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合集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課文,抓住重點部分理解課文內容,并懂得“愛好出勤奮,勤奮出人才”的道理。
2、認識“垃、圾、椰、祈、禱、鍬”等字,理解“干涸”、“祈禱”等詞語的意思。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課文內容,具體了解球王貝利的成長過程。
教學難點:從球王貝利的成長經歷中,體會“愛好出勤奮,勤奮出人才”的道理。
三、教學時間:
一課時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看錄像導入
(播放一段貝利在進行足球比賽的資料片)
小球迷們仔細看,誰是有“球王”稱號的貝利?看他那嫻熟的技藝,精湛的腳法,真令人拍手叫絕,你們知道貝利是怎樣成為“一代球王”的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課文,名字叫《球王貝利》,看看貝利的成長經歷使你受到什么啟發?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不認識的字,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自學生字。
2、以小組為單位每人輪流讀一個自然段,檢查讀音是否正確。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課文寫了貝利的什么事?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內容的梳理
(送足球→參加訓練→捧回金杯)
(四)默讀課文,思考
1、教練為什么送給小貝利一個足球?后來又為什么讓小貝利到他的訓練場去?
2、在文章中劃出相關的句子,來說明理由。
(五)結合思考題進行集體交流
1、教練送給小貝利一個足球的原因(用“因為……所以……”的句式,結合課文的內容說):
(1)教練看出貝利對足球有濃厚的興趣;
(2)教練發現他有踢球的天賦;
(3)教練愛護這樣的人才。
2、教練為什么讓貝利到他的訓練場上來?(用“之所以……是因為……的句式,結合課文內容回答)
(1)因為教練滿足了自己對足球的熱愛,貝利送給教練特殊禮物的感恩行為打動了教練。
(2)教練認為他是好苗子,喜歡他的為人,教練被這種真誠感動了。
(六)總結全文
你從“一代球王”貝利的成長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啟示?鼓勵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從不同角度談看法
(1)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勤奮苦練,才能取得成功。
(2)愛好+天賦+勤奮=成功
(3)成功需要“伯樂”的發現與幫助,但自己首先應該是“千里馬”。
(4)我們應該對幫助過自己的人有一顆感恩的心。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2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什么是“語言”?不同的環境、場合要說不同的話。比如“答應別人的話叫諾言。”“真實表達自己內心的話叫真言。”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2、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各種“言”。
二、初讀感知
1、出示課文。
2、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有困難找同學或老師幫忙。
3、聯系具體的語句,學習生字,理解字的含義。
4、根據自己的預習,在小組內交流交流生字
5、全班交流:
“允”字的讀音很容易讀錯,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時候要注意強調。“允”的讀音是“yǔn”,而不是“rǔn”。“允”為象形字,象人回顧形,《說文》:“允,信也。”本義為誠實、誠信,后引申為得當、公平,由得當引申為適宜、適當,后又遠引申義為允許、允諾,現在多用
“諍”字的讀音是“zhèng”。諍:中國歷曾不乏諍臣。遠的可追戰國的屈原,后來者有汲黯、魏征、韓愈、王安石、方孝儒……
“戒”是由“誡”拆出來的字,可以組詞:戒嚴、戒煙。古文字的“戒”字,像一個人兩手拿著武器——戈。它的本義為持戈的警戒,引申為防備、警告;又引申為禁止、戒除等義,如戒煙、戒酒等。
“誡”字是警告,勸人警告,可以組詞:告誡。
“予”與“矛”的區別
“傾”與“頃”的讀音
“戒”與“誡”的寫法
“諾”的寫法
6、讀一讀這些字詞。
三、練習:
1、讀一讀、填一填。
“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句話是贈言。
“節約時間就等于延長生命。”這句話是格言,勸告人們要珍惜時間。
2、你還知道哪些言?
格言: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周恩來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諸葛亮
關于諾言的語句:
一諾千金言出必行
言必信,行必果
輕諾必寡信
四、總結
五、布置作業:
全體學生作業:書寫生字。
優等生作業:把自己找到的有關“言”的語句分類整理到一張紙上。
板書設計:
“言”字的研究
預言、忠言、直言、真言、
贈言、格言、諍言、諾言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了解秋天的特點,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誦讀感受新詩的美。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激情導入。
1、板書課題——秋天
2、看到這兩個字,你想到了哪些詞語?
3、老師也整理了一些跟秋天有關的詞語,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讀一讀。(出示:秋高氣爽、秋色宜人、一葉知秋、葉落知秋、秋風習習、秋風蕭瑟、秋雨綿綿、果實累累、春華秋實、楓林盡染、秋菊傲霜、秋水長天……)這里面有你不理解的詞嗎?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
4、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樣的?能用一兩句話來描述一下嗎?當然,你也可以選用上面的這些詞語。
5、老師感受到了,同學們眼里的秋天是一個迷人的、豐收的季節。有一位山東作家,他叫王宜振,他和你們一樣也很喜歡秋天,于是呢,他就創作了一首詩來記錄下他眼中的秋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他寫的這首詩。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請同學們打開書到17頁,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要:
(1)邊讀邊標出小節數;
(2)讀準字音,劃出生字詞;
(3)讀通句子,注意長句子中間的停頓。(出示自讀要求)放聲地朗讀這首詩吧。(生自由讀書,圈點)
2、這么美的詩,我們要想讀好,首先得和生字詞去打打招呼。
(1)、學習生字詞
(2)、讀好二類詞語
3、全詩共有幾小節?想不想讀給大家聽聽?其他同學注意聽好,看看他們字音讀準了沒有,語句讀通順了沒有,聽上去是不是很美?(指名分節讀課文)(指名讀每一節,注意正音評析;重要的詩節,正音后全班齊讀或男女生分讀)
4、這首詩寫得這么美,你最喜歡哪些部分呢?把你最喜歡的地方讀給你的同桌聽一聽。(同桌互讀→指名讀→喜歡這部分的同學一起讀)
5、我們讀了自己最喜歡的詩節,跟著詩人走進秋天,看到了秋天,那么你能告訴大家這首詩主要寫了秋天的哪些美麗的景色和豐收的景象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邊讀邊做記號。(生自由讀畫,板書:美景)
6、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老師順勢引導歸類、板書:秋陽、秋風、秋色、秋實、秋香)
7、風景如畫的秋天,秋陽嬌艷,秋風颯爽,秋實累累,秋色怡人,秋香飄溢(師指板書),讓我們伴隨《秋日私語》的優美樂曲,再次輕輕齊讀這首詩。
三、提出質疑,適當小結。
讀到這里,你有哪些收獲呢?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呢?(生自由說)
下節課我們繼續品讀,繼續欣賞。
四、指導書寫,當堂練習。
1、現在我們來看這一課的生字,仔細觀察字形,看看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們。
2、生交流,重點指導“柔”、“腸”。→師范寫,邊寫邊講注意點,生跟著書空
3、生完成書后2描紅練習。
板書設計::
秋天
王宜
美景
秋陽秋風秋色秋實秋香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復習字詞
2、整體回憶上一節課,我們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回想一下,這首詩主要是從哪幾個方面寫出了秋天的美麗景色和豐收的景象?(相機板書:秋風、秋陽、秋色、秋實、秋香)
二、品讀課文。
1、精讀感悟,體會秋天各樣的美
(1)跟著詩人我們走進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歡秋天的什么景色呢?讀讀課文,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
(2)你喜歡秋天的什么景色?
(3)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品讀重點語句:
A、秋風:
①出示描寫秋風的兩段話,指名讀。
②你為什么喜歡秋風?(生暢談交流,抓住“打滾”、“奔跑”“涂掉”等詞感悟秋風的頑皮淘氣,理解“秋風如同柔韌的梳子”“秋光如同發亮的汗珠”等句子)
③“把夏天的腳印兒輕輕涂掉……”是什么意思?省略號放在這兒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風在一點一點擦拭腳印,掩蓋夏的痕跡。
④指導朗讀:秋風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吹走了炎熱的夏天,吹來了涼爽的秋天,也吹來了一個豐收的秋天,難怪作者這么喜歡秋風。你們喜歡秋風嗎?把你對秋風的喜歡用朗讀表達出來。(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B、秋實:
①秋天里,有哪些果實成熟了?(稻穗、向日葵、蘋果、葡萄、玉米、高粱)
②成熟了的果實都是什么樣子的?自己讀讀課文第三到五自然段,去感受一下那份豐收的喜悅。
③匯報朗讀,相互評議指導。
④全班賽讀,看誰先背下來。
C、秋色:
在看到累累秋實的時候,我們還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顏色呢?
2、回歸整體,感受詩的韻律美。
(1)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2)這首詩還有什么特點呢?(生自由談,重點指導體會擬人手法的運用)
(3)小結:這首小詩運用擬人的手法,用流暢明快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秋天的美。
3、再讀全詩,試著背誦全詩。
三、拓展延伸,描繪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學們,金秋是美麗的,在每一個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禮贊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組合,分組活動:
(1)彩筆繪秋色,畫出心中的秋。
(2)深情頌秋天,讀出心中的秋。(小組合作編排詩朗誦《秋天》)
(3)妙筆描秋景,寫出心中的秋。(即課后練習4,將詩句改成一段話。)
3、全班匯報交流,教師總結。
四、作業:
1、背誦全詩。
2、課后收集寫秋天的詩,古詩,現代詩都可以。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的內容。
2.默讀課文,說說受傷的蜜蜂是怎樣修補翅膀重新起飛的。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蜜蜂鍥而不舍精神的贊美。
教學重點難點:
讀懂課文,理解蜜蜂是怎樣修補翅膀重新起飛的。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這是什么?
2.說到蜜蜂,你想到了什么?
3.說實話,其實我不太喜歡蜜蜂,因為我小時候曾經被它蜇過一回,但是后來聽老人說蜜蜂輕易不蜇人,準是誤以為你要傷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就耗盡了生命,也活不久了。我聽了,就原諒它了。可是從此看到它,總覺得心里有疙瘩。直到我看到了這篇文章,(板題)才知道自己對它了解得太少。
4.相信大家在讀完課文后,必定會對它有新的認識。
二、初讀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學習課文。
1.在整個故事的發展中,我的`思想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
2.學習2-5自然段
(1)你是從哪看出作者的厭煩?
重點:理解詞語鍥而不舍
指導讀出我的不耐煩、厭惡之情
你看到一個怎樣的作者,一只怎樣的蜜蜂?
(2)小結:為了發泄自己的不滿,我先是趕它,然后拍它,接著踏它,最后還使出全部力量碾它,恨不得置它于死地。可這只蜜蜂卻沒有絲毫的膽怯和退縮,它兩次從土里鉆出來。
3.學習6-11自然段
(1)我再也不想去傷害它,我心中充滿疑問,我開始靜靜地觀察它,我看到了什么?蜜蜂做了什么令我感動?
默讀6-11自然段,同座合作補充板書。
指名回答。
(2)它是怎樣修補自己的翅膀的?
劃記修補過程中的動詞,完成填一填。
(3)被修補的翅膀傷得怎樣?從哪看出很嚴重?
(4)盡管傷得這么嚴重,但它仍然(引讀填一填)
(5)師引讀9-11自然段。
(6)讀完了蜜蜂振翅起飛的經過,你想對蜜蜂說什么?
(7)這可愛的小生靈折服了我們,同時也折服了作者,從哪可以看出?
(8)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引入原名《翅與禱》
四、總結
學完本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兩次鉆出來
不怕困難
蜜蜂 一次又一次 修補翅膀
堅持不懈
三次試飛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預設】
1、認識本課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從描寫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里體會到年輕人自尊的品格,從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學過程預設】
一、接觸學生談話
自我介紹:
話題1:你們平時是怎樣學習語文的?
話題2:你們喜歡怎樣在語文課里干什么?
二、導入課文
師:世界上有許多富翁,像比爾·蓋茨,我們寧波人熟悉的船王包玉剛,在他們取得巨大成功的背后往往有著一個個感動人的故事。(媒體,圖示)這個人叫哈默,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世界巨富,“石油大王”,1979年受鄧小平邀請訪問中國。可是照片上的哈默在60多年前卻是一個骨瘦如柴、衣衫襤褸的年輕人。(板書:哈默)看了這兩幅照片你心中有什么想說或想問的嗎?
梳理問題:他是怎么成功的?(板書:成功)
三、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有關他的故事──“尊嚴”
(板書)你會從中有什么感受?
學生與老師一同書空,注意“尊”與“遵”的區別。
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想想課文講了哈默的一件什么事?(媒體出示要求)
四、自學反饋
1、檢查字詞:
沃爾遜杰克遜
狼吞虎咽面呈菜色疲憊不堪臉色蒼白骨瘦如柴逃難思量
2、同桌互相檢查朗讀,選一個自然段考考你的同桌讀對讀好的給以鼓勵,讀錯的給以幫助糾正。
3、說說課文講了哈默的一件什么事?
(在逃難中哈默堅持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食物的事。)
五、快速默讀課文
找出文中哪句話說出了哈默是個怎樣的人?出示這句話,讀。
“別看他現在什么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1、默讀,從哪些詞句看出哈默是個一無所有的人?用“──”劃出;從哪些詞句看出哈默是個有尊嚴的人?用“~~”劃出。小組交流學習情況。
2、全班反饋,說說你們組是怎么認為的,哪些一致的意見,哪些不同的有爭議的看法?
板塊一:這些逃難的人,顯然很久沒有吃到這么好的食物了,他們連一句感謝的話也顧不上說,就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只有一個人例外,這是一個臉色蒼白、骨瘦如柴的年輕人。
板塊二:
第一層面:
感受哈默的話(交流中隨機板書:自信、自強、有毅力、自食其力……)
“先生,吃您這么多東西,您有什么活兒需要我做嗎?”
這個年輕人的目光頓時灰暗了,他的喉結上下動了動,說:“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
“不,我現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兒,我再吃這些東西!”
第二層面:
加上杰克遜的話,出示,與老師對話。
第三層面:
看圖,設計角色轉化,互動采訪。教師以“杰克遜大叔”的身份,學生以“哈默”的身份進行一次對話。
⑴年輕人,你都餓成這樣了,快把食物吃下吧?
⑵你先填飽肚子再干活不也一樣嗎?
⑶食物對你多么重要,你為什么非得堅持干完活后再吃呢?
⑷年輕人,我很敬佩你,我送你一句話吧!
(課件出示:雖然你一無所有,但你是百分之百的富翁,因為你有尊嚴。)
把這句話說給你自己聽。
六、讓我們再來讀讀課文中的這句話
“別看他現在什么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現在你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嗎?為什么說他是個百分之百的富翁?(精神人格的富翁,必將使他成為物質金錢的富翁)
師:因為哈默有尊嚴,他自信、自強,有毅力,肯勞動,再加上他不斷的努力,別人的幫助等等,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七、寫一句話給哈默,可以寫給一無所有的哈默,也可以寫給成功后的哈默
交流。
八、這節課我們從哈默身上感受到了尊嚴的對于人生的意義,那么在杰克遜大叔身上又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呢?我們下節課繼續討論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7個生字。
2.反復誦讀課文,想象瀑布動人心魄的場面,體會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
3.了解黃河的胸懷、精神和氣概,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壺口瀑布又是萬里黃河最壯觀的景象。黃河在這里以雷霆萬鈞之勢,奔騰而來,咆哮而去。你們想不想了解那動人心魄的壯觀場面。那我們就隨著文中的作者到壺口去看一看吧!
二、初讀,讀通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讀書交流。
(1)請學生選讀感興趣的段落。
(2)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在小組內與同學討論、交流。
三、再讀,感知
談讀書感受: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你的感受是通過課文中的哪些詞句得到的?請再讀讀課文。
四、研讀、感悟
根據學情隨機反饋
1.通過研讀,感受壺口瀑布那驚天動地的磅礴氣勢。
(1)結合有關語句談理解,講感受。
(2)通過電視屏幕放映壺口瀑布奔騰咆哮的壯觀景象,使學生目睹那驚心動魄的壯觀場面,耳聞震耳欲聾的轟鳴聲。
(3)指導感情朗讀,邊讀邊想象那驚心動魄的場面。
2.通過研讀,體會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
(1)理解六、七自然段中的重點語句。
(2)教師介紹材料,幫助學生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感情。
在1938年9月,正當抗日戰爭極其艱苦、中華民族面臨危亡的時候,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出隊來到壺口,他的心驟然被奔瀉的瀑布所征服,滔滔的黃河水在詩人心中掀起了萬丈狂瀾,就在這里,他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黃河頌》。回到延安,冼星海為這首詩譜了曲,杰出的《黃河大合唱》就此誕生了。這首表現了強烈的民族精神的組歌,曾響徹大河上下,它不斷地鼓舞著中華兒女為祖國的尊嚴而浴血奮斗。
(3)播放歌曲《黃河大合唱》,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教師引導:“風在吼,馬在嘯,黃河在咆哮”這雄壯的歌聲唱出了黃河的風采,更唱出了中華民族戰無不勝,奮發圖強的英雄氣概。
(5)說說課文為什么不以“壺口瀑布”為題,而以“黃河魂”為題?
(6)有感情地朗讀六、七自然段。
五、延伸拓展
1.教師:黃河水和黃河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黃河精神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帶領中華民族像長流不息的滔滔黃河,奔向美好的未來。
2.學了本課,你有何感受,寫下來,就是一篇讀后感。
六、布置作業
1.展示交流你所收集到的有關黃河的資料。
2.積累本課的四字詞語。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7
課型:新授
課時: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能力訓練點:培養“研究探討、深入領會”的閱讀習慣。
美育滲透點:領會“以無勝有、以少勝多”的藝術原則。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課堂以學生討論、釋疑為主。
預習布置:
1. 查閱資料,了解有關維納斯的神話傳說及“斷臂維納斯”雕像的特征。
通讀全文,了解大意,掌握字詞,并在文中劃出疑難語句。
教學過程
一、由插圖導入
關于維納斯與維納斯雕像。
羅浮宮的世界“三寶”:愛神“維納斯”雕像、“勝利女神”雕像、《蒙娜麗莎》畫像,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米洛斯的維納斯》。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神,也是象征豐饒多產的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忒。傳說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誕生,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奧林匹斯山,眾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宙斯在遭其拒絕后,遂把她嫁給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神阿瑞斯,并生下小愛神厄洛斯。后曾幫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臘最美的女人海倫。引起希臘人遠征特洛伊的十年戰爭。
《米洛斯的維納斯》是舉世聞名的古希臘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愛琴海南部的米洛島上的一個山洞里發現的,長期以來它一直被認為是迄今被發現的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論觀者從何種角度看,都同樣獲得這種感受:莊重的嫵媚。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女神的兩臂雖已失去,卻讓人感到一種殘缺的美。曾經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斷了的兩只手臂原來是什么姿勢?是拿著金蘋果,是扶著戰神的盾?還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來的考據則較肯定地認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愛的使者”丘比特。雖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測補塑了她的雙臂,但總覺不協調,還不如就讓她缺兩只胳臂,因而以“斷臂美神”而聞名世界
二、檢查預習(見人教社教案226頁)
三、講析課文
(一)中心論點
本單元學習的是文化隨筆。這類文章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
(提問:本文屬于那一種?第二類)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來的觀點是什么?(請用文中的話作答)
答: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二)中心論點第一方面:為什么必須失去雙臂?(請迅速在文中找出能證明這一觀點的重要語句。)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讀文章,發揮想象力,描述文中情景。
2、理解“這里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桂花。”一句話意思。
3、體會作者表達濃濃思鄉之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 導語:童年是美好,那一幕幕童年往事會給人以永久回憶。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回憶童年生活文章。(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
3、教師:讀了課題,你有問題要問嗎?
(學生自由提出疑問)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方式讀課文,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讀書交流。
(1)請學生選讀感興趣段落。
(2)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問題,在小組內與同學交流、討論。
三、細讀課文,探究解疑
引導學生重點探究以下問題。
1、“我”為什么喜歡桂花?
①從文中找出“我”喜歡桂花句子讀一讀,說說“我”為什么喜歡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2、重點理解搖花時樂趣。
(1)為什么說搖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理解“總是”)
(2)畫出“我”搖桂花句子。
①理解“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
②想象“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情景。
③為什么說桂花紛紛落下來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雨”?
(3)指導感情朗讀。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搖花樂’,還有那搖落陣陣桂花雨”。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思想感情。
四、課堂總結
1、課文通過回憶小時候搖桂花時有趣情景,表達了作者對童年往事無比懷念以及對家鄉熱愛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拓展延伸
回憶一下自己童年生活,有沒有不能忘懷人和事?如果有,說給大家聽聽。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9
目的要求
一、了解主編者司馬光、《資治通鑒》及背景。
二、疏通文意,誦讀全文。
三、認識在孫劉聯盟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的關鍵因素是孫權的正確決策。四、通過對戰爭場面描寫的分析,了解“史筆”的基本特點。
難點、重點分析
1、常用文言詞。
次、當、方、計、將、蹶、立、乃、夷、走、卒
2、容易誤解的語言現象
地方、妻子、北面、交通、無論、于是、殷勤、中國、初一
3、本文突出了孫權什么性格、特點?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由以少勝多導入:
課文解析
一、了解主編者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⒈了解主編者司馬光
⒉了解《資治通鑒》
⒊時代背景簡介
二、疏通文意,誦讀全文
⒈理解字、詞、句,翻譯
⑴注音⑵解釋加點詞⑶難句翻譯
⒉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認識孫權的決策是孫劉聯盟在赤壁之戰中戰勝曹操的決定因素
本文可分為二個部分。
1、第一部分(1—5段):孫劉聯盟形成的經過。可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1、2段):魯肅,諸葛亮策動孫劉聯盟。
第一段,東吳方面,魯肅勸說孫權與劉備結成聯盟,共治曹操,并前往劉備處,勸說其聯吳抗曹。這是孫劉聯盟形成的前奏。魯肅是這一聯盟的本謀者。
第二段,諸葛亮意識到形勢的危急,到東吳去勸說孫權聯劉抗曹,并為孫權分析了當前三方兵力的對比,預測了戰后天下的局勢。這是孫劉聯盟的進一步醞釀。后來形勢的發展證實了諸葛亮卓越的才能。
第二層(3—5段):寫東吳方面孫權聚眾商議,最終決定抗操并出兵。
第三段,曹操寫信威嚇孫權,企圖不戰而勝,東吳內部“和”、“戰”兩派意見分岐,魯肅暗勸孫權堅定抗曹決心。
第四段,魯肅為堅定孫權決心,加強主戰派力量,勸孫權召回周瑜。周瑜為孫權分析形勢促使孫權下定抗曹決心。
第五段,周瑜夜探孫權,為孫權助畫方略,分析了以少勝多的可能性,使孫權決心與劉備聯合,與曹操決一死戰。
2、第二部分(6—7段):詳寫戰爭實況,證實了諸葛亮、周瑜的預測及分析。
作者在《赤壁之戰》中給宋朝皇帝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榜樣──孫權,告訴宋朝皇帝一個歷史經驗──對待強大敵國的威脅,如果處理得當,弱國是可以戰勝強國的;作為一個國君,處理這種大事,一定要非常謹慎,既要廣泛聽取臣下的意見,又要有正確的決斷。
在課文中,雖然沒有描寫孫權的大段對話,但卻是把他當作關鍵人物來寫的,魯肅,孔明,周瑜都是圍著他轉的。在第一段中,他同意魯肅去勸說劉備,實是為了試探孫劉聯盟的可能性。第二段孫權與諸葛亮的對話,從孫權的角度看,他已探知了劉備的實力,聯盟方針已定,諸葛亮一句“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使孫權“大悅”,可見聯盟方針深合孫意。孫劉聯盟是赤壁之戰大敗曹操的基礎。
曹操戰書下到東吳,引起了東吳內部和戰兩派激烈爭論。獨孫權不表態,全面、虛心、反復地聽取雙方的意見。即使是不合他心意的主和派意見,也耐心傾聽,反復思慮后,才下定決心,‘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史有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對決策前的主和派卻并不懲治,顯示出了孫權卓越的領導風度。而決策時“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誰在前,誰為后援也都考慮、準備好了,由此更可見他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而文中的細節描寫,“執肅手曰”,“撫其(周瑜)背曰”,都表現了他對臣下的信任和感謝,這也是一個所必備的素質。
曹操大軍壓境,孫權不甘心受制于人,堅持采取對抗的方針,表現了他的英雄性格。但面對雙方力量懸殊的實際,他又持謹慎態度,對劉備,在了解他的實力后,才與之聯盟;對臣下,允許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即使與已不合,也不責罰。在充分比較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作了最后決斷后,則斷然制止迎降的言論。他的深思熟慮和堅決果斷,使他掌握了戰爭中的主動權,成為赤壁之戰的關鍵人物。
二、通過戰爭場面的分析,了解“史筆”的基本特點
課文的最后兩段(6、7段)是描寫戰爭實況的。“赤壁之戰”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描寫得十分具體細致,龐統獻連環計,黃蓋獻苦肉計,蔣干中計,闞澤下詐降書,諸葛亮借東風等情節應有盡有。而在本文中,只用“操方連戰艦”,“先以書遺操,詐云欲降”,“時東南風急”等語帶過,僅用三百余字,然讀后卻使人覺得如置身戰場,歷歷皆在眼前。這種筆法稱為“史筆”,它不同于小說。史筆既要尊重客觀事實,不能虛構,又要分清事情的輕重,這是最基本的原則。
三、當堂檢測
(一)、基礎知識
⒈據拼音寫漢字
①xiāo()雄②shān()夷大難
③jīng huī()()南指④yǎn()有其地
⒉劃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在括號中寫出本字
①五萬兵難卒合()②頃之,煙炎張天()③將軍禽操,宜在今日()④雷鼓大震()⑤卿能辦之者誠決()
⒊寫出下列句子屬何種句式
(1)豫州今欲何往(2)人馬燒溺死者甚眾(3)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4)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5)恐為操所先(6)劉備天下梟雄(7)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8)亮見權于柴桑(9)今戰士還者及水軍精甲萬人(10)贏兵為人馬所蹈藉(11)卿欲何言(12)受制于人
(二)、語段閱讀
⒈解釋加點的詞
⒉文中標有()的地方,省略了主語,請補上
⒊翻譯劃橫線的句子
權即遺肅行。到夏口,聞操已向荊州,()晝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備南走,肅經迎之,與備會于當陽長坂。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①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肅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已據有六郡,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③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備甚悅。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10
知識與技能:1、引導學生探討與山有關的其他字的意義和區別。
2、以類似順口溜的三字句,訓練學生快速朗讀的能力。
3、創色情景,指導學生理解背誦有關對待自己的格言警句。
4、通過閱讀成語故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5、鼓勵學生探究與發現在引用別人說的話時語言表達形式的多變性。
6、創色情景,鼓勵學生大膽進行口語交際。
7、回味學習中各種特別有意義的活動,學會圍繞主題選擇材料,把活動過程寫清楚。
過程與方法:創色情景,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并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掌握學習內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讀古詩的興趣和熱愛古文化遺產的感情,認識和感受漢語言的豐富多彩,培養積累語言的習慣。
教學重點:鼓勵學生自學和積累優美詞句。積累成語。
教學難點: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大膽發言,學會準確表達。
教學用具:
教學時數:
教學過程:
第1課時執行時間:年月日
師生雙邊教學活動方案預設預設修改或生成情況
一、激趣導入:同學們,我們學過許多有名的古詩,你還記得嗎?試著背給大家聽。(指名幾個同學背幾首)
其實呀,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燦爛的文化,我們不僅會背,還要去理解他們,今天,讓我們一起進入語文樂園(八)的第一個板塊———我來試試
二、讀一讀,查一查
1、學生自由朗讀古詩,直至誦讀,并想一想加點的字的意思。
2、學生查字典,弄清加點字的基本意思。
3、同桌討論“山”、“峰”、“嶺”、“峽”、“巖”在意義上的聯系和區別。
4、全班交流反饋
(1)、練習朗讀,誦讀。
(2)、指說詩句中的加點字的意思。
(3)、比較加點字的聯系,可以口述比較。也可以用繪畫比較。
(4)、探討與山相關的其他字的意義和區別。
5、小結,弄清加點字意思的不同之處。
6、齊讀三句詩。
三、讀一讀
1、自由朗讀幾次,由讀通到讀順,由讀順到讀熟,速度由慢到快,直到一口氣能讀下來。注意讀準押韻字的音。
2、同桌互讀互評,看看誰讀得有節奏。
3、再次自由朗讀,訓練速度,讀準韻腳。
4、全班展讀,賽讀。
四、寫一寫,背一背。
1、復習我們學過的格言警句。
2、出示書上的三句格言警句,學生試著讀熟達到背誦的程度。
3、聯系自己的實際,邊默背,邊體會。
4、試著想一想:我是否有自信心,我是否認識了自己,我是怎樣對待成功和失敗的?并內心作答。
5、自我反省,再讀句子,背誦記憶。
6、臨摹抄寫,增加記憶。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與理解。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懂得在生活中與人相處應將心比心。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你坐在擁擠的公交車上時,這時突然上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當你在路上行走時,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對這樣的情形,你會怎么做?今天,我們將學習《將心比心》這篇課文,學完課文以后,也許你就會毫不猶豫地告訴老師答案了。
預習探究合作交流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讓生自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同桌互相幫助解決。
2.同桌之間相互進行朗讀檢查,糾正讀錯或讀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課文主要講了哪兩件將心比心的事?
4.齊讀課文。
品讀體驗
三、細讀課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組合作讀課文后,合作自學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從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想想這一段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動,用橫線標示出來。
3.齊讀第三自然段,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對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紋線勾出文中阿姨和母親說的話,仔細讀一讀,你體會到了什么?
5.學完課文,你對課文中的阿姨和母親想說些什么嗎?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四、鞏固延伸
1.以“將心比心”為題,寫一寫生活中遇到的類似的事情。
2.創設情境,補充對話。
①在擁擠的公交車上,一位小朋友給抱著孩子的阿姨讓座。
②在人來人往的超市里幫素不相識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買的東西。
③大街上,幫助一位殘疾的叔叔撿他掉在地上的東西。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抓住重點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
2、感受的活潑可愛和光彩奪目的春天景色。
3、學習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的觀察方法。
教學過程:
一、指名背誦《海上日出》。
二、出示的掛圖,觀察說話。
三、出示掛圖,指導學生按以下順序觀察圖畫,簡單口述圖意。
1、按由近及遠的順序觀察春天的景色。
2、觀察近處在空中飛翔的。
3、觀察遠處落在電線上的。
四、檢查預習。
默讀課文,說說小是什么樣兒的,飛行特點是什么?
五、指名三人讀課文。
評點,讀準字音。
六、圖文結合,理解第一自然段,了解的特點。
1、外形特點。
2、透過外形,了解性情特點。
3、有感情朗讀,讀出的活潑、機靈、可愛。
4、自由讀。
5、看圖,試著背誦第一自然段。
七、圖文對照,理解第二自然段。
1、觀察圖畫,感受春天的氣息。
2、結合“微風吹拂著……柳絲”一句,體會春天柳樹的特點。
3、理解“像趕集似的聚攏來”。
4、憑借圖畫,發揮想象,感受“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是怎樣的關系。
5、理解“生機”。
6、朗讀,在頭腦中浮現“光彩奪目的春天”。
7、自由讀,注意句與句的聯系。
8、試背第二段。
八、聯系圖畫中飛行的和落在電線上的,理解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1、觀察飛行的,聽讀第三自然段。
2、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
3、概括大意。
4、聽讀第四段,看作者怎樣描寫停在電線上的的。
5、“五線譜”“音符”分別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說停著的“譜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贊歌”?
6、自由讀第三四段,浮現畫面。
九、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十、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識記生字詞。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自主識記本課生字,重點反饋“辯、冤”;通過查字典理解“誣告”的意思,并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蒙冤受屈”的意思。
2、能在理清人物關系的基礎上,借助板書的提示,簡要概括課文1—6節所述事件的內容。
3、能抓住要點概述福爾遜的證詞內容,了解林肯如何掌握事實的整個過程,感受到他的睿智與正義。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7—16節,并能表達自己對律師林肯的贊美。
教學過程:
一、整體進入,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發生在法庭上的故事。
2、我們預習了課文,請你再聯系我們的生活,說說法庭審理案件時會出現哪些人?(隨機出示:原告、被告、法官、證人、律師。)
3、在這個案件中,被告、證人和律師各叫什么名字?(隨機出示:阿姆斯特朗、福爾遜、林肯)讓我們一起把這三個外國人的名字讀清楚、讀正確。
4、引讀:這就是——林肯,他是—美國歷的一位總統,早年——當過律師。
5、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律師林肯。(齊讀課題)
二、理清人物關系,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
1、在這個事件中他們之間是怎樣的情況呢?(邊說邊畫箭頭1)
誣告(“誣告”意思是——無中生有地控告別人有犯罪行為。原告無中生有地冤枉——阿姆斯特朗,說他——圖財害命(出示詞卡),從而使他——蒙冤受屈,注意“冤”字最后一筆點不能漏。“蒙冤受屈”意思就是蒙受——冤屈,這就是——誣告。)
2、其他人之間的情況怎樣呢?(畫完箭頭)請大家自由讀課文1——6節,圈出詞語,說一說。
3、交流:(隨機出示板書)
收買、咬定、相信、判定、斷定
辯護(因為“辯護”要用語言,所以“辯”字中間是個——言字旁。)
4、借助板書的提示,用連貫的話簡要地說說1—6節的內容。(指名2學生讀)
三、聯系上下文,了解“證詞”和“事實”。
(一)讀課文7——14節,了解“證詞”內容。
1、過渡:一個忠厚老實、無辜的人被判定有罪,關鍵是證人福爾遜的證詞,那這份證詞中究竟寫了些什么?我們配合著讀讀課文7—14節的對話,找出福爾遜證詞中應該有哪些內容。
2、學生交流。(根據交流翻紅要點)
3、根據要點的提示,自己連起來說說證詞的內容。(注意人稱)
4、師引讀:林肯查閱案卷,發現福爾遜的證詞中這樣寫道——(出示查閱案卷、證詞)
十月十八日晚上十一點,月光很亮,我在草垛后面清楚地看到阿姆斯特朗在大樹下面開槍殺人。雖然我和他相隔二、三十米,但因為月光正照在他臉上,所以我看清了他的臉。
(二)研讀第16節,了解林肯掌握的“事實”。[]
1、在法官眼中,這份證詞——鐵證如山、無懈可擊,所以判定阿姆斯特朗有罪。
2、面對這樣一份證詞,林肯要為阿姆斯特朗辯護就必須掌握全部的事實,他做了什么?(隨機出示:現場調查)
3、在現場掌握的事實在課文哪一節體現?(出示16節)請你自己靜心地讀讀第16節,你能在自己的腦海中復現現場的情況嗎?有什么不懂?交流疑問。
4、師媒體演示,一生讀。是否解決了你心中的疑問?
5、默讀“證詞”與“事實”,思考:他們有什么出入嗎?
6、師生配合著讀讀證詞與事實,師讀福爾遜證詞,你們用事實反駁。(翻色,指導朗讀——真相大膽地讀出來。)
(三)朗讀對質,感悟林肯的睿智和正義
1、既然林肯已經掌握了大量的事實,那他為什么不先發制人,在法庭上直接陳述證詞,揭穿福爾遜的謊言呢?說一說。
2、交流:
小結:證人——咬定他,法官——判定他有罪,阿姆斯特朗自己也——有口難辯。如果在法庭上將他掌握的事實公布于眾,法官和人們都——不會相信,證人也會翻供。
3、面對這樣的情況,林肯怎么辦?
(讓證人原形畢露)林肯設計“后發制人、請君入甕”的計策。
4、讓我們重現林肯與福爾遜當堂對質的精彩一幕。同桌自己練練,指名2人。讀清楚,讀流暢,但是像日常對話而不是法庭上的當堂對質,怎樣才能讀出法庭上對質的緊張氣氛呢?語速、音量該如何呢?指名1人交流。(隨機翻紅“發誓、認清、肯定”)
4、同桌練練。男女生對質一回(男林肯、女福爾遜)。
(指導朗讀:林肯讀出膽量,質問,不給對方思考的余地,福爾遜讀出信誓旦旦,徹頭徹尾騙子的感覺來。)
5胖該?人上臺,用朗讀扮演角色,我們都是旁聽者,1人質問者,再現整個法庭上對質的過程。
6、引讀17、18節。
林肯說到這里,整個法庭內一片靜寂,人們在靜靜地思考,接著便騷動起來,人們紛紛議論,(人們在說什么,互相議論一下,學生小聲議論),有的說——,有的說——,還有的說——,終于,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學生鼓掌),這掌聲是對林肯的——贊揚,是對林肯的——敬佩,是對林肯的——贊頌。在掌聲中阿姆斯特朗被宣告——無罪,林肯——成了當時美國最有名的律師。
三、贊美林肯,感悟品質。
1、學習至此,你認為林肯這位律師具備了哪些素質?(出示:律師、照片1)
(出示:淵博的知識、雄辯的口才、聰明與機智、敏銳洞察力……)
這些都很重要,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看看1—6節,再看看板書——強烈的正義。引讀:一位律師只有具備了強烈的正義感,才可能用好——,用好——,用好——,才是一名真正的優秀的律師,才可能為國家和人民服務。
2、小結:律師林肯正是憑此后來在政壇上嶄露頭角,成了美國歷人民愛戴的總統。引讀林肯總統功績:他——他——(出示照片2、總統、功績)
3、每每人們懷念起林肯,(出示:林肯)常常懷著崇敬的心情尊稱他——林肯總統,更不忘他年輕時一個十分親切的稱呼——律師林肯!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14
【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18課《頤和園》。
【教學設計的理念】
這篇課文按游覽的順序,具體描寫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展示了我國園林藝術的輝煌成就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及才能。圍繞景色的特點,讓學生在不同方式的閱讀中進行感悟、體驗,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經歷合作與交流的快樂、同時進行信息的搜集和匯集,感知課文內容和領悟課文中所體現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內容的重組加工】
在新課標的教學觀念下,光是讓學生弄會、弄懂是不夠的,而應該教給他們更多的了解知識的方法和技能,必須改變以往的面面俱到、串講串問,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做法,要以學生為主體,要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前提,以探究發現、自讀感悟為手段,變教師的“講”為教師引導下的“感悟”。因此,學習本篇課文,改變逐段講解的方法,而讓學生憑借自己的學習興趣進行合作交流,抓住重點句子來體會所寫景物的特點,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感受頤和園大而美的特點,另外讓學生感悟、學習本課觀察和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方式的構建】
這節課是以學生學習過程為主線,以教師的引導作用為輔,來完成學習任務。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就是想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整體感悟和重點探究結合起來。
1、合作感悟、加深理解:
通過復習的提問導入,回憶作者的游覽路線和各個景點,接下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喜歡哪一個景點就重點研究哪一個景點,進行分小組合作學習,這也是課文學習的重點部分。這是學生獨立分析理解教材的過程,是個性化學習的過程。
然后,分小組匯報,這是充分展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環節。學生不是按照老師設計的順序來理解課文,而是按自己的理解來講解和品讀課文,完全是自主的、能動的、不受約束的,無論誰都可以盡情地表白自己的意見,按自己的理解朗讀和體會。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我把課文中提到的各處景點的圖片做成課件,配合學生的匯報。每匯報一個景點,都重視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景色的美,還要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重點句子,探究課文是怎樣描寫景物特點的。
2、擴展訓練、培養能力: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樣本,是教學的依據和參照,但它不是唯一的內容,語文教學應該擴展開來,放開學生的眼界,使他們了解更多的知識。我設計了讓學生交流自己了解的有關頤和園的其它資料,讓學生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內容。
僅僅這樣的延伸是不夠的,接著,我給學生們放一段錄象,讓學生們嘗試做小導游,這既是對課文內容的深化,又給了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自由展現他們的個性風采。在這樣的訓練中,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適應了素質教育的需要。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8課《頤和園》,通過上節課的學習,頤和園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它是一個美麗的大公園。
板書:
美、大
2、師: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他是從哪些方面寫它的美、大呢?
生:作者是按照游覽路線的順序介紹的。他去了長廊,接著去了排云殿、佛香閣,然后又到了昆明湖邊,踏上了十七孔橋……
板書:
長廊、排云殿、佛香閣、昆明湖、十七孔橋
二、自讀感悟、交流體會
1、師:頤和園有這么多的美景,真吸引人呀!快速瀏覽一下課文,說說你最喜歡哪個景點?
生讀課文,自由匯報自己喜歡的地方。
2、小組學習:
師:好,請大家合作學習,喜歡同一個景點的同學你們前后桌幾個人可以自由組成小組去學習那一部分內容。
(引導學生自由組合,臨時指派組長。)
師:學習的時候可以按照老師給你們的提示:
課件出示導學提示:
自讀、感悟、交流、朗讀
⑴ 讀讀課文:
說說你最喜歡哪一處景點?
⑵ 這處景點的景物特點是什么?你從哪些語句當中體會到的?談談自己的理解。
⑶ 你怎樣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生進行合作學習,讀課文的語段,交流各自的理解。
3、學生匯報:
匯報──補充──朗讀。
師引導(配合出示課件):
重點抓住以下語句,感受特點,進行朗讀感悟:
⑴ 長廊:
很長、很美
① 這條長廊有700多米長,分成273間。
(運用數字寫出了長)
② 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
(寫出了長的特點)
③ 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長廊兩旁載滿了花木,這一種花沒謝,那一種又開了。微風從左邊的昆明湖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
(感受美)
⑵ 佛香閣、排云殿:
華麗、華美,金碧輝煌
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云殿。
⑶ 昆明湖:
清、靜、美
① 正前面,昆明湖靜得象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劃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
(比喻句寫出了昆明湖很靜、很清。從中也說明昆明湖很美。)
② 昆明湖圍著長長的堤岸,堤上有好幾座樣式不同的石橋,兩岸栽著數不清的倒垂的楊柳。湖中心有個小島,島上一片蔥綠。
(說明昆明湖很美、很寬闊。)
⑷ 十七孔橋:
橋洞多,獅子姿態不一、數量多
這座石橋有十七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欄桿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著小獅子。這么多的獅子,姿態不一,也沒有哪兩只是相同的。
4、師:好,同學們感悟的真不錯,老師問你們,游覽了頤和園,你有什么感受?
生:頤和園真美呀!
生:修建頤和園可真不容易!
師小結:是呀,頤和園是我國的名園之一,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園林藝術的美,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這篇文章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作者對頤和園的什么情感?
生:贊美、喜愛……
三、拓展訓練、提高能力
1、師:同學們,我們跟著作者游覽了幾處景點,其實老師告訴大家,它還有很多美景,課文并沒有寫全,你們能不能結合自己知道的知識給補充一些呢?
生自由談自己掌握的資料。
2、導游介紹:
師:你們知道的可真多,老師還從來沒有去過頤和園呢,在座的許多同學也沒有去過。你們能不能做一個小導游,領大家去參觀參觀呢?老師這里給你們準備了一段錄象,你們先跟著錄象練習說一說,當然也可以加進自己的想象。選出最優秀的導游領我們去游覽。
師放錄象,參與指導。
生練習說。
選一、二名小導游,運用口頭語言,自然講述。
3、小結:
師:你們講的真好,已經把我們帶到了頤和園的美景之中。同學們,你們認為是不是這樣呢?好,但愿頤和園的美景永遠留在我們心里,希望大家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去看一看。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15
一、色彩美。
詩人展開語言的調色板,選用繽紛的色彩,將眼前的景物描繪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使它產生了誘人的魅力。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黃綠相間,白藍輝映,讀來怎不令人心曠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暢?
二、結構美。
這首詩巧妙地將數字運用于形象思維領域,既使詩在結構上渾然一體,又獲得了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一種神思馳騁的時空美。第一句“兩個”黃鸝,寫“點”,是近寫;第二句“一行”白鷺,寫“線”,是遠寫;第三句“千秋”雪,寫“面”,表明了時間;第四句“萬里”船,展現了空間。簡短四句詩,點、線、面相互交織;遠、近、時、空彼此對照,構成了這首詩內在的結構美,耐人尋味。
三、意境美。
這首詩描寫的是公元7xx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機勃勃的景象,抒發了作者難以抑制的喜悅之情。
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由近及遠,由低及高,寫的是動景,草堂周圍翠綠的柳樹上成對的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
后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由遠及近,寫的是靜景,作者身在草堂憑窗遠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積雪,低頭瞥見門外停著的來自萬里之外的東吳的船只,不禁喜上心頭。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動靜交錯。色彩明麗,有條不紊,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的教案06-15
語文小學四年級教案06-25
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案03-16
語文小學四年級教案06-25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語文教案08-14
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語文教案03-15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8-19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07-18
小學四年級語文觀潮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