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演變科舉制度

時間:2022-11-25 14:47:56 制度 我要投稿

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演變科舉制度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制度使用的情況越來越多,制度是一種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規章或準則。那么擬定制度真的很難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演變科舉制度,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演變科舉制度

  科舉,科即分科,舉是舉拔,就是指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

  關于科舉起源,有多種說法,在此不做歷史考究,就按照多數史學家認定的開始于隋朝,在唐朝加以完善成型。

  科舉不同以往的官員選拔辦法,其有三個重要的特點:第一,投牒自進,允許讀書人自己報名參加考試,而不是只能通過當地官員的推薦;第二,定期舉辦考試;第三,嚴格考試,一切以考試結果定去留。

  科舉,歷經多朝多代,都有哪些變化與不同?

  1、隋唐

  隋文帝即位后,廢除魏晉時期由世家大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于587年,設立“志行修謹(道德情操)、清平于濟(政術學問)”兩科。隋煬帝606年,增設“進士科”,以時事策問錄取士子。

  隋朝滅亡后,唐朝承襲了隋朝的人才選拔制度,并進一步完善成型。唐朝科舉分“常科”和“制科”。定期舉辦的考試,是常科;皇帝臨時下詔舉辦的考試為制科。

  常科的考試科目包含:詩賦、明經、進士、算學、法律、文字等,后開設武舉。

  明經科,考試儒家經典,因唐朝國教是道教,也考《老子》,此科應試士子最多。

  進士科,考時務策,涉及國家現實問題,面向社會,觀察、思考問題,提出解決辦法,此科難度大,但最榮耀尊貴。

  詩賦科,考驗應試者的文學才華。

  唐代科舉的應試者,主要分為“生徒”和“鄉貢”。生徒即官辦學校的學生。鄉貢即讀書自學或在民間私塾就讀,到縣、州應試,經地方考試合格,再到京師應試。朝廷設立國子學,地方政府設立官辦府學、州學、縣學。

  唐朝科舉不分世庶,向全社會開放,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朝廷。

  2、宋朝

  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變。

  彌封、謄錄,是兩項重要的改革。彌封就是將試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貫等記錄封貼起來,又叫糊名。謄錄就是考試試卷一律讓專人抄寫,再交給閱卷官審閱。

  宋朝加強了科舉考試中策論的地位。王安石改革科舉,只設進士科一科,將明經并入進士科,取消詩賦與雜科,同時編著《三經新義》,對經義有統一的解釋,作為科舉取士的新標準,明清的八股文也是由此演化而來。

  宋初,承襲唐代的科舉兩級考試(即州縣的發解試和中央尚書省禮部的省試),后把殿試設為定制,形成了發解試、省試、殿試的三級考試,其第一名分別是解元、省元、狀元。殿試,一般由皇帝監考,只排名次,不黜落士子,皆為天子門生。

  宋朝皇帝提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極大提升士大夫的地位,同時大幅增加科舉的錄取人數。

  3、元朝

  元朝科舉每三年一次,分鄉試(即唐宋的發解試)、會試(即唐宋的省試)、殿試。

  元朝把人分四等,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最早歸附的西域人),第三等漢人(原金國境內各族),第四等南人(原南宋境內各族)。因此,元朝科舉體現了巨大的民族不平等。為了維持上等人的民族特權,每屆科舉,蒙古人、色目人與漢人、南人的錄取人數相同,但漢人、南人的'人口卻是蒙古人、色目人的很多倍。

  大量的讀書人不能參加科舉,也無法在科舉中獲取功名,對元朝廷的不滿日益加深,這也是為什么元末的農民起義軍中會有大量的儒生。

  4、明清

  明初頒布《科舉成式》,基本制定了明朝的科舉成文法規,清朝大體承襲明朝,明清科舉一脈相承,達五百多年。

  明清科舉分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

  童試,最初級的縣、府考試,通過縣、府兩次考試者,成為童生。

  院試,在府、省的官辦學院舉行,又分歲試和科試。歲試是童生的入學考試,錄取后即為生員,通稱秀才。科試則是對秀才的考核,成績優異者方可參加下一級的鄉試。

  鄉試,每三年一次,在省府舉行,鄉試第一名稱解元。考取舉人即具備做官資格,因此鄉試是明清科舉最重要的一關。

  會試,鄉試后次年在京城禮部舉行,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明清科舉最后一級考試,殿試內容多為時務策,殿試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殿試第一名稱狀元。殿試結果共分三甲,第一甲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明清都實行“科舉必由學校”,參加鄉試的士人,必須是官辦學校的生員,地方優秀生員,可報送國子監讀書。

  明清科舉題目都出自四書五經,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是《詩》、《書》、《禮》、《易》、《春秋》。文章格式采用八股,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固定段落組成。文字措辭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圣賢立言,即揣摩孔孟和程朱的語氣說話,因而八股文多含混生澀、似通非通。

  唐宋也開設明經科,為何明清的八股卻受到后世的批評。其實,后世批評的是所謂“代圣賢立言”,嚴重桎梏了讀書人的思想,所讀所寫所考,都不能超出既定的框架,從而導致了大量的讀書人死讀書,讀死書。

  1905年,清朝取消科舉制,只是取消了八股取士,要進階入仕,依然要考試,只不過考試的內容形式大不相同了。

  科舉制度的發展演變

  一、科舉制度的演變歷程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沿用了漢代的察舉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士族想要控制選官的野心,所以從創立以來選官比較注重門第,形成了一種“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所以不利于選拔真正有學識的見解的人做官,所以后期隋朝為改變這樣的弊端,就創立了一種新的選官制度—科舉制。 在創立之處,隋文帝只是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分成秀才和明經兩科。這時科舉制還未成一種嚴密的考試制度,只是科舉的雛形和基礎。而隋煬帝時期“始置進士之科”,按照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形成了一層級分明的完整的科舉考試體系,標志著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在唐朝,科舉考試得到了發展和完善。在唐太宗時期,增加考試科目,分成常科和制科,每年都進行的稱為常科,科目包含50多種,大大增加了考試的科目,但后期常考的主要是明經和進士兩科,唐朝大多數宰相也進士出身。到了武則天時期,大大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的考試內容。在整個唐朝比較重視進士科。

  明朝科舉制進入了鼎盛時期。明代的歷代統治者對科舉都非常重視,科舉的方法也非常嚴密。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四書五經成為了出題的唯一來源,考生只能機械作答,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有了一定的弊端。所以科舉制發展到清代,日趨沒落,弊端也逐漸顯露。最終在清朝末年持續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徹底廢除。

  二、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制度作為一種選士制度,在中國延續了1300多年,對中國了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科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繁榮和傳承了我國優秀的儒家文化,并且對西方的考試產生重大影響,是西方考試制度的雛形。并且促進了考試公平,讓寒門學子有了出路。但是科舉所造成的消極也是不容忽視的。由于考試內容和考試形式的機械化和僵化,使得大多數人讀書只為考試取得官名,機械背誦四書五經,思想逐漸狹隘,使人們的眼界和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

【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演變科舉制度】相關文章:

古代科舉制度文學常識03-06

古代科舉制度詞語的解釋05-02

科舉制度對我國制度文化的價值體現分析論文06-22

初一歷史《科舉制度的創立》教案06-16

科舉制度起源于哪個朝代09-13

科舉制度創立于哪個朝代 皇帝是誰09-04

清朝科舉制度分哪幾個等級09-17

八股取士科舉制度是什么03-01

“我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式的發展演變”閱讀答案09-2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看片不卡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蜜桃 |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观 | 天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噜噜 | 亚洲成眠在线观看毛卡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