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部編版最新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部編版最新,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目標
1.認識“仞、岳”等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裳”,會寫“仞、岳”等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第一單元我們學到了三首古詩,分別是什么呢?(生答)這三首古詩,都表達了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天真無邪的童年時光。但是,你可曾想過,在這種和平寧靜生活的背后,有邊關塞外無數將士在浴血奮戰。(我們把表現這些內容的詩,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9課《古詩三首》。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齊讀三首古詩,找出不認識的字詞。
2.(出示生字詞)著重指導。
(1)學生交流識字,輪流讀詞,師正音。
(2)注意區分形近字“摩”和“磨”。
3.分小組再次齊讀三首古詩。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讀完三首古詩,再與前面我們所學的三首關于童年的古詩相比較,你感受到了什么?(沒有輕松愉快的感覺,語言比較嚴肅,注重環境描寫。)
2.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首《從軍行》,看看這首詩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吧!
(1)(出示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王昌齡。
(2)齊讀古詩,結合注釋理解詩題“從軍行”,初步理解古詩內容。
(3)(齊讀古詩第一、二句)我們知道,這是一首邊塞詩,詩的第一、二句,集中寫了邊塞之景,詩中描寫了哪些邊塞的景物呢?(青海、長云、雪山、孤城、玉門關)這些景物組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奇麗壯闊,蒼涼雄渾)從這兩句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討論探究:抓住重點詞“暗”“孤”)這兩句詩突出了什么呢?(環境惡劣;戰爭慘烈;戍邊將士的孤立無援)現在我們已經抓住了這兩句的主要情感,誰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青海湖上空連綿不斷的烏云使大雪山都變暗了,從這座孤城可以遠遠望見玉門關。)
(4)如果你是戍邊將士,此刻你身處這樣的環境中,你會想些什么?(快點回家)那么,詩中的將士又在想什么呢?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齊讀第三、四句)第三句主要寫了什么?(戰士身經百戰,連鐵甲戰衣都磨破了。)然而,即使戰爭如此慘烈,他們還是在心中暗暗發誓——(不破樓蘭終不還),不打敗敵人,誓不返回家鄉。突出了戍邊將士為了保家衛國,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在大敵當前時決心奮戰到底的豪情壯志。
四、小結
詩人在描寫戰爭時,先描繪邊塞風光以渲染戰爭氣氛,再集中概括戍邊戰士長期戰斗的艱苦生活及誓死破敵的豪情。從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將士們殺敵衛國的英雄氣概。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試著背誦這首詩吧!
第二課時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從軍行》,在那奇麗壯闊的邊塞風光中,感受到了戍邊將士誓死破敵的決心和愛國熱情。現在,讓我們再一次背誦這首詩,體會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和豪情壯志。
2.接下來我們要來學習另外一首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了解背景
1.(出示資料)了解詩人陸游。
2.齊讀古詩,結合注釋初步理解內容。
3.這首詩的詩題很長,它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時間:秋夜將曉。地點:籬門外。事情:迎涼有感——一陣涼風吹來,心中產生一陣傷感。)所以簡單來說,題目交代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這首詩的前兩句寫了什么景?(漫長的黃河向東流入大海,巍峨的華山直上云天。)從句式上看,你發現這兩句詩有什么特點?(句式一致。)這種修辭手法就叫(對偶)。除此之外,這兩句詩還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夸張)
2.這兩句詩寫了奇偉壯麗的山河,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美麗。然而,如此大好河山,卻淪于敵手,于是詩人筆鋒一轉,寫下(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結合注釋,說說你的理解。(宋朝遺民對著這樣的河山也只能傷心欲絕,滿懷希望地望著南方,盼望南宋朝廷的軍隊收復失地,如此一年又一年。)
3.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人民的傷心欲絕?(淚盡)大好河山,沃土千里,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然而,他們的愿望卻一次次落空,這是多么令人心碎啊!
4.自由讀詩,體會其中的情感,并背誦全詩。
四、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1.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兩首詩,一首寫了戍邊將士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另一首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現在,我們來學習最后一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看看這首詩又寫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情感吧。(板書課題)
2.(出示資料)了解詩人杜甫。
3.了解本詩的創作背景。
(出示: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于763年春天。755年,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史稱“安史之亂”。763年,“安史之亂”結束。流落梓州、過著漂泊生活的杜甫聽到叛亂已平的消息,想到終于可以返回日思夜想的家鄉,不禁滿懷欣喜。于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4.反復誦讀,感悟詩情。
(1)感悟“悲喜交集”。
由于“安史之亂”,杜甫被迫流落他鄉,艱苦備嘗。而這時突然傳來捷報,詩人回想自己漂泊辛苦和黎民疾苦,不禁“涕淚滿衣裳”,這是喜極而泣、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現。讓我們試著體會這種情感,再讀詩歌。
(2)探尋“喜欲狂”。
師:詩人的“喜欲狂”表現在哪里?
生1:他“漫卷詩書”,胡亂地將書籍一卷,再也無心伏案讀書了。
師:杜甫是一位“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讀書人,這么愛讀書的人現在竟無心讀書了,這是多么反常的舉動啊。從他這種反常的表現中,能感受到詩人的“喜欲狂”。
生2:從“放歌”“縱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
師:杜甫當時已經52歲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既要盡情歌唱,又要開懷暢飲,真是“喜欲狂”呀!
師:詩人是為何事、何人而“喜”呢?
生1:他為戰爭結束了,官軍收復了河南河北而喜。
生2:他為老百姓終于可以過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師:他為戰亂平息、國家安定而喜;他為老百姓不再流離失所,終于可以安居樂業而喜。在這“喜”中包含著他濃濃的愛國之情和憂國憂民之情。
五、小結
通過學習這三首古詩,我們看到了古代邊關的烽煙四起,感受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體會到了詩人悲喜交集的復雜情感。
教學反思
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和感受古詩的內容,在學最后一首詩時,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內容并體會情感,做到讀思結合。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部編版最新】相關文章: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計劃04-21
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計劃09-19
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教案02-10
部編版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說課稿10-27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田忌賽馬》說課稿(通用9篇)05-23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文具的家》教案02-17
人教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1-07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02-01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