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3-03-11 08:05:02 知識點總結 我要投稿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5篇

  總結是在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使我們更有效率,為此要我們寫一份總結。總結怎么寫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5篇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

  人類既是環境的產物,又是環境的塑造者。學習了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之后,理應關注區域的發展。區域發展一方面要對區域的自然條件進行改造,另一方面要開發利用區域的自然資源。因為區域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狀況影響著區域的發展方向,對自然條件的適度改造和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事關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本章就區域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展開探討。

  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人類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得的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通常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就其自然屬性而言)等。陸地自然資源中有一部分為人類提供能源,我們稱之為能源資源。能源資源的采掘加工是能源工業的主要任務。

  能源工業的產品包括直接來自于自然界沒有經過加工的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等;還有對一次能源進行加工和轉換的二次能源,如電力、煤氣等。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對能源工業的發展不斷提出更新、更強、更高的要求。

  我國能源的生產與消費結構,與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及能源資源條件密切相關。首先從能源的產銷分布看,我國的能源資源豐富。但是分布不均。能源資源主要分布在中部與西部地區,而能源消費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能源產銷的地區分布不平衡性客觀上形成了“北煤南運、西電東送”的基本格局,這種格局還將長期存在。

  它不僅加重了我國交通運輸的壓力,同時也制約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其次從能源分布的類型來看,我國煤炭資源豐富且煤炭開采比較方便,多年來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一直占主導地位,為此我們必須對煤炭生產、銷售、運輸情況有所了解。在初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我國煤炭總儲量、煤炭資源的地理分布及主要的煤炭基地分布,本章教材從另一角度使學生了解能源資源(以煤炭資源為例)基地開發建設的`地理背景,為更好地建設我國能源基地提供理論依據。

  江河不僅給人類提供水源,便利航運,而且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利用領域中頗具潛力,且我國理論蘊藏量與實際已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相差懸殊,為此須大力發展水能利用。

  當前水能資源的利用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建水庫,修大壩,而此類工程建設須進行多方論證其科學性、安全性、實用性。從整個世界范圍來看,河流上修建水庫的案例很多,在短期內也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但亦暴露出不少弊端。為了使我國大江大河的開發整治盡量少走彎路,需借鑒世界上成功案例的經驗,為此教材選取了田納西河的綜合開發。

  能源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能源基地建設、河流梯級開發是區域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兩個重要部分,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主要方面。

  本章共選取了兩個案例分析:第一節講述山西省煤炭資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重點是學習能源資源的開發條件及綜合利用的途徑;第二節以田納西河為例,了解流域開發所依托的地理背景,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重點是把握流域開發的地理背景及綜合治理的對策。兩節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的圖表、數據來說明問題,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好這些圖表資料,提高學生讀圖的興趣,關注圖表資料的分析及處理方法的點撥,提高圖表處理的能力,養成圖文結合、轉換、加工的良好地理學科習慣,真正學好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2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現⑷影響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圍2.地貌特點:3.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內陸,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觀特色——以草原、荒漠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①基本條件——氣候干旱少雨②物質條件——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④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荒謨化進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

  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3

  一、產業轉移

  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分類:(1)區域產業轉移:國內的產業轉移。(2)國際產業轉移:跨國的產業轉移,其中東亞是國際產業轉移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二、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是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三個重要因素。

  1、勞動力因素

  勞動力在國際范圍的流動性很小。不同國家或地區,勞動力的數量、質量和價格差異較大,使得產品生產的成本差異較大。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在當今世界的產業轉移中,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尤其在企業進行產業轉移的初期。因此,勞動密集型工業在全世界的產業轉移比較典型。 2、內部交易成本因素

  (1)概念:企業生產需要與有工業聯系的其他企業打交道,還需要與地方服務行業(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產組織、職工培訓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資金。企業的'這些投入,統稱為內部交易成本。

  (2)對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及措施

  ①總原則:企業家總希望在內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區位投資建廠。

  ②發達國家社會內部交易成本很高推動企業家向國外轉移產業

  發展中國家通過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

  (3)吸引產業轉移的典型地區——東亞的出口加工區

  3、市場因素

  企業發展的初期一般都在當地生產,當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和實力,當地市場滿足不了企業再發展的需求,于是就以投資、建廠等形式向具有市場優勢的地區或國家進行產業轉移。例如,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的汽車制造企業到我國興辦汽車廠,主要是因為我國擁有龐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的,企業的產業轉移方向也會隨之而變化。

  4、其他因素

  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地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等,都會促使企業進行產業的國際轉移。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4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溫)

  2.熱力環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為白天陸地升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還會影響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向:高壓低壓

  風力(風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力(速)大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5

  行星地球

  行星地球,在會考中約占13%。其中對地球運動,要記住自轉、公轉的特點,特別提醒公轉的近日點速度最快在一月初而不是冬至,遠日點反之。地轉偏向力主要偏向。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是南北方向。晝夜交替和時差關鍵記住同緯度地方時“東早西晚”;計算某一時區的`區時,根據未知在已知的方向“東加西減”時差,算出結果。判斷晝夜長短,太陽直射哪個半球,此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至晝最長夜最短,冬至反之。判斷正午太陽高度,某地距直射的緯線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四季劃分以北半球為準,南半球反之。五帶中只有南北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北極圈一年只有夏(冬)至一天極晝(夜);南極圈反之。熱帶除南北回歸線一年只有一天直射外,其他都有兩次直射。

  大氣

  大氣,在會考

  水循環、水資源、洋流、地表形態的塑造、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多出現在選擇題中。

  農業工業區位

  必修二的農業區位、工業區位的分析,農業地域類型和傳統、新興工業區的分布、生產特點、區位條件是重點,和必修三的產業轉移,資源跨區域調配,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濕地、能源、河流流域開發,工業化、城市化、區域特征及比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等相結合,可能會出現在最后三道綜合題中。

  想要得好成績,考生要認真復習,注重平時積累生活和旅游中的一些常識。只靠突擊復習很難獲得高分,地理會考題越來越貼近生活。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6

  1、自給農業與商品農業是相對而言的,判斷時要注意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密集農業與商品農業之間聯系密切,資金密集型農業和技術密集型農業一般屬于商品農業,但勞動密集型農業大部分屬于自給農業。

  2、人類對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違反自然規律。溫室大棚農業一般出現在緯度較高地區和冬季;熱帶地區一般不會發展溫室大棚農業,因為熱量非常豐富。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的,一般適合在坡度比較小的地區,所以并不是所有山區都可以通過修建梯田來改造自然條件。

  4、季風水田農業屬于自給農業,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屬于季風水田農業地域類型的亞洲國家商品率都低,機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國的商品率就較高,日本的小型機械化程度也非常高。因此,分析問題時要根據具體信息進行,防止脫離材料盲目歸類。

  5、水稻種植業分布地區需要雨熱同期的氣候條件,但并不是絕對的。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資源豐富,能夠發展灌溉農業,則它可以發展水稻種植業,如我國河西走廊。

  6、混合農業是按生產對象劃分的。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雖然與澳大利亞和西歐混合農業相差甚遠,但仍然屬于混合農業。

  7、工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如采礦工業受自然(資源)條件影響較大。

  8、不同指向型工業的區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能獲得經濟利益,市場指向型工業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檔家具廠;原料指向型工業也可以靠近市場。所以分析工業區位時要用發展的觀點。

  9、勞動力素質并不專指勞動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勞動者的經驗和熟練程度。

  10、注意區分電子工業和電子裝配工業,前者是技術指向型工業,后者是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11、新興工業可分為勞動力密集型(意大利的東北部及中部地區)和技術密集型(美國“硅谷”),并非特指技術密集型工業。

  12、傳統工業和高技術工業對交通條件要求都較高,但前者側重于運量大的水運、鐵路運輸等方式,后者側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運輸等方式。

  13、平原是城市發育最理想的環境,但并不是所有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亞馬孫平原。

  14、河流交匯處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發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區,河流交匯處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15、交通運輸條件對城市的影響是動態的,某一時期主導交通運輸方式的繁榮往往會促進城市的發展,反之會阻礙城市的發展。揚州的`興衰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16、注意城市化水平高低與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區別: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百分數反映,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時間段城市化水平變化的大小,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發展中國家雖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發達國家。

  17、對城市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還應該認識到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也是城市化。

  18、逆城市化不是城市衰敗,而是城市擴展的一種新形式,多出現于發達國家的大城市。

  19、城市問題并不是每個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也不是必然會出現的。

  20、注意區別城市地域形態與城市基本形態: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態——集中式、組團式、條帶式或放射狀;后者既包括外部形態,也包括內部形態——集中緊湊式和分散疏松式兩種。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7

  一、能源的分類

  1、按照能源的性質分類

  (1)常規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熱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來源分類

  (1)來自太陽的輻射能量:現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巖;由太陽能轉化的能量——風能、水能。

  (2)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球內部的熱能——地熱能、溫泉;核能——鈾、釷等放射性元素的聚變能和裂變能。

  (3)來自天體間的引力能——月球、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二、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分析

  1、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①儲量豐富

  ②分布范圍廣

  ③煤種齊全

  ④煤質優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發熱量高的特點

  ⑤開采條件好,煤田多為中厚煤層,埋藏淺,適于露天開采和大規模機械化開采。

  2、市場廣闊

  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三、我國與世界的能源消費結構有哪些不同?

  我國的煤炭資源占絕對優勢,石油的比重較大,天然氣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資源占絕對優勢,煤炭、天然氣資源比重都較大,核電比重也占一定比重。

  四、能源基地建設

  1、擴大煤炭開采量:形成了大同、平(魯)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東等大型煤炭生產基地。

  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神黃鐵路、大秦鐵路、焦——兗——日鐵路。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方面,建設坑口電站,使電力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變輸出煤為輸出電力;另一方面,發展煉焦業,為冶金工業發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輸出焦炭(圖3.5)。

  五、能源的綜合利用:

  1、結合本區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圍繞能源開發,構建了煤一電一鋁、煤一焦一化、煤一鐵一鋼三條產業鏈。

  2、形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中心的多元結構。

  六.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①推動以潔凈煤技術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②加強煉焦、電力、化工等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改造及環境保護。

  2、調整產業結構

  ①對原有的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②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游業,降低重化工業的比重。

  3、“三廢”的治理

  ①對于占地面積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氣污染的煤矸石,主要用于發電、供熱和充填露天礦坑及塌陷區;

  ②對于選煤廠產生的煤泥,經干燥后再利用。

  ③對于廢水主要采取沉淀凈化的辦法。

  ④空氣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是:A.做好消煙除塵工作;B.營造防風林帶,開展復墾綠化造林。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8

  1、我國的北方大地常被稱為[黃土地自然特征是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西部新疆境內。

  2、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西北地區的地面植被。由東向西。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我國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是海南島。雷州半島。云南南部。

  4、我國四大區域中。降水量少。沙漠廣布的是西北地區。

  5、我國的鉀肥廠分布在察爾汗鹽湖附近。

  6、我國的島嶼是臺灣島。

  7、位于黃河下游的`兩大油田是勝利油田和華北油田。

  8、在香港和澳門的中國血統居民中。祖籍最多的是廣東。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9

  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1).比較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的地理環境差異及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

  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一年兩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一年一熟。

  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2).地理環境對區域工業發展影響顯著:

  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環境是: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時期 :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后期:

  ①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長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于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1、區域

  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區域的特征: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區,并都位于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不同:

  ①地理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0

  1.山區農業資源開發的背景

  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大約占國土面積的2/3。隨著我國山區人口的增長,對山區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無節制的開發,使許多山區的生態遭到破壞,不僅影響山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使平原和城市遭遇自然災害的危險性也越來越大。

  我國淮河以南、云貴高原以東、雷州半島以北,東臨海洋的廣大地區,低山丘陵連片集中分布,被稱為“南方丘陵山區”。南方丘陵山區的整治開發是我國國土整治的重要內容。

  2.南方丘陵山區的自然特征

  分析我國南方丘陵山區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是和同緯度的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相比較,找到我國這個區域的特殊性。

  從全球看,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廣大地區分布著大面積的沙漠或干旱草原,被稱為“回歸沙漠帶”。同緯度的我國南方丘陵,由于受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造成的東亞季風的'影響,形成了溫暖濕潤的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氣候濕潤,天然植被多為亞熱帶、熱帶常綠林,成為回歸沙漠帶的“綠洲”。受地形和地質條件影響,山區的溫度、降水、土壤、植被等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呈現明顯的垂直地帶性特征。山區礦產資源、水力資源豐富,具有多種經營之利。

  3.南方丘陵山區農業資源的優勢以及存在問題

  分析南方丘陵山區的農業資源時要抓住主要影響因素:濕熱的季風氣候和崎嶇的丘陵、山地地形。

  ①優勢:光、熱、水資源豐富,而且大部分地區配合較好(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由氣候帶來的農業生產潛力較大;生物品種豐富多樣,植物生長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優勢品種多;土地類型多樣,自然環境多樣,具有多種經營之利;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有利于發展水電和農業灌溉。

  ②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地形崎嶇、交通不便、閉塞,文化教育相對落后;受旱澇災害、低溫凍害、干熱風等多種氣象災害影響;生物資源利用品種單一,且保護不力,物種減少,瀕危物種增多,沒有把生物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土壤中,貧瘠的低產土壤分布廣泛,需要改造。許多地方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某些地區山坡水土流失成為裸巖等難以利用的土地;降雨強度較大的暴雨較多,地表侵蝕作用強烈,地形復雜,增加了開發利用的難度;生態環境脆弱。南方丘陵山區開發歷史悠久,人口密度較大,土地負載較重,人地關系矛盾明顯。

  綜上所述:本地區是我國農業發展潛力、開發難度較小的地區之一,并且具備勞動力資源充足,鄰近商品糧基地、工業城市與海港,市場廣闊等有利條件。

  4.水土流失與生態建設

  水土流失是南方丘陵面臨的重大生態問題。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山地丘陵為主,地形坡度大;南方降水多,降雨強度大,地表侵蝕作用強烈;②人為原因:因為能源短缺、人多地少而導致的過度開荒、亂砍濫伐,破壞了地表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經濟損失巨大。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封山育林必須首先解決農民的生活能源問題。主要的措施有:①大力推廣生活用煤;②推廣省柴灶;③大辦沼氣和營造速生薪炭林;④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開發小水電。

  5.山區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

  ①目的: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山區經濟日益繁榮。

  ②江西省泰和縣千煙洲的立體農業模式:由山頂至山谷依次為“用材林──經濟林或毛竹──果園或人工草地──農田──魚塘”。這種“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果魚糧”的立體農業布局和以林果為主的土地利用結構,是一種建立在生態良性循環基礎上的生態農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協調并舉。

  ③河南省商城縣大別——桐柏山區的優勢資源系列開發:A:淮南麻鴨系列(孵化→飼養→收購→加工(農副產品)B:中華獼猴桃系列(野生獼猴桃采摘→加工(獼猴桃酒、果汁、汽水等)C:殘次木材系列:(殘次木材收購→木材加工→木制件銷售)通過綜合加工,使農林產品成倍增值,農民收入大增。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1

  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并都位于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

  ⑴地理環境的.差異:

  ①地理位置差異:位于 北緯30度 附近,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 北緯43-48度 ,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三角在 亞熱帶季風 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 雨熱同期 ;松嫩平原在 溫帶季風 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三角。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三角以 水稻土 為主,耕地多為 水田 ,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 低于 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 黑土 分布廣泛,耕地多為 旱地 ,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 高于 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三角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 石油 等礦產。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2

  1.全球定位系統的組成

  全球定位系統各組成部分的關系:

  2.GPS進行空間定位的方法

  由于衛星的位置可精確得知,在GPS觀測中,我們可得到衛星到接收機的距離,利用三維坐標中的距離公式,利用3顆衛星,就可以組成3個方程式,解出觀測點的位置(X,Y,Z)。考慮到衛星的時鐘與接收機時鐘之間的誤差,實際上有4個未知數,X、Y、Z和鐘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顆衛星,形成4個方程式進行求解,從而得到觀測點的經緯度和高程。圖3—1—7顯示了GPS接收機的定位原理。

  3.GPS信號的接收

  當接收機處于3顆以上的衛星交叉測量范圍時,就能顯示所處位置。圖3—

  1—6顯示了所接收的衛星信號情況,接收機處于某顆衛星的'精確測量范圍中時,它接收這顆衛星的信號就較強。GPS接收機只收不發信號,故不受衛星系統和地面控制系統的控制,用戶數量也不受限制。

  探究二全球定位系統的應用

  1.全球定位系統的特點

  GPS技術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動測量的特點。

  (1)全球、全天候工作。全天候指包括所有復雜天氣在內的各種天氣。GPS全天候是指GPS不受天氣限制,在任何氣候條件下都能使用或工作。

  (2)能為用戶提供連續、實時的三維位置、速度和精密時間,不受天氣的影響。

  (3)定位精度高:單機定位精度優于10米,采用差分定位,精度可達厘米級和毫米級。(4)功能多,應用廣:隨著人們對GPS認識的加深,GPS不僅在測量、導航、測速、測時等方面取得更廣泛的應用,而且其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大。

  2.全球定位系統的主要功能

  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導航。

  3.全球定位系統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領域,在應用時主要利用了其定位和導航功能。具體如下表所示:

  (1)GPS在汽車導航中的應用

  GPS系統的智能調度功能,使裝有GPS的出租汽車配備合理,能程度地滿足乘客的要求,從而減少了空載率,降低能源消耗,節省運行成本,并使行車、乘車安全系數大大提高。當車輛在營運途中出現機械故障、交通事故或人員意外受傷等情況時,可通過GPS及時采取救援措施。GPS系統還能監控聲音,對于司機不文明用語或刁難、欺騙乘客等行為,通過GPS遙控監督,對司機及時發出警告,責令其立即改正。一旦車輛遭劫或被盜,跟蹤監視系統和車載報警系統會不斷地將車輛位置、前進路線以及緊急報警信號等,發送到監控中心,以便通過衛星定位跟蹤,鎖定車輛的具體位置并報警,甚至發出遙控鎖車指令,使車輛強行熄火,停止行駛。?

  (2)精準農業

  通過實施精準耕作,可在盡量不減產的情況下,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有效避免資源浪費,降低因施肥除蟲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GPS可以應用于土壤養分的分布調查,在播種前,可用一種適用于在農田中運行的采樣車輛按一定的要求在農田中采集土壤樣品。車輛上配置GPS接收機和

  計算機,計算機中配置GPS軟件。采集樣品時,GPS接收機把樣品采集點的位置精確地測定出來,將其輸入計算機,計算機依據地理信息系統將采樣點標定,繪出一幅土壤樣品點位分布圖。

  GPS可以監測作物產量,在聯合收割機上配置計算機、產量監視器和GPS接收機,就構成了作物產量監視系統。對不同的農作物需配備不同的監視器,例如監視玉米產量的監視器,當收割玉米時,監視器記錄下玉米所結穗數和產量,同時GPS接收機記錄下收割該株玉米所處位置,通過計算機最終繪制出一幅關于每塊土地的產量分布圖。通過和土壤養分含量分布圖的綜合分析,可以找出影響作物產量的相關因素,從而進行具體的田間施肥等管理工作。GPS幫助合理施肥,便于農業管理。設置有GPS接收機的噴施器在GPS的控制下,依據土壤養分含量分布圖,能夠精確地給田地的各點施肥,施用的化肥種類和數量由計算機根據養分含量分布圖控制。利用飛機進行播種、施肥、除草等工作,代價昂貴。利用GPS對飛機精密導航,合理地布設航線,將大大節省飛機作業費用,大約可以降低50%。具體應用中,利用GPS定位技術可以使飛機在噴灑化肥和除草劑時減少重疊,節省化肥和除草劑用量,避免過多的用量影響農作物生長,還可以減少轉彎重疊,避免浪費,對于在夜間噴施,更有其優越性,因為夜間蒸發和漂移損失小,夜間植物氣孔張開,容易吸收除草劑和肥料,提高除草和施肥效率。依靠GPS進行精密導航,引導農機具進行夜間噴施和田間作業,可以節省大量的農藥和化肥。

  (3)娛樂

  旅游或野外考查,利用GPS,可以隨時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及行走速度和方向,使自己不迷失路途。

  GPS接收機的小型化、操作簡便以及價格大幅度降低,使GPS手持機和手表式接收機等成為旅游、探險者的好幫手。利用GPS,旅游者可以在陌生的城市里迅速找到自己所在位置,確定前往目的地的行進方式和路線。野外探險者攜帶GPS接收機,可快捷地找到合適的道路和宿營地點,并在發生險情時,迅速定位、報警,以便及時、有效地得到救援。GPS還能準確記錄每次攝影地點,并自動計算出該地點每天日出、日落時間,為出游者在地點和時間拍攝到最理想的畫面提供幫助。可以預言,GPS將成為時尚的高科技產品,并不斷地改變。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3

  氣候成因

  氣候成因的影響因素有:太陽輻射、大氣運動、地面狀況和人類活動。具體的某種氣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所以,審題時要注意判斷主導因素是什么。

  (1)太陽輻射:①使得不同緯度地區獲得的熱量產生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的溫度帶,如熱帶、帶、溫帶、亞寒帶、寒帶(極地);②是同緯度地區的季節差異,加上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形成季風氣候。

  (2)下墊面: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質的局部差異,其實質是熱量和水分的'差異,因為下墊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和水源。

  (3)大氣環流:①本身的低壓帶、高壓帶可以作為一種天氣系統,長期影響一個地區的氣候,如赤道低壓帶終年高溫多雨;②通過盛行風帶、季風環流影響水汽輸送,進而影響氣候,如季風環流下,冬季氣流由陸到海,降水少,夏季氣流由海到陸,降水充沛;③通過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影響一些地區的氣候,如地中海氣候。

  (4)人類活動:通過生產活動及改變下墊面的物理、生物學特性,改變大氣中水汽、C02的含量,影響氣候。如工業生產導致C02增多、增加森林覆蓋率或修建水庫,改變局部氣候。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4

  一、本節教材的地位和內容分析

  本節課處于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交換最后一節,上承巖石圈和大氣圈相關知識,主要內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環境主要組成要素之一,又對人類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體現了地理學人地關系主線。

  二、課程標準: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地理意義。

  三、課標解讀

  從本條標準的`內容要求來看,重在引導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過程是指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的轉變。水循環的環節是指實現水循環運動的途徑,包括: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

  四、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但水平層次不齊,地理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仍存在重識記而輕理解的傾向。

  五、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使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使學生理解水循環地理意義.

  (2)能力目標

  學生學會讀圖,掌握讀圖方法,能繪制簡單示意圖,提高讀圖識圖能力;

  學生能運用水循環示意圖解釋相關地理現象。

  (3)情感目標

  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六、重點難點分析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水循環的意義。

  八、教學方法分析

  微課教學法、分層推進設問法、

  九、學法指導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準備及學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2、導學案

  十一、教學過程(節選)

  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師生活動

  主要評價方式

  參與式導入

  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5

  1、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2、根據等壓線決定風向的步驟①高壓垂直指向低壓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東西兩半球的劃分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

  4、秋分日(9月23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5、大氣環流的好處調整全球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構成的重要因素。

  6、天體系統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構成天體系統。

  7、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千米;

  8、經線和經度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9、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10、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11、地球公轉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

  12、已知經度求時區數經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3、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14、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

  15、地轉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6、海平面等壓線與風力大小低壓中心,高壓中心。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17、晝夜長短的.決定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

  18、天體的分類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19、地球自轉的周期恒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

  20、地球的赤道周長4萬千米

  21、太陽直射點的決定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地方時為12點。

  22、月相變化規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東東(下弦月)

  23、地球自轉的地理好處晝夜更替不一樣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24、本初子午線0°經線,透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

  25、國際日期變更線180°經線(理論上),不透過陸地(實際)。

  26、東西方向的決定無限方向,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向西。

  27、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23°26′和66°34′緯線

  28、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

  29、南北緯的決定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30、熱力環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構成的空氣環流。

  31、地球側視圖的判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2、南北兩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33、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34、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35、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的主要能源。

  36、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1970年東方紅一號1999年神舟號載人航天試驗飛船。

  3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塵埃的作用生命活動;構成生物體;吸收紫外線;光合保溫作用;成云致雨

  38、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39、構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

  40、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1、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42、星期的由來朔望兩弦四相。

  43、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

  44、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核聚變反應

  45、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

  46、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光為標準時。

  47、地球俯視圖的判讀逆時針自轉,中心為北極;順時針自轉,中心為南極。

  48、大氣污染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

  49、歐美傳統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

  50、五帶的名稱和范圍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07-15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1-10

高二備考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11-06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07-22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07-28

高一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0-26

地理知識點總結11-06

高二下城市化地理知識點總結03-30

關于中考地理的知識點總結03-2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制服丝袜 | 日本中文字幕视频在线看 | 日韩精品网曝流出久久 | 五月天桃色国产麻豆 | 综合亚洲AV图片区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