  糗(qiǔ):干糧。

  卓越:非常優秀,超出一般。

  卓絕:超過一切,達到極點。

  狹仄(zè):狹窄。

  詭奇:奇異。

  摺(折)皺:折縫。

  載(沉載浮):又。

  四、參照閱讀提示,討論概括各部分寫作的主要內容。

  明確:(內容大意)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黃山勝景(介紹黃山的概況);

  第二部分:回顧古人攀登黃山的歷史;

  第三部分:記敘從溫泉賓館至天都峰頂的歷程;

  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頂所見的奇觀。

  五、小結并布置作業:

  1、認真研讀前三部分,思考作者為何這樣寫?(對照課后練習一)

  2、為什么作者要寫黃山的攀登史,有何用意,找出關鍵句。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課文主要內容。

  二、研讀前三部分。

  (一)閱讀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問題。

  1.作者為什么要用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為主人來描寫它是怎樣安排黃山的呢?

  2.對“云海”的描寫用的是什么手法?

  3.找出這一部分寫出的詞語,用一個字來概括黃山的特點。

  4.作者寫大自然對黃山的“賞賜”,列舉了云、松、音樂鳥、靈芝、肉芝和攝身光等,這是黃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黃山風景的______。

  提示:這樣安排比自己介紹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紹顯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來寫就顯得獨辟蹊徑,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這樣寫更能突出黃山確是人間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費心機”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臨下的氣勢、簡練的筆觸,把黃山的絕境和細微之處全都寫到了。

小學語文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在不同的語境中正確認讀本課的10個生字;能正確描寫6個生字;認識部首“疒”。

  2.能熟練地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里查找“療”和“透”。

  3.能熟練地朗讀全文;背誦課文第3節。

  4.練習用“激動”一詞說一、兩句話。

  5.使學生受到愛的熏陶,感受到愛的力量是偉大的。

  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受到愛的熏陶,體會到愛的力量是偉大的,激起學生關愛他人的美好愿望。

  教學過程:

  一、觀察投影揭示課題

  1.出示投影。師:小朋友圖上有誰?他們有個共同特點,你發現了嗎?

  2.板書課題,讀題。

  3.對課題質疑(為什么他們都把頭發剃了?)

  二、整體感知,自學生字

  1.自由讀全文,出示學習要求。

  (1)輕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2)劃出文中生字,借助拼音自學。

  2.交流檢查。

  (1)出示生字:州、鎮、化、療、治、剃、惟、透、擁(其中“療”和“透”不注拼音)

  (2)生字鞏固:比一比,找找好朋友。剃——梯;惟——推;治——抬;

  (3)“療”透”兩個字沒有拼音,請小朋友用部首查字法,查出這個字的音節,并標上去。

  三、學習課文一二小節

  1.同桌輕聲讀1、2小節,說說布萊思的心情怎樣?

  1.交流。

  2.試著用朗讀的方式來表現布萊思的心情。

  3.男女生賽讀。

  過渡:布萊思的病牽動著同學們的心,他們是怎樣幫助布萊思的呢?

  四、學習課三、四、五小節

  1.分小組合作朗讀3—5小節,說說同學們用什么辦法幫助布—萊思,為什么用這種方法?

  2.出示句子:為了不讓布萊思成為學校唯一的光頭男孩,一群男孩把自己的頭發全剃光了。齊讀

  3.其中有位男孩是這樣對他的媽媽說的。(出示句子)讀一讀。

  4.第二夫學校里又多了一個光頭男孩,大家會有何反應呢?練習說:第二天,學校里又多了一個光頭男孩,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有的說————;還有的說————。

  5.第四天清晨,布萊思家門口發生了動人的一幕,抽讀第五節。

  6.四人小組演一演這動人的一幕,想想大家的心情怎樣。

  7.在什么情況下心情會激動?用“激動”說一句話。

  8.看到這激動人心的一幕,你想說些什么?

  9.是呀,如果每人都能獻出一份真誠的愛,去關心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那么世界將變得更美好。

  五、復習鞏固

  1.搶汽球游戲(生字鞏固)。2.找好朋友連線。

  六、描一描,寫一寫:重點指導“療”

小學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友誼。

  3、體會課文重點內容在表達上的效果。

  教學重點:

  反復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友誼。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當你看到這個題目時,你會想些什么?

  二、以讀為主,讀中探究

  1、快速自主讀書

  要求:(1)要把課文讀通讀順,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生字、新詞可利用工具書解決。

  (2)把不理解的內容和有疑問的地方標出來。

  2、匯報交流

  (1)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習情況。

  如:你讀懂了哪些內容?

  (2)提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

  3、再讀釋疑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解決以上提出的問題。

  (個人讀、雙人讀、小組讀、互相討論等學習方式;教師巡視課堂,或詢問、或指導、或鼓勵。)

  三、自主性練習設計(以下五題任做三題)

  1、“我”喜歡上了一件什么樣的運動衫?

  (那些詞語可以體現出我對運動衫的喜愛?)

  2、“我”的運動衫為什么會得而復失呢?

  3、“我”的運動衫為什么會失而復得呢?

  4、從“我”的運動衫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過程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四、課文內容的拓展

  說說平時生活中曾經關心過你的人和事。

  板書設計:

  21*一件運動衫

  喜愛 買到 (得)

  買鞋 退掉 (失)

  康威 用狗換 (得)

小學語文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感受人物形象。

  2、體會人物的動作、語言、外貌等描寫的作用,學習表現人物某一方面特點的寫作方法。

  3、認識課文中的14個生字,摘錄課文中描寫人物的精彩句段。

  【學習重難點】

  學習通過語言、外貌、動作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1、教師:

  小黑板、掛圖等。

  2、學生:

  閱讀《儒林外史》,收集關于作家吳敬梓的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閱讀鋪墊

  1、交流《儒林外史》的讀后體會。

  2、教師小結:

  作者吳敬梓出身于官宦之家。父親去世不久,他的家就遭遇變故。他對人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追求功名,這在當時是很難被社會所容的,這使他有機會接觸更多的下層知識分子與普通民眾,為熟悉他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這樣就從個人恩怨的小圈子里轉向對社會不滿與批批判上來。也正是在1736年前后,他開始了《儒林外史》的創作。這部小說描繪了不同類型的封建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靈,表現了封建社會的極端腐朽和將要崩潰的趨勢,也描繪了我國封建社會中的市民心態以及在名利驅使下各種各樣的人。尤其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活靈活現,有血有肉。對一個有錢人嚴監生臨死前的描寫與心靈刻畫,成為千古絕唱,被人們津津樂道。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這篇課文的生字并不多,相信同學們經過認真練習,同學們一定能夠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2、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讀書。

  3、檢查讀書效果,有針對性地檢查平時讀書機會相對較少的學生,隨時正音:

  嚴監(jiàn) 諸親六眷(juàn) 兩莖(jīng)。

  4、自讀課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寫了誰?這個人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學生自讀思考。

  6、交流對人物的初步感受。

  三、縱向聯系,感悟吝嗇

  出示語段:

  嚴監生喉嚨里痰響得一進一出搖了兩三搖。

  1、讀了這段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語來形容嚴監生此時的病情?

  (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

  2、聽老師把這句話讀一遍,大家評評老師讀得怎么樣?

  (老師故意讀漏總字。)

  3、學生評讀,由總字讓學生體會嚴監生垂死掙扎的時間之長,從而引發討論:

  病情惡化到這種程度,嚴監生卻總不得斷氣?他在想什么?

  (讓學生揣摩人物內心,進行心理活動描寫的訓練。)

  4、這句話中,有幾個關于嚴監生的動作的描寫,你能找出來嗎?

  5、從幾個動作描寫中你體會到什么?

  (兩根燈芯草,竟然讓臨死前的嚴監生把手從被單里拿出來,伸出兩個指頭,兩根燈芯草在他的心中是這么的重要,可見他是多么吝嗇。)

  6、在聽了大侄子的話后,他又有怎樣的舉動?搖了兩三搖,如果把它換成搖了搖可以嗎?說說你的見解。

  (讓學生體會嚴監生此時的焦急。)

  7、此時的嚴監生又會怎樣想呢?

  8、練習朗讀,學生評讀。

  9、在本文中,像剛才提到的動作的描寫還有幾處,你能找出來嗎?

  10、根據學生回答梳理:

  與大侄子的交流伸出兩個指頭把頭搖了兩三搖與二侄子的交流越發指得緊了把頭又狠狠搖了幾搖與奶媽的交流那手只是指著不動把眼閉著搖頭與趙氏的交流點一點頭把手垂下

  11、從這些動作的變化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焦急的加劇與吝嗇。)

  12、體會人物的心理,練習朗讀后面話,要讀出心理的變化。

  四、課后作業

  有條件的同學閱讀《守財奴》中葛朗臺臨死前的片段。

小學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內容,通過幻想和想像,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3、鼓勵學生大膽想像,依照課文前三小節編寫一段。

  教材分析:

這一單元主題是“幻想和想像”,《我想》是一首富有兒童情境的詩歌,以兒童的口吻,充分發揮幻想和想像,寫出了“我”的.小小的心愿,鼓勵學生發揮創造力,去追求美好的未來。教材中的小詩是一首貼近學生生活的詩歌,讓學生通過朗誦這首詩,能夠展開自己的想像,能夠續編這首小詩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過程:

  一、互動

  畫圖——幾個泡泡,看到畫你想到什么?

  大家想法既合理又不同,這就是幻想、是想象。想想越豐富、越奇特越好,與眾不同最好。

  二、播放視頻,情境導入。

  老師播放一段視頻,請大家認真欣賞,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學生充分說,教師語言渲染)

  三、細讀詩歌,體味情感。

  (一).品讀第一節

  1.a.自讀第一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b.指名讀——校正字音(2人)

  c.齊讀,想:你認為我哪個地方想象最神奇?為什么?我想干什么?

  2.想象:桃樹枝上有什么?

  動作演示理解:悠蕩(師領讀第2句,學生動作表演)

  3.出示句子比較:

  悠啊,悠——悠出布谷鳥的聲聲歌唱。

  悠啊,悠,悠出布谷鳥的聲聲歌唱。

  a.兩句話什么地方不同?

  b.怎樣才能讀出桃樹枝在風中輕盈、柔軟、飄逸的感覺?(“悠”字拉長音)

  4.播放視頻(布谷鳥的聲音),想象:布谷鳥的歌唱仿佛告訴我們什么?

  指名讀第三句——師渲染氣氛——齊聲美讀

  5.齊讀本小節。

  過渡,引出課題:春天是美好的,我的心情是愉悅的,作者的想象真是神奇,我的愿望是美妙的,誰能幫我為這節小詩起個題目——我想。(板書課題)

  我的想法不僅這一種,我還有其他想法——

  (二)品讀第二節

  1.出示第一句——我想把腳丫連在柳樹上。

  誰來讀這句,說說我第二個想法?我的腳丫已經變成什么?

  2.把腳丫連在柳樹根上我想干什么?

  生發揮想象說說,相機出示第二句——伸進濕軟的土地,汲取甜美的營養。

  柳樹盡情地伸展著自己的小腳丫,貪婪地吮吸著大地母親的乳汁。

  理解:濕軟汲取甜美

  3.結果怎樣?出示第三句——長呀,長——長成一座綠色的篷帳。

  4.想象:綠色的篷帳是什么樣的?在篷帳下你們會做什么?

  模仿第一節美美的讀一讀。(練讀——指名讀——齊讀)

  過渡:我又有了想法,看我第三個想法——

  (三)品讀第三節

  1.出示第一句——我想把眼睛裝在風箏上。指名讀。

  2.長了眼睛的風箏看什么?引導用句式:看()多()(口頭仿說詩歌)

  引說:望呀,望——(展開想象想一想,說一說)

  3.為什么說:“藍天是我的課堂”——齊讀第三小節。

  4.詩中你能看到哪些表示看這個意思的詞語?望,瞧

  (四)仿寫課文

  1.春天是那么美好的,我們的愿望是那么美妙,請拿出筆來,像我這樣寫下來。

  2.交流評議。

  (五)品讀第四節

  1.我還有那么多美好的愿望,我要把它們一吐為快與你們共同分享,自讀第五節

  2.指名讀,說說:我想飛到遙遠的地方,那遙遠的地方會是哪里,飛到那里干什么?

  (六)品讀第五節

  美好的愿望終有一天會實現,夢想與現實之間,還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我又寫到——齊讀第五節。

  四、情感升華

  1.總結:作者通過奇異的構思,神奇的想象,凝練的語言,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同學喜歡詩歌這種文體,借助詩歌發現生活中的美、感受美、贊美美。

  2.師生合作配樂朗讀全文。

小學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通過理解詩歌的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2、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4、訓練學生自學,互助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自學能力,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以文引詩、營造氣氛。

  師:同學們,春回大地,春意盎然!在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黃老師常常想起我學生時代,學過的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爺爺寫的文章,叫《春》,寫得非常美,我想背幾句給你們聽聽,好不好?

  生:好!

  師: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腿腳,領著我們上前去。[幻燈片出示,配樂朗誦]

  師:寫得美嗎?

  生:美!

  師:你們想不想來讀一讀?

  生:想!

  師:好,春天……[師引讀][幻燈片出示,配樂朗誦]

  二、初讀感知,體會詩的音韻美

  師:這幾句話,就是現代作家對春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景象的贊美了。哪咱們來看看古人筆下的春天又是怎樣的!,去感受南宋詩人朱熹寫的《春日》。(課件出示古詩)

  師:請大家打開書,翻到第6頁,請同學們自由的把這首詩讀一讀吧。

  生:好(學生自由讀)

  師:誰愿意把自己的朗讀水平展現在大家面前?

  生:想(抽生讀)

  師:在朗讀這首詩之前,老師想請同學們聯系自己以前讀古詩的經驗,說說怎樣才能把古詩讀好?

  生:(生發表意見,師課件出示要求)

  師:請同學們自由大聲地把古詩讀三遍,第一遍爭取把字音讀準,第二遍把它讀通,第三遍按照一定的節奏朗讀,讀出這首詩的韻味來。

  (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指導,相機正音)

  三、初步感知“春日”圖

  師:同學們,此時此刻你的眼前是怎樣一幅春日圖。

  生:萬物復蘇、百花齊放、(生自由發表見解)

  師:真美啊!你們初次接觸就能有如此深刻的感受!請你們帶著自己的感受去讀一讀這首詩吧!

  師:好,誰來把自己感受到的讀一讀?[屏幕出示插圖與詩歌]抽生讀

  師:讀詩,首先要讀題,請同學們大聲的讀。生齊讀《春日》

  師:“春日”是什么意思呢?

  生:春天的日子里。

  師:說得真好!誰在春天的日子里到哪里干什么?

  生:南宋詩人朱熹在春日里游覽,到泗水去游玩,看到無限的風光,萬紫千紅的春天。

  四、用心品味“春日”圖

  師:是啊!這就是一幅多美的圖畫啊!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別看這首詩才短短的四句,但是如果你細細的品味,你會發現每一句都描繪了一幅美好生動的畫面。下面請你們再讀這首詩,把你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并且把你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同桌的伙伴。(學生自由讀文后與同桌互相交流)

  師:你覺得這兒的景色怎么樣?

  生:我覺得這兒的景色很美。師:美在哪里呢?

  生:美在有綠綠的草,粉紅的桃花,

  師:你能帶著這種感受再讀這首詩嗎?

  (生讀)怎么樣,帶著這種感覺讀是不一樣的吧!

  師:讀了詩歌,誰來說說這首詩中的哪句可以用來描繪這美麗的春日?

  生:萬紫千紅總是春,我們來看看這萬紫千紅的春天吧!(課件出示)

  師:你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萬紫千紅”都有哪些顏色?(生自由說)

  師:這么多顏色把春天打扮得五光十色,美不勝收,那這句詩該怎么讀?

  生:把美麗的景色讀出來!(抽生讀)

  師:你好象把我們帶入萬紫千紅的春天了![課件出示萬紫千紅總是春]

  誰再來試一試?

  師:我看到了百花爭奇斗艷的春天。誰還來試一試?(抽生讀)

  師:這真是一個姹紫嫣紅的春天啊!

  師:大家一起來,把我們都領進萬紫千紅的春天吧!(生齊讀)

  師:這萬紫千紅的景色帶我們進入了美麗的春天,誰還能仿照這個句式說一說?

  生:百花盛開總是春生:五彩繽紛總是春生:

  師:請把你們想說的寫下來。

  師:同學們的詞匯可真豐富啊!但是你們發覺沒有,你們不管換個什么詞,都不如課本里的(萬紫千紅總是春)好!(原因萬紫千紅更能寫出春天的顏色多,春天的多姿多彩)

  聽得出你們已經感受到春天的美了!哪誰來說說詩人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看到這樣的美景?

  生:天氣晴朗的好日子來到山東的泗水,看到了無邊的光景。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詩吧!(課件出示)

  師:是啊,詩人看到這樣的景色不禁脫口而出(課件出示第二句詩)

  師:對啊,春天的景色就是很美,是吧!同學們練一練,你喜歡哪句詩,你就重點念好哪句!

  師:誰先來?你喜歡哪一句?生:勝日尋芳泗水濱,邊風景一時新。

  師:誰接著來?

  師:我覺得你的“一時新”讀得很好!什么是“一時新”(一時之間許多新奇秀麗的景色)春天到了,無邊光景一時新,新在哪里呢?現在就和你的小伙伴說一說,把你想象到的景色和大家交流交流。

  師:誰來用這個句式把你看到的一時新說一說?

  師: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河水春風吹拂著平靜的湖面邊,一棵棵柳樹搖著長辮子)

  師:這就是你腦海中的“一時新”,是吧!那你帶著這輕輕的春風讀讀詩吧。生2:無邊風景一時新。

  師:你簡直把這個“一時新”讀活了!誰還想說?(滿上遍野綠草如茵,鳥語花香,果園里桃花、梨花爭著開放,十分美麗。)

  師:他笑瞇瞇的,讓人感覺春天真廣闊呀!(新在燕子在藍天上自由的飛翔,青蛙在池塘里快樂的歌唱)。

  生:無邊風景一時新。

  師:好,請喜歡讀這句話的孩子一起來!帶著你的感受再讀這句詩生:無邊風景一時新。

  師:春光無處不在,當然隨隨便便就能找到它了,讓我們讀讀這首詩吧!

  五、欣賞春色,激活情感。

  師:你們剛才描繪的春日,想不想親眼看看啊!生:想!

  師: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看到高興的時候,你可以交頭接耳,可以指指點點,甚至還可以手舞足蹈,盡情地來表達我們的感受。

  師:美不美?生:美!讓我們在這美麗的春色中一起讀一讀這首詩(配樂吟唱)

  六、內外結合,回歸整體。

  師:看到同學們意猶未盡,那么讓我們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或課外看到的描繪春天的詩文,通過朗誦來表達我們的感受,好不好?生:好!

  師:你想到哪一段,想到哪一首詩,就站起來!誰先來?

  師:今天,老師也給同學們帶來了另外幾首,請你選擇喜歡的一首讀一讀,用心感受一番。

  師:對,就是春天,就是這神奇的大自然!是啊,同學們,不管是古代的詩人還是現代的作家,盡管他們寫作的角度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不一樣,但是向我們描繪的春天都是這樣的美麗,是這樣嗎?(是)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體會春天的美,好么?(生讀《春日》這首詩)師:能背的同學,站起來背一下吧!(生背誦)

  七、學習遷移

  師:學完這首詩,黃老師有一個提議!你來設計課外練習,根據這首詩,把你看到的景色寫下來,和大家分享你學詩歌的感受。好嗎?

  生:好(生寫看到的景色)

  板書:

  春日

  一時新

  萬紫千紅

  評析:

  黃老師執教的是宋代詩人朱熹寫的《春日》,這是一首春游詩,贊美了萬紫千紅的春天美景,表達了作者對萬物復蘇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來的喜悅。

  黃老師能吃透教材,很好地掌握了本課的重難點,并能在教學資源開發和整合上巧妙融合,令人矚目。在“文”與“詩”整體整合的大框架中,又有機地兼容了詩與詩的整合、新學與明知的整合,聯系自然,混若天成,可謂功夫獨到,可算是一節比較成功的經典詩文示范課。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言的品味。

  古詩具有精妙的語言、獨特的韻味,深遠的意境是“品”出來的。黃老師能抓住這首詩的“一時新”、“萬紫千紅”進行品味,引導學生想象春天新奇的景象,感悟“新”字用得精妙。又通過運用多媒體展示姹紫嫣紅、多姿多彩的春天美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品味什么叫“萬紫千紅”,并理解了此時的詩人已完全被萬紫千紅的景色陶醉了,他從心底里發出“萬紫千紅的景色全是由春風吹來的”呀!,黃老師又讓學生用“總是春”的句式進行仿說,來對比體會詩人用“萬紫千紅”這個詞的貼切與精煉。

  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黃老師這節課的另一特色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她力求通過精美的春景圖,音樂及導語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邊讀邊想,邊讀邊談,黃老師還設計了“三讀”;一讀,讀得字正腔圓;二讀,讀得畫面躍然眼前,浮想聯翩;三讀,讀得情趣盎然,激情勃發。通過這“三讀”,再加上背景音樂的襯托、渲染,把學生引進詩人的情感當中,如臨其境。當然,傳統的古詩文學習強調多讀多背,一些古詩文也只滿足于學生的熟讀成誦,而忽視學生的品讀悟情。殊不知,詩中的“情”不完全是背出來的,應該是品出來的,只有學會了品詩,才能學會悟情,而黃老師的教學就強調在品味的語言當中品味詩的情感,把讀詩和品詩、讀詩和悟詩融為一體。

  三、重視拓展。

  古詩詞是燦爛輝煌的寶藏,不應止于課本、課堂學習的局限,還應借助課堂教學拓展延伸古詩學習的深度、廣度。黃老師能以春景為主題,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內外學到有關春天美景的古詩,如《絕句》、《春曉》等等古詩句。

  四、在教學中,黃老師還體現了本組研究的課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習作興趣。多次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動筆練寫,如:說寫讀著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樣能提高高學生的語言素養。

  五、還有一個創新點,就是給學生設計本課的課后練習題,這對學生的思維培養有一定的幫助。

  當然,黃老師的這節課也留有些遺憾,她誦讀的形式是多了,但欠深入,還有在品析“萬紫千紅”時,如果能讓更多的同學把自己眼中的春景描繪下來,然后濃縮為一個詞來寫總是春,有的學生寫鳥語花香總是春,有的是五彩繽紛總是春……假如老師在小結同學們所仿寫的句子時,說:“同學們,你們真聰明,也都成了小詩人了。不過再想一想,在這用上哪個詞更恰當呢?”同學們會說是“萬紫千紅”用得更好,老師就相機點撥:是的,詩人在寫這首詩詩時,也是絞盡腦汁,經過反復推敲,覺得還是“萬紫千紅”這個詞更能形容百花齊放、色彩艷麗、豐富多彩的事物和無限美好的春景。通過這樣一點撥,學生可能會更深地體會詩人用“萬紫千紅”這個詞的貼切與精煉了。

【小學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的教案08-06

小學語文《語文天地一》教案09-27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八》教案03-28

小學語文識字的教案07-11

小學語文荷花教案10-26

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案10-26

小學語文《伙伴》教案10-27

小學語文《翠鳥》教案10-24

小學語文《插秧》教案10-24

小學語文《天馬》教案09-2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伊人大杳蕉久久综合 | 亚洲精品R级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不卡 |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