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

時間:2024-07-11 13:06:40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合集】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 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

  2. 了解閩地的山水環境、人文氛圍;體會程師孟處險境而自若的曠達胸襟。

  3. 學習本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難點】

  1. 體會程師孟處險境而自若的曠達胸襟。

  2. 學習本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特點。

  【課型】

  擴展閱讀

  【教學方法】

  自讀、誦讀、討論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介紹作者、背景。

  曾鞏(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江西南豐)人,生于仕宦之家。宋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授太平州(今安徽當涂)司法參軍。不久,入京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初(1068年),任《英宗實錄》檢討官,后出為越州(今浙江紹興)通判,歷任齊州(今山東濟南市)、襄州(今湖北襄樊市)、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知州,皆有善政。

  熙寧十年(1077)春,曾鞏授直龍圖閣,移知福州,他的前任程師孟請他為道山亭作記,他就從山水環境、人文氛圍和居民安樂入手,寫了一篇記以展現了程師孟治郡的種種業績,并表達了對程師孟“抗其思于埃壒之外”的敬佩之情。這篇記就是《道山亭記》。

  二、學生自讀,整體感知,完成《金榜1號》練習。

  三、教學第1段。

  1、作者是如何寫閩地山水的?

  首先,抓住閩地山水奇險的特征,采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式細加描摹。(1)先寫山之險。作者把寫山和寫路結合起來寫,以山路之狹長來襯托群山之連綿不斷。寫行人的艱難行進,更加襯托山路的奇險。(2)再寫水之險。作者先寫水的千姿百態,然后勾勒了一個行船的驚險場景,最后用人不敢行舟來再一次強調水之險。其次,大量運用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

  2、福州的.山水如此險,但是惡嗎?這樣寫有何好處?

  作者寫福州山水時,強調險而不惡,怪而不兇,景物給人的感覺是奇、險、美。山是靜的,但作者以路襯山,把山寫活了;水是靜的,作者肆意點染,讓水賦予了生命。可以說,作者不僅寫出了山水的“形”,也寫出了山水之“神”。

  3、這段主要寫什么?(寫閩之歷史,水陸山水之奇險。)

  四、教學第2段。

  1、本段從哪些方面來寫福州城?各方面的特點是怎樣的?

  ①地理位置(位于閩中)。②地勢(平而廣)。③地域風貌(枕江面海)。④城市風貌(路多,舟船交通便利)。⑤城市建筑(居室巨麗,寺院特盛)。⑥整體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廟眾多而奇美)。

  2、本段又主要寫什么?(寫福州城的特點和百姓的安居樂業。)

  五、教學第3、4段。

  1、第3段主要寫什么?

  寫道山亭四周景色之美,交代了命名的緣由,贊揚了程公的知山樂水,建亭雅趣。半為寫景,半為寫人。

  2、 第4段主要寫什么?

  稱頌程師孟治閩的政績--新其城、新其學,點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介紹程公的官職、名字。整段全是寫人。

  六、討論:

  文章的中心是稱贊程師孟的政績,為什么要去描繪山水之險和介紹建筑之美?

  山水險要,建筑不易;此處民居美,宮殿盛更是難得;難得而有成;說明此處政通人和,官員治理有方。作者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贊美了程公的政績之高。

  七、探討寫作特點。

  ①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②構思嚴謹樸實,文風紆徐和緩。③大量運用比喻、夸張和排比。

  八、作業: 解決練習。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認識本課1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 理解課文內容,并且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懂得大海對人類的重要作用,科學可以為人類造福,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準備:師生收集大海對人類有貢獻的資料,浪花圖片、生字卡。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 談話導入:

  貼浪花圖片,大家看這是誰來了?小浪花非常可愛,它就像一個頑皮的娃娃,在大海**的懷抱中快樂地生活。你們可別小看它,雖然它的年齡小,但本領可大了,不信你就讀讀課文吧!(板書課題)

  二、 自讀課文

  1、 默讀課文,不會讀的字可以聯系上下文猜猜字的讀音,或向同學、老師請教。再對照下面的生字表,看拼音識字

  2、 輕聲讀課文,對照課后生字表,在文中圈出生字,并將帶生字的詞多讀幾遍。

  3、 讀給你的同桌聽一聽,認為自己讀得通順的句子,可兩個人一起讀讀。

  (讀法的多樣性,不僅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提高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 識字

  1、 小組合作學習。同學們可以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

  2、 抽讀生字卡。現在我們開動智慧火車,看看誰能把這些生字讀準。

  3、 做游戲:采摘“聰明果”。

  教師出示“智慧樹”,“樹”上結滿了“聰明果”(果子覆蓋著生字)“聰明果”有幾種顏色,你喜歡哪個就摘哪一個,但是一定要將字音讀準,這個蘋果才能歸你。

  (通過采摘“聰明果”的游戲,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提高識字效率。)

  四、 寫字

  1、 認識新的筆畫“乛”“亅”,并向學生介紹書寫方法及名稱。

  2、 指導“了”“子”,在認識新的筆畫之后,讓學生自己書寫這兩個字,再寫給同桌看看。

  3、 在書上將其余生字描一描。

  (指導書寫時,可以根據生字的特點,有教有扶有放,讓學生在評比過程中,互相借鑒,將字寫得更漂亮。)

  第二課時

  一、 誦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讀第一自然段,誰愿意為大家讀讀第一自然段?

  2、 課件出示第自然段,將“整天”這兩個字去掉,誰能說說,括號里可以填上什么詞?使句子表示的意思不變呢?

  3、 浪娃娃在**的懷抱里快樂地生活,他們多高興呀!你們在什么時候最高興?

  二、 誦讀第2、3自然段

  1、 學生自由讀2----3自然段,海媽媽向浪娃娃提出什么要求?浪娃娃是怎么說的?

  2、 浪娃娃聽了**的話是怎么做的?浪娃娃的話應該重點讀,注意這里有三個感嘆句。

  3、 理解“做好事”,你們知道浪娃娃可以為人類做哪些好事?

  教師介紹有關海洋運輸、海洋捕撈、海洋資源待一些資料。

  三、 指名讀第4自然段,你們知道了什么?介紹潮汐發電。

  (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對簡單、易懂的內容以讀代講。課前學生收集豐富的'資料,課上交流,這樣學生通過自學、互學,海洋對人類的重要作用。另外,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所見到的東西來理解,使教學更貼近生活。)

  四、 誦讀評價

  1、 學生自由練讀,認為自己讀得好就獎勵自己一顆星星。

  2、 要以在小組內分角色練讀,你們能把浪娃娃的心情讀好嗎?

  3、 指名配樂朗讀。

  (讀的形式多樣性,既可以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又可以使學生懂得評價他人朗讀的方法,從而使自己的朗讀能力提高得更快。在讀的過程中也對學生進行美的陶冶。)

  第三課時

  一、 自由讀課文,讀得好的同學可以獎給自己一顆星星。

  二、 練習

  1、 出示生字

  做 位 們 海 灣 清

  他 你 住 浪 江 河

  大家說說通過觀察這些字,發現了什么?

  2、 出示詞語,照樣子說說。

  跑來跑去 ____來____去 ____來____去

  說不完 聽不____ 看不____ ____不____

  3、 在學過了《浪娃娃》之后,大家對大海有了一定的了解,你們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你想對大海說什么嗎?可以向大海問一問,說一說“大海,大海,你……………?”

  (讓學生自由想象,表達,培養其民散思維及表達能力。)

  三、 寫字

  1、 教師范寫“女字旁”,特別強調第三筆的書寫方法。再出示“好”“媽”,并請同學們獨立書寫,注意要先看清它們的模樣再寫,要寫得漂亮。

  2、 出示“幾、機、電”。大家聽聽生字朋友的要求:請同學們獨立練習寫寫,然后把你寫的字給小組的同學看看,比一比誰寫得好,獎勵他一顆星。沒寫漂亮的要幫他改一改。

語文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學會a o e三個單韻母,認識聲調符號,學會a o e的四個聲調,能正確讀出帶調韻母。認識爸、媽兩個字。

  二、教學時數: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都知道很多故事,你們是怎么知道的?(聽……講的)那么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學習漢語拼音,它能幫助我們讀書,讓我們知道更多的故事,了解更多的知識。

  (二)學會a o e三個單韻母。

  1、談話導入:星期天公園里真熱鬧,我們看誰來到了公園,出示情境圖,首先讓學生整體觀察畫面,鼓勵學生用語言把看到的內容說出來:(從情景圖入手,由圖到音)

  讓學生充分觀察圖畫,根據學生說的情況,教師將帶有a o e的拼音和圖片列舉在一起。一邊出示圖,一邊出示a o e。

  2、老師示范讀,領讀,指名讀,分組讀,充分認識a o e 這三個字母。

  (①示范讀的時候,指出發音的部位方法張大嘴巴a a a,嘴巴攏圓o o o,小嘴一咧e e e。

  ②o的發音是教學難點。教給學生發音的.要點,嘴要張圓,發音時口形不要動。讓小朋友觀察,老師的雙唇張得多圓啊,再學老師發音,口訣:"大公雞,喔喔叫,嘴張圓,不許笑,o o o"。

  ③韻母的發音要讀得長一些,聲音響亮,并注意"a o e"口形由大到小,聲音由強到弱的變化。)

  (三)學習兒歌,帶調讀韻母。

  1、我們根據這個故事編了一首兒歌。(出示兒歌《做早操》)讀一讀。(老師范讀,領讀,學生自由讀。)

  2、找一找這首兒歌中我們剛學的韻母(指名說一說)告訴學生韻母聲調有高低升降的不同變化,(例:a的教學。學生找到“大”“馬”,讓學生說一說他們一樣嗎?學生會認識到它們有不同的“小帽子”,用"—/∨\"四種符號表示,進而引出不同讀法,教師領讀。學生讀的時候要求邊讀邊用手勢畫調號。)

  3、課外拓展:

  (1)讀一讀:布娃娃

  (2)讀一讀:握手

  (3)讀一讀:鵝大哥

  (五)作業:認讀a o e。

  第二課時

  教師談話: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三個單韻母,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拼音的四聲,先請同學們讀卡片,看誰讀的準。

  一、復習三個單韻母,要求讀準音

  a o e

  二、學習拼音的四聲

  (一)學習a的四聲

  講:a有四個聲調,這四個聲調,用音調符號來表示寫在字母的上頭。

  講:按照順序把它們叫作:一聲、二聲、三聲、四聲。讀作:1234。

  (教師邊講邊用手勢來幫助學生掌握高、低、升、降的變化,手勢是用右手按照聲調符號的寫法,做夸大動作。注意:教師要面向黑板,與學生一致。)

  讀:1.按順序教師范讀,速度要慢。

  2.按順序學生學讀,音要準確。

  3.按順序指名讀,檢查學生讀準確。

  (這四個音中,二聲與三聲是難點,發現問題要給予糾正。)

  同學們為了讀準四聲,我們來學一首兒歌:

  一聲平,二聲揚,三聲一拐彎,四聲往下降1234。4.打亂順序練習讀。

  (對讀不準的小朋友,教師要耐心啟發幫助,方法可采用動作提示或口形提示。)

  (二)學習o的四個聲調(方法基本同上)

  講:o和a一樣,也有四個聲調。

  問:誰能像讀a的四聲那樣,試著讀o的四聲?

  練習讀:從有序到無序地讀,從齊讀到個人讀。注意讀準二聲與三聲。

  課中休息:聽音樂拍手

  三)學習e的四個聲調

  學生練讀:從有序到無序,從齊讀到個人讀。

  三、鞏固練習:

  1.讀卡片:(進行讀的練習,帶調單韻母的二聲和三聲要反復練,讀準兩個生子)。

  2.抄寫帶調韻母,調號寫在上格。

  3.練習書寫。

  板書設計:

  (a o e規范書寫及四聲)

語文教案 篇4

  教材簡介:

  口語交際的話題是秋天的快樂,要求學生交流金秋時節做的事情以及從中感受到的快樂。這些事情可以是和爸爸媽媽或小伙伴們一起做的,也可以是自己做的,如摘果子、看紅葉、放風箏、捉蛐蛐、收花生、挖泥鰍、賞菊花、秋游等活動。

  習作的形式是看圖寫一幅秋天的圖畫。課前要布置學生準備一幅畫,這幅畫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自己畫的圖畫。所選的圖畫一定要和秋天有關,可以是秋天的景物,也可以是人在秋季里活動的場面。

  我的發現提供了形式相同的四組詞語,每組都是以一個表示顏色的單音節詞打頭,接著在這四個詞的`后面,擴展出表示前面這種顏色的新的詞語。

  讀讀背背安排的是對對子,對子里所講的事物都和秋天有關。

  我會填的目的是訓練詞語的搭配,進行詞語積累。短語前面的詞是狀語,要求補充動詞www.jiaoanba.com。

  趣味語文安排的是讀繞口令。這個繞口令描寫了彩霞映照大地,一群花花綠綠的鴨子在水中好戲,水花和霞光相融的美麗而有趣景象。

  學習目標:

  1、愿意將秋天中自己覺得最快樂,印象最深的事講給大家聽。

  2、樂意將自己所選圖畫的內容寫下來,并用上平時積累的詞句,寫好后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

  3、發現表示顏色的單音節詞和其他的字搭配可以組成新詞,意思更加豐富,感受漢語詞匯的豐富性。

  4、進行詞語積累。注意詞語搭配的多樣性。

  教學準備:

  讓學業生在一周的時間中采用調查訪問等方式收集秋天里同學們做過的有趣的事。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口語交際:秋天的快樂

  一、激情導入。

  小朋友,現在正是金秋時節。我們已經看到了她繽紛的色彩,聽見了她美妙的聲音,讓我們走進秋天,去尋找秋天的快樂吧。

  二、交流秋天里的趣事。

  1、小朋友,通過我們一周的調查,訪問等方式,我們收集了不少同學們在秋天里做過的有趣的一些事,讓我們拿出自己準備的材料四人一小組交流一下,然后推選一人為代表進行匯報/soft/

  要點:哪些趣事(說具體)有什么感受

  2、小組交流。

  3、大組交流。

  ⑴提出要求:認真傾聽

  適時補充

  說出感受

  ⑵交流評議。

  三、綜合性活動。

  1、秋天給我們帶來這么多快樂,咱們有沒有辦法留住它呢?

  (畫下來,拍下來,寫下來)

  2、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式留住秋天。

  3、同桌交流、評議、修改。

  4、全班展示、交流。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語文園地三,語文園地三-好棒教案第一課時,希望對你有幫助!

語文教案 篇5

  一、設計理念

  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使學生“ 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 。我們認為,“口語交際”課堂教學具有一個基本特征,即教學內容切合學生學習、生活和今后的社會交際實際,著力培養切實的基礎口語交際能力,著眼于交際能力的發展。

  這使我們知道,口語交際課首先在于選擇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題材,形成一個開放式的交際空間,激起學生表達的愿望,讓學生自由自在,暢所欲言。經了解,筆者發現,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們不愿意一個呆在家里。他們有的是出于依賴,更多的是由于害怕會有突發事件,怕自己不會應付。因此,我特地設計了《》這一堂口語交際課,力求讓學生以生活為基礎,以課堂為發展能力的陣地來適應一個人在家時的心理需要、語言需要,更重要的,是讓小學低年級學生對于父母不在家時,如何待人接物,處理偶發事件等有良好的口語儲備。

  二、主要教學過程 和設計意圖:

  (一)創設童話情境,規范語言,掌握要點:

  1、課件展示:雞媽媽有事要出去一會兒,要小雞一個人待在家里。雞媽媽對小雞說:“好孩子,你一個人在家里,陌生人來了不要開門,說話要注意有禮貌。”

  意圖:用課件展示可以增加課堂容量,激發學生的興趣。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不使用現實人物而采用“動物”為主人公,更有趣味性一些,有利于學生無拘無束地進入角色中去。

  2、師:小朋友們,雞媽媽出門了,她叫小雞一個人在家時注意什么?

  意圖:這里,學生很可能被動物形象所吸引,而不注意人物的語言,這個問題的設計,旨在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話習慣,同時明白小孩子一個人在家最主要的問題是安全防護意識。

  3、師:(課件顯示畫面,教師講述)真湊巧,媽媽剛出門, 就響起了門鈴聲,誰來了呢?小雞是怎么辦的?(課件中出示的畫面是一只野貓戴著帽子,笑胖胖地拿著一個大蘋果在按門鈴。小雞站在門里面,畫面上有“不認識的叔叔”幾個字。)

  師:大家討論一下,小雞該怎么做才對?(學生討論后發言)

  生1:小雞不能開門。

  生2:小雞應該問問他有什么事,叫他走開。

  生3:不是叫他走開,是叫他等媽媽回來了再過來,現在不開門。

  ……

  意圖:這里先讓學生討論,再指名說自己認為該怎么辦,以達成共識,也為下一步的口語交際做好進一步的準備。

  對話表演選記:

  師:小朋友,快開門呀。瞧,我給你買了個大蘋果呢。

  生:你是誰呀,找我有事嗎?

  師: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呀,你小時候不是見過嗎?我是來找你爸爸的。

  生:我爸爸不在家,你改天再來吧。

  師:真不巧,我有急事呢。這樣吧,你開了門,我進去坐著等他吧。

  生:不,我不認識你。媽媽快要回來了,要不,你站在門外等吧。

  師:這樣啊?那我還是等會兒再來吧。(轉身,自言自語:這小鬼,還蠻警覺的嘛。)

  意圖:這段對話表演在學生逐個發表意見的基礎上進行,目的在于牢記“陌生人來了不開門”這個要求。同時教會學生和陌生人的應對語言,在不清楚陌生人身份的`情況下,說話還是要注意禮貌,這種對話程度較高,我請了三位小朋友,表演了三次之后,才讓學生各自按自己意思練習說話。

  (二)還原生活情境,雙向互動,愉快交際。

  師:如果哪一天,爸爸媽媽讓你一個人在家里,你們說,可能會發生哪些事呢?(學生說了很多,都寫在黑板上)

  師:選擇剛才大家說的這些事中你感興趣的一件事,同桌來表演一下好不好?

  意圖:這里讓學生從自己經歷過的或者感興趣的事出發,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練習說話,可以將前面學會的應對語都用上,并隨機應變,符合口語交際隨機性、興趣性原則。

  師:請兩位小朋友到講臺前邊來表演一下,誰愿意?

  師:李子,婷婷,你們倆表演的是什么事呀?

  李、婷:我們是接電話。

  師:好,請小朋友注意聽她們說了些什么。

  李:咦,電話響了。喂,你找誰?

  婷:你好,我是你媽媽的朋友。你媽媽在家嗎?

  李:媽媽有事出去了。

  婷:那怎么辦呢?我找她有急事。

  李:阿姨,你給我媽媽打電話吧。

  婷:好的。你媽媽的手機號碼是什么?

  李:222333444555

  婷:謝謝你,我馬上打電話。再見。

  師:剛才你們聽到了什么?

  生1:李子媽媽的朋友打來了電話。

  生2:阿姨找媽媽有急事,李子把媽媽的手機號碼說了出來。

  師:那你們認為李子做對了嗎?為什么?

  生1:李子做得對。因為她說了媽媽的電話號碼。

  生2:她要是不說,說不定會壞事的。

  生3:李子接電話時還應有禮貌一點。

  ……

  師:真好!你們想想,如果換做是你一個人在家,碰上這樣的事,你會應對嗎?(生:會。)

  師:那好,我們來試試。(走到一位學生面前,敲一下桌子)鈴!鈴!鈴!有人嗎?

  生:哦!你是誰?

  生:我是你的老師呀,你不認識了嗎?(生齊笑)

  生:張老師,您好!

  師:你爸爸媽媽在家嗎?

  生:他們都不在家。

  師:哦,這么巧,你一個人在家呀。

  生:(遲疑的)老師,你有什么事嗎?

  師:(笑)你就讓老師站在門外呀,這是待客之道嗎?

  生:對不起,老師,請您進來坐吧。

  師:(見學生沒別的反應)唉,這嗓子可真不舒服。(生齊笑)

  生:老師,請喝茶。

  師:謝謝,你真會招待客人呀。

  生:老師,你先坐一會兒,我給媽媽打電話吧。

  師:不用了。老師是想和你媽媽商量一下,愿不愿讓你參加“六一”演出。

  生:老師,我愿意!等媽媽回來,我告訴她,讓她給您打電話。

  師:你真乖,那老師先走了。

  生:老師再見。

  (全班同學鼓掌予以表揚)

  師:剛才小朋友說得真不錯,我再到別的人家走走。

  師:喂,有人在家嗎?

  生:誰呀?有什么事兒嗎?

  師:小朋友,快開門。我是來你家修水管的。

  生:我家水管壞了嗎?

  師:是你媽媽早上給我打了電話的。你叫你媽媽來開門。

  生:媽媽有事出去了。

  師:那你也得讓我進去呀。總不能叫我白跑一趟吧。

  生:那怎么辦?

  師:快開門嘛。我的時間可是很緊的。

  生:叔叔,要不你等一會兒再來。

  師:唉,你怕什么嘛!我的公司離這兒遠著哪。

  生:這樣吧,你先等等,我上樓去給媽媽打個電話,叫她早點兒回來。

  師:算了吧。我不等她了。真氣人,下回呀,我不來了!

  (生笑)

  師:剛才這位小朋友做得對嗎?為什么?

  生1:我覺得不對。水管壞了,要馬上修好的。人是他媽媽叫來的嘛。

  生2:我覺得他做得對。因為小朋友一個人在家,不能讓陌生人進來的。

  生3:我也說他做得對。這個叔叔如果是騙人的怎么辦?再說,他后來不是要給媽媽打電話了嗎。

  生4:那要是真的怎么辦?下回水管不是沒有修了嗎?

  生5:要真是修水管的,媽媽再打個電話,一定還是會來的。

  ……

  意圖:這幾段對話在學生經過自由練習后展開,分為三塊:第一塊針對學生剛剛經過的自由練習,有檢查的作用,同時經過老師的摸底,以打電話為中心內容,讓學生明白一個人在家時接聽電話的一些要點;第二塊以老師的家訪為內容,教育學生獨自在家時,自己熟悉的親人、師友等來了要熱情接待;第三塊還是強化學生陌生人來了不開門的自我防護教育,讓學生明白,即使真是有特殊事情的人,也不能讓他隨意進門。后兩塊內容以老師為紐帶,更具隨機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體會到時發生偶然事件所要求的語言機智。

  (三)結課(略)

  三、課后反思

  (一)創設情境,提供材料。

  低年級學生的語言思維尚處在形象語言為主的時期,對于許多抽象的語言比較難于表達,哪怕這話題也許是生活中已經經歷過的,這就需要我們給以鮮明的形象。因此,在教學過程 的第(一)板塊中,我將主人公形象設計成學生喜愛的小雞,以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了打開學生的話匣子,我出示了“野貓敲門”這個故事性場景,使學生從圖片中獲得語言形象,從而學會正確的口語表達方式。同時,一開始就直奔重點,讓學生將陌生人來了不開門牢記心中。同樣,在第(二)板塊中,讓小朋友們根據自己的喜歡,“說說一個人在家時,可能會發生什么事?選擇你喜歡的一件事同桌對話”,這其實是在為學生提供生活中的材料,拓展思維空間。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還隨機穿插了親友來訪和修理工上門等生活事例。

  (二)激發興趣,快樂交際。

  新課標中多處提到使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進行敘述、表達等,對于口語交際,又提到了“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的意見(新課標第一階段口語交際要求)”。因此,這一節課,我在說話內容,指導方式等方面,都將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做為重點來考慮。如童話情境中的小雞、貓等形象設計,注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生活情境中,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件事”來說話;而師生互動表演的內容,更是借助于老師語言的幽默,多次讓學生開心得哈哈大笑。在讓學生進行討論時,總是說“你認為做得對嗎?為什么?”,讓學生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不給以框框的限制,這使學生能從自己感興趣的角度出發進行評論,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交際中去,體驗到輕松和愉快,達到快樂交際的目的。

  (三)形成雙向互動的交際方式,實踐量大、面廣。

  這一點設計理念,是和傳統教材中的聽說訓練最大的區別,是口語交際的一個顯著特征。口語交際是人與人之間往來交流的結果,是待人處事的活動,必須要有交際對象,構成交際關系,形成雙向互動的交際方式才能進行。這節口語交際課,無論是在第(一)板塊的創設童話情境,還是在第(二)板塊融入生活情境,大都采用師生對話表演,生生之間對話表演的方式來進行,構成了交際關系,摸擬生活實際雙向互動地進行訓練,體現了口語交際的特點,切實鍛煉和發展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另外,在課堂上,安排了大量的時間讓全班學生參與說話,如在對話表演前,總是讓學生先討論,同桌排練口語情境等方式,調動每一個學生的交際需要,形成人人參與,一堂課中說了“陌生人來了、接電話、老師家訪”等等一個人在家時可能發生的多種生活場景的口語交際要求,達到量大、面廣的高要求。

語文教案 篇6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2.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掌握“數、發、直、兵、勝”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兩個虛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等幾個句式的特點,辨析它們和現代漢語的不同特點。

  德育目標

  結合本文學習,聯系歷史資料,了解孟子思想對當時及后世的影響。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內涵。

  2.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包括朗讀和背誦。要求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語感訓練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夠落到實處。活動方式力求生動活潑,或個別朗讀、集體朗讀,或輪流朗讀、分角色朗讀,讀后有評,以評促讀、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和背誦。

  2.點撥教學法。本文選自儒家經典名著,語句看似淺顯,內涵卻較艱深。為此,在背景資料介紹、文化知識簡介及比喻說理的分析方面教師須相機點撥指導,避免學生囫圇吞棗。

  3.討論法。應與誦讀同步進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教學磁帶、投影儀、相關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提綱

  1.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掌握重要詞語的音、形、義。

  2.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師生共同分析1~4段,背誦1~4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還分別成為成語沿用至今。這充分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板書文題)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結合注釋①及課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了解孟子。

  教師適當補充: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揚性善,反對功利,反對戰爭,這些在當時列國紛爭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脫離實際的空論。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識、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進步意義。

  背景資料(多媒體顯示)

  《寡人之于國也》選自《孟子·梁惠王》,是該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韓非子·五蠹》)孟子所處的戰國中期,“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劉向《戰國策序》)。各國諸侯爭城奪池,角逐武力,蠶食鯨吞,征戰不斷;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熱,朝不保夕;社會的混亂,禮制崩壞,世風傾頹,劇烈動蕩。權勢與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視為天道,攻伐凌侵被視作合理,由大國以“力”統一天下的態勢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后,魏又稱梁,魏惠王又稱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國在幾次重大戰役中慘遭失敗,失去了昔日的強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詞厚幣以招賢者”,為振興魏國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賢”應邀來到魏國。梁惠王對孟子說:“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以利吾國?”孟子則以“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對答,指出專言求利的嚴重危害性和躬行仁義的重要意義。二人另一次會面是在禽獸嬉游的池沼邊上。梁惠王得意地問孟子:“賢者亦樂此乎?”孟子以“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對答,并通過歷史事實的對比,證明了賢者“偕樂”與不賢者“獨樂”有截然不同的結束:文王關愛百姓,百姓愛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樂,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樂。正是在接觸、交談的過程中,孟子與梁惠王彼此有了進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國也》這么一次傳誦千古的政事問答。

  學生瀏覽、把握背景。

  四、熟讀課文

  1.放錄音兩遍。

  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注意斷句,體會孟子的語言特色。

  3.教師出示投影,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1)選出加點字音、形正確的一項( )

  A.養生喪(sānɡ)死 不可勝(shènɡ)食 庠(xiánɡ)序之教

  B.餓莩(piāo) 龜玉毀于犢(dú)中 孝悌(dì)之義

  C.數(shù)罟不入污(wū)池 然而不王(wánɡ)者

  D.雞豚(tónɡ)狗彘之畜(xù) 數罟(ɡǔ)

  (2)下列加點詞解釋全錯的一項是( )

  A.河內兇(荒年) 曳(拖著)兵 谷(稻谷) 不可勝(盡)食

  B.庠序(學校) 孝悌(孝順父母) 斧斤(砍伐樹木) 洿(濁水不流)池

  C.餓莩(死人) 王無罪歲(年歲) 狗彘(母狗) 雞豚(養豬)

  D.勿奪(搶奪)其時 移粟(泛指谷物) 涂(通“途”,道路)有餓莩

  (選兩名學生回答,明確)

  (1)A(B.莩piǎo;犢—櫝;悌tì。C.數cù;污—洿;王wànɡ。D.豚tún。)

  (2)C(A.谷:糧食。B.孝:孝順父母;悌:敬愛兄長;斧斤:斧子。D.全對。C.餓莩:餓死的人;罪歲:歸罪于歲;彘:豬;豚:小豬。)

  4.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請學生留意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

  5.結合注解朗讀,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組成學習小組,學生遇到問題,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出,組內自行解決,如有疑難,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6.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五、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提問:這篇課文記錄了孟子與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加多。

  提問:課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有哪些?

  學生明確。

  教師出示投影,全文結構自然呈現。

  投影:

  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內容。(不要求精確,允許有不同表達)

  明確: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的緣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2.研習第1段

  (1)選一學生朗讀第1段

  (2)理清背誦思路。

  提問: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的具體做法有哪些?

  學生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與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學生明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問:梁惠王面臨怎樣的困惑?

  明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板書:

  梁惠王------于國用心 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鄰國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3)朗讀指導

  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已經盡心盡力,所以“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讀時,重音應落在“盡心”二字上,“焉耳矣”三個語氣詞連用,表委婉、傷感的語氣。“河內”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兩句并列而又相互補充,應一氣讀完,“河東兇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應重讀,起強調作用。“察鄰國之政”兩句,前句輕讀,后句重讀,有自詡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為下文提問作鋪墊。最后“何也”要讀出疑問語氣,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教師范讀本段,學生試讀。

  提問:梁惠王為何對“民不加多”倍感憂慮?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國策?

  學生討論并交流。

  明確:春秋戰國時期,列國戰爭和統治者的橫征暴斂以及生產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減少、地廣人稀、兵員和勞動力匱乏。為達到富國強兵、拓擴疆土、問鼎天下的目的,各國諸侯的當務之急是千方百計地爭奪、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勞動力和兵員,發展生產力。增殖人口,是時代前進的需要和新的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決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當然會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憂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決定綜合國力的要素之一。實行計劃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是當前我國的基本國策,是從國情出發作出的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擇。

  3.研習第2、3、4段

  (1)學生齊讀2、3、4段。

  (2)理清背誦思路。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的疑問是如何思考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戰”設喻,這樣便于啟發對方。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這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什么區別,只是形式上或數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板書:

  梁惠王 孟子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移民移粟) (設圈套)

  不可---------------------------------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走進圈套)

  (3)朗讀指導

  面對梁惠王的提問,孟子其實已經有了答案,但他隱而不說,先設喻。設喻一段應讀得慢一些,語氣應平緩。“則何如”用征詢對方意見的口氣,輕讀。惠王不知是計,回答“不可”語氣平常。當梁惠王進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句話有潛臺詞,讀時語氣要從容。

  教師示范朗讀,學生低和。

  學生嘗試背誦2、3、4段。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填然鼓之 ②棄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六、布置作業

  1.背誦1~4段。

  2.理解掌握重點詞語。

  3.熟讀5、6、7段。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2-22

語文的教案11-16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精品語文教案范文語文優秀教案04-11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配套教案08-10

語文影子教案08-25

語文社戲的教案08-27

語文荷花教案09-02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美国国产综合一区 | 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区欧美区中文字幕 | 日韩亚洲欧美另类一区 |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