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空航天征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航空航天的征文范文(精選6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許多人都寫過征文吧,征文要求篇段合乎格式,字數合乎規定。寫起征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航空航天的征文范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航空航天的征文1
我是一名小學生,對航天事業充滿著好奇。當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重返神州,當飛天英雄費俊龍和聶海勝巡天歸來時,我的內心不僅充滿了喜悅,還對中國的航天事業更加充滿了信心。
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的一曲壯麗凱歌。成千上萬航天人以自己的智慧、心血和無私奉獻共同鑄就的載人航天精神,隨著“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直上九天的耀眼光芒,已化作民族奮進的精神火炬,激勵人們昂然踏上中華民族復興偉業新的征程。
我們要借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先進事跡的東風,在廣大青少年中廣泛開展弘揚載人航天精神的學習宣傳活動,大力學習和宣傳航天精神中所表現出來的`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進取意識;科學求實、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同舟共濟、團結協作的大局觀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崇高品德。
通過這次神六上天,激發了我們對祖國的愛,對黨領導下的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成就有了嶄新的了解,我們決心以航天工作者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為動力,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更高的`標準,完成好各項本職工作,以實際行動向航天英雄們學習。
浩瀚無際的太空,神秘遼遠的宇宙,還有無窮的秘密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我們應該用航天精神去征服學習上的一個又一個星球,一片又一片宇宙。自強不息的腳步永遠向前,飛向太空的航程中所形成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必將引領我們去實現新的夢想,去創造新的光榮。
航空航天的征文2
天空是無邊無際的,可天空之上又是什么呢?我們看到的是滿天星辰,日月掙輝。遠遠看去他們僅僅是一顆顆閃閃的的亮光,可是它們具體代表什么呢?老師說他們是宇宙中的一部分,我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看著小是因為我們相隔數億光年之遠。從此之后我便對這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
這一刻我滿目驚喜,這一刻中國人民心系一心,這一刻我們為他們驕傲。誰能讓全世界1/5的心靈隨著他們的節奏跳動五天五夜,誰能從前所未有的高度見證中國實力的飛躍,他們出征蒼穹,畫出龍的軌跡,升空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他們是中國航天的黃金一代。我們不斷的突破自己國家的航空實力,我們走到了更遠的星球。可是這遠遠滿足不了我對外面宇宙的好奇,我想要是我能去看看那該多少。
現在我們的`能力有限,僅僅能夠到達月亮表面去觀看月亮上的景色,就僅僅這樣就足以讓我們嘆為觀止,月亮之上雖然沒有地球上的美麗風光,可是上面卻儲存各種各樣的礦石,足足是世界幾倍之多。如果能外星球的資源帶下來,航天技術就可以造福人類。在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等天體上,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在類木行星和彗星上,有豐富的氫能資源;在行星空間和行星際空間有真空資源、輻射資源、大溫差資源,那里的太陽能利用效率也比在地球上高得多。利用航天技術,人們再也不用為資源緊缺而擔憂了。
我們一直在探索新的宇宙,我們相信在外面會存在可以合適我們生存的星球,這樣我們就可以搬家到這個新的星球為祖國母親減負。
人類未來的希望在外星球,探索外星球是我們永遠不會停止的行為,所以我要堅定目標,爭取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填磚加瓦。
航空航天的征文3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斗,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但是,與航天強國相比,我們仍有不短距離,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小富即安,重要的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在原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備份產品基礎上改造而成,由資源艙和實驗艙組成。其中,資源艙為非封閉結構,主要功能是為天宮二號在太空飛行中提供能源和動力;實驗艙作為一個密封艙,其主要功能是為航天員在太空生活提供潔凈、溫度和濕度適宜的載人環境和活動空間。
天宮二號的主要目的是接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訪問,完成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面向長期飛行的乘員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相關技術;接受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訪問,考核驗證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開展航天醫學、空間科學實驗和空間應用技術,以及在軌維修和空間站技術驗證等試驗。
夢在遠方,路在腳下。我國航天事業所取得的成就,展示了中國力量,塑造了中國精神。有人把天宮二號稱為“筑夢空間站”,“筑夢”耐人尋味。古今興盛,皆成于實。懷揣夢想,腳踏實地,在仰望太空的過程中不斷暢想和貢獻智慧,我們的夢想一定更燦爛,人類的未來一定更可期。
航空航天的征文4
說起航天,那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翻開詞典,給它的定義是“指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間或太陽系空間飛行”。對航天深奧的,令人難以弄懂的東西,確實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理解、接受。“闖入”太空這件事也并非我們一般人能實現。然而,有兩件事,讓我對航天的概念有了很淺顯的感觀認識,我的航天夢也就此寄托于航天英雄的'身上。
第一件是,去年夏天,我帶小孫子到閔行的上海航宇科普中心參觀。在三樓展示廳,有一個外觀橫臥的長圓物體吸引了我們。走近一看,原來是個太空艙!我和小孫子進了太空艙,里面只有3至4平方米,只見密密麻麻的儀器儀表、顯示器、通訊器材和各種五顏六色的按鈕遍布其中。驚奇的是,在進艙右邊的一個柜子里,放著從地面帶上太空做實驗的農作物種子,再右邊是宇航員簡易睡床。此刻,我從心底里油然而生“我也上太空了”的感覺。可是,參觀時間一長,就覺乏味。此時,我腦海里呈現出當年楊利偉第一次單人出征太空那種“此生一去不復返”的壯舉;翟志剛、葉光富、王亞平三人遨游太空,一待就是幾個月的枯燥、寂寞、單調的日子……這需要多強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是我心中的英雄!
另一件是,前不久我從網上買了一本《君生我未生》,使我更從心底里對從事航天事業的科學家產生由衷的敬佩。正是這本書,讓我從另一個層面了解了科學家楊南生極不平凡的一生。他一輩子研究固體火箭,作為新中國第一批歸國留學生,1950年從英國歸來后,承擔著國家的使命,從上海去了荒無人煙的內蒙古戈壁,以后在他的帶領下,研究團隊研制成功中國第一臺復合固體火箭推進劑發動機、第一顆東方紅一號衛星三級火箭發動機、第一枚潛射戰略導彈巨浪一號兩級火箭發動機等。也就是那么一位嚴謹、默默無聞的科學家,被火箭軍公認為不穿軍裝的將軍,被同事朋友認為和藹可親的.老師。閱讀此書,科學家楊南生身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長期艱苦奮斗精神,和不惜一切代價捍衛科學真理的事跡,深深地感動著我,我由衷敬佩科學家楊南生,你是我心中的英雄!
看著這樁樁件件,我的航天夢也好像在被賦予新的活力,走向“成功”。
航空航天的征文5
星期一下午,天氣晴朗,我和小伙伴們相約來到了908航空科普館,開啟了我們的航空之旅。
根據分組安排,我們紅隊首先到了二樓。二樓擺放著許許多多的飛機模型,有攔截機、直升機、轟炸機、隱形轟炸機以及常用的民航客機等,當然還有航空母艦。這么多的飛機模型,使我眼花繚亂。幸好有工作人員給我們講解,讓我們了解了各種飛機的特點,要不然我還真是分不清呢!
在二樓,我們每個人都“開”了一次“飛機”。其實是一個模擬飛機駕駛艙。我是機長,旁邊有一個真正的飛行員叔叔做輔助,指導我們進行操作。我是在迪拜“開”的'“飛機”,在飛行過程中我看到了迪拜塔,還看到了迪拜的沙漠,格外逼真。因為我之前還沒有坐過飛機,所以我開飛機時特別激動,時不時地往下面看,看到房子越來越小,我不禁感嘆道:“現在的科技真是發達,讓我們能體驗到這么多的樂趣!”
緊接著,我們又到了三樓,在那里飛行員叔叔給我們上了一堂課,告訴我們剛才開的飛機是波音737客機,能載160-180人呢。叔叔還跟我們分享了他在加拿大留學時的趣事,好像我們是他的知心朋友一樣。
歡樂的時光總是短暫,很快體驗活動就結束了。大家穿著航空服,在航空科普館門口拍照留念,然后依依不舍地離開了。
航空航天的征文6
太陽每天都會照常升起,一年四季輪回更替,孕育了多少蓬勃的生命,新中國正在向前發展,正如青年人的一般,中國的航天也是如此,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我們正在蛻變,我們在變強,我們的航天夢在逐步實現。
航天是是人類試圖突破自然的束縛的偉大實踐,航天的探索道路從來都不平坦,在航天的征程中我們失敗過,但是我們從來沒有過放棄,失敗了就推到從來,我們的航天事業就像十七八歲的青年人敢作敢當,勇于拼搏!
我們為什么要去做航天事業,我們起步很晚,并且那是一個對于我們國家而言極度困難的'年代,到底是什么讓他們堅持了下來?是堅持,是信仰,更是民族氣節!中國航天史起源于1956年,由錢學森提出的航天事業,這時美國已經發展多年,當時沒人能幻想如今的中國航天事業能取得如此舉目的成績。因為當時的中國饑寒交迫,技術匱乏,造一艘飛船的難度不亞于女媧補天。可是我們再一次讓世界震驚了,1970年東方紅成功升空,中國走進了世界先列,告訴了世界我們可以!
在這成功的背后,我們不得不感謝我們的廣大航天人,正是他們的能吃苦耐勞,勇于奮進,團結一致的精神,使得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回顧中國的航天發展史,正是由于中國人民對航天事業不斷的追求和向往,使得中國航天事業突飛猛進,從中國古代發射的“火箭”到近代發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至現代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更能體現中國人民對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與夢想,反映出“航天精神”始終存在于每一位為航天事業發展工作的人員,存在于每一位愛國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