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教案

時間:2022-12-24 15:31:20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教案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教案7篇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教案1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愛蓮說》教案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水陸草木之花,可愛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歡哪一種呢?為什么喜歡它呢?說說看。(學生眾說紛紜)有人說,喜歡花的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這么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簡介

  師: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周敦頤)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字茂叔,道州營道人。晚年在廬山蓮花峰下建濂溪書堂講學,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始人,對宋明的哲學思想有很大影響。在《周元公集》。

  師:要注意“頤”字左邊的寫法。

  三、解題

  “說”是議論文的的一種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愛蓮說》就是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四、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1、給下列黑體字注音(叫一位同學上黑板注音) 甚蕃(fán) 淤泥(ū) 濯(zhuó) 清漣(lián) 枝蔓(àn)

  褻玩(xiè) 隱逸(ì) 頤(í) 噫(ī) 鮮有聞(xian)

  師:一學生帶讀

  2、全班朗讀課文

  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讀書很有韻味,自得其樂的讀,一般語氣都比較舒緩。我們讀古文雖然不需要搖頭晃腦,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讀書經驗,可以讀得更舒緩一些。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先要充分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礎上去讀。

  3、教師范讀

  五、理解重點字詞

  1、蕃 (多) 獨 (惟獨) 甚(非常) 而不染( 表示轉折)( 沾染污穢) 濯(洗滌) 清( 清水) 妖(美麗而不莊重) 不蔓不枝(長藤蔓)( 長枝節) ——屬于詞類活用

  香遠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凈植(聳立的樣子)( 立) 焉(呢) 予謂菊(第一人稱我)( 認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鮮有聞(少) 宜乎眾矣(應當)(多)

  中通外直 (暢通 挺直)

  (文中有一對反義詞是蕃和鮮。)

  2、了解兩個古今異義

  植 宜

  3、一詞多義:

  (1)“之”字用法

  ①水陸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詞,起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可不譯 ③無絲竹之亂耳 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可不譯 ④何陋之有 之:助詞,在這里是賓語提前的標志,無實義。

  (2)清:清澈(濯清漣而不妖);清香(香遠益清) 遠:遠播,形容詞用作動詞(香遠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離長,(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詞類活用: 1.蔓:名詞用作動詞,長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詞用作動詞,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遠:形容詞作動詞,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例句:香遠益清 4.清:形容詞作動詞,顯得清幽。例句:香遠益清

  5、翻譯全文

  六、分析課文

  1、周敦頤喜歡什么樣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蓮花)

  師:蓮花的別稱還有(荷花、芙蓉等)

  2、寫獨愛蓮的原因是什么?課文中哪些句子是著重寫蓮花的?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3、寫蓮是從幾個角度寫的?

  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 ——香遠益清

  姿態 ——亭亭凈植

  氣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這幾個角度各寫出了蓮花的哪些品格?

  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嘩眾取寵)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達大度,內心通達,行為正直)

  味道 ——香遠益清

  ( 美名遠揚)

  姿態 ——亭亭凈植

  (志潔行廉或獨立高潔)

  氣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自尊自愛令人敬重)

  師:總結:蓮花的整體的形象是端莊美麗,令人敬重。我們知道了作者愛蓮,不僅因為蓮花姿態美麗,而且更因為蓮的品格高尚。

  師:那么我們知道了蓮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課文寫了蓮,還寫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么?

  回答:還寫了菊和牡丹。 分別比作隱逸者、富貴者。

  6、題為愛蓮說,為什么還要寫其他花呢?

  作者寫蓮,同時又寫菊、寫牡丹其用意是起襯托作用。

  菊正襯,牡丹反襯。這樣,更能突出蓮的君子的品格,表達作者對蓮花的喜愛之情。

  7、剛才我們知道了菊比作隱逸者 牡丹比作富貴者。為什么?

  隱逸者呢?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而隱居避世,這種人的特點是志向高潔,就像陶淵明一樣(陶淵明一生清廉,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隱。他從復雜的宦海中掙脫出來后,回到家鄉,躬耕壟畝,過起了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并且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歸園田居》和飲酒詩系列),但逃避現實,隱居起來。

  師:作者喜歡嗎?(贊美惋惜)

  師:你是從哪一句看出來的?(陶后鮮有聞)富貴者呢?因為牡丹花十分濃艷,花朵碩大,有人評價為“天下無雙艷,人間第一香”,從唐朝起就成為富貴人家的寵物。牡丹的價錢很貴,但富貴人競相購之,把它比作富貴者很恰當。這種人的特點是追求富貴,貪慕榮華,追名逐利。

  師:作者喜歡嗎?(十分鄙視、厭惡)

  師:你是從哪一句看出來的?(牡丹之愛,宜乎眾人矣)

  師:那么君子是怎樣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處在污濁的環境卻保持自身的高潔,不隨流俗,不受沾染。

  師:蓮花這般高潔,在當時喜歡她的人多嗎?有何憑證?此話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心情?(不多。“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現在我們明白了,作者贊美蓮,其實是要贊美君子這樣的人,他不跟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為人正直,名聲很好,又很莊重,有獨立的人格。封建社會有這樣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種花來比三種人,使生動形象,含蓄而給人回味,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將三種花的品格擬人化了。把蓮花比作君子,借贊花來贊人,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寫法就叫做托物言志。當時社會愛蓮者少,愛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貴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會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對他們表示了強列的鄙視!結尾的兩句話一問一嘆,發人深省,的主題多深刻啊!(齊讀噫……)

  八、小結

  本文通過對蓮花形狀的敘寫和評論,借花喻人,闡述自己不慕榮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會上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庸俗世風。

  九、齊背課文,再次感受作者潔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結束語:通過今天的學習,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蓮花一樣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遠離世俗物欲的誘惑,做一個品德高潔、通達正直的君子,讓君子之德傳揚天下,讓君子之名遠播,讓君子之行引領眾生;那么,君子之德就會像“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成為世間一道亮麗的風景。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寫作背景,理解作者筆下的白鵝的鮮明特點,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2、學習作者細致觀察、準確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賞本文生動而風趣的語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回憶曾經讀過的以“鵝”為題材的詩文來導入新課。如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討論:這首詩突出了鵝的什么特點?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白鵝》寫于1946年夏天。抗戰期間,豐子愷內遷重慶,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當時正值戰時,生活條件艱苦,而人們內心更是焦慮苦悶。豐子愷在讀書、作畫之余,在院子里種豆、種菜、養鴿。養鵝,這成了作者排遣苦悶的一種寄托。

  三、范讀課文

  四、討論課文1一4段內容

  1、作者筆下的鵝有什么鮮明特點?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對這些詞語的意義加以比較:

  傲慢:輕視別人,對人沒有禮貌。

  高傲: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人;極其驕傲。

  傲人:驕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樣子。

  3、為了突出白鵝傲慢的特點,作者怎樣稱呼鵝?(“鵝老爺”)

  “老爺”一詞原是舊時代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種尊稱。作者用以稱呼白鵝,可見白鵝在他家中擁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鵝也就有理由表現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詞常被用以形容人輕視別人,對人沒有禮貌,作者為什么用這個詞來形容白鵝作者對白鵝懷著一種怎樣的感情?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4段。要求繪聲繪色,通過朗讀來領略作者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

  第二課時

  一、研究課文1~4段的寫法

  1、學生自由朗讀1~4段。

  2、為突出鵝的特點,作者將鵝和其他動物比較著寫,結合文中內容作具體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對白鵝作如此生動傳神的描寫,是因為他對白鵝觀察得非常仔細。描寫鵝吃飯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試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鵝吃飯時所表現出的傲慢?

  二、討論課文第5段的內容

  1、作者用淺顯質樸的文字,輕松幽默的筆調,勾勒了白鵝既可笑更可愛的形象,表達了對白鵝的喜愛與懷念。自由朗讀第5節,然后說說作者及其家人喜愛白鵝還有什么原因。

  2、談談你對文章結尾的兩句話的理解。

  3、這節文字主要寫白鵝的貢獻,但其間仍不乏表現白鵝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來欣賞一下。

  三、按照“思考與練習四”的要求進行口頭作文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童話的思想內涵,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話在語言運用、形象刻畫、情節安排等方面的特點。

  3.嘗試學習創作富有生活哲理和思想內涵的童話故事。

  4.掌握續寫的寫作要領,學會續寫作文。

  重點

  1.深入理解童話的思想內涵,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話在語言運用、形象刻畫、情節安排等方面的特點。

  難點

  1.學習運用豐富的想像、夸張和擬人的手法。

  2.理解童話是幻想和現實巧妙結合的兒童文學樣式。

  3.童話中形象的塑造。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①讀準音,查詞典,為本文應積累的詞語正音、釋義。

  ②讀順文,并圈出最感興趣的內容。

  ③讀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讀對駱駝描寫的部分。

  二、正音聽讀

  1.攜()手嫉()妒對峙()

  踽踽()獨行溫馨()淙淙()

  潺潺()花團錦簇()

  2.老師范讀1-3段,要求同學聽難讀音,體會感情(動物們急于去尋寶的迫切心情),領悟意趣(童話作品中夸張式語言的表達效果)。

  〖范讀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對同學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同學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學會邊誦讀邊感受品味的欣賞方法。

  三、朗讀設疑

  1.請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吐字清晰準確、朗讀聲情并茂。

  2.設疑激趣:課文題目是《駱駝尋寶記》,但文章除了寫“駱駝”還寫了其他許多動物,清邊讀課文,邊將這些動物圈點出來,并思考:為什么要寫這么多的動物?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四、討論交流

  1.除了駱駝外,還有哪些動物加入了尋寶行列?它們都尋到寶了嗎?

  (明確:有大象。金絲猴、烏鴉、老公雞和老母雞、牛、馬。羊、大白鵝、鴨子、獅子、老虎、金錢豹、大灰狼、獨角犀、河馬。麻雀、斑鳩、小毛驢等30多種動物都“火燒火燎”地加入了尋寶的行列。最終眾多動物又毫無例外地退出了尋寶的隊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來寫眾多動物在尋寶途中的表現,作用是什么?

  (明確:都是為下文突出刻畫駱駝作鋪墊,從反面襯托駱駝。)

  3.構思特點

  引導:在構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對前后的內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寫了30余種動物,多而不亂,雜而有序,各具特色,詳略有別。先分別寫30多種動物如何上路又無功而返,再集中筆墨,詳寫駱駝如何戰勝重重困難獲得成功。在寫駱駝時還穿插了鸚鵡和燕子,來和駱駝作比較,以突出駱駝的形象。

  基于上述構思,課文可切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寫各種動物紛紛踏上尋寶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廢的經過。

  第二部分(11——19段),寫駱駝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尋到了寶貝。

  4.默讀,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亂、雜而有序”的寫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寫。

  五、質疑活動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組織好學生的討論活動。

  第二課時

  一、精讀品析

  1.瀏覽課文

  瀏覽要求與策略:

  ①瀏覽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畫出描寫駱駝的句子。

  ②思考:駱駝是以怎樣的形象出場的?在尋寶的路上駱駝的表現如何?

  2.討論交流

  ①初登場時駱駝的形象

  明確:描寫特點一瘸一拐高大

  身姿雄偉

  不大喊大叫謙虛

  只默默地走踏實

  “一瘸一拐”的形象并非完美,但這樣寫其實更能突出駱駝的高大,這說明駱駝是帶傷上陣的。作者告訴我們,它去年冬天“為了送一位旅客”,“凍壞了一條腿”,這無疑增加了駱駝尋寶的困難。這里還用了側面描寫的方法:在鸚鵡的眼里,駱駝是“又傻又瘸的家伙”,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尋寶”。駱駝正是憑著這股執著的“傻勁”,瘸著腿,忍著痛,不顧路途遙遠,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②在尋寶的路上駱駝的表現如何?明確:作者著重寫了駱駝通過“夾扁谷”時的艱辛:

  【這里可品析的點頗多,可通過小組討論并交流補充的形式完成。】

  二、研讀比較

  1.為什么駱駝能克服種種艱難險阻呢?請學生齊聲誦讀第11段“這是一頭身姿雄偉的駱駝。……只是默默地走著。”

  明確:三個比喻不僅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駱駝“忍饑耐渴”、負重致遠的特點,也寫出了他能克服重重困難的原因,字里行間充滿著對駱駝的贊頌之情。

  2.其他動物在尋寶的路上表現如何?為什么有這些表現?

  明確:①“火燒火燎”地去尋寶,一路吵吵鬧鬧、一片混亂的`樣子。

  ②遇到困難,如黑熊。

  ③生性好斗的金錢豹和大灰狼。

  (動物的這些表現源于他們尋寶的動機,可以說它們是各懷私心走上尋寶之路的。這些描寫都從反面有力地襯托了駱駝的形象。)

  三、朗讀體悟

  朗讀第14段,想象這段景物描寫的畫面,體悟歷經磨難而今“柳暗花明”的勝利者的心情。

  四、領悟深意

  ◎思考:駱駝有沒有找到寶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寶貝?

  明確:在駱駝眼里這些才是真正的寶貝,因為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變成綠洲。駱駝尋寶的動機比其他動物崇高許多,作者這樣寫立意十分明顯,即通過駱駝的舉動來告訴讀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寶貝。

  五、提高升華

  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的思想實際,討論:怎樣對待財富?如何

  獲取財富?(允許同學暢所欲言,鼓勵同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傳統觀念和合作“雙贏”的現代觀念,都是對待財富的正確態度。)

  六、總結活動

  1.活動方式

  教師提出課堂總結的方向,放手讓學生學會總結。

  ①主題方面:通過駱駝尋寶的故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寫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學習?

  2.規范結論

  主題:描寫了一個信念堅定、意志頑強的駱駝的形象,頌揚了堅忍不拔。無私奉獻的精神。

  突出的寫作技巧:襯托手法。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懂得無所畏懼、敢于而且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勝貌似強大的東西的深刻道理。

  2、翻譯文言文;學習本文心理和動作的細致描寫;理解本文內容和寓意。

  3、積累一些文言詞匯,掌握“龐然大物”“黔驢技窮”等成語。

  教學重難點:

  1、積累一些文言詞匯,掌握“龐然大物”“黔驢技窮”等成語。

  2、學習細致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大家一定會經常遇到一些成語,成語來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語的,歷史故事的, 古書中名言警句的摘錄或節縮的,外來語等等,其中有不少來源于我國古代寓言故事,“黔驢技窮”就是其中一例,它來源于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驢》。而要正確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我們就必須先來一起接觸這篇寓言。

  二、作者簡介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積極參加王叔文為首的革新派被貶官永州、柳州。在十幾年的貶逐生活中,他有機會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覽了一些山水名勝,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文。這階段雖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學上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驢》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則。《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臨江之麋》《黔之驢》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認為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為戒,故稱“三戒”。

  三、正音、讀文

  1、學生自讀課文,幻燈片顯示易讀錯字,由學生讀出,師生共同補充訂正。

  黔qián 窺kuī 駭hài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憖 yìn

  2、聽課文朗讀錄音后正音。要求:聽準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3、學生舉手朗讀。

  4、集體朗讀。

  三、串譯全文

  師生共同解答疑難文言詞語的含義。

  1.字詞釋意

  好事者:喜歡多事的人 船載以人:連詞,相當于“而”。

  至則無可用:到了 卻 以為神: 把(它)作為

  蔽林間窺之:躲避 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對另一方 虎大駭:害怕

  遠遁:逃跑 以為且噬己也:將 咬

  然往來視之:但是 益習其聲:漸漸

  終不敢搏:始終 益狎: 更

  驢不勝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 計之曰::盤算

  技止此耳:只 斷其喉:咬斷

  盡其肉:吃盡 乃去:才離開

  2.請學生結合已知字詞意思翻譯全文

  3.幻燈片顯示參考譯文.

  4.補充強調

  船:用船(名作狀) 至:到了

  稍:漸漸 且:將要

  蹄:用蹄子踢 (名作動) 止:只僅

  盡: 吃光 (用做動詞) 斷:咬斷

  四、問題研討

  觀看視頻動畫,對比思考以下問題。

  1、動畫相對于文字要形象,但是無法體現作者的寫作技巧,經不起推敲。現在我們來研究課文,請同學們找出描寫老虎動作和心理的詞語。

  動作的有: 蔽、窺、遁、近、視(之)、蕩倚沖冒、 跳踉……

  心理的有: 以為神、覺無異能者、 莫相知、終不敢搏、以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

  2、誰來分析這些詞語的妙處?

  初見驢時,虎“蔽”“窺”,勾畫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驢一鳴,虎大駭,遠遁”,“駭”“遁”,進一步刻畫了虎的恐懼心理;接下來“稍出近之”、“往來視之”、“近出前后”直至“蕩倚沖冒”而激怒驢,寫虎再三試探,處處可見虎的生性大膽和工于心計;最后的“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等語句,句式短促,節奏鮮明,寫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滿的情態。

  心理詞語與動作相映襯,最初,虎見到驢形體大,是個“龐然大物”,把它當作神奇的東西,所以非常害怕驢;又因為虎通過多次觀察,知道驢的本領只不過“鳴”和“蹄”,“技止此耳!”沒有什么別的能耐,才吃掉它。

  這些語句生動逼真地描繪了虎對驢的認識的全過程,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且使其波瀾起伏,引人人勝。

  3、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這則寓言敘寫了老虎吃掉“龐然大物”驢子的故事,表現了老虎的機智勇敢和驢子的外強中干。告訴人們:不要被貌似強大的東西所嚇倒,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定能獲得勝利。

  4.從這則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語,說說它們的意思?

  黔驢之技: 比喻虛有其表,本領有限

  黔驢技窮: 比喻僅有的一點點伎倆也用完了

  龐然大物: 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這三個成語多用于貶義,諷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無法解決的窘境等等。

  五、小結

  通過學習《黔之驢》我們又掌握了幾個文言文詞匯,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一次性學習了三個成語,更感受了中華語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受益匪淺。

  六、課外延伸

  1.為本次課所學的三個成語造句。

  2.搜集兩個有成語出處的語言故事。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體會文章語言的生動與優美。

  過程與方法:采教學目標:用探究的方法多元化解讀文體,學習寫狀物的方法,提高觀察力和想像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提升自己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

  教學重點:1:紫藤蘿花的象征意義及文章主旨的顯現。

  2:生動而細致的景物描寫。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

  德育滲透:培養學生感覺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熱情。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請看──瀑布錄像

  1、望著眼前的瀑布,我不禁想到了唐代大詩人李白有關瀑布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好一幅飛流直下的景象,好一派一瀉千里的氣勢。自然界的瀑布真是氣勢恢宏。今天我們將要欣賞另外一種瀑布,那就是花的瀑布。──紫藤蘿錄像

  2、你看,盛開的紫藤蘿真是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真像一條瀑布。難怪作者說是紫藤蘿瀑布。──紫藤蘿和瀑布對照圖

  3、今天我們師生一起當代女作家宗璞筆下的優美的散文“紫藤蘿”,去欣賞這美麗的花兒,看看它以底美在哪里?

  二、讀花之歌

  師:先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花之歌,看看紫藤蘿花美在哪里?同學們邊讀一定不要忘記了邊做記號。

  (師巡視指點)

  三、賞花之美

  師:分享是一種快樂,有很多同學已經找到了藤蘿美的地方,也做了批注,下面請同學們按屏幕上的方式向大家交流你的看法。

  (幻燈展示:我感受到的藤蘿花的美的句子是在課文的第自然段,它們是:這是美在藤蘿花的)

  1、“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美在形狀)

  2、“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美在顏色)

  3、“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美在情趣)

  4、“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美在生機)

  5、“我在開花,它們在笑”。“我在開花,它們嚷嚷”。(美在生機)

  6、“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愛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美在生機)

  提問:“張滿”如何理解?怎樣的花才像是“張滿的帆”。不張滿的帆又是怎樣的?很形象地表現了花朵已經完全開放的樣子,很有生機。“笑容”讓我們感受到花兒跟人一樣有著嬌媚、可愛的神態。作者的想像很豐富,由花朵想到帆。我們也模仿作者的寫法發揮你的想像寫一句話,看看盛開的花像什么?

  仿寫:例: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一只漂亮的蝴蝶,在那里翩翩起舞。(天使、少女)

  每一朵盛開的花像,在那里

  7、“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般輕輕地籠罩著我。”

  師:大家在這個句子有沒有發現什么?香氣是看不見的,作者卻把它變成看得見的顏色。“淺紫色”給人什么感覺?(朦朧、淡雅、輕柔)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紫藤蘿的香氣就是那種淡雅、朦朧,所以下面說“夢幻般了”。

  師:好的東西我們都想擁有,如果將喜歡的語段背下,該多好!因為只有這樣,它才能真正為你所擁有。下面給大家三分鐘時間,背一背,比一比,看誰擁有的美點多。

  (生背誦)

  四、品花之神

  師:我們剛才欣賞了花之美,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下面我們品花之神。眼前的藤蘿盛開猶如一條瀑布,而十多年前是什么樣的?請從課文中快速搜索一下十多年前的藤蘿。誰發現了?

  生:“忽然記起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紫藤蘿,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從來都稀落,東一穗西一申伶仃地掛在樹梢,好像在試探什么。后來索性連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園中別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種了果樹。”

  師:十多年前的紫藤蘿花是稀落伶仃的,花經歷了興衰,那么賞花的人呢?是不是一帆風順呢?我們一起看:

  (幻燈展示。)

  ①宗璞一家在XX中深受XX,“焦慮悲痛”“一直壓在”作者的心上。這篇文章寫于1982年5月,當時作者的小弟身患絕癥,作者非常悲痛。

  ②小弟是作者最鐘愛的弟弟,也是老父親最器重的兒子。這位20世紀50年代畢業于清華大學航空系的飛機強度總工程師,畢業之后三十余年在外奔波,積勞成疾。最后離開了摯愛他的親人。宗璞含淚寫下《哭小弟》o

  ③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寫,也不能寫。每一念及,便淚下如綆,紙上一片模糊。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這是事實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經不是他了,已經不是我那正當盛年的弟弟,他再不會回答我們的呼喚,再不會勸阻我們的哭泣。

  師:正當在她焦慮和悲痛之時,看到眼前瀑布似的藤蘿,不由得停下了腳步,美麗的藤蘿緩緩流過作者的心靈,帶走連日來的焦慮、悲痛,使她的心歸于寧靜。花經歷不幸還能再開而且開得如此繁盛,那么人呢?經歷不幸該如何面對生活,面對生命,從而將對美麗的感觸升華為對生命的感觸?請大家再小聲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由悲痛到寧靜的情感變化,勾畫作者從花那里得到的生命感悟。[來源:學科網ZXXK]

  (生自由朗讀、勾畫。)

  生2:作者從花那里得到的生命感悟是:“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里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

  師:我們大家一起來讀整個句段,感悟作者的心境。

  (生齊讀。)

  五、寫花之語

  師:生命長河是永無止境的,一朵一朵的花構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這是作者從花那里得到的啟示和感悟,也正是花在對作者說話。讓我們也來喚醒心靈的耳朵,傾聽花對我們說了什么,可以說陽光,親情,生死,得失,幸與不幸,理想與現實,昨天、今天與明天等。

  請大家看一個例子。

  (幻燈展示。)

  我聽到花說,生命長河如此生生不息,昨天已流逝,無法更改,何不用一顆樂觀、進取的心把握今天呢?

  師:你聽到了花在說什么,請用筆寫一下。

  (生埋頭書寫,師巡視,并與個別學生交流。)

  師:我們請同學來說一下。

  生1:我聽到花說,幸福是短暫的,應該好好珍惜,災難已經過去,無法更改,讓我們再次創造美好幸福的明天。

  師:幸福是短暫的,我們要好好珍惜,創造幸福。

  生2:我聽到花說,時間是如此的短暫,昨天已經消逝,無法重來,何不用一顆勇于進取的心把握住此刻呢?

  師:好,以進取的心把握此刻。

  生3:我聽到花說,生命長河如此生生不息,昨日的不幸已經過去,為什么不用一顆積極的心為今天的幸福去努力呢?

  師:積極的心態,為明天去努力。

  六、結花之果

  師(總結):從同學的發言中我能感受到,我們從花開的聲音中聽出了樂觀的生活態度。我想,這就是這篇文章的花之神吧。的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讓我們微笑著面對生活吧。因為,微笑面對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煩惱,贏得的則是整個世界。

  好文章像一杯香茗,更像一枚橄欖,需要我們用心去品。向大家推薦閱讀宗璞的《丁香結》,體會從微小的生命中提煉出來的那充盈其間的強大與偉力。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走進、細讀文本,通過朗讀、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和象征意味的語言,來理解詩人對這土地和祖國深沉而又刻骨銘心的愛。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這一詩歌意象所蘊含的深意。

  一.新課導入

  假如你是一只鳥,你會用的喉嚨唱歌,為什么?

  設計意圖:吸引學生對文本的關注,可以快速進入文本。(如果學生用嘹亮、婉轉、清脆等詞語,我會告訴他,可有一只鳥兒卻覺得自己應該用嘶啞的喉嚨來歌唱,為什么?)

  二.不同形式的朗讀

  詩歌的語言凝煉、生動,一些關鍵字、句,往往包含著極豐富的內涵和意蘊,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領會這些詩句的豐富內涵,從而深入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扣題通過幾個主干問題來品讀詩歌中關鍵詞的深刻內涵。(提醒學生注意本詩的創作年代)

  1.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

  2.“鳥兒”歌唱這片土地上怎樣的風景?

  3.“鳥兒”用怎樣的方式來愛這片土地?

  前兩個問題主要引導學生關注暴風雨、悲憤、激怒、永遠、無止息、林間、溫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詞語。在此過程中,要抓住學生的回答往縱深追問:比如我們為何悲憤;被激怒后會產生怎樣的反應;為什么這黎明是出自“林間”而非天邊;象征著希望的黎明為何用“溫柔”來修飾……這里還要注意幾個問題:

  (1)“這”與“那”近指、遠指的區別,凄涼、苦難和抗爭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裝在我心中的,也許離它還有咫尺之遙。

  (2)打擊——悲憤——激怒——黎明這一從處境到情感到反應到結果這一情感的變化過程。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欣賞詩人的這句“我是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而寫詩。”

  第三個問題主要品讀出“嘶啞”、(因為這片災難深重的土地而內心沉痛)“死”(為何而死?受傷、犧牲還是完成了使命?)“腐爛”(靈肉都與土地交融,刻骨銘心的愛)的深意

  在此基礎上,完成這題填空題:這是一片土地。學生這時應該會有更多的理解,不會再停留在“暴風雨”上比如:凄涼、苦難、希望,不停抗爭……。把學生羅列的匯總成排比句朗讀,然后然后再朗讀原文,進一步體會詩歌語言的凝練、生動。

  四.學生質疑(生成環節)

  期待學生的相互質疑碰撞出彼此思維的火花,很多時候,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所做出的對文本的理解也會讓老師拓寬思路,從而加深對彼此對文本的理解。這其實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環節。這里有兩個點期望學生可以關注到,如果學生沒有意識到,老師可以自己拋出問題:

  (1)為什么要把自己假設成一只鳥?

  (2)最后兩句似乎與上文銜接不上,出現了斷層。

  五.“我愛這土地”,這里的“土地”可以換成“祖國”或是“國家”嗎?

  辨析這三者的關系。國家側重于政治意義,相對于祖國,土地更加具體,意義也更加深遠(補充材料)

  1.土地(秦牧)(課前)

  2.北方(課前)

  3.國人的鄉土情結:游子遠游常會帶一掊故土寄托情思;古時有一種刑法叫做“流放”,僅次于死刑,讓你脫離安身立命的故土,背井離鄉,折磨精神造成的苦痛遠甚于肉體。可見鄉土和國土是一個人情感世界中多么厚重而又溫柔的一個情結。

  所以說,土地它不僅是祖國母親的象征,還是生命之母的象征,民族精神和意志根植于此、同時也是血脈的傳承和文化的傳承。

  所以詩人是帶著這樣的情感積淀,來抒發他對這片土地忠誠與摯愛,任何苦難不可能也不要想把他們割裂,他們生死不離,“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所以詩人可以毫不矯情,把他的感情表達地直白而又熾烈“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教案7

  一、指導思想:

  進一步深化責任意識,更新教育觀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立足課堂教學,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活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重點深化有效課堂教學,努力提高全年級語文素質。

  二、學情分析

  本期任教七年級34班和35班語文。由于大部分學生是擇優錄取的,語文素養的發展比較均衡,尤其是口頭表達能力比較強,課堂發言積極踴躍。但是也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問題,如表述缺乏邏輯性、層次性,書寫不規范,朗讀時鄉音較重,沒養成做筆記的習慣等等,不一而足。這些情況和問題有待全體師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解決。

  三、教材分析

  第一單元

  第一單元與第二單元都是以“人生”為主題組元的,但是側重點有所區別,第一單元側重于怎樣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困難或不幸。

  從課文內容上說,五篇課文從不同方面以不同題材回答怎樣走好人生之路這個總問題。《在山的那邊》用象征手法說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無數座山,要不怕艱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講了一個陷入艱險而后終于脫險的小故事,說的是面對一個似乎無法解決的困難該怎么辦。《短文兩篇》從動物的生命現象說起,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對生命嚴肅的思考。《紫藤蘿瀑布》描寫一樹盛開的藤蘿花,又由藤蘿的盛衰,感悟生命的長河是沒有止境的,人生應該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童趣》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叢草、蚊蟲、土礫、癩蝦蟆,幻象迭出,有一種物外之趣。

  五篇課文乃人生面面觀,既涉及理想,又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揚奮斗精神,又有經驗之談;既說到事業上的困難,又說到命運的遭遇;既講苦斗,又講樂趣,給人多方面的啟迪。

  體裁、時代、國別上,也作了精巧的建構:以散文為主,又有詩歌;以現當代作品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國作品為主,又有外國作品。

  從課文可讀性上說,力求貼近學生生活,難易適度,使學生感覺親近。比如,《在山的那邊》是從小時候的憧憬和向往說起的,極易引起共鳴。《走一步,再走一步》回憶的是童年生活,足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童趣》回憶的是童稚時代的物外之趣,更容易激發興趣。

  單元編排順序,常規是先精讀后略讀,本單元有所突破,一略一精,不但考慮到課文內容的邏輯聯系,而且考慮到新學年開頭的教學氛圍。第一課安排略讀《在山的那邊》,第二課安排精讀《走一步,再走一步》,內容上從粗線條到細線條,學習情緒趨向穩定之后再行精讀,效果可能更好。

  本單元綜合性學習,主題為“這就是我”,作自我介紹,既與閱讀內容緊密結合,又跟學校生活密切聯系。活動方式不很繁難,便于啟動嘗試,便于積累經驗。

  本單元在初中學段是起始階段,教學要求也是起步性的,從閱讀理解上,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寫作意圖,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在閱讀方法上,著重提高朗讀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第二單元

  第二單元繼續學習有關人生的課文。五篇課文是《理想》(流沙河)、《短文兩篇》(張曉風《行道樹》、周素珊《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節選)》(周國平)、《〈論語〉十則》、《我的信念》(居里夫人)。

  人生,是一個大話題,分析起來,又有方方面面,上一單元側重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難、不幸該怎么辦,這一單元側重理想與信念,遞進了一層。理想與信念實質上是人生的選擇,要有所為,就要有所不為,正像《理想》中所說的,“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行道樹》中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就是說,行道樹這樣的奉獻者,獲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時又是以承受痛苦為代價的。《人生寓言》也講了選擇,白兔被賜予月亮,結果并非好事,白兔醒悟了,她選擇了棄權。落難王子在厄運中挑戰命運也是一種選擇。居里夫人《我的信念》歸結起來是說,她相信自己對人生道路的選擇是正確的,她也是有獲得,有犧牲,她相信她所作出的犧牲是對的。《〈論語〉十則》除講學習之外就是講做人。本單元在前一單元的基礎上,上了一個臺階,內容比較深沉、嚴肅,理性的成分濃厚得多,三篇精讀課文幾乎通篇都是哲理。這樣的編排,可以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升一個層次。很明顯,第一單元與第二單元是不可倒置的,現在這樣的編排是循序漸進的。學習第二單元,正值上半學期的學習高峰期,安排這么一個單元是合適的。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本單元的閱讀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可以從中認識到一個高尚的人懷有怎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為此而執著地奮斗不息。閱讀這個單元就是與一顆顆高尚的心靈對話,熏陶感染之下,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很有益處的。

  本單元選文,同樣注意題材、體裁、風格的豐富多樣。《理想》是一首詩,《短文兩篇》是短小的散文,《人生寓言》是現代寓言,《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的隨筆,《〈論語〉十則》是文言語錄。同樣是以散文為主,又有詩歌;以現當代作品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國作品為主,又有外國作品。既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又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既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又注意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五篇課文編排的順序是考慮內容的邏輯關系的。第一篇《理想》具有總起的性質,定為精讀課文。接著的兩課對于《理想》一課來說都具有舉例性質,是從一般到個別,感受具體的形象可以充實對哲理的認識。讀了《理想》,更容易感受行道樹的形象、白兔的形象、落難王子的形象,感受了這些形象又可以具體地理解《理想》中的種種哲言睿語。在兩課比較輕松愉快的略讀之后,再精讀《我的信念》,一個實實在在的楷模展現在面前,學生自然會進一步思考自己的人生。

  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以“漫游語文世界”為主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言,從家庭到校園、到社會,關注周圍人們的語文生活,一方面汲取營養,一方面干預語言文字使用中不規范不文明的現象。

  本單元教學要求,與上一單元既有延續性,又有所提高。要求熟讀課文,聯系自己的人生體驗,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繼續練習朗讀,并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

  其中“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會課文深長的意味”,是新的要求,是根據本單元課文的特點提出來的。拿兩個單元中的兩首詩來說,《在山的那邊》,有象征意義,但是畢竟比較淺顯,《理想》一詩則通篇都是意味深長的哲言睿語,非聯系人生體驗,深入思索,反復咀嚼不可。

  第三單元

  這個單元的閱讀課學習描寫自然景物的古今詩文。

  單元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品味精彩生動的文學語言,神游優美深遠的詩化意境,吟誦涵詠,熏陶感染,培養審美想像、審美情感、審美意識以及靈氣、悟性,激發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愿望和熱情。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非常重視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身的關注,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和審美的素質、能力,如“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等等。本單元正是對這些精神、原則的具體實踐。

  這套課本是按照人與自我、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三大板塊來建立整體框架,本單元屬于人與自然的這一板塊。人與自然可以析理出多層次、多種類、多方面的關系,本單元屬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的審美的層次或方面,亦即從人類的文學的、藝術的角度或方位,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在對自然的審美化的、藝術化的認識和體驗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對自身的能力、悟性的認識和開發。從這意義上說,本單元在本冊課本乃至整套課本中都具有獨特的重要的作用。

  本單元課文都是抒情類的,有現當代散文、現代詩歌和古代詩歌,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內容健康高尚,風格清新優美,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春》和《濟南的冬天》是傳統課文,進入課本后,更注重發掘其審美的素質;《夏感》用熱情洋溢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們生活、勞作的情狀,把我們帶入一種美好的情境中。《秋天》是一首現代詩,雖時隔甚久,但內容凝練,意味醇厚,風格清新;《古代詩歌五首》都是傳統課文,也都是“課標”規定的背誦篇章,入選課本,更注重發揮其長于吟誦、激發想像、娛悅性情的作用。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一是領略課文的詩化意境,感受作者的審美情感,二是品味課文的優美語言,積累詩文語句。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教案11-24

語文版七下《白鵝》教案(語文版七年級下冊)12-06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馬》02-16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07-31

《犟龜》教案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12-06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貓》12-26

《河中石獸》教案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12-05

《鄉愁》教案設計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12-05

《口技》教案教學設計(語文版七年級下冊)12-05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色综合一二三四 | 免费人成国产网页在线观看 | 色综五月亚洲欧美婷婷 | 亚洲日本无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 |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