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言文教案
在平日的學習中,許多人都接觸過很多經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話文的提煉跟升華。要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文言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文言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點,理解背誦《伯牙鼓琴》。
2、通過誦讀了解伯牙、鍾子期因為音樂而成為知音的故事,感受藝術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ń虒W過程)
一、音樂導入巧激趣
1、談話導入: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震撼人心、發人深省的文言文。板書課題《文言文兩則》,齊讀課題。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現在聽到的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經流傳了幾千年。它能受到人們的喜愛,不僅是因為它旋律優美,還因為它蘊含著一個動人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個故事——《伯牙鼓琴》,師板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自讀提示。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學生自讀,師巡視。
3、檢查初讀情況。
課件出示:
1、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指名讀,讀正確,讀流利。
。2)猜想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三、花樣朗讀曉停頓
1、這是一則文言文,讀起來比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頓,就能讀出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來。仔細聽老師讀,注意老師是如何停頓的,邊聽邊畫出停頓記號。
2、教師范讀。
3、課件出示畫了停頓記號的課文。
課件出示: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鄙龠x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4、生讀課文。
(1)你也能像老師一樣讀出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來嗎?趕快讀讀吧!一定要注意停頓哦!
。2)自讀練習,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
5、師生合作讀。
師:我們來合作讀課文,老師讀每句的'前半部分,學生讀后半部分,一遍讀完后,交換朗讀內容。
6、指名配樂讀。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讀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課件出示:
(1)查工具書,如《古漢語詞典》。
。2)借助注釋來理解。
(3)可以多讀,聯系上下文理解。
。4)結合插圖理解。
。5)小組討論,問同學。
2、學生先進行自學,而后開展小組討論。
3、反饋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指導。
4、預設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師:“方”是剛才的意思。
預設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師:“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過這個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聯系上下文。
預設3:“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師:“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預設4:文中的“巍巍”“湯湯”這些疊詞有什么好處?
師:疊詞的運用使詩文既呈現出一種音韻之美、富有節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暢淋漓的表達。這些詞不僅讓我們有了形象感,而且還讓我們對鍾子期的內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創設情境,訓練語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鍾子期曰:_________
6、小組內合作,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五、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1、結合資料,談談對最后一句話的理解。并和同學交流感受。
2、帶著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讀課文。
3、同桌互背。
六、補充拓展悟情感
1、教師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見。
據記載,伯牙子期在一個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聲偶遇,因音樂而相知,他們徹夜長談,不覺東方發白。伯牙子期灑淚而別,他們相約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見。春去秋來,當伯牙滿懷期待的趕來與子期相見時,萬萬沒有想到,面對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課件出示最后一句,齊讀:
課件出示: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與“破琴絕弦”的行動感受伯牙內心之痛。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既是彈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再看“破琴絕弦”的行為,有什么想對伯牙說的嗎?
預設:(1)興許你還會遇到像子期這樣的知音呢?
。2)精美絕倫的瑤琴,你砸掉不可惜嗎?
(3)如此高的技藝不再彈,不感到遺憾嗎?
師:伯牙又何嘗不是這樣想的呢?伯牙“盤膝坐于墳前,揮淚兩行,撫琴一操。那些看者,聞琴韻鏗鏘,鼓掌大笑而散”。面對此情此景,仰天長嘆:“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辨R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一起讀。
3、從有關知音的詩詞感受知音難覓的痛苦。
課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獨W陽修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苎┣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虾迫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增廣賢文》
這些詩句表達了同一個主題:知音難覓。
4、小結:這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表達了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以及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七、對比關注編者意
1、課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時的圖片(教材第96頁插圖)。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學生提出疑問。)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擔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讓這兩位身份不同,地位懸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樣的原因讓伯牙毅然決然地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樂的魅力,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板書:藝術的魅力)
2、配樂誦讀全文,感受藝術的魅力。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
語文文言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品味、比較、聯想等多種方式學習課文,在學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背誦《伯牙鼓琴》。
2、初步運用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詞匯,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體驗。
3、緊扣單元教學目標,感受文化藝術之美。
教學重難點
正確朗讀課文,理解詩句大意,感受藝術之美。
教學過程
一、縱情吟誦識知音
1、讀題解題
(1)讀好課題,強調“鼓”的讀音。
。2)齊讀課題。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導質疑。
2、初讀感知。
。1)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課文讀正確。
。2)聚焦難讀的句子,扎扎實實讀好課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鄙龠x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讀好語氣詞“哉”“乎”,初步體會古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理解“復”“足”的意思,以詞句的理解提升朗讀質量。
。3)齊讀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內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語言。
課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寫出了“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呢?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掌握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語言補充的古文閱讀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義”的語言現象。
(3)運用詞語、詩句聯想的方式豐富語言,豐滿形象,指導朗讀。在此過程中滲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這兩個中國特有的文化意象。
、僮x著這個“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詞語?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诹魉诠盼睦镞吿刂附。我們會想到長江與黃河,你的腦中又跳出了哪些詞或者詩句?
2、體驗“知音”。
(1)理解“善”和“志”,體味古今異義的語言現象。
(2)聚焦“善哉”,循序漸進地感受、體會“知音”的內涵。
、倮斫怄R子期與俞伯牙不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靈上的溝通和志向、情懷上的悅納。
、谘a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內心的寂寞與孤獨。
、劬毠P感受伯牙得遇子期,會有怎樣的感慨。
、芡卣归喿x《列子·湯問》中伯牙的`原話,理解后借助成語體會“知音”的境界。(3)師生配合朗讀、同桌互讀,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與快樂。在相互配合朗讀的過程中直觀感知文本前四句語言“對仗工整、瑯瑯上口、情感扶搖直上”的特點,為熟讀成誦打下基礎。
三、破琴絕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從“子期死”這一文本留白處入手,體驗文本語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補充。
出示:“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想象補充,感受人物形象:這時候,你又仿佛看見了一個怎樣的伯牙?
3、縱情朗讀。
指導讀出情感,讀出形象。
四、朗朗誦歌懷知音
1、正是這破琴絕弦,正是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卻又痛失知音,使得這個故事更加的蕩氣回腸。從此,人們不斷地在傳說和吟誦它!
2、熟讀成誦。
借助資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傳,并誦讀全文。
五、板書設計
伯牙絕弦
巍巍乎若太山
湯湯乎若流水
第二課時
一、欣賞名畫,激趣導入。
1、多媒體出示幾幅名畫:《清明上河圖》《蒙娜麗莎》。
2、學生欣賞,談感受。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與名畫有關的一則文言文《書戴嵩畫牛》。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梳理學法,自學課文。
1、自由讀課文,憑自己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讀課文;二要結合注釋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來讀懂全文;四要明白一個道理或意境。
3、學生自學課文。
三、激勵測試,交流感悟。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好: 所寶: 曝: 拊掌: 云: 奴: 婢:
2、交流共議。
、偈裰杏卸盘幨,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芬惠S,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從這段話中你看出了什么?蜀中:四川。戴嵩牛:戴嵩畫的牛。
預設:四川有個姓杜的有德才的人收藏了幾百種書畫。
這位杜處士收藏了戴嵩的名畫《牛》,他特別喜歡,他用錦緞縫制了畫套,用玉作畫軸,經常隨身帶著。
從課文哪兩個地方能看出杜處士特別喜歡戴嵩的《牛》?
補充講解戴嵩和《斗牛圖》,學生明確其地位和價值。
、谝蝗掌貢,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碧幨啃Χ恢
牧童看見了戴嵩畫的牛,有什么反應?(拊掌大笑)一般人見了戴嵩畫的牛會是什么表現?(驚嘆,夸贊戴嵩畫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他笑戴嵩畫錯了)
牧童為什么認為戴嵩畫錯了?(牛斗的時候,力氣用在角上,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中間,現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是搖著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樣子?(因為牧童經常觀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樣子)
你相信牧童的話嗎?為什么?(引發學生議論,引導學生深度分析牧童的話)
聽了牧童的話,杜處士有什么反應?先想象一下,再回答。(杜處士沒有生氣,他笑了,認為牧童的話有道理)
指導:我們要學習杜處士,遇到問題不要急躁,冷靜思考,認真分析。
、酃耪Z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辈豢筛囊病
這句話中的“奴”“婢”分別指什么樣的人?(結合注釋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種的事應該去問農民,織布的事應該去問女傭!辈⑶艺f這個道理是不會改變的。
故事已經結束了,作者為什么要寫上這句話?(這是作者從這件事得到的啟示,他想把他的啟示告訴我們,也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四、再讀課文,體會道理。
1、朗誦課文,看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2、通過這篇古文的學習,你明白了什么?(不要迷信權威;要勤于觀察;要正確對待不同意見;遇到問題要冷靜分析)
五、作業超市。(自選三項完成)
1、練習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2、你還知道與課文類似的事情嗎?寫給大家看。
3、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看看哪組理解得好。
4、推薦幾篇文言文自學,《精衛填!贰杜畫z補天》等。
語文文言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斷句的重要性,掌握斷句的基本方法并學會靈活運用。
2.過程和方法:通過做練習與討論,總結歸納斷句的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了解古代的優秀文化,學會靈活運用方法,消除對文言文斷句的恐懼心理,樹立對文言文斷句的信心。
【教學重點】
文言文斷句方法的歸納與運用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并靈活運用規律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情分析】
14年的高考(新課標卷),文言文斷句成為了一個考點。然而,學生對于如何斷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斷句的一些基本的規律。加上12級學生的文言基礎本來就不扎實,比較難讀懂文言文,斷句就更加成了一個難點。如果能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斷句方法,讓學生有章可循,對于學生的斷句水平的提高會有比較大的幫助。
【教學步驟】
一、故事引入,了解斷句的重要性
1.據說舊時代有一個老頭兒,有一女一婿。發妻死后,他又續弦,后妻生了一個幼子。老頭兒預立下遺囑,說明遺產的分配辦法。那幾句話是沒有點斷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遺囑啟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遺產全部取去。因為照他的點讀法,那遺囑是這樣的:“七十老翁產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
但是老頭兒的后妻不服,認為遺囑寫的,應該是把產業交給她的兒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縣官判決遺產應該交給老頭的幼子。原來照老頭的后妻和縣官的讀法,那個遺囑卻是這樣分句的:“七十老翁產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闭埧,遺囑的斷句不同,意義竟是這樣的天差地別!
2.又有一個故事,講了同樣的道理,還扯到明末著名畫家徐渭(文長)身上去。據說徐渭因家窮,沒米下鍋的時候,就跑到親戚朋友家里去,賴著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適逢春雨綿綿,他所寄食的那戶人家十分厭煩。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廁所去了,就在壁上題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這樣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回來,看到那行字,自然心頭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還笑嘻嘻道:“既然你這樣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說著,提起筆來,給這行字作了圈點:“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這一來,意義完全不同了。
3.有這樣一個笑話:古時候,有一個賴漢,由于娶老婆心切,屢屢上當受騙。有一天又有人給他提親,媒人寫信告訴他要給他介紹這樣一個姑娘:腳不大好頭發沒有麻子。賴漢很高興,腦中立刻浮現出一個腳不大、好頭發、沒有麻子的淑女形象。賴漢急于想見到這位姑娘,便給了媒人很多錢和東西。等媒人把人帶到賴漢眼前時,他才傻了眼:眼前那里是他想象中的淑女,而是一個大腳丫子,一臉麻子,沒有頭發的丑婆子。賴漢很生氣,說媒人騙了他,要索回錢物。媒人說:我并沒有騙你呀!一開始我就告訴你她:“腳不大好,頭發沒有,麻子”嗎?這位聰明的騙子的騙術就是玩弄了一個標點符號的游戲,使賴漢啞吧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4.清朝末年掌管朝廷大權的慈禧太后請一個書法家題扇。那位書法家寫了唐朝著名詩人王之渙的詩:“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姜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笨墒,那位書法家一時疏忽,寫時竟漏了個“間”字,慈禧看了大怒,認為是故意欺騙她沒有學識,把書法家問成死罪。那書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釋道:“老佛爺息怒,這是用的王之渙詩意填的詞!辈敿从种匦聰嗑湟髡b道:“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姜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贝褥犃耍瑹o言以對,只好賜銀壓驚。且看,標點的作用可謂大矣,大得救了一條人命。
從這些事例看來,標點符號的作用該有多大啊!
二、考點解讀
1.考點講解
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前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在一句話的末了用小圓圈(“!)斷開,叫“句”;在一句之內語氣停頓的地方用一個頓號(“、”)斷開,叫“讀”。句讀是文言文閱讀的基礎,不會斷句,就難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斷句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方式,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高考考斷句的省份和試題在增多,北大、清華、復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試也紛紛采用這種方式。
。ㄗⅲ14年高考考察文言斷句的:新課標一卷、新課標二卷、北京卷、廣東卷、湖南卷、浙江卷等) 高考考查的斷句遠不像古人斷句那么難,它所選的材料篇幅不長,較淺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標出停頓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標上具體的標點。但是,它需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常識。
斷句的基礎在于對文意的領會,因此,斷句前要先通讀幾遍,弄清楚屬于什么文體,寫了什么內容,想表達什么意思;然后根據文章的內容或層次,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系,同時注意句首、句末虛詞,句式特點(如判斷句和對稱句),還應注意文體的語言風格;最后,斷好之后,再回讀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讀起來有“拗口”之感,再審查。一般說來,斷句主要難在一兩個句子甚至一兩個詞上,突破這一兩個難點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
斷句真正的基礎在于平時加強對文言文的誦讀,增強語感,提高能力。 2.真題回做
(20xx·四川)用斜線(/)給下面的短文斷句。(限劃9處) 因 民 之 所 利 而 利 之 斯 不 亦 惠 而 不 費 乎 擇 可 勞 而 勞 之 又 誰 怨 欲 仁 而 得 仁 又 焉 貪 君 子 無 眾 寡 無 小 大 無 敢 慢 斯 不 亦 泰 而 不 驕 乎
(《論語·堯曰》) 【答案】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首先,通讀此短文,大致了解整個語段的內容。其次,借助“之”“乎”“又”“斯”等標志詞斷開一些比較明確的地方,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再次,注意文中有幾個相同句式,如: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這樣就可以順利得出正確答案了。 【參考譯文】
在饑荒之年,乞討的人很多,縣里沒有房子來讓他們居住,常常在嚴寒的冬天遭受風霜雨雪的侵襲,凍餓交加而死的人在道路兩旁到處都是。州縣如果能給他們幾間房來安身,難道不比建造亭臺、擴建園林來作為沒有用處的觀賞更有好處嗎?
三、文言斷句的一般方法
。ㄒ唬┪难詳嗑涞囊话惴椒
1.從特殊標志詞切入
(1)句首標志詞
①發語詞或嘆詞:夫、蓋、若夫、嗟夫、嗟乎、嗚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時間詞:是時、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頃,等等。 ③謙詞:下官、竊、寡人、妾、愚,等等。
、苋朔Q代詞或指示代詞:吾、余、予、爾、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問詞: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復音虛詞:然則、是故、何以、得無、大抵、何其等。 (2)句中標志詞:以、于、為、而、則等連詞。 (3)句尾標志詞 ①語氣詞:者、也、矣、哉、耳、乎、焉、與(歟)、耶(邪)等。 ②復音虛詞: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爾、云云等。 (4)對話標志詞:曰、云、語、言、道、白、對、謂等。 2.從特殊文言語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斷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結構幫助斷句。如判斷句:“……者,……也”等。反問句:“不亦……乎”“安……哉”等。被動句:“為……所……”“見……于……”等。固定結構:“如……何”“何其……也”“況……乎”等。這些句式和固定結構都表示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可以幫助斷句。
(2)修辭句,找特點
文言文中常常出現一些句式整齊、結構鮮明的修辭句,如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頂真句及駢文常見的四六句等,斷句時可以根據修辭句在結構與句式上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點來斷句。
(3)審關系,明結構
有些要求斷句的文段在結構上存在較明顯的結構關系:或并列關系,語句間無明顯的主次之分;或總分關系,語句間會有中心句與支撐句,在支撐句的展開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或轉折關系,語句間的轉折會從語意上體現出來,有時也會有鮮明的詞語提示(如“而”“然”“然則”等);或因果關系,語句間會有隱含的因果聯系,在表因與果的語句間,一般是要停頓的。把握了語段內容后,參考語段的結構與邏輯關系,可以斷開句讀。
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斷句方法——利用對稱(偶)句式斷句法。古人寫作,常常喜歡“對舉成文”,即兩個句子成對稱(偶)形式,這給斷句提供了重要依據,應高度重視。
【演練體悟1】
用斜線(/)給下面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
臣聞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今天下郡縣至廣,官吏至眾,而贓污擿發,無日無之。洎 具 案 來 上 或 橫 貸 以 全 其 生 或 推 恩 以 除 其 釁 雖 有 重 律 僅 同 空 文 貪 猥 之 徒 殊 無 畏 憚。昔兩漢以贓私致罪者,皆禁錮子孫,矧自犯之乎!……如此,則廉吏知所勸,貪夫知所懼矣。
(選自包拯《乞不用贓吏》,有刪節) 答案 洎具案來上/或橫貸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釁/雖有重律/僅同空文/貪猥之徒/殊無畏憚(洎具案來上,或橫貸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釁;雖有重律,僅同空文,貪猥之徒,殊無畏憚。)
參考譯文
我聽說:廉潔的官員,是百姓的表率;貪污的官僚,是百姓的禍害,F在國家郡縣分布十分廣泛,官員小吏眾多,受賄貪污被揭發的情況可以說沒有一天沒有。等到整理成案卷呈送上來,有的枉法寬赦使犯罪的人能保住性命活下來;有的施與個人的恩德,消除犯罪人的罪名;雖然有處罰嚴厲的法律,卻如同一紙空文,那些貪婪猥瑣之人,一點也不感到害怕。以前兩漢時因為貪贓而招致犯罪的,都要禁止或限制他們的子孫做官,更何況他們自己犯罪呢!……只有這樣,廉潔的官吏才能明白該怎樣勉勵自己,貪贓的官吏才能知道該畏懼什么。
(二)熟悉斷句的幾個小技巧
1.關注斷句文字與前后文字的聯系。斷句文字不一定就是一個相對完整的語義表達,最好要看斷句文字前或后的標點符號。如果是逗號,說明斷句文字只是前面文意表達的開始,或者,斷句最后文字只是后面文意表達的開始。
【演練體悟2】
(1)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
如公器質之深厚,智識之高遠,而輔以學術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見于議論,豪健俊偉,怪巧瑰琦。其積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于外者爛如日星之光輝其清音幽韻凄如飄風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閎辯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 答案 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于外者/爛如日星之光輝/其清音幽韻/凄如飄風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閎辯/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
(2)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
歐陽修嘗慨《七略》四部,目存書亡,以謂其人之不幸,蓋傷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讀《史》《漢》之書,而察徐廣、裴因、服虔、應劭諸家之注釋,其間不得遷、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專門之攻習猶未達古人之精微況泛覽所及愛憎由己耶夫不傳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傳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與愛憎不齊之數。
(節選自《文史通義》) 答案 以專門之攻習/猶未達古人之精微/況泛覽所及/愛憎由己耶/夫不傳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傳者 2.抓住最關鍵的一至兩處。斷句時大部分能斷對,只有一兩處是難點。在這點細心了,就能得滿分。
【演練體悟3】
(1)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
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痹唬骸笆ト嗽诤?”公曰:“已死矣!痹唬骸叭粍t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答案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2)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
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耳未知養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怕聲下氣不憚的勞,以致甘膜,惕然慚懼,起而行之也。
(《顏氏家訓·勉學篇》) 答案 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耳/未知養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怕聲下氣/不憚的勞
參考譯文
所以要讀書做學問,本意在于使心胸開闊使眼睛明亮,以有利于做實事。不懂得奉養雙親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順受父母的臉色,和聲下氣,不怕勞苦,弄來甜美軟和的東西,于是謹慎戒懼,起而照辦。
3.做后檢查,最好小聲朗讀一遍。其拗口之處,往往就是斷錯之處。再者還可檢查文意是否通順等。 【演練體悟4】
(1)用斜線(/)給下面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
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則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盡變古人之形貌,雖有摹擬,不可得而尋其跡也。其他雖工于學古而跡不能忘,揚子云、柳子厚于斯蓋尤甚焉,以其形貌之過于似古人也。
(選自姚鼐《古文辭類纂·序》) 答案 學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則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盡變古人之形貌
參考譯文
神、理、氣、味,是文章的精神;格、律、聲、色,是文章的形式。但是如果舍棄文章的形式,那么文章的精神又依靠什么來寄托呢?學寫文章的人對古人(的文章),一定先掌握它的形式,再掌握它的精神,最后就能靈活駕馭這些精神,并舍棄這些形式。文人學習古人,沒有比韓愈更出色的了。他完全改變了古人(文章)的形式,雖然有模仿,卻無法找到它的(模仿的)痕跡。其他雖然在學習古人方面非常擅長,但痕跡卻不能抹卻。揚雄、柳宗元在這方面尤其突出,因為他們文章的形式在模擬古人方面有些拘泥過頭。
(2)用斜線(/)給下面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
南京濮仲謙,古貌古心,粥粥若無能者,然其技藝之巧,奪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數刀,價以兩計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盤根錯節以不事刀斧為奇則是經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價真不可解也。三山街潤澤于仲謙之手者,數十人焉,而仲謙赤貧自如也。于友人座間,見有佳竹、佳犀,輒自為之。意偶不屬,雖勢劫之、利啖之,終不可得。
(張岱《陶庵夢憶》) 答案 價以兩計/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盤根錯節/以不事刀斧為奇/則是經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價/真不可解也
參考譯文
南京的濮仲謙,擁有古樸的容貌、不同凡俗的思想,柔弱的形象像是一個沒有才能的人,然而他的雕刻技藝高超,巧奪天工。他雕刻竹器,一帚、一刷,竹片只是方寸而已,他在上面雕刻數刀,價值立即以兩倍計算。然而,他自己最喜歡的',一定是用盤根錯節的竹子,不用刀砍斧削就能出奇,竹子經過他自己的手略微刮磨一下,就能獲得高的價錢,真不可思議。三山街因為通過仲謙的手修飾的工藝品而獲利的有數十人,然而仲謙自己卻赤貧自如。在友人座間見有佳竹、佳犀,就立即自己動手雕刻起來。然而如果不合他的心意,即使以勢壓人、以利誘人,終究得不到他的作品。
四、巧妙斷句——斷句口訣
斷句口訣:
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
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助判斷;
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分析講解:
1.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好。馬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讀一遍兩遍、一晃而過也不行。
2.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
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系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的地方斷句。 3.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云”“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
4.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我們應該在學習中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這樣會有助于斷句。
①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
、诰淠┱Z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
、塾行┏S迷诰涫椎年P聯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④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當然,我們在抓虛詞標志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詞,詞性變了。“也”用在句中舒緩語氣,可點斷,也可不點斷。
5.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助判斷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只是憑著模糊的語感去斷句。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
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斷句,或表示判斷關系的詞,如“為、乃、即、則”等,都可以為我們斷句提供幫助);“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是反問句式;“為……所……”“受……于……”“見……于……”等是被動句式。
還有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固定句式。
6.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古人寫文章,十分講究對仗工整,講究對應,講究互相照應,常用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很多句子在形式上往往是前后對照或對稱的,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我們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常常是斷開一處,接著便可斷開幾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鞏固練習
《一年高考一年模擬》中相關試題。
文言文斷句方法技巧(學案)
【真題回做】
(20xx·四川)用斜線(/)給下面的短文斷句。(限劃9處) 因 民 之 所 利 而 利 之 斯 不 亦 惠 而 不 費 乎 擇 可 勞 而 勞 之 又 誰 怨 欲 仁 而 得 仁 又 焉 貪 君 子 無 眾 寡 無 小 大 無 敢 慢 斯 不 亦 泰 而 不 驕 乎 (《論語·堯曰》) 一、文言斷句的一般方法 (一)文言斷句的一般方法
1.從特殊標志詞切入 (1)句首標志詞
、侔l語詞或嘆詞:夫、蓋、若夫、嗟夫、嗟乎、嗚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時間詞:是時、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頃,等等。 ③謙詞:下官、竊、寡人、妾、愚,等等。
、苋朔Q代詞或指示代詞:吾、余、予、爾、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問詞: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迯鸵籼撛~:然則、是故、何以、得無、大抵、何其等。 (2)句中標志詞:以、于、為、而、則等連詞。 (3)句尾標志詞
①語氣詞:者、也、矣、哉、耳、乎、焉、與(歟)、耶(邪)等。 ②復音虛詞: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爾、云云等。 (4)對話標志詞:曰、云、語、言、道、白、對、謂等。 2.從特殊文言語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斷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結構幫助斷句。如判斷句:“……者,……也”等。反問句:“不亦……乎”“安……哉”等。被動句:“為……所……”“見……于……”等。固定結構:“如……何”“何其……也”“況……乎”等。這些句式和固定結構都表示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可以幫助斷句。
(2)修辭句,找特點
文言文中常常出現一些句式整齊、結構鮮明的修辭句,如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頂真句及駢文常見的四六句等,斷句時可以根據修辭句在結構與句式上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點來斷句。
(3)審關系,明結構
有些要求斷句的文段在結構上存在較明顯的結構關系:或并列關系,語句間無明顯的主次之分;或總分關系,語句間會有中心句與支撐句,在支撐句的展開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或轉折關系,語句間的轉折會從語意上體現出來,有時也會有鮮明的詞語提示(如“而”“然”“然則”等);或因果關系,語句間會有隱含的因果聯系,在表因與果的語句間,一般是要停頓的。把握了語段內容后,參考語段的結構與邏輯關系,可以斷開句讀。
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斷句方法——利用對稱(偶)句式斷句法。古人寫作,常常喜歡“對舉成文”,即兩個句子成對稱(偶)形式,這給斷句提供了重要依據,應高度重視。
【演練體悟1】
用斜線(/)給下面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
臣聞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今天下郡縣至廣,官吏至眾,而贓污擿發,無日無之。洎 具 案 來 上 或 橫 貸 以 全 其 生 或 推 恩 以 除 其 釁 雖 有 重 律 僅 同 空 文 貪 猥 之 徒 殊 無 畏 憚。昔兩漢以贓私致罪者,皆禁錮子孫,矧自犯之乎!……如此,則廉吏知所勸,貪夫知所懼矣。
(選自包拯《乞不用贓吏》,有刪節)
(二)熟悉斷句的幾個小技巧
1.關注斷句文字與前后文字的聯系。斷句文字不一定就是一個相對完整的語義表達,最好要看斷句文字前或后的標點符號。如果是逗號,說明斷句文字只是前面文意表達的開始,或者,斷句最后文字只是后面文意表達的開始。
【演練體悟2】
(1)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
如公器質之深厚,智識之高遠,而輔以學術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見于議論,豪健俊偉,怪巧瑰琦。其積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于外者爛如日星之光輝其清音幽韻凄如飄風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閎辯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 (2)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
歐陽修嘗慨《七略》四部,目存書亡,以謂其人之不幸,蓋傷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讀《史》《漢》之書,而察徐廣、裴因、服虔、應劭諸家之注釋,其間不得遷、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專門之攻習猶未達古人之精微況泛覽所及愛憎由己耶夫不傳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傳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與愛憎不齊之數。 節選自《文史通義》)
2.抓住最關鍵的一至兩處。斷句時大部分能斷對,只有一兩處是難點。在這點細心了,就能得滿分。
【演練體悟3】
(1)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
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痹唬骸笆ト嗽诤酰俊惫唬骸耙阉酪。”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陛啽庠唬骸俺家惨猿贾掠^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2)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
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耳未知養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怕聲下氣不憚的勞,以致甘膜,惕然慚懼,起而行之也。 (《顏氏家訓·勉學篇》)
3.做后檢查,最好小聲朗讀一遍。其拗口之處,往往就是斷錯之處。再者還可檢查文意是否通順等。
【演練體悟4】
(1)用斜線(/)給下面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
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則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盡變古人之形貌,雖有摹擬,不可得而尋其跡也。其他雖工于學古而跡不能忘,揚子云、柳子厚于斯蓋尤甚焉,以其形貌之過于似古人也。 (選自姚鼐《古文辭類纂·序》) (2)用斜線(/)給下面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
南京濮仲謙,古貌古心,粥粥若無能者,然其技藝之巧,奪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數刀,價以兩計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盤根錯節以不事刀斧為奇則是經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價真不可解也。三山街潤澤于仲謙之手者,數十人焉,而仲謙赤貧自如也。于友人座間,見有佳竹、佳犀,輒自為之。意偶不屬,雖勢劫之、利啖之,終不可得。
(張岱《陶庵夢憶》)
【斷句口訣】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
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助判斷;
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語文文言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能讀通課文,理解課文意思。背誦課文。
2、能了解古今語言的區別,能根據課后的注釋理解課文。
3、能從課文中領悟到做事要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對文言文產生興趣,并嘗試在課外讀一些文言文。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
理解文意。能根據注釋讀懂課文內容,并用自己的話講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教師給學生呈現課前準備的古語文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溫故而知新。
★學而時習之。
教師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這些警句,再把學生自己理解的意思講一講。
師:同學們,跟我們平時所用的書面語言比較一下,這些警句有什么特點。?
。ㄒ龑W生總結出文言文的一般特點:有些字與現代的讀音、意義不同;言簡意賅,語意深遠……)
師: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寫成的。用文言寫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書面語體,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誦讀文言文,能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今天我們學習的《學弈》這篇文言文,僅有5句話,70個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蘊含著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讀通課文,理解每句話的意思
1、師范讀課文(能有聲有色背誦更好),也可讀兩遍。
2、總結老師讀文言文的特點:一是速度比較慢,二是句中停頓較多。
3、學生小聲跟老師讀兩遍。
4、學生自由練讀,讀通為止。
5、學生邊讀邊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句話。
6、討論交流。(只要能說出每句話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讀熟課文,讀懂故事
1、學生自由反復誦讀,重點指導讀好“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鼻耙痪渥x出疑問的'語氣,后一句讀出肯定的語氣。
2、再聯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
3、同桌互相說說故事的內容。
4、“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總結出一個什么道理?(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總結。)
5、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聯系實際談談,目的是進一步認識專心致志對待學習、工作的重要性。)
四、練習背誦
1、教師請學生自由朗讀,不會的地方小組合作解決。
2、之后教師通過開火車,接詞等多種形式誦讀課文。教師對學生出現的各種錯誤給予糾正,幫助學生正確掌握所學。
3、請同學到臺前來誦讀,并對表現好的同學給予一定形式的獎勵。
五、課后擴展
1、抄寫課文,并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意思。
2、分小組、分角色,演課本劇。
3、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語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等
語文文言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會寫“援俱弗”三個生字,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善之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三能根據注釋疏通文意,讀出故事內容。
教學重難點:
1、會寫“援俱弗”三個生字,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善之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琴棋書畫,中國古代四大藝術,源遠流長,其中的棋指的不是象棋,而是黑白世界的圍棋,圍棋更是智慧的延伸,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有誰知道圍棋在古代稱作什么(弈),關注“弈”的寫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圍棋有關的文言文,題目是《學弈》,學弈即學下棋,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2、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呢。哦,是誰教的誰在學怎么學學的結果如何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則文言文去探究吧。
3、本文的作者是誰呢孟子。說說你對孟子的了解。
二、導學1、任務一:依韻讀文感知大意學習提示:孟子寫的文言文,一定很深奧,讀起來一定很吃力,先看注釋,再讀課文,邊讀邊對照注釋,想想這些字詞句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讀起來就順溜了。
生讀文師:讀古文講究斷句,原來古文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我們的課文為了讓大家學習方便,加上了標點,讀課文時有標點的地方當然需要停頓,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據它的意思,那些沒有標點符號的地方需要拖個長音,這樣讀你自己比較好理解,聽的人也容易聽懂,大家拿出筆聽我讀一遍,注意畫出停頓來。
師范讀。
指名讀。
學習生字“援俱弗”。
簡要概括這篇文言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一秋教兩個人下圍棋,兩個人學習態度不同,學習的結果也不一樣2、任務二:揣摩詞句感悟文意過渡:我們現在都知道是一秋教兩個人下棋,你是從文中哪句話得知的A使弈秋誨二人弈。
“誨”的意思是教、教導。讓一秋教兩個人下棋。
過渡:弈秋,何許人也B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通國”是全國的意思。
何為“善弈者”(善于象棋的人,指會下棋的人)。
誰為善弈者弈秋。那弈秋厲害到什么程度從哪個詞語看出來呢看來,弈秋是全國最會下圍棋的`人。
佩服之余,就來夸夸他吧,弈秋,何許人也同學們,我們用這種句式夸一夸我們的數學老師吧。李老師,通校之善教者也。
過渡: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弈秋是否教出了兩個棋藝高超的學生呢他們兩個學醫的結果怎樣從哪里看出來。
C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弗若,是不如的意思。
到底誰比不上誰呢第二個人比不上第一個人。
注意句中兩個“之“”分別指的都是第一個人,即專心致志的那個人。
過渡:同拜一人為師,為什么結果截然不同這不由得讓人產生疑問。
D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不是這樣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呢我們來看看他們倆是怎么學的。
E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請同學們看插圖,觀察專心致志的那個人。
小鳥唱著婉轉的歌兒從枝頭飛過,他聽到了嗎因為他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小河嘩啦啦流流過,他聽到了嗎因為……當蜂蝶在花叢中飛舞,他看到了嗎因為……那另一個人是怎么學的呢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第二個人一門心思想著射鳥,這種一心是不是專心,是他學弈時三心二意。
現在請同學們合上書,回答老師的問題。
弈秋,何許人也使秋干什么二人怎么學結果如何誰能連起來說說這則古文的內容。
同學們,剛才啊,我們學習了《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言文,那么現在我們來回顧剛才學古文的方法,那就是多朗讀,看注釋,懂句意,釋原文,明道理。
三、導結
1、從這則文言文中,你有何收獲呢(學習知識,就要專心致志。)
2、生活中有這樣的事嗎其實學弈就是學做人,棋如人生,離不開黑白分明的理性與均衡,只要我們走的每一步人生之棋都是認真的,專心致志的,我們就是永遠的勝利者。
3、檢測題目:聯系上下文,說說加點字的意思。
通過之善弈者也。
思援弓繳而射之。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四、課后作業1、背誦《學弈》這篇古文。
2、收集有關孟子的名言警句。
教學反思《學弈》是一篇文言文,學生對文言文接觸的比較少,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目的在于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為將來的文言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首先,對于文言文,怎樣指導學生把課文讀通順很重要。因此,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做到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學生讀完后我范讀,在這一環節上,教師的范讀是建立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在處理整個“讀”的教學環節上,我以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指名朗讀,把讀的環節落到實處。
其次,學習文言文,除了把課文讀通之外,還要把文章讀懂。在讀通讀懂課文后,還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中所蘊含的警示世人的道理。在這個環節上,我引導學生先了解故事中的兩位年輕人學習的結果是否一致,然后弄清導致這一結果不一樣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到學習態度不一樣是導致學習結果不同的關鍵原因,使“明理”這個環節水到渠成,避免了教師煩瑣的分析講解。這堂直播課的教學,學生參與面窄,教師講得多,我還應該讓學生聯系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談談,更加深刻地明白這個故事所蘊涵的教育意義,也許效果就不一樣了。
語文文言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會寫7個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
2、結合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文言文中詞句的意思;聆聽音樂,感受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之遇。
3、體會音樂和繪畫藝術的奇妙。
教學重點:根據伯牙的琴聲,大膽想象,體會藝術之美
教學難點:理解文言文中字詞的意思和用法進而理解整句和文章意思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伯牙鼓琴
課時目標:
1、會寫3個生字,讀準“湯”字在文中的讀音。
2、理解“鼓”“志”“巍巍”“湯湯”的意思,不要把“太山”寫成“泰山”;正確、流利、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受音樂表達的不同情緒,分享聽音樂的心得。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激發興趣
1、上課之前我們先聽點音樂,聽完后說說都聽到了什么聲音。(教師播放音樂)
教師及時評價:知音樂者,也;會傾聽者,也;懂音樂者,也。
2、談話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和音樂有關的文言文,講述的是發生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誰來讀一讀這個課題?
二、板書課題,解題
1、板書課題《伯牙鼓琴》
2、解題:①“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彈琴,鼓是彈的意思)
、诮柚⑨尯凸ぞ邥俏覀儗W習文言文的一個重要方法。
三、初讀文本,讀通課文
1、師: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的要求自讀課文
、僮x準字音,注意在恰當的地方停頓,可以用“/”標記。
②讀出情感和文言文的節奏及韻味。
2、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鄙龠x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3、教師先示范朗讀,然后學生自讀,教師評價。
四、理解文言文
1、學生自學,然后小組討論,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出示:
。1)有注釋的字詞就借助注釋來理解,沒注釋的'就聯系上下文或者用自己的話來理解補充;再者,借助工具書,也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
。2)理解文言文中關鍵詞語的意思,理解整篇文言文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五、品讀“情”——高山流水遇知音
1、學到這里,你知道伯牙和鍾子期是什么關系嗎?用一個詞來表達。(板書:知音)什么叫知音?
2、疑問:他們是怎么成為知音的呢?是什么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3、從哪兒看出伯牙和鍾子期是知音?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到相關的語句,勾畫下來。
①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到了什么?你會怎樣贊嘆?
、诂F在請帶著贊嘆的語氣再來讀一讀。
③老師讀前半句,你們讀后半句。
4、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大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中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5、小組討論,出示課件5:
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志在清風,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風!
志在,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說句子: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依依楊柳、潺潺流水、皚皚白雪、綿綿春雨、隆隆雷聲、淙淙流水……
6、伯牙彈什么鍾子期都能懂得、都能明白,這不是一般的朋友!他們真是心靈相通,這就叫——知音。
六、相遇相知。
1、伯牙當時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你說他還會缺少贊美嗎?他為什么獨把鍾子期當作知音?
2、終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鍾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會對子期說什么?
3、“知我者,子期也!”你覺得這時的伯牙與子期還僅僅只是音樂方面的朋友嗎?
4、知音歡聚,一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七、知音之死
(出示句子)學生讀:“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你能用現代漢語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伯牙把琴給摔破了,決定終身不再彈琴,因為他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2、什么叫終身?(一輩子)
3、師:是的,伯牙悲痛欲絕,他認為再也沒有像子期一樣的知音了,于是來到了鍾子期的墳前寫下了這首短歌。師朗誦,全班朗誦。
4、想象一下,假如你來到子期的墳前,面對一塊冰冷的墓碑、一抔無情的黃土,你想說些什么?
5、通過朗讀體會伯牙的傷心之情。
師:你能體會到伯牙的傷心嗎?按照你的理解,再來讀讀這個句子。
八、回顧全文,品味音樂
1、這就是千古流傳的《伯牙鼓琴》,這就是感人至深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為了紀念他們,后人做了一曲《高山流水》來紀念他們!讓我們聆聽樂曲,打開書再一次回味這個故事,把它刻在你的心間,讓我們試著背一背這篇文章。
2、總結:同學們,“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所以,當你有了知音,一定要“珍惜”!
九、作業布置
背誦課文;搜集表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語文文言文教案7
1、背誦課文,默寫。
2、知識點: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學弈》這個故事,說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這個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以及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同時告訴我們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學無止境的道理。
3、注釋
(1)字、詞:
弈:下棋。通國:全國。誨:教導。
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鴻鵠:天鵝。援:引,拉。俱:一起。
弗:不。矣:了。為:因為。其:他的,指后一個人。
文中幾個“之”的意思
辯斗:辯論,爭論。以:認為。去:離。
日中:正午。及:到。
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滄滄:寒冷的意思。
探湯:把手伸向熱水里。意思是天氣很熱。湯:熱水。
決:判斷。孰:誰。汝:你。
(2)句子: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譯)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孰為汝多知乎?
(譯)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3)譯文:
《學弈》
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他教導兩個學生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學生雖然也在聽弈秋講課,心里卻一直想著天上有天鵝要飛過來,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倆在一塊兒學習,但是后一個學生不如前一個學得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
有一天,孔子到東方游學,看到兩個小孩為什么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么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些,而中午時要近些。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
孔子也不能判斷是怎么回事。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語文文言文教案8
一、說目標
二、說考綱
三、說考點
(一)說考點
。ǘ╊}型及分值試題內容比例文言文題型
(三)以05年高考文言文試題為例逐題解析規定時間三分鐘做題,練習以練習卷形式課前下發給學生;完成后以老師為主講評,關鍵是點明做題思路,指點做題技巧,教案《對口高考高職語文文言文復習教案》。統計全作對的人數,鼓勵學生。
四、說篇目十二篇文言文考過五篇:
《鴻門宴》1999、《勸學》20xx、20xx、《鄒忌諷齊王納諫》20xx、《左忠毅公逸事》20xx、《師說》20xx。
復習重點篇目七篇:
《謀攻》、《察今》、《六國論》、《諫太宗十思疏》、《游褒禪山記》、《〈孟子〉兩章》、《庖丁解!。
五、課堂練習
(一)重點閱讀一篇目《察今》三則閱讀
(二)課堂練習兩篇目《六國論》、《諫太宗十思疏》各一則閱讀每則文言文閱讀給學生三分鐘做題,兩分鐘講題,教師按座次隨機選擇某列或某行,讓學生一人負責一小題的`答案解析。每則文言文閱讀講解之后統計全作對的人數,板書相關數據。
六、學法總結
七、布置作業
1、《復習指南》:P177《游褒禪山記》、P144《莊暴見孟子》、P145《庖丁解牛》。
2、掌握《復習指南》P131通假字(共43個)。
結束語:
學過多年多篇文言文,想過為什么要學文言文嗎?是為了學習、繼承、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語文文言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
3.理解重點詞句,領悟文中所講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能參考注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朗讀并背誦《伯牙鼓琴》。
2.結合注釋理解詞句的意思。
3.探究學習,體會人物心理。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課前朗讀,感悟友情
1.出示一組表達友情的古詩句:【課件2】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2.學生讀,談體會。
二、談話導入,走進課文
1.這組詩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古人以詩詞的形式,用精煉的語言表達了和朋友知己之間的深厚感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寫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傳誦,流傳至今。
2.補充文言文知識:文言文人們通常說古文。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我國古代有著燦爛的文化,有著浩如煙海的文學藝術瑰寶,它們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記載下來的。我們要傳承民族的瑰寶,就要學好文言文。
3.出示【課件3:課題】(板書第一則的題目:伯牙鼓琴)學生齊讀課題。
三、讀通讀順,感知課文
1.試讀,說說讀后的感受。自己解決生字:哉巍
2.自由、大聲讀課文,至少讀3遍,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古文的朗讀和現代文不同,要讀出節奏。再次朗讀課文,這次要求讀得有節奏。
4.教師范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學生拿筆畫停頓。
5.學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
6.點名讀,齊讀。
四、初解知音,理解課文
1.真是讀得越來越有滋味,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嗎?說說“絕弦”的意思。
。A設答案:再也不彈琴了。)
2.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絕弦”?
。A設答案: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
這句話僅僅是講伯牙終身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A設答案: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再彈也沒有意思了。)
3.從“鼓”字引導,學生說說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學交流。
5.預設交流
(1)我讀懂了“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這句話告訴我們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琴。
師:讀了這一句,同學們有同學要質疑嗎?伯牙彈得好嗎?鍾子期會欣賞嗎?我們看下去就懂了。
(2)我讀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伯牙在鼓琴的時候,心里想著高山,琴聲里就會出現高山……
(板書:伯牙鼓琴鍾子期聽)
師:鍾子期說的'“善哉”什么意思?
。ê芎,很棒!)
師:這里的“善哉”表示贊嘆。同學們,你還讀懂了什么?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
(3)我覺得伯牙彈琴的技術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彈出什么。
(4)我讀懂了伯牙不論彈什么,鍾子期都能聽出來,就是說,他們之間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現在你是鍾子期,聽著伯牙的琴聲,你仿佛聽到了什么?你會怎么贊美他?(生自由發表意見。)
五、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引導升華,拓展探究。
(1)師:我們的課外資料里也有介紹,伯牙是音樂家,他的琴聲里肯定不僅僅是泰山、江河吧?還會有哪些景色?
。A設答案:還會有1:鳥語花香。2:春天百花盛開。3:冬天白雪皚皚!
、趲煟菏前,也許他的琴聲還表現了“清風徐徐”(再次出示詞語讀一讀)現在你就是伯牙,我們都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風。
、蹘煟寒敳拦那僦驹诿髟漏ぉ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軒煟汉靡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鍾子期真的都聽懂了,實在難得。這就是──(預設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賻煟涸谟龅芥R子期前,他會缺少贊美嗎?為什么偏偏視鍾子期為知音?
。A設答案: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鍾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
、趲煟耗敲矗瑒e人對他的贊美是什么樣的?(學生自由說)你能想象別人那種空虛的贊美嗎?(學生自由說)
③師:可以想象,當擅長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書:志在太山巍巍)
、軒煟寒敳乐驹诹魉]有人會像子期說──
生:湯湯乎若流水。
(板書:志在流水湯湯)
、輲煟寒斔麤]遇到鍾子期,聽不到子期的贊美時,心情會是怎樣的?
。A設答案:失望。寂寞。憂慮?释。……)
、迬煟汉髞,終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樣的?
(預設答案: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
、邘煟捍藭r,他們僅僅是音樂上的知音嗎?
。A設答案:他們還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師:知音的相遇是心靈的交融,是快樂的,幸福的。但是,人間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讓我們通過讀書再來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學生感情讀文)
、釒煟和瑢W們的朗讀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課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伯牙為什么認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A設答案:1.因為子期能聽懂伯牙的琴聲。2.因為他們之間就像親人一樣。……)
(板書:死絕弦)
3.豐富內容,拓展課文
、賻煟翰涝跀嘟^琴弦的時候,也斷絕了什么?
。A設答案:1.斷了他的前程。2.斷了他的心弦。3.斷了他的希望。……)
②師:伯牙斷了琴弦,留下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當你理解這樣的心情的時候,再讀讀這段話。(學生再有感情地讀最后一句。)
③師:據史料記載,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經來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寫下了一首短歌。你們想知道嗎?(配樂,教師深情朗誦):出示【課件4】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
三尺瑤琴為君死,此曲終兮不復彈!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言!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六、積累背誦,拓展延伸
1.師:課文雖然很短,但寫出了一個動人的故事。讀了這個故事,你感動嗎?你想安慰伯牙、贊美伯牙、或是鼓勵他嗎?將你此刻內心的想法寫出來。(學生動筆寫感受。然后交流。)
2.師:聽了你們的見解,老師也忍不住在想,其實,我們每個人難道不是在苦苦尋覓嗎?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于結果,而在于追求。愿你們能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溫暖。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讀課文。(生齊讀課文。)
3.師:《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后人還根據這個典故編寫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全班學生再次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
4.師生分角色讀。
5.引導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朗讀《書戴嵩畫!贰
2.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3.學習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則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關于“知音”的一段佳話。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二則《書戴嵩畫!贰#ò鍟n題:書戴嵩畫牛)齊讀課題。
2.釋題:“書”是什么意思?“戴嵩畫!庇质鞘裁匆馑寄?(“書”,是寫的意思。“戴嵩畫!本褪谴麽援嫷囊环,畫上畫的是牛。我們來了解一下戴嵩。
3.了解戴嵩,出示【課件6】
戴嵩是唐代畫家,韓滉的弟子,韓滉鎮守浙西時,戴嵩為巡官。擅長畫農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畫水牛尤為著名,后人評價他畫的!耙靶越罟侵睢。相傳曾畫飲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連,可見他觀察得多么細致入微。
【課件7】《斗牛圖》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畫,縱44厘米,橫40.8厘米,現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圖繪兩牛相斗的場面,風趣新穎。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并板書:
、糯麽缘漠嬙谡l手里?他喜歡這幅畫嗎?
⑵這幅畫上是什么?
、沁@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書戴嵩畫牛》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教師范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2.讀后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糾正錯誤。
4.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到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掉”的古今異義等。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4.同桌互相講說故事內容。
。ò鍟捍麽浴杜!罚
出示課文大意:【課件8】
四川有個杜處士,喜愛書畫,他所珍藏的書畫有幾百種。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畫的牛,尤其珍愛。他用錦緞縫制了畫套,用玉作畫軸,經常隨身帶著。有一天,他攤開了書畫曬太陽,有個牧童看見了戴嵩畫的牛,拍手大笑著說:“這張畫是畫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氣用在角上,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中間,F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是搖著尾巴在斗,錯了!”杜處士笑笑,感到他說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話說:“耕種的事應該去問農民,織布的事應該去問女傭。”這個道理是不會改變的呀!
四、自讀思考,體會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解答就課題提出的問題
1. ⑴戴嵩的畫在誰手里?他喜歡這幅畫嗎?
戴嵩的畫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處士手里,因為他非常喜歡書畫,收藏了很多。他非常喜歡戴嵩的《斗牛圖》。
(板書:杜處士好錦囊玉軸)
從什么地方看出杜處士很喜歡這幅畫?——“錦囊玉軸,常以自隨”(用錦縫制了畫套,用玉做了畫軸,經常隨身帶著。)從這具體的做法看出杜處士對《斗牛圖》“尤所愛”。
⑵這幅畫上是什么?
畫上是斗牛。
大畫家畫出的牛應該是非常逼真的吧?
可能一般人都這么認為。但有人指出了畫面的錯誤之處。誰這么大膽?
一位牧童!
戴嵩的畫錯在哪兒?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氣用在角上,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中間。現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是搖著尾巴在斗。)
、沁@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觀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實的情況。
文中哪句話說明了這個道理?
“耕當問奴,織當問婢。”——“耕種的事應該去問農民,織布的事應該去問女傭!
。ò鍟耗镣Φ粑捕罚
五、聯系生活,深化認識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勤于觀察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2.你能聯系實際說一說嗎? (讓學生聯系生活、學習中的經歷充分發言,認識到不專心產生的不良后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六、復述故事,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故事。
2.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語文文言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道德目標:認識活板的發明對人類文化發展的深刻影響及重大意義,激發民族自豪感。
2.情智目標:
、俑星槟繕耍
②認識目標:1、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2、學會整理歸納文言文中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同義詞及通假字等文言現象。
【教學時間】 ( 第一 學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ㄒ唬└星檎{節
1、由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導入新課。
2、板書課題
3、釋題并簡介作者
。ǘ┳詫W
自學內容(一)走進文本,疏通文意
自學方法1、朗讀課文
要求:1、注意讀準字音;2、讀出節奏。
(1)給下面加粗的生字注音。
昇( )煬 ( ) 砥( ) 貯( ) 燔( ) 訖( )
又為活板( ) 薄如錢唇( ) 蠟和紙灰( )
數十百千本( ) 更互用之( ) 以紙帖之( )
予群從( )
。2)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
已 后 典 籍 皆為 板 本
其 上 以 松 脂、蠟和 紙 灰 之 類 冒之
則 以 一 鐵 范 置 鐵 板 上
以 備 一 板 內有 重 復 者
用 訖 再 火 令藥 熔
其 印 為 予 群從 所 得
2、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要求: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識,解釋文言實詞和虛詞,翻譯課文。將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不能解決的以小組為單位提出,集體解決。
方法指導:留、換、增、刪、調。
(三)當堂檢測(歸納總結):
1、通譯全文。
2、通假字
。1)活板 板通
。2)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已通
。3)若止印三二本 止 通
。4)文理有疏密 文 通
3、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A、板印書籍
B、火燒令堅
C、木格貯之
(2)名詞作動詞
A、則以紙帖之
B、用訖再火令藥熔
4、一詞多義:
。1)為
唐人尚未盛為之
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又為活板
每字為一印
滿鐵范為一板
未為簡易
每韻為一帖
不以木為之者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2)印
板印書籍
每字為一印
。3)就
持就火煬之
瞬息可就
。4)帖
則以紙帖之
每韻為一帖
。5)其
其法
其上以松脂……
按其面
其印自落
其印為予群從……
。6)火
火燒令堅
持就火煬之
用訖再火令藥熔
。7)之
唐人尚未盛為之
之類冒之
持就火煬之
更互用之
則以紙帖之,木格貯之
旋刻之
不以木為之者
以手拂之
(四)作業:
1、歸納總結本文的重要實詞、虛詞。
2、翻譯課文。
3、預習:
。1)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活板的制作過程嗎?
。2)在說明活板制作技術時,采用的順序是什么?(結合文中句子歸納)
。3)活板有什么顯著特點?體現在哪里?
語文文言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認識“恭、勤”等5個生字,會寫“囊、螢”等9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借助注釋,理解文意,體會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本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體的文言文。這節課先來學習第一篇——《囊螢夜讀》。(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指導讀好“囊螢”。
3.理解“囊”,說說題目的意思:用袋子裝螢火蟲在夜晚讀書。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自己小聲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一讀。
2.指名讀生字新詞。
著重指導:胤(yìn) 恭(gōng) 勤(qín) 練囊(náng) 焉(yān)
多音字:盛(chéng) 數(shù)
3.指導書寫課后田字格中的字。
著重分析指導“囊、螢、恭、勤、博”,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囊”是上下結構,注意筆順,部首是“一”。“螢”是上中下結構,部首是“艸”!肮А,部首是“”,第九、第十畫都是“丶”!扒凇笔亲笥医Y構,注意左邊“堇”的寫法,部首是“力”。“博”是左右結構,不要漏寫右上的點。)
4.讀古文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注意它的節奏,但停頓不等于斷開,尾音拖長可以顯得更有韻味。指名讀,師范讀,生再讀,生試著畫出朗讀的節奏?纯串嫷墓澴嗪屠蠋煹氖欠褚粯。(出示)學生小組賽讀,師生點評。
看來,古文多讀幾遍就不難了。古文要讀出節奏和韻味也不難,我們在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停頓。
三、再讀課文,品讀感知。
1.課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囊螢夜讀”?(“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這里“練囊”的意思是什么?(白色薄絹做的口袋。)“以夜繼日”的意思是什么?(日夜不停。日,白天。)你讀出了什么?(這個人很勤奮,讀書刻苦。)
2.“囊螢夜讀”的主人公是誰?課文還在哪里寫了他的勤學刻苦?(車胤。“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
理解句子意思:從注釋來看,“胤”,晉朝人車胤。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恭”(謙遜有禮),“通”(通曉,明白);用組詞的方法理解“勤”(勤學,勤奮),“倦”(疲倦),“博”(廣博)。
3.從哪里可以讀出他“囊螢”讀書的'原因?(“家貧不常得油!)理解句子:組詞理解“貧”(貧苦,貧窮,貧困)。句子的意思是:家境貧寒,常常沒有燈油來點燈。
4.出示句子,指導朗讀。
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
5.出示課文插圖,指導學生看圖,說說插圖的內容。
出示句子: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結合插圖,理解“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說說這一句的意思,指導學生朗讀。
6.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在小組中交流。)
7.全班匯報:(車胤)家境貧寒,不能經常得到燈油(點燈,以便在燈下讀書)。夏天的夜晚,(車胤)就用白絹做成(透光)的袋子,裝幾十個螢火蟲,照著書本,夜以繼日地學習。
四、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找出令你感觸深刻的詞語。
2.出示課文,劃分節奏,標注關鍵詞語。
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指名讀一讀,并說說自己的體會。
五、課堂小結。
1.拓展閱讀。
原文:晉之車胤,家貧,不常得油。然日則耕作,無以夜讀。遇夏月,乃以練為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勤學不倦。年長,博學多通,時人譽之。(譽:稱贊。)
小組合作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再讀一讀。指名讀。
2.齊讀課文。
3.讀了這篇課文,你想對車胤或者自己說點什么呢?(在條件如此艱苦的情況下,您堅持日夜苦讀,所以才能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我也要向您學習。)
板書設計
囊螢夜讀
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
家貧/不常得油,
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
以夜繼日焉。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吟一首《望天門山》導入,了解詩人李白。你還會背他的什么詩?(《望廬山瀑布》《將進酒》)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與李白有關的文言文。(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了解題目的意思。先看看“杵”的部首,猜猜這個字可能是什么意思。(木字旁,可能是木棒。)對,一頭粗一頭細的木棒。那么“鐵杵”是什么呢?結合注釋:用來舂米或搗衣的鐵棒。出示圖片,大家看看圖,這就是鐵杵,老婦人要把它磨成一根針。
3.讓我們走進課文,去了解這個小故事吧!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請大家自己試著把課文讀一讀。提出讀書要求:自己小聲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一讀,同桌交流。
2.指名讀生字新詞。
著重指導:鐵杵(chǔ) 還(huán)卒(zú)業
3.指導書寫課后田字格中的字。
著重分析指導“逢、卒”,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逢”是半包圍結構,注意先寫“夆”,再寫“辶”。“卒”是上下結構,部首是“亠”,注意“丨”不能插到兩個“人”中間。)
4.自由讀文,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注意句子的停頓,讀通語句。
課件出示: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老師范讀,抽生讀文,小組賽讀,師生點評。
三、再讀課文,品讀感知。
1.出示圖片,邊讀課文邊看注釋,可以在文中圈點標注,把課文讀懂,知道課文講了在什么地方,誰,發生了什么事。(板書: 磨鐵杵 欲作針)
2.四人一個小組合作學習,先借助注釋讀懂課文,理解每句話的意思,找出自己讀不懂的地方,在組內交流,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小組長記下來,等會兒在全班交流。
(師先講一句作示范,讓生明白怎樣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看部首猜字義:“媼”,部首是“女”,聯系前面的“老”,推測意思是老婆婆或老奶奶。
看字形猜字義:“曰”,外框是個口,里面一橫像舌頭,舌頭在動,意思是在說話,即“說”的意思。
3.組織交流。先由小組長交流本組不懂的問題,再抽幾位學生說說整篇文章的大意。
我們可以用組詞的方法理解“世”,世間,世上;“傳”,相傳,傳說;“過”,路過,經過,趟過。
“感其意”的意思是什么?(被她的意志感動。)“其”指的是老媼。
“問之”,指的是問誰?問什么?(老媼。你磨鐵杵做什么?)
古時的一個字,現在往往對應一個詞,古文語言更簡潔、凝練。
4.句式理解。
讀一讀,比較一下:A.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B.世傳李太白山中讀書。
A強調的是“山中”,B強調的是“讀書”。
5.繪聲繪色講故事。
磨針溪呀,在象耳山下。世傳呢,李太白讀書山中……
學生講述,師生評議。(可用多種方式講。可以用“評書”講法——話說,磨針溪,在象耳山下。當年李太白讀書山中……還可以用“說唱”講法,或者打著節拍誦讀。)
6.我們是采用什么方法學習這篇文言文的?
課件出示:反反復復讀課文,聯系注釋講文意,討論交流明道理。
7.現在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鐵杵成針”這個成語的意思?(將鐵杵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學生齊讀。)
四、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找出令你感觸深刻的詞語。
2.出示課文,劃分節奏,標注關鍵詞語。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碧/感其意,還卒業。
指名讀一讀,并說說自己的體會。
五、課堂小結。
1.讀了這個故事,誰能用“鐵杵成針”說一句話?
(課件出示)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2.通過學習本課,你們從課文中受到什么啟示?(做學問要有恒心和毅力,只要肯下功夫,就會取得成果。)
3.拓展延伸:老師給你們推薦幾篇文言成語小故事,如《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等。
板書設計
鐵杵成針
磨鐵杵 欲作針
反反復復讀課文 聯系注釋講文意 討論交流明道理
功到自然成
教學反思
學習文言文不在于逐詞逐句理解文意,而在于學法的領會和整體的感知。理解詞語時,可采用“換詞法”和“組詞法”。讓學生先猜再講,將一篇簡練的小古文擴成一篇生動的現代文,讓學生愛學、會學、樂學,并學以致用。
(1)注重誦讀,培養語感。在誦讀中體會情感,展開想象,領悟內容。
(2)對課文不理解的部分提出質疑,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培養質疑能力和與人交流的能力。
語文文言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能讀通課文,理解課文意思。背誦課文。
2、能了解古今語言的區別,能根據課后的注釋理解課文。
3 、理解重點詞句、領悟文中所講的道理。
4、 對文言文產生濃厚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
2.教學難點是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教學時間: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出示常見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三人行,必有我師。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溫故而知新。
學而時習之。
1.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講一講。
2.跟我們平時所用的書面語言比較一下,這些警句有什么特點。
(引導學生總結出文言文的一般特點:有些字與現代的讀音、意義不同;言簡意賅,語意深遠……)
3.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寫成的。用文言寫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書面語體,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誦讀文言文,能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
今天我們學習的《學弈》這篇文言文,僅有5句話,70個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蘊含著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讀通課文,理解每句話的意思
1.師范讀課文(能有聲有色背誦更好),也可讀兩遍。
2.總結老師讀文言文的特點:一是速度比較慢,二是句中停頓較多。
3.學生小聲跟老師讀兩遍。
4.學生自由練讀,讀通為止。
5.學生邊讀邊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句話。
6.討論交流。(只要能說出每句話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讀熟課文,讀懂故事
1.學生自由反復誦讀,重點指導讀好“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前一句讀出疑問的語氣,后一句讀出肯定的語氣。
2.再聯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
3.同座互相說說故事的內容。
四、讀書明理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總結出一個什么道理?(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總結。)
2.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聯系實際談談,目的是進一步認識專心致志對待學習、工作的重要性。)
五、練習背誦
六、課后擴展
教師把以前學過的“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等文言成語故事,印發給學生,練習讀文言文,還可以試著背誦一篇。
七、布置作業:
1、(書面作業)抄寫課文,并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意思;
2、(表演作業)分小組、分角色,演課本劇;
3、(搜集作業)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語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兩小兒辯日
教學步驟:
一、提示課題
1、今天學習第30課《兩小兒辯日》(齊讀課題)
2、學生匯報預習收獲。
3、根據學生匯報,補充有關知識。
二、展示目標
我們已經學過文言文《對弈》,你能結合學習文言文的體會和本課要求,說說這篇課文我們該完成些學習任務?(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明確重點學習任務)
三、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學生初讀課文。
2、學生談課文大意。(教師根據學生所說將學生意見分歧較大的詞句寫在黑板上)
3、質疑:在預習過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二)小組交流
1、重點理解分歧較大的詞句以及不懂的問題。
2、小組內質疑、釋疑。
(三)匯報討論,交流情況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用或聯系舊知識等方法理解重點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
(1)住關鍵詞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敝小耙浴薄ⅰ叭ァ备魇鞘裁匆馑?你能把它們的解釋放在句中說這名話的意思嗎?
(2)聯系舊知識理解詞意。
(3)古單音節詞變為雙音節詞理解詞意。
如“孰為汝多知”中“為”在這兩課的注釋中有“說”、“是”等意思,它們用在這兒恰當嗎?想想現在“為”一般可組哪些詞,它在這句話中是什么意思?
同樣的,“知”可以變成什么詞? (此外,“問其故”可補充主語孔子;“車蓋、盤盂”不必照注釋說,可直接說名稱┅┅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只要解釋清楚、通順,可創造地采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
(四)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同桌互說。
4、指名說。
5、集體評說。
6、想一想:這兩個小孩爭的是什么問題,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小孩是根據不同的感覺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
8、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引發學生爭辯,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收集資料,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9、剛才你們已經深入理解了內容,你們能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嗎?(學生運動自由組合表演,在表演過程中指導學生把兩個孩子說話的語氣表演出來。)
10、大家再讀讀這篇課文,看誰能把兩個孩子說話的語氣給讀出來,齊讀課文。
(五)自學方法,背誦課文
1、理解課文結構,即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最后講什么。
2、自己背誦課文,比比誰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誦,說方法。
4、集體背誦。
5、總結全文。
重點總結同學們在學習文言文時所用方法,充分肯定學生見解,激發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
四、作業
1、抄寫生字。
2、查閱有關資料,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
3、向學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書設計:
日初 盤盂
日初遠 日中 車蓋
孔子不能決也 孰為汝多知乎?
語文文言文教案13
[教學目的]
1、了解“鴻門宴”斗爭的起因、經過,認識這一斗爭的性質,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2、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
3、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語言規律,掌握“舉”、“謝”、“為”、“斗”、“因”等古漢語兼詞。
[教學設想]
1、課文情節起伏,人物形象鮮明,擬作為敘事寫人的敘文處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畫為教學重點。如何認識理解課文中提及的“義”則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可從分析項羽這一人物入手突破這一難點。
2、課文篇幅較長,閱讀有一定難度,采用講析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時數]
三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入
1、板書并朗誦(或由學生齊誦)。要讀出楚歌慷慨悲涼的意味。
2、簡析《核下歌》,介紹時代背景.引入新課。
1)項羽的主要歷史功績:擊潰秦軍在力,是暴秦的主要奠基人。
2)項羽起兵及秦動機不純,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與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有著本質的區別
3)他迷信武力,始終沒有也不可能認識自己敗北的教訓!皶r不”,自刎之前,他仰天長嘆:“此天亡我,非我戰之罪也”。
4)“鴻門宴”懷王與諸將有約:“先入關者王之”。
楚漢之爭概況簡介:前207年10月,劉邦入關,降秦王子嬰,還軍霸上;12月項羽破關而入,劉、項在鴻門會面,雙方斗爭開始。次年春,項羽以盟主身份召開戲西(今陜西臨潼東)之會,封18人為諸侯王,本人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為漢王,都南鄭(今陜西省南境)。劉邦到南鄭后,積極準備反攻,先奪取關中三秦之地作為根據地,然后出兵東向,進攻項羽,曾多次被項羽打敗,到前203年秋,得到韓信的幫助,才形成足以跟項羽抗衡的力量。項羽乃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倍s后,項羽東歸,劉邦也準備西歸。這時張良、陳平向劉邦提出建議,趁此時機消滅項羽。后在韓信、彭越幫助下,圍項羽于垓下(今安徽靈壁南)。項羽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
二、讀講課文一、二兩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讀課文,正音:
“王(wang)關中”“說(shui)項羽”“美姬(ji)”
2、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軍霸上”、“王關中”;抓點同為名詞作動飼用,讀第四聲。
“成五采”、“為(Wei)龍虎”,“成”、“為”都有“變成”、“化作”的意思,“龍虎”是龍虎的形狀。
3、提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 課文第一段記敘了哪幾件事?這些事件對情節展開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曹無傷是沛公的主司馬,他的告密當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語,于是,項羽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矛盾挑開,故事“開端”。第二件骨‘范增進言”,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迅速發展。
②項羽接獲曹無傷的密報.當即“大怒”,這一個“怒”字內涵相當豐富。請說說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點而言,天下雖大,“王”只有一個,就力量對比而言,項羽占有絕對優勢,何況秦軍主力是項羽消滅的,又是楚王后裔,一個“市井小人”居然“欲王關中”。項羽豈能容忍?再說個性特征,此時此刻,項羽如若人“怒”,他也就不是歷史上的那個項羽了,他本來就是那么一個火爆漢子。
第二段:
1、教師串講課文,引導學生留心課文中特殊的字詞與句式:
古今異義:
“他盜出入與非常也!薄氨I”,竊賊;“非!,指意外事故!
固不如也!薄肮獭,本來。
通假字:
“具以事告”,“具”通“俱” .
“要項伯”,“要”,通“邀”
“毋內諸侯”,“內”通“納”
“不敢倍德”,“倍”通“背”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詞類活用:
“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用,意為與……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動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那樣
“籍吏民,封府庫”,“籍”,名詞作動調用,編造名冊。
“不義也”,“義”,名詞作動詞用,合于義。
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狀語后置。 “與俱去”、“毋從俱死也”,介詞“與”、“從”后面的賓語省略。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疑問句,主語“誰”介賓短語“為大王”作“為”的狀語,“者”助詞“的”。 2、討論課文內容,提問:
、僬n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目的在于報答當年救命之恩,卻被張良利用,使一觸即發的矛盾出現了轉機。第二件事“張良獻策”。張良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劉邦則一點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為壽.約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攏,由“聯絡感情”進而自我辯解,終于使項伯受其蒙蔽,導致項羽上當。(“劉邦施計”、“項伯中計”不必分開來說)“張良獻策”是情節變化的關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項羽終于“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趶埩颊f:“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項伯則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請聯系課文說說古人心目中的“義”可作什么樣的解釋,我們應當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認為“義”,就是“宜”!抖Y記中庸》說:“義者宜也!表n愈在《原道》中則進一步解釋:“行而宜之謂之,義。”也就是說,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規范就可稱為“義”,反之則為“不義”。
課文中曹無傷背叛劉邦向項羽告密,項羽置懷王之約于不顧而欲“擊破沛公軍”,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說是“不義”。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噲闖帳護主等等,都可以稱之為“義”。項伯救護劉邦可以稱之為“義”,這一行為卻違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則又可以責之為“不義”。可見“義”是相對的,如同“骨氣”一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道德標準不同,“義”的內涵也不一樣,我們不能以抽象的“義”作為評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處世的準則
3、學生自讀課文一、二兩段,教師行間巡視,釋疑解難。
小結:課文一、二兩段記述了“鴻門宴”前發生的幾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勢一觸即發到出現轉機,由項羽的“大怒”到項伯之言產生效果,故事情節逐步展開,并為后來事態的演變作了必要的鋪墊,留下了必要的伏筆。
三、布置預習
1.自讀課文三、四兩段,利用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項泊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
2.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鴻門宴”上的斗爭。
3.思考下列問題: ①項羽最大的弱點是什么?試從課文中舉例加以說明。
、诜对鲋\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張良?
語文文言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課后注釋聯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課前準備:1.布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2.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睹献印肥敲献优c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3.釋題:“弈”指什么?“學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并板書:
、耪l學下棋?⑵怎么學下棋?⑶學得結果怎么樣?⑷《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教師范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2.讀后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與”是通假字,同“歟”,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若與,在這句話里,“為”應讀第四聲;然,這樣。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ā秾W弈》參考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4.同桌互相講說故事內容。
四、自讀思考,體會文中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解答就課題提出的問題
1.誰學下棋?誰是老師?——有兩個人學下棋,老師是全國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這兩個人)怎么學下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學得結果怎么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后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解答這個問題后,教師可以追問:是什么原因使“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引導學生理解: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并不是因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別,而是他們的學習態度不同——前一個專心致志,后一個三心二意。)
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聯系生活,深化認識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做什么事只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聯系實際說一說嗎?(讓學生聯系生活、學習中的經歷充分發言,認識到不專心產生的不良結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六、復述故事,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故事2.指導學生背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請生背誦《學弈》。
2.板書課題:文言文兩則 兩小兒辯日。
3.介紹資料:《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列子》相傳為列御寇的論集。
4.理解課題,質疑問難:(1)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兩個小孩;知道了這篇文章主要是寫兩個小孩辯日這件事)(2)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么?(①他們為什么爭辯?②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③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教師及時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總結學法,明確目標。
回顧學習《學弈》一文的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1)理解課題,提出問題。
(2)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3)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4)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明確方法,小組學習。
三、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
1、交流對文章的理解,小組派代表匯報,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相機出示對句子的理解。
2、整體歸納回顧:(1)兩小兒為什么爭辯?(太陽是遠是近)(2)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
3、教師分析其中原因,幫助學生解開疑惑。 (多媒體出示“走進科學”)
4、學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在學生充分的交流后,引導簡練歸納。(多媒體出示啟示)
4、復述故事,熟讀成誦。(1)分角色朗讀課文。(2)學生分組表演故事。
作業設計:
1、有感情背誦課文。
2、向學生推薦閱讀《 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等文言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
語文文言文教案15
1.將下面文言短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烏在其為明也?……客有任目而惡鏡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烏用鏡為?”久之,視世所稱美人,鮮當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謂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終不悟,悲夫!
、贋踉谄錇槊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谑呛每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泰然謂美莫己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猶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谫t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文段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孫卿與臨武君議兵于趙孝成王前。王曰:“請問兵要?”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后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孫卿曰:“不然。臣之所聞,古之道,凡戰,用兵之術,在于一民,弓矢不調,羿不能以中征,六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遠;士民不親附,湯武不能以勝。故善兵者,務在于善附民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將下面的文言文中劃橫線的部分譯成現代漢語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無此事也!昔也往責于東邑,人可問也!逼涓感胖_x自《呂氏春秋疑似》
(1)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閱讀下面文字,翻譯劃線的句子。
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議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劉向《新序雜事第一》)
[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
(1)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將下面文言文中劃線的部分譯成現代漢語
昔者彌子瑕見愛于衛君。衛國之法,竊[1]駕君車者罪至刖[2]。既而彌子之母病,人聞,往夜告之,彌子矯[3]駕君車而出。君聞之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而犯刖罪!"與君游果園,彌子食桃而甘,不盡而奉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注釋:[1]竊,私下,[2]刖,砍掉雙腳的酷刑。[3]矯,假傳君命。
。1)彌子食桃而甘,不盡而奉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忘其口而念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譯答案
四、(15分)16.(5分)①它的明察(表現)在哪里呢?(2分) ②這(鏡子)使我好痛苦(或:難受)。(1分)③還安然自得地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漂亮(或:還安然自得地認為沒有像自己漂亮的了)。(2分)
四、(15分)16.(5分)①認為自己是對的,認為別人是錯的,(這)是世俗之人(或一般人)共同的毛病。②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們因而不愿向他們請教;不如自己的人,輕視他們因而不屑于問他們。第①句翻譯中注意,“是”和“非”的意義和該句的判斷語氣,二者缺一,扣1分;第②句翻譯中注意“于”“忌”“輕”的含義,未譯出各扣1分。)
16.人民不親近依附君主,商湯王和周武王不能取得勝利。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必須善于團結人民。
17.(1)城里有一個去集市喝醉了酒回家的老人。(2分)
(2)我是你的父親,對你難道不慈愛嗎?我醉了,你卻在路上捉弄(折磨)我,這是什么道理?(3分)
17.(1)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三個分句,每句1分)
(2)我們國家大概接近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兩句話,每句1分)譯文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
楚莊王謀劃一件事情,做得很妥當,群臣沒有誰能趕上他,退朝以后,臉上露出憂愁的神色。申公巫臣進前說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憂色,這是為什么呢?”楚王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現在憑我這樣沒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們國家大概要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
21.(5分)
。1)彌子吃桃感到特別甜(譯為"彌子吃到特別甘甜的桃子"也可以)。沒吃完就把它獻給衛君(譯為"舍不得吃完而把它獻給衛君"也可以)。
。2)不顧自己口味的滿足卻想著我(譯為"因為一心想著我,竟忘記桃子已被自己咬過"也可以)。
文言翻譯練習(2)
1.閱讀下面一段文字,翻譯文中劃線句(5分)
予嘗按次春秋以來,屈原之騷疑于怨,伍胥之諫疑于脅,賈誼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詩疑于憤,劉蕡之對疑于亢[1]。然推孔子刪《詩》之旨而裒[2]次之,當亦未必無錄之者。君既沒,而海內之縉紳大夫,至今言及君,無不酸鼻而流涕。嗚呼!集中所載,《鳴劍》、《籌邊》諸什,試令后之人讀之,其足以寒賊臣之膽,而躍塞垣戰士之馬,而作之愾也固矣。
注:[1]亢:過甚。 [2] 裒:póu,聚集、收集。
⑴君既沒,而海內之縉紳大夫,至今言及君,無不酸鼻而流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足以寒賊臣之膽,而躍塞垣戰士之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 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烏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文言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夏四月,皇太孫自北邊南還,執政皆迎于上都之北。伊實特穆爾謂晉王噶瑪拉曰:“宮車晏駕,已逾三月,王為宗盟之長,奚俟而不言?”噶瑪拉遽曰:“皇帝踐阼,當北面事之!奔孜,皇太孫即位于太安閣。巴延握劍立殿陛,述所以立皇太孫之意,辭色俱厲,諸王股栗,趨殿下拜。
——摘自《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一元紀九
①宮車晏駕,已逾三月,王為宗盟之長,奚俟而不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诎脱游談α⒌畋,述所以立皇太孫之意,辭色俱厲,諸王股栗,趨殿下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5分)
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比缰浞橇x,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孟子滕文公下》)
、倩蚋嬷唬骸笆欠蔷又馈!保2分)
譯文:
、谌缰浞橇x,斯速已矣,何待來年?(3分)
譯文:
5.閱讀下面文字,翻譯劃線的句子。(5分)
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議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
(劉向《新序雜事第一》)[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
。1)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
譯文:
。2)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2分)
譯文:
答 案
1.(1)先生逝世以后,國內的官吏直到今天談起先生,沒有一個不鼻子發酸而流下眼淚的。(“既”1分,其他1分)
。2)那足以叫奸臣膽寒,使邊陲戰士的戰馬飛馳。(“其”1分,使動用法1分,“塞垣”1分)
2.接觸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親自]實踐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艱難。
翻閱五岳圖,認為了解了山,還不如砍柴的人[邁出去]一步[了解得多]。
3.(1)皇帝逝世,已超過三個月了,晉王您是宗族盟長,還等什么而不說句話呢?
。2)巴延握劍站在宮殿臺階上,講述立皇太孫為皇帝的'原因,語氣表情都非常嚴厲,各位王爺嚇得腿打顫,急忙到殿下叩拜(新皇)。
4.(1)有人告訴他說:“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為。”(“或”,解對1分;“是非”,解對1分)
。2)如果知道這樣做不合禮義,就應該迅速停止,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一句1分,第一句重在“其非義”,第二句重在“速已”,第三句重在反問句式解釋出來)
5.17.
。1)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三個分句,每句1分)
。2)我們國家大概接近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兩句話,每句1分)
參考譯文:
楚莊王謀劃一件事情,做得很妥當,群臣沒有誰能趕上他,退朝以后,臉上露出憂愁的神色。申公巫臣進前說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憂色,這是為什么呢?”楚王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現在憑我這樣沒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們國家大概要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
【語文文言文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文言文》 教案08-25
語文文言文虛詞復習教案06-11
中考語文文言文考點教案06-11
語文復習文言文斷句教案06-14
小學語文《文言文兩則》 教案06-12
初中文言文語文教案03-21
語文文言文虛詞復習教案08-29
語文文言文教學教案設計06-10
語文文言文教學教案設計08-26
語文教案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學設計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